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东西方雕塑艺术的差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东西方雕塑艺术的差异

——学习外国美术史有感

摘要:在几千年的人类历史进程中, 东方文明对整个人类的伟大贡献丝毫不逊色于西方文明, 在东方盛开的艺术之花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世人。而作为艺术范畴之列的美术作品, 首先应该是可以被感知并能引起人们视觉观照的空间形式; 其次, 它可以通过其物质媒介触发人们二次创造特定的情感情绪。一方面, 艺术家灌输在作品中的观念也有“未定”的“模糊层面”,笔有尽而意无穷; 另一方面观者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所感知的深度和丰富性也有所差别, 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个性特征会使观者产生多元的解读。

关键词:东方古代雕塑西方雕塑佛教雕塑写意性

学习外国美术史课程,让我收获良多,通过李放老师展示的大量资料图片,又一次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结合自身学习的雕塑专业,与近年来外出考察和接触的中国古代雕塑艺术,自然而然的会让我思考东、西方古代雕塑艺术两者之间的差异。无论从历史背景,还是文化艺术差异上都有很大的区别。

由于西方文明在近两三百年来的强大势头, 使之被蒙上了一层眩目的光环, 人们在惊叹之余, 稍稍丧失了评判的理性尺度, 忽略甚至贬低我们自己的伟大传统, 这种建立于浮躁趣味的评判标准显然缺乏理性思考。在几千年的人类历史进程中, 东方文明对整个人类的伟大贡献丝毫不逊色于西方文明, 在东方盛开的艺术之花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世人。而作为艺术范畴之列的美术作品, 首先应该是可以被感知并能引起人们视觉观照的空间形式; 其次, 它可以通过其物质媒介触发人们二次创造特定的情感情绪。一方面, 艺术家灌输在作品中的观念也有“未定”的“模糊层面”,笔有尽而意无穷; 另一方面观者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所感知的深度和丰富性也有所差别, 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个性特征会使观者产生多元的解读。这就使得有些人对东方文明、东方传统艺术产生偏见及误解。这反映在看待东西方古代雕塑艺术之间的差异问题上, 出现了对西方古代雕塑顶礼膜拜, 而对本土的古代雕塑全盘否定的态度, 这显然是不正确的。我们应该

懂得, 艺术真正的评判标准应该建立在对艺术品产生的地域、时代、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下。

一、中国古代较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 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东方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 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崇拜神, 也崇拜和神一样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员, 并为

他们塑像供人礼赞。如此形成传统, 在西方世代相传。东方远古时期重礼教, 尊鬼神, 东方古代雕塑遗产就有很大一部分属于佛教造像。佛教美术源于古代印度, 中国的佛教雕塑源自古印度的键陀罗、马土腊和芨多等地区与时代的佛教雕塑。日本的佛教雕塑则源自于中国唐朝。艺术家在学习摹仿过程中, 逐步将它们加以改造, 使其既保存了某些原产地的样式, 又更多地体现出本国特色。比如, 古印度在贵霜王朝统治时期的陀罗和马土腊分别率先创造出造型高贵冷峻、衣裙厚重、强调沉静内省以及薄衣透体、追求健康裸露的肉体表现的佛教雕塑; 中国古代佛教雕塑则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精神, 反映在中国佛教造像上则是崇高、庄严、壮丽、肃穆、典雅等等风格。而这些国家古代佛教造像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从形象上将佛塑造成为无所不能的非常人形象, 比如耳垂过肩、手长过膝、多臂多足等, 因此, 在欣赏东方古代佛像时, 需要了解佛教造像的经规仪轨。上文提到的佛像两耳垂肩, 手长过膝, 就出自经规仪轨。佛像有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形象上的神化特征, 两耳垂肩、手长过膝之外, 又如螺发绀青相、顶上肉髻相, 在雕塑时都必须严格符合要求。佛和菩萨的肢体动作, 特别是手势各有含义。各种佛经人物依身份不同而有不同的造型( 如有的三头六臂, 有的千手千眼) , 不同的服饰标识( 如佛和罗汉著朴素的架裟,菩萨则衣饰华丽) 、不

同的姿势( 如接引佛才站着, 其他佛皆取坐姿) 等等, 都有固定的要求。而作为西方雕塑的发源地古希腊则是确立了祟尚理想的模式、庄重的艺术风格和严谨的写实精神这样一种艺术典范。在这种典范对人们视觉的惯性作用下, 就很容易让人觉得东方佛教造像有些怪诞和雷同。由于东方远古时期重礼教, 尊鬼神, 艺术重心则又倾向于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的装饰性对东方古代雕塑的影响相当突出。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 都反映出悠久的装饰趣味。最显著的例子是古代印度朱罗王朝的雕刻,神的观念化造型与人的个性化肖像之间区分明显,装饰细节精致复杂, 其代表作品首推《舞王湿婆》。和写

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 东方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 更带有一种非人间性

的神秘, 但又包含一种亲切, 因为装饰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实, 却又是在生活中

无处不在司空见惯的艺术真实, 所以有此效果。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人物的性格特征、渲染故事情节起到了优化作用。同时, 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所要求表现的庄严肃穆气氛, 也十分有效。南朝辟邪石狮的整体造型, 完全经过装饰变形, 犹如青铜器或玉器上的某个装饰部件。身上更有线刻图案来加强这种装饰品格。装饰性的变形处理是夸张概括的手法之一。经过这样处理过的石兽, 往往比写实的雕刻石兽更神圣不可侵犯, 能更好地发挥它们作为建筑装饰的功能。如果只用西方古典雕塑的艺术标准来指摘东方古代雕塑缺乏严谨, 那无异于为适履而削足。

二、中国古代雕塑的另一个特点是写意性,西方雕塑从古希腊时期起, 就

努力摹仿再现自然, 写实性极强。东方古代雕塑尤其是中国雕塑和绘画很迟才脱离工艺美术的母体而独立门户。在漫长的几千年间, 它们只是工艺美术品的两种装饰手段,这是塑绘不分的主要原因, 也是线刻和平面性浮雕——画刻高度结合的中国式造型方法特别发达与持久的主要原因。装饰不求再现, 只追求表现物象, 因此发育出东方雕塑与绘画的共同品格——不求形似, 但求神以, 形成了高度的意象性特点。东方绘画不像西洋画那样精确地写生刻画对象, 而是主要依据观察体验所得印象, 再加上想象, 经过主观加工美化而成艺术形象, 和客观对象

保持相当距离。中国画不画光影( 这是表现主体感真实感的重要因素) , 色彩只表现固有色( 所以写实性有限) , 造形与画面效果的平面性很强。背景一般为纸、绢的空白, 不求空间深度, 而把注意力放在物象的“神韵”表现上。因此, 若按西洋画的解剖、比例、透视和色彩等等准确度很高的科学化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绘画, 便会觉得一无是处。但若理解中国艺术自成体系、自有追求, 便懂得和喜欢品味中国画的美感。中国雕塑也是如此, 它和中国画观念是一致的, 而且贯穿了整个古代雕塑史。柬埔寨吴哥石窟浮雕、日本绳纹时代造型抽象的陶偶、汉唐陶俑、霍去病墓石刻、历代宗教造像无不显示意象性特点。它们和中国画一样, 追求神韵, 不求肖似。如果用西方古典雕塑的标准来看待它们, 就能挑剔出解剖、比例不够准确, 质感塑造不够充分等等不足, 造成欣赏上的障碍。我们必须换一种眼光, 使用我们自己民族的艺术标准和审美习惯, 来欣赏东方古代雕塑“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这样, 当我们从敦煌菩萨, 晋祠侍女, 筇竹寺罗汉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