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给药护理指导规范
中医药服务规范与技术标准

中医药服务规范与技术标准第1章中医药服务总则 (5)1.1 中医药服务基本要求 (5)1.1.1 中医药服务应遵循中医理论体系,注重辨证施治,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
(5)1.1.2 中医药服务机构应具备合法资质,配备符合专业要求的中医药人员。
(5)1.1.3 中医药服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尊重患者权益,保守患者隐私。
(5)1.1.4 中医药服务机构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保证服务安全、有效、便捷。
(5)1.1.5 中医药服务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
(5)1.2 中医药服务流程与规范 (5)1.2.1 诊疗前准备 (5)1.2.2 诊疗过程 (5)1.2.3 诊疗后服务 (5)1.2.4 质量控制 (5)1.2.5 信息管理 (5)1.2.6 药事服务 (6)1.2.7 患者权益保障 (6)第2章中医诊断服务标准 (6)2.1 望诊规范 (6)2.1.1 望诊要求 (6)2.1.2 望诊方法 (6)2.2 闻诊规范 (6)2.2.1 闻诊要求 (6)2.2.2 闻诊方法 (6)2.3 问诊规范 (6)2.3.1 问诊要求 (7)2.3.2 问诊方法 (7)2.4 切诊规范 (7)2.4.1 切诊要求 (7)2.4.2 切诊方法 (7)第3章中医治疗服务标准 (7)3.1 中药治疗规范 (7)3.1.1 处方管理 (7)3.1.2 药材质量 (7)3.1.3 用药指导 (7)3.1.4 疗效评价 (7)3.2 针灸治疗规范 (7)3.2.1 针灸操作规范 (7)3.2.2 穴位选择 (8)3.2.3 针刺深度与方向 (8)3.2.4 疗程与频率 (8)3.3 推拿按摩治疗规范 (8)3.3.1 操作技巧 (8)3.3.3 治疗时间与频率 (8)3.3.4 治疗后观察 (8)3.4 其他中医治疗方法规范 (8)3.4.1 火罐治疗 (8)3.4.2 刮痧治疗 (8)3.4.3 拔罐治疗 (8)3.4.4 艾灸治疗 (9)第四章中药管理与服务标准 (9)4.1 中药材质量管理 (9)4.1.1 中药材的采购与验收 (9)4.1.2 中药材的储存与养护 (9)4.2 中药制剂质量管理 (9)4.2.1 中药制剂的生产 (9)4.2.2 中药制剂的检验与质量控制 (9)4.3 中药调剂服务规范 (9)4.3.1 处方审核 (9)4.3.2 药品调剂 (10)4.4 中药煎药服务规范 (10)4.4.1 煎药设备与人员 (10)4.4.2 煎药过程管理 (10)第5章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标准 (10)5.1 中医养生保健规范 (10)5.1.1 中医养生保健原则 (10)5.1.2 中医养生保健方法 (10)5.1.3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 (10)5.2 中医药健康管理与指导 (11)5.2.1 中医药健康管理原则 (11)5.2.2 中医药健康管理内容 (11)5.2.3 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11)5.3 中医药康复服务规范 (11)5.3.1 中医药康复原则 (11)5.3.2 中医药康复服务内容 (11)5.3.3 中医药康复服务规范 (12)第6章中医特色护理服务标准 (12)6.1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12)6.1.1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基本原则 (12)6.1.1.1 尊重患者,关爱生命,遵循中医理论,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
辩证施护规范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护理一、辩证施护1、风湿痹阻症(姜活胜湿汤加减)①病室环境:保持室内干燥,温度适宜,阳光充足。
②饮食调护:忌进食油腻之品。
③情志调护:保护患者的心境,减轻其忧虑情绪。
④中药内服调护:每日一次,水煎取汁200-300ml,分2次口服,早晚各一次,宜饭后服。
服药期间,应注意休息、局部保暖,以利康复。
⑤药后观察:应注意观察患者出汗和大便情况。
2、寒湿痹阻症(乌头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①病室环境:保持室内干燥,温度适宜,阳光充足。
②饮食调护:应荤素搭配,宜食温热食品。
控制膏粱厚味和水盐的摄入。
③情志调护:保护患者的心境,减轻其忧虑情绪。
④中药内服调护:水煎剂。
每日一剂,每剂煎取200ml。
口服,每次温服100ml,1日2次。
汤剂宜温服,药后盖被安卧,休息。
⑤药后观察:应注意保暖,使微微汗出。
观察、记录疼痛的部位、性质,并注意观察体温、心率、血压等变化。
应按医嘱记录饮液量和尿量,以帮助了解服药后的效果。
3、湿热痹阻症(宣痹汤合三妙散或四妙汤加减)①病室环境:保持室内干燥,温度适宜,阳光充足。
②饮食调护:宜食清淡、富有营养、易消化之品。
忌辛辣焦燥助火之食品,少食粘滑油腻,忌酒。
③情志调护:保护患者的心境,减轻其忧虑情绪。
④中药内服调护:服药期间汗出较多应及时擦干汗液,避风寒,保持衣物干燥。
鼓励患者适当饮水,并注意口腔清洁。
⑤药后观察: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等变化。
4、痰瘀痹阻症(身痛逐瘀汤、桃红饮加减)①病室环境:保持室内干燥,温度适宜,阳光充足。
②饮食调护:以清淡、富有营养、含高维生素的食物为主。
③情志调护:情志舒畅,以使气机保持通畅,更好发挥药效。
④中药内服调护:汤剂。
每日一剂,用水煎取300ml,每次服150ml,1日2次。
宜温服,服药后,可进行局部按摩,注意保暖。
⑤药后观察:观察疼痛减轻程度,起效时间以及诸症变化情况。
5、气血两虚证(八珍汤和蠲痹汤加减)①病室环境:保持室内干燥,温度适宜,阳光充足。
护理人员给药规范文(二篇)

护理人员给药规范文引言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药物在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护理人员在给药过程中的规范操作能够确保药物的安全使用,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以下是护理人员给药的一些规范要求。
1.药物准备1.1 在给药前,护理人员应查阅患者的医嘱并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以确保给药的准确性。
1.2 护理人员在给药前应将准备好的药物进行核对,确认药物的名称、剂量、途径等信息与医嘱一致。
1.3 药物应在准备和给药过程中保持干净、无污染。
护理人员应遵循手卫生和无菌操作的要求。
2.给药途径2.1 护理人员在给药前应了解药物的适宜途径,并根据医嘱选择正确的给药途径。
2.2 当给药途径为口服时,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说明正确的服药方法,并帮助患者将药物服用。
2.3 当给药途径为皮下注射时,护理人员应选择合适的部位,并遵循消毒和无菌操作的要求。
3.给药时间3.1 护理人员应准确记录每次给药的时间,并严格遵守给药时间要求。
3.2 当患者无法按时给药时,护理人员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并协商调整给药时间,以确保药物的疗效。
4.给药剂量4.1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体重、身高等因素计算给药剂量,并核对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4.2 给药剂量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导致药物的副作用或疗效不佳,因此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医嘱给予正确的剂量。
4.3 在给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
5.给药记录5.1 护理人员应及时、准确地记录每次给药的相关信息,包括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时间等。
5.2 给药记录应完整、清晰地展示给药过程,以便医护人员进行后续的评估和处理。
6.患者安全6.1 在给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关注患者的过敏史、药物不良反应史等信息,以避免给予可能引发不良反应的药物。
6.2 当给药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护理人员应立即停止给药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通知医生、给予急救等。
结论护理人员给药的规范操作对于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十分重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10.07.21•【文号】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36号•【施行日期】2010.07.2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3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为加强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总结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制定了《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工作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与我局医政司联系。
附件: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二○一○年七月二十一日附件: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2010年7月目录前言第一章管理体系及职责第二章人员管理第三章临床护理实施第四章质量评价前言中医历来高度重视护理。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理念,突出强调了护理在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护理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技术方法和服务流程。
中医护理工作,是中医医院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体现中医特色优势的重要方面。
为推动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扎实开展,提高中医医院中医护理科学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促进中医护理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组织编写了《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简称《指南》)。
《指南》适用于各级中医医院,围绕突出中医特点,加强中医护理工作提出要求,常规性的、西医护理的内容以及对中医特色优势发挥影响不大,关系不密切的在本《指南》中不涉及。
《指南》主要针对做好中医护理工作的关键环节,从管理体系与职责、人员管理、临床护理实施、质量评价等四方面,在总结全国中医医院经验基础并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结合中医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而制定,以指导各中医医院的中医护理工作。
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技术规范最新版本

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技术规范最新版本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技术规范是指为了规范和指导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行为,保障患者权益,提高服务质量,科学有效地应用中医药理论和方法,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
以下是最新版本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一、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尊重患者的选择权和隐私权,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全过程。
2.中西医结合:综合运用中西医学知识和技术,提供个性化和综合性的健康管理服务。
3.预防为主:通过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指导等手段,强调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的重要性。
4.信息共享:建立完善的健康档案和信息管理体系,实现医疗卫生信息的共享和互通。
二、服务内容1.健康评估和风险评估:通过综合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等,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和预防策略。
2.中医诊断和治疗:运用中医药理论和技术,结合现代医学手段,进行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个性化的中医调理方案。
3.营养与饮食指导: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疾病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营养与饮食指导,帮助患者改善健康。
4.运动与康复指导: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运动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运动和康复指导,帮助患者提高身体机能。
6.药物处方和监测: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要,进行中药和西药的合理用药处方,并对患者进行用药监测和效果评估。
7.针灸和推拿疗法:运用针灸和推拿等中医疗法,对患者进行经络调理和按摩等治疗,提高患者的身体健康水平。
三、服务流程1.初诊和评估: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生活方式等信息,进行初步评估和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
2.健康监测和随访:定期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并进行有效的健康干预和随访,及时调整方案。
3.健康宣教和指导: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宣传,提高患者的健康素养和健康意识,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4.终诊和总结:对治疗效果和服务质量进行总结和评估,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终身健康管理方案。
四、服务质量和安全1.建立健全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服务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安全性。
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使用技术规范

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使用技术规范首先,使用中药注射剂前应进行全面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过敏史、药物过敏史、肝肾功能等相关情况,排除禁忌症和潜在风险因素。
对于孕妇、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应谨慎使用,并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调整剂量。
其次,在选择中药注射剂时,应根据病情和治疗需要进行明确的适应症判断,避免滥用或盲目使用。
同时,要认真查阅药物说明书,了解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剂量和使用方法等重要信息,确保正确选用和使用。
注射药物的制备和给药过程也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
在制备注射剂时,应按照药物说明书的指导进行配制,注意稀释剂的选用、溶解度、药物与稀释剂的比例等因素,遵循无菌操作规范,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同时,要严格控制制剂的质量,避免发生药物破坏和污染等问题。
给药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和方法。
常用的注射部位包括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和皮下注射等,应根据药物的性质、适应症和患者的情况进行选择。
在注射过程中,要遵循无菌原则,采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和针头,并进行必要的局部消毒。
同时,要注意注射速度的控制,避免过快或过慢导致的不良反应。
使用中药注射剂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要重视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包括局部不良反应和系统不良反应,如皮疹、发热、过敏反应等,必要时停药或更换其他治疗方案。
此外,对于中药注射剂的存储和管理也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规范。
注射剂应存放在温度适宜、湿度适中的环境中,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
同时,要进行有效的库存管理,确保药物的及时更新和使用,避免过期或变质的药物使用。
综上所述,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合理使用技术规范包括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适应症判断、药物选择和使用说明查阅、药物制备和给药操作规范、给药部位和方法选择、不良反应监测和处理、药物存储和管理等方面。
只有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才能确保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有效使用,并减少潜在的风险和不良反应。
0到3岁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技术规范

0到3岁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技术规范儿童是家庭的希望,是社会的未来。
0 到 3 岁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做好这一阶段的健康管理至关重要。
中医药在儿童健康管理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0 到 3 岁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技术规范。
一、服务对象辖区内常住的 0 到 3 岁儿童。
二、服务内容1、中医饮食调养指导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给予相应的饮食调养建议。
对于 6 月龄以内的婴儿,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不足时可适当添加配方奶。
6 月龄后要逐步添加辅食,从稀到稠、从细到粗,循序渐进。
1 岁以后的儿童饮食要多样化,保证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
2、中医起居调摄指导要为儿童创造一个舒适、安静、整洁的生活环境。
根据季节和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过热或过冷。
保证充足的睡眠,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睡前不宜过度兴奋。
3、中医穴位按摩保健(1)6、12 月龄可以为儿童按摩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 3 寸,距胫骨前缘约1 横指处。
用拇指指腹按揉,每次1 到3 分钟,可调节胃肠功能,增强免疫力。
(2)18、24 月龄按摩迎香穴。
迎香穴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用双手拇指分别按于同侧下颌部,中指分别按于同侧迎香穴,其余 3 指则向手心方向弯曲,然后使中指在迎香穴处做顺时针方向按揉,每次 1 到 3 分钟,可宣通鼻窍,预防感冒。
(3)30、36 月龄按摩四神聪穴。
四神聪穴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 1 寸,共 4 穴。
用手指逐一按揉,每次 1 到 3 分钟,可醒神益智。
三、服务流程1、预约儿童家长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预约儿童家长带儿童前来接受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2、儿童健康检查对儿童进行身高、体重、头围等生长发育指标的测量,以及心肺听诊、腹部触诊等体格检查,了解儿童的健康状况。
3、中医健康指导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健康状况,给予相应的中医饮食调养、起居调摄和穴位按摩保健指导,并向家长发放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手册。
中药房药品养护管理制度模版

中药房药品养护管理制度模版一、概述本药品养护管理制度是为了规范中药房药品的养护工作,提高药品的质量及安全性,确保药品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并延长药品的使用寿命。
二、责任与义务1. 中药房负责人应对药品的养护工作负总责,明确药品养护的重要性,并制定养护计划。
2. 药品仓库管理员负责具体的药品养护工作,包括药品的定期检查、清理、整理以及温湿度的控制等。
3. 医务人员需要积极配合,按照规定使用及保管药品,及时上报药品的异常情况。
三、药品定期检查1. 药品仓库管理员应每天对仓库内的药品进行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负责人。
2. 药品定期检查应包括以下内容:(1)药品的有效期检查,确保不使用过期药品。
(2)药品包装状况检查,如有破损或脱落应作相应处理。
(3)药品温湿度检查,保持适宜环境。
(4)整理药品,分类存放,方便取用。
四、药品清理与整理1. 药品仓库管理员应定期对药品进行清理和整理,确保药品的干净整洁。
2. 药品清理与整理应包括以下内容:(1)药品的灰尘清理,避免灰尘污染药品。
(2)药品瓶口的清洁,防止细菌滋生。
(3)整理药品摆放位置,确保易于取用和管理。
(4)清除过期药品,避免使用过期药品。
五、药品温湿度控制1. 药品仓库管理员应监控药品仓库的温湿度,确保环境符合药品保存要求。
2. 药品温湿度控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药品应存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防潮、防晒。
(2)药品温度控制在20℃-25℃之间,湿度控制在50%-60%之间。
六、药品异常情况报告1. 医务人员应及时上报药品的异常情况,包括但不限于药品变质、感染、损坏等。
2. 药品异常情况的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具体药品的名称、批号、生产日期等信息。
(2)异常现象的描述及发现的时间点。
(3)应急措施及后续处理措施。
七、药品采购与验收1. 中药房负责人应指定专人进行药品的采购与验收工作。
2. 药品采购与验收应遵循以下原则:(1)严格按照合同要求采购药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给药护理指导规范
中药是中医治疗疾病最常用的一种手段,也是护理人员的主要任务之一,任务完成得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
因此,必须正确掌握给药途径、方法、时间,中药起效时间和服药禁忌等有关护理。
一、给药要求
1、严格查对制度:严格查对制度是正确执行治疗的重要保证。
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床号,药物的名称、剂量、煎药方法、给药途径、服药方法、服药时间、饮食宜忌等,均应查对核实,正确无误后方可执行。
2、明确给药方法:要认真按医嘱要求执行不同的给药方法。
对中西药合用的病人,在服药时,应注意配伍禁忌。
3、了解过敏史,熟悉中药的毒副反应一旦发现过敏或毒副反应时,要及时停药,并配合抢救。
4、掌握给药时间在指定时间内给药。
同时做到服药到口。
5、观察服药后反应及治疗效果服药反应包括正常和不良反应两方面,护理人员必须认真观察之。
治疗效果的观察,一是检验有效无效,二是决定再剂或停服。
如外感表证病人,服药后,周身微汗出,病人感到全身轻松感,表示表邪已解除,不必再剂;若汗出不透,病人仍有恶寒畏风之感,说明表邪未解,应服再剂。
二、给药时间与护理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活动有很强的时间节律性。
为提高药物的效果,护理人员应掌握给药时间护理知识。
1、给药时间应与人体内部活动的节律相一致。
即阳药用于阳长时,阴药用于阴长时。
升药用在升时,降药用于降时。
如选用扶阳益气、温中散寒、行气和血、消肿散结等治则或方药时,应选定在早晨或上午服用,以借天时阳旺,人体阳气随之充盛之势扶阳抑阴,而祛除病邪。
同理,凡需借助阴气祛邪的病证,在选用滋阴补血、收敛固涩、重镇安神、定惊熄风、清热解毒等治则或方药时宜在傍晚或午后阴长之时服用;在天之阳气旺的白昼治疗三阳经病,以借阳经主时的天之阳旺,使正胜邪退而使病愈。
在天之阴气旺盛的黑夜治疗三阴经病,也是借阴经主时的天之阴旺,使正复邪去而达病愈。
2、根据疾病的部位确定给药时间:疾病部位不同,服药时间也应有别。
如治疗上焦疾病的,宜在饭后服药;治疗下焦疾病的,则宜在饭前服药。
而病在骨髓、四肢者,宜在夜间吃饱饭后和在早晨空腹服药。
3、根据病情确定给药时间:根据病情需要,选定最佳的给药时间,以利药物尽快发挥预防和治疗作用,减少毒副反应。
(1)一般疾病口服给药分一日2-3次,于早、晚或早、中、晚,饭后0.5-1小时给药。
(2)危重病证应及时给药,并应选择能最快发挥疗效的给药途径。
(3)解表药,若病情许可,应于中午前阳分时间给药,以顺应阳气升浮,助药力祛邪外出。
(4)治咽喉疾病,给药可不拘时多次频服,缓缓咽下,使药液能与病变部位充分接触。
(5)平喘药,应在哮喘发作前2小时给药。
(6)健胃药,应在饭前服用;用于消食导滞的药物,则在饭后服,以达开胃、导滞之功效。
(7)对胃有刺激性药物宜在饭后服。
(8)涌吐药,宜清晨午前服。
(9)润肠通便药,宜空腹服用,以利消除肠胃积滞;泻下药,按"日哺人气收敛"之理,应入夜睡前给予;止泻药,按时再服,泻止药停。
10)驱虫药,清晨空腹或晚上睡前给药。
(11)补益药,一般宜饭前服用。
(12)补阴药,宜晚上一次服;补阳药,宜午前服。
(13)调经药,一般于经前或经期服用。
对肝郁气滞之痛经病人,应在行经前3-5天服用疏肝理气药。
若在月经期服用理气活血方药,不仅可使痛经缓解,而且也有利于月经周期的调节。
(14)特殊情况应遵照医嘱执行。
三、服药方法与护理
1、汤剂服法
(1)分服法:即是将一日一剂中药,分2-3次等量分服。
对老人小儿服药有困难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数或浓煎后服用。
(2)顿服:将一剂汤药一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
常用于急危症的抢救治疗。
(3)频服:是将一天的药量,少量多次服用。
多用于上部疾病,尤其是咽喉或呕吐病人。
(4)连服: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物的服用方法。
如治疗小儿流行性乙型脑炎高热、败血症等,多用此法。
意在短时间内,使体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
2、中成药服法一般分送服、冲服、调服、含化及喂服等。
(1)送服:是将药放入口内,用温开水或药引、汤剂送服。
(2)冲服:即将药物放入杯内,用温开水、药引等冲成悬混液后服用。
(3)调服:是将一些散剂用温开水或白酒、醋等液体调成糊状后口服。
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给药。
(4)含化:是将丸、丹剂含在口中,让药慢慢溶化,缓缓咽下。
如六神丸、喉症丸、救心丹等。
(5)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婴幼儿、年老体弱或急危重症病人。
是指将中成药溶成液状,逐口喂给病人的一种方法。
3、服药温度
服药温度也是服药方法中应注意的内容。
服药温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药汤剂的药液温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温度而言。
常有热服、温服和冷服之分。
(1)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
常用于寒证用热药,宜热服,或真热假寒证用寒药时,属“寒者热之”和“治热以寒”之法,以减少病人服药格拒。
(2)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
一般汤剂均采用温服。
(3)冷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
常用于热证用寒药或真寒假热证用热药。
属“热者寒之”、“热药冷服”、“治寒以热,凉而行之”大法。
此外,服药剂量在服药方法中也需重视的一个问题,虽用药的剂量一般由医生确定,但护理人员也应掌握和了解,以便在有误时给以及时指出。
四、服药后护理除了认真做好服药时间及方法外,还应做好服药后的护理。
1、服药后应注意休息,观察有不良反应。
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
2、观察药物效果和反应,如服解表药后,应给病人喝些热粥或热饮,以助药力。
冬令感冒还需稍盖衣被,让其周身微汗出。
服涌吐药后要观察呕吐物的性质、量和次数,服泻下药后应观察泻下次数,大便性质、量等。
服排石汤要观察二便情况,检查有无结石排出等。
对服用逐水药或剧毒药时,应事先向病人或家属交待注意事项和可能发生的反应。
服药后要观察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3、对中西药合用的病人,应告诉中西药服用的方法的间隔时间。
4、注意食物对药效的影响,中医历来有“药食同源”之说。
这是因为药性和食性都有“四气”即寒、热、温、凉和“五味”即辛、甘、酸、苦、咸的相同内容和区别。
同时某些食物本是药物,既可食用,又当药用。
如大枣、莲子、桂圆、百合、山药、赤小豆、海带、甲鱼、桑椹、黑芝麻、峰蜜等。
既然食性和药性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与药性相顺应,食物能增强药物的作用;食性与药性相反,食物便会降低药物的作用。
如热证病人用寒药治疗的同时,食物应选用寒凉之品,以顺应病、和药物的药性;同样,寒证病人使用热药治疗时也应给以温热性食物。
这样治疗效果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反之,就会降低药物的效果。
总之,食物的正确选择,对提高药物的疗效,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具有与用药同等重要的位置,必须认真掌握,正确执行。
此外,饮食因素还可能对中药的吸收有多种多样的影响,护理人员也应做到心中有数,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来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妨碍吸收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