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家及其理论
教育心理学十大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十大学习理论解析(10)一、桑代克——试误说猫迷笼实验:饥饿的盲目的尝试--错误、学会了开门猫愚蠢联结——试误说的主要内容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某种情境仅能唤起某种反应的倾向2、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而建立3、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而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
桑代克认为,一定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按一定的规律养成的。
桑代克提出,试误过程主要受效果律、练习律、与准备律的支配,并把它们称为“学习的公律”。
效果律:某种问题与反应的最初联接给予奖励—联接增强,反之减弱(1930年保留奖励律)练习律:某种问题与反应形成联接后,经常使用,联接增强,反之减弱(有目的有奖励的练习增强联接提高成绩)准备律:对某种情景问题准备做出恰当反应、形成联接时:准予—满意;反之不满意。
个体不准备做出反应强迫做出联接反应---不满意;不要求----满意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铃声---狗---肉----唾液条件反射:铃声----狗---唾液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内容1.条件作用的获得与消退条件反射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
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2.刺激泛化与分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就是刺激泛化。
泛化条件反应的强度取决于新刺激和原条件刺激的相似程度。
所谓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三、华生---行为习惯说(肢体、言语的习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内容(刺激——反应说)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重点是行为的塑造、控制和改变,及行为的学习华生认为,“习惯的养成和刺激与反应的条件化,两者没有什么不同,”并主张用条件反射法来解释习惯的养成问题。
幼儿教育心理学人物及理论
幼儿教育心理学人物及理论幼儿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幼儿学习、发展和行为的学科,它凭借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教师和家长了解幼儿的内在世界,指导他们在教育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这个领域中,有一些重要的人物和理论对幼儿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位重要的幼儿教育心理学人物以及他们的理论。
1. 理论一:让·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让·皮亚杰是20世纪最重要的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他认为儿童通过积极的互动和自我探索来理解世界,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展出更高级别的认知能力。
这一理论深刻影响了幼儿教育实践,教师们注重观察幼儿的发展阶段,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活动。
2. 理论二:伊琳娜·康斯坦丁诺芙娃(Elina Konstantinova Ushinskaya)的感觉与知觉理论康斯坦丁诺芙娃是俄罗斯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她提出了感觉与知觉理论,认为儿童通过感官与周围环境进行互动,来获取和理解信息。
她强调给予幼儿丰富的感官体验和观察机会,通过触觉、视觉、听觉等感觉刺激来促进他们的认知和心理发展。
这一理论对于设计幼儿教育环境和教具起到了指导作用。
3. 理论三:莱万·瓦果茨基(Lev 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莱万·瓦果茨基是幼儿教育心理学领域中备受尊敬的人物之一。
他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是通过社会交往和文化环境来实现的。
根据瓦果茨基的理论,教师在教育中的角色十分重要,他们应该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持和引导,以激发幼儿的思维和发展。
这一理论对于强调合作学习和社交互动的幼儿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4. 理论四:布鲁纳·费尔贝(Bruno Ferreiro)的情感发展理论布鲁纳·费尔贝是一位西班牙心理学家,他的情感发展理论指出情感是幼儿发展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 主要理论及代表人物对应观点
教育心理学主要理论及代表人物对应观点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P13 ;道德发展阶段P1432、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P163、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与结果分类P28(信息加工学习理论P36;九大教学事项P180)4、联结学习理论包括:(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理论(试误说及三大学习定律)P31(2)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S—R)P32(3)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R—S);程序教学P34(4)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P365、认知派学习理论包括:(1)苛勒的完型顿悟说P39(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论(认知—发现说)P40 ;发现教学的设计原则P186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P45(4)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认知—接受说);包括学习分类P43 ;意义学习和接受学习P44 ;先行组织者技术(教学策略)P456、奥苏伯尔的学校情景动机理论P507、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P698、奥苏伯尔用同化说解释遗忘P929、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的动机强化理论P5310、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P5411、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论P5512、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P5613、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应理论P5714、早期迁移理论包括:形式训练说;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说;贾德的经验类化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家的关系转换理论P6815、现代迁移理论—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P6916、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用来说明遗忘的进程P9017、弗洛伊德用动机说(压抑理论)解释遗忘P9218、最古老的遗忘理论是痕迹衰退说P9119、干扰说(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是最重要的遗忘理论P9120、家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P10321、安德森的心智技能三阶段理论P1042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阶段理论P14423、布鲁纳的教育目标分类P175(布鲁纳提出掌握学习概念)(By lavender)。
教育心理学六大理论归纳整理。
分类 心理学家 理论 理论解释
1、布鲁纳的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从 事物和现象的变化中发现原理,这是构成学生学习 的重要条件。他的学习理论通常被称为发现学习论 。学习观: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索(内在动机),从 事物和现象的变化中发现原理。学习与智慧的发展 是同义语。学习过程是通过认知表征(不同)获得 知识并在头脑中形成其编码系统。2、认知表征:学 2 习者通过直觉而将外部事物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事 实的过程。随着个体的年龄而发展,表现为三个阶 段:动作表征、映像表征、符号表征。3、学习的过 3 程:学习包含三个几乎同时的过程,首先是新知识 的获得;其次是知识的转换,通过它把信息转换为 各种不同的方式以解决当前的问题,进而使之超越 给定的信息,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最后是评价, 要核对一下处理知识的方法是不是适合于这个任 务,是否得当。4、学习方式:发现学习。学习的中 4 心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他认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是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从而获得问 题的答案和形成观念的一种学习即发现学习。 1、奥苏泊尔认为学校学习更多地应该是接受学习即 有意义地接受学习。接受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 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 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即新旧知识相互作用转 化为学习者的心理意义。非人为的联系是指新知识 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 的联系。实质性的联系,是指新的符号和符号所代 表的观念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已有表象、已有意 义符号、概念或命题建立的联系。2、有意义学习的 2 条件是:①外部条件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 辑意义;②学习者必须具有学习的心向;③学习者 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能与新知识进行联系的 知识。3、有意义学习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表征学习 3 、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4、认知结构同化学习理论 的教学原则:逐渐分化原则,整体协调原则。
教育心理学家代表著作以及理论
教育心理学是一个研究教育过程中人类心理现象的学科,其研究领域广泛,包括学生认知、情感和动机的发展,教师角色的特点,以及教育环境的影响等。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其代表著作和理论。
1.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威廉·詹姆斯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也是美国第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著作《心理学原理》(1890年)为心理学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同时也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8.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艾宾浩斯是德国心理学家,他的著作《记忆》(1885年)系统地阐述了记忆的实验研究方法,为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以上这些教育心理学家及其著作和理论,为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他们的贡献不仅限于心理学领域,更在于推动整个社会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的进步。同时,他们的研究工作也为深入理解和改进教学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4.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动机与人格》(1954年)提出了人性取向的教育理论。他强调学生的内在动力和个人成长,提倡自我实现的教育目标。
5.布鲁纳(Jerome S. Bruner):布鲁纳是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他的著作《教育过程》(1960年)提出了“发现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倡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的过程来学习。
6.皮亚杰(Jean Piaget):皮亚杰是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发展心理学家,他的著作《儿童认知发展的科学》(1952年)系统地阐述了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理论对教育心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
7.维果茨基(Lev Vygotsky):维果茨基是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的著作《思维与语言》(1934年)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该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远名的教育改革家和心理学家,他的著作《学校与社会》(1915年)和《我们如何思维》(1910年)提出了“实用主义”的教育哲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参与,以及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应用》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的主要理论对于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教育环境的创设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可观察的行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代表人物有华生、斯金纳等。
华生主张心理学应该摒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人的行为。
他认为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环境的刺激来塑造的。
例如,在学校教育中,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强化学生的某些行为。
如果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就给予表扬或奖励,这样可以增加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频率;如果学生违反纪律,就给予批评或惩罚,以减少这种不良行为的发生。
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他认为行为的后果会影响行为的再次发生。
如果一个行为之后伴随着积极的结果,那么这个行为就会被强化;如果一个行为之后伴随着消极的结果,那么这个行为就会被削弱。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运用强化原理来激励学生学习。
比如,给学习进步的学生颁发奖状、奖品等,这是正强化;对调皮捣蛋的学生取消他们参加课外活动的资格,这是负强化。
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为教师提供了具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及时反馈、强化训练等。
通过对学生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认知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关注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是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
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等。
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特点和发展任务。
在教育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例如,对于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教学应该以具体的形象和实物为主;而对于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青少年,教学可以更加抽象和理论化。
布鲁纳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学生的主动学习。
他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教育心理学六大理论归纳
现 代 认 知 观 的 学 习 理 论
心理学 家
布 鲁 纳
奥 苏 泊 尔
教育心理学六大理论
理论
认 知 结 构 学 习 理 论
理论解释
教育涵义
优点与评价
不足之处
1、布鲁纳的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从 1、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教师可 1、布鲁纳的学习理论, 1、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忽视了
事物和现象的变化中发现原理,这是构成学生学习 通过下列步骤来指导学生发现 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学习的特殊性,把学生的
的重要条件。他的学习理论通常被称为发现学习论 学习:①提出明确使学生感兴 强调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学习和科学界的发明创造等同
。学习观: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索(内在动机),从 趣的问题,②使学生对问题体 和学生的独立思考,强调 起来是不合理的。2、布鲁纳
事物和现象的变化中发现原理。学习与智慧的发展 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 内在动机和思维能力的培 过分强调发现学习,过分强调
的获得;其次是知识的转换,通过它把信息转换为 有效开展发现学习的教学的建 学实际,为教改提供了理
各种不同的方式以解决当前的问题,进而使之超越 议:①进一步在课堂教学中建 论基础,引起了教育工作
给定的信息,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最后是评价, 立轻松的气氛;②在发现学习 者在教学过程、教材编写
要核对一下处理知识的方法是不是适合于这个任 的过程中,要能提出一个能发 等方面观念上的变革。3
加 件:原有的知识、技能和反省认知;学习者的主动
释为信息加工的过程,这
工 加工过程,特别是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结合构成的
种解释符合当代信息加工
理 学习趋向,对有效学习有着重要影响。
的心理学的观点,并起到
《教育心理学》几种主要的发展理论
《教育心理学》几种主要的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当代的儿童心理学家。
他把心理学的研究同生物学、逻辑学以及认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研究儿童的认知、智力、思维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从而形成了"发生认识论"。
这种学说,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验方法上都有其自身的特色,成为当代儿童心理学最重要的一个学派。
这个学派以他长期从事研究工作的地点来命名,又称为"日内瓦学派"。
他对儿童心理学的重要贡献,是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他把结构主义思想引入心理学,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由于认知结构的不同水平而表现出阶段的特征。
因此,他的学说从哲学思潮的归属上来说,属于结构主义流派。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把个体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归纳为两个主要方面,即知识形成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和知识发展过程中新知识形成的机制。
他认为新知识乃是连续不断构成的结果。
他把智力的本质看作是一种适应(adaptation),即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并通过主体不断自我调节而建构,或再建心理结构的机制。
制约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成熟(主要指神经系统的成熟)、物理经验、社会经验和平衡。
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来实现的: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
同化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或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是主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因而需要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equilibrium)。
如果机体和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
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皮亚杰把表征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智力结构的概念称之为图式(scheme)。
图式就是动作或心理运算的结构。
教育心理学有关代表人物及其理论与著作
教育心理学有关代表人物及其理论与著作1。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心理学奠基人、尝试—错误说、迁移理论的共同要素说、痕迹衰退说3.布鲁纳:20世纪课程改革运动、发现教学、认知结构学习论4.廖世承: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5。
劳伦兹(奥地利生物学家):关键期、印刻6。
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道德发展阶段理论7。
维果斯基(前苏联):最近发展区8。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八阶段9.鲍姆宁:家庭三种教养模式10。
比纳、西蒙:比纳—西蒙智力量表11.韦克斯勒:韦氏量表12。
布卢姆:掌握学习13.斯金纳:程序教学、操作性条件作用论14.加涅: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学习的条件》)、信息加工学习理论15.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经典性条件作用论16。
苛勒:完形-顿悟说17。
奥苏伯尔(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先行组织者、学习成就动机驱力说、同化说18。
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需要层次理论19.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20.维纳(美国心理学家):成败归因理论21.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观察学习22.耶克斯、多德森(美国):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曲线)23。
贾德:迁移理论的经验类化理论24.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25。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遗忘的动机说(也叫压抑理论)、人格结构理论26.加里培林(前苏联心理学家):心智动作形成五阶段理论27.安德森:心智动作形成三阶段理论28。
柯尔伯格:两难故事三水平六阶段论29。
罗森塔尔:皮格马利翁效应30。
福勒、布朗:教师成长三阶段论31.波斯纳:教师成长公式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选)1。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属于心理学的应用学科之一,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3.教学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教育心理学的各种理论
引言概述: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与心理之间关系的学科,其理论研究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方法。
本文将对教育心理学的各种理论进行详细的阐述。
正文:一、行为主义理论1. 来源和基本原理: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和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外在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重视环境对行为的塑造。
2.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通过正反馈和惩罚来塑造行为,例如操作条件反射和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3. 应用与教育实践:行为主义理论提倡奖励和惩罚来增强或抑制行为,对于学校教学的课堂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二、认知发展理论1. 来源和基本原理: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和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
2. 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的自主学习、发现和探索,重视在适当的发展阶段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刺激。
3. 应用与教育实践:认知发展理论对于教育实践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三、社会学习理论1. 来源和基本原理: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尔伯特·班杜拉和尤利·列昂季耶夫,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
2. 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强调模仿和观察学习,重视社会环境对学习和发展的影响。
3. 应用与教育实践:社会学习理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社会技能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合作学习和模仿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四、情绪与动机理论1. 来源和基本原理:情绪与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亚当斯和霍尔曼,情绪与动机理论认为情绪和动机对于学习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2. 学习理论:情绪与动机理论强调情绪和动机对学习和行为的调节作用,重视为学生创造积极的情绪和动机环境。
3. 应用与教育实践:情绪与动机理论提醒教师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动机水平,并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中外主要教育家心理学家及 其重要理论及观点
布鲁 纳
美国
1.结构化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明确结构,掌握课 题,提供资料→建立假说,推测答案→验证→做出结 论) 2.领导美国20C60y的结构主义课程改革,主张突出学 科基本结构,让学生通过发现法学习,重视智力发展 (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反馈原则) 3.学习理论之现代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发现理论 强调认知学习和认知发展,提倡发现学习。学习的核 心内容是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 3教学方法:发现学习,新课标中也叫“探究学习”。 即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 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 结果。 4.提出假设考验说,研究人工概念的形成(人需要利 用已有的知识主动提出一些可能的假设,即猜想这个 概念是什么)——人工概念是认为的、在程序上模拟 的概念,这种方法最早是赫尔于1920年首创的。 5.强调非特殊成分的迁移,也叫普遍迁移。即学习了 基本的普遍的概念或原理,可作为学习其他类似知识 的基础。 6.强调原理的迁移,即领悟事物之间关系基本,概念 或原理掌握得越深透,越能实现迁移。 7.概念形成的假设检验模型 基本模式为:假设→检验→再假设→再检验……直到 成功。 8.认知结构迁移说 产生式迁移说 产生式迁移理论则是针对认知技能的迁移提出 的,其基本思想是:前后两项学习任务产生迁移的原 因是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 越大。两项任务之间的迁移,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 多少而变化的。所谓产生式就是有关条件和行动的规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古希 腊 古希 腊
3.“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 福”有力地推动了民主教育的进程。 4.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1.是我国第一个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教 育理论家 2.《教育史ABC》是中国第一部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写 成的教育史 3.《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 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世界第一本 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和民主主 义》)
教育心理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等
1、《论灵魂》人类文明史上最早关于心理学的专著—亚里士多德(古希腊)2、创建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因此也被视为科学心理学创始人—冯特(德)3、理性主义,贬低感觉经验,抬高理性能力,相信人有天赋观念,二元论者—迪卡儿(法)4、经验主义,人的心灵如蜡板,观念都是后天经验获得,由感觉和反省得来经验—洛克(英)5、《物种起源》提出生物进化论,《一个婴儿的生活简史》是他对孩子观察—达尔文(英)6、影响到心理学的生理学研究:1、缪勒(首倡神经特殊能量说)2、赫尔姆霍兹(首倡色觉理论与听觉理论及无意识推理理论)3、费希纳(成为心理物理学和实验心理学奠基人)。
7、现代心理学的学派纷争: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
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新行为主义心理学(S-O-R):托尔曼,赫尔,斯金纳。
完形主义心理学(韦特默,考夫卡,苛勒)。
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本能论;新精神分析学派(霍妮,沙利文,弗罗姆)。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自我内心感受;罗杰斯,无条件关怀)。
8、脑学说:定位说(开始于加尔和斯柏兹姆的颅相说;波伊劳德,潘菲尔德)。
整体说(弗罗伦斯)。
机能系统说(鲁利亚及其同事)。
模块说。
9、经典性条件反射(狗唾液分泌反应实验)——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10、操作性条件反射(白鼠迷箱实验)——斯金纳11、加涅依学习水平分8个层次12、学习理论:刺激—反应理论(桑代克)。
认知理论(布鲁纳)。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
13、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形式训练说(洛克),共同要素说(桑代克),经验概括说(贾德),关系转换理论(苛勒的小鸡觅食实验),认知结构说。
14、道德认知发展论把儿童品德发展分三个阶段——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15、加里培林提出智力技能形成五个阶段。
16、对道德发展阶段论提出“三水平六阶段”偷药丈夫--柯尔伯格17、色觉理论:三色说--杨一赫尔姆霍茨;四色说—黑林18、听觉理论:地点说{分共鸣说(赫尔姆霍茨)和行波说(贝克西)},频率说(拉瑟福德)19、感觉记忆的存储和编码特点的证实—斯佩林20、最早进行回声记忆实验研究,模仿斯佩林实验设计称为“四耳人”的实验—莫里,贝茨和巴尼特2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22、表象的信息加工理论:基本表象理论(巴格斯基)和双重编码理论(佩维奥)23、概念类型中人工概念是赫尔用汉字有偏旁的特点实验的。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名家及其理论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名家及其理论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的学习和教育过程的学科,对于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备考及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学者,他们的理论对于指导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学校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位教育心理学的名家及其理论,帮助广大教师资格证考生了解教育心理学的重要观点。
一、杜威 - 主动学习理论杜威(John Dewey)被誉为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主动学习理论对于教学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杜威认为,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到学习中,通过实践和经验来获得知识。
他主张将学生放在真实的环境中,提供具体的问题和挑战,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探究和实践来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
杜威的理论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对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皮亚杰 - 认知发展理论让·皮亚杰(Jean Piaget)是心理学和儿童发展领域的重要学者,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对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在不同阶段会发生突变和发展,他提出了四个阶段的认知发展理论,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皮亚杰的理论帮助教育者了解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能力,根据不同阶段的儿童特点,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对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根据不同阶段的要求进行教学具有指导性意义。
三、维果茨基 - 社会文化理论列夫·维果茨基(Lev Vygotsky)是研究儿童发展和学习的俄罗斯心理学家,他的社会文化理论为教育心理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维果茨基认为,社会文化环境对于个体的认知和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他提出了“近发展区域”和“远发展区域”的概念,指出在适当的教学和引导下,学生能够在当前水平之上进行更高水平的发展。
维果茨基的理论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倡导教师通过引导和支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有关理论及代表人物
教育心理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1、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大纲》——1903年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2、现代教育心理学奠基人——桑代克(美国)3、20世纪课程改革运动-—布鲁纳(美国)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5、幼禽追随母禽的关键期发现—-劳伦兹(奥地利生物学家)个体早期生命中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2岁:口头语言;4岁:形状知觉;4~5岁书面语言。
6、学习准备:学生原有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7、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感知运动阶段(0~2):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前运算阶段(2~7):(1)单维思维(2)思维的不可逆性(3)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语言的出现与发展。
具体运算阶段(7~11):(1)多维思维(2)思维的可逆性(3)去自我中心(4)具体逻辑推理。
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
形式运算阶段(11~15):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8、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前苏联)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9、人格发展理论八阶段——埃里克森(美国)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
5)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勤奋感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成年晚期)10、家庭三种教养模式——鲍姆宁(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11、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比纳、西蒙(法国)12、斯坦福-比纳量表-—推孟(斯坦福大学)(比率智商)13、韦氏量表——韦克斯勒(美国)(离差智商)14、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学习的条件》)——加涅(美国)层次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联结学习理论15、尝试-错误说(小猫“迷箱”试验)——桑代克(美国)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16、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狗唾液分泌反应实验)——巴甫洛夫(俄国)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17、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白鼠迷箱实验)——斯金纳(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18、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美国)信息加工模式:信息流、控制结构(期望事项、执行控制)19、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美国)学习分为参与式学习与替代性学习;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
教育心理学的人物和理论的对应大全
教育心理学的人物和理论的对应大全有不少考生对教育心理学的人物和理论的对应知识掌握的还不是很牢固,海南教师招聘考试网对此进行了汇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教育心理学》-试误学习论——饿猫的实验2、廖世承——我国编写第一本《教育心理学》3、劳伦兹——印刻现象——关键期的发现4、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四阶段:感觉动作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5、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6、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8个阶段7、加涅——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8、比纳、西蒙——比纳-西蒙智力量表9、推孟——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商10、韦克斯勒——韦氏量表——离差智商11、布卢姆——掌握学习。
布鲁纳为教育心理学的重要人物之一,历年考题中都会涉及到。
12、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狗分泌唾液的实验13、斯金纳——操作条件作用——白鼠按压杠杆实验——程序性教学14、加涅——信息加工学习论15、苛勒——完形顿悟说——黑猩猩吃香蕉的实验16、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17、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先行组织者18、奥苏伯尔将学习动机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19、行为主义学习论――强化20、马斯洛――需要层次论21、维纳――动机的归因理论22、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23、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24、桑代克、伍德沃斯――共同要素说25、贾德――经验类化说—-水下击靶实验26、格式塔心理学家――关系转化说—-小鸡吃米实验27、奥苏伯尔――认知结构迁移论28、艾宾浩斯――遗忘曲线29、加里培林――心智技能形成阶段论,这是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的系统研究。
30、安德森――心智技能形成的三段论: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31、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10岁以前是他律道德,10岁以后是自律道德。
32、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对偶故事法--三水平六阶段。
教育心理学中常见的几种理论介绍
教育心理学中常见的几种理论介绍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学习和教育行为的学科,它探究人类学习的过程、发展和影响因素,旨在提供针对个体差异的教育指导方法。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有许多理论被学者们广泛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教育心理学领域最早被广泛接受和应用的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应的关联而形成的。
以美国心理学家沃森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者强调外部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他们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外界刺激的结果,通过正、负强化和惩罚等方式,可以塑造个体的学习行为。
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和评价上。
教师可以通过刺激和反应的强化来帮助学生形成所期望的学习行为。
教学设计上,可以运用强化技术,例如奖励和鼓励,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而在评价方面,行为主义者倾向于关注学习行为的明确目标和可观测结果,例如考试成绩和行为观察。
二、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他认为个体在认知方面具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能力。
依据皮亚杰的理论,认知能力的发展是通过适应新信息和调整现有认知结构来实现的。
认知发展理论学派强调个体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应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并引导学生在发展阶段上适宜的认知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问题解决和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体的学习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实现的。
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巴德拉提出,他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在社交互动中进行的。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活动,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并在适当的时候模仿这些行为,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在教育实践中,社会学习理论要求教师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进行观察、模仿和参与他人的行为。
教师应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并提供具体的示范和反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教育心理学理论
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在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其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教育心理学的几个重要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的行为是对刺激的响应,而学习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条件与反应的形成和巩固过程。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教育应该注重外部刺激和奖惩机制的运用,以塑造学生的行为和习惯。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实践中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例如,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给予正面的奖励与鼓励,以增加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
此外,行为主义理论还强调通过反馈与强化来加强行为的巩固,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原则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二、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关于学习者思维与认知发展的一系列观点。
根据该理论,学习者在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认知特点,教育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是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教育者应了解学生所处的阶段,提供适当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材料,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三、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对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
根据这一理论,人的认知和学习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参与社会实践来实现的。
教育者应创造良好的社会学习环境,提供学习机会,使学生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发展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联心理学家瓦列达诺夫是社会文化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高级心理活动"的概念,认为人的认知是在社会活动的指导下逐渐形成的。
这一理论对于教育实践意味着,教育者要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引导他们在团队中交流和合作,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人际关系。
总结: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有助于指导教学实践。
教育心理学家代表著作以及理论
1.默顿(美1910-2003)提出功能是客观的,即可能是正向促进,也可能是负向阻碍。
教育的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2.勒图尔诺(法)“生物起源说”,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3.孟禄(美1869-1947)心理起源说,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4.保罗·朗格朗(5.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又译为《雄辩术原理》),还有著作《演说术原理》。
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对教育现象进行的一种科学研究而非经验观察.6.柏拉图(古希腊)认为人是肉体是灵魂的影子,灵魂才是人的本质。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促使“灵魂转向”,提倡“寓学习于游戏”。
灵魂是由理性、认识、情感三部分组成的。
他把人分为三个等级:哲学家、军人、劳动者。
著作《理想国》。
7.苏格拉底(古希腊)古希腊哲学家。
产婆术(西方启发式教学的由来).苏格拉底以其雄辩以及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8.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他认为,心脏是思维的器官,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
痕迹衰退说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9.培根(英1561-1626)“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把教育学做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10.夸美纽斯(捷克1592—1670)著作《大教学论》的出版,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提出了系统的教育目的论、方法论、教育原则体系、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以及一些学科教育思想。
提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其为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估计到学生的年龄特征,注意儿童的个性特征,有目的地去发展儿童的才能。
他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泛智教育”.11.洛克(英1632-1704)著作《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绅士教育.文化传递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桑代克(一)桑代克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
(二)联结说学习就是通过渐进的尝试错误形成刺激-反应(S-R)联结的过程。
桑代克三条主要学习定律:准备律(实际体现了动机原则)、练习律、效果律(最重要的学习规律)。
猫取食,也称“试误说”。
(三)相同要素说是由(桑代克)和(伍德沃斯)共同提出的。
是对形式训练说的一种挑战。
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产生学习的迁移。
二.皮亚杰(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皮亚杰认为,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主要手段。
客体永恒性是后来认识的基础。
(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出现“守恒”的概念。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又称命题运算阶段。
影响发展的因素:4个(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论述)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
从思维方面讲,只有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才与成人一样。
从言语方面来说,只有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才逐渐像成人一样去使用语言。
因此,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形成儿童智力的与道德的推理能力。
问题就在于发现最合适的方法和环境去帮助儿童构成他自己的力量。
误区:逼迫、用成人语言。
克服的唯一办法就是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充分认识儿童与成人所具有的质的差异,使教育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
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1)儿童的思维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优势和劣势。
(2)儿童的智力发展不仅是渐进的,而是遵循一定顺序,每个阶段之间是不可逾越、不可颠倒的,前一阶段总是后一阶段发展的条件。
但是我们不能消极地等到儿童智力达到一定水平再进行教育,而总要先行一步,以加快儿童智力的发展。
(二)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对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道德情感)与(道德判断)两个方面,他采用(对偶故事法)进行儿童道德发展研究。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责任感逐步向主观责任感的转化过程,依据儿童(公正观念)的发展水平,可把这一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A 前道德阶段(1—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
B 他律道德阶段(2—8岁)这一阶段的儿童主要表现为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律道德,又称“服从的阶段”。
又可分为两个亚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其特点是单向、不可逆的自我中心主义,单向理解规则。
2)权威阶段(5—8岁)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服从就是最好的道德观念。
C 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道德判断有了自律萌芽,公正感以“平等”观念为主要特征。
“你要我遵守,你也必须遵守”。
D 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这一时期真正达到自律阶段。
以形式上的公正向实质性的公正观发展。
3、柯尔伯格对品德研究法是(两难)法。
4、柯尔伯格关于道德判断的三个水平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三.埃里克森(一)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1、学习信任的阶段(从出生到18个月左右)2、成为自主者的阶段(2-3岁)3、发展主动性的阶段(4―5岁)4、变得勤奋的阶段(6-11岁):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5、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18):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人格发展的任务是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
6、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19-24岁):主要矛盾是亲密对孤独,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7、显示充沛感的阶段(25-65岁):主要矛盾是充沛感对颓废感,任务是获得充沛感,避免停滞感。
8、达到完善的阶段(65岁以后): 主要矛盾是完善对绝望。
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
四.维果斯基(一)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教育1.维果斯基发展观的基本内容:(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一种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以符号系统为中介,是人类特有的。
实质以心理工具为中介,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制约)(2)心理发展观:个体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里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3)内化学说:高级的社会历史心理活动形式,首先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而形成的,以后才“内化”,转为内部活动,最终在头脑中进行。
(4)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他主张教学应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教学可以促进发展。
五.奥苏贝尔(一)学习的分类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分类:一个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可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二)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有意义学习的含义与条件(简答)1、含义: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这既是有意义学习的定义,也是划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标准。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意义的同化:三种同化模式1、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派生类属:长方形的四个顶角都是直角--而正方形是长方形一个特殊形式,相关类属:杠杆—滑轮。
2、上位学习:例如学生在熟悉了“胡萝卜、菠菜等这类下位概念后,再学习“蔬菜”这一上位概念。
3、组合学习:如质量和能量、需求与价格、借水流的知识来理解电流。
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1)逐渐分化原则(2)整合协调原则(3)先行组织者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
发现学习优于接受学习(辨析、简答)发现学习只是比接受学习多了前面一个阶段—发现,其他没有任何不同。
奥苏贝尔强调:研究者必须消除对接受学习的误解。
他认为:接受学习未必就是机械的,它可以而且也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
(三)学习的动机(奥苏贝尔)认为,学校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学习的动机)(认知内驱力),即一种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倾向。
(属内部动机)(自我提高自驱力),是个全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
(属外部动机)(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了为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
(属外部动机)(四)奥苏贝尔的认知观-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认知观的代表人物是(奥苏贝尔)。
奥苏贝尔的认知观是一种重视认知结构的迁移问题理论,他的基本观点有:A 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B 认知结构变量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三个变量是:A 可利用性B 可辨别性C 稳定性及清晰性六.布鲁纳(一)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3、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选择)(1)动机原则:三种最基本内在动机:好奇内驱力(求知欲)、胜任内驱力(成功的欲望)、互惠内驱力(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2)结构原则(3)程序原则(4)强化原则。
(二)课程改革运动(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20世纪60年代初,由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教育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1994年总结教育心理学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七.加里培林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
技能的形成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分为以下五个阶段:A 活动的定向阶段B 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C 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D 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E 内部言语活动阶段安德森的心智形成三阶段:A 认知阶段B 联结阶段C 自动化阶段斯金纳(一)操作性条件作用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1、强化: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和负强化(撤消惩罚)之分。
2、强化的程式:指强化的时间和频率安排。
分连续式和间隔式。
3、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都属于负强化。
4、消退5、惩罚:程序教学:这是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原理)而设计的教学模式,并以此设计了教学机器。
是一种个别化的学习方式。
它适合那些能力高且个性独立的学生。
它基本上是一种自学程序,缺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二)(斯金纳)用强化说来解释动机的引起。
学习动机理论-强化说个体行为动机的激发与先前这种行为受到的强化有很大关系。
一般说来,过去受到强化的行为比没有受到强化的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更高;反之,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降低。
马斯洛学习动机理论-需要层次说美国人(马斯洛)通过对各种人物的观察和对一些人物传记的考察,提出了需要层次说。
需要层次说的内容:生长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审美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缺失需要:尊重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韦纳学习动机理论-动机归因理论美国(韦纳)认为,学生在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时常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种主要原因,学生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照(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来进行。
班杜拉学习动机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最早由(班杜拉)提出来的。
自我效能感对行为活动的作用:A 决定人对活动的选择B 影响对活动的坚持性C 影响人在困难面前的态度D 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E影响活动时的情绪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1.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