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资本监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监管

学习目的:掌握资本监管的基本内容、我国资本监管制度的演进过程和发展方向。

内容概要:介绍资本监管基本原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一下简称《办法》)规定的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监管要求和信息披露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资本监管制度的演进与发展方向。

学习要求:学员应对1988年资本协议和新资本协议有大致的了解,熟悉贷款分类、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政策。

学习重点: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员应当熟悉资本的功能、监管资本与经济资本及会计资本之间关系;重点掌握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和监管措施;一般了解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内容、作用、影响发展方向。

一、资本监管原理

(一)资本监管的重要性

1、资本监管是审慎银行监管的核心。审慎银行监管的实质

是在实施审慎会计原则的基础上,真实反映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价值,客观评价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并及时加以预警和控制,防止金融风险的聚集和蔓延。审慎银行监管强调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和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审慎评估。建立在审慎贷款风险分类、充足计提各类资产损失准备基础上计算的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综合经营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在监管实践中,资本充足率监管贯穿于商业银行设立、持续经营、市场退出的全过程,资本充足率既是监管当局审批商业银行增设机构、开办新业务、合并重组等监管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也是监管当局评估商业银行风险状况、采取监管措施的重要依据。在各类商业银行风险评价体系中,资本充足率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资本充足率达不到最低要求是严重的违规事件,监管当局可以在不考虑其它因素的情况下,就迅速采取纠正措施,督促商业银行尽快恢复资本;情况严重者,监管当局可以对机构采取接管、要求其寻求兼并和关闭等手段,防止风险的进一步扩大。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业务范围逐步扩大,风险成因和表现复杂化,作为综合反映商业银行风险状况、盈利水平和管理能力指标的资本充足率在银行监管中的重要性还将进一步提升。

2、资本监管是提升银行体系稳定性、维护银行业公平竞争的重要手段。众所周知,银行业是高杠杆、高风险的行业,且对维护货币供给体系稳定运行和经济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各国都对银行业实施了严格的监管。规定商业银行最低资本要求,增强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使得商业银行能够及时冲消经营过程各种不确定性造成的损失,保护存款人利益,降低银行破产概率和由此对银行体系稳定运行带来的冲击,维护货币供给和支付体系的平稳运行,促使经济的持续增长。在现代银行体系中,对各类银行提出统一的最低资本要求,能够降低银行之间的不公平竞争。

3、资本监管是促使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监管手段。国内外教训反复证明,银行业资产规模的盲目扩张是银行业危机的主要原因。我国商业银行长期缺乏资产扩张的约束机制,普遍存在着“速度情结”和“规模冲动”,导致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不高,银行体系积聚了较高的风险。强化资本充足率监管,完善商业银行资产扩张的资本约束机制,能够促使商业银行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在风险、资本、效益、管理之间建立有效联系机制,寻求规模、速度、质量的平衡,推动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有序扩张,保持合理的资产结构,不仅有利于控制单个银行,而且有利于控制整个银行体系的风险。

(二)资本的功能

资本对于银行体系稳健性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损失吸收功能。银行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商业银行通过承担风险获取风险收益,为防止意外交易失败可能导致的损失,银行应持有充足的资本,及时冲销损失而避免财务危机,保护银行在不盈利甚至亏损的情况下得以继续经营。

2、公司治理功能。由于银行的有限责任性质以及存款保险制度潜在的道德风险,银行所有者存在过度承担风险获取高额利润的反向激励。资本要求的增加,提高了所有者为银行破产付出的代价,可以更大程度上实现银行所有者的激励相容,积极参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约束过度投机行为,促使银行审慎经营,降低银行倒闭的可能性。

3、维护市场信心的功能。商业银行本质上是经营信用和风险,社会公众特别是存款人对银行体系的信心是银行体系稳定运行的必要条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可以显著提高银行的信用等级,提升社会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降低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保护银行的特许权价值。

(三)从不同角度理解银行资本

在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从不同角度可以把资本分为会计资本、经济资本和监管资本。

1、会计资本是从会计核算的角度来认识资本,目的是准确及时地反映并保护所有者的利益,在数量上会计资本等于商业银行的资产减去负债,即所有者权益。

2、经济资本是银行根据实际承担的风险计算的用以吸收相应非预期损失的资本,包括所有者权益、未来利润和一些准备金等,其关心的是银行破产的私人成本,服务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需要,促使商业银行更准确的计量和管理风险,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

3、监管资本是监管当局为了满足监管的要求促进银行审慎经营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而规定的商业银行必须持有的资本,其不仅考虑银行破产带来的私人成本,而且也包括了社会成本,按照1988年资本协议,监管资本可以分为三级:一级资本由股本和公开储备组成;二级资本包括呆帐准备、混合债务资本工具、长期次级债务工具;三级资本为短期次级债务工具。

(四)资本充足率监管制度的演进与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历史并不久远,其始于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

1、杠杆比例。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主要国家监管当局一般都对商业银行实施杠杆比例管理,即资本与总资产或总负债的比例。其主要目的是限制商业银行的扩张,缺点是忽略了银行风险经营的本质特征,未将商业银行的风险与资本挂钩。

2、1988年资本协议。1987年,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统一资本标准和资本计量的国际协议》(史称“1988年资本协议”)。该协议要求,1992年底前十国集团的国际活跃银行的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间的比例应达到8%。1988年资本协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和尽可能降低商业银行的不公平竞争。1997年,1988年资本协议被写入《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成为银行资本监管的国际标准。目前,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以不同形式实施了1988年资本协议,资本充足率已经成为衡量单个银行乃至银行体系稳健性、维护银行业公平竞争的国际标准。

3、1996年市场风险资本监管补充规定。随着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金融机构的国际化、金融管制的放松以及现代科技在金融中的广泛运用,金融创新不断涌现,金融机构广泛参与市场交易活动,由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价和商品价格--变动带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