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课堂之平仄的宽严与禁忌

合集下载

对联平仄有什么要求_对联平仄的常识(3)

对联平仄有什么要求_对联平仄的常识(3)

对联平仄有什么要求_对联平仄的常识(3)“一三五不论”变格处理应注意的问题:忌孤仄/孤平孤仄/孤平导致联句平仄交替太少,读起来缺乏音调变化。

一般应在五言、六言、七言联句中避免此问题。

如何避免孤仄/孤平?记住一句话:不能只对第三字作变格。

以上联为例:五言正格:仄仄平平仄,如果第三字变格:仄仄仄平仄(第四字犯孤平,下联孤仄)六言正格:仄仄平平仄仄,如果第三字变格:仄仄仄平仄仄(第四字犯孤平,下联孤仄)七言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如果第三字变格:平平平仄平平仄(第四字犯孤仄,下联孤平)此外,五言正格“仄仄平平仄”也不能只对第一字作变格:平仄平平仄。

如此上联犯孤仄,下联犯孤平。

(注意:五言、七言句孤仄/孤平的概念是不含最后一字。

)纠正孤平/孤仄的办法:将其他单数位置的字也酌情作变格处理(其依据正是“一三五不论”规则)。

例:明月几时有(平仄仄平仄)重见六朝名胜(平仄仄平平仄)前途无限未来日(平平平仄仄平仄)“一三五不论”变格处理应注意的问题:忌三仄尾/三平尾忌三仄尾/三平尾的理由同样是“平仄交替太少,读起来缺乏音调变化”。

切记:五言第二种律诗格(平平平仄仄)第三字、七言第二种律诗格(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字不能作变格处理。

否则就会在上联出现“三仄尾”,下联出现“三平尾”:平平仄仄仄(下联: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平)因此,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和三仄尾/三平尾的禁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五言第二种律诗格只能对第一字作变格,七言第二种律诗格只能对第一、三字作变格。

句中平仄变格之二:特殊联格在很多特殊联格中,其平仄运用可以视作马蹄韵的变格,这些特殊联格包括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

另外,上联全仄、下联全平联句也是很典型的变格。

在这些变格联句中,平仄安排几乎没有了任何规律。

举例: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复字格,上联全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复字格)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山东落花生花落东山(回文格)管他三七二十一醉我三百六十五(谐趣、数字格。

对联基础知识--平仄的运用

对联基础知识--平仄的运用

对联基础知识--平仄的运用在对联和古典诗词(关于近体诗和词牌格,以后讲诗词时再展开)中都要涉及平仄。

而在对联中,平仄尤为重要,是学习对联的第一步。

1、什么是平仄?平仄就是格律,就是平声、仄声安排布局的规律。

平仄韵有两种版本,一种是今韵,即中华新韵,一种是古韵,即文水韵。

古韵适用地区的方言。

包含入声字。

古今韵通用,但在一副联中不能混用。

所谓混用,就是上下联或者本句中古韵今韵都用,这是不允许的,一副联中,要统一用一种韵。

一般用古韵须注明。

不注明的默认今韵。

2、怎么掌握平仄:今韵比较好掌握,凡是普通话发音比较准的朋友,只要掌握汉语拼音的四声法,就可以了。

第一二声为平声,第三四声为仄声。

但许多朋友喜欢用古韵,紫雨也喜欢,为什么呢?因为古韵中有许多入声字,而入声字是计入仄声的,这样在对联中选词用字就有回旋余地,有利于发挥。

如:笛、竹、结、杰、节、洁、拂,独、读、哭等等,大家读读看,用方言读起来,是没有拖音的,很短促很干脆的,这就是入声字。

4、对联的平仄格式(马蹄韵)首先,上下联平仄对立。

上联处是平的,下联相同处就仄。

好在学联起步总是先根据出句来对的,以后你玩的熟练了就会自己创作成联了。

现在你根据出句对句,只要和上联相反的平仄就是没出律。

其次,平仄结构一般是马蹄韵。

就是像马蹄一样,两两交替。

即以两字(两个音节)或一字(一个音节)为一个节奏,节奏点在每个节奏的第二字(一字节奏,节奏点即为该字,诵读时隔占一节奏),以此安排平仄重复两两交替。

例如:出句1:日暮秋风起对句1:月盈孤雁鸣上联格律是:仄仄平平仄下联对的时候就格律相反:平平仄仄平字数再多,也是按两两交替无限延伸,就不会乱。

有的文章写的很复杂,许多格式,其实没必要记住那么多的,只要记住两两交替。

需要注意的是:在七言句中,还有这样的格式: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也是允许的。

理由就不展开了。

再次,可能有朋友要问了,上面例句下联不是平平仄仄平,而是仄平平仄平啊。

这里就引伸出第三个要求:在马蹄韵的对联里,可以一三五不论,但二四六分明。

对联中的平仄怎么分?

对联中的平仄怎么分?

对联中的平仄怎么分?对联是从古代格律诗中发展出来的文学体裁,只有两三行,即上联,下联,横批(横额)。

看似简单,其实规矩,禁忌很多,要求极严。

这里不提结构,词性,特殊形式等等方面的要求,只说音调即平仄的要求。

求平仄的目的是使诗,词,曲,对联等等具有节奏分明(平,仄交替出现),抑扬顿挫的形式,它同押韵,对仗等等一起构成了韵律感,音乐美,便于吟咏诵读,广为传播,这也是唐诗,宋词,元曲等古代优秀文学作品能够流传千百年,仍被我们喜欢的重要原因之一。

旧时对联要求上联,下联的所有字平仄完全相反,遵循的是古韵'平水韵''词林正韵'等等,还有入声声调(入声字),'严式对联'很难。

请看古诗巜钱塘湖春行》中是对联的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仄仄仄平平仄仄,谁家新燕啄春泥。

平平平仄平平平。

这里除'争,啄'在第5字,未能平仄相对外(但符合今天一三五不求平仄的要求),其他位置的字全是上下联平仄相反的。

古汉语,旧时代一般分为4个声调:平声(大约包括了今天的阴平,阳平即一二声)是'平',,而'上声,去声'(这二者与今天基本一致),和'入声'都是'仄'。

今天汉语拼音,普通话已经没有入声声调(一些地方语言还有,这里不提),原来的'入声字'已经分别归入其它三个声调中了,对联的平仄要求也降低了,用的是'中华新韵',属于'宽式对联'。

且看我总结的歌诀:新式对联平仄歌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或以词组称;(偶数位置的字求上下联平仄相反,奇位的字则不强求,或者以词组,短语的最后一个字来论);上联仄结尾,下联平收声。

(最后一个字上联的是仄,下联的是平。

本条是区分上联,下联的标准。

)拼音普通话,三四声是仄,一二声是平,轻声也是平。

(阴平,阳平及轻声是'平',上声,去声是'仄'。

学对联九法及禁忌 文档

学对联九法及禁忌 文档

学对联九法一联贵立意文学皆讲究立意为先,对联自然也不例外。

不过对联毕竟有其特殊的文学性质,讲究格律对仗,所以格律和意境有时会出现矛盾冲突的地方,我以为应先懂得格律,但又不应拘泥于格律的束缚,不宜以词害意。

在尊重格律要求的前提下讲究意境的优美,选择最合适的字词。

比如此联:形需工,意需工,神韵足也;雅为上,趣为上,机巧次之。

严格要求格律的话,此联多有不工之处。

试改为合律之作:形要工,意要工,神机足也;雅为上,趣为上,技巧次之。

哪联更好?应该是前者吧。

意的选择很广,但最好是根据心境和即景而定,如勉强成联,则凑对痕迹过重,不够自然。

意境本无高下之分,雅俗均可,并不是只有那些极其华丽的词章组成的联才叫意境联,那样的联和机巧联其实都只是联的一种形式,类似于诗词中的“婉约派”。

只要能把联意完整的表现出来,就是很好的意境联。

二联贵推敲联的句式简洁,字数通常较少。

字数越少,越要注意字词的选择,尤其是对于一些关键的修饰字词,如动词或形容词,尤其应当注意,要与整体相衬,不可随意取之。

比如此联:孤灯不照我,冷月更寒心。

另一联:明月不知我,清风也乱心。

两联看上去非常相似,其实表述的意思大不相同,前者写孤独心境,后者写心绪难宁。

再比如:寒彻心扉飞冷雪;以及:寒彻心扉非冷雪。

两句只差一字,意思却截然相反,前句说的是寒冷的感觉来自于飞舞的大雪;而后句则说这种冷意并非因为下雪,而是来自于心中深处的一种感觉。

对句也如此:参明尘世是真情;参明尘世逝真情。

前者说世上有真情,后者则说世上真情越来越少,一个悲观,一个乐观。

三联贵品评学联不但要仔细推敲自己的作品,更应细致品评他人作品的好坏,既可取长补短,通过找出他人的瑕疵之处,避免自己犯下同样的错失;亦可通过揣摩他人作品,完善自己的联作风格。

这是品评的一种方法,品评的是联本身的好坏。

另一种品评则深入得多,通过对对联的品味,寻找作者深心处的感受。

比如此半联:愁寄春风风亦愁;以及:愁寄春风春亦愁。

对联基本格律及撰联应忌讳的事项--齐东升

对联基本格律及撰联应忌讳的事项--齐东升

齐东升对联乃国粹,是中国地传统文化,是世界上唯一地汉文化所独有地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对联”是我们通常地叫法,因为许多对联是要镌刻悬挂在建筑物地柱子上地,所以又叫“楹联”.清代文人还把它称为“楹帖”、“楹语”、“楹句”、“对语”、“联语”、“俪句”、“偶句”等.人们又多把它叫做“对子”.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对联地基本格律(即“六相”)从文学分类地角度来说,如同诗、词、曲一样,对联属于格律文学.所以有人把它归入韵文.作为格律文学之一地对联,就要遵循对联地格律.这就要求我们不论是阅读、欣赏,还是进行对联创作,都有必要熟悉、了解、掌握对联地基本格律.在介绍对联地基本格律之前,先了解它地几个常用术语.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上联,指面向对联,右边地一联;下联,指面向对联,左边地一联.言,指上联或下联地字数,即五言联、七言联等;字,指全联地字数,如昆明大观楼地一副长联,共字.对联地基本格律,也就是对联地要素,中国楹联学会于年月颁布了《联律通则》,这是对联历史上出现地第一部联律法规.《联律通则》“总则”共六条,为了便于记忆,我把它简单归纳为“六相”(六要素),即一字句相等,二词性相同,三结构相应,四节奏相谐,五平仄相反,六内容相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字句相等一副对联上联和下联地字或句数必须相等,否则,有长有短,就“对”不起来了.对联地字句相等排列,有着整齐、稳重、和谐之美,符合我们汉民族地审美习惯.上联是七言联,下联必须是七言联;上联是三个分句,下联也应是三个分句.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如七言联:红联福字增春色;瑞雪和风兆稔年.如三个分句联:东方紫气,西域春风,锦绣山河春不老;北国祥光,南疆瑞霭,和谐社会瑞无穷.(此联为我地获奖联)(二)词性相同上、下联相应位置上词性须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能严格地以本门类地词相对,叫做“工对”(工整地对子),否则,即为“宽对”.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撰联时同义词用得较多,就显得重复,而用反义词配对,往往内容充实,又显得工整.如革命前辈徐特立赠予青年地一副联: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三)结构相应结构相应是对联地又一个基本要求.这里地“结构”是指语法结构,如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并列结构等.所以,我们在分析和撰写对联时,一定要注意它地语法结构是否相互对应,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复句对复句.如我地一副赞环卫工人地获奖联: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车惊千客梦,两行车印两行彩;帚扫满天星,一路帚声一路歌.对联地结构分析,存在层次上地区别,可以分析上下联全句地结构,也可以只分析对应词组地结构,前者称为“句本位”(如上联),后者称为“词本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如联:鼻孔子,眼珠子,珠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过先生.“珠子”谐音“朱子”(朱熹),宋代哲学家、教育家,其成就高于孔子.“后生长过先生”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此联用地是比喻、隔离反复等修辞.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此联属“词本位”结构.“鼻孔子”对“眉先生”,“眼珠子”对“胡后生”,上下并不“互对”,但先后分句地“孔子”与“朱子”能自对;“先生”与“后生”能自对,我认为这就是“词本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四)节奏相谐《联律通则》所说地“节律”,应该包括两项内容:一是“语意节奏”,指语言音节地自然停顿;二是“声律节拍”,指“平平仄仄”地格式安排.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例如,“弘扬三代表,景仰五星旗”这样地联,看似合律,虽然语法结构和声律平仄都合格,但节奏不同.“三·代表”对“五星·旗”节奏为“一对二”和“二对一”,犯了不合拍地毛病,失去了节奏感,使联作造成瑕疵.这种情况,常被人们忽略.如果改成,“弘扬三代表,倡导两文明”,节奏就相谐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五)平仄相反平、仄是汉语声调地分类.关于声调平、仄,有两个版本,即“古声”和“今声”.“今声”地标准就是“现代汉语拼音”,汉语拼音没有入声字.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古入声字读起来声调短促(如国、德、结、一、七、八、十等),今已分别纳入汉语拼音地四个声调中去了.现在征联或撰联中强调古声、今声不得混用,这使我们,特别是学生和青年人很不好掌握.这就需要我们在使用时,尤其是撰联时引起高度地注意.(古声可查《平水韵》,今声可查《新华字典》).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说到“平仄相反”,指上联或下联应该做到前后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音步)地平仄必须相反,非节奏点地字,平仄可以不拘,可平可仄,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平仄交替或对立,形成了对联地节奏和旋律,这样自然协调产生抑扬顿挫地音乐美,读起来也朗朗上口.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对联地基本声律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声起)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声起)(六)内容相关创作对联时,总是以思想内容地表达为第一位地,对联格律应服从思想内容地需要.内容相关地关键是“统一于主题”,也就是切题.任何对联,写人必须切人,写事必须切事,写景必须切景.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如黄鹤楼联:登楼看月胸襟阔;把酒临风感慨多. (正相关)如格言联:不悲镜里容颜老;且喜心头疆域宽. (反相关)要写出具有一定水平地好联,除了遵循以上对联地基本格律(即“六相”)之外,还应具备广博地知识面,其中最关键地应有历史知识和汉语知识.另外两点也至关重要,一是贴切,二是新颖.要想写出新颖、优美、生动、有趣地对联,就应在对联地修辞手法上多下功夫.汉语中地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反复、顶针、回文等,在对联中几乎都可以表现和运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撰联应忌讳地事项(即“九忌”)(一)忌“失律”.在“平仄相反”中,强调了()平仄在本句中是前后交替地;()平仄在对句中是上下对立地.这里必须强调“上联尾字须仄声,下联尾字须平声”,这是对联中地铁律(个别名联除外).否则,就是“失律”.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忌“失替”.遵照“平仄在本句中前后交替” (即“二四六分明”),上联或下联偶数字以及节奏点字地平仄必须前后交替.否则,就是“失替”.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忌“失对”.本着“平仄在对句中上下对立”这一格律,上下联句中偶数字或节奏点上地字平仄必须上下对立.否则,就是“失对”.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四)忌“三仄尾”和“三平尾”.一般情况下,上联句末不能一连用三个仄声字,下联句末不能一连用三个平声字.否则,即是“三仄尾”和“三平尾”.如果内容非常好,又实在找不出更合适地字来替换,出现“三仄尾”或“三平尾”,也并非特别大地问题.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五)忌“古声、今声混用”.撰联用字时,要么用古声(含入声字),要么用今声,按《新华字典》读音用字,千万不可混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六)忌“孤平”.单指下联中除尾字是平声外,其余地字中只有一个平声,此乃“孤平”.一般长联中不会出现“孤平”,只是短联如七言联、八言联中会出现.五言联中前三个字为仄声,后两个字为平声且不算“孤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七)忌“合掌”.这是指联意内容方面,上下联词句过分相近或相关.如“华夏”对“神州”,或“赤县”对“神州”等即为“合掌”.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八)忌“无情对”.指上下联内容联意毫不相关,相差甚远,各说各地.它与“合掌”恰恰相反.如“三星白兰地”对“五月黄梅天”;“庭前花始放”对“阁下李先生”;“公门桃李争荣日”对“法国荷兰比利时”等,这些“无情对”只具有游戏价值,没有实用价值.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九)忌“不规则重字”.对联中有规则地重字是允许地,如以上我地两副获奖联中,分别有八处是有规则地重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对联地两行文字,具有字面地对仗美和平仄地声韵美,而不规则地重字,便破坏了其对仗美和声韵美,故值得避忌.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如春联:雪映红梅添靓彩;梅招喜鹊唱春歌.此联地词性、结构、平仄、意境都不错,但只重复了两个“梅”字,分别与“雪”和“鹊”相对,故犯“不规则重字”.若把上联地“梅”字改成“联”字或“灯”字就好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作者系河北省楹联学会理事、张家口楹联学会副会长)[链接]癸巳新春联银蛇起舞开新局;龙岁呈祥,盛世有天皆丽日;紫燕鸣春报福音. 蛇年献瑞,神州无处不春光.玉宇琼楼花续锦;门迎旭日,红楼绿树谁调色;新区老院鸟鸣春. 户纳春光,皓月和风我弄琴.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柳沐春风春沐柳;正气一身,胸中有爱乾坤大;梅妆雪景雪妆梅.(回文联)清风两袖,心底无私泾渭明.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春风拂九域,山河焕彩;热血铸天梯,桃李登科璞琢玉;澍雨润三农,岁月流金. 丹心催化雨,栋梁砥柱石成金.山舞银蛇,风景这边独好;大境呈辉,一城秀色迷人眼;原驰蜡象,江山如此多娇. 清河流韵,两岸春光醉我心.(集句)春临岁首,大好河山春不老;国臻大治,人人传递正能量;福至人间,和谐社会福无穷.民步小康,个个发挥大作为.(以上资料发表于年第期《长城文艺》专刊)对联平仄口诀对联格律要体现,讲究平仄很关键.平仄相谐为根本,替对放在节奏点.句中平仄须交替,平仄相对上下联.三平仄尾属犯忌,仄起平收联尾见.多句联中看分句,句脚平仄音步换.斟字酌句调平仄,声韵优美堪称赞.作者:齐东升电话:。

对联平仄规则是什么精彩6篇

对联平仄规则是什么精彩6篇

对联平仄规则是什么精彩6篇对联平仄规则是什么篇一对联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其表述方法是用两句话,每句话有五个字,分别排列在左右两侧,形成平衡的结构。

其中,对联的平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

平仄是指汉语中音节的。

音调高低变化规律。

通俗地说,有些汉字的读音是高声音,有些是低声音。

为了使对联的音韵和谐,左右两句话中每个字的平仄必须相对应,即左边的字是高声音,右边的字就要是低声音,反之亦然。

这种平仄的对称形式,被称为“对仗”在对联的创作过程中,平仄规则的遵守,是关键性的要素。

如果不严格遵守平仄规则,不仅会造成对仗的破坏,还会影响整个对联的美感和韵味。

因此,对联创作者要在自由发挥的同时,严谨把握平仄规律,才能创作出优美和谐的对联。

对联平仄规则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对联的核心要素之一,只有遵守这些规则,才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优秀作品。

对联平仄规则是什么篇二七言对联和七字对联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形式之一,它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写七言对联和七字对联时,平仄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则。

平仄是指诗句中音节的长度和声调的高低,它分为平声和仄声。

平声指的是音节发音时声调不升不降,而仄声则是音节发音时声调有升有降。

七言对联和七字对联的平仄规则如下:七言对联平仄规则:“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个规则的意思是,每句对联中有四个音节,其中第一、二、四个音节是仄声,第三个音节是平声。

这样的平仄规则让七言对联呈现出平稳却不失节奏感的韵律。

七字对联平仄规则:“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规则和七言对联的平仄规则很相似,但它的。

音节数少了一半。

在每句对联中,第一、三、五个音节是仄声,第二、四、六个音节是平声。

这样的平仄规则让七字对联的韵律感更为简洁明快。

平仄是七言对联和七字对联中非常重要的规则之一,只有按照平仄规则写作,才能使对联呈现出韵律感和韵律节奏感,达到丰富美感的效果。

平仄的要求篇三平仄相对音韵谐调如果说,对联要求做到字数相等、对仗工整是为了达到整齐的建筑美,那么要求平仄相对、音韵谐调则是追求有节奏的音乐美。

对联的平仄要求是什么

对联的平仄要求是什么

对联的平仄要求是什么对联的平仄要求是什么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联的平仄要求是什么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平仄的要求篇一:平仄相对音韵谐调如果说,对联要求做到字数相等、对仗工整是为了达到整齐的建筑美,那么要求平仄相对、音韵谐调则是追求有节奏的音乐美。

讲平仄合联律往往令初学者望而却步,其实并不复杂,只要懂得汉语的一些音韵知识,按规律去试着作,循序渐进,也没什么难的。

1、汉语的平仄和节奏汉语平仄,说穿了就是按照汉字的四声来区分,平仄声不同的字交替使用,以达到音韵谐调,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汉字四声有新四声和旧四声之分。

现代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音标—)、阳平(音标/)、上声(音标v)、去声(音标)。

阴平、阳平声调不高不低,不升不降,读时可以拉长声;而上声、去声的声调有高有低,有升有降,且声音短促。

人们把阴平、阳平划归平声;把上声、去声划归仄声,这就是平、仄声的区别。

古汉语四声为平、上、去、入,其平声在现代汉语中分解为阴平、阳平二声,上、去二声与现代汉语一致,只有入声已消失,但在我国某些地区,如上海、广东,山西等地还部分地保留着。

古代汉语平、仄的划分是,平声属平声,上、去、入声属仄声。

要按照联律之要求写对联,除了明白什么是平仄以外,最好再了解点语音节奏方面的知识。

何谓节奏,节奏即有规律的重复。

世界上许多事物都具有节奏性,如山势的`起伏、海潮的涨落、人肺的呼吸以及走路时脚步之起落等等。

节奏可以给人以快感和美感。

对联属于语言艺术,汉语语音本身就具有节奏性,所以对联在读法上也同样具有节奏性。

下面我们通过一副例联来分析一下其中的节奏:对江楼阁参天立全楚山河缩地来这是武汉黄鹤楼上的一副七言联,联中每两字或一字划为一个音步,这样读起来具有明显的节奏感。

原来,汉字每一字就是一个音节,每两字或一字构成一个音步,这是联句、诗句的一种节奏规律。

对联平仄的宽严

对联平仄的宽严

对联平仄的宽严对联和其他所有文学一样,有它自己的要素(特点),如果没有了这些要素(特点),对联就没有了灵魂和生命,就不可能独立地存在于世界上。

对联的要素(特点)有很多,平仄相对就是其中之一。

所谓平仄相对,顾名思义,就是说在上下联相同位置上的字,平仄要相对。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是不是每一个字都要相对?可不可放宽?我认为,每一个字平仄都要相对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可以放宽,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已经解决了的问题。

问题是怎样放宽?放宽到什么程度?这是目前大家关心和争论的焦点,也是普及楹联知识的关键问题之一。

今天,我就学习对联知识和开展楹联活动中的一些体会谈一点看法,不当之处,请联友和方家指正。

三个关键部位从严一、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

上、下联中最后一个字的要求应该严格。

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增”声字,也就是仄起平收。

例:西望瑶池降王母(仄)东来紫气满函关(平)——李鸿章二、词组的最后一个字。

词组是中国文字,也是对联文字的基本单位。

词组大多是由两个字组成,也有由三个字组成的。

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这一副对联里,上联的词组是:书山、有路、为径;下联的词组是:学海、无涯、作舟。

抓住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就是要求山和海、路和涯、径和舟一定要平仄相对。

这里除了径和舟因为是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上仄下平外,其他字的平仄只要相对就行,看,这副对联是做到了这一点的。

除了词组最后一个字外,其他的字可平可仄,请看书和学、有和无、为和作,有的是平对平,有的是平对仄。

三、长联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

长联由很多的句子组成,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平仄相对,这实际上是扩展了的词组的要求。

这一点我就不细说了。

综上所述,归纳到一点,就是在节奏点上,平仄一定要严。

对联平仄的宽严一、关于在上联或下联自身的句子里,词组要平仄交替这一条可放宽。

我认为,这一条可以这样要求,如能做到这一点,当然是好的,但应当放宽。

对联怎么讲究平仄

对联怎么讲究平仄

对联怎么讲究平仄导读:对联和其他所有文学一样,有它自己的要素(特点),如果没有了这些要素(特点),对联就没有了灵魂和生命,就不可能独立地存在于世界上。

对联的要素(特点)有很多,平仄相对就是其中之一。

所谓平仄相对,顾名思义,就是说在上下联相同位置上的字,平仄要相对。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是不是每一个字都要相对?可不可放宽?我认为,每一个字平仄都要相对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可以放宽,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已经解决了的问题。

问题是怎样放宽?放宽到什么程度?这是目前大家关心和争论的焦点,也是普及楹联知识的关键问题之一。

今天,我就学习对联知识和开展楹联活动中的一些体会谈一点看法,不当之处,请联友和方家指正。

三个关键部位从严一、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

上、下联中最后一个字的要求应该严格。

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增”声字,也就是仄起平收。

例:西望瑶池降王母(仄)东来紫气满函关(平)——李鸿章二、词组的最后一个字。

词组是中国文字,也是对联文字的基本单位。

词组大多是由两个字组成,也有由三个字组成的。

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这一副对联里,上联的词组是:书山、有路、为径;下联的词组是:学海、无涯、作舟。

抓住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就是要求山和海、路和涯、径和舟一定要平仄相对。

这里除了径和舟因为是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上仄下平外,其他字的平仄只要相对就行,看,这副对联是做到了这一点的。

除了词组最后一个字外,其他的字可平可仄,请看书和学、有和无、为和作,有的是平对平,有的是平对仄。

三、长联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

长联由很多的句子组成,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平仄相对,这实际上是扩展了的词组的要求。

这一点我就不细说了。

综上所述,归纳到一点,就是在节奏点上,平仄一定要严。

对联平仄的宽严一、关于在上联或下联自身的句子里,词组要平仄交替这一条可放宽。

我认为,这一条可以这样要求,如能做到这一点,当然是好的,但应当放宽。

对仗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对仗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对仗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写对仗尽量多用“宽对”、“反对”和“流水对”。

“宽对”:顾名思义,就是比较宽松的对仗,只要平仄相对、同词性的词相对就可以了,不讲究词的具体门类。

写诗只讲工对不行,大多数情况离不开宽对。

第一、严格的工对很难,一般也没有必要那样苛求。

在不以言害意的前提下,尽量求工,是必要的。

但如求工过切,即会妨害诗意的顺畅表达,甚至由于用词总是局限于狭窄的范围而造成同义反复。

好的工对,往往属于“妙手偶得”,不是刻意雕凿出来的。

所以多数诗作,用的都是不太严格的工对、邻对(把相邻的门类合用,如把天文、时令、地理方面的词,合在一起用),还有宽对。

即使总体上算工对的对仗,往往也有少量或个别的字用了宽对。

在七言诗句中,前四个字对得较严格,后三字,特别是最后一个字不讲究的情形,比较常见。

特别是最后一字,连词性都不例如;“遥知杨柳是门处,似隔芙蓉无路通。

”(刘威《游东湖》)第二、首联和尾联的对仗,本属可用可不用,如果用对仗,就更允许宽松些。

有不少就是半对半不对。

似对非对,这都是可以的。

例如:“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杜甫《偶题》)“君游丹陛已三迁,我泛沧浪欲二年。

”(白居易《夜宿江浦》)“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

”(王安石《金陵怀古》第三、错综对,是宽对中的一种现象。

出句和对句中,同类相对的词,在位置上不对应,错了位。

如:以上几例,都是对得特别好的流水对。

实际上,流水对与一般并列对仗相比,在字词的选择上,余地更小些,难度更大些,其中有些字更难免用宽对。

多用宽对。

由于工对的范围很窄,求工太过,常犯“合掌”如“室”对“房”,“别”对“离”。

而宽对则不受词类的束缚,较自由地表现文思,抒发情感以及意境上的优势,弥补遣词上的松泛。

杜甫格律严谨是世所公认,但有许多超乎寻常的宽对,值得学习:1.词性不同,也用作对仗的,如:“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

”(《秦州杂诗二十首》之十四)“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关于对联平仄

关于对联平仄

关于对联平仄关于对联平仄平仄仄平最后再说六字联的格式。

六字联的格式比较松散,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格式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如章均所撰联:慎言语节饮食蓄道德能文章第二种格式为: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如某一园亭联:竹雨松风梧月茶烟琴韵书声以上格式,为一般式。

但什么事物也不是绝对的,如一些趣联巧对,则可打破原有格式。

这里不一一赘述。

我们说一副联是平声起头还是仄声起头,并不是去看第一字,而是要看第二个字,因为汉字多以两字为一个音节,而且音节的重点一般落在第二字的上面。

两字一停顿,一字一煞尾(有的也以两个字煞尾的)。

两字为一顿叫双音步,一字为一顿叫单音步。

顿是音节单位。

我们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有时也要灵活一些,律诗在这方面有很多说法,这里不再论及,只就一般现象加以说明。

1.一、三、五不能不论例如在上面所举的峨眉山万年寺联中,下联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五字必须是仄,如果改成平声字,那么就变成“平平仄仄平平平”,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叫“三平调”,是对联中的大忌,是绝对不允许的。

还例如在长沙爱晚亭联中,下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就必须用平,而不能不论,如用了仄声,句子就变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除了韵脚以外只有—个平声字,导致字的平仄、阴阳不平衡,这又犯了孤平的毛病。

在诗歌中,孤平是可以救的,救的办法是将出句中的第五字由仄变平,这样就成了“仄仄仄平平仄平”。

2.二、四、六有时可以不分明例如,在蛾眉山万年寺联中的上联,第五字原为平,如果用了仄,那么第六字就要由仄改为平(为救)。

即全句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注意在这种拗的情况下,本句七言的第三字或五言的第一字必须是平声)。

再例如在长沙爱晚亭联的上联中,第六字也可不用平而用仄(拗),其条件是对句的第五字不用仄而用平(救)。

这样.全联即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以上这些律诗平仄的一般规则,在写对联时,值得借鉴。

平仄对仗,是指对联的上联与下联的平仄音律相对而言。

对联平仄规则要求

对联平仄规则要求

对联平仄规则要求对联平仄规则主要包括上仄下平、平仄相对、不能失替等。

上仄下平要求上联必须以仄声结尾,下联则收平声。

平仄相对指的是上联和下联的相应位置,平仄要相对。

不能失替是指在上联或者下联中,必须平仄相间,不能一路平下去。

一、对联平仄规则要求1、上仄下平上联必须以仄声结尾,下联则收平声。

这和律诗中中二联的规则一致。

因为仄声收尾,就等于是个短暂停顿,而平声收尾,则是告诉读者这句话说完了。

律诗都押平声韵,所以上句必须的仄尾,下句必须是平声韵。

这是格律的要求,也是对仗的规则。

2、平仄相对上联和下联的相应位置,平仄要相对。

举个例子。

上联是“山色攒文气”,平仄为“平仄平平仄”,那么下联“湖光澄读心”平仄为“平平仄仄平”,这里“读”是入声字,发仄音。

而“攒”字是多音字,在这里读“cuan二声”,是平音,是“聚集”的意思。

而“澄”也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deng四声”,是仄音,是“澄清”的意思。

而首字“山”和格律诗平仄一样,可平可仄。

所以“山色窜文气,湖光澄读心”是完全符合平仄格律的对联。

3、不能失替这个是指在上联或者下联中,必须平仄相间,不能一路平下去,比如“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

这种联句,虽然上下相对,也符合上仄下平,但是这在格律诗中是“失替”,自然在对联中也不行。

同样也不能出现孤平,三平尾,这些都是从格律诗规则直接过来的。

4、词性相同这一点不是平仄关系,但是也说明一下,就是上下联相对应位置的词性是要一致的,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这个是不能乱的。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还有就是上联和下联不能重字,但是在单联中可以,不过上联的重复字在哪里,下联对应的位子也要重复字,反正是必须相对。

比如“飞雪片片凝瑞,马蹄声声报春”。

上联“片片”,下联“声声”这样才对。

二、对联平仄对仗口诀(一)口诀对联平仄口诀:“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二)包括:1、平仄在本句中交替出现。

对联的基本要求和禁忌

对联的基本要求和禁忌

对联的基本要求和禁忌对联的基本格律规则(一)对联有六大要素: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对应,节奏相应,平仄相对,内容相关。

一、字数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

如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下联分句句数必须与上联相等,且对应分句句内字数也应相等。

二、词性相当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

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东、西、南、北、中等)、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红、黄、绿、紫等)、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词性,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有时候动词也可以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等。

三、结构对应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结构)应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动补结构对动补结构等等。

所谓偏正结构,前面的字往往是形容、修饰、限制后面的字的,如“春光”、“春风”、“秋雨”、“高山”等,并列结构就不同了,两个字是并列的,平等资格的,两者之间没有形容、修饰、限制的关系,如“风雨”、“江山”“日月”等,写联时常容易犯的毛病是用偏正结构与并列结构相对,如用“春风”对“日月”就不工整,“春风”对“秋雨”就可以,用“江山”对“日月”就可以。

四、节奏相同节奏是古代韵文的重要因素,借助正确的节奏,可以通过停顿和韵律变化造成和谐的音乐美,对联中的节奏也有这样的效力。

节奏对仗,即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

这个节奏包括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两个方面。

语意节奏是根据词语意义的停顿方式确定,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即第二个字,出现单字占一节,这个字即为节奏点。

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上下联在节奏点上的平仄须严格对仗。

声律节奏是利用和谐的音韵即平声和仄声交替与对立而产生的,一般以两个字作为一个节奏,每个声律结构的第二个字为节奏点,上下联在节奏点上的平仄须严格对仗。

对联平仄要求、常识、规则

对联平仄要求、常识、规则

对联平仄要求、常识、规则对联平仄有什么要求?对联平仄的要求字词意工整、读音的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1.要了解平仄,必须从古代音调说起。

古代音分四声:平上去入。

其中,平分阴阳,即阴平和阳平。

2.句中平仄规则举例旧(仄),新(平),诗癖(平仄),画痴(仄平),看水(仄仄),听泉(平平),独生子(平平仄)特种兵(仄仄平),龙胆草(平仄仄),马兰花(仄平平),四方来宝(仄平平仄),八路进财(平仄仄平),恩来立志(平平仄仄),马到成功(仄仄平平)五言句:有客如擒虎(仄仄平平仄),无钱请退之(平平仄仄平)——五言句律诗格之一百花开盛世(仄平平仄仄),双燕入农家(平仄仄平平)——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八方盈正气(平平平仄仄),四化涌春潮(仄仄仄平平)——五言句律诗格之二六言句:处处明山秀水(仄仄平平仄仄),家家笑语欢歌(平平仄仄平平)七言句:莺歌燕舞留春住(平平仄仄平平仄)虎跃龙腾向未来(仄仄平平仄仄平)——七言句律诗格之一——七言句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碧海红霞辉玉宇(仄仄平平平仄仄)东风旭日荡神州(平平仄仄仄平平)——七言句律诗格之二八言句以上多为拆分句,拆分后按每个分句的字数套用上述规则即可。

不再举例。

3.句脚平仄规则举例。

二句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平仄)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仄平)爆竹知人意,声声悦耳;(仄仄)梅花晓天时,朵朵欢心。

(平平)三句联:申奥功成,入世关通,一年好景蛇辞岁(平平仄)兴邦业举,富民旗展,万里雄图马跃春(仄仄平)勤廉并行,作风转变,民安国泰千秋富(平仄仄)法德齐治,正气弘扬,地久天长四海春(仄平平)。

对联平仄有什么要求:对联平仄常识对联常识:对联平仄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一)平仄归类标准在现代对联写作、评选中,提倡以普通话四声(阴、阳、上、去)为平仄归类标准。

但是,前人作品中某些字古韵、今韵读音差异较大,为充分体会其意境和韵味,应该掌握古四声(平、上、去、入)。

对联的平仄要求及规则

对联的平仄要求及规则

对联的平仄要求及规则
平仄要求:
平仄是对诗句中字音的一种分类与规范,汉字的音节分为平声、仄声两类。

对于对联的平仄要求,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对联的上下联在平仄上要对称。

也就是说,上下联的平仄格式要相同,确保平仄对称,达到美感的协调。

如果上联是仄声,下联就应该是平声,反之亦然。

2.对敲对对联的平仄。

对敲是指对联的左边和右边每一字交互对比,要求仄仄对仄仄,平平对平平。

这样可以增强对联的韵律感,也是对联的特色之一
3.韵脚的平仄要求。

对联中的韵脚可以定义为对联的最后一个字或几个字,它决定了对联的结尾音节的平仄,对联的韵脚要求与诗歌的韵脚要求相同。

规则:
对联的规则主要是指对联的字数、字体、格式等方面的要求,下面是对联的规则:
1.上下联的字数要相同。

一般来说,对联的上下联的字数一般保持相等,要么都是四个字,要么都是六个字,一定要保持对称。

有时候也会出现限定字数的对联,比如五言绝句的对联,上联四个字,下联五个字。

2.对联的字体要统一、一般情况下,对联的字体要求统一,字体要端正规范,书写工整,不可歪斜或变形。

3.对联的格式要整齐划一、对联的上下联要求排列整齐,每一字的位
置要对齐。

一般来说,对联的上联放在右方,下联放在左方,两联之间要
有适当的间距。

对于对联的平仄要求及规则,可以总结为平仄对称、韵脚平仄、对敲对、字数一致、字体统一、格式整齐等方面的要求。

这些规则来自于对联
的发展历程与传统惯例,在艺术形式中起到了保证对联韵律与美感的作用。

对联的格律

对联的格律

对联格律,看这一篇就够了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对联格律分两个方面,平仄和对仗。

一、平仄1.平仄指字的声调。

按现代汉语四声,第一声第二声为平,第三声第四声为仄。

初学者掌握这个就行了。

2.古人发音与现代人不同。

古人四声是指平、上、去、入。

平为平,上、去、入均为仄。

3.古人发音现代人基本上读不出来,但平仄大部分与现代汉语相同,小部分有区别。

想知道一个字的平仄须查阅《平水韵》。

《平水韵》是古人给发音分类的表,包含了大部分常用字。

4.对联上下联需要平仄相对。

即如果上联某个字是平,下联对应位置的字就应该用仄。

值得注意的是,对联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只能用仄,相应的,下联最后一个字只能是平。

5.对联有1个分句的,也有多个分句的。

对联的主要句式包括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或更多。

其中最重要的是五言和七言。

6.五言有两种标准格式:a.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b.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相应的,七言有两种标准格式,即在五言前面加两个字:a.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b.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7.四言、六言的标准格式:四言: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六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8.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原则。

即上下联的奇数位的字可以不用平仄相对(最后一个字除外),偶数位的字必须相对。

也就是以下格式是允许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注意以上第1/3/5位上,上下联平仄并没有相反。

但2/4/6位和最后一个字平仄是相反的。

四言、五言、六言同理。

9.领字句式的规则。

领字句式就是在标准句式上加上“领字”形成的句式。

领字句式中标准句式部分遵循前面所述标准句式的规则。

而领字本身无论多少字,平仄不管。

一个领字示例:看/穷人落泪;(只看后面四个字是平平仄仄)见/贵妇开心。

【对联大全】对联平仄常识

【对联大全】对联平仄常识

【关键字】对联大全对联平仄常识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一)平仄归类标准在现代对联写作、评选中,提倡以普通话四声(阴、阳、上、去)为平仄归类标准。

但是,前人作品中某些字古韵、今韵读音差异较大,为充分体会其意境和韵味,应该掌握古四声(平、上、去、入)。

参见《平水韵部》。

允许用古四声创作对联,但应加以注明;如果出句注明“使用古韵”,对句也应遵循古韵,不应在一副对联中古今声韵混用。

普通话平仄归类,简言之,阴、阳为平,上、去为仄。

(古四声:上、去、入为仄。

)(二)平仄相谐规则————马蹄韵当代楹联界公认的平仄相谐规则是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余德泉教授提出的“马蹄韵”规则。

马蹄韵最基本的规则:平平仄仄两两交替!这是马蹄韵对联规则的精华所在,因状如马蹄的节奏,“马蹄韵”因此而得名。

以上联为例,马蹄韵有两种平仄排列规则(平仄杆):第一种: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二种: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不论是句脚平仄还是句中平仄,均应遵循此规则:句脚平仄:不管多少句的联语,每一分句的句脚字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句中平仄:不管多少字的联句,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下联平仄一般要求和上联相反。

完全符合“平仄两两交替”规则的联句称为“正格”,不完全符合的称为“变格”。

1、句脚平仄正格举例二句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平仄)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清谈联话】浅探对联平仄和音律2

【清谈联话】浅探对联平仄和音律2

【清谈联话】浅探对联平仄和音律2【滴水堂堂主灌水】楹联知识【对联】亦称楹联,我国传统上特有的文学体裁,与汉字有密切关系,其主要特点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春联】指为庆贺新春佳节而作的楹联。

例: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婚联】又称喜联,是嫁娶的专用联语。

例:琴和瑟静/花好月圆【寿联】为祝贺生日而作的楹联。

例: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挽联】系由挽词演变而来,用于哀悼死者的楹联,例:哭公只有泪/提笔竟无言【灯联】指贴挂在灯上的联语。

例: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言志联】悬于书房、卧堂等环境表示主人家抱负等楹联。

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名胜联】指专为某一名胜古迹撰写、镌刻的楹联。

例: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杭州冷泉亭)【行业联】专为行业特点所撰写的楹联,起着行业广告的作用。

例:虽然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理发)【交际联】指人们用作酬赠交谊的楹联。

例: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书画联】指题写在绘画作品上的联语。

根据画面上的内容题上切合画面的楹联。

例:未出竹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李苦禅题竹)【四声】四声与平仄关系密切,平仄包括了四声1.古音四声分平、上、去、入(例句:天、子、万、福,详情请参考王力《诗词格律》)2.今音四声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例句:妈、麻、马、骂)【平仄】古人作诗区分汉语声调的一种术语。

仄通[侧],即不平之意。

1.古音平仄:其中将“平”归划为平声调,“上、去、入”三声全部划分为仄声调2.今音平仄:“阴平、阳平”俱归划为平声调,“上声、去声”俱归划为仄声调【对仗】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的概念相当,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称、平仄相当。

例: 黑/白长/短男/女天/地【正格】无绝对定义,大致可用二点说明(专指联格)1.严格要求用字的平仄合符格律,对仗工整协调,上下联相应词句成对2.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不相同者【变格】亦无绝对定义,用三点说明(专指联格)1.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的楹联2.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相同者3.无情对、当句对等等一般视为变格【短联】无硬性规定,一般指上下联字数四至十一字的联语【长联】亦无硬性规定,一般指上下联字数各达十二字或以上的联语【片玉】只有上联而长时间无下联的称为片玉(参看绝对),举二例如下1.食包包食饱:酒楼联,同时加入[叠字]、[反复]、[转类]、[拆拼]、[顶真]几个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课堂之平仄的宽严与禁忌傻笑的达芬奇: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对联课堂已经是第三讲了,老傻希望通过掌握对联知识,对大家今后写古诗歌能有所帮助。

在上两次的课堂上,有许多好友的执着都让傻哥感动。

希望大家能够接着努力,直到真正掌握了对联写作技巧为止,早日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本文也是基本取自网络,特此说明。

○代表平声,●代表仄声,⊙代表可平可仄。

一、三个关键部位从严1、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上、下联中最后一个字的要求应该严格。

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增”声字,也就是仄起平收。

例:西望瑶池降王母(仄)○●○○●○●东来紫气满函关(平)○○●●●○○——李鸿章比较我们在第二讲讲的七言对联的联谱“●●○○○●●○○●●●○○”,我们可以看出来,上联并不符合要求,到是下联合规合矩。

但是,用一、1、的要求来看,它也是符合要求的对联,因为它满足了上联用仄声结尾,下联用平声结尾的基本要求。

2、词组的最后一个字词组是中国文字,也是对联文字的基本单位。

词组大多是由两个字组成,也有由三个字组成的。

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一副对联也基本满足七言对联图谱的第二式“⊙○⊙●○○●⊙●○○●●○”。

在这一副对联里,上联的词组是:书山、有路、为径;下联的词组是:学海、无涯、作舟。

抓住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就是要求山和海、路和涯、径和舟一定要平仄相对。

这里除了径和舟因为是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上仄下平外,其他字的平仄只要相对就行,看,这副对联是做到了这一点的。

除了词组最后一个字外,其他的字可平可仄,请看书和学、有和无、为和作,有的是平对平,有的是平对仄。

3、长联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长联由很多的句子组成,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平仄相对,这实际上是扩展了的词组的要求。

举一个短点的长联,例如: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山河永离赤县●●○○●○○○○●●○○●○●○●●○○●●●○○○●●●○○●○●●挥戈抗日接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泉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从上面不长的长联中,可以看出,长联中应该遵循一、1,一、2的要求。

特别是结尾和词组第二字,更应如此。

综上所述,归纳到一点,就是在节奏点上,平仄一定要严。

二、对联中可以适当放宽的地方1、词组要平仄交替这一条可放宽这一条可以这样要求,如能做到这一点,当然是好的,但应当放宽。

也就是说,在这方面不必强求一律,可严可宽。

这是因为:(1)成语在中国汉学的词组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它以精练的文字、丰富的内涵,在各种文学作品中,特别引入注目,对联也不例外。

可是在众多的成语中,有相当的成语词组,自身没有交替。

例如:黔驴技穷、貌合神离、愚公移山、登峰造极、力争上游、精打细算、群策群力等等,这些词组就没有交替,总不能把这么多、这么好的成语排斥在楹联之外吧?(2)中国的文字有几千年的历史。

如同其他事物一样,随着历史不断发展和变化,一大批新的、富有时代特色以及外来的词组成了常用的文字,这些词组也有很多自身没有平仄交替。

如:五讲四美、精神文明、讲政治、讲正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是硬道理、实践检验真理等等。

如果过分强调自身平仄交替,这些词组就永远无法进入楹联。

真是这样的话,那我们的楹联就成了死守古板套话、千篇一律的陈腔滥调,缺乏时代气息,毫无生命力。

2、关于三连平或三连仄的问题,也可放宽所谓“三连平或三连仄”是指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

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成了三平尾。

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

三平尾或三仄尾,在平仄单调上并无二致,三平尾或者三仄尾都在读音显得过于平淡,因此,平时我们在写时应该尽量避免,但有时三平尾或者三仄尾又是难以避免的,这是因为:有一些专用词组,像祁连山、意大利、俄罗斯、新加坡、土库曼等,如用在上联或下联的最后,就成了三连平,或三连仄,如不放宽,这些专用词组岂不永远被打进冷宫? 今年春节是世纪之交、跨越千年的第一个春节,许许多多的对联上下联,最后用上了“跨世纪”、“迎千年”三字,也都是三平尾或三仄尾,因此,这一类特定词组应该适当放宽。

3、一些趣联、游戏联可以放宽这方面的对联,在许多情况下,是即兴而作。

过于苛求,就无趣、无戏可言。

例如:坐请坐请上坐●●●●●●茶喝茶请喝茶○○○●○○山好好水好好入亭一笑无烦恼○●●●●●●○○●○○●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喝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从这些趣联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在写趣联时,仍然应该尊从一、1、2的原则,如果是比较长的联,还要遵从一、3的原则。

4、不少优秀的对联在这方面是放宽了的有些人们交口相传的对联,既奇特又贴切,是公认的雅俗共赏、妙趣横生的佳联,我记得有这样几副对联: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于右任(此联的下联中,连着四平韵,与我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明显有差距,但是……)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范文澜如果过分强调自身的交替,这几副对联恐怕是重病在身了,然而却流传了多少年。

可见,在自身交替方面,事实已经放宽,我们有什么理由死死抓住这条不放呢?三、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关于平仄问题,有一种流行的提法,那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总的来说,这种提法简明扼要说明了对联的平仄要求,但不够确切,也就是说,有的适用,有的不适用。

例如: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暖一家○●●○●○○这副对联是三、二、二结构,按节奏点要求,上联的“梅、寒”和下联的“杏、暖”,是在第三位置上,一定要平仄相对,而第二、四、六位置上的字,因不在节奏点上,则可平可仄,这就不符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

又如:不信美人终薄命○●●○○○●古来侠女出风尘●○○●○○○—蔡锷这副对联是二、二、三(一、二)结构,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这副对联上下的第二、四、六位置上的字,除二、四位置上的字,因是词组最后一个字,是节奏点,平仄应相对外,第六个字“薄”与“风”,因不是节奏点,就没有平仄相对,我们不能说这不是一副好对联。

当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有的时候又适用,例如: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这副对联是二、二、三(二、一)结构,词组最后一个字,上联的“是、年、草”和下联的“然、里、花”,这几个字要平仄相对。

符合“二、四、六”分明的要求。

鉴于上述几种情况,我们不必简单地强调“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为好。

四、对联的禁忌1、忌同声落脚这是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

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

所谓马蹄韵,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后脚踏着前脚印走。

其平仄格式为:○●●○○仄(仄平……),或●○○●●○(平仄……)。

但是,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以及对联句式的复杂性等因素,其句脚平仄安排的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

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两点要求:(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

(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

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理论性相结合,又能包容在句脚平仄问题上的几种主要不同意见。

以每边五分句长联之上联为例,按“马蹄韵”的规则,只有●●○○●、●○○○●(中间分语段时)两种正格,另有●○○●●一种变格,共三种格式。

按“忌同声落脚”的规则,那么,●●○○●、●○○○●(中间分语段时)、●○○●●、●●○●●、●○●○●、●●●○●、○○○●●、○○●○●、○●●○●、○●○○●、○●○●●等十一种格式皆为合格,且无须分正格与变格。

2、忌同声收尾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

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字应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

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

(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即上下联最后一字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

3、忌孤平或孤仄指的是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免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

如:“万事俱如意(●●●○●)”,即是孤平;又如:“菩提当下圆成(○○○●○○)”,即是孤仄。

联律不必完全依从传统诗律,从联律来说,“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若只有一个平声,就犯孤平”,此定义更加简洁合理;反之,则犯孤仄。

4、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这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保持一致。

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又如: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盘岸○●●○○○○●●●○●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其中,“修”对“见”、“是”对“如”、“心”对“果”,就是重字相对。

但是,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同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同一位置,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

但有些虚词(之乎也者而矣哉,等等)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漏网之鱼世间时有●○○○●○○●脱天之鸟宇内尚无○○○●●●●○异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位置。

如: 业流不住勿贪境●○●●●○●命运相同莫恨人●●○○●●○若将下联的“莫”改为“不”,就与上联的“不”字异位重字。

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是对联之忌。

不过,有一种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联中的“它”对“你”,就是异位互重。

5、忌同义相对同义相对,又称为合掌。

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

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

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

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

五、归纳与总结1、在对联中,越短的对联来,平仄要求越严格。

对于长联,可适当在符合其它基本要求的情况下,适当放宽要求。

但长联忌用在每个分句同声收尾。

如果长联超过了四句,不能连着三个分句同声收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