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2学案6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教案讲义: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学案)(解析版)
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本节导航一、学习目标二、知识网图三、课前准备(预习填空)四、课中学习(案例探究)1.服务业区位因素2.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3.GIS在服务业中的应用五、强化训练营六、课堂总结01学习目标【课程标准】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
【地理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结合实际服务业布局的案例,掌握商业性服务业和非商业性服务业空间布局的特点。
【综合思维】通过案例,了解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能具体分析商业服务业进行区位选择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地理实践力】能针对本地服务业布局特点,分析其合理性,并提出改进建议。
【人地协调观】明确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某些区位因素相同的情况下,能比较若干地点区位因素的优劣,树立发展的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服务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服务业区位因素变化对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02知识网图03课前准备温馨提示:请先预习通读课本一、服务业1.定义:服务业是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产业。
2.分类(1)商业性服务业:如零售、餐饮、住宿、金融、娱乐等,主要以营利为目的。
(2)非商业性服务业:如教育、公共卫生和社会工作等服务业,不以营利为目的。
二、服务业区位因素1.商业性服务业(1)自然因素:对商业性服务业的区位选择影响较小。
(2)人文因素①市场:人口规模尤为重要,此外,人口平均消费水平、居民消费偏好等也是需要考虑的市场因素。
②交通:交通便利的地方,客流量大,可以扩大消费市场,同时也便于商品运输。
例如,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
③劳动力:不同类型的服务业对劳动力数量、工资水平以及劳动力素质要求不一样。
④集聚:通过集聚,不同商家可以共享基础设施,降低交易成本,便捷地获取信息和技术,彼此带动,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减少消费者的交通费用。
⑤其他:历史文化、政策法规等。
2.非商业性公共服务业非商业性的公共服务业着眼社会福利分配公平,以均衡化为区位选择原则,主要考虑被服务对象的需求与分布。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5.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学习目标1.结合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关模式图,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2.通过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掌握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3.举例说明环境问题的表现和类型。
4.举例说明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
学习要点1.通过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掌握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举例说明环境问题的表现和类型。
学习过程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对环境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效应;(2)(①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③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⑤⑥⑦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境问题产生的机制(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教材新课程同步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学案课件第二章第三节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亚非国家城镇化进程落 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 进程;南美洲国家城镇 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 工业化水平
问题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城镇发展不合理
存在 问题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 城镇经济畸形发展,人
原因 提高,交通条件改善, 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
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 施逐步完善
过剩
第十四页,共35页。
[素养落实] 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项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 化数值。下图为 1965~2015 年世界城镇化水平及某国城镇化演 变过程。据此完成 1~2 题。
B.增加休憩娱乐场所
C.提升内河航运能力
D.增强排污排涝能力
第二十八页,共35页。
4.城市渠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是 A.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加重 B.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C.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地下水位上升 D.河道取直,水质恶化
()
第二十九页,共35页。
解析:第 3 题,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建筑地面越来越多、绿地越来 越少,降水多时会造成城市地表积水多,若排水不畅,会造成城市 内涝。城市渠化通过裁弯取直和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 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原来蜿蜒多变、流动缓慢的天然河道改造成为 外形归顺、水流顺畅的人工明渠,以达到稳定河势,加大过流能力, 尽快排泄洪水的目的,能及时排除地表积水到水渠中,增强排污排 涝能力。第 4 题,城市渠化使河流流速加快,减少泥沙淤积;河道 硬化破坏了河底生物的生存环境,一些生物难以生存;阻断与地下 径流的联系,阻断了地下水位的补充来源,地下水位下降;河道取 直、水流加快,水质在一定程度上净化加快。 答案:3.D 4.B
表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早晚 时间 原因
年《金版学案》地理·必修2(人教版)课件: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课标要求
分析不同人口 增长模式的主 要特点及地区 分布。
课标解读
知道:世界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 空间上的差异。 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 并利用其指标差异对比分析世界不 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 应用:能够根据相关的人口资料或 图表,分析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人口 增长状况、面临的问题及应采取的 人口措施。
今后几十年人 采取了控制人
今后变化趋势 口数量将比较 口的措施,人
稳定,一些国 口增长速度将
家还会逐渐减 趋缓,但人口
少
数量还将增加
三、不同人口问题带来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国家 人口问题
影响
措施
发达 国家
人口增长缓慢 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 人口老龄化 足,社会负担加重等
鼓励生育, 接纳移民和 外籍劳工
13.26%
增长5.84% 下降6.29% 上升3.36% 上升2.93%
(1)目前我国人口增长呈现的态势是( ) A.少年儿童比例呈上升趋势 B.劳动力人口不断减少 C.人口总量呈增长态势 D.人口呈零增长态势 (2)一个国家或地区 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 到 10%,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下列关于我国老龄化 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从 2010 年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 B.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
判读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 方面:
(1)关注塔形特征。不同的塔形反映了不同的人口问 题:年轻型反映了人口增长快、少年儿童所占比重高的 问题;成年型反映了劳动力丰富、就业压力较大的问题; 老年型则反映出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问题(一般以≥60 岁的 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 10%或≥65 岁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达 7%作为判断一国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学案: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导学案 (20)
农业地域类型【学习目标】1.运用相关资料,分析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点和区位条件。
2.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的分布及特点。
3.运用资料,分析影响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的区位因素及发展措施。
【学习重点难点】1.分析各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
2.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因素和分析方法。
【学习过程】一、对标导学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季风区水稻的种植约有,7000年历史,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季风水田农业所产稻米占世界稻米总产量的绝大部分,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为什么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二、自学静悟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1.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生产特点?2.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商品谷物农业的经营方式如何?3.商品谷物农业的生产特点是什么?商品谷物农业形成的区位条件是什么?三、合作学习【探究一】比较中美两国商品谷物农业2017年3月21日,中美两国商会发布《充分释放中美农业合作的巨大潜力》报告,呼吁中美两国进一步加强农业合作,释放两国农业合作的巨大潜能,提高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性和国际竞争力。
下图为“美国和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
1.影响两个地区小麦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东北地区种植水稻主要的不利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表为美国和我国东北玉米带的比较。
项目美国玉米带中国玉米带纬度37°N~45°N42°N~46°N地形平原平原土壤有机质3%~6%2%降水量/mm500~700450~650无霜期/天160~200130~145玉米面积比重50%50%~60%玉米单产/(kg·hm-2)75006750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两地玉米单产美国玉米带高于我国玉米带,究其原因是:从自然条件看:从社会经济条件看:【探究二】大牧场放牧业材料一: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南非等国。
1.2人口迁移 学案-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 必修二
湘教版(2019)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特点与分类。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掌握国际和我国不同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重点关注】①人口迁移的属性和类型。
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③国际人口迁移。
④中国当代人口迁移。
【知识清单】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1.人口迁移:(1)概念: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流动行为。
(2)重要属性:①时间属性:居住地发生或长期性变化。
注意:因人口的日常通勤活动、短期旅行等而造成的居住地暂时变动,不属于人口迁移。
②空间属性: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界线为依据。
注意:不能把人们任何形式的空间流动都看作人口迁移。
(3)人口迁移的类型:①划分依据:人口迁移范围的不同。
②类型:国际迁移: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包括 ,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定居难民等。
国内迁移: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由到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推拉理论: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 (或排斥力)与 (或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影响因素:①自然环境的变化: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的影响。
②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的影响。
二、国际人口迁移:1.20 世纪以前:(1)迁移方向:由“”流向“”、由已开发地区流向人口较少的地区和尚未开发的“处女地”。
(2)移民原因:地理大发现、、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主义的扩张。
(3)移民类型:①15 世纪到 19 世纪:来自欧洲的“新大陆”的殖民者;来自的奴隶。
②19 世纪到 20 世纪初:推拉力的共同作用下,欧洲涌向及加拿大的移民潮。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国际人口的迁移急剧增加。
(2)国际人口迁移的发生了很大变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综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综合教案第一章人口与城市课时一人口与城市课前预习1.了解我国现今的城市化进程,并熟悉悉与城市化相关的有关概念。
2.理解我国城市化过程所涉及的人口、经济和社会因素。
课堂讲解1.学生必须学会对人口变化趋势的分析和预测。
2.介绍我国城市化过程所涉及的人口、经济和社会因素。
3.介绍全球城市化进程和趋势,学生需了解国际经济和社会投资对城市化过程的影响。
课后演练学生将在学习本课时后提高对城市化进程的认识,并在课后完成相关作业。
课时二城市与城市规划课前预习1.学生需了解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其未来走向。
2.所学习内容中涉及到的城市规划概念、城市发展模式、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及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课堂讲解1.介绍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模式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2.讨论不同城市规划的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3.学生将学习如何制定城市规划,并学习目前流行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
课后演练学生将在学习本课时后了解城市规划发展历程,以及不同的城市规划方法和实际应用的意义。
课时三区域经济发展课前预习1.学生必须了解区域经济发展和局部经济发展的差异。
2.学生必须了解城市、农村和地区(如欠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影响。
课堂讲解1.在学习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和局部经济发展的因素之前,学生必须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定义和主要特征。
2.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与预测/局部经济发展的趋势与预测。
3.在学习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影响。
课后演练学生将在学习本课时后了解区域经济发展、局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和影响。
同时,学生将在课后完成和巩固相关知识的练习。
第二章农业与农村课时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课前预习1.学生将了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2.学生将了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农村改革有何关联,并了解不同农业生产方式在农村经济中的角色。
课堂讲解1.介绍农村改革对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影响,并了解不同农业生产方式在农村经济中的角色。
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学案: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2)
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三节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班级:姓名:小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预习指导】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的区位因素。
【学习目标】1.了解影响服务业的区位选择;2.掌握服务业的区位选择;3.理解服务业区位因素变化对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使用说明】1.通读教材P-,熟记基础。
重点掌握: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服务业生产产生的影响。
2.独立完成导学案,简明扼要写出自己的观点,注意地理规范术语的使用。
【重点难点】1.商业性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2.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学习方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材料分析法【预习案】【情景导学】下图表示的是某城市一居住小区。
小区南侧是一条城市次干道,北侧与另一小区之间是一条城市支路,小区的主、次入口分别设在城市的次干道和支路上。
请分析该小区的具体情况,完成下列问题。
(1)小区规划建设一个幼儿园,应建在图中的________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小区要建一处小学,应选在图中的________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区的活动中心应建在________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习自测】一、服务业区位因素问题1:服务业的定义?问题2:说出服务业的分类,并举例说明。
问题3:影响服务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哪些?问题4:影响非商业性服务业区位因素有哪些?问题5:集聚的意义?二、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问题1:举例说明服务业日新月异的变化表现。
问题2: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有哪些?【课堂活动案——小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1】周末,分组进行“调查所在城镇的主要商业中心”1.选择你所在城镇的主要商业中心,实地调查,了解该商业中心主要商铺的数量、类型、规模等概况,填入下表。
2021-2022学年新教材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二学案:1.2+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第二节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课程标准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素养目标1.能够从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角度,理解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
(人地协调观)2.结合区域地理环境,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地理实践力)3.结合区域地理要素,知道不同区域、同一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区域认知) 4.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角度,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及如何因地制宜促进区域的发展。
(综合思维)知识导引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________为核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一、区域的发展阶段图示法表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图示法表示工业化阶段发达地区人均收入一定较高,但是高收入地区不一定属于发达地区。
如一些资源出口国,人均收入很高,但是产业结构层次低,并不属于发达地区。
[思维拓展]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思路①横向即是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
②纵向即是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1.区域发展水平(1)常用指标:____________、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构成等。
(2)类型: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
2.区域总体发展水平以______________(HDI),即以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地区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三、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由于区域具有显著的________,对于某一特定区域来说,必须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________,扬长补短,推行适宜本区域的发展战略,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探究点一区域发展阶段[核心归纳]1.区域的发展阶段2.“四看”法分析区域发展阶段(1)从时间上看: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
地理湘教版高一必修2学案:教材梳理_第一章_第二节_人口合理容量_word版含解析
庖丁巧解牛知识·巧学一、“人口爆炸”1.“人口爆炸”的概念“人口爆炸”指人口剧增,通常是指数式增长,给环境带来压力。
人口学家用来描述20世纪出现的世界人口出生率大大超过世界人口死亡率的情况。
2.人口膨胀的三大原因(1)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居民的计划生育要求得不到满足。
目前发展中国家至少有1.2亿已婚妇女和相当一大批未婚育龄妇女,她们迫切希望有更多、更先进、更方便的手段来控制生育,却无法得到良好的计划生育服务。
据估计,在今后50年里,由这一原因而导致的人口增长将占新增人口的1/3。
(2)很多国家的家庭由于受传统观念、宗教势力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希望有一个或保持一个大家庭。
据估计,今后50年里因为这一原因而多增加的人口约占20%。
(3)育龄妇女的绝对数很高。
近年来,人们普遍有一种误解,不少人只从统计数字中看到全球人口的增长率已经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2.2%下降到现在的1.4%,妇女的平均生育人数也从20世纪50年代的5个孩子减少到约3个孩子,却不知由于现在全球的总人口已大大多于以前,育龄妇女绝对数很高,世界总人口的绝对增长数也很高。
3.人口的指数增长从历史发展来看,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但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
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称为人口的指数增长。
这种增长在开始时数量比较小,但很快就会急剧膨胀。
显然,人口如此爆炸式的增长决不能长时期持续下去,如图1-9所示。
图1-9知识拓展马尔萨斯人口学说马尔萨斯并不认为人口以几何级数增长、为人类提供衣食来源的动植物以算术级数增长是一个一般规律。
相反,他反复指出,如果从抽象可能来看,一切生物,不仅包括人类,同时也包括动植物,都具有以几何级数增长的内在趋势;而如果从实际可能来看,人类不可能以几何级数增长而只能以算术级数增长。
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一书中提到“人口将按1、2、4、8、16、32、64、128、256、512这样的比率增加,而生活资料将按1、2、3、4、5、6、7、8、9、10这样的比率增加”,但马尔萨斯同时也强调人类对自身繁衍进行“抑制”的极端必要性;尽管生物的繁衍具有以几何级数增长的内在趋势,但“因空间与营养的缺乏而受到抑制”,这一趋势实际上仅仅是一种不可实现的可能性。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学案-第一节-人口分布-含解析
本章概述明要求〔课标导航〕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
〔核心素养〕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收集和呈现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人口容量等人文地理数据及图表(地理实践力)。
描述人口分布、人口迁移等人文地理事物的空间现象及其变化,说明影响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人口容量的因素,解释不同区域、不同因素对人口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影响(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形成判断人口与资源环境问题关系的初步意识(人地协调观)。
〔学法点拨〕本章包括三节内容,第一、二节主要运用相关资料和典型案例,介绍了人口分布、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在学习这两节时,可采用两种不同方法:一是比较法,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影响因素不同:二是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我国的人口分布、民工潮、民工荒、移民就业等现实问题,分析英影响因素。
第三节,注意对比区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主要掌握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项目专业或髙校(排名不分先后)与本章知识相关的专业社会学类专业与本章知识相关的知名高校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淸华大学、上海大学、武汉大学Yl ZHANG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自主梳理探新知一、世界人口的分布1.人口分布的特点:很不均匀。
2.世界人口分布(1)从全球来看: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北纬20。
〜60°地带。
(2)从海拔来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 m以下的低平地区。
(3)从距海洋远近来看:近60%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 km以内的沿海地区。
3.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欧洲四部和北美东部。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一)自然因素1.气候因素: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
2.地形因素: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
3.水源因素:一般来说,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具有交通、水产养殖等方而的优势,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人口较密集。
必修二地理教案
必修二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了解地球的结构及其运动规律;3. 掌握地质、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影响;4. 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教学内容1. 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规律;3. 地理环境的形成原因和影响;4.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教学难点: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规律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 知识授予(30分钟)(1)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介绍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地理学的多学科性质和学科交叉的特点。
(2)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规律:a. 地球的内部结构:讲解地球的内部层次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的组成和特点。
b. 地球的外部结构:介绍地球的大气层、水圈和岩石圈的构成和相互关系。
c. 地球的运动规律:讲解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倾斜轴的运动规律及其对地球季节变化的影响。
3. 形成原因和影响(40分钟)(1)地质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影响:a. 地壳构造运动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地震、火山和地壳运动等地质现象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壳活动对地貌的塑造和地震、火山活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b. 砂土石沉积的原因和影响:介绍砂土石沉积的形成原因和相关地理现象,引导学生了解河流、风力等自然因素对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影响。
(2)气候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影响:a. 大气环流和气候带的形成原因和影响:通过介绍大气环流和气候带的形成机制,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气候带的气候特征和植被分布的关系。
b. 水汽和云的形成原因和影响:讲解水循环和云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了解水汽的循环对降水和气候的影响。
(3)生物环境的形成原因和影响:a.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原因和影响:介绍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原因和物种适应机制,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对生态平衡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标呈现·素养导读主干知识·宏观把握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核心素养1.通过野外实践观察,引导学生认识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和土壤剖面构造,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2.通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说明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学科核心素养。
3.通过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土壤的功能和养护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人地协调观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土壤及其物质组成1.概念:是位于地球陆地表层和浅水域底部,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组成,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组成: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等组成。
二、土壤剖面1.有机质层:一般出现在土壤表层,分为凋落物层、腐殖质层和泥炭层。
2.淋溶层:因淋溶作用而使土壤物质发生迁移和损失的土层。
3.淀积层:土壤物质积累的地方。
4.母质层和母岩层:土壤形成的原始物质基础。
三、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1.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母质的特性决定了土壤的性质,包括土壤的养分与酸碱度等。
2.生物: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是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3.气候(1)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进而影响土壤形成的方向和速度。
(2)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
(3)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
4.地形:对土壤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高度、坡度和坡向上。
5.时间:表明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过程。
6.人类活动:通过改变某一种成土因素或各因素间的关系,来改变和控制土壤发育和演化的方向。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是双向的。
一、判断题1.土壤与土地是同一概念。
(×)2.土壤水分越多越适合植物生长。
(×)3.土壤在垂直方向上物质组成不同,但颜色相同。
(×)4.土壤淀积层往往和淋溶层相伴存在。
(√)5.热带地区土壤的厚度比温带地区薄而比寒带地区厚。
初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教案
初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图的能力,提高其地理素养。
3. 使学生认识到地球气候的多样性,增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1. 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图的能力。
教学难点:1. 气候类型的判读和理解。
2. 气候类型分布图的阅读和分析。
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初中地理必修二》。
2. 各种气候类型的图片资料。
3. 气候类型分布图。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利用图片资料,展示地球上的各种气候类型,引导学生关注气候的多样性。
2. 提问: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多少种气候类型吗?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气候类型的划分依据。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1. 讲解气候类型的划分依据,如温度带、降水量等。
2. 介绍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阅读气候类型分布图,判断各地区的气候类型。
2. 教师点评答案,讲解错误原因。
五、课堂小结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记忆。
2. 强调气候类型的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你们能说出几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吗?2.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类型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课堂讲解1. 讲解气候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旅游等。
2. 举例说明气候类型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课堂讨论1.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适应和改变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阅读气候类型分布图,分析各地区的气候特点。
2. 教师点评答案,讲解错误原因。
五、课堂小结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记忆。
2. 强调气候类型的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 让学生绘制一张气候类型分布图,巩固所学知识。
2. 调查身边的气候类型,了解其对生活的影响。
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2_《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名师学案
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城市的辐射功能教学目标:1.了解地区产业结构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2.了解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变化的一般规律及成因。
3.了解我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的空间差异及成因。
4.以“上海市产业结构的变化”的为例,掌握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方法及成因。
核心素养:1.通过“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的学习,掌握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方法及成因。
2.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
3.综合思维:查找资料,图文结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总结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及成因。
【填空版】一、地区产业结构1.含义:地区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类型之间的关系,如以工业或者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2.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产业结构受、以及等因素的影响,体现了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产业结构以为主;经济较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以为主。
二、产业结构的升级1.经济发展实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的过程。
2.产业结构升级的规律:通常表现为从第产业向第产业转移,重心由第产业转向第产业,进而转向第产业。
产业结构升级体现了方式的转变,例如,在工业内部,产业结构升级可以表现为:由以工业为主上升到工业为主;由以为主上升到以为主;由以的产业为主上升到以的产业为主。
3.影响产业升级的因素:(1)两大因素:和促使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升级的原因很多,其中,比较和的引导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可能逐渐丧失,而逐渐凸显,其主导产业需要转型,产业结构需要升级。
在这样的时期,国家或地区政府的引导,往往能促使产业结构尽快升级。
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的变化(2)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原因。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每一次都产生一系列的。
这些新兴产业首先在地区得到发展,促使该地区,新的产业不断向其他地区扩散,并依次带动相应地区的产业。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篇一: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案2 湘教版必修2】 1.3 人口迁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4.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媒体与教具]图片、资料、录象、课件等[课时安排]1课时[讲授过程]【新课导入】播放录象:我国民工流动、伊拉克战争难民移动,引入本节课题。
【板书】第三节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阅读思考】阅读课本回答问题:①人口变动的原因是什么?②什么是人口迁移?③短期旅行、农民秋收后到城市打工、去商店买东西是否是人口迁移【点拨】人口迁移是指变更定居地时间为长期或永久,人口迁移≠人口流动。
③中的现象都是人口流动。
【活动】针对课本活动1判断是否为人口迁移?各组讨论,发言人回答。
【判断】①图1-9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图;②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③我国当代人口迁移。
判断以上所属人口迁移类型。
【承转】①②为国际人口迁移,③为国内人口迁移,引入人口迁移的分类。
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学案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导学案 (8)
第三章 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课标解读课程标准学习目标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
1.结合实例,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2.结合材料,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第1课时 农业区位因素自主学习基础填空1.农业及其特点(1)农业:人们利用① 的自然生产力,栽培② 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2)特点:③ 性、季节性和④ 性。
2.农业区位的含义(1)农业区位因素:影响一定地方农业生产选择的因素。
(2)含义:一是农业所选定的⑤ ,二是农业与相关地理因素的⑥ 。
3.主要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包括气候、⑦ 、⑧ 、土壤等。
(2)人文因素:包括市场、⑨ 、政策法规、资金、 、 、历史、文化、政治等。
4.农业区位选择:要做到,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土地。
自主学编号 31116班级: 姓名:自我检测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因此要遵循因时制宜原则。
()2.农业区位选择的唯一标准就是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3.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主要受政策法规的影响。
()知识整合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气候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同作物的生长发育要求的气候条件不同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地区地表起伏大,耕作不便,适宜发展林牧业。
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宜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畜牧业或林业;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土壤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生长的作物不同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选种适宜生长的农作物,如东南丘陵酸性的红壤适宜种植茶树水源水源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在年降水量少于200毫米的地区,农业分布在河湖水、地下水、冰雪融水丰富的地方2.人文因素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市场市场的需求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关注市场动态,根据市场供求安排生产交通运输发展商品农业必须有便利的交通产品容易腐烂变质的园艺业、果蔬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政策法规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响应政府决策,在政策的指导下发展农业生产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可以精耕细作,集约经营科技通过机械化、良种化、水利化等农业现代化过程,影响农业的发展通过培育良种扩大农业区位选择的范围;利用农业科技,提高土地生产率和粮食产量;改变农业生产方式二、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一般方法1.整体评价法:这种方法常用于分析某一区域某种农作物或农业的发展条件,即从有利、不利两方面分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综合-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综合-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地球的运动和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活动的过程和机制。
2.了解和掌握地球上气候、岩石、水文、生物系统的特点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3.知晓地球界限内的各大洲和区域的地理位置、气候、人口、文化、资源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二、教学重点1.了解地球的运动及其影响。
2.理解气候、岩石、水文、生物等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
3.掌握地球上各大洲和区域的地理位置、气候、人口、文化、资源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三、教学内容3.1 地球的运动及其影响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和影响。
2.日、地球和月的相对位置关系及其影响。
3.地球昼夜模式、地理经度和纬度。
3.2 气候、岩石、水文和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1.气候和土地利用的相互作用关系。
2.岩石和土地利用的相互作用关系。
3.水文和土地利用的相互作用关系。
3.3 各大洲和区域的地理情况1.亚洲的地理情况2.非洲的地理情况3.欧洲的地理情况4.大洋洲的地理情况5.南美洲的地理情况6.北美洲的地理情况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讲解地球的运动和气候、岩石、水文、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过程。
2.实证法:进行实地考察,帮助学生了解各大洲和区域的地理情况。
3.讨论法:就各种现象和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
五、总结本教案以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为基础,重点讲解了地球的运动和气候、岩石、水文、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各大洲和区域的地理情况。
通过演示、实证、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全面掌握和深入理解。
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
【学习目标】
1.说出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2.分析各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3.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与变化。
4.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自主梳理】
一、归纳影响农业布局的各种区位因素。
“盘锦大米”这则材料中体现了哪些农业区位因素?结合教材59页至62页,补充影响农业的其他区位因素。
盘锦大米
辽宁省盘锦市地处辽河三角洲腹地,境内地势平坦,多水无山,具有充足的河水灌溉,土壤没有工业污染。
其一年一熟的耕作制度、适宜的温度条件、较长的生长期为水稻生长发育和籽粒成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孕育出著名的“盘锦大米”。
“盘锦大米”以其玲珑剔透的外观、黏软细腻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安全的品质,成为粳稻中的佼佼者。
2008年盘锦大米被指定为北京奥运会专用米。
盘锦不断引进、改良、更新、选育、推广水稻优质品种,严格按照生产有机食品的农业技术操作规程进行农事作业,诸如施用生物有机肥,采用农业措施综合防治病虫害。
盘锦市委专门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盘锦的粮食企业,通过四通八达的公路和铁路专用线,充分保障盘锦大米快速批量运出。
这些都为生产优质精制的盘锦大米奠定了基础。
2012年12月,盘锦大米代表中国优质大米参加第78届柏林国际绿色周,登上欧盟高端展会并受到赞誉。
农业区位因素
二、分析影响农业活动的主要区位因素。
1.分析影响下列农业活动的主要自然条件
(1) 甘蔗是一种糖料作物。
世界主要甘蔗产地集中于低纬度地区。
古巴因盛产蔗糖被誉为“世界糖罐”,中国甘蔗集中分布于华南。
(2) 天山北坡牧民在夏季将牲畜赶往高山草甸,冬季牲畜过冬的牧场则位于海拔较低的天山山麓,从而形成天山地区的冬夏牧场。
(3) 吐鲁番盆地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但其生产的长绒棉因纤维柔长,葡萄、哈密瓜因味道甜美而享誉海内外。
(4) 中国的龙井茶遐迩闻名,曾被日本茶道研究者带到本国栽培,茶树虽然成活,但色泽,口感均大为下降。
2.分析影响下列农业生产活动和现象的主要技术、社会经济因素。
(1) 我国南方的水稻种植业,需要投入较多劳力精耕细作。
而美国的诸多农场,却只需要少量农业工人。
(2) 杂交水稻使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
(3) 以色列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但他的农业生产却生机勃勃,很多农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
(4) 上海郊区的乳牛场,饲养着来自丹麦的奶牛。
(5) 阿根廷和西欧国家相距遥远。
其牛肉产品却可通过海上冷冻船以最快速度到达欧洲,出现在餐桌上。
(6) 2013年,山东省胶州大白菜大量滞销,导致白菜在田里几分钱都没人要。
3.阅读书本61页“绿色农业”这段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哪些因素对农业的影响相对稳定些?哪些因素会发生变化?你能尝试着举例说明吗?
【自主训练】
1.农业生产活动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因此农业要因地制宜。
请看下面的案例,下图表示江苏某城镇郊区农业区位规划图和江苏省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1) 该地农民想种植果树增加经济收入,你觉得应该种植苹果树、橘子树、香蕉树中的哪一种?为什么?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2) 果树与粮食作物应布局在A、D中的哪一处更合理?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A处布局;D处布局;主要影响因素是。
你能从这一要素的角度分析此处发展农业的条件吗?试试看吧:
A处;
D处;(3) 在图中的B、C处布局花卉业和乳牛业,你觉得怎样布局最合理?为什么?
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说出B、C处发展这类农业的有利条件
B处布局;C处布局;
主要影响因素有:。
B处有利条件:;
C处有利条件:;
珠江三角洲曾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桑蚕和蔗糖基地,但这些已成为历史。
传统的“桑基鱼塘”变成“杂基鱼塘”,基面改种蔬菜、花卉、水果,大量的农田变成了果园、花卉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特种禽畜渔业养殖场。
据此回答2~3题:
2.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属于()
A.混合农业B.乳畜业C.水果园艺业D.商品谷物农业
3.珠江三角洲传统的“桑基鱼塘”转向“杂基鱼塘”,这种变化主要是()
A.农业技术改进 B.劳动力的转移
C.市场需求的变化 D.自然条件改变
下图表示某种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般模式。
读图回答4~5题:
4.阶段I鲜花和蔬菜产区的主要区位因素是()A.地形平坦B.气候优越C.距城区近 D.水源充足5.阶段Ⅱ鲜花和蔬菜产区的区位变化主要是因为() A.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B.城市人口的增加C.交通的便利及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D.城市居民收人的提高
从2004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锁定“三农”已经有六年,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毫无悬念地再一次锁定“三农”。
2010年将出台一批新的强农惠农政策,以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确保农民收入不徘徊,确保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
据此回答6~7题。
6.从文件看,2010年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优势在于()
A.土地 B.劳动力 C.政策 D.市场
7.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应是()
A.利用土地优势提高农业总产 B.依靠科技投入发展现代农业
C.利用劳动力优势发展密集型农业 D.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以确保粮食供应
【学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