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非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对立统一

论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非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对立统一
论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非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对立统一

论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非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对立统一

摘要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非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是教育科研中的两种主要研究方法,各有利弊。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矛盾规律来分析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非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对立性与统一性,并在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为本人的政治学专业设计几种研究方法。

关键词实证主义,非实证主义,对立统一,政治学研究

一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非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整体描述

背景依据涵义及内容类别

实证性研究作为一种研究范式,产生于培根的经验哲学和牛顿——伽利略的自然科学研究。法国哲学家孔多塞(1743-1794)、圣西门(1760-1825)、孔德(1798-1857)倡导将自然科学实证的精神贯彻于社会现象研究之中,他们主张从经验入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精细化和准确化的水平。孔德1830到1842年《实证哲学教程》六卷本的出版,揭开了实证主义运动的序幕,在西方哲学史上形成实证主义思潮。实证主义所推崇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强调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上,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来揭示一般结论,并且要求这种结论在同一条件下具有可证性。根据以上原则,实证性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谈话法、测验法、个案法、实验法

(1)观察法:研究者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把观察结果按时间顺序系统地记录下来,这种研究方法就叫观察法。

(自然观察与实验室观察;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2)谈话法:是研究者通过与对象面对面的交谈,在口头信息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对象心理状态的方法。

(分为有组织与无组织谈话两种。须注意:一是目标明确。二是讲究方式。三是注意利用“居家优势”。四是尽量做到言简意赅。)

(3)测验法:是指通过各种标准化的心理测量量表对被试者进行测验,以评定和了解被试者心理特点的方法。

(问卷测试,操作测验和投射测验)

(4)个案法:对某一个体、群体或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了解、收集全面的资料,从而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方法称为个案法(个案研究)。

(5)实验法:研究者在严密控制的环境条件下有目的地给被试者一定的刺激以引发其某种心理反应,并加以研究的方法称为实验法。(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两种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各种反实证主义或非实证主义的方法论纷纷

出现,主要有现象学与理解方法、批判理论、建构主义等。

胡塞尔对实证主义科学观提出r激烈批判,认为实证主义是一种非常片

面的“残缺不全的概念”.因为它只关注对纯客观事实的研究,忽视了主体

价值问a。他主张.科学研究的范围应既包括客观领域的对象,也包括主观

A域的对象.如愈义、价值等。因此.胡塞尔提出t现象学这一新的哲学方

法.目的就是通过强调对生活世界“主体’的分析,树立一种新的更全面的

科学观。

在现象学者看来,社会世界是由不同惫义构成的一个世界.社会成员以

此作为参考构架来理解和解释现象。常识构架包括一套社会规则和标准,它

们是社会成员形成其社会世界图景的基础。于是得出.社会学的任务就是研

究社会世界建构的过程。而认为实证主义社会学失败的根本问题就是没有考

虑到这一点。

理解方法作为一种明确的方法论可以追溯到德国哲学家狄尔泰(W. Dilthcy),他被誉为“解释学(hermeneutics)之父’.是西方第一个比较系统

地提出“理解..方法的人。早在19世纪后期狄尔泰及一些新康德主义者就

对实证主义提出了批评。

狄尔泰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关于社会现实的解释。他认为.认识复杂的

社会现实,不仅要从外部社会事实出发,更要从社会行动者的内部世界出

发。因此.狄尔寨认为“心理内省.是认识社会现实的最好方法。狄尔泰所

说的“内省”并不是纯心理学的。心理学的“内省”是纯粹的自我认识,而

狄尔泰的“内省‘是指既要认识自我的内心世界.也要认识他人的内心世

界。于是,狄尔泰将这种个人从自身内部世界出发去观察社会城最后现实’‘的方法称做翻理解(vetalehen)"o这种“理解”的基本原则:一是“在你中

发现我”,二是“凡人创造的东西都是人可以理解的”。所以他强调“移情作用”的意义,认为只要通过移情才能对别人的内心世界有所体验和理解。

后来韦伯继承与发展了“理解”方法,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韦伯的社会学即被称为“理解的社会学”。他对社会学的定义是:“社会学是一门关于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并依此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因果说明的科学。”②即韦伯把社会行动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他认为社会学既要对社会行动的客观结果进行解释,也要对其主观意义进行理解。他把因果说明和解释性理解同时看做是获取知识的基本方法。因此他批判实证主义者对主观性的忽视。

在韦伯看来,社会学类似于历史学,而不同于自然科学。这种差别表现在:社会学是理解性的科学.它是历史性的科学,它所涉及的是人类文化。

韦伯的基本出发点是认为社会行动是有意义的,且意义是可以理解的. 因而对社会行动的理解是可能的。他说.行动是当行动着的个体把主观愈义附着在他的行为之上而言的.社会行动的本质是其绝含的精神内涌和文化意义。

20世纪70年代后,“建构主义”(通常与诠释学

相联系,在典范划分上也有学者将两者等同“∞)思潮

兴起。建构主义的哲学渊源与“现象一诠释学”关系

最为密切,建构主义者认为真实仅存在于心智建构的

情境中,它只能透过理论的窗口被看见,研究是不可

能价值独立的,许多真实的建构是可能同时存在的,

亦即所谓的知识是人类活动的结果,知识是一种人类

的建构㈣。建构主义的本体论主张没有所谓的真正的

实质本体,而是多元的个人心理建构;认识论方面,

建构主义反对实证主义主客体二元对立及客观主义的

论点,反而强调个人建构或者是个人和社会互动的过

程;方法论方面,认为研究须跳脱实验的情境,转而

在自然情境中进行,研究目的随着研究经验的扩充、

修改而逐渐明确,研究者必须和被研究者透过不断对

话、辩证以建构出意义。们。自20世纪80年代起,建

构主义典范开始成为定性研究的主流哲学基础,引领

西方社会科学研究,至今盛行不衰。”

二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非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对立性

差别

总之.现象学和解释学观点与实证主义方法论有根本的不同。首先,他

们主张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有明显的不同,表现在研究对象和目的

等方面,特别重视理解方法。其次,重视对社会行动及其愈义的研究,重视

价俏问肠,倡导特定的分析视角。第三.以个体主义方法论为特征。从韦伯

到许茨,他们都是唯名论者,关注对行为个休的研究。第四,倡导定性研究

方法,而不是定长研究方法,如实地研究法、人类学的“探描(thick de-

二“W枷)"法等。

三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非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统一性

联系结合研究互相补充(定量与定性研究的统一,行为主义与后行为主义)(2)两种研究方法町以互相提供帮助与支持。

如进行定性研究前,通过对定量研究资料的分析可

以为定性研究提供很大的帮助;而在进行定性分析

时,定量研究的资料也具有较强的指导功能。同时,

在进行定量分析时,定性研究的资料也具有较强的

补充功能。

(3)两种研究方法可以穿插使用,相瓦借鉴、相

互结合。在有些研究中,既运用了定性方法又运用

了定量方法;有的定性研究中也插有数据来做佐证,

同时大多数定量研究中在提出理论假设、阐释事物

间因果关系,揭示现象的规律性等过程中也离不开

定性研究的理性思维。通常,我们在进行一项新的

研究项目时,定量研究之前常常都要以适当的定性

研究开路,有时候定性研究也用于解释由定量分析

所得的结果。

由上可知,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虽然存有差异,

但相互间并不排斥。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可

以通过相互吸收对方的长处来克服自身的短处,相

互借鉴,相互结合,使研究更具伞面性。

四政治学的研究方法设计

个案法(案例分析

谈话法(访谈

测验法(问卷调查

文献研究

比较研究

结构-功能主义研究方法

结余(启示、借鉴)

客观、辩证对待事物,辩证对待研究方法,对立统一,在对立中把握统一,统一中寻找差异。综合各种方法,多元化。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结

合已经势在必行。因此,在教育研究中将两种研究

方法结合使用,发挥两者各自的优势,对开阔研究视

野、丰富研究成果、提高研究质量具有很大的帮助。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并不是相瓦对立的,而是

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只要我们善于利用各自的

优势,克服其局限性,同时可以通过两种方法的结合

来达到彼此间相互补充,使研究成果更具全面性。

在同一个研究中,使用这两种相互互补的研究方法,

有助于我们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来研究同一问题,

从而能得出更加全面、精确的研究结论。因此,明了

定性研究和定苣研究的差异,把握两者之间的相互

联系,对我们进行教育研究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两种方法的结合更加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去研究事

物。

社会研究中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方法论的比较探究

社会研究中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方法论的比较探究 摘要:社会研究是复杂的认识活动。在社会研究中,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相互对立的方法论倾向:一种是实证主义方法论,一种是人文主义方法论。两者之间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不同的方法论倾向在经验中主张不同的研究方法,比较这两大方法论倾向对社会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辩证看待这两大方法论倾向的基础。 关键词:社会研究实证主义人文主义 1.实证主义方法论 1.1理论阐释 在孔德之后,真正系统将实证主义方法论原则贯彻于实际研究的则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迪尔凯姆在研究方法上坚定实证主义立场,他认为,要将社会学建立成一门完整的科学化的学科,必须要确定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相应的一套研究方法,将社会学建立成实证科学。迪尔凯姆首先确定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社会事实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其次,迪尔凯姆提出了一系列研究社会事实的原则,认为应该把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事实当作“物”来考察。即,面对研究对象时,应破除一切主观预断,切勿将个人的主观看法和经验所获的感性材料带入实际社会研究中。再次,就解释研究对象,迪尔凯姆也提出了若干原则,“第一个原则是:某一社会事实的存在必须根据别的社会事实来解释;第二个原则是:对社会事实的完整解释必须包括因果考察和功能分析”。 1.2基本观点 “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研究应该向自然科学研究看齐,应该对社会世界中的现象及其相互联系进行类似与自然科学那样的探讨。要通过非常具体、非常客观的观察,通过经验概括得出结论。同时,这种研究过程还应该是可以重复的”。[1,p8]由此,从是否存在社会规律方面来说,实证主义方法论坚持存在社会规律,人类社会是有规律可循的;从认识社会方面来说,实证主义方法论坚持对社会进行整体研究、静态研究,提倡客观的认识人类社会;从解释社会现象方面来说,实证主义方法论倡导对社会普遍现象进行宏观解释;从评判社会现象方面来说,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应采用客观的标准,用实际调查所得资料进行评判和验证,即“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总之,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我们可以使用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探寻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1.3典型特征——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从语义上来说,着重在“量”方面。显然,定量研究侧重于计算、

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又称实证哲学。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创始人为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A.孔德,主要代表有英国的J.S.密尔和H.斯宾塞。其形成标志为1830年开始陆续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实证哲学教程》。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称为老实证主义,20世纪盛极一时的逻辑实证主义称为新实证主义。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实证主义不仅对哲学而且对整个社会科学均发生了深刻影响,孔德所创立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其后的一个半世纪是西方社会学的主流。 实证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广义而言,任何种类的哲学体系,只要囿于经验材料、拒绝排斥先验或形而上学的思辨,都为实证主义。狭义而言,实证主义则指法国哲学家孔德(Auguste Comte)的哲学。这条目内主要介绍狭义的实证主义。

孔德生长的时代,正是一个宣扬理性主义及科学思想发端的时代,在“科学万能”思想的冲击下,人们对形而上学产生怀疑,逐渐以注重经验的科学方法观察、研究事物,探求事实的本原和变化的现象。 实证主义又称实证论,其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实证论者认为,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实证主义的目的,在希望建立知识的客观性。 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道万事万物,必须经由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体认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 孔德在其所写的《实证哲学》一书里,认为人类进化分成三阶段: 一是神学阶段,盖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力量和某些现象感到惧怕,因此就以信仰和膜拜来解释面对自然界的变化; 二是玄学阶段,以形而上或普遍的本质阶段,解释一切现象;

实证主义研究范式

实证主义研究范式 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尽管管理学研究范式的数量繁多,但传统的范式都是企图根据管理者个人的经验和环境条件,或者系统的、心理鸵、社会的、经济的、伦理的要求来建立描述性的或规范性的管理理论,以便指导管理人员的未来行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管理理论研究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范式,其目的侧重子用预测、证实、证伪方法来构建一些新的管理理论。这就是现代管理学研究的主流研究方法——实证主义范式(positivistparadigm)。 事实上,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已经成功地应用在其他许多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中。这种研究方法的最大优点可归纳为: 实证科学方法有着其他获取知识的方法所没有的特点: 自行校正(self-con'eetion),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全江程中有许多内在的检验。这些检验可以用来控制和验证管理学家在获取自身以外的可靠知识过程中的行动与结论。 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方法主要有证实法和证伪法两种。 首先,实证主义社会学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孔德创立的,其代表作为《实证哲学教程》,后由法国的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所继承和发展,其主要著作有: 《论社会分工》、《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论自杀》。孔德生活的时代正式法国社会变革的时代,他亲历法国大革命,看到了封建社会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于是他把社会学界定为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科学。 其理论基础是: “起源于经验主义哲学,是一种‘朴素的现实主义’”。在对客体的认识方式上,承认在人的外部存在着一个真实世界,它独立于并外在于人类的感官和意识,通过科学方法人类可以直接地认识这一真实世界,并且这个“真实世界”又由社会事实所决定的。 具体的研究方法:

早期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如下:①社会学的

实证主义社会学--是以实证主义方法论为基础的社会学流派。早期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如下: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样,都是纯粹客观的,社会现象背后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规律,虽然各个社会的性质和类型不同,但相同的原因必然产生相同的结果,这一点是无差别的。②社会现象是可以被感知的,经验是科学知识的唯一来源,只有被经验证明了的知识才是科学。 ③做为一门科学的社会学,它的任务在于说明社会现象是什么,而不是应该是什么,科学只回答真与假的问题,不能回答美与丑、善与恶的问题,因此事实和价值的区分是社会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证主义方法论从欧洲传入美国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尤其表现为研究理论的模式化,即理论构架的建立和把研究过程变为可以操作的固定程序。 反实证主义--是与实证主义相反的方法论和理论观点,反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可以大致概括如下:①强调在自然客体和社会现象之间作出区分,突出社会现象的特殊性、不可重复性,要求社会学使用与自己研究对象相适应的方法,反对把自然科学的方法绝对化。②突出社会行动者的主体性、意识性和创造性,反对把人当作非人格的客观结构的物化现象。③主张借助价值关联,理解人的主观意义在社会认识上的重要作用,在社会认识上要求对社会事实和价值判断、理论和实践做出分别处理,因而具有相对主义倾向。 社会--人类生活的共同体。它有以下基本特征:群体性、制度规范性、系统性、能动性。 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相对。认为所谓社会不过是一个名称而已,并不存在一个真实的社会。个人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则是各个个人的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对社会的认识是以对个人的认识为基础的,而认识社会最终也是为了认识个人。 社会唯实论--与社会唯名论相对。认为社会并不仅仅是一个名称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转型社会--是指社会结构处在转变过程中的社会状态。人类社会时刻都处在变动之中,但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则是指社会进入了一种变动态势显著的"质变时期"。由于社会结构的转变是一个复杂和历时的过程,因此在经历转变过程中的社会会呈现出一种与"稳定"时期所不同的特殊的状态,具备一系列相应的特征。人类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的社会变迁与转型,每一次转型都有其具体的内容与特征,但转型社会仍有一般意义上的共性,其基本特征是从物质生产到精神生活、从制度结构到价值观念与标准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新旧并存、新旧交替,社会矛盾异常尖锐、社会问题异常增多,社会整合度降低、社会失范现象加重,同时转型社会也是一个最为呈现活跃状态和最具创造活力的社会。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也有成为物质文化、认知文化和规范文化;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实证主义、现实主义与诠释主义

实证主义、现实主义与诠释主义 本体论与认识论是哲学中的基本问题之一,而之所以成为哲学中的基本问题,又是由于这是人类日常生活与思维领域中的基本问题。所谓本体论,是人对外在世界(自然界或者人类社会,或者二者的结合)的看法,即世界是什么样的问题。例如,马克思将人类社会视为阶级的聚合,这就是他关于人类社会的本体论;女性主义者将男女地位差异视为现实社会的基本特征,这也是他们对于人类社会的本体论。他们都论述了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并在此基础上表达他们对于社会的不同看法。所谓认识论,是人通过什么途径认识世界的问题。 在本体论这一层面上,大致可以划分出客观主义的本体论与建构主义的本体论两种类型,这两种本体论对世界的认知具有根本性差异。客观主义的本体论认为周围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与变化是自身发展的结果,而与人的观念、意识等主观因素无关,我们所身处的和体会到的世界就是一个客观的世界、真实的世界。而建构主义的本体论则认为周围世界是人所建构的结果,是人根据自己的观念和意识而形成的印象,是一个随着人们观念与意识的不同而变动的世界,不同人眼中的周围世界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建构主义认为也许存在一个客观世界,但那个客观世界是人所不能认识和体会的,人所认识到的和体会到的以及所谈论的世界都是经由人的观念、意识和感觉过滤之后的产物,沾染了人的主观因素,是人的主观因素建构的结果。而客观主义认为存在一个真实世界,而人也能够把握原版的真实世界,人所认识和体会的世界与真实世界是一致的,他们都是客观的,人的主观因素是一个完全通透而不会存在过滤和修正的中介,这个中介前面与后面的世界是完全一样的。通俗一点儿说,客观主义认为我们眼中的世界是真实的,建构主义认为我们眼中的世界是虚幻的。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以全球化为例。客观主义的本体论会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是我们所处世界的基本特征,是资本、技术、人力资源与商品在全球范围内的真实流动所构成的一个真实情况,并不会因为人们的否认而不存在。而建构主义则恰恰相反,他们会认为全球化只不过是一种观念存在,根本没有什么全球化,人们眼中的全球化只不过是根据现实中的一些情形在观念中建构的产物,并转而用这一观念来强化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从而使得全球化似乎是一种事实;与全球化相比,毋宁说世界更是一种区域化的态势,甚至区域化本身也是一种建构的结果。再举一个例子,例如国家利益。客观主义的本体论会认为国家利益是确实存在的,它就像是桌上的茶杯一样存在那里,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需要我们采取政策行动去保卫和促进。而建构主义则认为,没有什么客观的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只不过是主观建构的结果,没有人能够把握所谓的国家利益,不同人眼中的国家利益差距甚远,人们所认为的国家利益只不过是意识形态灌输的结果。毫无疑问,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都有案例支撑,都非常有道理,都使我们眼界大开,不能说哪一个是错的哪一个是对的。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世界是客观基础上的建构,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思考的世界都是客观与建构两种因素的混合,是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正如一个杂面窝头,你不可能在现实中把它分为小麦面和玉米面,因为它们已经完全融合到一起了,但你可以在理论上把它分为小麦面与玉米面,这恰恰使我们更充分地认识了这个窝头。这就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伟大之处,也是概念化与理论研究的伟大之处,就是通过抽象概念的形式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很多时候,我们所需要做的是,当别人说这个窝头是玉米面时,我们需要在旁边大声地说:“它也是小麦面的。”当客观主义者提出世界的客观

实证主义及其局限doc资料

实证主义及其局限

实证主义及其局限 【内容摘要】:实证主义作为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19世纪30~40年代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孔德等人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康德的先验哲学、柏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休谟的不可知论等思想后,以经验论和不可知论为基础确立了实证原则和实证哲学的理论体系。实证主义不仅成为当时的主流范式,在以后的西方哲学发展中仍然发生了重大的影响。但它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 【关键词】:实证主义实证孔德经验 一、实证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19世纪上半叶,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欧洲主要国家资产阶级先后取得政权,开始着手准备第二次工业革命,他们对发展科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与此同时,自然科学有了巨大发展,实践经验不断转化科学理论,科学理论又不断转化为应用技术。这为实证主义的产生奠定了社会、政治、经济基础。 19世纪中期,随着近代理性主义大成的回归热派哲学的解体,盛极一时的近代德国古典哲学走向终结。休谟之后英国哲学的发展大体上走向对传统形而上学持怀疑态度的休谟路线。法国大革命后,原来被理想化的理性的社会和国家在许多方面越来越暴露出它们的种种欺骗性,原来被视若神圣的理性观念也显示出它们的种种虚幻性,形而上学走向困境。 19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康德的先验哲学、柏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休谟的不可知论等思想后,孔德等人在经验论和不可知论的基础上确立了实证原则和实证哲学的理论体系。实证主义产生。 19世纪中期和下半期,在法、英两国就已出现了一批实证主义的信奉者。

在法国,较著名的实证主义追随者有拉菲特、李特列、丹纳、芮南等人。其中丹纳的《艺术哲学》在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有较大影响,芮南以《耶稣传》称著。在英国,19世纪下半期与穆勒和斯宾塞的实证主义接近的哲学家主要有培恩、西季威克,以传播孔德的实证主义为己任的哲学家主要有康格累沃、布累杰斯等人。实证主义在其他西方国家都有相当广泛的流传。① 实证主义不仅是19世纪的哲学流派,在以后的西方哲学发展中仍然发生了重大的影响。由于它最早强调哲学应当以自然科学为榜样,因而被认为开创了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后来在西方各国流行很广的马赫主义、逻辑实证主义以及当代西方的某些科学哲学流派也是实证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新康德主义、实用主义等流派与实证主义在一些基本观点上也极为接近。 二、实证主义的含义、特点、方法论、实证方法 孔德对“实证”的解释为:现实的而不是虚幻的;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以现象论的观点为出发点,现象即实在,是一切知识的根源,只有现象或事实是“实证的东西”;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 在方法论上,实证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崇尚客观、精确、量化,崇尚机械性预设、彻底的论证,认为自然科学方法是唯一科学的方法,因而自然科学方法应被广泛应用于哲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切研究领域。任何学科要想真正成为科学,就必须运用实验——归纳这种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来探寻事实间

实证主义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

9、从比较的角度谈谈你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界分。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是人类科学体系中的三大科学门类。这三大科学门类之间既相互差异和相对独立、呈三足鼎立之势,又相互依存和相互关联、共同组成了一个三位一体的大科学生态系统。 1三大学科在研究对象及手段上的界分 (1)从研究对象上说,自然科学的对象是自然客体。人文科学即“关于人的价值及其精神 表现的科学”“主要指以人类的信仰、情感、道德和美感等为研究对象的文科科系的学科。 通常包括文学、语言、艺术、历史、哲学等领域”。人文科学的对象即人类精神文化现象。 它可近似地看作是一种心态性的精神存在,价值本位、主客一体、虚实结合是它最为突出的三大特征。社会科学通常是指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一个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庞大知识体系。社会客体在客观性程度上,是介于自然客体与人文客体之间的中间层次。 (2)从认识手段上说,观察方法、实验方法、定量分析方法等等成了自然科学的基本认识 方法;自然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认识的真理性,基本上是依靠实验证明和数学方法予以保证的。社会客体由于具有近似于客观实在性的客观刚态性和某种程度的运动周期性,因而也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够乃至必须运用各种形式化、定量化、数学化方法的,,各种定性分析方法是社科研究必须采用的有效方法。将定性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在一定的定量分析的前提下进行定性分析,这样才更有可能接近社会真理。人文科学由于以人为根本的出发点、归宿点和本体,要正确认识和理解人的情感、心态、理想、信仰、文化、价值等问题,必须运用人学本体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各种感悟、反思、直觉、情感思维、价值判断等方法,必然地构成了正确有效地认识人文客体的主导性方法,而定量分析方法只能作为一种必要的补充。 2三大学科在价值形态上的差异三大学科在价值形态上的界分 (1)首先从价值目标上说,自然科学主要是获得关于自然的真理性认识和创造满足人的整体需要的物质手段;社会科学则是探求社会规律、改造社会现实和建设合理的社会;而人文科学的价值目标则洞悉价值真谛、创造文化意义、提升人生质量和构筑理想的人文世界。 (2)其次从价值功能上说,自然科学与其转化技术是首要的生产力,它的价值功能最集中、最直接地表现在促进物质文明和社会硬件建设方面;社会科学的作用是提供决策咨询、调节社会运行、协调社会关系和促进社会发展,其价值功能主要表现在改善社会管理和推进制度文明建设方面;而人文科学的作用在于优化人的心理与人格、关切人的生存与价值,增进人的自由与幸福,表现在关怀人生现实、促进人的发展和指导精神文明建设方面。 (3)从价值评价上说,自然科学评价标准是客观、逻辑和国际性的;社会科学的评价标准是实效、功利、多元和历史性的;人文科学的评价标准是精神、民族、主体和相对性的。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虽然是3门不同的科学,但实质上却是一种相互依存和联

论实证主义

论实证主义 所谓实证主义主要是指“社会学研究者或社会科学家盲目模仿自然科学家的方法和语言,用自然实体、自然因素和自然规律来解释人类社会的思潮”。它最早由法国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提出。实证主义是资产阶级哲学思想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早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实证主义就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流派,而且成为资产阶级哲学中最经久和最稳定的学说。 实证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是圣西门的学生兼秘书孔德。孔德不仅建立了实证哲学体系,而且致力于将实证的科学精神贯彻到一切知识领域之中。他主张把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诸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比较法等应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认为只有将实证精神贯彻到人类知识的一切领域,才能为社会改造和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证主义的推动下,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教育科学研究领域也开始引入自然科学研究方法 实证主义是一种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的西方哲学流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证主义面临了危机与挑战,但作为现代科学哲学中形成最早持续最久的一个学派,它在整个现代科学哲学中还起到了一个参照标准的作用,“众多其他的科学哲学流派大都是为弥补实证主义之不足或批判其理论上的谬误而发展起来的”。实证主义作为孔德对当时社会现状呈现的“非理性”、“精神”和“智能”败坏批判的产物,其宣扬的科学精神,至今影响仍很深远。孔德实证主义认为,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根据,以可以观察和实验的事实及知识为内容,摒弃神学和思辨形而上学的绝对的、终极的,然而却无法证明的抽象本质。简言之,就是以实证的知识来代替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思辨概念。 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实证主义不仅对哲学而且对整个社会科学均发生了深刻影响,孔德所创立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其后的一个半世纪是西方社会学的主流。 在方法论上,实证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崇尚客观、精确、量化,崇尚机械性预设、彻底的论证,认为自然科学方法是唯一科学的方法,因而自然科学方法应被广泛应用于哲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切研究领域。任何学科要想真正成为科学,就必须运用实验——归纳这种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来探寻事实间的因果关

论实证主义与解释学的方法论争论

论实证主义与解释学的方法论争论 在近现代的意义上,认识论上的主客观二元论无疑滥觞于笛卡尔的二元论思维模式。笛卡尔所倡导的以科学理性来认识机械的客观世界的主张为后来实证主义所标榜的客观主义的认识论立场奠定了基础(尽管笛卡尔的认识论因为诉诸理性的天赋观念而带有先验论和唯心论的色彩)。而深受笛卡尔二元论思想和经验主义怀疑论倾向影响的康德的哲学人类学则为解释学的主观主义认识论立场确立了一个重要的坐标。尽管如此,试图在这些早期的滥觞中寻找20世纪实证主义和解释学的认识论争论的具体观点的做法显然并不妥当,然而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在我们所探讨的问题中依然以各种方式发挥着不可否认的作用。我们即将探讨的实证主义和解释学在认识论立场上的争论为我们超越主客观二元论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契机,因为正是此种争论为我们揭示了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各自所存在的问题和偏见,使我们可以从这些问题入手去追问事情本身更接近一种怎样的图景。应当肯定的是,解释学之所以能够在社会科学的方法论领域中形成对实证主义强有力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解释学揭露了实证主义的诸多弊病,并针对这些弊端发展出自身独特并颇有教益的观点,其中之一就是强调认识活动有其不可彻底消除的先入之见(assumption)。海德格尔写道:“任何解

释工作中都存在着这样一种先入之见,它是作为随着解释就已经‘理所当然的’东西被先行给出的,也就是说,是作为在我们的先行具有、先行视见和先行掌握中被先行给出的东西。”这一先行给出的先入之见强调了解释(interpretation)所具有 的不可彻底消除的前提,这是由人的存在的局限性所决定的。无论海德格尔以及他的后继者伽达默尔等人如何具体地去 理解这里的先入之见,总之这一论断(它暗示了著名的“解释 学的循环”)是对实证主义的客观主义立场的毁灭性一击,它 彻底打破了客观主义无前提的幻觉,使人们得以正视我们自身存在的不可彻底消除的历史性和局限性。但解释学的立场在有力地击碎了客观主义的梦幻的同时,却矫枉过正地落入主观主义的取向之中。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那充满神秘主义色彩的语言本体论充分揭示了他们思想中的人类主义倾向,其思想中的先验论残余则使他们无法看到理解并不是对存 在的先验可能性的领会,而是一种排除了任何先验论倾向的由人类的实践所生产和再生产的社会历史性现象。此种历史性与海德格尔等人所谈论的此在存在的历史性无疑有着重 大的区别,后者所谓的历史性不过是意指存在的先验可能性是不可穷尽的,存在总是在历史之中不断地在场化着。不过在社会科学领域中,解释学的影响要早于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对解释学的重要发展,就社会学而言,受到狄尔泰等人影响的韦伯的解释社会学即是一例。主观理解的重要性和先入

第3讲实证主义

第三讲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沿着经验主义哲学的思想路线,将自然科学的方法移入哲学和社会学,反对传统的思辨形而上学,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思潮,对以后的西方哲学发展发生了重大的影响。本章主要介绍实证主义的概况和其主要代表人物的生平和思想理论。 第一节实证主义概况 一、形而上学的困境与实证主义的形成 实证主义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要以实证自然科学的精神来改造和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流派。它是在西方近代哲学陷入危机以及随之在西方哲学界兴起的对它的批判浪潮中形成的。19世纪30年代最早出现于法国。主要代表有孔德、穆勒和斯宾塞。 19世纪中期,随着集近代理性主义大成的回归热派哲学的解体,盛极一时的近代德国古典哲学走向终结。休谟之后英国哲学的发展大体上走的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持怀疑态度的休谟路线。法国18世纪大革命后,原来被理想化的理性的社会和国家在许多方面越来越暴露出它们的种种欺骗性,原来被视若神圣的理性观念也显示出它们的种种虚幻性。 就其基本思想路线说,实证主义可以说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提出怀疑的休谟经验主义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但又根据新的形势对休谟等人的理论作了修改和补充。他们仍然把经验当作全部哲学的基础,否定认识(现象)经验以外的实在(物质或精神)的可能性,明确提出要抛弃对世界的基础、本质等本体论问题的研究。他们要求超越心物、主客、思有等二元对立,强调人类知识的力量,强调运用实证科学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可能性。在方法论上,他们接受19世纪以来的科学方法,反对与黑格尔主义相关的理性主义的辩证法。在社会政治问题上,他们提倡科学、进步和改革,但不赞成革命。 二、实证主义的流传 19世纪中期和下半期,在法、英两国就已出现了一批实证主义的信奉者。在法国,较著名的实证主义追随者有拉菲特、李特列、丹纳、芮南等人。其中丹纳的《艺术哲学》在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有较大影响,芮南以《耶稣传》称著。在英国,19世纪下半期与穆勒和斯宾塞的实证主义接近的哲学家主要有培恩、西季威

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之异同

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之异同 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又称实证哲学。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创始人为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A.孔德,主要代表有英国的J.S.密尔和H.斯宾塞。其形成标志为1830年开始陆续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实证哲学教程》。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称为老实证主义,20世纪盛极一时的逻辑实证主义称为新实证主义。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实证主义不仅对哲学而且对整个社会科学均发生了深刻影响,孔德所创立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其后的一个半世纪是西方社会学的主流。 实用主义是在美国土壤上生长的一个哲学流派,它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露头。1871-1874年间在哈佛大学进行活动的“形而上学俱乐部”被认为是美国第一个实用主义组织。俱乐部的主持人是后来被认为是实用主义创始人的皮尔士,参加者有哲学家、心理学家赖特(C.Wright 1830-1875年)、律师霍尔姆斯(O.W.Holmes 1841-1935年)、历史学家费斯克(J.Fiske 1842-1901年)以及后来成为实用主义最大代表

之一的詹姆士等人。他们各在自己专攻的领域表述了实用主义的一些基本思想。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通过詹姆士以及美国实用主义另一个最大代表杜威等人的活动,实用主义发展成为在美国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实用主义在美国哲学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甚至被视为美国的半官方哲学。在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用主义也有流传。例如在英国出现过以席(F.C.S.Schiler 1864-1937年)为代表的实用主义运动。席勒为了强调哲学以人的利益为中心,于是将实用主义改称为人本主义。实用主义的根本纲领是:把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实际效果当作最高目的。实用主义者英文原名是Pragmatism,源出希腊文πρανμα,意思即是行为、行动。而实用主义者对行为、行动的解释,完全贯彻了资产阶级利己主义世界观的精神,即只管行动是否能给个人或集团带来某种实际的利益和报酬,而不问这种行动是否合乎客观实际,合乎原则。也就是只管直接的效用、利益,不管是非对错。有用即是真理,无用即为谬误。 实用主义的特点在于,把实证主义功利化,强调“生活”、“行动”和“效果”,它把“经验”和“实在”归结为“行动的效果”,把“知识”归结为“行动的工具”,把“真理”归结为“有用”、“效用”、或“行动的成功”。实用主义的要义体现在皮尔士所表述的这一观点中:认识的任务,不是反映客

人文主义和实证主义在方法论上的分演

: A.人文社会学理论有三种方法论取向,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批判主义,它们共同形成了社会学三大理论传统。三者之间既有相通处,也有许多不同点。 不同点: 主要表现在各自的研究对象、逻辑起点、研究特征以及对社会学定义的着重点等方面,下面具体阐述之: 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是以孔德、斯宾塞等社会学创始者为代表,并经古典社会学的代表人物涂尔干发展后日趋成熟,他们认为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之间并无本质的区别,它们遵循着同样的方法论准则,都可以用普遍的因果律加以说明。社会学这门学科只有在认识到把社会事实当作实在的物来研究时才能诞生。因此,在方法论取向上,社会科学应以自然科学为标准模式,建立统一的知识体系,并由此开创了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传统,且在很长时期里成为社会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主流。 从研究特征来看,实证主义社会学对“科学建构”的强调依赖于把自然科学作为社会理论构造的模式,认为科学的目的就在于对现象的因果性做出说明,并在此基础上对现象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由于对自然科学这种因果性、精密性和普遍性的极端追求,许多社会学研究就一直是以数学和统计学为取向的,特别注重量化的研究方法,并在研究方法上尽量使研究的程序与结果合乎自然科学研究的准则——研究程序的“可重复性”和研究结果的“可验证性”。 人文主义: 社会学研究的另一种理论取向以韦伯等古典社会学家为代表,他们认为社会现象有其独特的性质和规律,绝不能盲目效仿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而应确立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在他们看来,社会学是一门科学,其意图在于对社会行动进行诠释性的理解,并从而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及结果予以因果

性的解释。因此,韦伯将社会学的任务规定为试图对社会行动做出解释性理解,并由此形成了人文的、理解的社会学研究传统。 在这种传统的影响下,人文或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则是导致人们行动的内在意义,它强调人类行为中那种使人类能唯一进入创造性领域的性质,认为人们应该从日常的、平凡的事物出发,研究人类对社会现象做出的解释以及赋予它们的意义,而不是简单地还原于自然规律的水平。因为在他们这里,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而非“说明”。这就是说,社会学研究应该立足于微观层面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试图站在对方的立场,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他们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多元化的,个人立足于自己实际情况来理性的决定自己的行为。 相同点: 这三种社会学研究传统的存在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解释与研究不同现象时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而且相互之间也并不是没有丝毫共同点的,它们也有表现出一致的地方,如都注重在自然情景而不是人为的实验情景下进行研究,都强调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的探究,而不是对其中的一些孤立变量进行调查。从思维源泉上来看,它们仍然都停留在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束缚之中,采取的均是主观(体)同客观(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当然,这种研究上的共同点也是十分有限的,其分歧依然十分明显。 B.实证主义强调经验归纳;人文主义强调理解的方法 在人文主义与近代的唯理论有师承关系,实证主义与经验论有师承关系。 科学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在认识论上存在着以下几点不同: 1.科学实证主义认为,科学只涉及事实,与价值问题无关,价值判断必须从研究中摈除或还原为事实问题,研究应持客观中立立场;而人文主义则认为,社会现实的本质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因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空赋予各自不同的意义。 2.科学实证主义极力推崇经验的作用,认为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一切可靠知识只能来源于经验,理论和假设的可靠性必须由经

论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非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对立统一

论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非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对立统一 摘要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非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是教育科研中的两种主要研究方法,各有利弊。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矛盾规律来分析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非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对立性与统一性,并在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为本人的政治学专业设计几种研究方法。 关键词实证主义,非实证主义,对立统一,政治学研究 一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非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整体描述 背景依据涵义及内容类别 实证性研究作为一种研究范式,产生于培根的经验哲学和牛顿——伽利略的自然科学研究。法国哲学家孔多塞(1743-1794)、圣西门(1760-1825)、孔德(1798-1857)倡导将自然科学实证的精神贯彻于社会现象研究之中,他们主张从经验入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精细化和准确化的水平。孔德1830到1842年《实证哲学教程》六卷本的出版,揭开了实证主义运动的序幕,在西方哲学史上形成实证主义思潮。实证主义所推崇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强调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上,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来揭示一般结论,并且要求这种结论在同一条件下具有可证性。根据以上原则,实证性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谈话法、测验法、个案法、实验法 (1)观察法:研究者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把观察结果按时间顺序系统地记录下来,这种研究方法就叫观察法。 (自然观察与实验室观察;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2)谈话法:是研究者通过与对象面对面的交谈,在口头信息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对象心理状态的方法。 (分为有组织与无组织谈话两种。须注意:一是目标明确。二是讲究方式。三是注意利用“居家优势”。四是尽量做到言简意赅。) (3)测验法:是指通过各种标准化的心理测量量表对被试者进行测验,以评定和了解被试者心理特点的方法。 (问卷测试,操作测验和投射测验) (4)个案法:对某一个体、群体或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了解、收集全面的资料,从而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方法称为个案法(个案研究)。

实证主义范式与自然主义范式的比较

实证主义范式与自然主义范式的比较 “各种范式之间的区别主要是它们所依赖的基本公理。各种范式就是各种公理系统,这些公理系统的特点是它们对所要研究的现象具有不同系统的假说”。因此,实证主义范式与自然主义范式在公理的主题上表现出了不同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假设,客观上指导了实践者的行为趋向。这两种范式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现实本质的理解。实证主义范式认为现实是单一的、可触的,可以分割成独立的变量和过程,能够加以独立的研究;研究能以揭示这些部分,从而对现实进行预测和控制。而自然主义范式认为现实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元的、构建的、分散的、整体的特性,不可分裂而只能以整体的方式对待,并最终达到对现实意义的理解。 (二)对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的理解。实证主义范式认为研究者和研究对象是相互独立的,认识者和被认识者构成了一个分离的二元体。研究者是主体,研究对象是客体。这种范式认为研究者必须与研究对象保持一段距离,即使研究对象是人而非物时也要采取一定的客观手段来确保研究工作的效度与信度。而自然主义范式认为认为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分离是不可能的,主客体的关系是一个互为主体、相互渗透的过程,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实际上是主体和客体在互动的关系中对客体的重新建构。尤其是当研究对象是人而非物时,这种互动尤为显著。 (三)对普遍规律的理解。实证主义范式认为研究工作的目的与目标就是要探究与发现各种现实的现象中具有永久性价值、超越背景的知识相似点,继而构建一种能揭示现实的普遍规律的简明的、概述的知识体系,为人们预测和控制现实提供知识基础。这种范式认为通过实验验证、运用统计分析,在一定的样本范

围内可概括归纳出类的特征,强调研究结果的普遍适用性。而自然主义范式反对自然界的同一率,否认存在着普遍性的规律,认为世界的多元性和行为者的多元理解削弱了理论的普遍性。概述的知识无法在不同情境之间有效地迁移,研究的目的应该是理解特定时空与背景中的现实所显现出的复杂现象,进而形成一系列描述个别实例的独特的知识体系。 (四)对因果关系的理解。实证主义遵循自然科学的思路,认为事物内部存在着普遍的因果关系,对事物的研究就是要寻求这些因果关系,并通过理性的工具对它们加以科学的论证。而自然主义范式假定人的行为是一种有意义的行为,研究就是要揭示行为背后的意义,形成共识性的理解,而不是揭示其因果关系。所以自然主义范式认为因果关系只是分析思维指导下对行动归因的简单解释方式,对特定行动解释的最佳方法只能是在自然情景中,对其进行系统的、整体的、实践的协商与讨论的现场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正在发生的现实。 (五)对价值的理解。价值意味着判断者的偏好或选择。也就是说,价值是标准或视角,它在人们做选择时或含蓄或明确地发挥着作用。实证主义范式认为科学只涉及事实,与价值问题无关。价值判断必须从研究中摈除或还原为事实问题,研究应持客观中立立场。实证主义者指出,可以通过方法论的作用,使研究保持中立,方法论被用以孤立或移开研究中的所有“主观”因素。自然主义范式正视价值的作用,认为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研究者自身价值观的影响;受到指导研究的理论范式、方法论范式的公理和假定的影响;还受到研究环境的价值和特征的影响,自然主义的研究不是也不能价值中立。 以上分析可见,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实证主义范式与自然主义范式表现出了显著差异:实证主义范式坚持先验论并对围绕某些产生于所依理论的问题和预先就

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 的开山祖师、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就强调社会学要仿效自然科学,主张像物理学研究自然现象那样客观的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不带价值判断地揭示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规律。因此,在孔德那里社会学应该是和自然科学一完全“价值中立”的,根本不应该有价值的因素,尽管他没有使用“价值中立”这一术语。迪尔凯姆进一步发展了实证主义,成为实证主义的集大成者。他“提出研究的三条基本原则: (1)在科学研究中,必须排除所有成见,必须禁止使用科学之外的、不是为科学所需要而制造出来的概念,同时,还应该尽量排除感情的介入,因为感情是科学研究的对象,而不是科研真理的标准; (2)对所需研究的对象进行定义是研究的重要前提条件,从外在的特点中去进行定义,不是说暗着的内部特点不重要,而是在目前的科学发展阶段我们很难认识它们; (3)考社会必须观察实际,不能掺进个人的想像,必须努力从那种与个人言行无关的侧面观察它们。”实证主义强调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的一致性,主张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客观地、不带个人感情地、不掺杂任何价值判断地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在他们看来绝对的“价值中立”是可行的,而且也正是因为驱逐了价值判断,社会学才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有一定意义,“追求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客观性,从而使社会科学从神学及传统形而上学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成为正的“科学”。但是,其缺陷在于混淆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界限。” 实证主义和人本主义在价值问题上的争执使19世纪社会学发展面临困境,为了解决社会学方法论上的困境,马克思韦伯试图调和实证主义和人本主义,力图将实证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传统结合起来,在此情况下,韦伯详尽阐释了“价值中立”原则,韦伯强调社会学面对社会现象时应保持“价值中立”,但在韦伯这里的“价值中立”范围已经大大缩小,而且在韦伯看来“价值中立”并不是要取消价值关系,“价值中立”也并不是绝对的排斥价值关联。“价值中立”在韦伯那里大体有两层含义:

实证主义传统

实证主义传统 实证主义理论观: 唯现象论:只有那些能够从我们自己的经验或观察中找到证据的动词才能被称为知识 唯名论:任何一般观点都必须有客观所指,必须是对具体事物的提炼,而且这个“客观所指”与“事物”必须是我们能够通过实验或观察找到证据的。 价值不是知识,因为它无从证明坚信科学方法的统一性,这意味着实证主义者只接受一种探索世界、为知识提供证据的方法。 实证主义认为,存在一个客观现实,这个现实可以经由科学研究而揭示真相,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可以保证客观性;实证主义具有决定论的倾向,人类应该是朝着特定社会或人文目标迈进的,它主张因果性思维且强调任何事物都有其特定的原因。 基于这一准则,实证主义认为,社会工作的实践理论在逻辑上应经历这样的发展历程:从发现它能适用于特定个体,到确定它可以适用于一系列个案,再到辨识它如何解释实质,并由此建立该理论的正当性。 在方法论上,实证主义坚持认为存在所谓的客观现实,即人类、文化、社会够存有实实在在、可以通过研究发现的本质特点,只要我们应用科学的方法就一定能找到客观的事实,这是一种本质主义观点。实证主义坚持认为存在普遍法则,即变量之间关系具有恒定性,这样的关系具有可复制性,即以一种单一视角去解释所有事物,强调一致性,淡漠差异性。实证主义者高度重视具有普遍性的调查结果。实证主义认为自然科学中的实验法是适用于一切的模式。强调中立观察原则。任何人都使用可能带来类似结果的标准化资料收集方法,在实证主义那里显得必不可少。而那些不可证实的或者说单一的信息则被摈弃。 总之,实证主义者相信,经由科学研究,研究人员能够发现什么介入方式对什么案主或案主系列是有效的,并坚持认为这样的研究结果可以应用到具有同样情况的案主或案主系统。标准的社会工作教科书都秉持实证主义原则,绝大多数社会工作的研究人员都以之为主导的研究范式。 在实践部分,社工的早期有科学诊断之说。HUDSON宣称,“如果你不能测量案主的问题,它就是子虚乌有;如果不能测量案主的问题,你就束手无策”,这就是著名的“治疗第一定律”。这一实践观遵循问题——评估介入评鉴的路径,案主被视为一个问题的集合体,社工要以线性的因果关系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即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就可以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这样的实践观深刻影响着社会工作的发展,“经验:实践学派”或“临床经验”时间,“研究指导下的实践”和证据为本的实践都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试图从研究防那个法中去发现什么样的实践可能是有效的,并由此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对想当然的东西予以批驳。近几

实证主义及其局限

实证主义及其局限 【内容摘要】:实证主义作为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19世纪30~40年代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孔德等人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康德的先验哲学、柏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休谟的不可知论等思想后,以经验论和不可知论为基础确立了实证原则和实证哲学的理论体系。实证主义不仅成为当时的主流范式,在以后的西方哲学发展中仍然发生了重大的影响。但它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 【关键词】:实证主义实证孔德经验 一、实证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19世纪上半叶,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欧洲主要国家资产阶级先后取得政权,开始着手准备第二次工业革命,他们对发展科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与此同时,自然科学有了巨大发展,实践经验不断转化科学理论,科学理论又不断转化为应用技术。这为实证主义的产生奠定了社会、政治、经济基础。 19世纪中期,随着近代理性主义大成的回归热派哲学的解体,盛极一时的近代德国古典哲学走向终结。休谟之后英国哲学的发展大体上走向对传统形而上学持怀疑态度的休谟路线。法国大革命后,原来被理想化的理性的社会和国家在许多方面越来越暴露出它们的种种欺骗性,原来被视若神圣的理性观念也显示出它们的种种虚幻性,形而上学走向困境。 19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康德的先验哲学、柏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休谟的不可知论等思想后,孔德等人在经验论和不可知论的基础上确立了实证原则和实证哲学的理论体系。实证主义产生。 19世纪中期和下半期,在法、英两国就已出现了一批实证主义的信奉者。在法国,较著名的实证主义追随者有拉菲特、李特列、丹纳、芮南等人。其中丹纳的《艺术哲学》在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有较大影响,芮南以《耶稣传》称著。在英国,19世纪下半期与穆勒和斯宾塞的实证主义接近的哲学家主要有培恩、西季威克,以传播孔德的实证主义为己任的哲学家主要有康格累沃、布累杰斯等人。实证主义在其他西方国家都有相当广泛的流传。① 实证主义不仅是19世纪的哲学流派,在以后的西方哲学发展中仍然发生了重大的影响。由于它最早强调哲学应当以自然科学为榜样,因而被认为开创了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后来在西方各国流行很广的马赫主义、逻辑实证主义以及当代西方的某些科学哲学流派也是实证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新康德主义、实用主义等流派与实证主义在一些基本观点上也极为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