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的治疗进展
晚期结直肠癌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晚期结直肠癌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研究进展晚期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针对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方法层出不穷,其中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技术备受关注。
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的新生和生长,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的目的。
本文将对晚期结直肠癌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以期为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晚期结直肠癌的特点和治疗挑战晚期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病情往往在确诊时已经到了晚期,肿瘤细胞已经扩散到周围组织和器官,甚至转移至远处的部位。
这种情况给治疗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为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难度较大,常规的手术、放疗和化疗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在晚期结直肠癌中,肿瘤血管的新生和生长对肿瘤的生长和扩散起着关键作用。
肿瘤细胞需要大量的营养和氧气来维持其生长和分裂,而这些物质主要通过血管供应。
肿瘤细胞产生多种血管生成因子,刺激附近的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和分化,形成新的血管,从而为肿瘤提供所需的营养和氧气。
这一过程被称为血管生成,它是肿瘤生长和扩散的重要途径。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成为了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一个重要策略。
二、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的原理和方法1. 抗血管生成因子治疗:通过抑制肿瘤产生的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本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bFGF)等,阻断血管生成的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肿瘤血管的新生和生长。
2. 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通过使用特定的分子靶向抑制剂,如西妥昔单抗、贝伐珠单抗等,针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关键信号通路和分子靶点,抑制肿瘤血管的新生和生长。
3. 多靶点抗血管生成治疗:结合不同的抗血管生成药物或治疗策略,同时干扰肿瘤血管生成的多个信号通路和分子靶点,从而加强抗血管生成的疗效。
以上这些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方法均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和临床效果。
这为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复发直肠癌治疗的进展2024
复发直肠癌治疗的进展2024摘要近年来手术技术的进步使得直肠癌根治术后的复发率明显下降,但仍有2.4%~10.0%的直肠癌患者存在手术后局部复发,即局部复发直肠癌(L R RC �全盆腔脏器切除术是唯一可能治愈L R RC的方法。
近10年来,伴随着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会诊制度的普及和医学影像学及外科技术的巨大进步,L R RC的治疗模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充分准确的术前评估、个体化的术式选择显著地降低了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多学科模式下合理的新辅助放化疗+充分的手术切除范围提高了RO切除率,让L R R C 患者获得了更好的预后。
此外,更科学的术后护理提高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本文对近些年L R RC治疗上取得的新进展进行了总结。
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结直肠癌是发病率第三位的恶阳忡瘤[1 1有7.7%的直肠癌患者会在术后发生局部复发[2]。
局部复发直肠癌(locally recurrent rectal cancer, R RC)指直肠癌根治术后,在原发部位及其周围残余肿瘤细胞的继续发展,不伴远处复发。
复发肿瘤与原发肿瘤有高度的生物学相似性,可以认为其为原发灶的残余复发[3 1一、R RC的术前影像学评估更为准确在过去,影像学技术的限制可能导致患者的术前肿瘤分期不准确,极大阻碍了复杂盆腔手术的发展和进步。
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经直肠超声内镜、CT、MRI已被常规应用于直肠癌的术前影像学分期。
经直肠超声内镜能够准确评估肿瘤在肠壁内的浸润深度。
借助直肠内镜超声引导下的活检,是病理学确认LRRC诊断最重要的方式[41在上个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32排或者64排CT仍然是各大医疗中心的主力影像学装备。
近年来,随着高清256排CT的全面推广,CT扫描结果更为准确。
同时配合三维重建技术,使手术医师能够在手术之前获得肿瘤局部侵犯的范围、程度等准确信息。
此外,准确的CT定位还可以用千放射性粒子1251的植入[5 1与CT比较,MRI对软组织分辨力更高,对LRRC的诊断准确率显著较高[61相较千传统的MRI检查的一般序列,弥散加权成像在MRI诊断LRRC方面具有更好的优势。
低位直肠癌的治疗进展研究
低位直肠癌的治疗进展研究低位直肠癌指的是与肛缘距离8厘米的直肠癌,也包括超低位的直肠癌,它指的是与肛缘距离5厘米以内的直肠癌。
本文主要向大家介绍了几种低位直肠癌的治疗方法。
1.保肛手术(1)病理依据直肠在矢状面上有2个弯曲,一个是会阴曲,另一个是骶曲,在手术期间切除直肠侧面的韧带之后,可以把直肠延伸3大5厘米,可以增大低位直肠癌保肛的概率。
有81%到95%的直肠癌出现远端壁内播散的距离小于1厘米,如果大于1厘米意味着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以及远端转移,对于大部分患者来说,2厘米远切可以将微型的病灶切除干净。
对于低位直肠癌来说,需要将远切缘控制在1厘米及以上,对于分化不佳且体积较大的肿瘤,远切缘需要大于1厘米。
通常来说淋巴结的转移方向有3个,分别为上、下和侧方。
腹膜折返上方的直肠只存在向上的淋巴引流,位于腹膜折返下方的直肠会发生三个方向的引流。
如果患者处于肿瘤的晚期或者是肿瘤的恶化程度较高时,向上的淋巴管会发生堵塞,如果肿瘤与肛管之间的距离非常近或者是存在肛周皮肤侵犯时,会导致向下扩散,发生的几率不足2%,而且扩散的距离通常不会超过2.5厘米,上述发现为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提供了一定的病理学支持。
(2)保肛手术方法的选择保肛手术的方法有很多种,比方说传统的Dixon手术、Bacon手术以及Parks手术等等。
在选择术式期间,需要考虑患者的肿瘤分期、肿瘤的病理类型以及肿瘤和肛缘之间的距离等等。
需要以根治肿瘤同时保留患者的肛门为出发点。
Heald等人发现,有30%以上的低位直肠癌患者,他们的直肠系膜里面分布着癌细胞,为此提出了TME理念,也就是将直肠和直肠系膜全部切除,以此来彻底清除直肠癌的原发病灶以及播散病灶,可以有效降低局部复发的概率。
此外,Baik等人CRM也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率与局部复发率的一大因素,CRM与TME等理论的提出对提高患者手术生存率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3)DST的应用DST也被叫作双吻合器,此技术在低位结肠癌手术中的应用,能够保证在狭窄的骨盆内展开准确操作,更加吻合肠道,而且可以有效降低术后的并发症,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结直肠癌的分子标志物及免疫治疗进展
结直肠癌的分子标志物及免疫治疗进展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目前,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仍然是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领域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结直肠癌的分子标志物和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文将介绍结直肠癌的分子标志物及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
一、结直肠癌的分子标志物1. 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微卫星不稳定性是结直肠癌中最重要的分子标志物之一。
它主要由DNA复制脱落或错配修复系统缺陷引起,导致DNA微卫星区域的不稳定性。
MSI的高频率在结直肠癌中常常与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或Lynch综合征相关。
检测MSI状态可以帮助确定结直肠癌的发展风险和预后,以及预测对化疗和免疫治疗的响应。
2. RAS突变RAS基因家族包括KRAS、NRAS和HRAS等,它们在调控细胞增殖和生长方面起重要作用。
RAS突变是结直肠癌中十分常见的分子变异,约占总体患者的40%。
临床研究表明,RAS突变可导致耐药性,并与预后差、复发率高等不良临床结果相关。
3. BRAF突变BRAF是RAS/Raf/MEK/ERK信号通路中的一个关键组分。
BRAF V600E是最常见的BRAF突变形式,约在结直肠癌中出现10%至15%的频率。
BRAF突变与预后不良、化疗耐药性和转移倾向有关。
4. PIK3CA突变PIK3CA基因编码PI3Kα亚单位,它作为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因子在癌症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PIK3CA突变在结直肠癌中的发生频率约为15%至20%。
研究发现PIK3CA突变与化疗敏感性降低、预后恶化等临床特点相关。
二、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进展1. PD-1/PD-L1抑制剂PD-1和PD-L1是免疫检查点中的关键分子,其通过抑制T细胞活化来维持免疫耐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PD-1或PD-L1,恢复T细胞对癌细胞的免疫杀伤作用。
结直肠癌免疫治疗进展与思考 PPT课件
04
思考:如何提升结直肠癌免疫治 疗水平
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相结合
01
深入研究结直肠癌的免疫机制
通过基础研究,进一步揭示结直肠癌的免疫逃逸机制,为免疫治疗提供
新的靶点。
02
开发新型免疫治疗药物
基于基础研究成果,研发针对结直肠癌的新型免疫治疗药物,提高治疗
3
双特异性抗体疗法
利用双特异性抗体同时激活免疫细胞和导向肿瘤 细胞,实现更精准的免疫治疗。
耐药机制及应对策略研究进展
耐药机制研究
深入探究结直肠癌细胞对免疫治 疗的耐药机制,如免疫逃逸、肿 瘤微环境改变等。
耐药标志物筛选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和临床样本 分析,筛选可用于预测免疫治疗 耐药的生物标志物。
耐药应对策略
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治疗反应和病情变化,动态调整免疫治疗方案,以达到 最佳治疗效果。
探索多学科协作模式,提高综合治疗效果
建立多学科协作团队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免疫治疗方案 ,提高治疗效果。
组建包括肿瘤内科、外科、放疗科、病理科 、影像科等在内的多学科协作团队,共同制 定治疗方案。
细胞因子
刺激和增强患者免疫细胞 的活性,提高免疫细胞对 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肿瘤疫苗
通过注射肿瘤相关抗原或 肿瘤细胞,刺激患者免疫 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攻击肿瘤细胞。
免疫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情况
早期结直肠癌
免疫治疗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在手术切除后降低复发风险和提高 生存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晚期结直肠癌
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直肠癌治疗和护理进展
诊断直肠癌最重要的方法
手凡术有治 便疗血:、大便生习惯改命变、体大便征变形的的患者变均应化行 ,伤口敷料的渗血、渗液及引 流液的情况;②保持腹腔引流管通畅:避免管 自闭插管造口病人护理进展:
2)饮食护理:术后禁食2~3天,禁食期间,胃肠减压,静脉补液,应用抗生素。 适用于癌肿距齿状线5cm以上的直肠癌,保留了正常肛门和肛门括约肌,但术后容易出现排便次数增多,控制排便功能减弱。
• 术后: 手术根治性切除仍是治疗直肠癌的主要方法
一件式人工袋的底盘与便袋合一,只需将底盘上的胶质贴面直接贴与皮肤上即可,用法简单,但容易刺激皮肤。
直肠癌的病因目前仍不十分清楚,其发病与饮食习惯、遗传因素、癌前病变等有关。
• 1)病情观察:①回病房后,应密切观察病人 (1)、饮食习惯:与高脂肪、高蛋白质、低纤维素饮食有关,此外,过多摄入腌制食品可增加肠癌中的致癌物,诱发癌变,而维生素、
G重e视ne便ral血Su及rg大er便y 道习惯改的变 脱落、受压、扭曲、堵塞。观察并记录引 流液的色质量。 1)病情观察:①回病房后,应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伤口敷料的渗血、渗液及引流液的情况;
7~10食少许温开水,若无腹胀,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进少量流食,如无腹胀可进流 食,1周左右可进少渣半流质,2周后可进少渣普食。 手术根治性切除仍是治疗直肠癌的主要方法
General Surgery
手术治疗: 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以其创伤小、恢 复快等优点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 展。
General Surgery
护理:
• 术前: • 心理护理、加强营养、肠道准备、术晨
留置胃管
护理:
影像学检查:超声内镜EUS CT B超 2)饮食护理:术后禁食2~3天,禁食期间,胃肠减压,静脉补液,应用抗生素。 手术治疗:
结直肠癌外科治疗进展PPT【26页】
VS
机器人辅助手术
机器人辅助手术能够通过远程控制技术, 实现医生对手术过程的精确操控,提高手 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这种技术尤其适用 于复杂和高风险的结直肠癌手术。
免疫疗法与外科手术的结合
免疫疗法
免疫疗法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通过激活 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在结 直肠癌治疗中,免疫疗法已经成为一种重要 的辅助手段。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措施
疼痛管理
01
通过有效的疼痛控制措施,如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减轻患者
的疼痛感,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心理干预
02
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患者应对心理压力,调整心态,增
强信心。
康复训练与社会支持
03
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提高体能,同时提供社会支持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结直肠癌患者的康复与心理支持
康复计划
心理支持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 划,包括体能训练、营养指导、工作与学 习调整等方面的指导。
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患者调 整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家属支持
定期随访与评估
鼓励家属参与患者的康复过程,给予患者 情感上的支持和日常生活的照顾。
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和评估,了解康复进 展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康复计划。
诊断
结直肠癌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确诊需要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分期
结直肠癌的分期是根据肿瘤侵犯的深度和范围来确定的,常用的分期方法是TNM分期系统,分为I期、II期、III期 和IV期。
02
结直肠癌外科治疗的历史与现 状
传统手术方法
01
02
03
西妥昔单抗治疗结直肠癌的进展
西妥昔单抗治疗结直肠癌的进展
西妥昔单抗,亦称曲妥珠单抗,是一种针对肿瘤特异性抗原表达的肿瘤治疗药物。
它通过靶向细胞表面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结合,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从而达到治疗
癌症的目的。
近年来,西妥昔单抗已经在结直肠癌治疗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世界范围内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
该疾病的发生与复杂的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治疗方法也一直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西妥昔单抗的引入,使得结直肠癌治疗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研究表明,EGFR在许多结直肠癌患者中都有表达,这使得西
妥昔单抗成为一种针对这种癌症的有力武器。
此外,西妥昔单抗还可以增强化疗的功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疾病复发可能性。
西妥昔单抗的使用方法是通过静脉注射,通常与其它药物一起使用,例如氟尿嘧啶、奥沙利铂等。
治疗时间因患者不同而异,通常从几个月到数年不等。
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和药物副作用,以确保患者的身体状况。
虽然西妥昔单抗的副作用相对较轻,但还是需要特别注意它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例如头晕、恶心、呕吐等。
总的来说,西妥昔单抗治疗结直肠癌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与化疗相比,它具有更少的副
作用,并且可以被广泛使用。
未来,我们期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西妥昔单抗可以成为结直肠癌治疗领域的重要选择,帮助更多的患者战胜癌症。
直肠癌的外科治疗进展
直肠癌的外科治疗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近年来直肠癌外科治疗的进展包括手术方式的改进、术前肠道准备、放疗与化疗和人造肛门等方面。
通过术前全面、正确的评估决定治疗方针和手术方式,尽量避免永久性腹部经肠造口、保留健全的控便功能是改善术后生活质量时首先考虑的问题。
可明显降低局部复发率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um excision,TME)正作为一种标准的直肠癌根治术被越来越多的外科医生所接受。
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直肠癌根治术的发展使男性患者在维持较低水平的局部复发率的同时,显著降低排尿障碍和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肿瘤直径超过3 cm时,局部切除复发率明显升高。
腹腔镜根治术戳口存在癌细胞种植的可能性,不宜作为根治手段。
术前进行放化疗,能提高降期比例,并能使微转移较早得到治疗。
术前放疗能使因保肛率上升,局部复发率降低而受到普遍认可。
【关键词】直肠肿瘤·外科治疗1 关于手术术式的选择1.1 保肛手术LAR和APR是直肠癌切除后直肠重建的两种方式。
在根治切除的前提下合理选择肠道重建的方法对于降低复发率、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
目前有观点认为个体的差异及条件可能比肿瘤与肛门间的距离更重要,有些女性患者肿瘤距肛门3~4 cm处也可保肛。
通过术前直肠指检、直肠腔内B超和盆腔CT检查进行全面、正确的评估,决定治疗方针和手术方式,尽量避免永久性腹部经肠造口、保留健全的控便功能是改善术后生活质量时首先考虑的问题,因而在保证肿瘤根治的前提下,尽量提高LAR的成功率是当今外科发展的大趋势。
这里包含两个要求,一是控便功能健全,最终具有正常肛直肠功能;二是尽量降低局部复发率和提高5年生存率。
国外已广泛采用结肠肛管吻合术在直肠切除后保留括约肌功能,并成为LAR中优先选用的术式,但该术式对粪便储存功能的恢复和建立较为缓慢。
结直肠癌综合治疗新进展
结直肠癌综合治疗新进展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综合治疗策略在近年来有了显著的进展。
结直肠癌综合治疗的目标是通过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针对结直肠癌综合治疗的新进展进行介绍。
在结直肠癌的手术治疗中,微创手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选择。
腹腔镜手术和经肛门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可以减少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机器人辅助手术也逐渐在结直肠癌治疗中得到应用。
机器人手术具有高清晰度、三维立体视觉和手臂稳定等优势,可以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放化疗在结直肠癌综合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与传统的放化疗相比,调强放疗技术的应用逐渐增多。
调强放疗能够更精确地定位肿瘤灶,减少正常组织的受损,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副作用的发生。
此外,放疗技术的个体化应用也成为一种研究热点。
根据患者的基因变异情况和放疗敏感性,可以选择个体化的放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肿瘤遗传学的快速发展,靶向治疗已经成为结直肠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策略之一。
靶向治疗通过针对特定的癌细胞分子靶点,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经典的靶向治疗药物,如抗EGFR抗体和抗VEGF抗体,已经被广泛用于结直肠癌的治疗中。
另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也为结直肠癌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这些药物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增强对肿瘤的免疫应答,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免疫治疗也是结直肠癌综合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增强对癌细胞的免疫应答,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近年来,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给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检查点抑制剂通过抑制免疫检查点分子的相互作用,激活患者的免疫细胞,增强对肿瘤的免疫攻击。
免疫治疗在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部分患者的肿瘤得到了显著缩小甚至完全消失。
除了传统的治疗手段,综合治疗中的营养和心理支持也非常重要。
局部复发性直肠癌的治疗进展
直肠癌局部复发后怎么办?有数据表明,2018年,全球结直肠癌确诊人数超过180万例,死亡人数超过80万例。
发病率在全部肿瘤中居第3位,死亡率居第2位。
局部复发性直肠癌(locally recurrent rectal cancer,LRRC)定义为直肠癌术后原发肿瘤部位或手术野范围局部再出现的和原发癌病理性质相同的肿瘤。
未经治疗的LRRC中位生存期仅10个月,直肠癌初次根治后复发几率为2.4%~10%。
Park等报道高达95%的复发转移在术后3年内出现,患者有局部压迫症状,会阴区、下肢疼痛,排尿困难,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
Yamada等根据手术预后分型,将复发部位分为3种:局限型:肿瘤局限于临近盆腔器官和结缔组织;骶前型:肿瘤侵犯低位骶骨(S3、S4、S5),尾骨或骨膜;侧壁型:肿瘤侵犯坐骨神经、坐骨大孔、盆侧壁或上位骶骨(S1、S2)。
另有研究报道根据症状分型:S0为无症状,S1为有症状但无疼痛,S2为有症状伴疼痛。
目前LRRC的治疗仍以手术和外放疗为主,但许多患者因既往外放疗史或复发部位等因素难以行手术或外放疗。
目前,大量新兴技术涌现,均证实对LRRC有较好的疗效。
手术大量研究证实,肿瘤完全切除(R0切除)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Dresen等报道,R0切除、不完全切除(R1切除)和残留切除(R2切除)术后3年生存率分别为58.7%、26.5%和24.1%,3 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4.9%、29.2%和28.5%,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可提高R0切除的几率。
但有研究表明仅20%~30%的患者可行R0 手术,手术禁忌包括伴有盆腔外难以切除的转移灶,主动脉旁淋巴结累及,两侧坐骨神经累及,L5/S1以上腰椎累及等。
Iversen等报道侧盆壁复发的患者预后更差,原因是R0切除的几率更低。
50% LRRC在诊断时已经伴有远处转移,不适宜手术切除。
因此诊断LRRC时应完善全身检查,避免过度治疗。
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进展
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进展结直肠癌是临床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以40-70岁人群最为多见,其发病机制目前仍在探讨之中,结直肠癌根治术是目前临床外科治疗的首选方案,不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还有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1]。
与传统术式相比,以微创为特点的腹腔镜手术不仅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且还能够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以及降低并发症发生[2-3]。
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发展,使得靶向治疗、精准治疗等理念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属于免疫抑制分子,一旦与配体PD-L1相结合便会导致T细胞进入程序性死亡,从而导致机体内肿瘤细胞得以逃避免疫系统的灭杀[4]。
因此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主要的免疫治疗在临床上得到了应用,并且在安全性、有效性上获得了认可[5-6]。
为进一步评价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进展,以及为临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特进行此次综述。
现报告如下。
1 PD-1抑制剂在结直肠癌免疫治疗中的应用PD-1是表达在T细胞表面的一种重要的免疫抑制跨膜蛋白,而PD-L1和PD-L2均是配体;肿瘤细胞表面能够表达PD-L1或者PD-L2,因此一旦肿瘤细胞与T细胞的PD-1蛋白结合便会导致T细胞无法再识别肿瘤细胞,从而使得肿瘤细胞能逃避免疫系统查杀。
而PD-1以及PD-L1抗体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在临床实体肿瘤的治疗中获得了显著疗效,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延长患者生存周期。
为此胡诗琪等[7]在研究中对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在化疗治疗的基础上,每3周给予200 mg帕博利珠单抗,持续1年直至进展、不可接受的毒性或停药,结果显示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分别达到21.7%、78.3%,而在不良反应事件中主要为Ⅰ、Ⅱ级常见,罕见Ⅲ级,没有Ⅳ级。
证实临床对于MSI-H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通过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疗效和安全性均理想。
裴风云等[8]在研究中探究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用于局部进展期错配修复缺陷(dMMR)或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结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安全性与疗效,发现8例纳入研究的患者经完整新辅助免疫治疗后,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的患者为7例,主要病理缓解(mPR)8例,同时以CTCAE 5.0版进行免疫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评价,结果全组均未发生3级及以上免疫治疗相关不良事件;此外研究中随后要对所有患者均顺利进行了肿瘤根治性切除手术,且术后均未发生手术相关不良事件。
2024直肠癌新辅助治疗进展PPT教案
直肠癌新辅助治疗进展PPT教案•引言•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现状与趋势•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适应症与禁忌症•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实施过程与注意事项目•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评价与影响因素•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挑战与前景展望录引言直肠癌概述直肠癌定义与发病机制直肠癌是指发生在直肠齿状线以上至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与遗传、环境、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
直肠癌流行病学特点直肠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年轻化趋势明显。
直肠癌临床表现与诊断直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里急后重等症状。
诊断主要依靠肛门指检、肠镜和病理学检查等手段。
新辅助治疗的意义新辅助治疗的定义01新辅助治疗是指在手术前进行的一系列治疗,包括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旨在缩小肿瘤、缓解症状、提高手术切除率和生存率。
新辅助治疗在直肠癌治疗中的地位02新辅助治疗已成为直肠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可显著提高手术效果和生存率。
新辅助治疗的研究进展03近年来,随着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辅助治疗在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疗效和安全性也得到了不断提高。
教案目的与安排教案目的通过本次教案,使学生了解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最新进展,掌握新辅助治疗在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原则和注意事项,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教案安排本次教案将分为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两部分。
理论讲解部分将重点介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原理、方法、疗效评估等方面的知识;实践操作部分将通过病例分析、模拟操作等形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新辅助治疗在直肠癌治疗中的具体应用。
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现状与趋势主要以化疗为主,为手术治疗创造条件。
初始阶段发展阶段现阶段放疗逐渐加入,形成化疗与放疗相结合的模式。
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新型治疗方式不断涌现,为新辅助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STRO 2008直肠癌的治疗进展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金晶
新辅助同步放化疗
随着2004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关于Ⅱ/Ⅲ期直肠癌术前新辅助同步放化疗与术后辅助同步放化疗随机分组研究的发表,新辅助同步放化疗已成为Ⅱ/Ⅲ期直肠癌的标准治疗手段。
与术后同步放化疗相比,前者可以进一步降低局部复发率并可能使部分患者得到保留肛门的机会,改善其生活质量。
而如何更有效地结合同步化疗药物、如何预测新辅助同步放化疗的疗效以及提高病理完全缓解(pCR)率成为科学家们关注的热点。
本届大会报告了美国放射治疗肿瘤学协作组(RTOG)0012Ⅱ期临床研究的长期随访结果。
研究中,一组接受5-氟尿嘧啶(5-FU)静脉持续滴注+盆腔超分割放疗,另一组接受5-FU 静脉持续滴注+伊立替康+盆腔常规分割放疗。
尽管该研究并未显示两组在长期生存率、无瘤生存率以及癌症相关死亡率上的差别,但达到pCR者与未达到者相比,可以获得显著更长的长期生存率,提示获得pCR是患者得以长期生存的一项重要预后指标。
为了获得高pCR率,随之而来的研究一是关于如何建立一种可靠的预测模式来预测患者是否有可能获得pCR,二是如何通过加大局部剂量来使患者最大程度地获得pCR。
预后预测模式意大利瓦伦蒂尼(Valentini)领导的小组一直致力于Ⅱ/Ⅲ期直肠癌新辅助同步放化疗的研究,他们在本届ASTRO会议上的一篇壁报受到关注。
该研究比较了利用患者的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临床T分期、肿瘤长度等)与利用PET/CT结合临床资料两种预测模式来预测新辅助同步放化疗患者pCR率的不同。
结果显示,与单纯临床资料相比,PET/CT+临床资料可以更好地预测pCR率。
但由于PET/CT的病例数较少(小于100例),因此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同步加量加大剂量与提高pCR率似乎有着必然的关系,但加大剂量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有区别地加大局部肿瘤剂量,二是在加大剂量的同时,如何有效地降低正常组织的受照射量。
比利时的学者利用磁共振显像(MRI)的弥散加权新技术来指导同步加量。
该研究对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19例患者在放疗的分次间,进行了多次弥散加权成像的MRI扫描(如图),旨在分析弥散加权所显示的影像在直肠癌分次照射中有无不同,另外根据加权像进行同步加量。
该研究实际上是生物调强放疗(IMRT)的一个范畴。
尽管该研究未显示分次间直肠癌弥散加权图像的明显变化,但是为直肠癌的生物靶区IMRT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尝试。
图中高信号区域为弥散加权显影部分,在实施放疗时予以同步加量照射,而蓝线区 域为直肠癌盆腔野照射区域,接受剂量为45~50 Gy
另外,来自美国匹兹堡阿勒格尼(Allegheny)总医院的一项研究利用PET/CT成像来指导直肠癌术前放化疗的靶区勾画,并同时给予同步加量,亦是为了获得较高的pCR率。
调强放疗
IMRT已成为越来越多恶性肿瘤(如鼻咽癌)的主流治疗技术。
利用IMRT技术可以得到更大的局部剂量,同时最大可能减少周围正常组织的受照射剂量。
但对调强技术是否有益于直肠癌的放疗目前研究得较少。
我院邓垒曾就不同治疗技术在直肠癌中的运用进行了剂量学对比分析。
研究认为,IMRT 较三维适形治疗(3D-CRT)无论在靶区的均匀性还是在正常组织的保护方面均有显著提高,但是5野IMRT与7野IMRT之间并无显著差别。
无独有偶,在今年ASTRO会议上也有这方面的报告(美国巴尔的摩大学)。
该研究认为,IMRT与3D-CRT相比,可以显著减少小肠受高剂量照射的体积,从而更好地保护了正常组织或器官,避免给患者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
结语
尽管本届大会关于直肠癌的治疗进展方面大型的随机分组研究报告较少,但是一些前沿性研究,如利用各种新技术进行同步加量IMRT、基因谱和生物标志物预测放化疗的疗效等,为我们揭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