教案精选:高三地理《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教学设计
课程设计高中地理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剖析现代畜牧业管理
高中地理课程设计——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第一部分:教材分析1.教材选用:《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2.教学目标(1)了解畜牧业在我国乡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认识畜牧业的管理现代化对于畜牧业的发展和乡村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意义。
(3)分析现代畜牧业管理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4)了解生态畜牧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
(5)掌握畜牧业生产系统构成及其演变。
(6)掌握畜牧业生产主要流程和管理要素。
(7)能够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畜牧业发展特点及其分布规律。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畜牧业的区域差异及其原因(1)畜牧业的区域差异概述(2)我国畜牧业发展地域特点分析(3)畜牧业的特殊性及其影响(4)畜牧业的限制因素及其对畜牧业发展的影响2.现代畜牧业管理(1)现代畜牧业管理的定义和内涵(2)现代畜牧业管理发展的历程和形势(3)现代畜牧业管理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4)现代畜牧业管理中的主要技术环节和管理要素(5)生态畜牧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3.畜牧业生产系统构成及其演变(1)畜牧业生产系统概述及其演变(2)畜牧业生产主要流程(3)畜牧业生产要素及其作用分析(4)畜牧业生产成本和投入产出比分析(5)畜牧业主要经济指标和生产效益评价4.畜牧业分布区域特点(1)畜牧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2)畜牧业的分布区域及其特点分析(3)畜牧业分布形成原因和规律分析(4)畜牧业发展与地域特征的相互依存关系分析第三部分:教学方法1.结合实际,突出案例分析2.以问题为导向,启发思考3.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第四部分:教学手段1.木刻板绘本2.数据分析软件3.视频资源第五部分:教学评价1.给予观察任务和表格填写任务,通过对完成情况的评价,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2.课堂上通过学生的问答,小组分享,教师的点评等方式进行课堂评价。
3.通过学生完成的小作业,测验及期末考试,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关于高中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范文教学设计
关于高中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精选教案范文教学设计第一章:畜牧业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畜牧业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分类。
2. 掌握畜牧业在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3. 理解畜牧业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内容:1. 畜牧业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2. 畜牧业的分类:家畜畜牧业、家禽畜牧业、野生动物畜牧业。
3. 畜牧业在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4. 畜牧业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畜牧业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分类。
2. 讨论法:探讨畜牧业在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畜牧业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畜牧业的定义和发展历程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畜牧业在农业中地位和作用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畜牧业与人类生活关系的研究。
第二章:畜牧业生产技术教学目标:1. 掌握畜牧业生产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了解畜牧业生产中的饲养管理、繁殖技术和疫病防治。
3. 理解畜牧业生产技术对畜牧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内容:1. 畜牧业生产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饲养管理技术:饲料配置、饲养环境控制、饲养密度调节。
3. 繁殖技术:选种选配、人工授精、胚胎移植。
4. 疫病防治技术:疫病预防、疫苗接种、药物治疗。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畜牧业生产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实践操作法:演示饲养管理、繁殖技术和疫病防治的具体操作。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畜牧业生产技术对畜牧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畜牧业生产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
2. 实践操作考核:评估学生对饲养管理、繁殖技术和疫病防治的运用能力。
3. 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畜牧业生产技术对畜牧业发展影响的理解。
第三章:畜牧业经济管理教学目标:1. 了解畜牧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掌握畜牧业生产成本核算、市场分析和风险管理。
3. 理解畜牧业经济管理对畜牧业发展的作用。
高一地理必修二畜牧业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一
高一地理必修二畜牧业教案高一地理必修一畜牧业教案-高一地理必修二课时安排:2个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畜牧业的概念和定义;2. 掌握畜牧业的种类和特点;3. 了解畜牧业的发展和现状;4. 认识畜牧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1. 畜牧业的概念和定义;2. 畜牧业的种类和特点;3. 畜牧业的发展和现状。
教学难点:1. 畜牧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2. 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畜牧业(1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农业的定义和分类;2.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畜牧业,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3. 引导学生思考畜牧业的定义和特点。
Step 2:畜牧业的种类和特点(20分钟)1. 导入问题:畜牧业的种类有哪些?各自有什么特点?2. 指导学生在教材中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畜牧业的分类和特点;3. 学生小组合作,小组展示他们的研究结果,其他学生提问和补充。
Step 3:畜牧业的发展和现状(30分钟)1. 导入问题:畜牧业的发展历程如何?现状如何?2. 介绍畜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包括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等方面;3. 通过视频和案例展示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引导学生思考畜牧业的发展趋势和问题。
Step 4:畜牧业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25分钟)1. 导入问题:畜牧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有哪些影响?2. 引导学生讨论畜牧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3. 引导学生思考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提高畜牧业的效益、减少环境影响等方面;4. 指导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短文,并展示给全班。
Step 5:总结与展望(10分钟)1. 总结本课学到的知识和思考的问题;2. 展望未来畜牧业的发展趋势和可持续发展。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自己去农场、养殖基地等实地参观,进一步了解畜牧业的实际情况;2. 学生可以就畜牧业的发展问题展开研究和讨论,撰写调研报告。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4.学习方法: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部分学生在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方面仍需加强。
针对以上学情,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方面: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关注畜牧业地域类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畜牧业案例,分析其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制约因素,并探讨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求:小组合作完成,报告内容包括案例介绍、优势与制约因素分析、可持续发展建议等,字数在1000字左右。
3.完成以下练习题:
(1)根据地图,识别并描述以下地区的畜牧业地域类型:
A.我国东北地区
4.引导学生关注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学生热爱农村、服务农民的情感。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实际案例为载体,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地理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5.创设互动交流平台,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共同探讨畜牧业地域类型的相关问题,形成共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6.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设计课堂问答、小组汇报、实践活动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4.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汇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树立正确的地理观。
高中地理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特点及其分布规律。
2. 使学生掌握畜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如气候、地形、草场资源等。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和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畜牧业发展的气候、地形等影响因素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实例,掌握畜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材、课件、地图、案例等教学资源。
2. 安排合适的教学场地,以便进行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畜牧业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畜牧业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特点及其分布规律。
3. 分析畜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如气候、地形、草场资源等。
4. 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实例,掌握畜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6.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以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完成练习等方式,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延伸1. 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畜牧业发展情况,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从业者,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畜牧业的发展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关于高中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范文教学设计
关于高中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精选教案范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及其特点。
掌握畜牧业的发展条件、生产活动和技术手段。
分析不同地域畜牧业的发展差异及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图表解读和实地考察等方法,培养学生对畜牧业地域类型的认识。
运用比较研究、归纳总结等方法,探讨畜牧业发展的规律和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畜牧业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对农业科学的热爱。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珍惜资源、关爱生态环境的观念。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及其特点。
2. 畜牧业的发展条件、生产活动和技术手段。
3. 不同地域畜牧业的发展差异及影响因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及其特点。
畜牧业的发展条件、生产活动和技术手段。
不同地域畜牧业的发展差异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畜牧业发展条件的分析与判断。
畜牧业技术手段的创新与运用。
影响畜牧业发展的综合因素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畜牧业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畜牧业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问:“什么是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它有什么特点?”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及其特点。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畜牧业的发展条件、生产活动和技术手段。
3. 课堂讲解:老师讲解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及其特点。
老师通过案例分析,讲解畜牧业的发展条件、生产活动和技术手段。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地域畜牧业的发展差异及影响因素。
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思考和观点。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5. 总结提升: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学生进行课堂小结,梳理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畜牧业的概念及其特点;(2)掌握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3)了解不同地区畜牧业的发展状况及典型代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分析畜牧业的发展条件;(2)运用地图、数据等,比较不同地区畜牧业的差异;(3)探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畜牧业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生态环境,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畜牧业的概念及其特点;(2)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3)不同地区畜牧业的发展状况及典型代表。
2. 教学难点:(1)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畜牧业的发展条件及影响因素;2. 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同地区畜牧业的差异及特点;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畜牧业的典型代表及发展经验;4. 利用小组讨论法,探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资料、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2. 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畜牧业的发展状况及典型代表;3. 准备问题及讨论话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草原风光视频,引发学生对畜牧业的兴趣;(2)提问:什么是畜牧业?它有哪些特点?2. 讲授新课(1)介绍畜牧业的定义、分类及其特点;(2)分析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如气候、草场资源、市场需求等;(3)讲解不同地区畜牧业的发展状况及典型代表,如内蒙古、新疆等。
3. 案例分析(1)展示典型畜牧业发展地区的图片及数据;(2)让学生分析这些地区畜牧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3)讨论:如何借鉴这些地区的经验,推动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4. 课堂小结5. 布置作业(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6.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对策(1)讨论过度放牧、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2)探讨草原生态保护、产业结构调整、科技支撑等对策。
高中地理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畜牧业的概念及其在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地位;(2)掌握畜牧业的发展条件、生产活动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了解不同地区的畜牧业生产特点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分析畜牧业的发展条件;(2)运用案例分析法,探讨畜牧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畜牧业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农业生产的意识;(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关注农村发展、服务农村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畜牧业的概念及其在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地位;(2)畜牧业的发展条件、生产活动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不同地区的畜牧业生产特点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2. 教学难点:(1)畜牧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畜牧业的定义;(2)提问:为什么会有畜牧业的发展?它在我国农业地域类型中占据什么地位?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畜牧业的发展条件;(2)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讲解畜牧业的生产活动特点;(2)分析畜牧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介绍不同地区的畜牧业生产特点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畜牧业的发展条件、生产活动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教师补充并进行情感态度教育。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2.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3.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高中地理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畜牧业的概念、特点及其在农业中的地位。
2. 使学生掌握畜牧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养殖技术和经营管理。
3.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不同地域畜牧业发展状况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我国畜牧业政策的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畜牧业的定义与分类2. 畜牧业的生产方式及技术3. 畜牧业的经营管理4. 我国畜牧业政策及发展趋势5. 可持续发展与畜牧业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畜牧业的概念、特点、生产方式、经营管理及发展趋势。
2. 难点:畜牧业在不同地域的差异与发展策略。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畜牧业的相关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不同地域畜牧业的发展状况。
3.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畜牧业发展的见解。
4.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畜牧业的生产场景及现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畜牧业的定义与分类,引发学生对畜牧业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畜牧业的生产方式及技术,引导学生了解畜牧业的生产过程。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不同地域畜牧业的发展状况,让学生认识畜牧业的地区差异。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围绕畜牧业的经营管理、政策及发展趋势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畜牧业概念、特点和生产方式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我国不同地域畜牧业发展状况的分析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畜牧业经营管理、政策及发展趋势的掌握程度。
4.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观点的合理性。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吸收。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3. 考虑如何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加案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畜牧业生产基地,实地了解畜牧业的生产情况。
高一地理必修二畜牧业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畜牧业教案高一地理中必修二中的畜牧业部分,用教案的形式更能直观地理解。
下面是店铺为您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二畜牧业教案,希望是你在寻找的资料。
高一地理必修二畜牧业教案:【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目标1. 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
2. 通过学习大牧场放牧业,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3. 掌握大牧场放牧业在经营方式、商品化、专业化、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特点。
4. 了解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
二. 过程与方法[来源:]1. 通过对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学会归纳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2. 把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作比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自然条件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天人合一。
2.人文条件也越来越大地影响到农业区位的选择,事务是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1. 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类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
2. 利用图表资料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
【教学难点】西欧乳畜业与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的比较。
【教学设计】一.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国家:①美国、阿根廷等以牧牛为主②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牧羊为主自然条件: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这些地区植被稀疏,不适宜经营种植业,只能用于放牧牲畜特点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具有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P51 案例探究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本案例主要探究了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优势、形成过程和发展措施,现总结如下:(1)区位优势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草原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土地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交通距海港近,促进了牧场的商品性经营(2)大牧场牧牛业的形成牧场经营:印第安人自由放牧、农场主雇用印第安人牧牛生产特点:粗放的自给自足的放牧业密集的商品牧牛业:地域类型游牧业大牧场放牧业(3)发展措施措施作用修建铁路:便于牛肉外运,扩大销售市场围栏放牧:合理利用草场,使牧场不退化,划区轮牧种植牧草:弥补天然草场不足,保证饲料供应打井取水:在草原上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和牧草生长用水培育良种牛:保证牛肉的产量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牛群病害研究P52 活动参与1. 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分析这种农业地域类型应紧紧围绕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这一特点,从自然条件有利于牧草生长,社会经济条件促进商品性生产两方面进行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2教学设计19: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及成因。
通过学习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掌握大牧场放牧业在经营方式、商品化、专业化、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对我国游牧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等区位因素的分析,学会归纳区位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的分析,帮助学生树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两类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
2、利用图表资料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与我国游牧业的区别及借鉴意义。
2、西欧乳畜业与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的比较。
教具准备
教材、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和世界地形图。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比较分析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单元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3)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如GIS、遥感等,开展空间分析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交流表达能力。
2.教学组织: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分析畜牧业地域类型形成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掌握相关的基本原理;
4.掌握畜牧业生产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的知识;
5.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对畜牧业地域类型进行空间分析和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通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畜牧业地域类型的实际情况;
3.地图绘制:请学生在地图上标注出我国的主要畜牧业地区,并简要介绍这些地区的特点。要求地图清晰、标注准确,能够直观地反映畜牧业地域类型的分布情况。
4.小组讨论作业: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以下问题:
a.畜牧业发展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措施;
b.如何发挥畜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c.畜牧业地域类型在不同地区的适应性和发展潜力。
2.在分析实际问题、联系实际案例方面,学生的能力有待提高;
3.学生在团队合作、交流分享方面的经验不足,需要加强引导和培养;
4.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的认识有待加强。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于高中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范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2. 使学生掌握畜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如气候、地形、饲料资源等。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了解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和挑战。
4. 提高学生对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和特点2. 畜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3. 我国畜牧业地域类型的分布4. 畜牧业发展的案例分析5.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畜牧业发展的问题。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案例,提出解决方案。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用于课堂展示。
2. 准备案例分析题,供学生分组讨论。
3. 准备教案和教学PPT,梳理教学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畜牧业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畜牧业在我国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2. 讲解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3. 分析畜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如气候、地形、饲料资源等,帮助学生理解畜牧业发展的制约条件。
4. 让学生分组讨论案例分析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7.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特点和分布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提出的解决方案的合理性。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复习和巩固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畜牧业生产基地,实地了解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2. 邀请畜牧业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畜牧业的发展趋势和新技术。
3. 开展畜牧业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反思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优秀教学案例
1.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牧区的自然环境和畜牧业生产场景,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2.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
3.利用数据图表和统计分析方法,让学生学会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牧区的案例,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该牧区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得出结论并制作PPT进行展示。这个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地理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邀请几名学生代表分享他们小组讨论的成果,其他学生和老师也可以进行点评和补充。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同时,我会对整个章节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分布和影响因素等关键知识点。
小组合作是提高学生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的重要策略。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让他们共同分析牧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草原资源等因素,并共同完成相关的案例分析。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相互交流、合作、学习,提高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给出改进的建议。同时,我还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评价和互评,让他们相互反馈和学习,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此外,我还将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和任务,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会以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开始:“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著名的牧区吗?它们有什么特点?”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对牧区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发他们对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思考。接着,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牧区的美丽风光和畜牧业生产的场景,让学生对牧区有更直观的认识。
高中地理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高中地理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畜牧业的概念及其在农业中的地位。
2. 使学生掌握畜牧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及其地域分布特点。
3. 培养学生分析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我国畜牧业地域类型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教学重点:1. 畜牧业的概念及其在农业中的地位。
2. 畜牧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及其地域分布特点。
3. 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4. 我国畜牧业地域类型的认识。
教学难点:1. 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的分析。
2. 我国畜牧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我国畜牧业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畜牧业?它在农业中占据什么地位?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畜牧业的概念及其在农业中的地位。
3. 课堂讲解:讲解畜牧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及其地域分布特点,分析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4. 案例分析:以我国四大牧区为例,让学生分析其畜牧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
5. 课堂练习:设计一道关于畜牧业地域类型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畜牧业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3. 课堂讲解:结合教材,系统地传授知识。
4. 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 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6. 总结拓展: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关注社会经济发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畜牧业概念、生产方式、地域分布特点的掌握程度。
2. 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对我国畜牧业地域类型的认识及其分析能力。
3. 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对畜牧业地域类型知识的应用能力。
4. 总结拓展:评价学生对畜牧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关系的理解。
关于高中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范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畜牧业的概念及其在农业地域类型中的重要性;(2)掌握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如气候、地形、饲料资源等;(3)了解不同地区的畜牧业特点及其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例,提高学生对畜牧业的认识;(2)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同地区畜牧业的发展差异;(3)运用图表分析法,了解畜牧业在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地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畜牧业的兴趣,提高学生关注农业问题的意识;(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畜牧业的概念及其在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地位;(2)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3)不同地区畜牧业的特点及其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实际中的应用;(2)不同地区畜牧业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畜牧业相关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畜牧业;(2)学生分享对畜牧业的认识,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畜牧业的概念及其在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地位;(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如气候、地形、饲料资源等;(2)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掌握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地区畜牧业的特点及其对当地经济的影响;(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不同地区畜牧业的案例,如内蒙古、新疆等;(2)学生分析案例,了解畜牧业在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多样性。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所学内容,整理课堂笔记;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收集有关畜牧业的资料,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教学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水平。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质量。
高中地理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教学设计合集
一、高中地理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和形成条件。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1. 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和特点。
2. 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和形成条件。
四、教学难点:1. 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2. 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规律。
五、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地理》。
2. 教学课件或教案。
3. 地图或相关图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畜牧业发展情况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教学新课:(1)介绍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和特点。
(2)讲解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和形成条件。
(3)分析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规律。
3. 案例分析:以我国四大牧区为例,分析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和形成条件。
4.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认识。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我国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图,并写一篇关于畜牧业发展的小论文。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相关知识。
八、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对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掌握程度。
九、课时安排:1课时十、教学内容:1. 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和特点。
2. 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和形成条件。
3. 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规律。
4. 我国四大牧区的案例分析。
5. 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高中地理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教学设计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和形成条件。
高中地理《现代化的畜牧业》教案
高中地理《现代化的畜牧业》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化畜牧业的基本概念和产业链;2.了解现代畜牧业的特点和发展状况;3.了解畜牧业与环境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4.培养学生对现代畜牧业的认识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现代畜牧业的特点和发展状况;2.了解畜牧业与环境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2.让学生意识到畜牧业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教学方法:1.讲授式教学;2.案例分析法;3.讨论式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师生互动,课堂氛围活跃;2.引入畜牧业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畜牧业是什么。
二、呈现新知(25分钟)1.现代化畜牧业的概念和产业链;2.现代畜牧业的特点和发展状况;3.畜牧业与环境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引入案例:某县开展养猪产业,导致水污染严重;2.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该县养猪产业的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四、讨论总结(10分钟)1.针对案例分析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2.让学生自由讨论并提出解决办法。
五、作业(5分钟)1.要求学生在家中对畜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解;2.要求学生写一篇对畜牧业环境治理问题的思考。
教学反思:1.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现代化畜牧业的基本概念、特点和环境问题等内容,并引出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畜牧业与环境的关系;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较为积极地参与了讨论和思考,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和意愿。
但也有些学生在思考和分析问题时存在了一些盲点和误区,需要继续加强教学引导和辅导;3.下节课将进一步探究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畜牧业的重要性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高中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设计分享
本文将分享一份关于高中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设计,以帮助教师针对这一主题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本教案设计适用于高中地理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和畜牧业在不同地域中的发展情况。
I.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畜牧业在不同地域中的发展情况以及影响畜牧业发展的因素。
2.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地图等工具,辨别不同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对畜牧业发展的影响。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了解中国畜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地位和作用,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II.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以及畜牧业在不同类型地域中的发展情况。
2.教学难点:让学生分析不同地域类型畜牧业的影响,了解畜牧业发展的各种因素。
III. 教学过程1.引入环节(5分钟)通过介绍我国畜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让学生了解畜牧业的重要性,并引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基础知识讲解与概念解释(10分钟)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自己了解的农业类型,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以及畜牧业在不同地域类型中的发展特点。
3.分类讨论(2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绘制一张以畜牧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地图,这张地图需要涵盖不同地域类型中畜牧业的面貌和发展状况,让学生对畜牧业在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发展进行分析。
4.实践操作(20分钟)在绘制地图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各地区农业类型,可以让学生去网上自主查找信息,并尝试制作其所在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图。
5.总结讲解(10分钟)针对学生在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疑问,进行解答和总结。
同时,将每个小组制作的地图进行横向比较,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地域类型对畜牧业发展的影响。
IV. 教学资源地图、互联网等。
V. 教学评价1.课堂听讲和讨论(30分):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课堂中分组讨论的参与程度。
第二节林业、牧业和水产业教案
第七章中国的农业第二节林业、牧业和渔业(教案)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中国森林资源的作用,了解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2.了解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水产业的自然条件。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地理数据、资料、图片等来分析总结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能力,巩固学生读图、绘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2.通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探究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1.农耕区畜牧业和牧区畜牧业的对比2.我国林业的现状教学难点农耕区畜牧业的生产特点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学生自学,发现问题三、生生交流,合作学习四、师生交流,探究点拨(一)林业1、什么是林业呢?点拨:林业是利用森林的生长而获取产品的生产部门。
2、森林有什么作用呢?点拨:A、森林的经济作用:木材、造纸、橡胶(化工原料)、水果、饮料、药材等。
B、森林的环境作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吸烟滞尘;调节气候;保护农田;减弱噪声;野生动物栖息地。
3、我国森林资源现状:历史上我国森林植被种类丰富,分布广泛,由于长期毁林开荒,以及对森林资源采伐利用多、培植更新少的结果,现在我国森林覆盖率较低,已经成为世界上的少林国家。
4、措施:近年来,我国各族人民已领教了由于森林减少而带来的危害,也认识到了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因此从政府开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变现状。
如控制采伐量,加强营林造林,并成片建设速生丰产林,以及开展全民植树运动;另一方面,林业生产也积极发展多种经营,除营造用材林、薪炭林外,还大力发展果树等经济林,增加林区人民的收入。
(二)畜牧业1、什么是畜牧业?主要分布地区?点拨:畜牧业是靠放牧或饲养牲畜而取得产品的生产部门。
我国的畜牧业可以分为牧区畜牧业(拥有广阔的天然草场适宜放牧牛、马、羊等多种牲畜)和农耕畜牧业(主要是利用农作物秸秆、加工副产品和部分粮食,饲养猪、牛、羊等牲畜和鸡鸭鹅等家禽)两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精选:高三地理《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
业》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高三地理《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教学设计
[考纲要求]
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
[知识讲解]
南方的水稻栽培、黄河流域的谷子栽培世界最早。
大豆的原产地、栽桑养蚕和栽培茶树的故乡。
我国是生产粮食、棉花、油菜籽、猪牛羊肉最多的国家。
耕地占世界7%,人口占世界22%。
1.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1)大部分在中低纬度,热量条件优越。
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雨热同期。
(2)水资源总量丰富,地区分布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多旱涝灾害。
(3)山地多,耕地、林地面积小。
(4)历史悠久,耕地质量好,后备资源不足(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等地区)
(5)生物资源品种丰富。
2.种植业
(1)种植业与自然条件
影响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活、水源丰富、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
分布: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秦岭——淮河以北:旱地,农作物有小麦、棉花、花生、甜菜、华北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东北一年一熟
秦岭——淮河以南:水田,农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甘蔗,淮河以南一年两熟、海南岛一年三熟
(2)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
重要性:需要量大;人口增长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均增长慢,人均量不多;自然灾害频繁
提高粮食产量途径:一是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产
和质量
建立条件: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水平较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
好处:粮食生产专业化,可以大规模使用优良种子、先进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主要基地:三江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珠江三角洲、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平原、成都平原、松嫩平原(四江三湖一成松)
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黄淮平原,南疆等5大片。
油料基地:山东、河北——花生,长江流域——油菜(播种面积最大)
糖料基地:甘蔗——台湾、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生长期长,需水肥量大,喜高温);甜菜——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 出口农业基地:太湖平原,闽南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花卉、蔬菜、水果等。
适应市场,发展多种经营:自然条件多种多样,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需求多方面,提高农民收入
3.林业、牧业和渔业
(1)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
作用:既有环境效益,又有经济效益。
既提供木材,又提供多种多样的经济林产品
现状:世界上少林国家。
天然林采伐过度,面积缩小。
措施:控制采伐量,加强营林、造林,建设速生丰产林,开展全民性义务植树,生长量超过采伐量,世界上人工造林最显著的国家。
除营造用材林、薪炭林,大力发展经济林。
林区: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最大天然林区;西南横断山区是第二大天然林区;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的山区是我国主要的经济和人工林区。
(2)畜牧业
牧区畜牧业: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青藏地区。
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牧区(细毛羊)、青海、西藏牧区(牦牛、藏绵羊、藏山羊)、宁夏(滩羊) 农耕区畜牧业:饲养业,在畜产品生产中占主要地位,是城乡人民食用,肉奶禽蛋的主要来源。
(3)水产业
有利条件:大陆边缘有广阔的海域(大陆架宽广、寒暖流交汇)、河湖水域面积广。
生产情况:总体海水产品产量大,捕捞海产品产量大,养殖淡水产品产量大。
东南部水产业发达的因素:水域面积大,人口稠密,城市多,交通便利,水产捕捞加工技术高,居民有广泛的食鱼爱好,水产品产值较高,消费市场大。
4,农业的发展
(1)成就
粮食、棉花、肉类、花生、油菜籽、水果世界第一
农业生产条件、装备、机械化水平提高
(2)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结构现状:种植业占据主导地位,畜牧业占比重低,林业、渔业比重很小。
结构调整原因:畜、林、水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经济
效益高,畜、牧业生产利用生态环境的优化。
调整方向:稳定粮食,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大力发展畜牧业、林业和水产业。
(3)科技兴农
(4)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大部分地区的个体经营方式,生产规模小、过程简单,缺少市场联系渠道,不适应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业产业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企业带动个体农户进入市场,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联系起来进行一体化经营,发展“订单”农业,真正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市场条件。
(5)农业发展前景
农业发展方针:“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前景:拓宽市场渠道、提高农民收入;引导乡镇企业健康发展,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
[能力训练]
1.我国以擅长种水稻著称的少数民族是( )
A.赫哲族
B.哈萨克族
C.朝鲜族
D.达翰尔族
2.下列地区中,农作物为一年一熟的是( )
A.松嫩平原
B.台湾西部平原
C.成都平原
D.江汉平原
3.我国北方地区出产的水果主要有( )
A.苹果、梨
B.柑桔、桃
C.哈蜜瓜、荔枝
D.菠萝、葡萄
4.关于我国森林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树种丰富
B.覆盖率高,木材蓄积量多
C.分布不均
D.东北林区是全国最大的林区
5.我国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作为基本国策,主要原因是( )
A.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B.土地资源不可再生
C.土地资源多种多样
D.人口多,耕地少
6.台湾产量居世界首位的是( )
A.天然橡胶
B.椰子
C.柚木
D.樟脑
7.我国最大的油菜籽产区是( )
A.长江流域
B.珠江三角洲
C.淮河流域
D.东北平原
8.我国的四大牧区是( )
A.宁夏、新疆、青海、四川
B.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
C.陕西、西藏、甘肃、宁夏
D.山西、西藏、甘肃、
9.下列农作物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是( )
A.冬小麦
B.甜菜
C.棉花
D.甘蔗
读图,分析回答10~12题:
10.图中ab 为( )
A.内外流域分界线
B.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
C.400mm等降水量线
D.200mm等降水量线
11.下列农业在ab线以西以北没有分布的是( )
A.高原农牧业
B.绿洲农业
C.桑基农业
D.灌溉农业
12.甲图中字母Q分布区表示的最主要经济作物(非纺织原料)以及该区域和乙图中C区域相同的粮食作物分别是( )
A.甜菜和春小麦
B.甜菜和冬小麦
C.甘蔗和水稻
D.棉花和春小麦
读下图,回答13—16题。
13.有关河流R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春汛满足春播需要
B.含沙量大
C.无结冰期
D.只有夏汛
14.有关该地区森林资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采伐以合理砍伐为主
B.全国最大的次生林区
C.珍贵树种有红松、落叶松
D.增加产品附加值是本区林业发展重点
15.与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商品粮基地相比,图示平原地区作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
A.单位面积产量高
B.人均耕地面积大
C.地势平坦,雨热充足
D.交通发达
16.导致山脉A东西两侧农业地域类型不同的区位因素是( )
A.水分
B.热量
C.地形
D.交通
17.该地农业机械化程度很高,理由是( )
①地广人稀②平原地形③科技水平高④投入资金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8.读下图,回答问题。
(1)分析④地降水量多于⑤地的原因。
(2)分析⑥、⑦两地年纬度接近,但气温有明显差异的原因。
(3)分析②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
(4)①、③两地都发展了纺织工业,①发展工业,③发展工业。
[能力训练答案]
1、C
2、A
3、A
4、B
5、D
6、D
7、A
8、B
9、B 10、
B 11、C
12、A 13、A 14、B 15、B 16、A 17、A
18、(1)④处地处西南,受季风带来的印度洋和太平洋水汽影响、降水较多,⑤深居内陆,降水较少
(2)⑥地位于四川盆地,夏季盆地地形不易散热,冬季,盆地北部高大的山脉阻挡北方寒冷气流,所以年平均气温较同纬度高。
(3)土壤较为贫瘠,为中低产田,春旱、多大风天气易发生洪涝灾害
(4)棉纺织、毛纺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