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如何做到教和学的和谐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中如何做到教和学的和谐统一
小学教学课堂教学系统主要是由教材、老师、学生三个要素组成的整体,当教材一旦确定之后,教师和学生就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师生双边活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使教和学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是我们进行课堂改革的重要课题。
荷兰教育家佛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施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把得到结论的全部思维过程发展出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教师预定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成为学生富有成果的学习活动,教学质量就会有所提高。
例如在数学三角形三条边关系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一、画三角形。
给出三条边长为6厘米,4厘米和3厘米的线段画出一个三角形,从而得出一个具体的三角形必须知道三条边的具体长度。
二、设置“陷阱”,教师给出三条边分别为5厘米,2厘米,1厘米的线段,让学生画三角形,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发现不能画出来,感到迷惑不解,教师启发学生想一想:三条线段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画出三角形呢?然后分组讨论用小棒摆一摆,哪一组能搭成三角形?其余的两组呢?为什么?仔细思考3根小棒的长短有什么关系。
(6、4、5;3、7、8;5、4、6;)(6、4、1;3、7、3;8、
4、2)(6、4、2;3、4、7;
5、2、3)组织学生讨论,第一组能搭成三角形,后两组不能搭成三角形,从而得出结论3条小棒中任何两条边的长度的和都要大于第三条边的长度才能搭成一个三角形,否则不能成为封闭图形,可以推导出三角形任何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创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在参与这一特点,教师则起到了组织引导的作用。
第一、“主动”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发挥学生在认识活动中主体作用的重要条件,数学具有抽象性和广泛性。
要使小学生在学习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时感兴趣,就应从数学知识的本身魅力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教师从数学知识本身所存在的趣味因素出发,利用小棒,橡皮筋,让学生通过操作,搭成围成图形,在动手操作中学,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学,发展兴趣激发求知欲。
第二、“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特点在教学中处理好形象与思维的关系,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意识地
贯穿始终。
通过事物实物教具学具或实例,使学生在动手、动脑抽象等思维活动,完成形象直观向抽象概括的转化,有利于激发思维活动,同时也会擦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第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下工夫。
对于概念和规律(包括法则、公式、定理、数学思维方法等)的教学,不能笼统的把现成的定义和规律教给学生,而应当注意启发原型,提供足够的有关原型。
2.在解题思想方法中下工夫。
有些同学学习一贯用功,却很吃力,成绩也不理想,究其原因就是由于教师忽视了解题思想方法的教学,只重视题型教学,限制了学生教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及思维的独创性。
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典型例、习题教学的契机,在启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思路中,及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3.在培养猜想能力中下功夫。
高尔基说过:“没有大胆而放肆的猜想,就谈不上科学的发现。
”猜想是一种难度较大的跳跃式的创造性思维。
所以,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对数学来说十分重要。
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知识形成的教学契机,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对数学问题广泛联想,积极探索,大胆猜想,寻找规律,合理论证。
总之,培养数学思维是个长期的过程,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知识形成过程中解题教学两条线,发挥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逐步使教和学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