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学案
高中地理新教材同步教学案必修2第2章第2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程标准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学习目标1.了解生态脆弱区的概念,明确不同地区土地退化的表现及危害。
2.结合实例,分析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的成因并提出综合治理的措施,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一、生态脆弱区1.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2.主要的环境和发展问题——土地退化(1)概念:指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
(2)表现: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3.我国生态脆弱区的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连线】将下列土地退化表现与其典型分布区连接起来。
答案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1.北方农牧交错带(1)概念:指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2)现象: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当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
2.土地退化的原因(1)自然原因:地处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
①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②多大风。
(2)人为原因:本带是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
①过度开垦;②过度放牧;③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
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综合治理措施具体表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①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②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集约化、高效、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构筑防护体系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①草地退化严重地区:采用灌草相结合,适当人工补种植物,固沙防沙;②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地养地,自然恢复选择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从而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自然恢复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①控制牲畜数量在草场承载力范围内;②调整牲畜结构,减少山羊等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探究点生态脆弱区的环境问题材料一晋陕内蒙古地区是我国土地退化类型最多、发生范围最广,且程度最严重的地区。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学案.doc
高中地理人教版 必修二[学案]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学案【学习目标】1.说出不同等级城市的划分标准,比较不同等级城市的不同服务功能。
2. 举例说明城市的等级提升和服务范围的扩大的基本条件。
3.通过对徳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 的分析,理解中心地理论对城市形成、分布、发展的影响。
自主学习教材独立思考问题一. 城市的不同等级:1、 城市等级:(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划分依据:通常是以城市 來划分的。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级:我国从小到大一般可分为 ______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 等。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城市的等级划分标准是 o 2、 城市服务功能和范围:(1) _________________ 功能:城市作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中心,集中了不同的企业和机构,为区域提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服务。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围:城市本身及城市附近的 和广大的 地区。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城市范围不是 , 不明确。
二. 徳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城市等级体系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 ___________________ ,数目—,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 _______________ 数目_(3)等级较高的城市服务范围包含了 _______ 的城市服务范围。
2022年人教版地理《教案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4课时》精品教案
2.2气候第四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生能通过阅读四幅气温曲线图、降水量柱状图说明四个地区的气候特点.2.理解我国多样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地区、原因和意义.【过程与方法】会通过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判断气候类型, 理解气候类型分布的原因及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初步的判断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我国四个地区的气候特点.【教学难点】我国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地区.课前准备课件、地图等.教学过程研习一:通过气候类型图, 分析不同地区气候特点有什么区别?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我国气候的一个特点——季风气候显著. 除了季风气候, 我国还有其他气候类型, 观察图谈谈各气候的名称及分布. 〔学生答复:东部地区主要是北方的温带季风气候和南方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南地区是高原山地气候, 云南南部、广东南部和台湾南部及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提问]从图中, 能否看出我国还有一个重要的气候特征是什么?(气候类型多种多样或气候复杂多样〕这个气候特征形成会与哪些因素的影响有关呢?(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等, 老师先不对答案作评价〕观察图中四个地点漠河、海口、吐鲁番、五道梁的气温曲线变化图和降水柱状图, 分析各地的气候特点, 进而判断它们各属于我国哪一种气候类型?在此根底上, 引导学生搞清我国各气候类型的特点.研习二: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①西北的吐鲁番盆地(年降水量缺乏10 mm, 冬季平均气温在-10℃, 夏季平均气温在25℃以下)气候枯燥、冬冷夏热, 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②西南的五道梁(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说明青藏高原上大局部地区四季低温, 有的地区甚至终年冰雪覆盖)属于高原山地气候;③东北部的漠河(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 年均降水量缺乏50 mm且集中分布于夏季, 冬季平均气温达-30℃, 降水仅10 mm, 说明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冬季寒冷枯燥而漫长)属于温带季风气候;④南部的海口(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 年平均降水量在1500 mm左右, 说明海南岛气候湿润, 终年皆夏)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过渡]由于地形复杂多样, 地势上下悬殊, 更增加了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在青藏高原地区就形成了独特的高山气候.[提问]观察图, 思考高山气候有什么特点及其成因?特点:四季低温、降水稀少.成因:该地气温主要受地形影响, 随地形的升高, 气温下降;降水主要受夏季风影响, 高原地区处于非季风区.[提问]引导学生学习课本P43上的有关材料. 青藏高原居民为什么要穿着表达自己民族特色的服饰——藏袍?(学生答复:一是可以保暖;二是可以适应温差的变化. 由此可见, 不同的地形区有不同的气候特色, 也有不同的民族服饰. 〕研习三:复杂的气候对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活动]结合活动1思考为什么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区素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 一直能成为我国主要的果菜生产基地, 而且产品远销全国?这与这些地区所处的什么位置有关?(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由于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区纬度位置较低、海陆位置优越, 深受季风气候影响, 有充足的水热条件, 植物的光合作用强, 因此素有“天然大温室〞之美称, 一直成为我国主要的果菜生产基地, 且产品远销全国. 〕[提问] 怎样因地制宜利用我国复杂的气候资源呢?学生发言后, 教师小结开展水果蔬菜生产一定要因地制宜, 充分考虑各地的自然条件(土地、光照、水分、热量等), 适合种植什么果菜就种植什么果菜, 不能盲目生产.[分组讨论] 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 这对我国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请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小组展开讨论, 小组代表发言〕〔在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下, 可以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 如夏天可以去海滨、湖岸或山上避暑.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 人们的饮食习惯也有不同. 如四川、湖南、贵州等地一年四季, 特别是冬季比较阴冷潮湿, 当地居民爱吃辣椒, 以驱寒抗风湿.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 人们种植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瓜果蔬菜也不同, 如东北种植的是春小麦、甜菜;华北、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南的地区种植的是冬小麦、甘蔗;华北、东北种植的油料是花生、大豆;长江以南种植的油料作物是油菜;北方种植的是温带水果瓜菜, 如苹果、梨、葡萄、萝卜、大白菜等, 南方种植的是亚热带、热带水果瓜菜, 如柑橘、菠萝、荔枝、香蕉、辣椒等〕【归纳总结】1.我国不同地区气候的差异2.东部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为主, 西北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青藏地区以高原山地气候为主【稳固拓展】1.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是〔〕A.温带季风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2.温带季风与亚热带季风的分界线是〔〕A.秦岭-淮河B.阴山-天山C.南岭3.我国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原因是〔〕A.地形多样B.气候多样C.植被多样4.山地不平高度气候特点不一样, 影响因素是〔〕A.地形B.海陆位置C.纬度位置【预习指导】阅读P44-P47页, 完成以下预习任务1.我国主要的内流河与外流河.2.我国主要的外流湖和内流湖.【板书设计】四、气候复杂多样1、气候类型及其分布2、气候多样的原因3、气候多样的影响【教学反思】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运用地形图等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2.运用资料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难点:①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地图等资料分析归纳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 以及地形、地势的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②教学难点:分析地形、地势的特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提问讲解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程引入:前两天在网上漫游, 看到一位网友的博客里的日志, 叫做“山山水水──中国的美丽风景〞, 一下子被吸引了, 日志里包括有中国的名湖之美、名泉之美、名山之美、名瀑之美、名江之美等, 作者在用自己的足迹和文笔记录和感受祖国山河之壮美, 也给读者以美好的心灵震撼.而实际上爱美之心古往今来, 人皆有之,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我国就形成了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中国山水诗词等. 这些都是源于人们对于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的热爱, 在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修为过程中, 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 那么这一章我们就来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 为大家的这种修为奠基.结构解析:首先请大家明确, 组成自然环境有很多自然要素, 类比一下, 组成我们的班集体的要素有学生和老师, 那请同学们思考组成自然环境的要素都有哪些呢?对, 有前面提到的山山水水, 请同学们看这张自然环境的示意图, 从地理的角度讲就是有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生物、土壤等. 简称“地、气、水、生、土〞, 那再请同学们思考这些自然要素间的关系如何呢?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由此构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本章主要学习前三个要素. 了解我国地形、气候、河湖的主要特点, 简单分析它们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并体会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承转过渡:好,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节, 了解我国的地形和地势的特点.温故知新:初一时同学们学习了根本地形类型,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陆地外表的地形类型主要有哪些种?共有多少种?主要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承转过渡:对于这五种根本地形类型, 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呢?我要来测试一下大家.温故知新:看图片识地形. 首先请同学们看景观图片, 识别一下其中展示的分别是哪种地形类型. 分别是平原、丘陵、高原、盆地、山地.方法归纳:以上主要是通过看图片, 从各种地形类型的实际形态来识别,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往往用这种方法, 也可以算作实地考察法. 而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用的更多地是在地形图上识别.温故知新:这是分层设色地形图, 下面的文本框中是关于某种地形类型特点的描述, 请同学们用直线将其连到图中相应的位置.“地势相对较低, 海拔多在200米以下, 平坦开阔、起伏不大. 〞应该在图中的哪个位置, 又是哪种地形类型呢?是平原. 在图中的中下部, 因为这里成片的绿色, 从陆高海深表上, 我们可以看出绿色表示海拔高度低于200米. 这里等高线又比较稀疏, 说明地形平坦开阔、起伏不大. 所以是平原.“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 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 地势起伏不大, 坡度较缓〞的在图中的哪个位置, 应该是哪种地形类型呢?是丘陵. 在图中的右下角, 因为这里是小片的黄色, 说明海拔低于500米, 而等高线不太密集, 说明起伏比较和缓, 所以是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上, 起伏很大, 坡度陡峻, 沟谷幽深, 一般多呈脉状分布. 〞这应该比较好判断?是山地. 在图的右上部, 因为这一带呈棕色或淡紫色, 说明海拔高于500米. 而颜色和等高线还都有一定的延伸, 正好符合山地一般多呈脉状分布的特点.“由高地和低地两局部组成, 周围被山地、高原或丘陵环绕, 中间地势相对较低. 〞显而易见是盆地, 在图上的右上角, 中部呈现黄绿色, 周围是棕色, 显示出四周高中间低的特点.“海拔在500米以上, 顶面比较宽阔、平缓, 边缘往往有陡峭的崖壁. 〞应该是高原, 在图中的中上部区域. 因为这里中间是大片的黄色或棕色, 颜色变化不大, 等高线较稀疏, 说明这里是一个比较宽广的高平面, 而边缘颜色变化较大、等高线较密集, 说明边缘有较陡峭的崖壁, 所以是高原.方法归纳:以上主要是通过观察地图上颜色和等高线的形态来识别, 我们叫它读图法.概念明析:请同学们解释一下地形、地形类型、地形区这些概念的含义.地形指的是地表的不同形态;地形类型指的是地形的种类;地形区是某种地形类型的具体区域.练习稳固:我们再做个连线题加以稳固.左边一列是不同的地形类型和地形区的名称, 请同学们选择序号, 然后再填入右边相应概念的框子里.那么属于地形类型的有哪些呢?A平原、D高原、E盆地, 它们是五种根本地形类型中的三个, 而B华北平原、C东北平原就属于具体的地形区了.再请同学们小结一下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地形类型指的是地形的种类, 根本地形类型主要有五种, 单位量词是“种〞. 而地形区那么指的是某种地形类型的具体区域, 会有很多很多个, 单位量词是“个〞.回忆了五种根本地形类型及识别的方法, 主要是实地考察法和读图法. 明确了与地形有关的几个概念. 下面我们就进入中国, 首先用读图法来研究一下咱们中国主要有哪些根本地形类型?然后再归纳我国地形在这方面的特点.读图归纳:请同学们读中国地形图找出五种地形类型的地形区, 每种至少两个. 〔过程略〕由此可见, 五种根本地形类型, 在我国都不止有一个、两个相应的地形区. 说明我国地形在种类方面具有什么特点呢?复杂多样过渡承转:既然我国的地形复杂多样, 那我们就分类来认识和了解主要的地形区.观图感受:我们从哪种地形开始呢?再类比一下, 我们写文章是不是要先“搭架子〞, 也就是要列提纲, 然后再填内容. 那么构成地形骨架的是哪种地形类型呢?请同学们观察中国地形图来感受一下. 我们可以看出是山脉, 纵横交错的山脉就像大地隆起的脊梁, 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 在山脉构成的“网格〞当中, 镶嵌着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等.所以认识我国复杂的地形就从山脉开始.认识山脉:〔山脉走向〕请同学们观察我国各山脉的延伸方向一样吗?不全一样.这就涉及到关于山脉的一个概念──走向, 什么叫山脉的走向呢?就是山脉的延伸方向.请看这张示意图, 山脉的延伸方向主要归纳为这样几种. 南北走向、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走向练习〕下面我们就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上来练习一下.请同学们在图上迅速找到老师所给山脉, 并说出其走向?天山山脉──东西走向, 阿尔泰山脉──西北东南走向, 武夷山脉──东北西南走向, 横断山脉──南北走向.再请同学们观察我国哪些走向的山脉居多?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居多.我们将东西走向, 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算作横, 将南北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算作纵. 主要掌握我国三横三纵的山脉名称及分布.〔重点山脉〕:三横山脉:一横──天山、阴山、燕山;二横──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三横──喜马拉雅山、南岭. 三纵山脉:一纵──长白山、武夷山;二纵──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三纵──贺兰山、横断山脉.过渡承转:我们说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当中镶嵌着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课后延伸:请同学们看书26页图2.2, 填右表, 来体会山脉的“骨架〞作用. 另外一个课后延伸题是:将老师给出的这些地形区圈画在书26页图2.2上, 课下分别找一找这些地形区大致位于哪些山脉之间.。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导学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导学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导学案§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自我评价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一、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2、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四、课后归纳:本节知识点五、当堂检测1.下列国家城市化速度快,但水平低的是A.印度 B。
新加坡 C。
加拿大 D。
英国2、下列现象中与城市化进程有必然联系的是()3、对比概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二、学法指导:学习本科内容要结合教材36页到40页内容。
三、课前自主探究:(一)城市化什么是城市化?1、城市化概念:2、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有哪些主要的变化?3、城市化的主要意义有哪些?试着举例说明。
(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概括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是。
三、课上合作探究【探究一】:阅读教材37到38页“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思考下列问题:1、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显现出怎样的特点?发达国家:起步;城市化水平;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20世纪下半叶为什么城市中心人口开始减少?伴随着这一现象,城市中心出现了哪些问题?探究二:阅读教材38页“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思考下列问题: 1.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显现出怎样的特点?发展中国家:起步,发展速度;城市化水平;城市发展不合理。
2.你认为发展国家的城市化合理么?为什么?探究三::阅读教材39页“中国的城市化”,读图2-16 我国五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
从城镇人口,城市化水平,城市化发展速度说明我国城市化特点:A.绿化面积不断减少 B.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 C.住房紧张与交通拥挤 D.环境污染日趋严重3、下列有关世界城市化进程的阐述,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 B.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慢 C.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小,增长慢D.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4、与发达国家相比,下列关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比重低 B.城市化发展速度慢 C.城市数量多 D.城市群分布广5、世界上城市化起步最早的国家是() A.法国 B.美国 C.德国 D.英国6、由下图可知,当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分别是(。
高中地理学案第二章第二节风成地貌
第二节风成地貌一、风蚀地貌1.风蚀作用:2.风蚀地貌:二、风积地貌1.概念:风中挟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
2.常见风积地貌:沙丘和沙垄。
3.沙丘:(1)基本形态:新月形沙丘,因平面形态如一弯新月而得名。
除此以外,还有格状沙丘、金字塔形沙丘等,可以看成是新月形沙丘的变形。
(2)新月形沙丘的特点:迎风坡微凸而平缓,背风坡下凹,坡度较陡。
三、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2.防治措施: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风成地貌多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2.风力作用包括风力侵蚀和风力沉积。
(√)3.“顶平、身陡”的称为风蚀蘑菇。
(×)4.雅丹地貌在东部沿海比较常见。
(×)著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有两座红白分明的高大沙丘,名为“圣墓山”,它是分别由红砂岩和白石膏组成,沉积岩露出地面后形成的。
“圣墓山”上的巨大蘑菇,奇特壮观,高约5米,巨大的盖下可容纳10余人。
“圣墓山”上的蘑菇是怎么形成的?提示:风力侵蚀。
在图上填出字母所代表的风成地貌景观的名称。
提示:风力侵蚀。
A是(新月形)沙丘;B是风蚀蘑菇;C是风蚀柱。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流动沙丘可能埋没房屋和道路。
(√)2.水边不能形成风沙地貌。
(×)3.草方格能降低风速,达到阻沙、固沙的目的。
(√)能力一风成地貌及其成因1.风成地貌的影响及分布:类型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典型景观风蚀地貌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风蚀洼地、沟谷、风蚀柱、风蚀蘑菇、戈壁、裸岩荒漠等干旱、半干旱地区风积地貌形成沙丘、沙垄和黄土堆积干燥内陆及邻近地区2.新月形沙丘的形成与发展:敦煌隶属于甘肃省酒泉市,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
一提起敦煌,大家就会不约而同地想起敦煌莫高窟,想起鸣沙山和月牙泉。
月牙泉位于敦煌高地南部,为古河道一部分,其形成与存在和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有关。
敦煌魔鬼城位于敦煌与新疆交界处的罗布泊荒原中,面积约400平方千米,距离敦煌大约150千米。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教学设计
5.观看一部关于乡村和城镇发展的纪录片,如《乡村中国》等,并结合本章节所学内容,撰写一篇观后感。要求体现纪录片中的乡村和城镇发展现象,以及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介绍地理信息技术、地图阅读与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些工具研究乡村和城镇问题。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个乡村或城镇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其发展特点及原因。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6.每位学生绘制一幅乡村或城镇发展规划图,包括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方面。要求运用地图符号和地理信息技术,展示规划思路。
-通过地图阅读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
3.精讲精练,突破重难点:
-对于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组织、功能差异等难点内容,教师应进行详细讲解,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提出与乡村和城镇发展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手段,展示不同类型的乡村和城镇图片、案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其特征。
-结合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乡村和城镇的发展现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强化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结合GIS等软件,指导学生进行乡村和城镇空间数据分析,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 1 - 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 7 - 第三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 13 -第一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一、教学目标1.掌握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2.掌握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掌握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单以人均收入衡量,世界最富裕的国家通常是瑞士、挪威、卢森堡等。
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银行宣布世界人均财富排名第一的却是澳大利亚!其人均财富的计算综合考虑了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工业产出、劳动生产率和其他经济活动。
自然资源对澳大利亚能够成为世界人均财富的首富有多少贡献?[新课教学]: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师: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都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处大河中下游平原地区,这些地区地势平坦,热量、水源充足,土层深厚、肥沃,便于农耕。
所以对于一个区域的发展来说,什么是非常重要的?生: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地理位置、自然要素等都对区域发展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古代。
师:上图是南亚的孟加拉国,位于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地势低平,水热充足,人口稠密,自然条件是非常好的,但是从第二个图片来看,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
生:自然条件只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教学设计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章节:第二章第二节一、教学目标•1、了解城镇化的概念、标志及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及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的差异及特点。
•3、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及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的差异及特点。
三、教学难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知识巩固]1.说出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
2.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3.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新课导入]:<情境创设,设疑导学>学生观看:1,影像《民工潮》片断2,课件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3,课件展示上海1911、1949、1990年城市用地图并提出:1,上海城市用地扩展图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反映了什么现象?2,什么是城镇化?3,城镇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互动交流,共同探究>学生交流[新课教学]:一、城镇化的意义1.城镇化的定义城镇化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2.城镇化的主要标志城镇化有三个主要标志: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3.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联系城镇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社会的进步。
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城镇化的意义城镇化和区城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城镇是区域的中心,集中了大量的人口、工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等,能带动区城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环境改善;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可为城镇的发展增添动力,推动城镇化进程。
(1)促进区城经济增长城镇化有助于推动区域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会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节 海底地形的分布1学案 2
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思维激活我们知道地球被誉为“蓝色星球",那是因为地球表面有3/4以上被海水覆盖。
可你知道吗?地球表面的平均海拔在海平面2 000米以下呢!神秘的海底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提示:海底地形大体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洋底等。
洋底是海洋的主体部分,约占海洋总面积的80%。
海底地貌有海岭、海盆、海沟、海丘、海山、海渊和海底高原等。
太平洋洋底地形复杂多样,可分为四部分,即大陆边缘、过渡带、大洋床和大洋中脊,尤其是具有以岛弧—海沟系为代表的明显过渡带。
大西洋海底地形特点之一是大陆架面积较大;其二是洋底中部有一条南北延伸的海岭,整条海岭蜿蜒成“S”形,把大西洋分隔成与海岭平行伸展的东、西两个深水海盆。
大西洋东部地区,特别在北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有许多水下浅滩.印度洋海盆,是世界各大洋中最为复杂的,其大陆架要比大西洋的大陆架稍窄一些,其宽度各地不等。
北冰洋海底地貌的突出特点就是大陆架非常宽广;另一特点是起伏不平,一系列海岭、海盆、海槽和海沟交错分布。
北冰洋中部有一横贯的海底山岭,洋底山地坡度大、陡峭,有火山喷发,是构造断裂褶皱山。
自主整理海底地形分布规律海底地形的分布具有明显的____________。
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主要类型。
1.大陆架和大陆坡(1)大陆架:____________向海洋的自然延伸,一般____________较缓,水深在____________以内。
其宽度从____________起向海洋方向延伸至坡度显著____________的地方为止。
大陆架接受来自大陆的河流____________,阳光可透射至海底,____________繁盛。
(2)大陆坡:由大陆架向外伸展,海底坡度突然增大,形成一个相对陡峭的斜坡,叫做大陆坡。
水深一般为____________,是地球上最绵长、最壮观的____________。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教案PPT课件
中心地理论认为,最便 于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 点,应位于圆形商业区 域的中心。
为了避免相邻中心地服务 范围的重叠,可将中心地 圆周体系转换为六边形体 系。在理想的平原上,中 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以 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
理想平原并不是指平坦广阔的平原,而应包括 以下几重含义:
①这片平原上的土壤肥力是相等的,资源的分布 是均匀的,人口的分布、收入对货物的需求以及 消费方式都是一致的。
学案四自主学习(1)非农 社会 经济 文化 人口 经济 信 息(2)自然 相对稳定 河流 湖泊 绿洲(3)生产力 经 济 工矿 口岸 铁路枢纽(4)密集 湖 海 入海 旅游地 集 散地 (5)香港 澳门 改革开放(67)商业 居住 工业 历史文化 经济(8)CBD 服务 金融 贸易 信息 高层 零 售(9)中心商务区 高 高 低 放射 高 中心商务区 中 心商务区 二、1.市中心 集聚 规模 地价较低,可降低成
中心地理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基本概念
中心地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西欧工业化和城市化快 速发展时期,1933年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率先提
出中。心地向周围地区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中心地具有多种服务职能,但主要提供货物和服 务职能。中心地有级别之分,较高级别的中心地 辐射影响较低级别的中心地。中心地等级主要是 根据职能种类和服务范围来划分的。
地理要能取得A,关键的有三点: 一是对地理“核心”概念的深刻理解; 二是丰富的课内外知识; 三是严谨、准确、全面的书面表达。
四、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 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该理论探 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 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 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3.2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学案(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3.2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学案(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二节第二节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课标内容核心素养目标以某产业转型地区为例,分析该类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
1.知道产业结构的含义,学会分析不同时期三大产业的变化规律及特征,并说明产业结构转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以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为例,说明不同阶段产业结构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一.地区产业结构1.含义地区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产业结构受资源禀赋.技术条件以及分工深化等因素的影响,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
微思考第一产业比重小是不是说明农业不发达简要说明理由。
提示不是。
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并不完全反映各产业的发展水平。
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比重小,但农业发达;发展中国家第一产业的比重大,但农业不发达。
二.产业结构的升级1.表现通常表现为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国民经济重心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进而转向第三产业。
产业结构升级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原因比较优势的变化和政策的引导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1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比较优势可能逐渐丧失,而新的比较优势逐渐凸显,其主导产业需要转型,产业结构需要升级。
2在这样的时期,国家或地区政府政策的引导,往往能促使产业结构尽快升级。
3.根本原因从全球来看,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微思考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升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比较优势的变化及国家政策的引导等。
三.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1.地理位置位于长江与东部沿海的交汇处,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和最大的港口。
2.历史演变工业化初期20世纪50至9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后工业结构以轻纺工业为主轻重工业协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服务业迅速发展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为主导转变为第三产业为主导3.发展趋势将逐步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学案
第2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学习目标核心素养目标理解大气运动的受力状况,能够在等压线图上推断风力的大小及风向,培育综合思维力量。
区域认知:近地面与高空、不同下垫面的风受力存在差异。
综合思维: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对风向和风速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通过风的受力分析,理解植树种草起到防风固沙的效果。
地理实践力:在等压线图上画出风向,推断风力大小。
本节要点大气的水平运动即风,风主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
自主梳理·探新知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风形成的过程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由高压区向低压区作水平运动⇨风2.风形成的缘由(1)直接缘由:__水平气压梯度力__。
(2)根本缘由:地面受热不均。
3.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拟类型高空中的风近地面的风图示(北半球)受力F1(__水平气压梯度力__)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F1(__水平气压梯度力__)、F2(地转偏向力)和F3(__摩擦__力)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__平行__ 与等压线__斜交__合作探究·释疑难学问点大气的水平运动——风┃┃问题探究__■材料一风级歌0级烟柱直冲天,1级青烟随风偏;2级风来吹脸面,3级叶动红旗展;4级风吹飞纸片,5级带叶小树摇;6级举伞步行艰,7级迎风走不便;8级风吹树枝断,9级屋顶飞瓦片;10级拔树又倒屋,11、12级陆上很少见。
材料二北半球近地面水平方向气压与风向示意图。
依据以上材料,探究以下问题:(1)形成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烟柱直冲天〞是风吗?(2)形成风的直接动力是什么?用材料二图中哪个字母来表示?(3)在近地面,风还会受到哪些力的作用?用材料二图中字母来表示。
并说明它们对风施加的影响。
提示:(1)不是。
“烟柱直冲天〞是空气的上升运动,空气的水平运动才叫风。
(2)水平气压梯度力 a(3)地转偏向力(c):只转变风的方向不转变风的速度大小;摩擦力(d):减小风速。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导学案(2)
地理精品教学资料(新教材)2019.4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情皋思耆-驚UD NG JING SI KAO DAO HI生活在小镇上的丁一同学的初中是在自己家附近上的。
他与其他来自周围农村的同学相比有很大的优越感,因为他每天可以回家吃饭、睡觉,而其他村庄来的同学则多数每周回家一次,寄宿在学校。
即使偶尔能回家一次的同学也要骑自行车走上几千米甚至十几千米的路。
丁一的高中生活是在20千米外的县城度过的,他也体会到了长期住校的生活。
虽然这种住校生活有很多家庭生活中没有的乐趣,但他还是很想经常回家。
他的高考目标是考上北京大学,如果实现目标,那要到更遥远的城市一一北京。
思考:为什么不在丁一生活的小镇建一所大学呢?答案:点拨:不同等级的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级别是不同的。
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
大学一般是比较大的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
星础知识让一、城市的不同等级1.城市等级划分(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划分标准:通常是以城市来划分的。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级:从小到大一般可分为、城市、、特大城市等。
2.城市服务范围(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域空间范围:城市本身及城市附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广大的__________ 地区。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
(3)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1.城市等级体系在同一个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 ____________________2.启示(1)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是不同的: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_____ ,相距较;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__________ ,相距较(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的:等级较____的城市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的城市的服务范围。
高中地理 必修二 第二章完整全部教案及导学案经典练习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完整全部教案及
导学案经典练习
教案一:天体运动与地理位置
1. 导学案:介绍地理位置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如何影响地理位置。
2. 水平检测:通过填空和选择题测试学生对地理位置的理解程度。
3. 教学设计:介绍地球的运动形式及其对地理位置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地理位置与季节、地形、气候等的关系。
教案二:地球运动与地理季节
1. 导学案:通过地球公转和地球自转的原理,解释季节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2. 水平检测:以图表和实例,让学生判断不同地理位置的季节变化。
3. 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研究地球公转和地球自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探讨不同地理位置的气温、降水、植被等特点。
教案三:中国的地理分区
1. 导学案:介绍我国地理分区的基本概念和划分标准,让学生了解中国地理位置的多样性。
2. 水平检测:以地图和问答形式,考查学生对中国地理分区的掌握程度。
3. 教学设计:详细解读中国的地理分区,让学生了解每个区域的地貌、气候、资源分布等特点。
教案四:人口与资源
1. 导学案:了解人口与资源的关系,让学生明白人口对资源分布与利用的影响。
2. 水平检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思考人口增长与资源变化之间的关系。
3. 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认识人口增长对资源供需关系的影响,研究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
经典练:提供一些典型的练题,涵盖以上所学内容,供学生巩固知识和检验研究效果。
以上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完整全部教案及导学案经典练习》的内容,通过教案和导学案的设计,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理
位置、季节变化、中国的地理分区以及人口与资源等重要概念和知识。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课时 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一、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环境问题:当城镇生产和生活排放的□01污染物超出一定的限度,城镇环境质量就会下降,甚至出现□02大气污染、□03水污染、□04垃圾污染和□05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
2.社会问题:城市□06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加上缺乏□07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城市的□08基础设施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会出现□09交通拥堵、□10住房紧张等现象。
3.地区差异(1)发达国家:曾经出现过□11环境污染问题,经过□12治理,大部分得以有效解决。
(2)发展中国家:处于城镇化□13快速发展阶段,各类城镇化问题相对□14较多。
有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15畸形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失业率高、贫困等社会问题突出。
,1.判断正误。
(1)城市中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口增长过快,排放大量污染物导致的。
(√)(2)有人戏称北京为“首堵”,其交通拥挤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低下。
(×) 2.下列属于城市环境污染的是( ) A .交通拥挤 B .居住条件差 C .固体垃圾污染 D .失业人数多答案 C解析 四个选项中只有固体垃圾污染属于环境污染。
3.目前,我国许多大城市在经历强降水过程中,会暴发“城市洪水”,造成巨大的损失。
分析导致“城市洪水”屡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提示 暴雨集中;硬化路面大大减少了雨水的下渗;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等。
二、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1.应用范围:城市规划、□01市政建设、□02公共服务等。
2.用途 (1)城市日常生活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对各类空间信息的储存、分析和处理功能,结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导航功能,为市民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2)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依托其强大的数据管理、图层分析、制图等功能,为政府、企业等提供全方位的应用服务。
1.判断正误。
(1)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并借助于遥感技术,可对城镇土地进行规划和管理。
高中地理教案第二册 第二章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结构概述】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
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已的形态,而在每个城市内部都有不同的功能分区,能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从城市群体看,每个城市都为一定的区域提供服务,不同规模的城市服务功能和范围不同。
与此同时,地理环境也受城市化的影响。
城市可以看成是一种中心地,城市之间在规模、等级和数量等方面的联系,属于城市地域结构的宏观层次;城市功能分区则深入到城市内部,介绍内部的功能分区及原因、功能区分布模式,以及功能区之间的合理规划等,属于城市地域结构的微观层次。
城市化是乡村变成城市的过程。
城市化过程是城市的动态发展过程,又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而且带动了农村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城市化是当代社会的潮流,但在世界不同地区有着很大的差别。
本章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先总体讲述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然后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及其主要原因。
城市的合理发展和分布,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城市化在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某些消极的影响,如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失业、贫民窟、侵占耕地等等。
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产物,它包括自然环境以及经过人工改造的环境。
在城市中,人类活动强烈地改变了原有的自然条件,给居民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城市的功能日趋复杂,只要某一环节发生问题,就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为了使城市环境更适合人类生存居住,人们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外部形态的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不同等级城市的地域结构、空间分布特点,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城市化的过程及各阶段的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及功能分区,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掌握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学案]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学案
【学习目标】1. 说出不同等级城市的划分标准,比较不同等级城市的不同服务功能。
2.举例说明城市的等级提升和服务范围的扩大的基本条件。
3.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分析,理解中心地理论对城市形成、分布、发展的影响。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
(1)划分依据:通常是以城市来划分的。
(2)等级:我国从小到大一般可分为、、、等。
(3)我国城市的等级划分标准是。
2、城市服务功能和范围:
(1)功能:城市作为的中心,集中了不同的企业和机构,为区域提供
服务。
(2)范围:城市本身及城市附近的和广大的地区。
(3)特点:城市范围不是,不明确。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城市等级体系是指。
(2)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数目,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数目。
(3)等级较高的城市服务范围包含了的城市服务范围。
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
读课本2.12图思考:回答课本上的问题并举出
实例。
三、读图“六边形服务网络图”
将图中城市等级的级别符号(甲、乙、丙)填入
括号内,并用不同图例表示各自的服务范围。
()最高级城市⊙ ___________
()中级城市○ ___________
()最低级城市· ___________
3、读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共有几级居民点?
(2)图中高一级居民点的位置与低一级居民点的位
置关系如何? 为什么这样设置?
(3)A、B、C三级居民点中,数目最多的是,
服务范围最广的是。
(4)圩田上各级居民点的服务范围是否是六边形?为
什么?
4、读右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B两城市的名称:
A:, B:,
(2)写出图示地域范围内各级城镇的数目:直辖市个,省级行政中心个,地级市目与级别之间的关系是:。
(3)比较图中不同级别城镇间的平均距离,总结这种距离的大小与城镇级别高低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我的疑惑
1.
2.
3.
探究问题一:案例2——上海市城市等级的变化因素?
探究问题二:分析德国南部城市等级嵌套体系的形成过程。
【课堂训练】
1、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城市的人口规模B.城市经济规模C.城市用地规模D.城市地域位置
2、我国城市等级共分()
A.四级B.三级C.五级D.六级
3、下列因素中,能影响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是()
①、资源②、交通③、位置④、气候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城市的服务范围没有明确的界线 B.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固定的
C.城市的服务范围是不固定的 D.任何城市都有其一定的服务范围
5、下列城市中,服务范围最大的是()
A.广州B.中山C.东莞D.汕头
6、在一个区域中,高级别城市与低级别城市相比()
A.服务范围大B.彼此距离较近C.数目多D.提供服务级别低
7、大中城市比一般县城多出的职能机构有()
A.政府机关B.医院C.汽车站D.高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