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主义及其局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证主义及其局限
【内容摘要】:实证主义作为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
19世纪
30~40年代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孔德等人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康德的先验哲学、柏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休谟的不可知论等思想后,以经验论和不可知论为基础确立了实证原则和实证哲学的理论体系。
实证主义不仅成为当时的主流范式,在以后的西方哲学发展中仍然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但它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
【关键词】:实证主义实证孔德经验
一、实证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19世纪上半叶,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欧洲主要国家资产阶级先后取得政权,开始着手准备第二次工业革命,他们对发展科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与此同时,自然科学有了巨大发展,实践经验不断转化科学理论,科学理论又不断转化为应用技术。
这为实证主义的产生奠定了社会、政治、经济基础。
19世纪中期,随着近代理性主义大成的回归热派哲学的解体,盛极一时的近代德国古典哲学走向终结。
休谟之后英国哲学的发展大体上走向对传统形而上学持怀疑态度的休谟路线。
法国大革命后,原来被理想化的理性的社会和国家在许多方面越来越暴露出它们的种种欺骗性,原来被视若神圣的理性观念也显示出它们的种种虚幻性,形而上学走向困境。
19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康德的先验哲学、柏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休谟的不可知论等思想后,孔德等人在经验论和不可知论的基础上确立了实证原则和实证哲学的理论体系。
实证主义产生。
19世纪中期和下半期,在法、英两国就已出现了一批实证主义的信奉者。
在法国,较著名的实证主义追随者有拉菲特、李特列、丹纳、芮南等人。
其中丹纳的《艺术哲学》在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有较大影响,芮南以《耶稣传》称著。
在英国,19世纪下半期与穆勒和斯宾塞的实证主义接近的哲学家主要有培恩、西季威克,以传播孔德的实证主义为己任的哲学家主要有康格累沃、布累杰斯等人。
实证主义在其他西方国家都有相当广泛的流传。
①
实证主义不仅是19世纪的哲学流派,在以后的西方哲学发展中仍然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由于它最早强调哲学应当以自然科学为榜样,因而被认为开创了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
后来在西方各国流行很广的马赫主义、逻
辑实证主义以及当代西方的某些科学哲学流派也是实证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新康德主义、实用主义等流派与实证主义在一些基本观点上也极为接近。
二、实证主义的含义、特点、方法论、实证方法
孔德对“实证”的解释为:现实的而不是虚幻的;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以现象论的观点为出发点,现象即实在,是一切知识的根源,只有现象或事实是“实证的东西”;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
在方法论上,实证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崇尚客观、精确、量化,崇尚机械性预设、彻底的论证,认为自然科学方法是唯一科学的方法,因而自然科学方法应被广泛应用于哲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切研究领域。
任何学科要想真正成为科学,就必须运用实验——归纳这种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来探寻事实间的因果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严密的学科体系。
实证主义提倡用自然科学方法取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极力鼓吹科学方法进入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所带来的好处,并以此作为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科学化的标志。
”这种思想尤以孔德为代表。
孔德认为,社会科学要想成为科学,就必须放弃神学和形而上学对“为什么”问题的绝对、抽象、空洞的探求,而应从事实出发,转而研究“怎么样”的问题,因此,必须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
②
实证主义的实证方法:研究方法是学科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某项具体研究中使用的方法:实证方法主要采用自然科学的工具与规划,对社会领域和人类经验进行研究,通过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观察和测量寻求对现实世界的解释,以及对未来世界的预测;原始材料的搜集和对材料进行系统的实证性分析,实地或现场的调查访谈、量化分析、客观性语言的陈述等;方法主要有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学模型法、行动研究法等。
③
三、孔德及其理论
1、孔德(1798-1857),是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实证主义在法国的最大代
表。
最主要的著作是六卷本的《实证哲学教程》,此外重要的还有《论实证哲学的精神》、《实证主义概论》、《实证政治体系》、《实证宗教教义问答》。
孔德认为,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根据,以可以观察和实验的事实及知识为内容,摒弃神学和思辨形而上学的绝对的、终极的、然而却无法证明的抽象本质。
一句话,就是以实证的知识来代替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思辨概念。
所谓实证指的是具有“实在”、“有用”、“确定”、“精确”、“肯定”、“相对”等意义的东西。
“真正的实证精神用对现象的不变的规律的研究来代替所谓原因(不管是近因还是第一因);一句话,用研究怎样来代替为何”。
④孔德用思想发展三阶段论来论证其实证哲学的基本思想。
他认为,人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三国阶段:神学阶段,又名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又名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又名实证阶段。
神学阶段寻找现象的根源,追究最后原因,不得不求助于超自然的力量――神来作解释;第二阶段以形而上学(超经验)的抽象概念代替超自然的神力来解释一切,要求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的绝对知识,并独断地把这些抽象概念当作绝对知识;实证阶段只借助于推理和观察,以发现现象之间的不变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
与神学阶段相适应的是神权政治和军事统治的社会秩序;与形而上学阶段相适应的是抽象的民主和平等原则支配的政治制度;与实证阶段相适应的是工业社会,其中经济生活成了人们注意的中心,科学家成了社会的支配者。
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中把科学依次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理学)、社会学(社会物理学)六类。
他认为,每一门科学都有其特殊的研究程序和方法,但各门科学在方法论上又是统一的。
人们都必须观察事实和现象,并通过形成定律来协调事实和现象、为此,必须采取假设、演绎和检证等方法。
孔德强调各门科学都必须从整体观点来看待所研究的事实和现象,认为人们越是从整体上认识事物就越能较完整地认识事物。
孔德把按照实证主义原则建立起来的关于社会现象的理论称为社会学,其任务是研究和发现社会现象的“不变规律”。
社会学是最后出现的学科,也是最重要的学科,因为第一,实证哲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按照实证主义原则将各个科学部门统一起来,而只有建立了社会学,才能实现这种统一;第二,实证哲学还有实现社会重组的实践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关于自然规律和社
会规律的知识,后者正是由社会学来提供的。
孔德把社会学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孔德把人性当作社会的基础。
认为决定社会的起源和性质的,是作为人性的体现的人的情感意志,也即人的本能。
人的本能有个人本能和社会本能之分,个人本能表现为利己心,社会本能表现为利他心,前者起决定性的作用,但个人本能使人趋向保守,社会本能使人具有改革精神,因此应当使二者得到调和。
孔德既反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也反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认为社会应由掌握了实证知识的管理者阶级来领导,他们起着中世纪君主和贵族的作用。
孔德的上述政治观以他的道德和宗教观为基础,认为人的最高道德责任或道德生活的最高形态就是对人类的爱和为人类服务。
对个人来说,人类是最高的存在物,具有上帝的地位,应当对之服从和崇敬。
孔德把这种崇拜人类――作为爱的化身的道德实体――的宗教称为人道教。
⑤
总之,孔德用思想、情感与行动分别来说明哲学和科学、宗教和短短的、社会和政治,其中哲学是基础、政治是目的,而宗教和道德又将哲学和政治等统一起来。
他的实证主义从反对宗教神学和思辨形而上学开始,最后又回复到人道教这种独特的宗教。
四、实证主义的局限
1、以唯一的“经验”做为判断一切的标准就是最大的局限。
“实证”是孔德哲学的全部内容,而这些内容的唯一骨架就是“经验”。
孔德认为“实证”就是实在的、有用的、精确的,相反,凡是虚无的、无用的、不精确的东西都是非实证的。
而确定的、实在的东西只能是来自人的感觉、来自人的经验。
经验之外的所谓理性的东西都是无法确认的,人们无法确知它的真实性,因而它不能被实证。
由此看来,除了“经验”的东西,人们无法认识真实的世界。
也正是因为这样,很多学者都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经验主义”。
2、以“经验”做为一切知识的来源,使其陷于“不可知论”的困境。
孔德认为只有“经验”的东西才能告诉人们真实的本质,“经验”之外并不存在真实的客观世界。
在他看来,色、香、味、形等经验可以感觉到的东西才是真实的,这就好比一个人吃饭那他只感觉到“味道”的真实存在,究竟在这个味道之外的“饭”是不是真实存在是不能确认的问题。
由此可见,实证哲学很容易产生
唯心思想。
它反对客观物质,逃避本原问题,局限于“经验”这个小小的感觉世界里。
3、、绝对化了经验规律,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和基础,在这个条件下孔德发表了“规律是经验之间的关系”这种绝对化的思想。
在孔德看来,一切规律都是由“经验”串连起来的,所有的经验现象都服从于不可改变的规律。
不难看出,孔德的经验思想又把规律绝对化起来,由于前提是“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和基础”,那么它就否认了存在客观规律的可能性。
实证主义哲学把“经验”绝对化,同时也绝对地否认了客观世界,这时又彻底地否定了客观规律,这种绝对化了的实证主义很难让人接受。
客观规律与理性思维都失去了根据。
4、人类智力发展规律的片面性。
孔德的“人类智力发展规律”是一种极具创新性的思维,他把无形的经验具体化,形象化,可比化,但是“人类智力发展规律”同样存在着片面性,具体说来是不具有科学的严密性。
“个人智力发展规律”、“各门科学知识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都被分为三个阶段:虚构阶段;抽象阶段;实证阶段。
现代心理学、自然哲学和人类社会学等都对这三种发展规律做了一定的说明,强硬地把三者的发展过程粗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并不符合科学研究的严密性,它只能是反映了一个相似的侧面。
参考文献
【1】(KOLAKOWSKI,L.)著《理性的异化:实证主义思想史》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88年5月第一版
【2】(法) 昂惹勒·~克勒默-马里埃蒂著《实证主义》商务印书馆2001年3月第一版【3】(美)杰弗里·C. 亚历山大著《社会学的理论逻辑:实证主义、预设与当前的争论》商务印书馆2008年3月第一版
【4】周琦,江民强译《从价值论到货币论:当代西方政治理论主题的演变及实证主义思潮的兴起》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年3月第一版
【5】杨国荣著《实证主义与中国近代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3月第一版【6】涂纪亮著《实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及其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
①(KOLAKOWSKI,L.)著《理性的异化:实证主义思想史》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88年5
月第一版p63
②涂纪亮著《实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及其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p175
③杨国荣著《实证主义与中国近代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3月第一版p94
④(法) 昂惹勒·~克勒默-马里埃蒂著《实证主义》商务印书馆2001年3月第一版p103
⑤(法) 昂惹勒·~克勒默-马里埃蒂著《实证主义》商务印书馆2001年3月第一版p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