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农业投资的现状、必要性、问题以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研报告题目:专业:年级:姓名:学号:二O 一二年十一月四日
我国财政农业投资的现状、必要性、问题以及对策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社会安定、国家繁荣的基础保证。

同时,农业也是一个
具有先天弱质性的特殊产业部门。

农业的重要性和弱质性决定
了政府必须对农业发展予以大力支持与保护。

而政府财政对农
业的投资是各国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重要措施之一。

我国是
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9亿多,占总人口约70%。

近年来, 从
中央到地方,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扶农的政策和措施, 加大
了对农业投资的力度。

但是, 长期以来农业投资与其他产业投资
的差距越来越大, 农业投入资金严重不足, 已成为农业基础脆弱、发展滞后的关键性因素。

在农业投资中, 财政投资具有特殊的示
范作用, 因此研究财政对农业投资问题, 对我国农业发展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 : 财政农业投资投资结构一、我国财政农业投资的现状不考虑价格因素,除改革开放之初的少数年份外,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绝对规模在逐年增长,
尤其是从2004年开始,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总量出现了较
大幅度提升,并在此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2008年国家财政
用于农业支出总量达到了4502·8亿元,分别是改革开放初1978年的29·9倍和农村税费改革启动前1999年的4·2倍。

尽管我国财政农业总支出的绝对规模在持续增长但相对规模变化不大。

财政农业支出相对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级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

1978—2008年,除少数年份外,我国财政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基本在7% ~8%,这与中央提出的“新增财力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大不相符。

值得高度关注的是,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合理,且目前尚无出现趋于合理的迹象。

主要表现在,一是支援农村生产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支出比重过大。

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年份的支援农村生产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支出占财政农业支出的比重都超过了50%,大多数年份的该项支出占财政农业支出的比重超过了70%;尤其是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占财政农业支出的比重过高,超过了40% (韩林,2009)。

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增长部分主要用于人员及机构经费支出,而用于业务支出的很少。

这意味着我国财政农业支出资金中相当大的部分被用于“人头费”和“吃饭费”,对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直接贡献不大。

二是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和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占财政农业支出的比重过低。

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是构成农业固定资产、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主要资金来源,财政农业支出理应占有较高的比重。

1978—2003年,除少数年份,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占财政农业支出的比重基本维持在30%以上,而2003年以后该项支出呈明显下降趋势。

由于财
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严重不足,造成我国大江大河得不到有效治理,农业抗灾能力下降,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财政用于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的支出严重不足,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占财政农业支出的比重过低是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结构不合理的一个突出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只有两年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占财政农业支出的比重超过1%,其余年份均徘徊于0·7%左右。

二、财政农业投资的必要性 1、农业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交织的弱质产业特征,给农业生产经营带来很大风险, 客观上需要财政支持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具有很大的依赖性, 造成了农产品供给的季节性与需求的常年性之间的矛盾。

农业生产与其他产业比较, 其生产周期长、外部条件差, 对市场信息反映滞后, 从而使得农业生产者的生产和经营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

出于信息的滞后和不准确, 容易形成一哄而上、一哄而下, 造成市场均衡的脆弱性和市场进人的盲目性, 农产品供给短缺和过剩交替出现, 严重影响到农民收人的稳定。

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的交织,使得农业在市场经济下成为一个需要政府支持和保护的弱质产业。

2. 农业的比较利益低, 投融资渠道狭窄, 需要政府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低下, 社会资金难以流入。

一方面, 农业投入资金的盈利率太低, 农业资金的机会成本必然上升, 资金用于其他行业创造的价值必然大于投入于农业创造的价值, 因此使得农业资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难以统一。

另一方
面, 在市场经济下, 投资行为的商业化不可逆转, 经济效益越发被投资者所看重, 社会效益将逐渐被投资者所忽视。

因此农业吸纳社会资金的能力将逐步降低。

目前我国对农业投融资主要依靠国家财政、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

虽然中央财政和国家银行配置支农专项资金逐年增加,但是, 民间信用互助合作组织, 如互助储蓄会等对农业投融资数额非常有限。

由于同样的原因, 外资进人农业的比例也较低。

截至19 97 年底, 我国累计利用外资已超过3 6 0 0 亿美元, 农业利用外资总额只有120 亿美元, 只占利用外资总额的3. 3 % 3. 加入WTO给我国农业带来的挑战需要强化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加入WTO后,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将超过人口增长、耕地减少、农业投人不足等问题。

我国农业在生产规模、基础设施、外部环境、价格、质量、市场体制等方面的劣势制约着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国外农产品的进入也将冲击国内市场。

因此, 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 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以便尽快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

入世后, 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还必须符合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的有关规定, 必须尽量减少和避免“ 黄箱支持” 而多多增加“ 绿箱支持” 三、财政农业投资存在的问题 1、财政投资农业的总量不足“五五” 期间, 国家财政农业支出比重为: 13. 2%,“六五”期间下降到9. 5%,“七五”期间下降为8. 4%,“八五”时期平均为8. 8%, 比“七五”时期略有回升。

1996~ 1998 年为 10. 7%。

从以上的一系列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 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比重呈现出下
降、徘徊和增长缓慢的趋势。

需要指出的是, 如果剔除水利费用、气象费用( 水利气象是为全社会服务的) , 农业投入年均只占财政
支出的3%左右,这与同期国家财力连续几年增长1000亿元的格
局是不相适应的。

而其他发展中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一般都
保持在10%左右.由于财政投入农业的比例较小, 因而很难保证
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

2、财政支农资金到位率低, 挪用挤占现
象严重建国以来, 政府对农业投入往往过分重视短期经济效益
和社会目标。

由于农业的比较利益低, 在短期内政府投资的经济
效益与社会效益往往不远不能适应当今日益复杂多变的的市场
需求。

国企缺乏有效的奖励机制和对员工培训工作的忽视, 已成
为阻碍国企增强活力的关键因素
3. 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农业投资面临不同的制度约束结构,现有激励约束制度安排难以规范地方政府的农业投资行为, 财政农业投资两大主体行为冲突日益突出随着20 世纪90 年代分税制的逐步推行, 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建立了内容存在较大差异, 独立人格被不断强化了的激励与约束制度结构。

由于独立利益的增强, 我国财政农业投资的两大主体行为出现了“ 合成谬误” , 即地方政府的“ 理性”投资行为与中央政府的“ 理性” 选择往往不相一致。

地方政府都希望在中央的财政农业投资安排
中分配更多的资金和项目, 从而将自己的可支配资源配置到其认为边际收益更高的环节。

在上世纪最后10 年间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按现价计算增长了3.52倍, 而其中农业支出仅增长了213 倍,且其在地方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逐年下降, 地方财政农业支出中支援农村生产与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所占比重在1994年达到58.5% 的最高峰值后一路走低, 至2004年已下降了近12个百分点。

中央政府对于地方的财政农业投资监督约束力度减弱, 由于地方政府拥有支配资源的权利越来越广泛, 地方政府也就有了更多可以和中央进行“讨价还价”的筹码; 而中央为了激励各地在发展经济方面“ 各尽其能” 也就相应放宽了对地方财政农业支出的硬约束“信息不对称” 和“搭便车”不仅加大了中央政府检查监督地方财政农业投资行为的成本, 中央政府的预期净收益也随之降低。

出现此类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央与地方政府有着不同的制度约束结构和综合发展目标,而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制度安排。

四、改善财政农业投资的几点建议财政对农业投资要以“ 多予、少取、放
活” 为指导思想, 以农村经济发展动力, 以农民增收为目标, 通过财政支出和收入政策的选择运用, 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提高农民的收入。

1、加大政府农业投资的力度, 确保财政农业支出增长速度高于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

在当前财政困难的情况下, 一方面要把该收的收人收回来, 同时要不断提高财政收人占GDP的比重, 为支农提高较充足的财源; 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节约资金, 为财政支农留有足够的资金。

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应该按照有关法规, 使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人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人的增长速度, 至少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

2、改进财政支农方式, 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今后, 在加大对农业投资的同时, 更要重视改变财政投资的方向, 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 突出支农重点。

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重点应放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增加投人、而依靠市场和非政府部门解决不好或解决不了的关键环节上。

1、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农业基础设施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以及资金投入大、回
报期限长的特点, 很难由个别企业独立投资完成, 所以使之成为政府必须予以着力提供的公共产品。

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 对农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向应主要集中于: 支持水利基础设施。

主要是加强大江、大河、大湖的综合治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重点是现有大中型灌区水利设施的修复和完善; 支持发展节水农业, 扩大农田灌溉面积; 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和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2、要增加对农业科技开发和农村教育的投入。

农业内部结构调整重在优化农产品品种, 提高农产品质量。

有大大改善农产品的品种、品质,才能增强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 创造新的需求, 开拓新的市场。

“ 十五”期间, 应将政府对农业科研的公共投资逐步增加到占农业GDP的0.7一15%, 将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投资增加到相当于农业科研投资的2 一2.5倍。

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不应以“ 财政预算有限”为由,弱化政府对农业科研进步的支持。

要保证科技支农资金规模, 财政用于农业
科技方面的资金增长幅度要高财政支出资金的增长幅度。

同时要加强对重点农业科研成果与技术项目应用的支持, 如良种繁
育、栽培技术、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等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加快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步伐。

其次政府必须担负起农业、教育和培训的责任, 增加对农业教育的经费投入, 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3、要大力支持生态环境建设。

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进行植树造林、水土保持、沙漠农业发展等,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减少风、水、沙对土地的侵蚀, 大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增加可耕地面积。

3、建立财政职能监督机制, 确保国家支农资金及时全额到位。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是财政支农职能作用发挥的保证手段。

要进一步健全支农资金预算安排、执行、使用、项目管理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制度,加大检查力度, 确保财政支农法规、政策得到全面落实。

首先, 要依法强化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的农业投资进行监督检查。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财经委员会或财经小组, 不仅要在大会期间认真审核政府的预决算报告中农业投资的比重, 而且要在日常工作中监督检查预算的实际落实情况,保证实际投资与报告一致。

其次, 要加强社会监督。

可由各级人大财经委员会或财经小组部分成员牵头, 广泛吸收农民代表、政协委员、各专业工作者以及农业事业单位的代表组成, 赋予这个组织相应的监督检查权力, 督促政府的农业投资及时全额到位。

最后, 强化新闻舆论监督。

各新闻单位不仅目光集中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上, 同时要将视线转移到关系经济未来发展的农业问题上, 最主要的是财政对农业的投资问题上。

参考文献 1.郭永芳.完善财政农业投资政策的思考[J].中
国财政,2000(5). 2.张悦玲.张晓光.我国现阶段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取向[J].农业经济问题, 2001.(9) 3.侯石安.中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与财政投入政策选择[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2.(4).
4.农业科技政策研究课题组: 《中国农业科技投资现状及对策研究》、《农业经济问题》1999 年第3 期.
5.李焕彰,钱忠好.财政支农政策与中国农业增长:因果与结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8):38-43.
6.陈池波,崔元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农业投资博弈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6):53-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