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情与景的鉴赏

送别诗情与景的鉴赏
送别诗情与景的鉴赏

送别诗情与景的鉴赏

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送别诗情与景的鉴赏学案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07年江苏卷考查了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2010年又考了王昌龄的《送魏二》

【教学目标】

1、识记送别诗的常见意象,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2、体会送别诗中写景特色、所抒感情以及抒情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归纳总结送别诗的写景特色、所抒感情以及抒情技巧。

【知识链接】送别诗中也有一些常用的意象:

(一)习俗类意象:

1、柳(折柳送别)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2、酒(饮酒饯别)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所以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浓浓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

(二)时间意象:

3、日暮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夕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4、月亮

月亮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三)空间意象:

5、长亭

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6、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在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较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此外,寒蝉、阳关、古道、灞桥、西风、春草、眼泪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教学过程】

一.真题演练:2010年江苏高考卷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归纳总结】

二.合作探究

(一)抒情技巧

淇上送赵仙舟

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1.概述诗歌内容。

2.本诗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了哪些手法?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3分)

【归纳总结】

(二)写景特色(如何写景)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九华山: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的的:明亮、鲜明的样子。旆,旗帜。

1.概述诗歌内容。

2.首联叙写了什么内容?(2分)第二联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分析。(2分)

3.第三联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1分)全诗表达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2分)

【归纳总结】

(三)情感概括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1.概述诗歌内容。

2.万事非在诗中具体指哪些内容?(3分)

3.请结合诗句,概括诗人抒发了哪些感情。(3分)

【归纳总结】

三.真题操练

1.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宗一:柳宗元的从弟,元和十一年春,自柳州赴江陵。桂岭: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洞庭:在柳州至江陵途中。郢: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3分)

颈联中两处比喻各有何妙处?(4分)

请简析尾联抒发的感情及其表达特色。(3分)

2.

别韦郎中

张谓

星轺计日赴岷峨,云树连天阻笑歌。

南入洞庭随雁去,西过巫峡听猿多。

峥嵘洲上飞黄蝶,滟灏堆边起白波。

不醉郎中桑落酒,教人无奈别离何。

【注】星轺(yo):使者所乘的车。桑落酒:古代美酒名。

(1)计日一词在诗中什么意思?有何作用?(3分)

(2)颔联、颈联中,使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3)本诗尾联意蕴十足,请予以解析。(3分)

3.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台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l)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课堂小结】

作为古典诗歌大观园中的一朵艳丽的花朵,送别诗在其思想内容上,大大丰富了古典诗歌的题材和内容;在艺术表现上,格调或伤感或豪迈,抒情或直露或蕴藉,用语浅近,不事雕琢,真正体现了词浅情深的艺术特点。所以,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送别诗都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深入地研究。

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送别诗情与景的鉴赏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送别诗的常见意象,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2、体会送别诗中写景特色、所抒感情以及抒情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归纳总结送别诗的写景特色、所抒感情以及抒情技巧。

【知识链接】送别诗中也有一些常用的意象:

(一)习俗类意象:

1、柳(折柳送别)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2、酒(饮酒饯别)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所以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浓浓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

(二)时间意象:

3、日暮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夕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4、月亮

月亮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三)空间意象:

5、长亭

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6、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在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较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此外,寒蝉、阳关、古道、灞桥、西风、春草、眼泪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教学过程】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07年江苏卷考查了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2010年又考了王昌龄的《送魏二》

一.高考体验:2010年江苏高考卷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答案】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答案】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答案】由眼前情景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归纳总结】景物及景物描写技巧,情感概括及抒情技巧

二.合作探究

(一)写景特色(如何写景)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九华山: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的的:明亮、鲜明的样子。旆,旗帜。

1.概述诗歌内容。

2.首联叙写了什么内容?2分第二联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分析。2分

【答案】首联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勒了一幅春郊送别图;点明了送别的时间、环境。(2分)

第二联一实写眼前的景,一虚写想像中的景(虚实结合);一写远景,一写近景(远近结合)。(2分,一层1分。答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给1分)

3.第三联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1分)全诗表达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2分)

【答案】对比(1分)以乐景写哀情(以美景反衬人物的愁情)(2分)

【归纳总结】

景物分类:眼前景(实写)——途中景(虚写)——目的地景(虚写)

写景技巧:想象、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多感官结合、时空结合,细节描写、白描

(二)情感概括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1.概述诗歌内容。

2.万事非在诗中具体指哪些内容?(3分)

【答案】战乱连年,山河破碎(1分);亲人离散,生死未卜(1分);老友分别,难以重逢(1分)

3.请结合诗句,概括诗人抒发了哪些感情。(3分)

【答案】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表现了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忧愤之情;我已无家寻弟妹表现了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黄牛峡静滩声,白马江寒树影稀表现了对因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了对友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

【归纳总结】

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如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柳永《雨霖铃》、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等。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的。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坦陈心志的告白,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第三,重在劝勉、安慰的。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句重在对友人的劝勉)

第四,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

(三)抒情技巧

淇上送赵仙舟

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1.概述诗歌内容。

2.本诗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了哪些手法?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3分)

【答案】借景抒情,借荒城、寒天、净山、暮日、长河等凄清景象,传达了感伤之情;直抒胸臆,颔联直接点出伤离、愁的情感;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以伫立河边的细节,表现对友人的不舍。

【归纳总结】

1、直接抒情

如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而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再如李白的《赠汪伦》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厚,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则更是把浓重的离愁别绪直吐出来而不假任何掩饰。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以乐景衬哀情。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想象(虚拟)。送别诗常在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象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三.真题操练

1.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宗一:柳宗元的从弟,元和十一年春,自柳州赴江陵。桂岭: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洞庭:在柳州至江陵途中。郢: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3分)

【答案】远谪异乡,报国无门;经年投荒,历尽劫难;兄弟离别,形单影只

颈联中两处比喻各有何妙处?(4分)

【答案】前一比喻,描写自己所处之地,瘴气弥漫,乌云似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处境的险恶;后一比喻,想象宗一行经洞庭之时,春色已尽,水天相接,含蓄地表达了天涯阻隔之情。

请简析尾联抒发的感情及其表达特色。(3分)

【答案】抒发了对宗一的牵挂不舍之情。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想象别后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一带的烟树,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思念的悠长。

2.

别韦郎中

张谓

星轺计日赴岷峨,云树连天阻笑歌。

南入洞庭随雁去,西过巫峡听猿多。

峥嵘洲上飞黄蝶,滟灏堆边起白波。

不醉郎中桑落酒,教人无奈别离何。

【注】星轺(yo):使者所乘的车。桑落酒:古代美酒名。

(1)计日一词在诗中什么意思?有何作用?(3分)

【答案】计日,即算计着日子。(1分)突出时间的短暂,借此表达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和不得不离别的无奈(2分)

(2)颔联、颈联中,使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想象(虚写)、借景抒情。(2分)通过想象别后途中境遇以及归雁、啼猿、黄蝶、险波等景象,传达出与朋友分别时的凄凉与神伤。(2分)

(3)本诗尾联意蕴十足,请予以解析。(3分)

【答案】在别离时只有醉饮才能承受这离别之苦

(1分)。通过醉饮来躲避别离之痛,以貌似旷达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出离情别绪和友情的深厚。(2分)

3.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台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l)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案】(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案】不应把离别(相聚)枧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渡险恶得多。

【课堂小结】

作为古典诗歌大观园中的一朵艳丽的花朵,送别诗在其思想内容上,大大丰富了古典诗歌的题材和内容;在艺术表现上,格调或伤感或豪迈,抒情或直露或蕴藉,用语浅近,不事雕琢,真正体现了词浅情深的艺术特点。所以,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送别诗都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深入地研究。

【板书】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送别诗总结

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一、关于送别诗 1.风格和抒情方式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 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 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借酒抒情的,如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在交待了送别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后,对 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切话别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会即将结束时对主人的劝酒辞。主客之间惜别之情在这一刻都到了顶点,主人这一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体现。这种安排,很好地写出了送别的深情。 借景抒情的,如唐诗人刘长卿虚处藏神、用笔神妙的五绝《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

古诗词常见题材之赠友送别诗鉴赏

古诗词常见题材之赠友送别诗鉴赏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送别诗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它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诗词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解题时要注意谁送谁,谁要走谁不走。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同时还要掌握其他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深婉含蓄,有的直露,有的蕴籍、有的用语浅近不事雕琢,却“境近意远,词浅情深”。 一、基本特点 1、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常见意象: (1)时间(傍晚、月夜) (2)地点(长亭、渡口、古道、南浦、灞桥、劳劳亭、谢亭、灞陵亭等) (3)意象(柳树、芳草、瘦马、晚风、浊酒、笛声、远山、夕阳等) (4)曲调(杨柳曲、阳关曲、渭城曲、劳劳歌、梅花落) 3、基本主题: (1)依依不舍的留念;(伤感、失落、怅然) (2)情深意长的勉励;(鼓励、劝勉、安慰) (3)坦陈心志的告白;(表心志、吐积愤) (4)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4、感彩: (1)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2)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5、常用手法: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对比、衬托、虚实结合、修辞(比喻、拟人、夸张、谐音、双关)手法 二、鉴赏方法 1、掌握送别诗的作法(结构): 第一联叙题写意;第二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第二、三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隽永为佳。 2、把握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1)杨柳: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与“留”谐音,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 (2)长亭、短亭、劳劳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3)南浦: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多用于水边送行,如:江淹“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4)寒蝉、船(舟)、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灞桥、美酒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三、鉴赏示例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羁旅思乡诗专练

2020年诗歌鉴赏二轮复习:羁旅思乡诗专练知识回顾:

综合提升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1—2)题。(9分) 临江仙·暮春 赵长卿[注]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注 词人是宋朝宗室,“靖康之变”后,北宋亡于金人,宗室纷纷南迁,最后定居临安一带。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过尽征鸿”一句表达了词人思念故园的情感,词人用比兴手法,以征鸿比喻漂泊异乡的旅客,含蓄地写出了词人的期盼和失望之情。 B.“一春”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表达了词人惆怅自怜的感情。说明从春分到春社,词人都处于思乡痛苦的煎熬之中,竟然没有理解他的人。 C.“怀家”两句一实一虚,“夜”字境界阔大,与起句“过尽征鸿来尽燕”相呼应,构成一个艺术整体。把思家意绪、中酒情怀表现得迷离动人。 D.上阕说“故园消息茫然”,是表示失望,在感情上是一跌;下阕则借江头春浪,激起一腔回乡的热望,是一扬。江水殷勤有情,正暗暗反衬出人之无情。

2、词尾词人以景作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词内容进行分析。(6分) 答案: 1、C解析C项应为“天”字境界阔大,与起句相呼应。 2、词人设想自己登上归船,蜷缩在低矮的船篷下,聆听敲打着船篷的雨声,从船舱中望去,只见断桥一带的杨柳,迷迷蒙蒙,似乎笼罩着一层烟雾。词人借想象之景写出心境的凄凉和心中欲去而流连、不去更思归的复杂情绪。词的最后以景作结,寄情于景,渲染了情境,使词含蓄隽永,意犹未尽,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9分) 如梦令① 秦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①此词作于词人坐党籍屡遭贬谪的晚年。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首两句从总体上写出了词人夜宿驿舍的气氛和感受。“遥夜”即长夜,不仅讲出是夜深,而且表现出一种客舍之夜漫长难度的情味。 B.“梦破鼠窥灯”中的“窥”字得神,一方面表现了老鼠偷油时那种胆小警惕的神态,一方面也表现了驿舍的环境气氛和词人的主观心境。 C.“门外马嘶人起”,结得余意不尽。一夜的清净冷寂,到此方显示出暖意和生气。这意味着词人即将踏上充满希望、前途光明的旅程。 D.这首词很短,却十分精练生动地勾出了一个完整的时间流程,由沉沉遥

高考诗歌鉴赏送别诗

高考诗歌鉴赏送别诗 送别诗是诗歌题材的一种,也是高考古诗赏析考点之一。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 一、关于送别诗 1.风格和抒情方式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

慨激昂。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

赠友送别诗鉴赏

赠友送别诗鉴赏 二.概念 赠友送别诗,顾名思义是指主客之间由于分别而互相赠别酬答的诗作。较简单,是高考诗词鉴赏常涉及的题材。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 古代诗人送别的习俗折柳送别、饮酒饯别、唱歌送别 1、折柳送别 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 (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饮酒饯别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唱歌送别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三、送别诗常见的思想内容及情感。 下面对送别诗歌思想内容作一较为具体的概括,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种情况: 1、表达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以及朋友间的真挚情意。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 如:王勃的《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第二句“风烟望无津”一句,用“风烟”、“望”两个词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雨所遮,间接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

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复习——离别诗(20200202163832)

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复习——离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 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 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唐人好诗,宋人好词,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 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而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是盛唐送别 诗的特色。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 教学要求 1、把握离别诗风格各异的情感,体会诗歌韵律美。 2、引导学生探究、理解、鉴赏“离别”意象,解读“离别”的意蕴。 3、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从分析意象入手,引导学生体会离别诗的写法,从而学习鉴赏离别诗。 教学难点 掌握诗歌欣赏的方法,把握意象,再现意境,品味意蕴,训练学生解题能力。 【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 1、送别地点:长亭、谢亭、灞陵亭、客舍、西楼、南浦、歧路旁、津渡口、或都门外。古 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于是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 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 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屈原 "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 2、时间:夕阳、日暮。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 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 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3、季节: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 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 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还有柳永的“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词中惯用的意象。 4、典型意象:酒、斑马、晚风、古道、芳(春)草、弱柳、杨柳、杨花或柳絮、残笛、寒 蝉、烟波、水、浮云。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

最新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

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 【资料链接】 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 二、送别诗的诗题特点: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游、还、入、赴、迁等)某地”“留别(别)×ד/”赠××” 唐代许多诗人在诗题中往往并不记具体的离别的对方。如李白《渡荆门送别》、《送友人》、《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送别》、《送友人入蜀》、《白雪歌送友人》等。 三、送别诗中的意象 【空间意象】 1、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2、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 3、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 4、南浦——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5、劳劳亭——是一座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的著名历史古迹,自古以来即是来往其地行人分别、相送的场所,历代文人骚客亦多以之为题写作赋诗,而其中尤以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劳劳亭》一诗最为著名。 【时间意象】 1、黄昏: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2、月夜: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 【环境意象】 1、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 2、杨柳(柳)——“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3、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

高考语文:送别诗鉴赏(精心整理)

高考语文:送别诗鉴赏(精心整理) 一:表达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感情或相思之情。叙写朋友间深挚情意,主要通过典型的场景语言,声音、动作、或想象来传达离情别意。如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之江东》、李白诗《送友人》、白居易诗《南浦别》等。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诗的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浥,湿润的意思。客舍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是离别的象征,它们通常和离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今天由于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清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这是一场深情地离别,而非“黯然销魂”的离别。诗句中的“轻尘”、“青青”、“新”等词语轻柔明快,加强了轻快富于希望的情调,以乐景衬挚情。这首诗精心选择了离别的典型场景—雨后柳色青青的渭城来烘托气氛,并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的劝酒词来抒情达意:离别的依依不舍、深情体贴的叮咛及殷殷祝愿,化作一句“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达到了顶点,强烈而深沉。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析:诗歌的首联点告别的地点,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并肩缓辔,不愿分离。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潺潺而过。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横”字勾勒青山的静态,“绕”字描写白水的动态,景色廖廓秀丽。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仗。颔联、颈联切题,写别离的深情。此地一别,离人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诗人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迹,以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一轮红日徐徐而下,似乎不忍离开大地,隐喻使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是分离时的动作,“班马”是离群之马,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以马鸣萧萧,烘托出缱绻情意。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赏析:诗作开头写“渡头杨柳”点明送别之地并烘托送别气氛。行客稀少现环境的冷清,反衬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二句中“向临圻”写归江东,点题。友人乘船而去,诗人诗人恋恋不舍,望大江两岸,春满人间,芳草鲜美,桃红柳绿。诗人顿觉自己心中的无限惜别之情就像眼前这春色无边无际,进而突发奇想:让我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起扑向你,跟随你归去吧。诗人将别情融入到奇妙的想象之中,感情蕴藉而深沉。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最新诗歌鉴赏之送别诗教案

诗词鉴赏之送别诗教案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学生在大量阅读送别诗的前提下总结归纳这一类型诗歌的特征,包括常见意象、意境特点,把握送别诗的主要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课前记诵,拓展诗歌阅读面,增加古诗词的积累,培养古诗阅读语感; 讨论归纳,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命题,提高学生学生综合解题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古典诗歌尤其是送别诗的幽深之美,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相聚时光。 教学重点、难点: 送别诗特征归纳,思想情感的理解; 常见命题形式与答题形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课前诵读内容 (一)送别诗集锦 1、丹阳送韦参军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2、淇上送赵仙舟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3、临江仙送王缄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2)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3)。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4、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5、送人归京师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6、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东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精品文档 7、送沈子福归江东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8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9、临江仙送钱穆父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二)送别诗名句 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4、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5、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话《别董大》) 7、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8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 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9、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10、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董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 二、课堂讨论归纳送别诗知识点 1、常见意象 ⑴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津渡、歧路、古道、阳关等⑵时间意象:春、秋、冬、 黄昏、月夜、清晨等;

羁旅思乡诗鉴赏

羁旅思乡诗鉴赏 一、什么是羁旅行役诗 羁旅行役类诗歌,所写内容无非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 所思所想/ 所感所叹。指滞留他乡很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及思亲之情。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如温庭筠《高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历来被人传诵,它塑造了旅客闻鸡而起赶路的特有情景和特定气氛,从而进一步勾起诗人思乡之情。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人们思乡缘由是由于。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 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二、羁旅行役诗的特点 1. 字词方面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2004年丙卷阅读晏几道的《鹧鸪天》,词中的“不如归”就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试题第2问)的关键;2005年广东卷阅读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标题中的“怀归”是解读诗歌的钥匙。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作》等写于唐朝两个重要的节日,2006年江苏卷元代词人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写于妻子的日子,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哪!2.情感方面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怨》。 常见思想情感: 1.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2.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 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1、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妙喻传情:乡愁。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3.手法方面 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事、渲染烘托;抒情角度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 羁旅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 ①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绝句》,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②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设

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鉴赏 一、送别诗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二、送别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1、表达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以及朋友间的真挚情意。 如: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李白诗《送友人》、白居易诗《南浦别》等。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析:诗歌的首联点告别的地点,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潺潺而过。景色廖廓秀丽。颔联、颈联切题,写别离的深情。此地一别,离人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颈联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迹,以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一轮红日徐徐而下,似乎不忍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尾联两句情意更切,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以马鸣萧萧,烘托出缱绻情意。 2、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如王勃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适诗《別董大》及李白诗《赠汪伦》等。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赏析:此诗一改送别诗的凄清缠绵,显得明朗乐观。

关于送别诗的鉴赏

关于送别诗的鉴赏 柳永在《雨霖铃》中的感叹“多情自古伤离别”,江 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矣!”“送别”是 古代文人在诗歌中经常表现的一种题材。实至今天,送别诗仍是高中常考常新的诗歌鉴赏题材。下面主要从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方面做探究,以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一,思想内容 前面已经提及柳永与江淹都把送别与伤感联系在一起,但并不是说送别诗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是千篇一律地抒写惜 别伤感之情。下面对送别诗歌思想内容作一较为具体的概括,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种情况: 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如:王勃的《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第二句“风烟望无津”一句,用“风烟”、“望”两个词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雨所遮,间接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2,体贴入微的宽慰 还以上面那首诗为例。诗人在第二句中流露伤感之意后,

在后面三联中感情基调立即有了变化,作者宽慰朋友,这次离别只是客中之别,只要彼此心相连,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不就好像近邻一样吗?这首诗极尽宽慰之意,成为温暧孤独的心灵鸡汤。 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同样有一般送别的惜别之情,但因朋友“西出阳关”是壮举,所以诗中不见伤感之意,只是在“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想象中包含了诗人的友人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前途艰险的担忧 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一诗的第三句撇景入情,朋友刚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春江渺茫,征帆一叶该停泊在哪里呢?在依依惜别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艰 险前途的担忧。 5、坦陈心志的告白 有的送别诗往往借别明心志。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诗的最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则在送别感伤之外另辟蹊径,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孤介傲岸的坚强性格,借送别而言心志,可谓一箭双雕。 6、积极奋发的勉励 鉴赏诗歌,一定要能知人论世,初盛唐的诗人在诗歌中总是充满一种积极乐观精神。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一诗

最新初中语文诗歌鉴赏送别诗答案版

诗歌主题情感之——送别诗讲解及练习题 一、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1.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心情): 寂寥孤单; 依依不舍的留念; 情深意长的勉励; 别后的想象、担忧。 3.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练习题】 (一)送别 范澄 酒尽津鼓喧,风生浦帆乱。 山回不见君,夕阳在沙岸。 【注释】津鼓:古时渡口客船启行,鸣鼓催客。 1.前两句描述了怎样的场景? 2.第四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请加以赏析。 【答案】1.渡口催人启行的鼓声喧舞,风起后,客船帆影纷乱,描述了紧张忙碌的送别场景。 2.夕阳的余晖铺洒在沙岸上,借寂寥之景抒发孤独落寞之情。 (二)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________________之情。(2分) 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4分) 【答案】1.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2.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 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三)峡口①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1.“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_______和_________。“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__________之情。“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3分) 【答案】1.(3分)地点季节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2.(3分)惜别司空曙惆怅伤感王勃乐观旷达 (四)移家①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②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释】移家:搬家。浑:简直,几乎 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3分) 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3分) 【答案】1.春风、柳条、藤蔓、黄莺(至少三个,每个1分)。 2.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1分),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2分) (四)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①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送别歌。 1.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2 分)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1.用“红”对“青”,色彩鲜艳,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或静的山与急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 2.写了凄清之景,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之情。

羁旅思乡诗教案

羁旅思乡诗鉴赏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羁旅行役类诗歌的常见命题角度。 2、了解羁旅行役类诗歌的表达技巧(常用哪些意象表达愁思之情) 3、结合具体作品把握羁旅愁思之情的几种具体表现形式。 教学重难点:羁旅行役类诗歌的表达技巧 教学过程: 导入:在广袤无垠、熠熠生辉的中国古典诗词的天空中,羁旅行役类诗歌是一个耀眼夺目的星座。“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悲苦之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的思归之愁;“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漂泊之愁;“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亲之愁。这些羁旅愁情的绝唱,纵使穿越千百年的雨雪风霜,仍然响彻在我们的耳畔。羁旅行役类诗歌备受高考命题者青睐,近几年有许多试题属于这一类型。《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舟下建溪》(方惟深)《春日登楼怀归?》(寇准)《秋思》(张籍)《鹧鸪天》(晏几道)《菩萨蛮》(李白)《次北固山下》(王湾《江汉》(杜甫)。 一、什么是羁旅行役诗 羁旅行役类诗歌,所写内容无非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 所思所想/ 所感所叹。指滞留他乡很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及思亲之情。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如温庭筠《高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历来被人传诵,它塑造了旅客闻鸡而起赶路的特有情景和特定气氛,从而进一步勾起诗人思乡之情。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人们思乡缘由是由于。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二、羁旅行役诗的特点 1. 字词方面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2004年丙卷阅读晏几道的《鹧鸪天》,词中的“不如归”就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试题第2问)的关键;2005年广东卷阅读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标题中的“怀归”是解读诗歌的钥匙。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作》等写于唐朝两个重要的节日,2006年江苏卷元代词人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写于妻子的日子,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哪! 2.情感方面 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

送别诗赏析

送别诗鉴赏 金铁楠 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唐人好诗,宋人好词,多是征戌、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而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是盛唐送别诗的特色。 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 一、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 1、送别地点:长亭、客舍、西楼、南浦、歧路旁、渡口、营门或都门外。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于是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屈原 "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 2、时间:夕阳、日暮、夜晚。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3、季节:春、秋、冬。“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还有柳永的“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词中惯用的意象。 4、意象:酒、晚风、古道、芳(春)草、弱柳、杨柳、杨花或柳絮、飞雪、残笛、寒蝉、烟波、水、浮云。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折柳是送别的习俗。/无边的芳草恰可比喻远行人的满怀愁绪。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以水(连绵不断)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 二、古代送别诗种类繁多,根据其内容及主题倾向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直接抒写依依惜别之情意。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都是对友情的咏唱。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倘若诗人在现实生活中遭逢坎壈,其送别诗还可以裹挟着个人的身世之感。“寒雨连江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这是借托玉壶、冰心比拟诗人的操守和品格,以告慰亲友,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 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注意送别背景。 第三,重在劝勉、鼓励、安慰友人。劝勉之中带有明显的“君子赠之以言”的倾向,如高适

初中语文中考古诗词赏析分类练习题(送别诗)

20**年中考古诗词赏析分类练习题(送别诗) 一、阅读下面的一首古诗,回答问题:(5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诗中的“宦游”“无为”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2分) 答: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 答: 1、宦游:出外做官。无为:无须,不必。 2、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劝勉,即使身在天涯,只要心意相通,仍像在身边,表达了诗人的乐观精神。 二、阅读下面的一首古诗,回答问题:(5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2分) 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3分) 1、杨花、子规、明月、风(两个即可) 2、示例①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示例③情景交融(或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②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 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三、阅读下面的一首古诗,回答问题:(5分)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请将首联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2分) 2、请简要分析尾联中细节描写的作用。(3分) 1、(2分)远远望去,青翠的山峦静静地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好一幅动静相生、寥廓秀丽的图景!说明:意近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