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教育
120
■ 阎学武
浅谈艺术设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地方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时间大都在10年左右,建设起点低而发展滞后,这需要我们首先明确学科研究方向,根据专业
特点制定相应措施,建立实践教学工作室,带动和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形成,按照这一途径,才能实现教学与科研相融,个人与集体共同成长。
艺术设计 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 团队建设
内容摘要:关键词:国内以二本为主的地方院校开设艺术设计专业大都缘于世纪初的扩招,主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要保障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师资队伍建设是根本。
然而,地方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总共不过十来年的时间,因此建设起点低、建设滞后,亟待加强和改进。
一、建设现状与问题
1.年龄结构问题。
从事艺术设计教学的教师,以35岁以下的年轻人居多,当年他们大多本科毕业教本科,从教时比学生大不了几岁,即便10年过后,这一队伍仍在补充年轻血液,只是招募的已多数是二十五六岁的硕士毕业生。
年轻的队伍固然富有朝气,然而年龄结构的不合理,从队伍建设角度而言则是缺乏专业学术带头人,不容易建立起梯队。
从中长期发展来看,则在结婚生子、职称申报、学历提升方面造成“拥挤效应”。
2.学历结构问题。
学历学位也是制约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主要问题,随着研究生教育的逐渐发展,世纪初开始从事教学的本科生们,在结婚生子、买房买车以及学位进修等方面瞻前顾后、左右忙乱,这对日常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由于国内高校设计学博士点少,对绝大多数设计专业教师而言,进入博士阶层成了不可完成的任务。
而从团队建设角度来说,在校内各专业间横向比较时因硕博比低而缺乏发言权,在校外与其他层次高校纵向比较更缺少竞争力,各类研究课题、建设项目往往与其无缘。
3.职称结构问题。
由于扩招迅猛,多数年轻教师日复一日整天忙于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年工作量甚至达到700节以上,根本无暇顾及教改科研。
可是实际工作却无可奈何地要“拔苗助长”,在毕业论文指导时连助教也充当着讲师、副教授的角色。
由于大家同时起步,在每一级职称晋升中拥挤、竞争,历经10年仍然处于
起点较低的水平。
在国家人事政策实行岗位设置与聘用制度后,在上一级岗位满员的情况下,他们将只有长期待在现有助教或讲师岗位上观望,等着前人空岗后递级而上。
4.研究水平问题。
除了前述三个刚性的可比性指标,有些教师的教改科研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则是隐形的。
由于仅仅“对付”过自己毕业时的本科论文,有些教师并未掌握系统的研究方法,有的甚至自己撰写论文时也要重新学习学术论文写作规范。
再则就是学术视野问题,由于地方院校的区位问题,教师普遍缺乏对外交流的机会,勿论国际视野,连较新的专业信息也多要通过网络渠道得来。
从很多高校现状来看,部分设计专业青年教师对如何凝练研究方向、如何积累前期成果、如何做好课题论证都不是很清楚,有些甚至连“学科”“专业”“专业方向”三个名词都难以界定清楚,这些因素直接导致所谓研究往往成为实质上的低水平复制。
5.实践能力问题。
艺术设计是与社会应用紧密挂钩的一门学科,所以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指标,但同时也是一项容易忽视的隐性指标。
由于多数教师“从学校到学校”,并无从事社会实践的经历,因而对于设计的实施与设计管理很容易停留于理论层面,部分教师对于平面印刷、环艺施工、服装工艺等实际操作流程中易出现的问题不甚了解,如果其所在高校同时又不加强各类实训工作室建设,则教学无异于“空对空”。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述问题虽然在各地方院校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或改善,但问题依然严峻。
要培养高素质的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地方院校艺术教学呼唤一支高素质的设计专业教师队伍。
二、建设策略与思路
1.明确学科研究方向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
高校教师肩负着教学、科研
的双重任务,师资队伍建设与学术梯队建设不过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在目标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当前,多数地方院校艺术师资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研究力量分散,研究行为个体化,不能形成合力,难以形成研究团队和重量级研究成果。
那么该如何统筹兼顾而使之不至于割裂分开呢?笔者以为,明确学科研究方向是关键。
艺术学升级为第13个学科门类之后,设计学成为一级学科,在各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是作为一个专业开设的,大多下设平面、环艺、服装等专业方向,也有少数高校开设有服装设计、工业造型等专业。
无论哪种情况,都应当思考如何结合本校实际,明确一个学科研究方向,使教师的教研科研都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实现科研与教学相生相融,个人与集体共同成长,在完成学科建设阶段性目标过程中,造就一批名师与专家。
2.提倡培养双师型设计专业教师。
对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来说,创新的作品最终要靠社会实践来检验和承认,因此,本科教学中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达到这一目标:一要有合理的课程设置,二要有优秀的师资。
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最早出现在高职教育领域(1998年原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其核心是指教师既能讲授专业知识,又能开展专业实践。
这一概念对艺术设计专业师资建设是有借鉴意义的:只有善于将理论紧密结合实践、从实践中不断革新理论的教师,其教学才不会流于空谈,其科研才会与时俱进。
在设计领域材料不断更新、技术不断革命、观念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教师也只有勤于实践,才会使自己的设计教学紧跟时代,乃至推陈出新。
要做好双师型设计专业教师的培养:一是要做好政策引导,创设氛围和环境;二是教师要自觉身体力行,通过各种途径寻找与专业相适应的实践项目,多开展
设计学ART EDUCATION
产学研的校企合作;三是校院两级要搭建起校内外的实践基地与平台。
由于校外实践基地自身的商业运行带来的条件限制,因此,建设完善的校内实践平台才更具实效,比较通行的做法就是成立教师主导的工作室,约定其在教学、科研、经济三方面的责、权、利。
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能够通过激励机制促进教师成长、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好方法。
如果学校为教师参与实践提供一定的硬件条件,降低了教师参与设计实践的商业风险,对激发教师积极性是十分有利的,但其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参与面往往不够,通常示范效应大于普及效应。
3.建立符合专业实际的评价机制和晋升通道。
由于其他传统学科的强势地位,美术学、设计学学科在二本院校普遍难以得到足够重视,在各种绩效评价机制的设立上,高校都是实行一刀切政策,不考虑特殊的专业背景,是十分不利于艺术设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比如由于美术类国家核心期刊数量少,发表论文的难度也就相对大得多;艺术作品参展获奖在很多高校也难以获得认同,在艺术学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后,很多学者呼吁,艺术作品应
按照学术论文获得同等的智力成果对待。
此外,在职称晋升和硕博比评价方面,我
们也应该考虑到国内设计学学科硕、博士
点的建设现状,不能搞不同学科专业的等
量齐观。
4.在学历学位、课程进修方面,应当
建立定期培养制度,尤其是要创设条件让
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或出国访问、考察,
使之开阔视野。
艺术是一门国际性语言,
是通过图形、色彩等的组织搭配向观众
“说话”,无需英语、日语、汉语等语言
文字来做过多的解释说明,所以,不应当
设置过高的外语语言考核门槛。
只有建立
有序的培训制度来加以落实,才能保证教
师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
5.从教师层面来说,应当建立起自我
建设意识。
首先,设计专业教师应当从终
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角度,明确自己的发
展定位,并自加压力,迎头赶上。
目前在
青年教师中普遍存在一些现象,他们或满
足于完成教学任务,或想做教改科研却苦
于方向不明;由于平时缺少积累,到职称
评定、课题申报时就会感到“书到用时方
恨少”。
其次是校院两级如何落实“青年
教师一帮一”制度问题,如果这一制度流
于形式,则由于缺乏教学方法、研究方法
上的传帮带,很容易出现个人和群体都缺
乏发展后劲的情况。
再次,设计专业教师
要剔除那种把设计实践作为经商赚钱手段
的思想。
由于买房买车的现实压力,一些
青年教师将工作之余的精力放在了“解决
温饱”的问题上。
这种观念如果带进以实
践教学为目的的校内工作室,就会导致教
育导向失衡,因此,我们既要通过制度来
进行规范,教师个人也应做到思想自律。
结语
“十二五”期间,艺术生源将逐步萎
缩,高校办学竞争将日趋激烈,只有成功
的师资队伍建设,才能成为地方院校参与
市场竞争的利器。
艺术设计专业师资队伍
的建设,需要我们以一种危机意识加以应
对和重视,并以切实有力的行动来践行,
使之成为一个上下齐抓共管的系统工程,
才能尽快改变当前滞后的建设面貌。
作者单位:湖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鞠向玲)
121
2012 ·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