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大陆文化在海南的扩散及海南海岛文化的形成_朱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 第1期热 带 地 理
V o l 127,N o 11
2007年1月
TRO P I CA L GEOGRAPHY
Jan .,2007
收稿日期:2006-05-13;修订日期:2006-07-1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40301011)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朱竑(1968-),男,甘肃人,副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文化与旅游地理研究方向,(E -m ail )eesz hh @m ai.l s ysu .edu .cn 。 ¹ 5元史6卷63,志十五,地理六。 º 5元文类6卷47,5屯田6条,嘉靖刻本。 » 5元史6卷38,本纪38。
明清大陆文化在海南的扩散及海南海岛文化的形成
朱 竑1
,许 然2
,韩亚林
1
(1.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510275;2.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郑州450015)
摘 要:明清是大陆文化在海南迅速扩散和产生巨大影响的时期。明代将海南划归广东和将琼州升格为府,建置的提升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土官制度、卫所制度和屯田制的实施,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大陆先进文化
的推广。置驿开道、兴修水利、移民、文化教育等则是大陆文化在海南传播的最直接表征。这种以政治为目的、军事为保证、经济为手段、文化为结果的文化扩散直接导致海南在地域分布上具有明显环带状海岛型文化的最终形成。
关键词:明清时期;文化扩散;海岛型文化;海南岛
中图分类号:K 901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21(2007)01-0086-06
海南岛早期开发至少可以追溯到三千年以前的
殷周[1]
。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在平定南越国之后,乘势进入海南,置儋耳、珠崖两郡十六县,把海南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管辖之下,从而拉开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大陆文化在海南扩散的帷幕。这个过程是漫长而又艰难,但总趋势是大陆文化逐渐被吸收而成为海南文化的主体。从历史的大视野看,明清时期是海南文化快速发展并渐趋成熟的重要阶段。该时期海南地域文化的形成明显地表现出中央王朝在对待/蛮夷0的政策上由专制走向宽容、由政治和军事征服向文化渗透与影响转型的特点。
1 明清是海南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唐宋以降,随着我国东南部的开发,国内经济重心发生转移,徐闻、合浦作为早期对外交通中心已逐渐衰落,而广州成为我国南方最大港口,海南作为广州通西洋必经之地与广州的经济联系得到加强。另一方面,朱明王朝为加强集权统治,将/诸蛮0多有起义的广西分而治之,结束了壮、黎、瑶三大少数民族同留一省的局面,将海南划分出去,明洪武二年(1369年),海南岛第一次划归广东,结束了海南岛长期与广东大陆行政分离的历史,本岛自此成为广
东的一个地方行政区¹
。历史证明:这一举措,在政
治、经济或文化等诸方面无疑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
意义的事件,可视为一个重要的开疆举措。在具体的行政建置方面,明代较之前朝诸代虽无形式方面大的变动,州县建置比元代也无增加,但一些局部的区划性调整,在解决某些具体问题的深度方面有了一些新的探索。如洪武元年,改琼州乾宁安抗司为
琼州府º
,到洪武三年(1370年)琼州府统辖全岛三
州十三县,后省为十县»
。海南行政建置自汉开郡以来,虽间有唐都督府、宋安抚都监之类兼领军政的机构,但全岛没有统一的治理机构,缺乏一个统割各州的首府,因而弊多利少。琼州升格为府,成为全岛的行政中枢,无疑是海南政区沿革上的一件大事[2]
。也是明朝注重经略海南,肯定海南特殊地位和作用的体现。
与元代/夷平城廓0的政策不同,明王朝实现了对海南岛的统治以后,便积极构筑修理州、县城,巩固各州、县据点,彻底改变了过去大多数州、县有治无城的状况,形成日后州、县较少搬迁,建置更趋固定的新局面。此外,明代建置地域的扩大和深入,还表现在以少数民族的归附和受编为标志的实际统治区域的变化上。换言之,建置更侧重于/质0的改进,而不仅是/量0的变化。不少黎峒相继招抚,加入熟黎之列。居住在沿海平原河口地带的,以及州、
1期
朱 竑等:明清大陆文化在海南的扩散及海南海岛文化的形成
县附近与汉人杂居的黎人,由于长期与汉族人民较频繁地交往,受到汉族文化影响颇深,其民族特点日益减少,在逐渐被汉族同化的进程中,黎族社会在各方面均有了较显著的变化。尤值一提的是,洪武年间,海南岛户口和土地调查工作几近完成,与大陆其他地区一样,编篡了作为赋投基础的黄册和作为回税根据的鱼鳞图册。为了适应黎族地区的统治,明王朝在熟黎聚居的地区采取编入都图,直接治理的方式,加快了中原汉文化在民族区域的传播。
有明一代,中央王朝对海南的开拓较之前朝更为深刻和系统。综观明代治黎政策,洪武、永乐年间最为得法。在完成了疆域上的一统之后,朱元璋的治黎观即以/天下一家0为前提,以/化导0为核心[3]
。据5明太祖实录6载:/前代谓儋、崖为化外,以处罪人。朕今天下一家,何用如此。若其风俗未淳,更宜择吏以化导之,岂宜以有罪人民耶0¼。从中足见明王朝对海南开拓的态度所发生的根本性转变。当然,也应看到,由于海南本身的发展,从另一层面也改变了其/贬谪之地0的故有面目,明朝治琼态度的政变是历史的必然,在实际执行中也得到很好的贯彻。
首先是明朝土官制度的施使。洪武初年,州县官曾/不用土人,兵屯子孙尽革为民,以峒管黎0½,后根据实际及时纠偏,于洪武末重又恢复土官制,致使地处海外、汉少黎多的琼州实现了/黎民帖服,军民安息0。至明成祖采取授予向化黎首官职,使永乐间黎首朝贡创造高潮,黎人归附人数达到空前水平。使黎人与汉人无形中从对立走向融合,完成了汉文化在广大黎区的传播过程。根据吴永章梳理统计,从洪武三十年(1397年)到崇祯四年(1631年),见于史籍记载的有姓名可考的黎族土官就达60多
人,初具相当之规模[3]
。从文化传播看,明代黎族土官制度当有积极的历史意义。首先,大批黎人归附中央王朝给海南岛原住民接受系统、全面的汉文化熏陶和渗透,从而为潜移默化中完成文化的提升提供了可能。永乐朝授抚黎土官以后,就有了3万多户,10万人以上的黎人得以化抚。按当时的人口规模而言,这是十分可观的数字。大批黎民/向
化0,在密切了黎、汉民族关系的同时,通过在制度
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各个层面的传输扩散,也促进了海南黎族社会自身的发展。此外,还通过/土官陈迪孙,以其能抚黎人之逋逃复业者,厚赐之0¾等手段,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保持了当地社会的安宁。总之,两种文化接触的历史景遇,对文化接触的性质、方式和后果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4]
。明朝土官制度给大陆文化传播创造了基础性的历史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黎人对汉文化的抵触和对立情绪,为主动地认同、吸收汉文化中先进的因素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明代卫所制度的实施。/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0¿,从而使海南岛兵备较前朝大为增强。洪武二年(1369)设海南分司,五年(1372)改分司为卫。海南卫下辖前、后、中、左、右五所。海南全岛还先后在儋、万、崖各州和清澜、昌化、南山设立六个守御千户所作为外隶À,故/国朝(民)而吾边郡卫所之役,则规模之度超前代,此也一验矣。当时军士已万数千人,继而又迁配垛集,生息,数目增倍0Á。可见,卫所制度的实施,使驻琼军士数目巨增。由于卫所驻地防御完备,故有县治徙于防御千户所在地之举。如陵水县治与南山所,昌化县治与昌化所就
并在一起 l
u 。这种举措促使其所地成为当地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客观上有利于海南地区城
市(墟市)体系的形成和发展[3]
,使明朝墟市数量比宋元时显有增加。而且明代卫所旗兵不同于元代戍兵。元代/戍琼之兵0三年一换,明代则革元之弊,
/将士来自中土,与民杂居0 l
v 。在习于岛上风土人情的同时,通过其自身文化元素的传播,仰仗他们本身所具有的统治、镇压者的特殊地位,在推动黎地文明进程,宣扬大陆文化方面作用卓著。此外,不同于宋元墟市多设在城内,明时墟市较多地出现在水陆
交通较便利之地 l
w 。据5正德琼台志6记载:全岛共有121个较大的墟市,其中琼山39个,汀(澄)迈20个,临高14个,定安8个,文昌9个,会同6个,乐会3个,昌化2个,万州6个,崖州2个,儋州10个(感恩、陵水在城内设市)。墟市数量的增多反映了当时贸易的发达和经济的繁荣,使民族间的联系得以加强,使
87
¼½¾¿ÀÁ
l u
l v
l w 5明太祖实录6卷48,/洪武三年正月壬寅0条。5天下郡国利病书#广东下6卷104。5明史#广西土司列传三6卷319。
5明史#兵志一6卷89。5明宪宗实录6卷77,/成化六年三月甲申0条。5正德琼台志6卷18,兵防。
5明英宗实录6卷19、卷31。
明#钟芳:5平黎碑记6,载5钟筠溪集#记6。
杨德春.海南岛古代简史.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教师进修学院印,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