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经济
第9课+隋唐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精品课件)-【中职专用】《中国历史》课件(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发现于敦煌藏经洞的唐咸通九年(公
元868年)敦煌雕版印经——金刚般
若波罗蜜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标有
明确刊刻日期的印刷品。此卷于1907
年被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Aurel
Stein)从中国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盗至
朵花纹蓝地蜡缬绢
一、隋唐经济:
2.手工业: (3)陶瓷业显著进步。
【越窑青瓷】
【邢窑白瓷】
【唐三彩】唐三彩(Tang Tri-Color Glazed Ceramics ),中国古代陶瓷烧制 工艺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 黄、绿、白、褐、蓝、黑等色彩,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 之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
伦敦,现藏大英图书馆。
三、隋唐文化:
1.文学:繁荣
①传奇小说:社会上层流行 ②说唱文学:民间流行,佛教寺院是重要传播场所 ③诗歌:黄金期。各种题材、风格多样,吟诗作赋是唐人重要娱乐方式。
【作品欣赏】
《登幽州台歌》 《望庐山瀑布(其二)》
《春望》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唐
手工业:官府、私营和家庭手工业都有新发展
时
商业:市场政府直接管理、“开元通宝”、“飞钱”、交子
期
城市:长安、洛阳、扬一益二、广州
的
“丝绸之路”:畅通
经
建筑:大兴城、洛阳城、赵州桥
济 隋唐科技 天文历法:僧一行《大衍历》
隋唐五代时期政治与社会经济
改革措施
政府进行赋役制度改革 ,实行租庸调制和两税 法等制度,同时推行均 田制,将土地按人口和 年龄平均分配。
实施效果
改革后,赋役负担相对 减轻,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得到提高,社会经济 得到发展。
社会救济措施及其实施效果
社会救济措施
隋唐五代时期,政府重视社会救济工作 ,设立了专门的救济机构,如悲田院、 养病坊等,同时鼓励民间慈善事业的发 展。
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
对外贸易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对外贸易达到了巅峰。唐朝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区进行 广泛的贸易往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
文化交流
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佛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在中国传 播,同时中国的文化(如儒家思想、诗词歌赋等)也对外产生了深远影响。
数学与医学
隋唐时期的数学和医学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九章算术》的整理和 《千金方》的编纂,对后世数学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06
隋唐五代时期社会问题与改革措 施
土地兼并问题及其对策
土地兼并现象
隋唐五代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贵族地主势力的膨胀,土地兼并 现象日益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或佃农。
历史分期
隋朝(581年-618年)
01
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局面,实现了大一统,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
基础。
唐朝(618年-907年)
02
经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阶段,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
的时期之一。
五代(907年-960年)
03
唐朝灭亡后,中国再次陷入分裂,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局面。
政治制度演变
三省六部制
时代背景
1 2
隋唐社会经济的繁荣
• 二、手工业发 达
•特点:
•1、产地分布广;
•2、生产规模大,产量多;
•3、分工细,品种繁多,有不少新产品;
•4、技艺水平高,且融入了外来艺术的风 格。
PPT文档演模板
隋唐社会经济的繁荣
PPT文档演模板
•白瓷最早发明于北 朝,当时的瓷窑只 发现了河北邢窑一 处。以后经过数十 年的发展,至隋唐 时,除邢窑外,在 河南、山西、陕西、 安徽、江西等地都 发现有生产白瓷的 窑址。从考古发掘 看到,初唐墓中所 出白瓷,釉色尚多 泛青,盛唐以后的 白瓷,釉色变为纯 正。
过前代。唐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PPT文档演模板
隋唐社会经济的繁荣
•思考:筒车与翻车的区别在哪里?
•水转筒车,随水
流而自行转动,竹
筒把水由低处汲到
高处,功效比翻车
大。这种自转不息
终夜有声的筒车,
确实是农田灌溉上
的好帮手,它一昼
夜可灌田百亩以上,
PPT文档演模板
功效很大。 隋唐社会经济的繁荣
•看P15、P37、P54、P80牛犁图分析曲辕犁的优点
PPT文档演模板
隋唐社会经济的繁荣
•2、长江流域的商业城市
•
• 扬州和成都为东西两个 商业中心,有“一扬二益” 之称
PPT文档演模板
隋唐社会经济的繁荣
¨ 下列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与政治联系最直 接的是
¨ A、唐朝后期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 ¨ B、唐朝后期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 C、唐代茶叶市场广泛,茶园规模大 ¨ D、唐代手工业品吸收了波斯的风格
弊? ¨
¨ ---安史之乱以后,我国的经济重
心开始南移(南宋时完成) •为什
第五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突厥
2.改变自古以来“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对
各少数民族一视同仁的古代皇帝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明太祖
3.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如果你想了解7世
纪印度的历史,下列资料中最值得查阅的是
A.《史记》
B.《大唐西域记》
C.《马可•波罗行记》 D.《资治通鉴》
4.唐朝与日本、印度交往中的相同点是: A.都有高僧作出贡献 B.学校教授儒学 C.以佛教为纽带 D.都学习中国的建筑艺术 5.下列不属于隋朝的中国古代“世界之最”是 A.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 B.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C.科举制被英国大百科全书誉为世界上最早的 考试制度 D.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 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
C.医圣——张仲景
D. 诗圣——李白
考点五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新增)(七下P23—26)
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 局面。
主题
具体内容
(1)唐玄宗后期朝政的腐败
原因 (2)各种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
(3)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外重内轻局面的形成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
自古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族人民之间 友好相处,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
新疆
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设立安西都护 府和北庭都护府来管辖西域
民族 吐蕃 西藏 领袖 松赞干布
时间 7世纪前期 定都 逻些
唐太宗 把 文成公主 嫁给了松赞干布
密切了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 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安史 经过
《中国经济史》教学参考资料 第五章(教案)
章节名称:古代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授课方式:课堂讲授教学时数:3教学目的:通过教学,学生应对古代中国传统经的开展过程有清晰的了解,深刻认识古代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并对学术界的相关讨论有所关注。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依据参考资料,查阅并整理学术界的相关成果,以加深对古代中国经济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并尽可能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教学重点难点:本章的重点是对古代中国的经济波动有深刻了解,以此来提炼古代中国在世界经济开展中的地位。
难点在于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特征以及古代中国经济波动及其成因,深刻认识和理解古代中国在世界经济开展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第一节传统中国的经济特征〔1课时〕一、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结构〔一〕耕织结合的自然经济〔二〕开展中的商品经济〔三〕长期延续的中国传统经济在中国古代社会,虽然商品经济有所开展,但仍然是建立在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小私有制的简单商品生产根底之上,所以没有、也不可能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
拓展内容:参考资料:吴太昌:?略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特征?,国学网二、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运行机制〔一〕自主经济〔二〕竞争机制〔三〕社会管理第二节古代中国的经济波动〔2课时〕一、中国古代几次巨大的经济波动〔一〕秦汉到三国时期的三次巨大波动〔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波动〔三〕隋唐五代时期社会经济的反复波动〔四〕宋代到元末的经济动乱〔五〕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波动二、古代经济波动产生的原因〔一〕自然灾害〔二〕外族入侵〔三〕周期性的土地兼并和农民战争〔四〕小农经济的固有特征三、从经济波动看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开展特点1、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的开展经历了三个顶峰,呈现出螺旋式上升开展的态势。
2、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的开展受政治力量的影响较大。
3、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的开展呈现出多层次性和多元性。
4、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商品经济在社会变革和转折的关头都起到了革命性的决定作用。
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论稿
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论稿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论稿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和文化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也有着显著的变化和进步。
本文旨在探讨隋唐五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隋唐时期,农业生产是社会经济的基础。
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发展。
隋朝推行了新的税制,并通过在农村设立官田和官庄来加强国家对农业生产的控制,提高国家财政收入。
唐朝时,农业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引进了许多新的农作物和农业技术,如大规模的种植水稻和采用灌溉技术,这些举措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增长。
隋唐五代时期,手工业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特别是在唐朝时期,手工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政府鼓励手工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唐朝的手工业以纺织业、制陶业、造船业、建筑业和制作工艺品等为主要代表,这些产业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商业发展方面,隋唐五代时期经济交流和贸易活动也得到了大力推动。
新的交通工具和交通线路的开通,如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的发展,促使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的加强。
这些交流和贸易活动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此外,隋唐五代时期还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和经济形态。
例如,隋朝和唐朝的官僚地主阶级逐渐形成,并通过控制土地和生产手段来获取更多的财富和权力。
同时,农民和手工业者也逐渐形成了独立生产的经济基础,享有一定的财产权和社会地位。
综上所述,隋唐五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
农业生产、手工业和商业交流的发展,以及新的社会阶层和经济形态的形成,都为隋唐五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隋唐五代时期的经济发展成就不仅为后世所推崇,也为中国历史上其他时期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5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PPT课件
三、会计、审计与监察
会计机构设于户部,由度支郎中主管,下设计史。计史则是主管会 计的官吏。
考核机构主要是吏部,吏部尚书,掌管文选、勋封、考课之政。 刑部中的比部设比部郎中,负责财政审计。 财政监察是行政监察的一部分。唐朝御史台中的察院设监察御史;
察院之下又设十道巡按。
四、国家预算管理
唐朝的国家预算制度承袭了汉朝的上计制度,并 较汉代的上计制度更为全面,也更为严密。其内 容包括各项账册的类别、报表编制的机构、时间、 程序、预算体制等内容。
币税的形式。 (7)减免规定:鳏寡孤独及赤贫者免征。 (8)其他规定:原来的租庸调及杂徭等旧制全部废除。
3.两税法的积极意义
(1)两税法首次明确了量出为入的原则,把国家的财政支出控制在 一定范围内,有利于限制赋外加赋现象的发生。
(2)两税法以资产为课税依据,扩大了纳税范围, 改变了在租庸调 制下权势之家优免赋役的不合理现象,有利于减轻少地或无地农民的 赋税负担。
则有庸”。
1.具体内容
(1)每丁每年缴纳租,粟二石。 (2)每丁每年缴纳调,随乡土所产,种桑之地,纳绫、绢、絁各二丈,
绵三两;产麻之地,则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 (3)每丁每年服徭役20天。若不亲自应役,则折缴庸绢,每天3尺。遇
国家有事而需增加徭役时,增加15天的免调,增加30天则租调全免。 正役和加役合计不得超过50天。 (4)岭南各州则纳米,上等户一石二斗,次等户八斗,下等户六斗。 (5)少数民族户,一律减半交纳。北方少数民族归附者,上等户每丁税 钱十文,次等户五文,下等户免税。归附满二年者,上等户每丁交羊 两只,次等户一只,下等户则三户共交一只。 (6)凡遇水旱虫霜等自然灾害,损失四成以上的免租,损失六成以上的 免调,损失七成以上的,租庸调全免。凡新附籍户,春天三月来的免 役,夏天六月来的免课,秋天九月来的课役全免。周边的外族百姓内 附并于宽乡落户的,免徭役十年。奴婢放为平民的,免除徭役三年。 上自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下至九品以上官,以及国子、太学、 四门学生,甚至俊士,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同籍者,皆免课役。 老者及男废疾、笃疾、寡妻妾、部曲、客女、奴婢均不课役。 (7)凡税敛之数,书于县门、村坊,与众知之。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经济
(三)、常平和救灾工作 常平仓制,在各地区设常平仓,丰年以稳定的价格收 存粮食,到荒年缺粮时,由开仓平价售粮,以救灾荒。 刘晏在救灾办法上的一贯思想是不赞成发放救济粮, 他主张扶助受灾农民恢复和发展生产,实行生产自救,而财 政政策由是他用以组织生产自救的一个重要工具。往往能在 灾情刚露头时就及时发现,主动采取减免赋税、发放贷款、 平价粜粮以及收购某些农副产品这类的措施,减轻灾害的影 响,使灾民能够生产自救。 (四)、调节主要商品的供求和价格 刘晏还把常平制的原则应用于粮食以外的其他主要商 品,采取各种措施调节供求和物价,以保持各地商品供求平 衡和特价稳定。 (五)、在干部制度方面的改革 刘晏制定了一套选拔和管理理财工作的干部的办法。 他主要是选拔有朝气,有理财工作能力的“新进锐敏”的士 人来代替腐败的官吏。
自北魏开始实行均田制及与之配套的租调制,北齐、 北周及隋,都接踵实行。隋又允许以“庸”(雇役)代徭役, 因而租调制又称为租、庸、调。唐代沿袭了前代的均田制和租 庸调制,并适应唐帝国建立后的形势加以改进和完善。 盛唐时期在商品经济和工商业方面尤其超过两汉。经 过西晋末期以后数百年的分裂、战乱、民族冲突和民族融合, 北方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了。南方经过几 百年的开发,广大江南地区以至岭南部分地区都在封建生产方 式基础上达到了远比两汉时代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这种南北 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接近、汉族和众多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水平日 益接近的情况,自然会为全国范围中的经济交流、商品交换提 供更好的基础和条件。 唐代又是中国古代最开放的朝代:不论是什么民族、 什么国家的人都可入内地游学、经商、置产、通婚、传都、杂 居以及仕宦为吏。这种情况当然大大有利于商品经济和工商业 的扩大,使得唐代不论在国内商业或国际贸易、连疆贸易方面 的发展条件,都远非两汉所及。
隋唐五代的社会经济与财政体制
储备转运系统在唐代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财政环节。隋代
初步形成的正仓、转运仓、太仓、军仓以及义仓的不同 职能在唐代更加明确,发挥作用也更为充分。
唐初,财政监管制度也逐步得以完善。
三、唐代后期的财政体制
一、隋代的财政体制 二、唐代前期的财政体制 三、唐代后期的财政体制 四、五代的财政体制 五、社会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
一、隋代的财政体制
• 隋代的中央财政机构包括六部之
中的度支(后改为民这)与九寺 之中的司农、太府二寺,分别负 责财政政令、政策的颁布与实施 以及其他具体事务,隋代财政收 入的基本来源包括田租、户调与 力役三个部分。
四、五代的财政体制
五代十国时期,各国的财政机构大体上仍就 沿袭唐代后期的格式。但随着形势的变化, 其中亦有不少改动。唐朝财政预算的编制程 序仍在继续使用。北方的储备转运系统也有 所恢复
五、社会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 1、农业与水利
农业生产发展表现在:①生产工具显著改进。耕 田、碎土、碾地、挖土、锄草、收割的农具都有 所改进,从前已有的灌溉工具为戽斗、辘轳、桔 棉等普通使用,特别是发明了连筒、桶,简车和 水轮。②水利事业发达。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隋 唐五代时期的土地开发和农业发展,是以农田水 利工程的兴建为先导的。灌溉工具也有较大改进。 据史载,在唐前期一百三十多年中,劳动人民修 建的水利工程达一百六十多项,分布于全国。③ 耕地面积增加,有人估计天宝时实有耕地面积约 在八百万顷至八百五十万顷(唐商)之间,略高 于西汉时的最高垦田面积。④官府诸粮增加;各 级仓库丰满;据载,749年(天宝八年)官仓存 粮共粮共有粟米九千六百万石。(《通典》卷一 《食货·轻》)⑤物价便宜:725年(开元十三 年),“东都斗米十五钱,青、齐五钱”(《通 鉴》卷二一二)。⑥人口增长。据杜佑估计,天 宝年间的实际户数至少有一千三、四百万(《通 典·食货·丁仲》)。⑦畜牧业发达。
第五章中国文化的繁荣——隋唐五代时期
第五章中国文化的繁荣——隋唐五代时期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疆域辽阔,民族关系的主流比较协调,封建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状况良好,虽经8世纪中期“安史之乱”的干扰,一系列社会矛盾相继爆发,在前进的长河中激起不小的旋涡,但就这一历史阶段发育的整体而言,无论物质、精神、制度、风俗文化领域,均呈现出繁荣昌盛、朝气勃勃的气象,充溢着刚健自强,恢宏向上,开放开廓的精神,当时的许多成就,如“丝路”远伸,商队东来,科技、诗歌、乐舞艺术、佛教哲学、官制、兵制、科举制、胡汉交融的风习等等,直到今天仍对人们起到激励、鼓舞的作用,因而为学界所乐道,人们将唐朝与汉代文化的繁荣,并誉为“汉唐气象”,看作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两个亮点。
第一节繁华的物质文化一饮食隋唐五代时期饮食文化发展的表现,一是饮食品种增加,二是工艺技术提高。
主食原料仍是传统的黍(糜子,去壳为黄米)、稷(即粟,良种叫粱,去壳为小米)、麦(小麦)、麰(又作牟,即大麦)、菽(大豆)、麻(籽可食)、稻(果实去壳为粘米)、粳(米不粘者)、秫(shú,高粱)等。
用这些粮食做成的食物品种类繁多,主要有:b5E2RGbCAP饼包括现在的饼、馒头、包子、面条等。
细分有煎饼、蒸饼(即今馒头)、环饼、汤饼(即不托,宋人叫餺飥,即今面条)、薄饼、胡饼、齑饼、(音duī)饼、烧饼、毕罗等。
其中胡饼和毕罗都是向少数民族学来的。
胡饼是西北少数民族的食物,敦煌文书记载,唐代敦煌僧人和工匠都吃胡饼,每个饼用面半升,块头很大。
1969年新疆吐鲁番阿期塔那唐墓出土了一枚胡饼,直径19.5厘米,很像今天维吾尔族人的素馕。
胡饼有素的、油加胡麻的和夹肉的几类。
毕罗是一种带馅的面点。
唐代从“蕃中”传入北方汉地,尤其在关中比较流行,当时长安有许多毕罗肆(店),家庭主食中,也有用樱桃等作馅做成毕罗的。
p1EanqFDPw饭包括北方人常食的黄米饭,荞麦、大麦饭,南方人多食的稻米、糯米、粳米饭和用菰米做的雕胡饭等。
6-第五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
古代中国经济的主要成就-商业
4.古代商业发展成就
(1)各级市场的不断培育和发展,形成从农村集市到具有 全国性意义水陆联运的市场网络。 (2)农业和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深化,投入市场的农 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种类增多,商品流通的范围逐渐扩大。 (3)农业和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深化,投入市场的农 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种类增多,商品流通的范围逐渐扩大。 (4)新兴工商业城镇的兴起。 (5)民族贸易与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古代各民族的交 流。
第三节 古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就 与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主要成就
1. 农业及其生产技术的进步与成就
(1)
创中 造国 了传 当统 时农 世业 界在 的利 最用 高土 水地 平方 。面
曲辕犁
水转筒车
水排
古代中国经济的主要成就-农业(续1)
(2)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革与创新
龙骨水车
古代中国经济的主要成就—农业(续2)
•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运行中,农业和手工业所形成的生产力 ,经过商品交换(产品交换为初始形式),趋向较好的资源配 置,从而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对于这样一种运行机制, 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成为关键因素。
• 国家政权作为社会经济的管理者,为维持国家机器运转而征收 的赋役,属于地租的转化形式。国家在经济运行中所起的主导 作用,即税收制度的制定与施行,各级机构和官吏的执行力, 往往会对社会经济运行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节 经济结构与运行机制
一、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经济结构
中国古代社会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耕织结 合的自然经济特质,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以 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经 济结构。 (一)小农经济的特点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2.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紧密结合 3.传统农业的类型是大陆集约型农业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PPT课件
二.隋唐农业发展较快
(一)江南地区进一步开发 (二)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
1.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 2.唐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大力兴修水利工程 3.筒车,曲辕犁
(三)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茶叶生活化;茶税
(05上海6) “檐yan剪新叶覆残花,席上余杯对早 茶”,“春泥秧稻 ,夜火焙茶香”,这几句诗反 映作者所处时代饮茶风气盛行,以此推测该诗人是: A.屈原 B.陶渊明 C.曹操 D.白居易
二.隋唐农业发展较快
(一) 江南地区进一步开发 1.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 思考原因和主要方式是什么? 1) 原因: 南方人口增加,使人地矛盾加剧 2) 主要方式: 圩田(围湖造田)、火耕(放火烧山)
3)你如何看待放火烧山.围湖造田?
a.进步性:
促进隋唐农业发展,巩固江南经济地位, 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
隋唐粮食产储量提高,经济的发展。 2)比较隋唐库藏丰富所带来的不同结果,并分析原因?
结果:隋统治日益腐败,矛盾激化,加速灭亡;唐出现盛世景象. 原因:所采取的统治政策不同:隋赋税沉重;唐轻徭薄赋.
二.隋唐农业发展较快
(一)江南地区进一步开发 1.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 2.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江南) 3.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安史之乱后)
• 材料二 • “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
米斗四五钱,……马牛被野。”——《新唐书》
• (4)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 概述影响唐朝农业生产的技术因素。(3分)
• 唐前期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兴修了水利工程, 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出现了曲辕犁。
• 材料三:据《通典》天宝八年(749年)统计河北道、 河南道(唐玄宗时按山河地形,分全国为十五道)各仓 所储粮食量。各仓储粮大致反映各地粮食产量。
隋唐五代的社会经济与财政体制上
该时期实行了均田制,将国家掌握的土地分配给 农民,促进了土地的有效利用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03 粮食产量增加
随着农业技术的提高和土地制度的变革,隋唐五 代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奠定 了坚实基础。
商业贸易
商业繁荣
隋唐五代时期,商业贸易得到了 空前的发展,城市繁荣,市场活 跃,国内外贸易交流频繁。
隋唐五代社会经济与财政体
03
制的关系
社会经济对财政体制的影响
1 2
农业发展
隋唐五代时期,农业经济繁荣,土地开发和水利 建设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为财政收入提供 了稳定的基础。
商业与手工业
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流通增加,税收 来源得以扩大,财政收入也随之增长。
3
人口增长
人口数量的增加意味着更多的劳动力和消费市场, 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同时也增加了财政收 入。
货币流通
该时期货币流通广泛,商业交易 多采用货币结算,促进了商品经 济的发展。
商税征收
隋唐五代政府通过征收商税,增 加了财政收入,同时也促进了商 业活动的规范化发展。
城市与乡村经济
01 城市经济中心隋唐五代时 Nhomakorabea,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商业、 手工业、服务业等产业聚集,城市人口数量增多。
02 乡村经济发展
隋唐五代社会经济与财政体
04
制的演变
社会经济结构的演变
农业发展
隋唐五代时期,农业生产力得到显著提高,大量荒地得到 开垦,水利建设也取得重大进展,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升。
商业繁荣
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商业活动也日益活跃,城市商业市 场不断扩大,商品种类增多,商业贸易的范围也逐渐扩大。
隋唐经济
隋唐经济隋唐经济隋唐时期,中国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兴盛,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不仅体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全面进步,还表现在对外贸易的显著增强以及货币流通的广泛。
农业发展:制度革新与生产力提升隋唐时期的农业发展,得益于一系列制度的革新。
隋朝实行均田法,通过重新分配土地,有效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
均田法的实施使得土地资源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分配,农民在获得土地后,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产量也随之增加。
同时,租调徭役制度的实施,也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租调徭役制度通过减少农民的劳役负担,使得他们能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到了唐朝,农业生产更加兴盛,庄田制度的推行进一步巩固了农业生产的基础。
庄田制度通过对土地的重新分配和管理,确保了土地的有效利用,促进了农业的持续发展。
而“两税法”的实施,则更加合理地调节了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了农业的持续发展。
两税法通过对税收制度的改革,减轻了农民的税负,增加了他们的收入,进一步激发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隋唐时期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与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得农业生产能够更加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曲辕犁的设计使得耕作更加省力,筒车则提高了灌溉效率,二者的结合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此外,兴修水利也是隋唐时期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修建灌溉系统、防洪设施等,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还有效地防止了洪涝灾害的发生,确保了农业生产的稳定。
手工业进步:技术革新与产业繁荣隋唐时期的手工业技术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造桥术和造船术发展迅速,不仅在国内建设了众多雄伟壮观的桥梁和船只,还促进了与国外地区的交流与贸易。
隋唐时期的桥梁建设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著名的赵州桥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其设计和建造技术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都是领先的。
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论稿
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论稿引言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着重探讨隋唐五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一、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1.农业生产的发展:隋唐时期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在水利灌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隋朝修建了大运河,使得南北交通更加便捷。
而唐朝则推行“开元盛世”,积极兴修水利工程,增加了耕地面积和产量。
2.商业贸易的繁荣:随着农业生产的增长,商业贸易也蓬勃发展。
特别是在唐朝,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当时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
同时,商人阶层也逐渐兴起,促进了商品流通和市场经济的形成。
3.工艺制造业的进步:隋唐时期,工艺制造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特别是瓷器、纺织品、铁器等行业,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都有了显著提高。
隋唐时期的工艺品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4.隋唐时期城市化的进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
特别是唐朝,长安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达到百万规模。
城市的发展促进了商业、手工业等产业的繁荣。
二、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变革对社会的影响1.社会阶层分化:隋唐五代时期,由于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财富,社会阶层分化现象明显。
士人、商人等新兴阶层逐渐崛起,在社会中拥有较高地位和影响力。
2.妇女地位提升:隋唐五代时期,由于经济繁荣和文化开放,妇女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妇女参与农业生产和家庭经营,并逐渐涌现出一批才女和女性作家。
3.文化繁荣:隋唐五代时期,经济的繁荣也带动了文化的发展。
唐朝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黄金时期,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达到了高峰。
4.社会风气开放:隋唐五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社会风气的开放。
宫廷文化和士人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社会思想的多元化和进步。
三、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变革对后世影响1.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隋朝统一全国,为唐朝建立奠定基础;而唐朝则成为中国封建王朝中最辉煌的一个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地位。
隋唐五代的社会经济与财政体制上
了两税法。内容有: 第一,取消租庸和各种杂税杂役, 所有税目集中于地税户税中;第 二,户税按户等高下征钱(实际 按家产多少征收);地税按亩征 粮,每亩征收数以颁两税法前一 年地亩为准。第三,夏秋两征, 夏税不迟于六月,秋税不迟于十 一月交纳。第四,商贾人户按其 经营额的三十分之一纳税。第五, 量出制入,按预算需要的开支数 决定当年两税总额,再按户税, 地税两项向地方州县逐级摊派。
二、赋役制度 3、唐代的两税法
前期租庸调制下有一种补充租
制—地税和户税。地税按亩纳二 升的标准入义仓备荒;户税按户 等收钱,一等户年4000文,九等 户500文,作为正税的补充,归 官府使用。值均田制瓦解,租庸 调难以征收,地税和户税日渐重 要起来,形成一种新的税制即 “两税法”。
宰相杨炎建中元年(780)创立
古 代 缴 租 图
二、赋役制度 4、唐代的杂徭与色役
杂徭、色役与正役即丁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也是 唐代赋役制度的重要内容。杂役又称杂徭役、杂役、 夫役、小徭。杂徭的特点之一是征发对象的广泛性, 二是内容的复杂性,三是临时性。与杂徭相比,色 役是多数由丁男承担、间亦有由中男或品子、勋官 承担的,较为固定的各类官司使役。大致包括:第 一,服役于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府的白直,第二,作 为俸禄的一部分提供给王公妃主及文武职事官的亲 事,第三,服役于某些公共设施。
谢谢大家
二、赋役制度分。 丁男一床纳租粟三石,视桑田麻田的不 同,或纳绢一匹和绵三两,或纳布一端 和麻三斤。未婚单丁及奴婢减半,依令 不受田者皆不课。每丁每年服役一个月。 其后,随着经济形式的变化,赋役制度 在征派对象、数量及方法上都进行了一 定程度的调整。 就赋役征派对象来说,调整的结果是范 围由大变小。赋役征派的数额,隋初一 对夫妇征派三石的定制始终未变。就赋 役征派的方法来说,最突出的变化是开 皇十年规定百姓年50者,可免役折庸
第五节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第五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学习重点农业、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商业的繁荣;长安、洛阳等城市的兴旺疑难解析隋唐经济发展的表现:由于国家统一,交通发达,前期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政策,民族交往和中外经济交流加强,经济发展环境宽松。
因此,建立在均田制、租庸调制基础上的农业全面发展:江南地区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农田水利发展和农具改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手工业发达:分布广,规模大,产量多;分工细,品种繁多,推陈出新;技艺高超,且融入了外来风格。
商业繁荣:水陆交通发达,商品流通便利;货币统一,早期金融机构“柜坊”出现;市场发达,城里设“市”,管理规范,乡村举办草市;商业服务机构发展,道有私家店肆、城中设有邸店。
城市兴旺,出现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商业都会。
基本训练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我国以农立国,农业生产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命脉,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
据此回答1~4题1.下列有关隋唐时期农业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江南地区成为产粮区B.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唐中期开始征茶税D.北方发明的曲辕犁传到了江东地区2.隋唐开发江南土地资源过程中,对自然生态平衡有所影响的举措是()A.兴建和复修水利工程B.进一步开发土地资源C.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D.扩大茶树种植面积3.下列古代工具中,用于水利灌溉的有( )①耧车②水排③翻车④筒车A.①②B.③④C.②④D.②③④4.唐玄宗时的户数是唐太宗时的近3倍,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主要是()A.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B.带来了沉重的人口压力C.造成粮食、资源的紧张D.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环境恶化唐代手工业的发展不仅产地分布广,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巧夺天工,而且常常能以海纳百川的气魄和胸襟吸收多种外来风格,充分体现出那盛唐气韵。
隋唐时代的经济繁荣
隋唐时代的经济繁荣隋唐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经济繁荣的黄金时代之一。
本文将从农业、商业、手工业以及交通运输等方面,深入探讨隋唐时代经济的繁荣景象。
一、农业的繁荣隋唐时代,农业是经济的基础和支柱。
在农业生产中,科技进步、灌溉设施改善和土地制度的改革起到了关键作用。
首先,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为农民提供了更高效、便捷的农耕工具,如犁耕法的发展和水力铁耕具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其次,隋唐时期大规模推广了灌溉技术,修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如大运河的修建、滨河平原的规划和开发,使得农田面积大幅增加,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
最后,土地制度的改革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取消了旧有的拜田契约,实行均田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激励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二、商业的繁荣隋唐时代商业的繁荣是整个经济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原地区的都城长安、洛阳到沿海港口城市杭州、广州,商业活动蓬勃发展。
首先,随着国内和国际贸易的增加,商业基础设施逐渐完善,隋炀帝时期即开始修筑大运河,连接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成为贯通南北的交通要道,为商品的流通提供了便利。
其次,货币的使用也得到了普及,隋朝颁布了正式的铜币制度,统一了货币系统,有力地推动了商业交流和经济发展。
此外,人们的商业观念逐渐转变,商人地位的提升,商业活动的正当化,为商业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手工业的繁荣隋唐时代,手工业是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
城市化推动了手工业的繁荣,工坊、作坊在城市中从事各类手工业生产,如纺织、陶瓷、制酒、制糖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要属绸缎业,唐朝时,中国的丝绸技术传播到西方,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重要货物之一,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此外,各类手工业以及手工业者的组织也逐渐兴起,形成了独特的手工业工会制度,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扩大和技术的进步。
四、交通运输的繁荣隋唐时代的交通运输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交通网的完善为经济的繁荣提供了基础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发开 始出现某些新变化趋向的时期。主要有以下两方面表理: 第一,宗族门阀势力强大的旧世族豪强地主阶级开始衰落, 以财富称雄的庶族地主地位上升。昔日豪强地主以“宾客”、 “部曲”等形式剥削奴役大批农民的做法,逐渐让位于庶族 地主与佃农之间的契约形式下的新型剥削关系。这就是意味 着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过去有所减弱或松动。 第二,封建社会的商品货币经济有了增长,城市手工 业、商业更发达、手工业作坊及门类明显增加。经营信用业 务的柜坊、行使具有汇兑职能的飞钱等都相继出现。 从公元874年王仙芝、黄巢农民大起义开始,历史进入了晚 唐五代时期,无休止的分裂、混战,使社会经济、文化遭到 了巨大破坏,中唐时期经济思想比较活跃的局面,也重新陷 入衰微沉寂。
秦、汉以来,人们多把“工商”和“游食”等同起 来,认为工商业者是不生产的、对社会无益的“游食”之 人,工商游食的存在社会贫困的原因,因而要富国、富民 就要禁工商游食。韩愈则把工商和游食分开。他明确宣称: “吾嫉惰游者”,而对商人的作用则说:“以有易无,未 见其弊”。 韩愈不但对一般商业的作用加以肯定,还对对外贸 易,也抱积极态度。 韩愈不仅注意到对外贸易可能带来的经济利益,还 认为它在政治上可收安边、睦邻之效,可使“一边尽治, 不相寇盗贼杀”。这同封建时代的闭关主义者认为外来商 品都是“无用之物”和害怕对外贸易会扰乱国内治安的思 想是显然不同的。
自北魏开始实行均田制及与之配套的租调制,北齐、 北周及隋,都接踵实行。隋又允许以“庸”(雇役)代徭役, 因而租调制又称为租、庸、调。唐代沿袭了前代的均田制和租 庸调制,并适应唐帝国建立后的形势加以改进和完善。 盛唐时期在商品经济和工商业方面尤其超过两汉。经 过西晋末期以后数百年的分裂、战乱、民族冲突和民族融合, 北方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了。南方经过几 百年的开发,广大江南地区以至岭南部分地区都在封建生产方 式基础上达到了远比两汉时代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这种南北 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接近、汉族和众多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水平日 益接近的情况,自然会为全国范围中的经济交流、商品交换提 供更好的基础和条件。 唐代又是中国古代最开放的朝代:不论是什么民族、 什么国家的人都可入内地游学、经商、置产、通婚、传都、杂 居以及仕宦为吏。这种情况当然大大有利于商品经济和工商业 的扩大,使得唐代不论在国内商业或国际贸易、连疆贸易方面 的发展条件,都远非两汉所及。
第三节
• 韩愈的相生相养论 • 韩愈的六民论
韩 愈
一、韩愈的相生相养论
韩愈认为,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是样样自给自足, 而是要靠彼此相生相养的。他指出粟米、布帛以及各种器 物、用具,对人们的生活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这些物质 生活资料,都要靠人们的劳动来生产,但又不能由每人自 己生产所需的一切物资,而只能由农、工、商各行各业的 人各尽其力,用自己的劳动产品或服务供应别人,并从别 人那里取得所需,这就是他所说的“相生相养之道”。 韩愈是肯定社会分工的,他不仅强调杰米、布帛, 强调食和衣的重要,也认为“工以赡其器用”、“贾以通 其有无”,工商业不是可有可无的,更不是“病农”、害 农的。这是对秦、汉以来占支配地位的“重要、抑末”教 条的背离。
道二民。 因此,就必须从总人口消除僧、道二民,消除不是消 灭,而是把他们变成其四民,办法就是“人其人,火其书, 庐其居”——这就是韩愈六民说的基本内容。韩愈的六民说 是他的独特的人口论,它处怎么渗透着韩愈的宗都门户之见, 但却又是深深植根于当时社会的经济事实之中。
第四节 白 居 易
• 白居易的农本思想 • 白居易的节用思想 • 白居易的轻重思想
二、白居易的节用思想
与不赞成君主求利、好富的观点相联生活费,在消费问 题上,白居易强调君主节用,反对君主奢侈,认为这是“百姓 之殃”,造成了平民百姓的贫穷困苦。在白居易之前,不少人 指责君主的奢侈,强调君主要崇俭。他的节用思想的显著特点 在于,不仅谴责君主个人的奢侈,而且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以君 主为中心的封建专制统治集团。 白居易分析说,生产出来的财富是有限的,人们追嘉兴 市才富的欲望却是无穷的。如果一部分人占有的财富多了,另 一部分人占有的就少了。君主为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奢侈需要, 所搜刮、占有的财富会越来越多,这样必然变本加厉地取民自 奉,巧立名目增加百姓的负担,使百姓的财富越来越少。 白居易强调,君主奢侈更大的两种危害是:一则,君主 的纵欲奢侈,在整个统治集团中带起上行下效、竞为奢侈的风 尚;二则,各级官吏为了讨好君主以博取宠幸禄位,会掀起互 相攀比的剥民奉君之风。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经济思想
第一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政治 第二节 刘晏 第三节 韩愈 第四节 白居易
第一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政治
• 隋及盛唐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 • 唐中叶到五代的社会经济和政治
一、隋及盛唐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
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重新统一了全国。他采取了一些 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恢复、发展的政策,收到了成效。在隋 最盛时,户数达到890万户,人口达到4600余万人,财富也有 了很多积蓄,尤其是各地积谷达到相当大的数量。 但是,隋的统治并不长久。公元604年,杨广弑其父隋文 帝而篡位,是为隋炀帝。他即位为帝后,穷奢极侈,大兴土木, 又不断向边疆少数民族及邻国发动战争,不仅迅速消耗了隋统 一后积聚起来的财富,而且赋役繁苛,把广大人民重新逼上了 绝路。他在位仅13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并为李渊建立的唐 王朝所取代。公元627年,李渊让位于其子李世民,是谓唐太宗。 在他统治的23年中,唐代的文治武功达到鼎盛。从这时 起,直至公元741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的百余年中,一直 处于唐朝的兴盛时期,不论是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大、同外 部世界的联生活费和在世界范围中的影响,都超过两汉,是封 建时代的历史学家所称的“盛世”。
二、韩愈的六民论
既然分工不同的人们之间是一种相生相养的关系,如果 有某种不能以自己的劳动为别人的需要提供产品和服务,不 能在相生相养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就是对社会无益的,他 们的存在,就不会有助于富国富民,而只会造成社会的贫穷; 这种人越多,社会就会越贫困,越不安定。 韩愈认为,当时社会中大量存在着的僧、道,就是这样 的无益的、多余的人。“古之为民者四”指士、农、工、商 四民;“今之为民者六”则指原来的四民加上僧、道。农、 工、商三民是彼此之间相生相养的,因而都是为社会所需要 的。士虽然不能同农、工、商相生相养,但他们在封建社会 中是治人者,按照儒家“治人者食于人”的原则,他们“食 于人”,由别人供养是天经地义的,韩愈认为,古有四民, 但社会却富裕、昌盛,说明四民都是对社会有益的,不是多 余的;而今社会所以不如古,所以“穷且盗”,就是因为比 古时多了僧、
他的方案立足于哪些地区最急需解决土地问题。在 他看来,地少人多的地区,农民耕地问题更严重,然更急 需解决。但是,他没有认识到,井田制比土地私有制列为 落后,根本不可能解决土地问题,尤其是地少人多地区的 土地兼并问题最为严重,豪强地主是封建统治势力中最强 大的势力,企图通过复井田在这些地区解决土地问题,更 是一种幻想。 对于农业中的劳动力不足问题,白居易认为是 “游惰者逸而利,农桑者劳而伤”引发越来越多的人“舍 本业,趋末作”。因此,他主张通过赋税政策,使农者得 利,从而促使末作之民回归农业。
二、刘晏的经济管理思想
刘晏的理财活动,是通过国家政权直接进行部分经济 活动来加强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控制和影响,以保证财政收入 的取得和增加,因此,他在理财方面许多措施及其所体现的 经济思想,大体上也属于轻重论的范畴。 刘晏对轻重思想的发展,不仅表现在轻重之术方面, 更主要的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在轻生政策对经济的作用方面,从强调控制、 榨取到兼而要求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二,在轻重政策和商人的关系方面,由以商人为打 击对象到一定程度上把商人变成国家推行轻重政策的助手。 第三,在推行轻重政策的一些活动中,利用个人对物 质利益的兴趣来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盛唐”有如此发达繁荣的经济,理应在经济思想方面有所 反映。然而,盛唐的文治武功,同它的经济思想的发展状况 之间,有着一个巨大而明显的反差;盛唐是政治、经济、军 事方面少有的封建盛世,却并不是经济思想方面的“盛世”。
二、唐中叶到五代的社会经济和政治
公元755年,镇守卢龙、范阳一带(今河北卢龙至北 京)的两个将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长驱南下,踏破 河北、山东、淮北、河南各地,一度攻破首都长安,直到公 元763年才被平定。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也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由上升时期进入衰退时期的重要标志。 在安史之乱前,唐前期颁布的均田制以及建立在均田 制基础上的租庸调制已逐渐解体。随着均田制的彻底崩坏, 土地私有制更加发展起来了,土地兼并和土地集中的现象日 趋严重。安史之乱延续八九年,受害的又都是唐朝统治的主 要地区,所造成的社会经济凋敝衰落,是不待言的。
第二节
刘 晏
• 刘晏及其主要的理财活动 • 刘晏的经济管理思想
一、刘晏及其主要的理财活动
刘晏是中国经济思想史上的一个很值得注意的人物。 可是他没有专门谈论经济问题的文章,更无这方面的著述。 刘晏是个理财工作的实干家,毕生未人事过思想、学术活 动,但他并不是个不具备思想家素质的人。 刘晏,字士安,唐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县境内)人。 在安史之乱(公元755-763年)发生后,唐玄宗外逃,其子李 亨嗣位。刘晏在唐肃宗朝被任命为度支郎中领江淮租庸事,开 始提丽人行 理财官。 刘晏理财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在他所辖的广大地区 内,举凡漕粮的征集、运输和储存,盐斤的统购、转售及生产 者的管理,市场及物价的调控,抗灾、救灾、备荒以及铸钱等 工作,都由他统一掌握。有关制度、办法的建立、改革、人员 的选拔、组织和监督、考核都由他设计、擘划和指挥。他的全 部理财工作形成了一个颇为严密的和运用自如的系统。
(一)、对(粮食)漕转制度的改革 刘晏接任后,亲自跋山涉水,勘察河道,在充分了解情 况的基础上,疏通河道,并对漕运办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其主要内容为: (1)在运送制度方面,废除船头督运办法,改为官 运,由官府出优厚造价,建造坚固运船,派军官督运;在 运送人力方面,将证调徭役改为国家出钱雇工,并优给工 资。 (2)在运道方面,改直运为分段接运:南船不入汴 水,汴船不入黄河,河船不入谓水;在各交接地点修建粮 仓,粮食运到后,卸船收仓,原船即回,等上游水道涨水 便于行船时再装船上驶。 (3)废除三门峡一段陆运,改用水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