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南联大的治学精神(杨菁菁)

合集下载

发扬西南联大精神作文800字

发扬西南联大精神作文800字

发扬西南联大精神作文800字如今正值西南联大80周年校庆之际,遥想当年,西南联大在那段峥嵘岁月中,在短短8年的生命里,共培养出了2位诺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元勋、100位两院院士……昔日的荣光已被岁月冲刷褪色,可那巍然屹立于乱世的精神,却依然熠熠生辉!我们作为祖国新时代的中学生,更应发扬西南联大精神:家国情怀,学术抱负,坚毅性格。

生于和平年代,也应有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未必是赴汤蹈火,上阵杀敌。

家国情怀,就是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系天下之心。

想当年,战火纷飞,多少志士为国捐躯。

西南联大的学生刻苦学习,力求毕业之后报效祖国。

而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们,我们亦应发奋学习,早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而要想成才,便需有学术抱负。

学习学历并非只是追求名利,升官发财的踏板,而应扎扎实实学,学到实在有用的东西。

当年北大学生多报便于做官的法学系,从师也只论官阶大小而不论学问渊博,蔡元培先生以为大学首先是做大学问,而不是升官发财的捷径,便以做学问为先,以自由先进思想培养出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青年,这批青年在日后成了五四运动的主力军。

西南联大亦是如此,否则,它们培养出的怕只是一批腐朽无名的官员,而非一位位名垂青史的科学家。

而我们更应有学术抱负,学习不急功近利,而应踏踏实实,才能学得好,学成才。

苏轼曾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当然,一个人学有所成,报效祖国,坚毅性格也必不可少。

如今我们的生活环境优越,比不得当年西南联大在战火之下的艰苦,可成才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注定会有荆棘遍地,唯有坚毅之志,能助我们度过一道一道关。

说到这,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乱世之中同学们的艰苦生存,看到了科学家们实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祖国在孤立的情况下艰难发展。

我的內心充满了敬佩之情,我也希望我们能拥有这份力量,以坚毅的性格顽强地走下去。

同学们,发扬西南联大的精神,让它们的精神在我们身上开花结果,让我们刻苦学习,不忘初心,只同为祖国,为自己赢得更好明天!。

对西南联大持否定态度的看法

对西南联大持否定态度的看法

对西南联大持否定态度的看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历史事件的看法也在不断演变。

对于西南联大,一种否定态度的观点认为其在历史上并无太多值得称道之处。

然而,当我们深入了解这段历史时,会发现这种看法并不完全准确。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西南联大的历史贡献进行阐述,以期为这一话题带来更为全面的解读。

一、学术成就斐然西南联大期间,尽管条件艰苦,但师生们依然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学术成果。

在自然科学方面,西南联大培育出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以及著名数学家陈省身等杰出人才。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联大师生为我国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钱钟书、冯至、沈从文等作家在此期间创作了一批传世之作,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二、传承文化火种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局势动荡,许多文化名人纷纷逃离战火。

然而,西南联大却为这些文化精英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使他们能够继续从事学术研究。

在联大期间,师生们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事业保留了火种。

同时,联大还吸引了国际知名学者如罗素、杜威等前来讲学,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三、培养爱国情操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师生身处后方,却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命运。

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秉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努力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有理想、有担当的人才。

在联大,师生们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以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

许多联大校友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奋斗,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彰显民主精神西南联大时期,校内实行民主管理,充分尊重师生意见。

联大倡导学术自由,鼓励师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形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这种民主精神不仅体现在校内管理,还辐射到了社会层面。

联大师生积极参与国内外政治事务,为国家的民主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西南联大在我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虽然当时条件艰苦,但联大师生依然在各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史纲论文:浅谈西南联大之教育精神

史纲论文:浅谈西南联大之教育精神

浅谈西南联大之教育精神摘要:文章通过回顾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联大”或“联大”)的历史及教育成果,根据史料分析西南联大的教育精神,从爱国主义精神、刚毅坚卓精神、教育独立精神和通识教育精神等四方面剖析西南联大教育成功的原因。

回顾历史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改善现实。

因此,文章没有停留于分析联大的成功,而是对比当下高等教育及大学的现状,对当今高等教育模式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西南联大;教育精神;高等教育模式;反思与传承1 选题缘由及讨论意义1.1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介及其教育成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

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自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日结束,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

北大、清华、南开原均为著名的高等学府,它们有各自独特的经历,有各自的教学作风,组成联大以后,荟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人才济济。

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优良学风,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著名高等学府。

西南联大在办学的8年中前后任教的教授有300余人,他们都是各个学科、专业的泰斗、顶级专家;学生有8000人,毕业生3343人,直接参军、从事抗战工作的有1100多人。

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三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西南联大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其中有许多是蜚声中外的一流科学家,他们对中国的建设事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世界学术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联大师生担任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2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54人(学生80人)、工程院院士12人(全是学生),8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还有杨振宁、李政道2位华人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1]1.2 选题缘由北京大学是西南联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校风学风、治学理念、教育精神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南联大的发展。

论“西南联大精神”

论“西南联大精神”

论“西南联大精神”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即今天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北平、天津失陷后,为躲避战争的迫害,,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搬迁至湖南长沙,联合成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7年底,民国首都南京陷落,武汉告急,长沙遭遇空袭。

师生们于1938年搬迁入滇,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5月4日举行结业典礼,7月31日宣布结束,西南联大在滇8年。

在这8年的风霜雪月里,西南联大凭借刚毅坚卓的精神品质生存了下来,并创下了可歌可泣的历史功绩。

纵然历史已故,而联大的精神永存。

重读西南联大垂世之精神,审视现代大学之关楔,杨西南联大之风骨,挺现代大学之脊梁,于当世之学人。

西南联大这一笔伟大而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远传承、弘扬和发展。

淑世为公,敬业乐群精神。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日本侵略者的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历史的沧桑中也涌现了大批的爱国志士,劫难的年代终究不能动摇科学教育救国的至奉,艰难的生活也动摇不了联大人治学求学的执着与追求。

打开西南联合大学教师的名册,其阵容之豪华叫人瞠目结舌。

他们不惜摒弃国外优厚的待遇,不辞辛苦,不畏牺牲,跋山涉水来到云南,致力于学校人才的培养。

当时的中国,生活之艰苦让人无法想象,但他们毅然坚持了下来,用智慧和顽强引领联大学子探寻救国救民之道路,将毕生的心血挥洒在了这充满传奇的黄土高原。

自强不息,务实苦干精神。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西南联大在滇的八年时间里,正处于抗战的艰苦时期,因此生活环境异常艰辛,每个班没有固定教室,而且教室里只有椅子,没有桌子,根本无法摊开书本写字。

教室里夏天犹如蒸笼,冬天则寒风穿堂入室,照明也只有煤油灯。

而且对于联大学生来说,大多数人来自战区,断绝了经济来源,只能靠少许的贷金度日,为了继续维持生计和学习,大部分同学都会选择做兼职,以此来弥补生活来源的不足。

西南联大精神解读

西南联大精神解读

西南联大精神的当代解读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

而令人心仪的西南联大精神,其实并不在于“刚毅坚卓”,尽管这是它的校训,也是它在战乱中的突出表现,然而刚毅坚卓,这一精神并不反映西南联大的特质;西南联大精神,也不在于“爱国”,更不在于“敢为天下先”,前者同样不属大学特质,不是大学提供给社会和民众的独特、宝贵资源;后者有些偏离史实。

爱国是各行业、各阶层一般都能具有的自发性情感,以之为大学精神,过于平泛、庸常。

陈寅恪在其著名的《对科学院的答复》中强调说道: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没有自由意志,没有独立精神,既不能发展真理,亦不能研究学术……自由意志和独立精神是必争的……因而西南联大在今天看来最可贵的精神,我觉得应该是“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和活泼创新”。

“学术”是知识精华的总称,只要人脱离野蛮、蒙昧的时代,学术便传承着文明的薪火、传播着文化与智慧,因此,学术本身就具有凛凛的尊严。

产生学术和思想,是大学区别于社会其他领域的价值所在;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是数十年来我们屡屡呼唤的大学之魂。

说起西南联大,人们可以举出一串串体现这种独立、自由的掌故佳话,比如抵制教育部的统一课程、考试安排;比如违反规定将必修的三民主义课设为选修,不计学分等等。

相比之下,固有的教育制度使现代大学仍是培育机械学生的加工厂,大学生不得已仍在为专业而战,为学分而战,固有理论化知识成为我们思想放飞的桎梏。

而学术独立,意味着学术的自由进行。

一般而言,学术独立脱离外界的限制和桎梏,从事学术活动不受禁区局限,可以自由宣讲个人对研究领域的独立见解。

只有在如此层面,新时代学生的特性与个性才会得到最淋漓尽致的展现,也唯有倡导学术独立,人们的思想才能得以最崇高的尊重。

也唯有如此,越趋个性化的学术界、知识界、社会人生界才会渗入独特而深刻的思想体验。

西南联大精神的理解

西南联大精神的理解

西南联大精神的理解
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聊聊西南联大精神。

西南联大,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存在!就好像是黑暗中的一束强光,照亮了那个艰难的时代。

你看啊,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条件得多艰苦哇!但是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却硬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坚守着对知识的追求。

这就好比一个人在狂风暴雨中拼命抓住自己的梦想不放手,是不是超级牛?
我记得有一次和朋友聊天,说到西南联大,朋友就感叹:“那时候的人咋就那么有劲儿呢!”可不是嘛!他们有着无比坚定的信念,就像一群勇往直前的战士。

想想当时的教授们,为了给学生们传授知识,啥困难都不怕。

他们不在乎环境有多差,只在乎能不能把自己的学问教给学生。

这不就像是一位慈爱又勇敢的家长,拼尽全力要给孩子最好的吗?比如闻一多先生,那激情澎湃的讲课,感染了多少学生啊!
还有那些学生们,一个个都那么勤奋好学。

他们在简陋的教室里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全然不顾周围的喧嚣和困难。

这多像在沙漠中极度渴望水源的旅人啊!而且他们还心怀天下,想着要为国家的未来出一份力。

西南联大精神到底是什么?在我看来,那就是坚韧不拔、追求卓越、心怀家国!这精神就像是一把火炬,照亮了过去,也应该照亮我们现在的路。

咱不能光嘴上说说,得真的把这精神传承下去啊!要像西南联大的师生们一样,不管遇到啥困难,都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都时刻想着为国家、为社会做点啥,你们说是不是呀!。

浅谈西南联大的办学特色及对当代的启示

浅谈西南联大的办学特色及对当代的启示
国 历 史 上 最 有 意 思 的 一 所 大 学 , 最 艰 苦 的条 件 下 , 存 了 最 完 好 的 教 果 和 自己 的研 究 观 点 新 知 识 融 人 教 学 中 , 宽 学 生 的 事 业 。他 们 热 爱 在 保 拓 育 方 式 , 养 了最 优 秀 的人 才 , 值 得 人 们 研 究 。_ 可 见 , 南 大 学 的 学 生 , 献 敬 业 他 们 不 仅 传 授 知 识 , 引 导 学 生 学 会 分 析 问 题 , 治 培 最 ”2 西 奉 还 把 成 功 并 不 是 偶 然 , 南 联 大 能 够 在 风 雨 飘 摇 的年 代 里 , 西 取得 举 世 瞩 目的 学 的方 法 交 给 学 生 。这 样 使 得 联 大 的 师 生 管 事 非 常 密 切 , 好 地 促 进 更 成 就 , 其 原 因 归 根 到 底 在 于 它 融 合 三 校 优 良传 统 为 一 体 , 特 定 的 时 了师 生 的共 同进 步 。 究 在
任 主 席 。学 校 一 级 的 民 主 管理 机 构 主 要 有 校 务 委 员 会 和 教 授 会 。校 务 课 、 修 课 与严 格 要 求 管 理 相 结 合 的 教 育 制 度 。 学 分 制 能 充 分 调 动 学 选 委 员 会 全 部 由教 授 组 成 , 主要 职能 是 讨 论 处 理 学 校 事 务 ; 授 会 则 全 由 生学 习 的积 极 性 , 低 年 级着 重 抓 基 础 的 训 练 , 进 入 三 年 级 后 , 修 教 在 等 选 教 授 和 副 教 授 组 成 , 职责 不 仅 讨 论 学 校 的教 学 、 研 等 重 大 问 题 , 其 科 还 课 的 比 例大 大 提升 。在 这 样 一 种 自 由 度 下 结 合 严 格 的 管 理 制 度 , 保 确

西南联大与大学精神

西南联大与大学精神

尽管教育界和学术界对大学精神的探论提上议 事日 程, 然而对什 么是 大学精神 , 很 少有 明确 的界
定 。有 的学 者从 关注 大学 教育前 途命 运 的角度认 为 它是 “ 在某种 大 学理念 的支配下 , 经过 所在 大学 人 的
努力 , 长期积淀而成 的稳定的 、 共同的追求 、 理想和 信念 , 这是大学生命力 的源泉 , 是大学的灵魂 , 是大 学文化 的精髓 和核心之所 在, 是对大学 的生存起决 定性作用的思想导 向, 是大学抵御诱惑和腐蚀 的盾
追求 综 合化 、 盲 目扩大 办 学 规 模 、 追 求研 究 型 大 学 。 “ 所 有 学校都 在争 一 流 , 有 的争 国 内一 流 , 有 的争 国 际一 流 ; 每 所 大 学 都 要 成 为一 流 大 学 , 这 是 不 现 实 的。大 家都争 一 流 , 最 后 都 是 不人 流 。 ” n ] 西 南 联 大
此 。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 2 0 0 7 年接受媒体采访时 ,
谈起 眼 下 的教 育 状 况 , 充 满 忧 虑 。他 认 为 现在 的教 育 是不 全 面的 , 概括起 来 主要存 在三个 方 面 的问题 :

教育从精英教育 向大众教育转化 的关键时期 , 期间 不乏有识之士对大学教育质量的担忧 , 从而使“ 大学
很多大学认为 , 只要 自己与众不同, 就是一种创
新, 也就 因此 形 成 了 自己 的大 学精 神 。事 实并 非 如
9 O年代初期 , 中国的大学教育开始从公费时代 向 自
费时代 过渡 , 而 以上 的“ 四个 不愁 ” 也逐 渐蜕 变为 “ 四 个 担 心” , 中 国的大学 教 育环境 发生 了几近 天 翻地覆 的变 化 。从那 时起 至 2 0 0 2年 1 0年 间 , 是 我 国大 学

关于西南联大精神的时评

关于西南联大精神的时评

关于西南联大精神的时评
西南联大精神源于20世纪30年代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成立的西南联合大学。

这所大学采用了协作办学的模式,集合了众多学者和知识精英,成为了当时中国抗战时期的一股重要力量。

西南联大的创办者们具有崇高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责任感。

他们放弃了个人的成就和荣誉,选择了抗战的战场,为团结和壮大国家力量而努力奋斗。

这种精神就是西南联大精神的核心:坚守信念,勇于担当,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最高目标。

西南联大精神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团结和协作。

在那个时期,各专业的学者们互相合作,共同研究解决抗战中遇到的问题。

这种合作不仅在学术上,而且在精神上也得到了体现。

在困难的岁月中,西南联大的学生们互相扶持,互相鼓励,形成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西南联大精神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了独立思考和勇于负责的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和实践。

这种精神也注重社会责任和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不仅追求个人的成功,而且要为国家和人民的进步而努力。

然而,时至今日,西南联大精神并不仅仅局限于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园。

它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社会价值和精神追求,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

在今天复杂多变的社会中,西南联大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鼓励着人们勇于担当,坚守正义,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

总之,西南联大精神是一种强调坚守信念、勇于担当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它不仅是西南联大的传统,更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价值在于激励人们勇往直前、追求真理、为国家和人民的发展进步做出贡献。

这种精神应该得到传承和发扬,成为我们共同追求的精神目标。

西南联大精神在云南中小学校教育中的实践应用

西南联大精神在云南中小学校教育中的实践应用

西南联大精神在云南中小学校教育中的实践应用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一所具有特殊意义的大学。

它的成立,不仅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更在思想和文化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南联大所秉承的精神,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精神力量,蕴含着追求真理、民主自由、实事求是的精神内涵。

如今,西南联大的精神在云南中小学校教育中得到了有力的实践应用,并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西南联大精神的核心是“实事求是,追求真理”。

这种精神在云南中小学校的教育中得到了很好的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导学生要客观看待事物,要注重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

在学校的管理中,学校领导以身作则,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学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采取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而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生们也被教育要实事求是,遇到问题要勇于面对,不要逃避现实。

西南联大精神强调的“民主自由”也在云南中小学中有所体现。

在学校的管理中,学校领导尊重师生的意见,重视师生的民主参与,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学校发展决策。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尊重学生的思想和意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而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校倡导学生自主管理,自由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云南中小学校教育中,西南联大精神得到了积极的实践应用。

在教学中,学校积极倡导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比如科技创新比赛、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校还注重鼓励学生实事求是,培养学生踏实肯干、勇于追求真理的品质。

在学校管理中,西南联大精神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学校注重依法治校,坚持科学管理,倡导平等自由的学校文化氛围。

学校还注重师生之间的民主沟通,重视师生的意见交流,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校氛围。

在学生教育中,西南联大精神也得到了积极的应用。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西南联大精神【精选文档】

西南联大精神【精选文档】

西南联大精神溯既往。

七十余年前的中国大地倭寇横行、暴力肆虐,尸骨遍野。

欲致我民族于亡国灭种之境地。

时清华、北大、南开三校之精英乃辗转长沙,最终云集西南重镇-—昆明。

以挥汗如雨,联袂为云之志建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联大先后近九载,扬五千年民族思想,存四万万同胞心愿,激斗志、昂精神.于枪林弹雨、恶劣环境中不断点燃爱国、民主、科学之火光,唤起民族复兴的希望。

一批批民主的斗士、科学的巨匠从这里起步,走向世界.这依靠和体现的就是一种精神,即广大师生共同培育并发扬的西南联大精神.西南联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西方现代大学精神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结晶,既体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爱国、民主、科学的主流意识,又承接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光荣历史传统,更突出了抗战烽火中联大自身的精神特质,堪称大学精神之典范。

作为由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发展而来的云南师范大学,我们深知西南联大师范学院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倍感西南联大精神给子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支点.长期以来,学校一直十分注重继承发扬西南联大的光荣传统,确立以西南联大精神为治学兴校思想,将联大精神贯彻到学校办学的各个方面。

秉承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形成了“学高身正、明德睿智”的校风;高唱着联大校歌,以催生新的力量与抱负;积极进行对西南联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工作。

1985年成立了“一二•一"运动纪念馆,2001年成立了西南联大研究所,2004年扩建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馆”;在本科教学中开设了“西南联大研究专题"选修课;对每一届入学新生进行有关西南联大和“一二•一”运动《历史与责任》“第一课”教育;在中国近代史专业硕士点中开设了西南联大研究方向;2006年,还成立了云南西南联大研究会,并在学生中成立了“西南联大精神传播者协会’;将路名、池名、楼名和系列人文景点赋予西南联大精神内涵,塑造学校文化特质,等等。

使西南联大精神外化于载体、内化于行动中.在西南联大精神的激励下,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学校形成了“牢记历史嘱托,坚定不移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服务"的鲜明特色,成为云南省惟一的师范类省属重点大学;培养各类人才10万余人,被誉为“红土高原上的教师摇篮”。

浅谈对西南联大的学术精神的理解

浅谈对西南联大的学术精神的理解

浅谈对西南联大的学术精神的理解作者:贾昕曈来源:《卷宗》2016年第07期摘要: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抗战时期的一所著名大学,这所位于西南边陲的高校汇集了众多当时国内的一流学者,实现了丰硕的学术成就,为战乱时期中国教育和学术的保存、发展和延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以“自由之意志,独立之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后学。

关键词:西南联大;教授;学术精神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抗战时期,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一所著名大学,简称“西南联大”。

1937年平津沦陷后,为保存知识、延续教育、保护学者,使中国的大学在战火中不至毁于一旦,国民政府将京津地区的高校迁往西南,在这片当时较为和平的土地上继续发展。

西南联大于1937年11月1日初立于长沙,1938年4月迁往昆明,1946年7月31日结束,共计9年,贯穿抗战的始终。

当时西南联大的主要领导是学校的三位常委:北大校长蒋梦麟、清华校长梅贻琦、南开校长张伯苓。

著名的教授几乎汇集了当时中国第一流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学者,如冯友兰、金岳霖、贺麟、陈寅恪、钱穆、吴晗、朱自清、吴宓、汤佩松、费孝通、傅斯年、王力、潘光旦、钱锺书等,可谓是群英荟萃、众家云集。

西南联大的教授群体有以下几大特征:首先是联大学者大多有过留学的经历,因此学贯中西,给西南联大带来了极强的西方色彩。

第二是求真务实、潜心学术的治学态度。

当时西南联大的教学条件极为艰苦,但绝大多数教授依然表现出了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治学态度,潜心钻研。

第三,在西南联大,教授和学生之间既不乏传统私塾里的师徒情谊,又有现代大学培养人才的师生模式,教授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积极奖掖,师生之间感情很深。

在西南联大丰硕的研究成果背后,除了众位学者扎实的学术素养、务实的学术精神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西南联大的“自由之意志,独立之精神”,这可以说是西南联大的灵魂,贯穿于教学、科研工作的始终,鼓励、警醒着当时的师生和一代代后学。

西南联大的学术精神

西南联大的学术精神


53—
2 0 1 7年第 6期 总第 l 8 期
史 志 学 刊
J o u ma l o f Hi s t o r y a n d C h o r o g r a p h y
N0. 6 . 2 0 1 7 S e r i a l No . 1 8
紧密联 系 起 来, 不仅确立了中国文化 ‘ 二周 ’ 说, 并进一步提 出了‘ 三周 ’ 文化的前景……他在西南联 大的校 园 里慷慨激昂地写道 : 生逢 2 0 0 0 年来所未有的乱世 , 身经 4 0 0 0 年来所仅见的外患, 担起拔乱反正 , 抗敌复国, 更旧创新的重任 , ——那是何等难得的机会 !何等伟 大的权利!何等光荣的使命 【 1 J 卿 !
作 者简介 : 王喜 旺( 1 9 7 ) , 男, 山西盂县人 , 教 育学博士 , 河北大学教 育学院教授 , 研 究方向为 中国教育史与教 育文化 学。 基金项 目: 本文 为全 国教 育科 学 “ 十一五 ” 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 探 究精神的生成与流变 : 以西 南联 大为个案 的透视” ( 课题批 准
救 国。 对于这一 自 觉意识 , 王瑶曾用非常简练的笔触做过表达 。 他说 : “ 我们 固然绝不能忽视救亡 , 但也绝不空
谈救亡 , 我们相信没有和现实世界超然存在的甚么学术 , 惟有把学术和现实密切的联系起来才是有价值 的学 术, 也才真正对救亡有所补助。” 翻 在这一 自觉意识的指引下 , 在西南联大 , 不论是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 , 还是 从事 自然科学研究的人员 , 都在用他们的研究来践行他们对祖 国的神圣责任。
号: D AA 1 0 0 1 9 3 ) 的阶 段 性 成 果之 一 。
【 1 】 西 南联 大 自 1 9 3 7年 8月底 始 , 至1 9 4 6 年 7月底 终 。实际存 在 时 间应 为 九年 , 而 不是 通 称 的八 年 。见 西 南联 大 北 京校 友会

西南联大精神在云南中小学校教育中的实践应用

西南联大精神在云南中小学校教育中的实践应用

西南联大精神在云南中小学校教育中的实践应用西南联大精神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云南,吸引了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知识分子前来参与建设。

这些人有的是学者,有的是文艺工作者,他们凭借自己的努力打造了一所以自由探究、民主平等为核心理念的学校,培养了一批有思想、有文化、有能力的学生。

今天,西南联大精神已经成为了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资源,它在云南中小学校教育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一、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西南联大的办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

现在的中小学教育往往单一地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因此,云南一些学校开始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比如采用课堂互动、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并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勇于创新。

二、注重人格教育西南联大精神中最重要的一个核心价值观就是个人尊严和人格自由。

云南中小学校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和道德素养。

学校应该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发展,让他们具备高尚的人格,成为有担当、有情感、有正义感的社会人才。

三、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西南联大精神鼓励学生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从而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现在,一些云南中小学校积极推进课外教育,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科技竞赛和体育比赛等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校园里不仅能够学习知识,还能够有丰富的人文体验和社交交流。

四、注重教师的创新能力西南联大积极培养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的教育热情和教育潜力。

云南中小学校也应该注重培养教师的教育创新能力,让他们具备创新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性的教学方法。

积极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鼓励教师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从而更好地开展优质教育工作。

五、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西南联大精神倡导和谐、平等和自由的校园文化。

云南中小学校也应该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帮助学生树立开放而包容、互助而融洽的校园文化。

浅议西南联大的“通才教育”办学理念

浅议西南联大的“通才教育”办学理念

浅议西南联大的“通才教育”办学理念王苹 孙金梅(云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92)[摘要]在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基础上,移植于美国的通识教育理论,形成一种以人格培养为中心,融汇中西,文理渗透的通才教育模式,最好的例子莫过于成立于烽火硝烟中的国立西南联大。

本文主要通过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制度和教师通才四个方面来展现西南联大的通才教育办学理念,并加以总结,最后提出自己对于现今大学教育相关问题的看法与思考。

[关键字]西南联大;通才教育;办学理念西南联大从1938年在昆明建校算起,共办学8年,在这8年的时间里,西南联大以她独特的办学思想和方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才,这些人才里不乏有知名中外的学者,有对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院士,更有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虽然其成立的时间不长,但西南联大这支奇葩却在中国教育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

纵观看来,西南联大成功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通才教育理念的深入实践和运用。

一、通才教育相关概念1、通才所谓通才,通常指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之人,从人才学、教育学的角度则称横向型人才。

2、通才教育通才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又称“普通教育”、“一般教育”和“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同义,最早是对基础教育的概括性称谓,如今是面向所有大学生的一种非专业性教育。

该教育模式注重人才多方面素质的培养,除了具有专业特长外,还要培养人的社会能力、创新能力、人格魅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3、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这两种教育是相对来说的,不能只说一方好,一方不好,二者有其各自的优势和特点。

专才教育是为培养胜人一筹的某一特殊技而进行的个性化教育培训,作者简介:王苹,云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92作者简介:孙金梅,云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92而通才教育是培养既有深厚的基础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能力和领导能力的人才。

西南联大的办学精神及其启示

西南联大的办学精神及其启示

西南联大的办学精神及其启示
王文帅;霍平丽
【期刊名称】《高校教育管理》
【年(卷),期】2009(003)001
【摘要】1937年至1946年,西南联大在最艰苦的岁月里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办学精神,谱写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非常光辉的一页.它的办学精神具体可以概括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兼容并包的学术自由精神、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精神、自强不息的刚毅坚卓精神和注重素质的人文教育精神.这笔宝贵的精神遗产至今仍给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
【总页数】5页(P44-48)
【作者】王文帅;霍平丽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苏,镇江,212013;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29
【相关文献】
1.西南联大规章制度体系:溯源、结构及启示 [J], 史晓宇
2.西南联大规章制度体系:溯源、结构及启示 [J], 史晓宇
3.西南联大爱国主义精神的特质及其当代启示 [J], 蒋光贵
4.西南联大学生社团的爱国主义教育及其启示 [J], 何润
5.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精神的启示 [J], 宋思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西南联大的治学精神
电三班 201300121195 杨菁菁
摘要:成立于1938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虽只存在了短短八年时间,却以培养了包括两名诺贝尔奖得主、八名“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上百名中科院院士在内的大批科学人才,一跃成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段传奇。

究其原因,是联大独特而先进的治学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至今仍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西南联大、治学精神、教授治校
正文:
硝烟四起的1937年,为了保存中国的文化脉络,由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这三所著名高校合并而成的战时临时大学,从沦陷了的平津一路南撤,最终落脚云南。

这就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西南联合大学。

她在艰苦的9年时间里培养了包括两名诺贝尔奖得主、八名“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上百名中科院院士在内的大批科学人才,一跃成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段传奇。

回顾历史,当年汇聚昆明的这批知识分子,是如何以“和而不同”的文化境界,为战时高等教育筚路蓝缕,在异常艰苦的9年时间里培养出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大批杰出人才的呢?究其原因,是联大独特而先进的治学精神。

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正是由于有不朽精神的存在。

这些治学精神不仅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硕而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而且至今都能给予我们深
刻的启示。

一.“吾从众”:校长开明、教授治校的精神
校长梅贻琦这样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这是梅贻琦“大师论”的主要观点,他认为,一个大学是不是一个好大学的关键,在于有没有好的教授。

至于校长,不过是率领职工给教授搬搬凳子的罢了。

在他的领导下,联大建立了教授治校、民主决策的制度。

凡是学校发展的大政方针、各项重大决策和涉及全校师生员工利益的重大举措,都广泛听取教职工的意见,特别是广大教师意见;并设立“教授会”作为治校机构,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学校的决策,对学校的行政管理,教学实施,学生学习都有相当的影响和作用,充分体现了教授治校的
治学方针。

在今天,加强科学民主管理,依然是学校政令“言必信,行必果”的有力保证.有利于学校方针、决策的正确制定,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也是创建一流大学、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学校发展、培养杰出人才的重要保证。

二.“通才教育”:周荣恰治、本末兼修的精神
梅贻琦校长的大学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通才教育。

但不是西方“通才教育”的简单移植,而是以中国古代儒学家"大学"教育思想为基础,博采现代中外大学教育思想之长,融合而自成体系的。

他认为,当前中国最需要的是通用型人才,大学教育应面对社会现在和将来的需要,培养通才。

而至于社会对专才的需求与通才培养的矛盾,则应当归于高级的研究所或专业学校来解决。

"强国之道,不在强兵,而在强民,强民之道,惟在养成健全之
个人。

”蒋梦麟校长提出了“平民教育”的观点,和通才教育本质上是相同的“平民教育”主张将中国的教育重心从精英教育转向平民教育,使广大民众一是要养成独立不移之精神,改变过去那种萎靡不振,依赖成性的恶习;二是要养成健全之个人,改变以往好学者读书,读书愈多,而形体愈弱的传统,三是要养成精确明晰之思考力,改变平时凡遇一事,或出于武断,或怒于成见,或出于感情的毛病和喜欢用差不多来判断事物的习惯。

以此增进广大平民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健全人格素养,使社会从根本上得到发展、前进。

三.“和而不同”:学术自由,兼容并蓄的精神
北大校长蔡元培曾说:“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之通例,循思想自由之原则,兼容并包。

无论何种党派,苟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这正是中国教育早期学术自由思想的体现,“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这种学术自由的思想在西南联大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正如联大纪念碑文中所写的那样:“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

”八年中联大共开出课程l600多门(重复课不在内),选修课品种繁多,丰富多彩,基本上都是教师们自己多年来研究的成果。

并且,同一门课程往往有不同的老师进行讲述,观点有时又是截然不同,针锋相对的,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潜移默化的良好学习氛围,在浓厚而自由的学术环境中学会独立思考,而非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地一味跟着师长走,并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理念。

西南联大毕业生、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曾说:“回想起西南联大的情形,我有非常亲切的感受,而且非常感谢那时我在学校受到的良好教育。

从我自己讲,我一生最幸运的是,在西南联大念书,因为西南联大的教育传统、学风是非常好的,在我身上发挥了最好的作用。

”由此,联大自由兼容并蓄的学术氛围对激发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积极影响可见一斑。

一如联大碑文所刻:“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校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齐奏,终和且平。

”和而不同的治学思想,自由兼容的治学方针,西南联大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既是奇迹,亦是必然。

四.“坚毅刚卓”:科教救国,刻苦不息的精神
西南联大作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在炮火硝烟中起航的远征军,她在国难中诞生、于困苦中坚守。

由北至南,从长沙再度迫迁昆明,草草组建的联大在条件上无疑是简陋的。

无论教授、职工,还是学生,生活上都十分拮据。

但是,就是在这条件简陋的教室里,在耳畔不断传来日军飞机的轰炸声中,工作着中国最优秀最负盛名的学者,孕育着中国最富激情最有潜力的新生力量。

国难当头,大敌当前,天下兴亡,倾覆瞬间。

在这样艰难的历史背景下,西南联大提出了“坚毅刚卓”的校训,诚如梅贻琦校长所言:“进占安南,滇境紧张之日,敌机更番来袭,校舍被炸之下,弦诵之声,未尝一日或辍。

”即使铁骑侵华,外侮内忧,联大人仍秉承“坚毅刚卓”之校训,树立“科教救国”之精神,刻苦诵读,不曾一刻休息。

“师生怵于非常时期教学事业即所以树建国之基,故对于个人职守不容稍懈也。

”走在科教救国的道路上,联大人时刻牢记日本帝国主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以坚毅刚卓的文人风骨,刻苦不息的治学精神,在当时外援断绝、国民政府疲弱不堪、校园在日机轰炸中满目疮痍、教学经费极度紧张、实验器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依然满怀信心的守望奋斗、永不退缩,为复兴民族、振兴国家培育了大量人才,作出了巨大贡献。

七十多年过去了,物质形态的西南联大早已渐行渐远,精神形态的西南联大仍旧历久弥新。

治学精神作为一种动力源泉,是心理的资源,是无形的资产,他是自强的校风,是内在的动力,激励广大师生不懈进取,在办学中发挥更巨大更积极的作用。

在我国当前学术界相对比较浮躁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吸取联大的办学经验,传承联大的治学精神,并进一步反思和改革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实现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中国的大学》,《西南联大为什么出人才》,《西南联大三常委的办学理念与实践》,《西南联大的办学精神及其对现代大学教学的启示》,《西南联大八年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