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路径新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路径新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路径新

可编辑

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轻、中度患者。 一、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久痢。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ICD-10 编码:K51.9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 2009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 诊疗共识意见”。

(2)西

医诊断标准:参照《对

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

2.疾病分期

(1)活动期:Sutherland DAI >2分。

(2)缓解期:Sutherland DAI ≤2分,或病理检查示:①中性粒细胞消失,慢性 炎

症细胞减少;②隐窝大小、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③腺上皮与黏膜肌层间隙增大; ④潘氏细胞化生。 3.疾病分度

轻度:患者每日腹泻 4 次以下,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脉搏加快或贫血,红细胞沉 降率正常;

中度: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重度:腹泻每日 6 次以上,伴明显黏液血便,体温>37.5℃,脉搏>90 次/分,血红 蛋白(

Hb )<100g/L,红细胞沉降率>30mm/1h。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久痢(溃疡性结肠炎)诊疗

方案”。 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常见证候: 大肠湿热证 脾虚湿蕴证

寒热错杂证

肝郁脾虚证

脾肾阳虚证

阴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久痢(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方案”和2009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久痢(溃疡性结肠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久痢和溃疡性结肠炎(ICD-10 编码:K51.902)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活动期。

3.疾病分度属于轻、中度。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合并有中毒性巨结肠、大出血、肠穿孔、重度异型增生等并发症,需要外科手术治疗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大便培养

(3)C 反应蛋白(CRP)

(4)血沉(ESR)

(5)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6)腹部超声

(7)心电图

(8)胸部X线片

(9)肠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10)肿瘤标志物

可编辑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腹部平片,钡剂灌肠检查,腹部M RI,

血清白蛋白,血清铁蛋白,免疫指标: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因子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大肠湿热证:清热化湿,调气行血。

(2)脾虚湿蕴证:健脾益气,化湿助运。

(3)寒热错杂证:温中补虚,清热化湿。

(4)肝郁脾虚证:疏肝解郁,健脾益气。

(5)脾肾阳虚证:健脾补肾,温阳止泻。

(6)阴血亏虚证:滋阴清肠,养血宁络。

2.外治法

(1)中药灌肠治疗

(2)直肠栓剂疗法

(3)中药外敷治疗

3.其他疗法:针灸、耳针、穴位埋线、隔药灸、结肠透析仪中药灌洗治疗等。

4.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大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肉眼无明显脓血便。

2.体温正常,全身症状明显改善。

3.便常规+潜血明显好转。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因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而需要复查或病情无明显改善时,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

2.住院期间明确或者高度怀疑癌变,以及组织学检查发现重度异型增生或肿块性损害伴轻、中度异型增生者,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中毒性巨结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和大出血经内科治疗无效者,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久痢(溃疡性结肠炎)(ICD-10 编码:K51.902)

疾病分期:活动期,疾病分度:轻、中度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标准住院日≤28 天实际住院日:天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认识及治疗(一)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认识及治疗(一) 作者:安贺军于玫王新月林芳冰沉静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痢疾;病因病机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主要病理特点的消化道疾病。 1病名归属 中医学中无溃疡性结肠炎病名,历代医籍中有“休息痢”、“久痢”、“滞下”、“肠澼”等相关记载。早在《内经》中肠澼是以便血、腹痛、下利白冻脓血、并发痔疾为主症,这与溃疡性结肠炎症状相似,但肠澼的病名后世未被延续下来使用。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泻痢并论,统称为“下利”,如“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古今医统大全·滞下门》谓:“休息痢者,乃乍作乍止,或因邪气未曾涤尽,遽止而复作者是也。有因初愈不禁饮食,恣用厚味,及妄作劳而复作者是也。凡犯此者,皆名休息”。在中医古籍中相关论述较多,根据其对病名的解释,我们很容易将它们和溃疡性结肠炎的部分症状联系起来。由上可见,时发时止的休息痢与溃疡性结肠炎中最常见的慢性复发型的发病特点是相似的,而慢性持续型溃疡性结肠炎又与病程较长之久痢症情类似,只是这一类型在临床上较少见。 2病因病机 2.1病因认识 (1)感受外邪。外感六淫之邪引发痢疾,如得不到正确治疗则会迁延为休息痢。(2)饮食不节。饮食是摄取营养、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因食物靠脾胃消化,故饮食不节主要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常,水谷不能正常运化而为湿、滞,因此,饮食不节是痢疾发病的重要因素。(3)七情内伤。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而致脾运化无力,水谷停滞肠胃之中而致病。 2.2发病机理 (1)脾肾亏虚。《诸病源候论》中指出“由脾胃大肠虚弱,风邪乘之,则泄痢。虚损不复,遂连滞涉引岁月,则为久痢也”。脾传肾为贼邪难疗,先痢而后泻者,肾传脾为微邪易医,是知在脾者病浅,在肾者病深,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未有久痢而肾不损者。故治痢不知补肾,非其治也”。(2)积滞内停。积滞是痢疾主要致病因素,邪滞于肠,以致气血壅滞,大肠通降不利,肠道传化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成痢。六腑以降为顺,休息痢是在脾肾亏虚基础上,治疗之初未用推下之法,而不能使邪气尽去,积滞壅于肠中,使肠道正常通降功能不能恢复,在诱发因素作用下,痢下时作时止积年累月缠绵不愈。

溃疡性结肠炎中度临床路径

溃疡性结肠炎(中度)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溃疡性结肠炎(中度)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UC)(ICD-10:K51.-01),临床严重程度为中度,临床病程为慢性复发型。 (二)诊断依据。 根据《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美国胃肠病协会对于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和英夫利西单抗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作用的报告》(Gastroenterology 2006 Mar;130(3):935–9)。 1.临床表现: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粘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程多在4–6周以上。可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 2.结肠镜检查: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 (1)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

(2)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性糜烂或溃疡; (3)慢性病变者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假息肉及桥形黏膜等。 3.钡剂灌肠检查主要改变为: (1)黏膜粗乱和/或颗粒样改变; (2)肠管边缘呈锯齿状或毛刺样,肠壁有多发性小充盈缺损; (3)肠管短缩,袋囊消失呈铅管样。 4.黏膜病理学检查:有活动期和缓解期的不同表现。 (1)活动期: 1)固有膜内有弥漫性、慢性炎症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2)隐窝有急性炎细胞浸润,尤其是上皮细胞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隐窝炎,甚至形成隐窝脓肿,可有脓肿溃入固有膜; 3)隐窝上皮增生,杯状细胞减少; 4)可见黏膜表层糜烂、溃疡形成和肉芽组织增生。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护理方案

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护理方案 常见症状/症候施护 (一)腹泻 1、病室宜凉爽干燥,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更换被污染的衣被,妥善处理排泄物。 2、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身热不退或体温逐渐增高,应考虑变生它证。如便中带脓血,排便不爽,或里急后重,需及时留取标本送化验检查,鉴别是否痢疾,并应做好消化道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3、注意做好肛门局部清洁,便纸应柔软,便后用温水清洗,如肛门周围有糜烂溃破,应涂以润滑剂,防止感染。 4、饮食以清淡、细软为主。重症患者可鼓励多饮淡水盐水或糖盐水,以补充津液。液脱阴伤者可多给梨汁、荸荠汁、西瓜汁、藕汁,以增补津液,清热利湿。 5、津脱阴伤严重时,应及时补液,一般先盐后糖,见尿补钾。实液后尿量增多,是津液已恢复为表现,可适当减慢滴速。 6、本证不宜用灸法止泻。亦不用固涩止泻。一般用药后湿热清除,腹泻自止,若泄泻量次增多,需预防津脱阴伤的发生。此外,清热解毒药不宜与乳酶生同服。 7、遵医嘱结肠透析机中药灌肠,每天一次。灌肠时间:首选晚睡前,必要时可上午增加一次。常用药物:一般将敛

疮生肌、活血化瘀与清热解毒类药物配合应用。 8、臭氧直肠灌注。 9、遵医嘱直肠栓剂疗法:野菊花栓等。 10、遵医嘱予以针刺疗法,取穴:神厥、天枢、大肠俞、上巨虚、三阴交。 11、遵医嘱予以耳针疗法,取穴:大肠、小肠、腹、胃、脾、神门。 12、遵医嘱予以穴位埋线,取穴:脾俞、大肠俞、八醪、关元、天枢、足三里、阴陵泉等。 13、遵医嘱隔物灸治疗技术,取穴:天枢、气海、关元等。 二、下腹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半岁症状。出现疼痛加剧,腹膜刺激征时立即报告医生,采取应急措施。 2、根据证型,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护,禁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 3、调摄精神,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情志转移,如深呼吸、听音乐、与家人轻松聊天等。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中脘、天枢、关元、大肠俞、足三里等。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关元、气海、神厥、下脘、

结肠炎症状及治疗

结肠炎症状及治疗 一、疾病概述 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以结肠的溃疡性炎症为特征的慢性疾病。 二、结肠炎病因 1、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的变化,如饮食、作息等,都提示可能和结肠炎发病相关 2、遗传因素。结肠炎的另一个重要现象是其遗传倾向。通常一级亲属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3、感染因素。结肠炎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与一些结肠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痢疾)相似,因而有些人认为感染是本病的病因。虽然在粪便中未能检致病菌、病毒或真菌。但每当发病时,使用抗生素则有不同程度控病情和治疗效果,这说明抗生素具有抑制大肠杆菌及其它致病菌,可减低临床症状,故一般认为都与感染有关。 4、免疫因素。多数学者认为本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因为本病并发自身免疫病者较多,肾上腺皮质激素能使病情缓解,在部分患者的血清中可查到抗结肠上皮细胞抗体,所以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另外,某些患者感染肠道菌后,可与结肠上皮细胞抗原起免疫反应,损伤结肠粘膜,从而引发结肠炎。 三、结肠炎症状 1、腹泻 结肠炎早期的主要症状,以粘液脓血便最为常见,每日数次至10次不等,常反复发作,多因饮食不当、情绪激动、过度疲劳诱发。 2、腹痛 轻度病人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 一般多为隐痛或绞痛,常位于左下腹或小腹。右下腹亦可出现压痛,有时能触及痉挛的结肠。 3、便秘 大便秘结,4~5日排便一次,粪便如羊屎样,甚至不吃泻药不能通便。

4、里急后重 常有便意,腹中疼痛有重坠感,如厕时又无便感或排的很少。 5、其他症状 腹胀、消瘦、乏力、肠鸣、失眠、多梦、怕冷; 严重者有发热、心跳加速,以及衰弱、贫血、失水、电解质平衡推敲和营养障碍等表现。 四、结肠炎类型 一、按病情分 1、轻度型 此症型最多见,通常只累及结肠的远端部分(即乙状结肠),起病慢、症状轻。 可见轻度腹泻,每天少于4次,或与便秘交替,便中不含或仅有少量血液粘液。 无全身症状。 2、中度型 介于轻度与重度之间,起病突然,腹泻每天多于4次,多为稀便和血便,腹痛较重。 有轻度全身症状,表现为低热,体重减轻,食欲减退。可有肠道外表现。 3、重度型 起病急骤,有显著的腹泻,每日多于6次,伴血便或粘液脓血便,腹痛严重。 有发热、倦怠、消瘦、贫血等全身表现。 二、按病程分 1、初发型 无既往病史而为首次发作,病情轻重不等,可转为其他类型。 2、慢性复发型 临床最多见,病变范围小,症状较轻,往往有缓解期,但易复发,预后好,多数以水杨酸、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有效。 3、慢性持续型

中西医病名对照

. 中西医病名列表 第一章传染病类、时行病类(相当于西医的传染性疾病类、流行性疾病类) 1、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 10、肝热病(急性病毒性肝炎) 11、感冒(普通感冒)、肝瘟(急性病毒性重症肝炎) 212 3、麻疹(麻疹)、痢疾(细菌性痢疾) 1、湿阻或伤湿(湿阻、风或风痧(风疹 1、湿或湿瘟(肠伤、水痘(水痘副伤寒 1、疫斑热(流行性出血热、白喉(白喉 1、温毒发或瘟毒发斑(斑疹伤寒、百日咳(百日咳 1、稻瘟病(钩端螺旋体病、烂喉丹痧(猩红热 1、疟疾(疟疾、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第二章寄生虫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寄生虫疾病类) 1、赤虫病或扁虫病(姜片虫病) 7、黄胖病或黄肿病(钩虫病)或吸 2、肺虫病或吸虫病(肺虫病 8 、蛔虫病(蛔虫病)虫病) 9 、蛲虫病(蛲虫病)、寸白虫病(绦虫病) 310 、鞭虫病(鞭虫病)、囊虫病(囊虫病)411 、肝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包虫病(包虫病) 5 12 、蛊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丝虫病) 6 第三章脑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神经系统疾病类) 1、痫病(原发性癫痫或继发性癫痫) 19、冷厥或寒厥或阴厥(冻僵) 2、癫病(抑郁症单纯型或偏执型精 20、酒厥(急性酒精中毒) 神分裂症) 21、尸厥(植物状态去大脑皮质状态) 3、狂病(躁狂症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22、中恶(神经精神性昏厥) 4、癫狂病(躁狂抑郁型或混合型情 23、脑痨(结核性脑膜炎脑内结核瘤)感性精神障碍) 24、脑瘤(颅内良性或恶性肿瘤) 5、多寐(发作性睡病) 25、脑络痹(脑动脉硬化症) 6、不寐(神经性失眠) 26、脑萎(弥漫性大脑萎缩症脑叶萎缩症) 7、卑惵(神经衰弱症反应性抑郁症 27、痴呆(先天性痴呆继发性痴呆老年性恐怖症)痴呆) 8、神劳(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综合 28、颤病(震颤麻痹) 征) 29、口僻(面神经麻痹) 9、脏躁(癔病性激情发作更年期综 30、头风(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合征或抑郁症) 31、面风痛(三叉神经痛) 10、百合病(病后神经功能紊乱脑器 32、颅脑痈(脑脓肿) 质性精神障碍) 33、脑鸣(神经性脑鸣) . .

急性肠炎临床路径

急性肠炎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肠炎(ICD-10:K52.90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4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有暴饮暴食、食物中毒或特殊用药史等诱因。 2.肠道感染常经粪-口途径传播,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可有发热、水样便或粘液脓血便。 3.实验室检查异常,如大便常规见白细胞增多、血常规示白细胞升高、大便培养病原菌阳性等。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急性肠炎疾病编码(ICD-10:K5 2.904)。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为4-5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C-反应蛋白、血沉 (3)心电图、腹部超声、胸部X线片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1)大便培养+药敏 (2)血淀粉酶、出凝血功能、D-二聚体、CEA、Ca199、甲状腺功能、心肌标志物 (3)腹部平片(立卧位) (4)腹部及盆腔CT (5)结肠镜检查(一般不作清洁灌肠,急性期重型者应列为禁忌,以防穿孔) (6)X线钡剂灌肠检查(急性期不宜作钡剂检查,有诱发肠扩张与穿孔可能。临床静止期可作钡灌肠检查。)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4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病因治疗 (1)抗感染根据病原学检查证据,选择有效的抗感染药物治疗。 (2)其他如因服药所致的急性腹泻应及时停用有关药物。 2.对症治疗 (1)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2)纠正营养失衡。

最全中西医病名对照

中西医的病名对照 说明:中西医的病名对照只是一个大概的参考,实践技能第一站时还是要以主症辨病为主。中医的病名基本是以主症为主,中西医考生对于中医病名的理解,详见“中医病名的概念”。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 2、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咳嗽 3、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喘证 4、支气管哮喘:哮病 5、肺炎:咳嗽,喘证 6、肺结核:肺痨 7、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 :胸痹(真心痛) 8、心律失常:心悸 9、高血压病:眩晕,头痛,中风 10、急性胃炎:胃痛,血证(吐血),呕吐 慢性胃炎:胃痛 11、消化性溃疡:胃痛 12、溃疡性结肠炎:泄泻 13、急性胰腺炎:腹痛 14、细菌性痢疾:痢疾 15、病毒性肝炎:黄疸,胁痛,郁证

16、急性肾小球肾炎:水肿,血证(尿血) 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虚劳,腰痛,血证(尿血) 17、肾病综合症:水肿,腰痛,虚劳 18、尿路感染:淋证,腰痛,虚劳 19、糖尿病:消渴 20、缺铁性贫血:虚劳 21、再生障碍性贫血:虚劳 2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证(紫斑) 23、类风湿性关节炎:痹证 24、脑梗死、脑出血:中风-中脏腑/中经络 25、癫痫:痫病 26、有机磷农药中毒:中毒 27、急性阑尾炎:肠痈 28、急性胆道感染:胁痛,腹痛 29、乳腺囊性增生病:乳癖 30、前列腺增生症:癃闭,虚劳 31、急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盆腔炎/带下病(中西医大纲的中医病名直接用的就是“盆腔炎”,传统中医病名是“带下病”) 32、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无排卵型):崩漏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有排卵型):崩漏,月经失调(“月经失调”未被列入中西、中西医实践大纲中的中医病种) 33、围绝经期综合征:绝经前后诸证 34、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腹痛,不孕症 35、先兆流产:胎漏、胎动不安(“先兆流产”西医没要求,但“胎漏、胎动不安”中医有要求) 36、小儿肺炎:肺炎喘嗽 37、流行性腮腺炎:痄腮 38、小儿腹泻.:小儿泄泻 39、颈椎病:颈椎病 40、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 中医西医病名对照 【一】内科 糖尿病--消渴 甲状腺功能亢进--瘿气、瘿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胸痹、真心痛 高血压病--风眩、眩晕、头风 心律失常--心动悸 慢性心功能不全--心悸、怔忡、水肿、痰饮、心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粘膜与粘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亦可见于儿童和老年人。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属于“泄泻”范畴。“久痢”、“肠澼”、“滞下”、“休息痢”均涉及本病。因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合并症多,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内科治疗只能用激素等药物灌肠,口服水杨酸制剂及其他对症治疗,仅能暂时缓解病情,少数病人上述治疗无效,须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对患者身心造成极大痛苦。而笔者采用中医辨证施治,以中药口服加外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122例,根据症状、体征、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检查确诊。其中男62例,女60例,年龄25~45岁,平均36.2岁。轻度患者42例,表现为腹泻每日<4次,腹痛、便血较轻或少见。中度患者60例,表现为腹泻每日4~5次,为稀便或血便,腹痛较重,伴低热、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重度患者20例,表现为突然出现严重的腹痛、腹泻、便血、高热、体重减轻等。 2辨证施治 2.1湿热下注型症状:发热,腹痛、腹泻或里急后重,粪便挟有脓血、粘冻。苔黄腻,脉滑数。治则:清热利湿。方药:(1)内服方:

白芍10g,炒槐花10g,白头翁10g,秦皮6g,黄芩6g,木香6g,生甘草6g,白花蛇舌草15g,红藤30g,水煎服,日一剂。(2)外用方a:上述内服方煎成200ml,每晚做保留灌肠1次,14天为一疗程,间隔3~5天进行下一疗程。b:马齿苋、白头翁、黄柏、川芎各50g,丹参、儿茶各30g,水煎成100ml,每晚睡前做保留灌肠,15日为一疗程。 2.2寒湿下注型症状:腹痛拘急,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为纯白冻,里急后重,口淡乏味,中脘痞闷,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治则:温化寒湿,行气和血。方药:(1)内服方:当归12g,木香9g,炮姜9g,枳实9g,苍术15g,白术15g,猪苓15g,厚朴15g,茯苓15g,泽泻15g。水煎服,日一剂。(2)外用方:白芨、地榆炭、炮姜炭、石榴皮各30g,煎成100ml,高位保留灌肠,每晚一次,14天为一疗程。 2.3脾虚肝旺型症状:腹泻多于情绪紧张或激动后发生,腹痛即泻,泻后痛不减,伴胸胁胀痛,脘闷纳呆,苔薄白,脉弦细。治则:疏肝解郁,缓急止痛。方药:(1)内服方:柴胡15g,白芍20g,防风15g,木瓜15g,白术15g,陈皮12g,苡仁30g,焦山楂20g。水煎服,日一剂。(2)外用方:木香、白芍、地榆炭、五倍子、白芨各15g,煎成100ml,高位保留灌肠,每晚一次,15天为一疗程。 2.4脾胃虚弱型症状:常见于病情反复发作患者,肠鸣腹泻,粪便中挟有不消化食物,纳呆胸闷,疲乏无力,舌淡苔白,脉濡缓。治则:补脾健胃。方药:(1)内服方:党参20g,白术15g,山药20g,莲子15g,茯苓15g,车前子15g,马齿苋30g,炒谷麦牙各15g,黄芪30g,扁豆20g,砂仁10g,

肛肠科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一、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2008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成脓期 (3)溃破期 3.疾病分类 (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常见证候: 火毒蕴结证 热毒炽盛证 阴虚毒恋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痈(TCD编码:BWG040)和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的患者。 2.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3.有手术适应症。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由肛周外伤、肛周皮肤感染、结核病、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破溃、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3)凝血功能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6)感染性疾病筛查 (7)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盆底肛门部CT或MRI、直肠腔超声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切开挂线术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外用中成药 中药汤剂: (1)火毒蕴结证:清热泻火解毒 (2)热毒炽盛证:清热败毒透脓 (3)阴虚毒恋证:养阴清热解毒 中成药外用:

溃疡性结肠炎(中度活动)临床路径

溃疡性结肠炎(中度活动)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UC)(ICD-10:K51.002),临床严重程度为中度活动,临床病程为慢性复发型。 (二)诊断依据 根据《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编著,中华消化杂志,2018年)。 1.诊断标准:UC缺乏诊断的金标准,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在排除感染性和其他非感染性结肠炎的基础上进行诊断。 (1)临床表现: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程多在4~6周以上。可有皮肤、黏膜、关节、眼、肝胆等肠外表现。 (2)结肠镜检查: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中度炎症的内镜特征为血管形态消失,出血黏附在黏膜表面、糜烂,常伴有粗糙呈颗粒状的外观及黏膜脆性增加(接触性出血)。 (3)黏膜活检:建议多段、多点取材。组织学上可见以下主要改变。活动期:①固有膜内有弥漫性、急性、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尤其是上皮细胞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即隐窝炎),乃至形成隐窝脓肿; ②隐窝结构改变,隐窝大小、形态不规则;③可见黏膜表面糜烂、浅溃疡形成和肉芽组织。

(4)其他检查:无条件行结肠镜检查的单位可行钡剂灌肠检查。肠腔狭窄时如结肠镜无法通过,可应用钡剂灌肠检查、CT结肠成像检查显示结肠镜检查未及部位。 (5)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大体和组织学改变可见上述UC的特点。 2.在排除其他疾病如急性感染性肠炎、阿米巴肠病、肠道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结肠炎、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等疾病的基础上,可按下列要点诊断。 (1)具有上述典型临床表现者为临床疑诊,安排进一步检查。 (2)同时具备上述结肠镜和(或)放射影像学特征者,可临床拟诊。 (3)如再具备上述黏膜活检和(或)手术切除标本组织病理学特征者,可以确诊。 (4)初发病例如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和活检组织学改变不典型者,暂不确诊UC,应予密切随访。 3.病情评估 (1)临床类型:UC临床类型分为初发型和慢性复发型。 (2)病变范围:采用蒙特利尔分型,分为直肠型、左半结肠型、广泛结肠型。 (3)临床活动性的严重程度:依据改良Turelove和Witts疾病严重程度分型。 ①轻度:排便次数<4次/日,便血轻或无,体温和脉搏正常,

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以腹痛、腹泻、黏液或脓血便为临床主要表现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归属于中医学“泄泻”、“肠澼”等范畴。此病病程缓慢,病情轻重不一,失治或治疗不当造成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在后期常会导致肠纤维化,甚至恶变而引发结肠癌。现代医学至今尚未找到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良好对策,目前西药治疗本病存在着不良反应多、复发率高等问题。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证明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近期痊愈率为48.57%,因此开展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与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疗法介绍 本疗法在患者穴位上施以隔药饼灸,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长期临床研究建立起来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疗法。经过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证明隔药灸疗法的临床痊愈率为48.81%,总有效率为91.67%。研究证明,本疗法较西药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优势,且本方法安全可靠、操作简便、经济实用。 诊断标准 参照1992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分型诊断标准,选择脾胃虚弱型为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主症:①腹泻便溏,粪有黏液及少量脓血;②食少纳差;③食后腹胀;④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薄白;⑤脉细弱或濡缓。 次症:①腹胀肠鸣:②腹部隐痛喜按;③肢体倦怠;④神疲懒言;⑤面色萎黄;⑥肠黏膜水肿较充血明显;⑦肠黏膜溃疡浅表,周围红肿不明显,表面为白色分泌物;⑧肠黏膜粗糙,呈颗粒状。 具备主症2项、次症2项,或主症1项、次症3项,即可确定本证型。 禁忌证 1.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2.合并有心脑血管系统,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 3.局部皮肤糜烂、溃疡、痈疖等感染及皮肤病患者; 4.中医辨证非本型的患者; 5.妊娠或哺乳期患者等。 操作方法 1.器械准备 药饼灸组成:附子10克,肉桂2克,丹参3克,红花3克,木香2克。 精制温灸纯艾条。 2.操作步骤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研究进展分析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研究进展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结合现有技术,分别用中医辩证施 治和西医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对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 和各种治疗方法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我院自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 病理证实的的63例小肠淋巴瘤和63例小肠腺癌病灶。分析其治疗效果、临床表 现情况等。结果:近3年来患者溃疡性结肠炎住院患者数量和内镜检测出的数量 呈明显增加趋势。溃疡性结肠炎患病率大约为0.01%.住院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 以轻度和中毒患者为主分别占到35%到42%。临床表现类型以慢性复发和初发型 为主。暴发的患者比例仅仅占到2.4%。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血便等等 遇到多数肠道疾病的病理表现较为相似。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是容易复发的,以 轻中度为主的,肠道外病变较少见的多发性肠道疾病。国内以柳氮磺胺吡啶及激 素治疗为主,手术死亡率及癌变率较低。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进展;分析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363-02据有关资料显示,溃疡性结肠炎在国外较为常见,患病率也较高,一般在 0.8%左右,而在我国溃疡性结肠炎比较少见,然而,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的患病 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根据近15年的临床资料显示,溃疡性结肠炎已经成为 肠道主要疾病。所以,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我们该加强和提高诊断水平、治 疗水平和技术,为患者解除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溃疡性结肠炎一般临床表 现为腹痛,腹泻,血便等症状。从文献资料和临床资料来看溃疡性结肠炎容易复发,西医治疗见效快却不治本,中医治疗需要长期观察,不能立竿见影。这对医 生的治疗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就患者临床表现为主要参考,溃疡性结肠炎临 床表现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病理证实的溃 疡性结肠炎患者。其中,93例男性,33例女性,年龄19-78岁,平均55.4岁, 48例。男性51例,女性12例。年龄18-70,平均年龄44岁63例小肠腺癌,病 变部位在十二指肠38例,空场1例,回肠1例。男42例,女21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2岁。采用西门子公司sensation16层螺旋CT机。腹部器官多样,检查前后需做必要的准备以利于检查顺利进行。 1.2影像检查:使用西么子螺旋CT,挑选受试者,首先对容积扫描的双期 增强原始数据进行回顾性重建。对其进行6h的空腹准备,或者饮用受检用药(5%的甘露醇1000ml)以充填胃肠道减少气体伪影干扰,肠道准备充分,充盈度基本满意,以回肠充盈最佳,病变周围肠段充盈良好,符合诊断要求。静脉高压注射70-100ml,扫描采纳数130-150mas,螺旋距离为1.5,速度0.5,备好抢救药品和 氧气,与患者积极沟通,病人如果有心里障碍,可以全麻,通知其家属为其解释 检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等。准备事项完毕,开始进行扫描。扫描时应注意观察 扫描对象的体征反映,及时处理。扫描结束后,将数据传至工作站后采用MPR进行后处理。 1.3钡剂灌肠: 12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14例做了钡剂灌肠检查,主要是 表现为黏膜紊乱的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为9例,糜烂、溃疡3例、肠管短缩1例,肠腔狭窄无,息肉1例。 1,4 内镜表现:境内表现分析,126例溃 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肠镜检查,其中11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镜下病变范围及主

中西医病名对照

中西医病名列表 第一章传染病类、时行病类(相当于西医的传染性疾病类、流行性疾病类) 第二章寄生虫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寄生虫疾病类) 第三章脑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神经系统疾病类)

第四章心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类) 第五章肺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呼吸系统疾病类) 第六章脾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消化系统疾病类)

第七章肝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消化肝胆系统疾病类)

第八章肾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类) 第九章瘿、痹、痿、瘤等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内分泌系统、代谢系统、结缔组织系统和肿瘤疾病类)

外科病类 (相当于西医的同科疾病类) 中西医学对肿瘤名称命名对照 一、良性肿瘤: 1:耳覃外耳道乳头状瘤。

2:瘿瘤甲状腺肿瘤、甲状腺囊肿及癌。 3:脂瘤脂肪瘤以及皮脂腺囊肿。 4:痰色舌下囊肿。 5:痰核慢性淋巴结炎、淋巴结核以及肿瘤。 6:血瘤海绵状血管瘤。 7:胎瘤小儿血管瘤。 8:筋瘤腱鞘囊肿、软组织恶性肿瘤。 9:气瘤软组织肿瘤。 10:骨瘤骨良性肿瘤。 11:疣、痔、息肉。 二、恶性肿瘤: 1:舌菌舌癌。 2:茧唇唇癌。 3:喉百叶喉癌。 4:失荣鼻咽癌颈部转移、恶性淋巴瘤、腮腺癌及颈部转移癌。 5:石瘿甲状腺肿瘤。 6:噎膈食管癌、喷门癌。 7:反胃胃幽门部癌、以及幽门狭窄。 8:乳岩乳癌。 9:肺积晚期肺癌。 10:脾积包括肝癌及肝脾肿大、慢性白血病脾肿大。 11:肝积肝癌。 12:伏梁胰腺癌、或横结肠癌。 13:症瘕包括腹腔内胃、肝、胆、胰腺、膈、子宫、卵巢、肾脏等良性及恶性肿瘤。 14:肠覃卵巢、盆腔、胃肠道肿瘤。 15:肾岩阴茎癌。 16:五色带下宫颈癌、子宫癌。 17:石瘕子宫肌瘤、以及盆腔良性恶性肿瘤。 18:骨疽骨的良性恶性肿瘤。 19:上石疽颈淋巴结转移癌、何杰金氏玻 20:内瘤软组织恶性肿瘤。 21:石疔、黑疔、青疔、翻花包、体表的恶性肿瘤、黑色素瘤、癌性溃疡。22:翻花痔肛管癌。

(完整版)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辨证: 中医辨证分型,口服汤药治疗溃结的目的,主要是从机体内环境出发,从整体上改善阴阳偏盛偏衰的状况,临床上一般分四个证型。 (1)寒热错杂型:此型临床比较多见,特征是病情时发时止,绵绵不绝,既有腹痛喜温喜按之虚象、寒象,又有心烦、舌红,苔黄之热象,有时还有脓血夹杂、里急后重之实证。总之,病机非常复杂,寒热虚实互见,非专业中医师不得明辨,口服乌梅丸效果比较好,或者将乌梅丸改为汤药并随症加减煎服,见效会更快些。 (2)湿热积滞型:中度和重度溃结或急性暴发型溃结或慢性溃结的急性发作期多见此型。此型的特征是起病急、腹痛明显,暴注下迫、里急后重,甚至恶寒发热。此证兼有表症时要表里双解,宜服葛根荃连汤,无表症时治以燥湿清热止痢之法,可服白头翁汤等中药。对此证还应配合其他疗法,尽快控制病情。 (3)寒湿积滞型:慢性持续型溃结多为此型,此型特征是腹痛绵绵,喜温喜按,食欲不振,轻度的里急后重感。舌苔白滑或白腻。治宜温中散寒、健脾利湿之法,可以选胃苓汤、温脾汤、香砂六君子汤服用。 (4)气血不足型:溃结长期不愈,患者身心疲惫,易见此型。此型特征是气血不足,下焦虚衰,多见的症状是神疲乏力,四肢不温,消瘦贫血,腹中隐痛,下痢稀薄,舌淡脉细。治宜温补脾肾之法,可用附子理中汤,金匾肾气丸治疗。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由外邪内侵、饮食所伤、内伤七情、脾胃虚弱所致。属中医泄泻、肠风、便血、腹痛等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已显示出其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针对湿热壅盛患者,芍药汤、白头翁汤、香连丸、葛根芩连汤多被选用以清热燥湿。而胃苓汤、当归四逆汤、香砂六君子、不换金正气散多在临床用以温散寒湿。连理汤、乌梅丸、薏苡附子败酱散、半夏泻心汤多用以温中清肠。 芍药汤药方∶ 【出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分类】清热剂-清脏腑热 北京中医林,致力扬中医,呵护您的健

中医古今疾病名称对照

中医古今疾病名称对照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粘液性水肿。中医古称阳虚水泛。 重症肌无力。中医古称筋痿。 多睡症。中医古称过力脱气。 性淡漠。中医古称不欲近房。 阳萎。中医古称阳萎。 肥胖性生殖无能症。中医古称肥人不育。 多内分泌腺功能减退症—席汉氏综合症。中医古称黑疸。上呼吸道感染。中医古称感冒。 急性气管炎。中医古称风热犯肺。 大叶性肺炎。中医古称肺热。 急性痢疾。中医古称滞下。 急性胃肠炎。中医古称食泻。 霍乱。中医古称霍乱。 夏季热。中医古称疰夏。 肝炎。中医古称湿阻。

肝硬化。中医古称水鼓(是肝炎后期出现腹水)。 性病。中医古称花柳病。 糖尿病。中医古称消渴。 糖尿病并发脑血栓。中医古称消渴偏枯。 糖尿病合并宫颈癌。中医古称消渴倒开花。 腹膜后血肿。中医古称瘀血腰疼。 子宫肌瘤。中医古称经来结块。 红斑狼疮。中医古称鬼脸疮。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古称历节风。 青春期精神分裂症。中医古称书痴。 大发作型癫痫。中医古称羊角风。 戒毒。中医古称戒断大烟毒。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古称久痢。 胃溃疡。中医古称胃脘疼。 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古称萎黄急黄。 功能性子宫出血。中医古称崩漏。

尿毒症合并乙型肝炎。中医古称癃闭湿阻。 肾结石。中医古称石淋。 心肌病。中医古称心水。 过去,中医认为咳嗽低热消瘦是肺痨,其实肺痨之中就有肺癌。 乳腺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乳岩。 阴茎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肾岩。 结肠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肠结。 恶性黑色素瘤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翻花疮 胰腺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阴黄。 胃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反胃。 子宫内膜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血带。 甲状腺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石瘿。 恶性淋巴瘤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失荣 食道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噎膈 卵巢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腹块。 睾丸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肾囊瘤。

临床路径病种目录(20210215012825)

临床路径病种目录(346 个)、呼吸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5 个) 1. 肺血栓栓塞症 2. 社区获得性肺炎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4. 支气管扩张症 5. 支气管哮喘 6. 自发性气胸 7. 肺脓肿 8.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9. 结核性胸膜炎 10.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1. 慢性支气管炎 12. 特发性肺纤维化 13. 胸膜间皮瘤 14. 原发性支气管肿瘤 15. 原发性肺癌内科治疗 、消化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5 个) 1. 肝硬化腹水 2.轻症急性胰腺炎

3. 胆总管结石 2.轻症急性胰腺炎

4.胃十二指肠溃疡 5. 大肠息肉 6. 反流食管炎 7. 贲门失弛缓症内镜下气囊扩张术 8. 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 9. 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科治疗) 10. 经内镜胆管支架置入术 11. 溃疡性结肠炎(中度) 12. 上消化道出血 13. 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14. 胃溃疡合并出血(药物治疗) 15.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 三、神经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4 个)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 脑出血 3. 吉兰—巴雷综合征 4. 多发性硬化 5. 癫痫 6. 重症肌无力 7.病毒性脑炎 8. 成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

9. 肌萎缩侧索硬化 10.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11. 颈动脉狭窄 12. 颅内静脉窦血栓 13. 视神经脊髓炎 14. 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 15. 脑梗塞 四、心血管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6 个) 1. 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2.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3. 急性非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 4. 急性左心功能衰竭 5.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6.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7. 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 8. 房性心动过速 9.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10.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11.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内科) 12. 主动脉夹层(内科) 13.肾血管性高血压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 发表时间:2017-05-05T16:58:17.073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5期作者:王艳敏 [导读]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仍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可能与本病发病有关的因素有免疫因素、感染、遗传、环境等。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区人民医院 165000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指发生于直肠和结肠的局限于黏膜与黏膜下层的炎症。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慢性病程。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好发年龄为20~40岁,亦可见于儿童或老年人。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病情一般较轻,但近年来发病率及重症病例增多。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治疗 1病因和发病机制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仍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可能与本病发病有关的因素有免疫因素、感染、遗传、环境等。溃疡性结肠炎确切的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可能感染、毒素是致病的启动因子,细菌产物和食物抗原是发病的促进因子;细胞、可溶性介质等各种因素导致肠道免疫功能异常,加之内毒素等造成组织黏膜的损伤,引起各种临床表现。而出现的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可能是由于抗原的持续刺激和(或)免疫调节紊乱,免疫炎症反应表现为过度亢进和难于自限。 2临床表现 起病多数缓慢,少数急性起病,偶见急性暴发起病。病程呈慢性经过,多表现为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少数症状持续并逐渐加重。部分患者在发作间歇期可因饮食失调、劳累、精神刺激、感染等因素诱发或加重症状。临床表现与病变范围、病型及病期等有关。 3诊断 具有持续或反复发作腹泻和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伴有(或不伴)不同程度全身症状者,在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肠炎及CD、缺血性肠炎、放射性肠炎等基础上,具有上述结肠镜检查重要改变中至少l项及黏膜活检组织学所见可以诊断本病(没条件进行结肠镜检查,而X线钡剂灌肠检查具有上述X线征象中至少l项,也可以诊断本病,但不可靠)。如果临床表现不典型而有典型结肠镜检查所见及黏膜活检组织学所见(或典型X线钡剂灌肠检查所见)者也可诊断本病;有典型临床表现或典型既往史而目前结肠镜检查或X线钡剂灌肠检查无典型改变,应列为“疑诊”随访。应强调,本病并无特异性改变,各种病因均可引起类似的肠道炎症改变,故只有在认真排除各种可能有关病因后才能作出本病诊断。一个完整的诊断应包括其临床类型、病情严重程度、病变范围、病情分期及并发症。 4治疗 主要采用内科治疗,治疗目的是控制急性发作,维持缓解,减少复发,防治并发症。 4.1一般治疗 强调休息、饮食和营养。对活动期病人应有充分休息,以减少精神和体力负担,并予流质饮食,待病情好转后改为富营养少渣饮食。部分病人发病可能与牛乳过敏或不耐受有关,故宜询问有关病史并限制乳制品摄入。重症或暴发型病人应人院治疗,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贫血者可输血,低蛋白血症者输注入血清清蛋白。病情严重应禁食,并予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病人的情绪对病情会有影响,可予心理治疗。 4.2药物治疗 活动期治疗的目标是尽快控制炎症,缓解症状,缓解期应继续维持治疗,预防复发。 4.2.1氨基水杨酸制剂 柳氮磺吡啶有两个组成部分,磺胺吡啶和5-氨基水杨酸(5-ASA),由偶氮键相连。经肝脏摄取后由胆汁排出;被肠道的菌群所分解,偶氮键断裂,分解为磺胺吡啶和5-ASA两部分;磺胺吡啶则与副作用关系较大,经肠道吸收后在肝乙酰化,最后以葡萄糖醛酸的形式从尿中排出体外。 4.2.2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用药指征有中、重度UC或经水杨酸制剂治疗无效的UC和全结肠炎者。基本作用机制为非特异性抗炎和抑制免疫反应。针剂有氢化可的松、琥珀酸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和甲泼尼龙。片剂有泼尼松、地塞米松和甲泼尼龙。常用为口服泼尼松40~60mg/d;重症患者先予较大剂量静脉滴注,如氢化可的松或琥珀酸氢化可的松200~300mg/d,或甲基泼尼松龙48mg/d,使用7~10d,然后改为口服泼尼松60mg/d。病情缓解后逐渐减量至停药。注意减药速度不要太快以防反跳,减量期间加用氨基水杨酸制剂逐渐接替激素治疗。无效者可考虑环孢素或其他免疫抑制药。 4.2.3免疫抑制药 硫唑嘌呤或巯嘌呤可试用于对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或对激素依赖的慢性持续型病例,加用这类药物后可逐渐减少激素用量甚至停用。近年国外报道,对严重UC急性发作患者静脉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病例,应用环孢素静脉滴注,大部分患者可取得暂时缓解而避免急症手术。 5并发症治疗 中毒性巨结肠:中毒性巨结肠也称中毒性结肠扩张,是溃疡性结肠炎最严重或致命性的并发症,发病急,发展快,如诊断和处理不及时,预后差。病因是病变损坏肠壁神经丛和肠平滑肌。诱因有细菌代谢产物的作用及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血钾,可使肠管张力及蠕动减弱,导致肠管扩张。中毒性巨结肠一般先累及横结肠或仅累及横结肠,如病变发展,可累及全结肠,受累肠段肠管明显扩张,内径>5cm,腔内多为气体,也有少许渗出液和血液。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大量黏液脓血便,伴有发热,心率快,精神差,查体可见腹部膨隆,有时可见扩张的肠型。全腹弥漫性压痛。根据临床表现,查体结合X线等可诊断。治疗首先是去除病因或诱因,静脉应用激素控制原发病,给广谱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输血、输蛋白等支持治疗,有条件者行全胃肠外营养。 6预后 本病一般呈慢性过程,大部分患者反复发作;少部分患者发作一次后即停止;少部分患者病情呈慢性持续活动。严重发作特别是有并

中医病名 (4)

中医病名==西医病名 2010-06-12 09:16:58| 分类:中医疗病|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本文引用自rugaotv《中医病名==西医病名》 引用 rugaotv的中医病名==西医病名 专科名称中医病名西医病名 骨伤科桡骨远端骨折桡骨远端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 单纯胸腰椎骨折单纯胸腰椎骨折 骨蚀股骨头坏死 附骨疽骨髓炎 项痹病颈椎病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骨痿骨质疏松症 拇外翻拇外翻 膝痛膝半月板损伤 脑病科中风病脑梗死、脑出血 痴呆痴呆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TIA 郁病抑郁症 头痛头痛 不寐失眠 (疑难病) 肛肠科休息痢溃疡性结肠炎

便秘病便秘 肛漏病肛瘘 痔病痔疮 脱肛病直肠脱垂 结直肠癌病结直肠恶性肿瘤 心血管科胸痹心痛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 眩晕原发性高血压 血浊高脂血症 心悸心律失常 病毒性心肌炎 心肌病 皮肤科银屑病银屑病 白癜风白癜风 湿疹湿疹 痤疮痤疮 带状疱疹带状疱疹 儿科哮喘支气管哮喘 肺炎喘嗽肺炎/支气管肺炎/支原体肺炎 反复感冒反复呼吸道感染 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 紫癜/尿血过敏性紫癜/过敏性紫癜肾炎 小儿泄泻病小儿腹泻病 风湿病科尪痹类风湿性关节炎 大偻强直性脊柱炎 骨痹骨关节病(炎) 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 燥痹干燥综合症 痛风痛风

肺病科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病哮喘 咳嗽病咳嗽 肺癌肺癌 肺炎喘嗽细菌性肺炎 耳鼻喉科口腔粘膜白斑症口腔黏膜白斑 鼻鼽病变态反应性鼻炎 乳蛾病扁桃体炎 慢喉喑病慢性喉炎 暴聋病突发性耳聋 老年病科中风病脑梗死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 痴呆痴呆 肿瘤科胃癌胃癌 肺癌肺癌 结直肠癌结直肠癌 乳腺癌乳腺癌 胰腺癌胰腺癌 肝癌肝癌 糖尿病科消渴病2型糖尿病 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 消渴筋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消渴脱疽糖尿病足 消渴心痹糖尿病合并心脏病 瘿病甲状腺疾病 康复科中风病脑梗死、脑出血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面瘫病周围性面瘫 肾病科肾衰病慢性肾功能衰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