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学术年谱(二)
季羡林
经典语录
•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 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 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 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 生活就有苦恼。 • 富者有礼高质,贫者有礼免辱,父子有礼慈孝,兄 弟有礼和睦,夫妻有礼情长,朋友有礼义笃,社会有礼 祥和。 •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 人类文化做出贡献[12]。 •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 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 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 者,相互容忍也。 •
二辞“学界泰斗”
• “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现在却偏 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 呢?”先要弄清楚什么叫“泰斗”。泰者,泰山 也;斗者,北斗也。两者都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 东西。 • 光谈教育界。我一生做教书匠,爬格子。在 国外教书10年,在国内57年。人们常说:“没有 功劳,也有苦劳。”特别是在过去几十年中,天 天运动,花样翻新,总的目的就是让你不得安闲, 神经时时刻刻都处在万分紧张的情况中。在这样 的情况下,我一直担任行政工作,想要做出什么 成绩,岂不戛戛乎难矣哉!我这个“泰斗”从哪 里讲起呢?
• 1929年,季羡林与彭德华结为夫妻。他们的结合是父母之 命,媒妁之言。彭德华她自幼丧母,只有小学文化水平, 是一个真正善良的人,一生没有跟任何人发过脾气。上对 公婆,她真正尽了孝道。下对子女,她真正做到了慈母。 中对丈夫,她绝对忠诚,绝对服从,绝对爱护。季老的婚 姻可谓中国封建婚姻包办的悲剧,但是他后来的独居也使 得他内心平静安心的专研在他的学术研究中,正如梅兰芳 的寂寞成就了他一样。 • 1933年季羡林有了女儿,取名季婉如,后毕业天津大 学,成为核工业部的高级工程师,已病故。季宛如有一子, 是季羡林的外孙-何巍 • 1935年,季羡林又有了儿子延宗,即是季承。但作为 “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儿子,季承自小却很少得到父亲的 教诲,父子关系一向冷淡,并曾被父亲“赶出家门”。
季羡林的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内容
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 1934年季羡林在清华毕业留影,右为毕业证
[6]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 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 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0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 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游记》有些成分来源于印度的论证,说明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 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编《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今译》,并撰10万字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印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0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 7、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8、东方文化研究:从80年代后期开始,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0余,800余册,预计15年完成。 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0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 10、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7]
走近名家——季羡林
走近名家——季羡林作者:何莉谭周杰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11年第26期名家简介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我国著名学者,精通多国语言。
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1946年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等多种职务。
季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
季先生不仅出版了大量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著作,而且出版了多部散文集,在文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季羡林论人生》《病榻杂记》等。
季先生的散文,无论是咏物、怀旧,还是叙事、写景,均表现了他观察事物、认识世事的独特眼光和深刻思想,抒发了他的真情实感,给人以深刻启迪。
季先生具有明确、独到的散文观。
他的散文继承与发扬了中国古典的美学精神,呈现出章法的自然而严谨之美、内容的朴实而韵律之美、语言的平实而精练之美。
2008年高考语文湖北卷阅读题选用了季先生的散文《雾》,2008年全国卷Ⅱ选用了他的散文《马缨花》,2010年北京卷选用了他的散文《海棠花》。
近年来高考命题专家喜欢用季先生的文章做阅读题,笔者妄揣其因,大致有以下几种:对人文学者的敬仰,对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重视与隐忧,对学习世界文化的提倡,对大师的学习与缅怀,对白话文典雅化、朴实化、自然化的期待,对考生热爱生活的引领以及“史、识、才、情”多方面的熏陶。
另外,大师的文章似浅而深,出题方便。
选文1 生命的力量清塘荷韵友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
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
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致永远埋在泥中。
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够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
季羡林
温家宝曾五次看望季羡林。 温家宝曾五次看望季羡林。他 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 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 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 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 传承精神,非常耐读。”“您写的 传承精神,非常耐读。”“您写的 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 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 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 反映。 您在最困难的时候, 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 您在最困难的时候 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 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 丢掉自己的信仰。”“您一生坎坷 您一生坎坷, 丢掉自己的信仰。”“您一生坎坷, 敢说真话,直抒己见, 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 们学习的。 们学习的。
的
散文随笔 清塘荷韵》 赋得永久的悔》 《清塘荷韵》、《赋得永久的悔》、 留德十年》 万泉集》 《留德十年》、《万泉集》、《清华园 日记》 牛棚杂忆》 日记》、《牛棚杂忆》、《朗润园随 季羡林散文选集》 笔》、《季羡林散文选集》、《泰戈尔 名作欣赏》 人生絮语》 名作欣赏》、《人生絮语》、《天竺心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 影》、《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季羡 林谈师友》 季羡林谈人生》 林谈师友》、《季羡林谈人生》、《病 塌杂记》 忆往述怀》 塌杂记》、《忆往述怀》、《新纪元文 存》 等。
时 间 是 亳 不 留 情 的 , 它 正 使 人 在 自 己 制
物 的 。 我 还 发 现 , 坏 人 是 不 会 改 好 的 。
物 一 样 , 是 并 不 知 道 自 己 是 坏 人 的 , 是
根 据 我 的 观 察 , 坏 人 , 一 7.我的工作主要是爬格子。几十年来,我已经爬出 了上千万的字。这些东西都值得爬吗?我认为是 值得的。我爬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都 是甘露醍醐,吃了能让人飞升成仙;但是其中绝 没有毒药,绝没有假冒伪劣,读了以后,至少能 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 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6、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 、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 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 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 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季羡林文集(全13册)
02
中国佛教史 上的《六祖 坛经》
03
《列子》与 佛典
04
佛典中的 “黑”与 “白”
06
佛教的倒流
05
佛教对于宋 代理学影响 之一例
因梦集
燕南集
枸杞树 黄昏 回忆 寂寞 兔子 母与子 老人 夜来香开花的时候 寻梦
忆日内瓦 歌唱塔什干 换了人间——北戴河杂感 处处花开夹竹桃 五色梅 战斗吧,非洲! 野火 爽朗的笑声 春城忆广田
第四辑语言学 家篇没有语言
的生活
第五辑入世知 识分子篇在离 世中永生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回忆梁实秋先生 悼念沈从文先生 悼巴老 西谛先生 哭冯至先生 悼组缃 忆念胡也频先生 追忆李长之
回忆陈寅恪先生 对陈寅恪先生的一点新认识 寅恪先生二三事 纪念陈寅恪先生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为胡适说几句话 吴雨僧(宓)先生 回忆汤用彤先生 我眼中的张中行
小山集
楔子 初抵德里 在德里大学和尼赫鲁大学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难忘的一家人 孟买,历史的见证 一个抱小孩子的印度人 佛教圣迹巡礼 回到历史中去
洛阳牡丹 记周培源先生 我和北大图书馆 老猫 到达印度 寿作人 火车上观日出 延边行 园花寂寞红
第一辑:故乡和亲人 第二辑:北京记忆
第三辑:流年感悟
还乡记 临清县招待所 聊城师范学院 五样松抒情
歌唱塔什干 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 重过仰光 到达印度 德里风光 难忘的一家人 天雨曼陀罗 同声相求——参加印度蚁垤国际诗歌节有感 尼泊尔随笔
去故国——欧游散记之一 表的喜剧——欧游散记之一 听诗——欧游散记之一 哥廷根 重返哥廷根 章用一家 我的老师们 伯恩克(Boehncke)一家 迈耶(Meyer)一家
作者介绍
季羡林(字希逋、齐奘,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山东临清人,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教育 家,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副校长等职,是北大唯一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 饶北季”。他早年留学国外,精通多国语言(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 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其著作汇编成《季 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季羡林于2009年7月11日逝世,享年 98岁。
1-1序二篇
大师的对话——关于 关于“ 三、大师的对话——关于“天人合 一”
中西文化的不容, 中西文化的不容,把我们带 到一个新的春秋时代。 到一个新的春秋时代。
东西方两种文化代表了人类认 识与思维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 识与思维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
大师的对话——关于 关于“ 三、大师的对话——关于“天人合 一”
关于“ 三、大师的对话——关于“天人合 大师的对话 关于 一”
2.季羡林—— 季羡林 鲜明的“天人合一” 鲜明的“天人合一”观 文化互补” 与“文化互补”论
大师的对话——Βιβλιοθήκη 于 关于“ 三、大师的对话——关于“天人合 一”
人类自从成为“万物之灵” 人类自从成为“万物之灵” 后,最重要的任务是正确处理 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我称之为 天人关系” “天人关系”。
二、从所序之书谈起
2. 《庄子显灵记》
对话体。 对话体。 虚拟庄子与太始、爱因斯坦、 虚拟庄子与太始、爱因斯坦、海德格 毕加索、柏拉图及范伯子的辩难, 尔、毕加索、柏拉图及范伯子的辩难, 寻究宇宙与自然的起始, 寻究宇宙与自然的起始,探讨生命与 死亡的真谛,辩驳善恶与美丑的分际, 死亡的真谛,辩驳善恶与美丑的分际, 诘问克隆与工具主义的非理性冲动。 诘问克隆与工具主义的非理性冲动。
季羡林
季老不仅学贯中西,融会古今, 季老不仅学贯中西,融会古今,而且在道 德品格上同样融合了中外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 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仁爱和恕道, 。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仁爱和恕道,强烈的忧患 意识和责任感,坚毅的气节和情操; 意识和责任感,坚毅的气节和情操;西方人文 主义知识分子的自由独立精神, 主义知识分子的自由独立精神,尊重个性和人 格平等观念,开放创新的意识, 格平等观念,开放创新的意识,这些优秀传统 都凝聚融合在季老身上。所以, 都凝聚融合在季老身上。所以,他能够做大学 成大事业,有大贡献, 问,成大事业,有大贡献,他是中国现代知识 分子的一面旗帜和榜样。 分子的一面旗帜和榜样。
国学大师季羡林
03 季羡林的文化观点
CHAPTER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尊重与传承
季羡林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应 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传承。他强调对传统文 化的深入研究,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批判地继承
季羡林认为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对 其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剔除其中的糟粕,保 留和发扬其精华。
对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
勤奋好学,精益求精
勤奋好学
季羡林先生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精通多种语言,学识渊博,被誉为“国学大师”。
精益求精
季羡林先生追求学术研究的精深和完美,不断探索和挖掘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学术遗产。
谢谢
THANKS
1946年回国后,先后在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任教。
教育背景
01
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学士( 1934年)
02
清华大学中文系硕士(1940年 )
03
德国哥廷根大学梵文和巴利文 博士(1946年)
主要成就
深入研究印度语、梵语、巴利语等语言,为中 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佛教协会 会长等职务,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学术交流。
对古代哲学的研究
总结词:深入研究
详细描述:季羡林对古代哲学有着深入的研究,他通过对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 哲学思想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比较,揭示了古代哲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和演变规律。
对古代哲学的研究
总结词
跨文化比较
详细描述
季羡林在研究古代哲学时,注重跨文化比较的方法,通过对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哲学 思想进行比较和对照,揭示了哲学思想的共性和差异,为世界哲学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
《中国文学史》
季羡林先生对中国文学史的梳理和解读, 从先秦文学一直到近代文学,涵盖了中国
[季羡林日记]季羡林
[季羡林日记]季羡林季羡林篇(一):季羡林《成功》原文阅读什么叫成功顺手拿过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
”言简意赅,明白之至。
但是,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
人人每时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预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总之是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我们不去谈它。
我在这里只谈成功,特别是成功之道。
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
积七八十年之经验,我得到下面这个公式:天资+勤奋+机遇= 成功“天资”,我本来想用“天才”,但天才是个稀见现象,其中不少是“偏才”,所以我弃而不用,改用“天资”,大家一看就明白。
这个公式实在过分简单化了,但其中的含义是清楚的。
搞得太繁琐,反而不容易说清楚。
谈道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
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批天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
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
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
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
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
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
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谈到机遇,往往被人所忽视。
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侯影响极大。
就以我为例,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
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无能也为力。
只有勤奋一项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
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
还是先举韩文公。
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美文欣赏(季羡林)
(九年级语文组)姓名:班级:【季羡林简介】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季羡林作为一个文字功底深厚、阅历丰富的学者,他的散文题材丰富,不限地域和时代,每一篇都反映出时代的特点,以及思想的深度。
在他的散文作品当中,有两大特点,分别是真和朴,文章行云流水、情感自然流露、节奏恰当、富有内涵。
(一)黄昏季羡林黄昏是神秘的,只要人们能多活下去一天,在这一天的末尾,他们便有个黄昏。
但是,年滚着年,月滚着月,他们活下去有数不清的天,也就有数不清的黄昏。
我要问:有几个人觉到这黄昏的存在呢?早晨,当残梦从枕边飞去的时候,他们醒转来,开始去走一天的路。
他们走着,走着,走到正午,路陡然转了下去。
仿佛只一溜,就溜到一天的末尾,当他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地压在他们的心头。
他们知道:夜来了。
他们渴黄昏望着静息;渴望着梦的来临。
不久,薄冥的夜色糊了他们的眼,也糊了他们的心。
他们在低隘的小屋里忙乱着,把黄昏关在门外,倘若有人问:你看到黄昏了没有?黄昏真美啊,他们却茫然了。
他们怎能不茫然呢?当他们再从崖里探出头来寻找黄昏的时候,黄昏早随了白茫茫的烟的消失,树梢上金色的消失,鸦背上日色的消失而消失了。
最新-季羡林简介 精品
季羡林简介篇一:季羡林的资料学术任职季羡林先生学术任职广泛,曾任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1990年)等。
简介中文名:国籍:出生地:出生日期:逝世日期:季羡林中国山东临清1911年8月6日2019年7月11日职业: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毕业院校:代表作品:清华大学《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印度简史》;《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故事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
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
老人爽快地答应了。
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
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篇二:季羡林的生平经历及作品季羡林季羡林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
幼时随马景恭识字。
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
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
10岁,开始学英文。
12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
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
他说过“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生日大家都以为季羡林的生日是8月6日,其实是8月2日,由于一次偶然的笔误,改成了六日,让我少活四天——算是我的生日,不过,这么多年来,他对自己生辰的讹误,听之任之,将错就错,不置一词,也颇耐人寻味。
翻译家季羡林
国内运用原始佛
典进行研究的佛 教学学者
吐火罗语研究
《〈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
《弥勒会见记》
《校注前言》
——
《糖史》
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 究
《罗摩衍那》
比较文学研究
东方文化研究 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
散文创作
倡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
为中国比较文学 的复兴作出贡献
THANK YOU!
二相》 • 《东方文化研究》 • 《牛棚杂忆》
研究领域
学术成果(代表)
备注
印度古代语言研究
《〈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 《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 《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
准》
开拓印度古代语言 研究领域
佛教史研究
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 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 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
生平简介
• 1930年,开始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 《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 多么新鲜啊!》等,先后在山东《国民新闻》趵突 周刊和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 1934年,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应母校山东 省立济南高中校长宋还吾先生的邀请,回母校任 国文教员。
• 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 定,报名应考被录取。同年9月赴德国入哥廷根 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师从瓦尔德史米特教授、 西克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及俄 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掌握那一国的语言。
主要思想
强 • 他在为《中国翻译词典》所写的序中明确指
调 出“只要语言文字不同,不管是在一个国家
国学大师季羡林:留学德国成学术生涯的转折点
他,在96岁⾼龄之时,不忘学术研究、病卧在床还⼼系学校。
他,从不追名逐利,⾃辞“国学⼤师”称号。
他,朴素与真诚,对社会、对他⼈满怀着爱和责任感。
他就是季羡林,⼀个具有⾼尚情操、严谨治学态度的世纪“国宝”。
曾经有⼀本书,详细介绍了季羡林的不凡,说他刚到北⼤执教时就很“神”,懂好⼏种世界上⼏乎失传了的语⾔,⾛路腰板笔直,住在别⼈不敢住的⼩楼⾥…… “真情、真实、真切”是季羡林的处世原则,在⼀⽣对国学的探究中,季羡林始终秉承唯有真情相待,⽅能坦诚相见;唯有真实为事,⽅能有为当世;唯有真切处世,⽅能⼼阔坦荡的态度。
由“三真”所引伸出来的是季羡林博⼤的胸怀和深厚的爱国情怀。
9⽉10⽇,正逢教师节之时,季羡林在评价什么样的⽼师才是好⽼师时说:“好⽼师就是教出来的学⽣⽐⾃⼰好。
” 真正的⼤师 季羡林是中国古⽂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他1911年⽣于⼭东省清平县(现并⼊临清市)。
1930年考⼊清华⼤学西洋⽂学系。
1935年考取清华⼤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赴德国⼊哥廷根⼤学学习梵⽂、巴利⽂和吐⽕罗⽂等。
1941年获哲学博⼠学位。
季羡林1946年回国后,任北京⼤学教授兼东⽅语⾔⽂学系主任。
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1978年任北京⼤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
1984年研究所分设,改任北京⼤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
留德经历改变⼈⽣ 留学德国是季羡林学术⽣涯的转折点。
留学德国后,季羡林⾛上东⽅学研究道路。
1945年,第⼆次世界⼤战⼀结束,季羡林就辗转取道回到阔别10年的祖国怀抱。
季羡林回国后,着重研究佛教史和中印⽂化关系史,发表了⼀系列富有学术创见的论⽂。
⼏⼗年的风风⾬⾬让季羡林淡泊名利,他曾公开表⽰辞谢诸如“学术泰⽃”、“国学⼤师”、“国宝”等之名。
季羡林研究的主要领域是历史语⾔学和⽐较语⾔学,还研究梵⽂、巴利⽂、吐⽕罗语、包括佛教混合梵语在内的多种俗语,并研究印欧语⾔学和佛教的重⼤难题。
季羡林的资料简介大全
季羡林的资料简介大全季羡林,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著名的文学家。
季羡林简介季羡林(1911.8.2~2009.7.11),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季羡林主要作品《〈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吐火罗文A中的三十二相》《敦煌吐鲁番吐火罗语研究导论》《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东方文学史》《东方文化研究》《禅与东方文化》《东西文化议论集》《世界文化史知识》等。
主要译著《沙恭达罗》(1956年)、《五卷书》(1959年)、《优哩婆湿》(1959年)、《罗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
收入课本《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5课,德国)《怀念母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6课)《夹竹桃》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夹竹桃》 (教课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幽径悲剧》(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主编洪宗礼)《清塘荷韵》(上海九年义务制教育九年级第二学期语文第八课)《成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做人与处世》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一课)季羡林成就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国学大师季羡林资料
国学大师季羡林资料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他,就是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国学大师季羡林资料,欢迎阅读国学大师季羡林简历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
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
他精通12国语言。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
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
叔季嗣诚。
幼时随马景恭识字。
国学大师季羡林的经历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
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
10岁,开始学英文。
12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
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
"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
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
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
同学中还有胡乔木。
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
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
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
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3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
在柏林和美国与乔冠华同游。
10月,抵达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
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
季羡林先生生平_沉痛悼念国学大师,名人故事
季羡林先生生平_沉痛悼念国学大师,名人故事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
中国着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
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1.2.3.4.5.6.7.8.9.11.美学和中国古代文艺理论12.德国及西方文学13.比较文学及民间文学14.散文及杂文创作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及所获奖项获得的主要奖项有:1986年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获北京大学首届科学研究成果奖。
1987年论文集《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和政策研究优秀成果荣誉奖。
1989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授予“从事语言文字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
“着。
季羡季羡林先生的品格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
他在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近日公开发行。
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高三励志,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详细]2006年感动中国颁奖辞【颁奖辞】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林:。
季羡林
《〈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吐火罗文A中的三十二相》《敦煌吐鲁番吐火罗语研究导论》《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东方文学史》《东方文化研究》《禅与东方文化》《东西文化议论集》《世界文化史知识》等。
散文随笔
《清塘荷韵》《赋得永久的悔》《留德十年》《万泉集》《清华园日记》《牛棚杂忆》《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泰戈尔名作欣赏》《人生絮语》《天竺心影》《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季羡林谈师友》《季羡林谈人生》《病塌杂记》《忆往述怀》《新纪元文存》等。
收入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怀念母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夹竹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国标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19课)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为小学生张钫采访季羡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课)。
季羡林作品
季羡林作品篇一:季羡林资料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官庄一个农民家庭,季羡林校园照片六岁以前在清平随马景恭老师识字。
1917年,离家去济南投奔叔父,进私塾读书,学习了《百家姓》、《千字文》、《四书》等。
1918年、1920年,分别于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附设小学、济南新育小学就读。
课余开始学习英语。
1923年小学毕业后,考取正谊中学。
课后参加一个古文学习班,读《左传》、《战国策》、《史记》等,晚上在尚实英文学社继续学习英文。
1926年初中毕业,在正谊中学读过半年高中后,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此期间,开始学习德语。
1928年-1929年,日本侵华,占领济南,辍学一年。
创作了《文明人的公理》、《医学士》、《观剧》等短篇小说,署笔名希道,在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1929年,转入新成立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
1930年,开始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啊!》等,先后在山东《国民新闻》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高中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后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方向是季羡林老年德文。
在清华大学四年中发表散文十余篇,译文多篇。
1934年,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
应母校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校长宋还吾先生的邀请,回母校任国文教员。
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报名应考被录取。
同年9月赴德国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学,主修印度学。
先后师从瓦尔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
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37年,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
1941年,哥廷根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
以后几年,继续用德文撰写数篇论文,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
1946年,回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系主任职任至1983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