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凯声教育学课件第二部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二、教学模式的分类 (一)概括化的研究 1)书本知识传授模式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裴斯泰洛奇、乌申斯基、 前苏联教育家 • 赫尔巴特学派“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系、 统和、应用 (赫: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 模式结构: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巩 固知识——检查
• 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四段教学法: 1.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 2.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 3.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 4.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习题解答、 书面作业等)。 学生发展为为“五阶段教学法”,即: 1.预备——唤起学生原有的有关观念和吸引 学生的注意; 2.提示——教师清晰地讲授新教材; 3.联系——使新旧知识形成联系; 4.统合——帮助学生进行抽象和概括,形成 新的统觉团; 5.应用——以适当方法应用新知识。
• 三、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
• (在凯洛夫基础上发展的,8条)
• 1、直观性原则 • 含义 p266,陶行知“接知如接枝”——“我们要 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 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 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 • 具体手段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 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要求: • 1)要恰当地选择直观工具 • 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 3)要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 5、课程的一般结构是什么?什么是课程计 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 6、课程的一般结构有了哪些发展变化? • 7、什么是课程设计?(05名)课程设计大致可以分为
哪几个层次?
• 8、课程设计的方法(或模式)大致可分为 几种? • 8、试述泰勒课程设计模式(泰勒原理)的 基本观点。(06简)
第八章:教学(上)
第七章:课程
1、课程与课程论 2、决定课程的四个基本关系 3、课程的一般范畴 4、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 5、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问题一:课程与课程论
• • • 一、课程的概念 (p218,识记) 二、国内外关于课程的定义主要观点 1、课程是知识(斯宾塞):强调课程计划(教 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等 所谓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物。 2、课程是经验(杜威):认为课程是学习者本 身获得的某种性质或形态的经验。 3、课程是活动: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
问题二 决定课程的四个基本关系
• 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近几年来国内课程理论界的大争
• (1)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 • (2)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
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这一对关系进行的,在这个争论中,显示 出对杜威思想的深深的误解,例如王策三先生对杜威的误解;我国学 校到现在为止,对这个直接经验极其忽视)
• 2、布鲁纳的教学原则体系 • 他主张课程应当突出学科基本结构,让学生通过 发现法学习,十分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教学原 则是为结构主义课程改革运动服务的。(中美双
方的教育调查)
• 包括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反馈原则。 • 3、罗杰斯的教学原则体系 • 创立非指导教学模式,主张“学生中心的教学”、 “学习的自由”,主张教师应把学生的感情和问 题放在教学过程的中心地位。 • 包括: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 习者自身的威胁、给学生安全感(这是精髓)
习题
• 1、什么是课程?(04、08名;07名:课程论) • 2、国内外关于课程定义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知识、经验、活动) • 2、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问题是什么?(05简,
考课程实施中的基本问题)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 3、课程包括哪些基本范畴? • 4、课程目标可以垂直分为哪几个层次?课 程目标的水平研究有哪些?
• 2、启发性原则(自觉性原则) • 含义: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
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 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 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 《学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道而弗 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苏格拉底
• • • • • • • •
• • • • • •
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泰勒认为有助于达到目标的学习经验应具备4个特征: (1)有助于培养思维技能; (2)有助于获得信息; (3)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 (4)有助于培养学习兴趣。 第三,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组织学习经验时必须符合三条主要准则:1、连续性;2、 顺序性;3、整合性。 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即对课程的评价,共有四个步骤: (1)确立评价目标; (2)确定评价情境; (3)设计评价手段; (4)利用评价结果。
问题三:课程的一般范畴
• 一、课程的一般范畴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课程结构、课程评价
• 二、课程目标 • 垂直分类:1、课程的总体目标——教育目的 (aims); 2、学科的(领域的)课程目标 (goals); 3、课程目标——对课程的作用最直 接、具体(objectives) • 水平研究: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应当包括 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 四、教学活动本质的界说
• 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因为: • 1、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 • 2、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认识的对象 和方式都是间接的)。(我国过于强调间接经验,忽视了直接经
验、否定了活动课程的存在)
• 3、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过程。 (教师领导作用的发挥应当注意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及领 导方式的多样化) • 4、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 • (任何国家和社会都的教育都会将自己的根本利益及其要 求体现在教育目的中,教学认识必然要为某种教育目的的 实现服务。)
是传统的教学定义)
• 二、教学的任务 • 1、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 (我国完成得比较好) • 2、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 • 3、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道德品 质
• 三、教学活动本质的不同观点
• 1、发展说 • 核心观点:教学过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在于促进学 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 代表人物:苏格拉底、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杜威、皮 亚杰、布鲁纳、赞科夫等 • 不足:过分强调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削弱了教师的主导 作用。 • 2、实践说 • 核心观点:将实践视为教学过程的本质 • 代表人物:桑新民、马健生、钟启泉 • 不足:造成重教轻学或重学轻教。 • 3、交往说 • 核心观点:教学是特殊的交往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 织的师生交往过程。 • 代表人物:叶澜 • 不足:难以揭示教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所在
• (因为这些说法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一直强调教育为国家
教育目的服务的性质,所以,在我国教育学术界,是发展不起来批判 教育学、教育政治学和解放教育学的学说的)
问题二 教学模式
•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 1、“教学模式”(p261)是指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
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 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 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 •
• • • • • • •
三、课程论 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包括两个层面: (1)关于课程的最根本的认识 (2)关于课程设计或编制方面的探讨 四、课程论的理论基础 课程的理论基础:哲学、心理学、教学论 亚里士多德是将心理学引入教育的第一人,他按 照儿童的年龄特征划分教育阶段,并为各个阶段 划分相应的课程,他还论证了灵魂的三个部分及 与之对应的三种教育。 • 赫尔巴特是真正为课程论建立起心理学基础的人。
பைடு நூலகம்
• 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 泰勒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 三个方面: • (1)论证了教育目标的三个来源。 • 课程目标应当来源于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 生活的研究和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等三个方面。 • (2)解决了教育目标的筛选原则,即社会价值观 和学习心理学。 • (3)规定了教育目标的表达方式,即二维图表 (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言明这种 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
• • • •
2)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模式 卢梭、福禄贝尔、杜威和克伯屈 设计教学法结构: 设置问题的情景——确定问题或课题—— 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 与评估
• 3)折衷模式 • 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 • 明确结构,掌握课题,提供资料——建立 假说,推测答案——验证——做出结论 • 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解释作为范例 的个别事物——解释范例的类或属——掌 握规律范畴——获得对自我或人类的理解 • 三分法的优缺点:概括性强、便于理解; 缺点在于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 • (二)教学模式的全面化的研究 p263 • 4类,25种
如果只限于在一个学科的视野内看问题,局限性很大,跨出学科限制, 就打开了另一个视野;通识教育的兴起)
• 3)我国学校教育把分科课程发展到极端状态 • • • • 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1)人文主义课程和科学主义课程的各自特点: 人文主义课程在课程目的上重视人,崇尚个性 ; 科学主义课程则与之相反,它在课程目的上强调 科学本身的价值和力量 • 2)两种主义之争
• • • • •
• •
三、课程一般结构的变化 1、一般课程结构形态(传授式分科课程):教学计划 (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 三者的概念 p233) 2、不同存在方式 统一性:中、苏、日、法(中央集权制) 多样化:英、德 、美(地方分权制)
3、课程一般结构的发展变化 (1)在统一的基础上增加灵活性。(1992年我国设置 了地方课时安排;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成立) (2)在多样性基础上增加调控。(英国1988年通过教 育改革法令;美国推出若干课程的国家标准)
• 2、知识与能力 • 1)实质教育与形式教育的争执与走向综合 • 2)我国的倾向(知识膨胀,我国学校知识内容的选择 • 3)通过活动实现能力的提高(p225一段话)
是直线式的,有什么新知识觉得必要教授就添加什么,结 果学生负担越来越重)
• 3、分科与综合 • 1)近代学科的分科化(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 宾塞 p225) • 2)课程近代化的标志;知识综合(例如,做学术研究
问题三:教学原则
• 一、“教学原则”定义(p264) • 是根据教育、教学的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 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是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 • 二、国外几种教学原则体系(P274) • 1、赞科夫的教学原则体系(前苏联,根本思想是“以尽 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 注意其对凯洛夫的批判 • 1)高难度 • 2)高速度 • 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 • 4)学生理解学习过程 • 5)所有学生得到发展
几大问题: 1、教学概述(意义、任务、教学活动的本质) 2、教学模式问题 3、教学原则体系(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 4、教学组织形式(概念、意义、班级授课制、 改革)
问题一
教学概述
• 一、“教学”的概念 • “教学”(p251):所谓教学,乃是教师 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教学是学校教育 工作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这

问题四:课程设计
• 一、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 • 1、宏观的课程设计(集中在教育部等国家 层面上,一般的课程规划,例如《课程纲 要》) • 2、中观的课程设计(主要是“课程标准” 编制工作,通常是由教育部组织学科专家 所做) • 3、微观课程设计(教师的教学设计)
问题五 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 一、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 • 课程设计的方法或模式5种:主观法、经验法、客 观法、活动分析法、实验法 •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 二、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 1)泰勒的历史地位 • 著作1944《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 2)泰勒原理 (p244):课程设计的四个过程— —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 评价 • 3)泰勒是“教育评价之父” • 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课程编制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