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电池第一课时教案
原电池集体教案 第一课时
①Zn为正极,Cu为负极。
②H+向负极移动。
③电子流动方向Zn―→Cu。
Cu极上有H2产生。
⑤若有1 mol电子流过导线,则产生H2为0.5 mol。
⑥正极的电子反应式为:Zn―→Zn++2e-。
A.①②③B.③④⑤C.④⑤⑥D.②③④
板
书
设
计
第一节:原电池
一、盐桥原电池
1、盐桥的作用
【思考探究】如何改进才能得到持续稳定的电流?
【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避免Zn和CuSO4溶液
直接接触反应,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在原有实验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成一个能产生持续稳定电流的原电池。
【投影】展示学生改进装置
【师】下面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一下能否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
【探究】有盐桥时,为什么能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呢?
【师】看图分析:原电池放电时,负极,锌失电子形成锌离子,进入溶液,使硫酸锌溶液带正电,阻碍Zn2+继续进入溶液,正极,铜离子得电子,溶液中SO42-相对增多,使硫酸铜溶液带负电,阻碍电子继续从Zn极流向Cu极。当有盐桥存在时,盐桥中的氯离子移向硫酸锌溶液,钾离子移向硫酸铜溶液,使两溶液均保持电中性,从而使原电池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
现象:电流表的指针偏转角度逐渐变小;Zn表面逐渐被红色物质覆盖
【转折】可是这种原电池(单池)存在很大弊端:电流量小,不能持续供电。
【探究】(实验班说明为什么原电池单池存在缺陷,普通班不讲)电流表的指针偏转角度逐渐变小且锌片上也有红色物质覆盖,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班说明为什么原电池单池存在缺陷)
【师】那么盐桥的作用是什么呢?
《原电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节原电池(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化学选修四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一节《原电池》的第一课时。
其内容主要包括原电池原理、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以及原电池的用途,本节内容属于理论知识课。
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是承前启后,因为原电池原理教学是建立在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化及有关金属的性质、用途等教学基础之上的,是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应用,是能量转化的具体体现,是有关金属性质和用途等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延伸,同时,为后续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其它常见电池的原理及电解原理等重要电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它是电化学学习的基础内容也是核心内容.因此,原电池原理教学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教学目标以及电化学的基础和核心地位,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原电池原理和原电池的组成条件。
由于原电池原理理论性强、抽象、难理解,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建立电子在原电池正负两极转移的微观模式,故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原电池的反应原理。
二、学情学法分析1.学情分析知识方面:学生已掌握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化及金属与酸反应规律的基本知识,是学习本节重要的知识基础。
能力方面:通过高一一年多的教学,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分析与归纳能力,为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教学提供了能力方面的保证。
情感方面:中学生普遍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求知欲旺盛。
三、教法分析本节课教学通过①情境激学法,②实验探究促学法,③CAI辅助教学法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让学生自主设计的实验探究中,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运用将在教学过程详细说明。
而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主要通过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和归纳、总结法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增强合作意识,并掌握从实践到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的科学方法。
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必修二2.2原电池第一课时教案
原电池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分析1.内容分析原电池实现了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共涉及原理和装置两个方面。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电池的制作和研发的重要技术原理基础。
而原电池的装置构造又设计许多技术知识,比如电极、电解质溶液的基本要求等。
原电池、电解池都以发生在电子导体(如金属)与离子导体(如电解质溶液)接触界面上的氧化还原反应为基础。
2.课标分析关于“原电池”的相关内容,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学内容中确保学生知道化学反应可以实现化学能与其他能量形式的转化,以原电池为例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初步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教学策略中应注重运用实验事实、数据等证据素材,帮助学生转变偏差认识,注重组织学生开展概括关联、比较说明、推论预测、设计论证等活动,发挥重要知识的功能价值,帮助学生发展认识化学反应的基本角度,形成基本观念。
学生活动建议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建议电池,探究干电池的构成。
讨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查阅不同种类的特点、性能与用途。
学业要求学生能够举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例,能辨识简单原电池的构成要素,并能分析简单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需要达到核心素养1水平2根据现象辨识及归纳物质及其反应类型理解原电池的反应本质即氧化还原反应,能运用结构图示描述原电池工作变化过程,初步学会判断电极和书写电极反应式。
达到核心素养3水平2能理解、描述、表示原电池工作原理模型,从宏观和微观结合上收集证据,依据证据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推出结论: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3.教材分析本文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人教版教材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的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组成条件。
教材中第一个板块引入是从能量转换角度入手,引出化学能能否转化为电能以及怎样转化。
自主学习我国发电总量构成图和火力发电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火力发电的利与弊,以及引出氧化还原(燃烧)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而已知氧化还原反应是能够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热能,进而提出设计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能量转化装置,最后由铜锌原电池的实验学习装置的工作原理以及学会书写电极反应,最后科学探究是学生根据提供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进行设计电池装置,最终指出化学电池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原电池 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化学人教版高中选择性必修1(新课标)】
CuSO4溶液
缺点: 电流不稳定
ZnSO4溶液 CuSO4溶液
优点:电流稳定 缺点:电流小
ZnSO4溶液 CuSO4溶液
优点: 电流大且稳定
敬 请 各 位 老 师 提出 宝贵 意见!
学习活动
【任务三】应用认知模型解决问题——隔膜型原电池
2.隔膜型原电池
【学生实验】 组装实验装置、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原理分析】 对比分析工作原理,学会选择合适的离子交 换膜。 通过对比实验现象分析装置的优势: 优点:电流大且稳定
【小组方案展示】
课堂小结
A
Zn
Cu Zn
学习活动
A Cu Zn
A Cu
2.完善原电池思维模型
【盐桥型原电池】介绍盐桥:引入盐桥,并对盐桥进行简单介绍。
A
盐桥:通常是装有含琼胶的KCl饱和
Zn
Cu 溶液。盐桥中的K+、Cl-是可以自由移
动,琼胶的固定作用可以防止KCl溶液
直接流出来。
ZnSO4溶液 CuSO4溶液
学习活动
【任务二】探究如何产生稳定的电流——原电池工作原理
学习任务
课时
任务
【任务一】探究电流产生的秘密——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任务二】探究如何产生稳定的电流——原电池工作原理 第1课时
【任务三】应用认知模型解决问题——隔膜型原电池
学习活动
【任务一】探究电流产生的秘密——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新型电池的发展
戴宏杰院士的铝离子电池可使手机一 分钟充满电;
比亚迪汽车公司设计的磷酸铁锂电池: 充电一小时,续航500公里。
学习活动
【任务一】探究电流产生的秘密——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演示实验】
高中化学原电池第一课时教案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一节原电池一、原电池的构造及工作原理1.原电池的相关概念(1)原电池的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电极。
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子流出(流向正极)的一极。
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子流入(来自负极)的一极。
(3)原电池中电荷的移动。
①在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中,在外电路(电解质溶液以外),电子由负极经导线(包括电流计和其他用电器)流向正极,使负极呈正电性趋势,正极呈负电性趋势。
由电性作用原理可知,在内电路(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带正电荷)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带负电荷)向负极移动。
这样就形成了电荷连续定向移动,电性趋向平衡的闭合电路。
②若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有电子转移,我们就可以把这个过程中的电子转移设计成定向移动,即形成电流。
所以只有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才能被转化成电能;非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不能设计成电池的形式被人类利用,但可以以光能、热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被人类应用。
2.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2)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3)两极相连形成闭合回路。
(4)能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理解①原电池中,负极的金属性比正极的金属性强。
②形成闭合回路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是导线连接两个电极,也可以是两电极直接接触。
如图所示:3.原电池的判定先分析有无外接电源,有外接电源的为电解池,无外接电源的可能为原电池;然后依据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分析判断,主要是“四看”:一看电极——两极为导体且存在活泼性差异(燃料电池的电极一般为惰性电极)。
二看溶液——两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三看回路——形成闭合回路或两极直接接触。
四看本质——有无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发生。
理解:多池相连,但无外接电源时,两极活泼性差异最大的一池为原电池,其他各池可看做电解池。
二、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原电池有两个电极,一个是正极,一个是负极,判断正极和负极的方法是:1.由组成原电池两极的电极材料判断。
高中化学原电池的教案
高中化学原电池的教案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原电池教学目标:1. 了解原电池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2. 掌握原电池的分类及性质;3. 能够解释原电池中化学反应的原理;4. 能够分析原电池中的电压和电流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原电池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难点:原电池中的化学反应机理。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示范原电池的实验装置及材料;3. 实验室安全措施。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化学反应中的原理,并提出“原电池”这个概念。
2. 通过引入原电池的实验装置及材料,激起学生的兴趣。
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介绍原电池的概念和基本组成;2. 分析原电池中化学反应的原理;3. 讲解原电池的分类及性质;4. 探讨原电池中电压和电流的关系。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 示范原电池的实验装置,并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2. 让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化学反应;3.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探讨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2. 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讨论原电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2. 强调原电池的重要性及应用价值。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演示和练习讨论的组合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并引导他们探讨原电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通过实验的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安全意识。
原电池第1课时教学设计
四、1 原电池【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和原电池反应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原电池原理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能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些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增强探索化学反应原理的兴趣,树立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点】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和原电池反应方程式。
【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盐桥的作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用品】ZnSO4溶液、CuSO4溶液、NaCl溶液、锌片、铜片、铁片、盐桥、烧杯、导线、电流表、投影仪【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复习原电池【教学过程】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1.概念:将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2.原理:负极(Zn):Zn-2e-=Zn2+ 正极:2H++ 2e-= H2↑总反应式:Zn +2H+ = Zn2+ + H2↑(得失电子守恒)电子流向:由负极通过导线流向正极。
电流流向:外电路从正极流向负极,内电路从负极流向正极。
溶液中离子移向: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现象:负极不断溶解,质量减小;正极质量增加或质量不变,产生气泡。
3.电极:(利用干电池判断电流方向和电极名称)负极:较活泼的一极,电子流出的一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不活泼的一极,电子流入的一极,发生还原反应4.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负极正极电极材料活动性较强的金属活动性较弱的金属或非金属电子流动方向电子流出的一极电子流入的一极电流流向外电路从正极流向负极溶液中离子移动方向阴离子移向的一极阳离子移向的一极发生的反应发生氧化反应发生还原反应反应现象电极溶解,质量减少有气泡产生或电极质量增加5.原电池的本质:负极和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或溶解在溶液中的其它物质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①有活动性不同的两种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如石墨)作电极(较活泼的金属的负极);②要有电解质溶液;③两电极要相连或接触,形成闭合回路;④负极能和电解质溶液自发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原电池+第1课时+示范教案
第1节原电池第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原电池实验,认识电极反应、电极材料、离子导体、电子导体是电池构成的四个基本要素,能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在分析铜、锌原电池的过程中,逐渐建立原电池的系统分析思路:能根据电极反应、电流方向或离子的移动方向判断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
教学重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反应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复习一下原电池的结构。
插入视频【实验探究】原电池实验【提问】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视频,说一说原电池的构成条件都有哪些?【总结】(1)具有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石墨等(2)合适的电解质溶液。
(3)形成闭合回路(两电极用导线相连或互相接触并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4)能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提问】请同学们接着思考,这个原电池有什么缺点?【总结】效率低,而且时间稍长电流就很快减少,因此不适合实际应用。
【过渡】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有没有什么改进措施?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教学环节一:盐桥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提问】请同学们观看锌、铜原电池,思考下面几个问题:1.两个烧杯中分别盛放什么试剂?2.如何构成闭合回路?3.我们如何将其改进呢?【学生活动】学生根据装置图进行回答。
【讲述】现将铜、锌原电池进行如下改进。
那么问题又来了,请同学们接着思考下面两个问题:1.电解质溶液的作用是什么?2.如何构成闭合回路?【讲述】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定向移动,构成回路。
盐桥通常是装有含琼胶的KCl饱和溶液。
盐桥中的K+、Cl-是可以自由移动,琼胶的固定作用可以防止KCl溶液直接流出来。
【提问】改进后的装置为什么能够持续、稳定的产生电流?盐桥的作用是什么?【讲述】铜锌原电池工作时,负极一端的Zn失去电子变成Zn2+进入溶液,电子由负极通过导线流向正极,正极一端的Cu2+获得电子变成Cu沉积在铜片上。
《原电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原电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原电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4.1 原电池课时 1 授课年级高二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为人教版选修四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的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并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
”它既是课标要求的重要知识点,也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
在化学必修2中,已经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原电池的一些知识,如锌铜(稀硫酸)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简单原电池的形成条件,也知道化学能和热能可以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直接相互转化,并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微观层面和定量分析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
本节课既是对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补充和完善;又是对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的承接与应用;更为后续学习化学电源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同时,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活动和理论分析过程是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很好的素材。
本节课通过进一步分析原电池的组成和探究其中的原理,引出半电池、盐桥、内电路、外电路等概念,使学生从微观层面对原电池和其原理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教师还须把握好教学深度,只要求学生能写出相关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式,对化学的研究和应用只需有一个概貌性的认识即可。
学生在加深理解原电池原理的基础之上,就会体会到必修2中单液原电池的缺点,并根据实际需要,能设计出较为科学的原电池模型(双液或盐桥原电池),让学生体会盐桥的设置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实验技术的改进,而是对旧的思维模式的一个质的突破,在有盐桥的原电池这种特定装置中氧化剂、还原剂近乎完全隔离却能实现电子的定向转移,其优点是能持续、稳定产生电流,这也为原电池原理的实用性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同时,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本节课大量的实验探究活动和理论分析过程是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很好的素材。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41《原电池》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41《原电池》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原电池的基本概念和构造- 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电化学反应- 能够分析原电池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教学重点- 原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原电池的电化学反应教学难点- 掌握原电池的电化学反应机理- 分析原电池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教学准备- 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 多媒体教学设备- 实验器材和化学药品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电池相关的实际应用,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原电池的基本概念和构造,引导学生了解原电池的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
2. 讲解原电池中的电化学反应,包括正极、负极和电解质之间的电子转移和离子迁移过程。
3.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工作过程。
实验演示(20分钟)1. 进行原电池的实验演示,展示原电池的组装和工作原理。
2. 引导学生观察电池的正负极变化以及电池的工作状态。
知识巩固(15分钟)1. 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原电池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2. 每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进行全班讨论。
拓展应用(10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原电池的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原电池在生活和工业中的作用。
2. 鼓励学生思考原电池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可能的改进措施。
课堂作业1. 思考并写下一篇关于原电池的应用文章。
2. 预习下节课内容。
总结反思- 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强调原电池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 确保学生对原电池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有清晰的理解。
参考资料-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教材- 多媒体教学资料- 实验教材和实验指导书。
原电池(盐桥)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原电池(盐桥)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对象:高中化学学生教学目标:1. 了解原电池的定义和基本组成;2. 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过程;3. 能够分析常见原电池的应用和实例;4. 理解盐桥在原电池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原电池的定义、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过程;2. 案例分析法:分析常见原电池的应用和实例;3. 小组讨论法:探讨盐桥在原电池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手机电池和电动汽车电池,引导学生思考电池的原理和应用;2. 讲解原电池的定义:原电池是指将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装置;3. 介绍原电池的基本组成:正极、负极和电解质;4. 讲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正极和负极之间的化学反应产生电子流动,形成电流;5. 能量转化过程: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关于原电池的定义和组成;2. 讲解盐桥在原电池中的作用:盐桥能够维持正负极之间的电荷平衡,促进电子流动;3. 分析常见原电池的应用和实例:举例说明原电池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如电池驱动的电子设备、电动车等;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盐桥在原电池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分享讨论结果。
三、课堂练习与作业1.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原电池的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用于巩固学生对原电池的理解;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选择一个原电池的应用实例进行分析和描述,写成小论文。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堂练习评价:对学生的课堂练习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原电池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评估学生对原电池应用实例分析和描述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参:提供相关章节的原电池内容;2. 课件或教学片:制作课件或教学片,用于展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实例;3. 盐桥演示实验:准备盐桥演示实验器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盐桥的作用。
原电池第一课时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案教材分析:本节知识联系了上一节化学能与热能中所学知识:化学反应总是伴随着能量的转化,并应用能量守恒定律来引出在能量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将化学能高效率的转化为电能,进而引出了原电池的概念。
而原电池的原理从本质上来讲是氧化还原反应,而我们在必修一对氧化还原反应有较深入的研究,为原电池原理的研究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同时,原电池原理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又是一次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电子的转移的本质再次地复习与深入的理解。
因此,本节课时无论是对于知识方面的学习还是化学对于社会的贡献无疑是很好的素材。
所以上好次课时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知道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原电池的本质化学能转为电能。
同时,在上一节课时学生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知道了化学变化中总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而且知道了能量是守恒的,这为后面火力发电以及其转化率的问题提供了依据——在能量守恒的基础上,如何提高转化率。
因此,也更加说明了原电池原理的学习的必要性以及其重要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知道火力发电的能量转化流程2 掌握原电池的原理(半电极反应方程式,正负极的判断)3 掌握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过程与方法:1 通过火力发转化率的缺点改进,培养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原电池的发现及其原理的探究,培养了分析问题的方法。
3 通过原电池构成条件的探究培养了实验问题提出,实验问题分析,实验问题探究,实验设计以及实验结论得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火力发电到原电池的转化,培养节约的精神。
2 通过能量守恒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守恒意识以及形成应用守恒解决问题得观念。
3 通过电池解决生活问题,意识到化学学科重要性以及培养化学学科学习自豪感!教学重点1 知道火力发电的能量转化流程2 掌握原电池的原理(半电极反应方程式,正负极的判断)3 掌握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教学难点:1 原电池产生电流的原因(即铜电极为什么会产生气泡)2 电极氧化还原反应与正负极的对应关系(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3 原电池构成条件的应用教学方案:流程内容目的学生反应导入有关电能给人类带来生活便利的图片。
第一节-原电池-教案
原电池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认识到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2)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构成条件(3)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方程式(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化学实验的观察操作及设计能力;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化学问题的高级技能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原电池形成条件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使学生亲身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完成实验,仔细观察现象、合理分析数据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2)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等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3)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能源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能源观重点、难点:原电池的反应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教学方法:1.情境激学法2.探究实验促学法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4.归纳、演绎法教学媒体除常用的电极(锌、铜、石墨棒等)及其他仪器、试剂外,实验较多,微观过程需借助投影及多媒体教学图片和软件。
教学过程与教学意图本节课的上述设计仅仅是一种尝试,旨在实验把学习的主动权如何还给学生,特别是在像原电池原理这样的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此,教学中大胆地采用了“实验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去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力求通过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每个细节,来体现本学科素质教育的原则和基本特征。
从教学效果看,基本上做到了:(一)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课堂气氛活跃,每个学生均亲自动手实验,保证了教学效果。
(二)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学生们发现了许多问题,并通过思考、讨论、重新实验等方式解决了一些问题,也借助多媒体软件了解到了一些问题的答案。
(三)正是由于课型设计从学生的起点行为出发,因此,整个活动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民主性(针对每个学生),让各种层次的学生均能学有所获。
高中化学《原电池》第一课时 教案
课题备课人:时间:课型:学情分析通过必修二第二章第一第二节的学习,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生成,当旧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小于新化学键形成释放能量时,反应就是放热反应,能量就会以热量或者电能、光能的形式释放出来。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形式;2、让学生了解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工作原理和应用;3、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化学电源。
重难点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工作原理和应用授课流程、内容、时间双边活动设计意图一、引入:时间---人类对化学反应的利用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比如“火”的利用;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温暖。
板书课题 2.3.1 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二、出示学习目标:时间---1、能说出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形式;2、会表述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工作原理和应用;3、能举例常见的化学电源。
三、出示自学指导:时间---阅读课本49-52页,完成《创新设计》40页自主学习部分。
四、后教:时间——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1.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实验步骤现象结论2.原电池(1)概念原电池是将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的装置。
(2)工作原理(以Zn—Cu原电池为例)电极材料电极名称电极反应反应类型外电路电子流向内电路离子移向原电池总反应(3)构成条件①本质→有自发进行的________;②电极→有活泼性____的两个电极(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能导电非金属);③溶液→两电极插入电解质________或________电解质;④回路→形成闭合回路(两电极接触或用导线连接)。
(4)常见电池①干电池:又称一次电池,如锌锰电池。
②蓄电池:又称二次电池,如铅蓄电池、镍氢电池、锂电池。
③燃料电池:其能量转化率高,能长时间提供电能。
如氢氧燃料电池。
教学反思板书设计。
《专题一 第一节 原电池》教学设计
《原电池》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原电池的基本原理,掌握原电池的工作过程,能够设计简单的原电池实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教师引导,让学生学会思考、分析、总结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及工作原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原电池的设计与实践。
2. 教学难点:理解原电池的化学本质,掌握设计原电池的条件。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器械:干电池、稀硫酸、铜片、锌片、铁片、电流表、导线等。
2. 准备教学内容:制作原电池的实验材料,相关的PPT,视频等。
3. 安排教学环境:确保教室有良好的通风设备,以减少对原电池实验的安全隐患。
4. 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教学质量。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化学电源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如干电池、锂电池等。
2. 提问:这些电池是如何工作的?让学生思考并尝试诠释。
3. 展示原电池模型,让学生观察并诠释其工作原理。
(二)新课教学1. 原电池的定义和组成:介绍原电池的基本观点,包括正负极、电解质溶液等。
2. 常见的原电池:通过实验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各种类型原电池的结构和原理,如锌铜原电池、铁碳原电池等。
3.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动画或视频,演示原电池的工作过程,包括电子和离子的定向挪动、化学反应等。
4. 常见的化学电源分类: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化学电源分类,如一次电池(干电池)、二次电池(充电电池)、燃料电池等。
5. 原电池的能量转化:介绍原电池中的能量转化干系,即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三)实验探究1. 实验内容:学生动手操作简单的原电池实验,如水果电池、音乐贺卡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 实验注意事项:强调实验安全和操作规范。
3. 实验讨论:让学生讨论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进一步加深对原电池原理的理解。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41《原电池》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41《原电池》第一课时教案教案名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原电池》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电池的概念、组成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其能量转化过程。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原电池的概念2. 原电池的组成和分类3.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4. 原电池的能量转化过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概念、组成、分类和工作原理。
2. 教学难点:原电池的能量转化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原电池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过程。
3. 结合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1.1 展示干电池、燃料电池等日常生活中的原电池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原电池的应用。
1.2 提问:什么是原电池?原电池是如何工作的?2. 讲解原电池的概念2.1 讲解原电池的定义:原电池是一种能够将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装置。
2.2 强调原电池的特点: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两极性、闭合回路。
3. 介绍原电池的组成和分类3.1 讲解原电池的组成:负极、正极、电解质、导线。
3.2 介绍原电池的分类:酸性电池、碱性电池、中性电池、燃料电池等。
4. 讲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4.1 展示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示意图,讲解负极和正极的反应过程。
4.2 强调电子转移和离子迁移在原电池工作中的重要性。
5. 分析原电池的能量转化过程5.1 讲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离子迁移。
5.2 举例说明原电池在实际应用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6. 巩固知识,解决问题6.1 提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过程有哪些实际应用?6.2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过程。
7. 课堂小结7.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原电池的概念、组成、分类和工作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该实验中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导线中有电流通过。
像这样能将化学反应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我们称之为原电池。
[板书]
一、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巡视并指导学生自学
[设问] 那么,原电池装置是如何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呢?我们一起来分析它的工作原理。
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第一课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一、原电池: 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三、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1.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金属和另一种非金属导体)构成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构成闭合回路。
4.发生一个氧化还原反应。
四、原电池的应用
4.制造多种多样的化学电源
5.利用原电池反应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6.利用原电池原理防止金属腐蚀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四个现象明显的实验发现化学反应过程中能产生电流,又进行了分组试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较好的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培养了各种能力。
最后通过制作水果电池和粗锌与稀硫酸反应的试验进一步巩固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也为下一节钢铁腐蚀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学生在整个课堂中表现出了极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有序。
不过由于本节课安排较多实验,45分钟的时间有些仓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