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机理及预防

合集下载

输血反应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策略

输血反应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策略

输血反应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策略输血反应是指在进行输血过程中,受血者出现的不良反应。

虽然输血是一项常见而有效的医疗措施,但有时过敏、免疫反应或其他因素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本文将探讨输血反应的发病机制以及目前常用的治疗策略。

发病机制输血反应可以分为两类:非溶血性和溶血性。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包括过敏反应、发热和其他体征,如寒战、呕吐和皮肤红斑等。

溶血性输血反应则是由于ABO或Rh不相容引起的红细胞溶解而导致。

对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其主要机制包括两个方面:免疫介导和非免疫介导。

免疫介导的反应通常涉及到受体致敏和抗原-抗体交互作用。

当接受过相同或类似抗原的多次输注后,身体会产生抵抗特定抗原的IgE抗体。

当再次输注时,特定抗原与IgE抗体结合,释放出组胺和其他炎症介质,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生。

非免疫介导的反应则是由于补体激活或其他机制引起。

溶血性输血反应则是由输血中的红细胞被受体上的特异性抗体攻击所引起。

当输血者与受体之间存在ABO或Rh血型不匹配时,患者很容易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

这种情况下,抗原-抗体相互作用导致红细胞破裂并释放出游离的血红蛋白和其他产物,在组织中引起炎症反应和损伤。

治疗策略在发现输血反应后,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根据具体情况,治疗策略可以有所不同。

对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而言,首先需要停止输注并记录所有相关信息。

如果患者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低血压等,则需要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包括给予氧气、静脉输注血管加压药物和支持性治疗等。

如果发生肺水肿,则可能需要进行呼吸机辅助通气。

此外,抗过敏治疗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抗组胺药、皮质类固醇和特定的抗体(如OMALIZUMAB)被广泛用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治疗中,以减轻炎症反应和相关症状。

对于溶血性输血反应,关键在于尽早停止输注并进行适当处理。

首先,需要通过检查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来确认诊断。

如果确实发生了溶血性输血反应,需要立即停止输注,并详细记录所有相关信息。

常见输血反应的预防与应急措施

常见输血反应的预防与应急措施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应急措施输血不良反应,亦即常见的输血反应和并发症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循环超负荷、出血倾向、酸碱平衡失调、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和传播感染性疾病等。

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概率约为2.9%,占输血不良反应的56%左右,其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不合引起的发热占全部发热反应的54%左右,输血次数越多发生概率越高。

1.1预防措施:1.1.1当输注的血液中白细胞含量<5×106//L时,可以预防HLA抗体所致的同种免疫反应和与白细胞携带病毒相关的疾病传播。

1.1.2少白细胞的红细胞(RBC)即可满足上述要求,还可防止发热反应的发生。

1.1.3洗涤RBC(白细胞<5×108/L)也可减少发热反应,但仍不能完全预防。

1.2应急措施:1.2.1可用抗组胺药物及解热镇痛药等对症处理。

1.2.2反应严重时应停止输血,并静脉输注氢化可的松等激素类药物。

2.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过敏反应为血浆蛋白所引起的免疫反应,发生率约为3%,占总体输血不良反应的42%左右。

轻者只出现单纯性荨麻疹,重度者可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障碍、休克等。

2.1预防措施:2.1.1输血前半小时可口服或肌肉注射抗组胺类或糖皮质激素类药物;2.1.2输注洗涤RBC或冰冻RBC可减少过敏反应;2.1.3尽量少用血浆或含血浆的血液制品。

2.2应急措施:2.2.1立即放慢输血速率或停止输血。

2.2.2注射地塞米松、菲那根等抗过敏药物。

2.2.3重度者采取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等急救措施。

3.溶血反应:输血时或输血后,供者或受血者的红细胞在受血者体内发生异常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反应,被称为溶血性输血反应,分为急性和迟发性2类。

3.1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AHTR)3.1.1预防措施:3.1.1.1输血时,应尽量秉承ABO和Rh(D)同型输注的原则,不输异型血;3.1.1.2配血、发放、输血前核查等步骤必须严格按规定执行。

输血相关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输血相关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输血相关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输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治疗方法,但是在输血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并发症。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预防和处理输血相关并发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输血相关并发症,并提供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一、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分类1. 输液反应: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药物或成分特异性过敏。

2. 溶血反应:由于ABO或RH血型不合、抗体介导溶血等原因引起。

3. 免疫相关反应:包括输注致敏(转移免疫),以及再次暴露后发生超敏反应。

4. 感染传播:通过输注含有细菌、寄生虫或病毒的血液引起感染。

5. 循环负荷过大:过快或高量输注造成容量超载,导致心力负荷增加等问题。

二、预防与处理1. 预防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与过敏反应:- 检查受者是否对输注的血液制品或成分过敏。

尽量选择安全的ABO和Rh相配的血型。

- 在输注前使用温和的解热药物预防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 对于高风险患者,可考虑输注预处理剂或进行抗组织胺治疗。

2. 防止溶血反应的发生:- 严格遵循ABO和RH血型匹配要求,确保输注相容性。

- 在输注前进行交叉配型,并检查有无不必要的转化错误。

- 密切观察输血过程中出现的异常体征和症状,并及时停止输血。

3. 减少免疫相关反应:- 针对特定免疫缺陷疾病或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患者,可以考虑行静脉IgG替代治疗。

- 注意家族史或曾经暴露于已知感染源的受者,及早采用相应措施预防感染。

4. 防止感染传播:- 移除可能与传播相关的捐赠者。

- 通过合适数目的实验室筛选技术来减少输血感染的风险。

- 遵守严格的无菌操作和感染控制措施。

5. 控制循环负荷过大:- 根据患者体重和输血计划,合理确定输注速率和输注量。

- 监测患者的循环系统状态,及时停止或调整输血。

- 考虑使用利尿剂或利尿促进剂帮助排除液体超负荷。

三、其他注意事项1. 进行全面而准确的史询和检查,包括疾病史、用药史、过敏史等,以便预防可能发生其他类型的并发症。

临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机理及预防

临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机理及预防

临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机理及预防中国用医实药2019年4 月第2 卷第1 2期 C ihan P crit司M ei icn, d1e007,l2., 2 .1 2a dp A V ooN作要用本。

组 H P感染为率2 .3 , 9 %其中工 Hl〕感级率为染8 2 . 2% ,级P 感染H为3率. 7%, 3例1 级者无患 1例发1 2 而 1生 PH 感。

染不同在龄年患中,者2 岁者中患无1 例发 ( 生0溃疡亦占不少例比说明 RE,可能继发或伴多发其他于胃、二指肠十疾。

病H 感p,染一岁4和一岁者患,中的染率感别分为 1 24 10 06HP 1.2 %和2 53 0%, 60 岁患者中,感染率仅为 2.0%,而 >P 5 说H 明HP感染与 E 的轻R重度不存在程显明系关,也与龄无年关。

综上所述,在地本汉族的生率较蒙古发族好发, R E在中青年群多人发,其病变的轻重度程与HP 感染无明关系,显与亦年龄关无可,能多发或伴继于发他其胃十、指二疾病。

肠考文参献组本 1 例3 R E者患中有10 伴发胃例、4 5十指二疾肠,病发生率 7. %4其中以。

慢性表浅胃性伴胆汁反流炎居, 3 球多疡次之溃,同时食裂孔病、管烂性糜胃、炎十二指肠炎、球胃中华学会医消化内镜学会 .反性食流管( 病炎) 诊及治疗方断(案试)行 .华消化内中杂镜志,9 , :32 一 6 .79 16 1 3 2钟,捷译.编食胃管反流病 . 华消化杂中志 3 ,, :4 一2. 200 25 4 623临床非溶性血发热输血反应性的理及机预防沈江霞程风玉盐悬水浮血的板部分小和上液中清血的部分浆,分别给者输患注间,隔间时为 Z h,其热发反应发生率的后者显明于高前,者并测得血浆含的 CP中所含的几细胞种因子明高于显生S理盐悬浮的水P , C S所认以为 P 中含有C的细胞子因引是S起 NHFRT的重要素因目。

研前表究: 献明者血液血含中活有性单细胞、核淋巴细胞越,多胞细子因浓就越度高,当达其到足够平时,可水激刺前视区一丘脑下额部体温调前节中枢,产花生生烯四,包酸括前素列E Z,导致温度感受经元神定点上移调,以于提至高温了度衡平,点从出现畏寒和而战。

输血反应、并发症及其防治

输血反应、并发症及其防治

输血反应、并发症及其防治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是最常见的早期输血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输血后1~2小时内,表现为寒战、高热,伴头痛、恶心、呕吐和皮肤潮红,血压一般无变化,持续10分钟至1~2小时后缓解。

2、致热源反应由所使用的输血器具或制剂被致热源污染所致。

治疗发热反应出现后,症状轻者可减慢输血速度,严重者立即停止输血,口服阿司匹林抑制发热,有寒战时肌内注射异丙嗪、氟哌利多。

3、荨麻疹和过敏反应(1)荨麻疹反应,是最常见的输血反应,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

①预防:输血前使用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

②治疗:暂停输血并应用抗组胺药,如30分钟内症状无改善,须停止输血。

(2)过敏反应,主要为抗原抗体反应,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血浆后立刻发生,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腹泻腹痛、神志不清,甚至休克,可危及生命。

①预防:对有过敏者输血前半小时同时口服抗过敏药和静脉输入糖皮质激素。

②治疗:立即停止输血,皮下注射肾上腺素(或)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合并呼吸困难者应作气管插管或切开,以防止窒息。

4、溶血反应为最严重的并发症,多为输入ABO血型不合的红细胞所致。

迟发性溶血反应发生于输血后7~10天,主要症状为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以及血红蛋白下降。

治疗:①立即停止输血。

②抗休克:应用晶体、胶体液和血浆扩容,使用糖皮质激素。

③保护肾功能,输入碳酸氢钠,碱化尿液,防止结晶,使用呋塞米和甘露醇利尿。

④有DIC时,可使用肝素。

⑤血浆置换疗法。

5、循环超负荷常见于心功能低下、老年、幼儿低蛋白血症患者。

主要是由于输血速度过快、过量导致急性肺水肿和心力衰竭,表现为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突发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发绀、咯血性泡沫痰,颈静脉怒张,肺内可闻及大量湿啰音。

治疗:立即停止输血,吸氧,使用强心和利尿剂。

6、细菌污染反应7、疾病传播最常见的是输血后肝炎,特别是乙型和丙型肝炎,此外还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疟疾、梅毒等。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预防及处理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预防及处理

的 寻 麻 疹 、 肤 瘙 痒 伴 潮 红 以 及 呼 吸 困难 、 闷 等 支 气 管 痉 挛 皮 胸
表现者 , 为过敏反应 。 称
2 结 果
在 输 血 前 或反 应 开 始 时 给 患 者 使 用 能 抑 制 输 血 发 热 反 应 的 药
物 , 用 的 为 阿 司匹 林 , 剂 量 为 1g 成 人 ) 以 后 每 次 2h1 常 初 ( , 次 , 3次 。抗 组 胺 药 物 , 苯海 拉 明 或 马 来 酸 氯 苯 那 敏 ( 尔 共 如 扑 敏 ) 能 预 防 输 血 发 热 反 应 。其 他 抗 组 胺 药 物 ( 曲 毗 那 敏 ) 不 如 , 也 同样 无 效 。注 意 切 忌 把 任 何 药 靓直 接 加 入 血 液 内 一 同 注 射 。 () 他 措 施 , 4其 当发 生 输 血 后 发 热 反 应 时 , 立 即 停 止 输 血 , 应 所 剩 血 液 不 可 再 用 。此 外 , 须 给 患 者 保 暖 ; 非 急 症 情 况 下 输 必 在 血 速 度 不 可过 快 , 在 1h输 血 2 0mL。 可 0 输 全 血 、 浆 或 血 液 制 品 后 可 以 发 生 轻 重 不 等 的 过 敏 反 血 应 。过 敏 反 应 的发 生 和 以下 因素 有 关 :1 IA 同 种 免 疫 。 ( ) ( )g 2 其 他 免 疫 球 蛋 白抗 体 。 ( ) 应 性 变 应 原 , 一 些 人 对 普 通 特 3特 有 应 性 变 应 原 ( 花 粉 等 ) 感 , 些 反 应 是 由 于 IE抗 特 应 性 变 如 敏 这 g 应 原 所 致 ; 动 获 得 性 抗 体 ( 青 霉 素 抗 体 ) 对 镍 过 敏 。( ) 被 如 ; 4 新 生儿的输血后综合征 。 过 敏 反 应 预 防 和 治 疗 : 1 抗 组 胺 药 物 可 以抑 制 或 减 轻 过 () 敏 反 应 , 已 知有 输 血 过 敏 反 应 的 成 年 患 者 , 以在 输 血 前 1h 对 可 口服 苯 海 拉 明 5 , 始 输 血 后 再 口服 5 。 如 患 者 在 开 0mg 开 0mg

2输血不良反应的干预治疗及预防措施

2输血不良反应的干预治疗及预防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的干预治疗及预防措施一概念受血者输入血液或血液制品过程中或输注后,受血者发生了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

二常见输血不良反应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症状:多发生在输血后1-2h内,患者有发冷或寒战,继而发热,体温可达39-40℃,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

治疗:反应轻者减缓输血速度,寒战时注意保暖、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也可用解热镇静药物,口服阿司匹林(血小板减少患者忌用)或地塞米松等(注意不能把药物直接加入血液中一同输注);反应严重者立即停止输血,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将剩余血送回输血科进行检验排除溶血性输血反应或细菌性输血反应。

预防:①采输血器材产品合格,严格无菌操作,消除热原。

②给予少(去)白细胞的血液制品防止发热反应。

③有HLA抗体的患者,应给予HLA配合的血液制品。

2过敏性输血反应症状:轻者皮肤搔痒、局部或全身出现荨麻疹。

重者可出现血管神经性肿(多见于面部)支气管痉挛、喉头黏膜水肿,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

治疗:发生过敏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根据医嘱皮下或静脉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1ml。

抗过敏治疗可选用的药物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氢化可的松和地塞米松等喉头水肿伴有呼吸困难者需做气管切开。

预防:①对于有过敏史或过敏体质者,输血前半小时口服或肌内注射抗组胺药。

②选择无过敏史、未服或注射任何药物的献血者的血液输注。

③输注洗涤红细胞或选择缺IgA的供血者血液输注。

④对于多次输血或妊娠者在输血前应做血清抗体检查,确诊有无抗IgA抗体。

二溶血性输血反应及其他输血不良反应1溶血性输血反应症状:开始阶段可引起四肢麻木、头胀痛、胸闷、腰背剧痛、恶心呕吐等。

中间阶段会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酱油色),同时伴有寒战、发热、呼吸困难、血压下降。

最后可出现急性肾衰竭症状,严重者可致死亡。

治疗:急性溶血反应时立即停止输血,但要保留静脉通道通畅。

关键是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重点是抗休克、防止DIC、防止急性肾衰竭和换血疗法。

临床输血反应的类型原因及预防措施

临床输血反应的类型原因及预防措施

临床输血反应的类型原因及预防措施【关键词】临床输血反应;类型原因;预防措施【中图分类号】r457.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391-02输血,包括输血液成分,可给患者带来一些危害。

当考虑输血或输成分血时,必须权衡对患者的利弊,并对可能产生的有害作用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我血站在去年 980个用血患者中11例输入血液后发生输血反应,所以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本文就临床输血反应的类型、原因及预防作一初步论述。

1.临床输血反应的类型及原因1.1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1.1.1 非溶血性反应:1.1.1.1 热原质所致的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是输血最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

热原质,包括任何可以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所引起的输血发热反应已经几乎消失,或在 1%以下。

1.1.1.2 白细胞抗体引起的发热反应:①白细胞凝集素引起的发热反应。

据文献记载分析,经产妇献血者的血浆内可能有白细胞凝集素,可引起输血发热反应。

②白细胞的抗hla和粒细胞特异性抗体。

粒细胞可以与抗hla-a、-b和-c以及粒细胞特异性抗体作用而发生输血发热反应。

1.1.1.3 血小板抗体引起的发热反应。

血小板引起的输血发热反应难于确定。

1.1.1.4 献血者血浆内的白细胞凝集素引起的发热反应。

献血者血浆内高效价的白细胞与受血者的白细胞不相容可以产生以寒战、发热、干咳和呼吸困难为特征的重度反应。

在献血者血浆内检出的抗体是白细胞凝集素,但也可以是hla抗体。

这种献血者几乎全是经产妇女,所以应检查经产妇献血者血浆内的白细胞凝集素和hla,将含白细胞凝集素或hla抗体的献血者除名。

输血后发热反应常见于经产妇或以前曾多次输血的患者。

1.1.2 荨麻疹和过敏反应。

原因:①类特异性抗iga。

这类反应的患者缺乏iga,,不发生反应。

输注患者自身的浓缩红细胞或缺iga献血者的血无反应。

②有限特异性抗iga。

效价较低(小于32)时,无反应或反应较轻,但效价高到256时,可以产生重度反应甚至死亡。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类型原因及预防措施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类型原因及预防措施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类型原因及预防措施发表时间:2019-09-23T11:20:20.893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8期作者:门蓓蕾王晓倩陈筱霞贺丽娜赵燕[导读] 严重危险着患者的生命安全,这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控制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输血将来的发展方向。

(陆军第八十一集团军医院中心实验科河北张家口 075000)摘要: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和成分输血的广泛应用,输血治疗已经成为重要的医疗手段。

输血虽然能够达到较好的治疗目的,但同时也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果不及时处理,甚至会危及生命。

本文首先阐述了目前我国输血不良反应的现状形势和我院输血不良反应的状况,表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为最为常见的,然后对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类型原因及预防措施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最后提出控制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将是输血未来努力的方向[1]。

关键词:输血反应;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原因;预防输血治疗是临床医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治疗某些疾病、抢救生命、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

当考虑输血或输成分血时,必须权衡对患者的利弊,并对可能产生的有害作用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结束后,因输入血液或其制品或所用输注用具而产生的不良反应,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也称作输血不良反应。

当前,输血技术飞速发展,由于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中的溶血反应逐渐减少,但非溶血性输血反应还是时有发生,对输血安全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

因此,及时查找引起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避免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意义重大。

1当前我国输血不良反应的现状形势及我院输血不良反应的状况1.1随着临床输血和配血技术的发展,溶血反应已很少发生,但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时有发生,记录统计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对于分析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但是目前,我国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缺乏达成共识的统计分析,国内尚未建立一个全面监测评估不良反应的报告系统,教材中报道的发生率为1%到10%不等[2],不够精确,欧美等国早在80年代就开始建立了输血不良反应的预警系统,外文报道发生率大约为20%。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目的:观察非溶性输血反应的特点,分析影响非溶性输血反应的原因,探讨有效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方法:选取我院住院以及门诊部门进行输血治疗的3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发生非溶性输血反应的比例,分析导致非溶性反应的特点及其原因。

结果:发生非溶性输血反应的有36例,发应发生率为9.47%,常见的输血反应是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反应发生率和受血者自身的体质、性别、血液制品的种类以及输血次数等因素均有关(P<0.05)。

结论:应加强对非溶性输血反应的重视,正确观察分析非溶性输血反应的特点和原因,采取及时的预防和对应处理措施,降低非溶性输血反应发生率。

标签:非溶性输血反应;反应特点;反应原因;应对措施血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正常运转的重要器官,随着现代输血技术不断提高和完善以及成分输血的广泛应用,输血已经临床上抢救和治疗危重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但输血也容易引发非血溶性输血反应、细菌感染、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以及感染性休克循环负荷过重等多种不良反应,近年来,其中最为常见的是非溶性输血反应,且近年来其发生率呈现逐步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受血者的身心健康。

非溶性输血反应在临床上往往症状较轻,只有发生严重的反应时才会引起医护人员和患者的重视,且临床上少有相关的文献报道和统计,本文主要通过对380例临床输血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探讨其中的原因及其对应措施,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住院以及门诊部门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进行输血治疗的3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10例,女性170例,受血者年龄最小的为4个月,年龄最大为85岁,平均年龄为(43.5±4.7)岁。

受血者类型:380例输血治疗中,有21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占55.2%;8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占21.1%;50例其它血液病患者,占13.2%;40例癌症患者,占10.5%。

临床检验技师血液检验考试复习资料: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预防

临床检验技师血液检验考试复习资料: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预防

另一种有效的方法是输注去除白细胞的血液制品。

倘若去除90%以上的白细胞(每单位RBC 中白细胞含量低于5.0×10 8 )可有效预防FNHTR。

如果用生理盐水洗涤及离心处理冰冻去甘油RBC,可以去除约1~2log10白细胞,但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PCs,因为这样会丢失或/和激活血小板。

PCs中的白细胞去除可用白细胞过滤法或血细胞分离机进行自动分离。

必须注意的是去除RBC与PCs中的白细胞的过滤器是不能相互混用的,因为前者会同时滤去大量的血小板。

值得一提的是,输血前应用第三代去白细胞过滤法虽可降低FNHTR的发生,但对有些血液制品的输注(PCs)效果不佳,这可能是与抗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或血小板在储存中产生可溶性介质不能被过滤去除有关。

国外许多医院对于既往有2次以上输血发热反应的患者常规使用去除白细胞血液制品。

一般白细胞的去除可在血液制品保存前或在输血前(即床边去白细胞)进行。

前者虽然技术要求严格,需在无菌环境中操作,但是前者不仅去除了白细胞,使其不会产生代谢产物,同时也预防白细胞产物如细胞因子、组织胺以及在储存血中产生的白细胞微聚物的形成。

它还能吸附和去除细菌,也就能降低或预防在储存中细菌的繁殖。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

全部分析对象来 自 20 0 9年 1 ~6月 台州市 部分医 院的临床 输血共 2 5 3 4例次。受血者年龄 2~8 3岁 , 中男 17 其 4 6例次 , 女 8 8例次。首次输血 6 9 次 , 7 8例 反复输血 16 65例次 。大量输血者 ( 血量 >2 0 m )4例 次。 因手 术用 血 9 7例 次 ,其 他用 血 输 I 00 L 1 1 13 4 7例次 。在输 注 的血制 品 中悬浮 红 细胞 占 6 . 5 %,其 他 占 9
响 N T 的 因素 ( <00 HR P . 5或 P .1 。结 论 应 对 非 溶 血 性 输 血 反 应 引 起 足 够 的重 视 , 对 血 制 品进 行 必 要 的处 理 , 格 规 <OO ) 应 严 范 输 血操 作 , 防 和 及 时 处 理 非 溶 血 性输 血 反 应 。 预
N T , 由于 N R临床反应较轻微 , H R)但 HT 往往临床人员对其不够 重视 , 且文献报道不多。本文通过调查本中心血站供 应的血制 品 的临床输血 2 5 3 4例次 ,分析其 中导致 N R的比例 和原因 , HT 并
从 分 析 结 果 中寻 找其 应 对 措 施 。
2 . 引起 NIT 的原 因 2 - R I '
【 关键词]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 过敏 ; 发热 ; 因分析 ; 原 应对措施
【 图分 类 号 】R 5 . 中 4 71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编 号 】17 — 7 12 1 )3 1 0 文章 6 3 9 0 (0 0 3 — - 2 1 1
输血是 临床上 的重要治疗方法 之一 ,随着 我国输血技术 的 提高 以及成分输血 的大量应用 , 输血 的临床应 用范 围 日渐 广泛 。 输血虽能达到较佳 的治疗 目的 ,但 同时引起一定 的不 良反应 的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溶⾎性发热反应
⾮溶⾎性输⾎发热反应(non-hemolytic febrile transfusion reactions,NHFTR)是指与输⾎有关,但不能⽤任何其它原因解释的1℃或1℃以上的体温升⾼,为最常见的输⾎不良反应。

NHFTR多发⽣于反复输⾎或多次妊娠的受⾎者,体内产⽣抗⽩细胞或⾎⼩板抗体引起的免疫反应为其主要原因,⼀些细胞因⼦包括IL-1,IL-6,IL-8,TNF-α等起增强或协同作⽤。

病⼈的相关情况如代谢速度、受体表达、抗细胞因⼦抗体等在NHFTR的发⽣中也是⼀个重要因素。

临床⼀般表现为寒战、⾼热、⽪肤潮红、头痛等,有时伴有恶⼼或呕吐,症状多在输⾎后1⼩时发⽣,持续1~2⼩时后⾃⾏消退,但其它反应有时也可⾸先表现为发热。

预防有赖于严格执⾏⽆致热原技术与消毒技术,对已有多次输⾎史者输⾎前可肌注哌替啶(度冷丁)50mg或异丙嗪
25mg,或选⽤洗涤红细胞,也可采⽤⼀次性去⽩细胞输⾎器移除⼤多数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如已出现发热反应,要⽴即减慢输⾎速度,严重者应停⽌输⾎,并适当应⽤退热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摘要】目的:对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进行分析。

方法:对2012年4月到2014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输血时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100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分析出现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

结果:有11%的患者出现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其中,有63.6%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患者出现发热,有36.4%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患者出现过敏;患者的性别对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P>0.05),而患者的体质、输血次数、血液制品品种均对患者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有明显的影响(P<0.05)。

结论:需要重视临床上出现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找出其发生的原因并进行一定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原因;预防措施近年来,随着输血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成分输血在临床上的大量使用,输血的临床应用也更加的广泛[1]。

虽然输血可以对患者进行较好的治疗,也会对患者造成一些不良的反应,在对患者进行输血时严格的遵守输血方面的规章和制度,在输血之前对患者的血型进行严格的匹配输血,使患者由于血型的不合而带来的溶血性的输血反应得到减少,但是进行匹配的血型的输血还会使患者出现一定程度的非溶血性的输血反应,但由于其反应比较的轻微而容易被忽略[2-3]。

本文对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进行研究分析,所研究的结果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2年4月到2014年4月期间在我院各临床科室中接受输血时出现输血不良反应100例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4例,女性36例,患者的年龄为3~82岁,平均年龄为(48.6±5.2)岁;有30例为首次接受输血,有70例为反复接受输血;有3例为接受大量的输血(输血量高于2000mL);有40例为手术用血,有60例为其他用血。

1.2方法对来我院进行输血的患者进行相关的输血操作,并对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之后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进行详细观察和记录。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诊断治疗与预防策略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诊断治疗与预防策略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诊断治疗与预防策略摘要】目的探讨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诊断治疗与预防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1月-2010年12月367例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与多次输血、多次妊娠有关,输注去除白细胞血液明显降低了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P<0.01)。

结论通过明确病因、了解高发人群,积极治疗和输注去除白细胞的血液制品等预防措施,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关键词】输血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免疫反应预防策略输血治疗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方法在临床治疗和抢救病人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良反应也随之而来,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是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输血反应,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据统计,临床发生率在10.2%~41%,发生率的高低与输入的白细胞含量相关[1]。

本文就引起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治疗及预防策略作一简述。

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自2006年1月-2009年2月收治住院的需输血患者36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87例,输注悬浮红细胞,男105例,女82例,年龄12-81.7岁,平均45.6±3.7岁;观察组180例,输注去除白细胞的红细胞,男112例,女,68例,年龄16-78.7岁,平均47.5±1.7岁;其中血液病217例,消化系统疾病85例,肾病40例,呼吸系统疾病20例,其他5例,所有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的性质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 研究方法对我院自2006年1月-2009年2月收治住院的需输血3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基础疾病、妊娠情况、输血次数、输血前体温、输血类型、发热反应发生时间、临床表现等进行观察对比。

1.2.2 诊断治疗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多在输血开始15分钟~2小时发生,典型的临床表现仅出现发热,体温上升超过1℃或达38℃~41℃,部分患者出现畏寒、寒战、出汗,伴有恶心、呕吐、皮肤潮红、心悸和头痛、血压多无变化,30秒~2小时后症状渐缓解,7~8小时恢复正常,多数患者症状比较轻微,并且具有自限性,通常在8~10小时自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讨论
血压正常, 收缩压< 1 .o kPa(9 m H ) ; 既往有高血压史, 2 0 g 但收缩压T 降2. 7一 kPa(20一 m Hg) , 4.o 3o 脉压差< 2. 7 好a(20 mm Hg) , 少尿(尿量每小时< 25一30 ml) 。
2 结果
2 . 1 失血量与休克的关系 随着出血量增加 , 失血性休克 发生率明显升高。 2 . 2 胎次与失血的关系 ) 3 胎者产后失血量 比 1 胎、 胎 2 产妇相比明显升高。 2 . 3 胎次与休克的关系 妻3 胎比 1 胎、 胎明显升高。 2 2 . 4 婴儿的体质量与休克的关系, 低体质量儿及巨大儿组 与正常体质量儿组产妇相比, 低体质量儿及巨大儿休克高于 正常儿 。 2 .5 失血性休克原因分析 单一因素 出血组与多种因素出 血组相比, 休克发生数有显著差异。见表 1、 2。 表 1 单种因素出血组
56
中国实用医药 2007 年 4 月第2 卷第 12 期 Chin P actic Medicine, i 2007 , 1 2 , 12 a r l a Apr l O V No.
相合的机采血小板输注, 因机采血小板纯度高 , 白细胞污染 少、 红细胞含量少、 疗效好已被公认 , 但对于需反复输注血小 板的受血者进行血小板配型输注, 更加安全、 有效 , 不但减少 了 FNHTR 的发生, 还能显著增加血小板输注疗效。 值得一提的是 , 对于预防FNHTR 的发生 , 糖皮质激素与 其他抗过敏药物, 可能对已发生反应的患者有减轻和治疗作 用, 但因无法抑制白细胞抗体、 血小板抗体的发生, 因此无明
临床表现特点:多数在输血期间或输血完毕后 1一Z h 内 出现寒战、 , 发热 体温可上升 1 ℃一2 ℃ , 并有头晕、 面红、 恶 心、 脉速、 肌肉酸痛, 发热时间少则几分钟, 多则 1一Z h , 通常 不会超过 8 一1 h , 0 少数患者在发热后数小时 内可 出现 口唇 疙疹, 症状轻者常呈 自限性, 严重者可并发肺部综合征 , 呼吸 困难, 双肺出现干湿性口 罗音, 一线肺部有阴影 , X 肺底浸润。 血压多无变化, 更无胸腹腰背疼痛和酱油色尿。如果是反复 输注 PC , S 则可能存在着血小板输注无效和/ 或并发血小板 输注后紫瘫。若一旦发生 FNHTR , 应首先立即停止输血, 保 留静脉通道 , 并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若因病情需要必须继 续输血时 , 应与血站联系重新更换血制品或采取相应措施 后, 在严密观察基本生命体征的前提下缓慢输注。
作者单位 :8 46 0 4 0 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人民医院
3. 1 去除白细胞 有保存前与输血前 2 种去除方法。保存 前去除即采供血机构在无菌环境中操作, 此方法在去除了白 细胞的同时 , 也预防了因贮存期内白细胞代谢所产生的细胞 因子、 组织胺以及白细胞微聚物的形成。输血前去除 , 即采 用自 重流动过滤方式, 使用床边白细胞过滤器, 白细胞去除 率> 9 .9% , 红细胞回收率> 9 %。并完全去除血液中的微 0 聚物。但细胞因子等白细胞代谢产物因分子小而无法滤除, 仍然可有较高免疫反应几率。研究资料表明血液成分 中白
临床 非溶血性发 热性输血反应 的机理及预 防
沈江 霞 程风 玉
盐水悬浮的血小板部分和上清液中的血浆部分 , 分别给患者 输注, 间隔时间为 Z h , 其发热反应的发生率后者明显高于前 者, 并测得含血浆的 PC 中所含的几种细胞因子明显高于生 S 理盐水悬浮的 PC , S 所以认为 PC 中含有的细胞因子是引起 S FNHTR 的重要因素。目前研究表明: 献血者血液中含有活 性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越多, 细胞因子浓度就越高, 当其达到 足够水平时, 可刺激视前 区一下丘脑前额部体温调节中枢, 产生花生四烯酸, 包括前列素 E , Z 导致温度感受神经元调定 点上移, 以至于提高了温度平衡点 , 从而出现畏寒和寒战。 2 临床特点与诊断
3 预 防措施
细胞活化所产生及释放的细胞因子和白细胞介素一 1区I L1团、 细胞介素一 L一 、 白 6(I 6) 白细胞介素一 1 L 一 和肿 8( ) 8 瘤细胞坏死因子(TNF 一 , a) 和干扰素p、 了 至少含有2 a、 等, 0
种以上的亚型, 另外有类淋巴细胞干扰素等, 因这些物质均 是一些蛋白;都具有免疫原性, 进人受血者体内会引起抗原 抗体反应。目前已知 a 干扰素是与移植物抗体宿主病的发 生有 密切 关 系。He dLe 等报 道 在多人 份血 小板 浓 缩 液 d (PC ) 中检测到这些细胞因子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 , S 其含量 也增多, 且与血袋中的白细胞含量成正比, P鹅 分成生理 将
无关 。
综上所述, 在本地汉族的发生率较蒙古族好发, RE 在中 青年人群多发, 其病变的轻重程度与 HP 感染无明显关系, 亦 与年龄无关 , 可能多继发或伴发于其他胃、 十二指肠疾病。
参 考 文 献
本组 1 3 例 RE 患者中有 10 例伴发胃、 4 5 十二指肠疾病, 发生率7 .4%。其中以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居多, 3 球
溃疡次之 , 同时食管裂孔病、 糜烂性 胃炎、 十二指肠球炎、 胃
中华医学会消化 内镜学会. 反流性食管病( 炎) 诊断及治疗方案
(试行) .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9 , :326 一 7 . 9 1 6 1 32 钟捷, 编译. 胃 食管反流病. 中 华消化杂志, 3 , :42 一 . 200 2 5 426 3
表2
出血因素
多种因素出血组
1 4 8 巧 9
0 1 2 6 5
出血例数 休克例数
休克发生率( %)
2 4 . 39
宫缩乏力 宫缩乏力 宫缩乏力
胎盘因素 产道因素 妊高征
2 5 . 00
4 0 ,0 0 5 5 . 56
宫缩乏力 胎盘因素 产道因素 妊高征 胎盘因素 胎死宫内
合计
50 . 00 33 ,3 7
作一简述 。
1 发 生机理
1. 1 与细胞或/ 和血小板抗体有关 早在 2 世纪 5 年代, 0 0 国内外学者认为 FNHTR 的发生与受血者或献血者 中含有 细胞凝集素有关。随着输血医学的迅猛发展, 国内外研究进 一步深人 , 发现临床输血反应是与 白细胞或/ 和血小板抗体 有关。这其中主要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 , 其次是粒 细胞抗体。HLA 抗体多见于多次输人含有 白细胞的血制品 或多次输注未配型血小板、 经产妇献血者, 前认为 FNHTR 目 的发生是由供、 受者之间的 HLA 不相合 引起的同种免疫反 应, 另外, 粒细胞也可与粒细胞特异抗体 , 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HPA) 与其特异性抗体 即血小板 同种抗体均可 引起 FNHTR , 通常白细胞抗体与血小板同种抗体共同存在, HLA 或 白细胞抗体不合引起受血者体内抗原抗体反应 , 造成 白细胞 凝集并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破坏、 溶解 , 释放出内源性致 热源引起 FNHTR。 1.2 与血液保存中产生的细胞因子有关 血液在贮存期 白
确的预防作用。目 前是不主张用此类的药物来预防 FNHTR
行 A卫 、 血型鉴定 0 Rh 外, 采取必要的免疫血液学检查, 包括同种免疫抗体筛选、 交 叉配合试验, 并采用 白细胞滤除技术去除成分血中的白细 胞, 可以大大减少甚至避免免疫性输血反应 , 特别是 FNHTR 的发生, 从而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有效性。
中国实用医药2007 年4 月第2 卷第 12 期 China Pr cti司 Me icine, d12007, l.2, . 12 a d p A o V o N
要作用。本组 HP 感染率为 2 . 3 % , 9 其中 工 Hl〕 级 感染率为 8 2 . 2% , 级 HP 感染率为3 .7 %, 3 例1 级患者无 1 例发 1 2 而 1 生 HP 感染。在不同年龄患者中, 2 岁患者中无 1 例发生 ( 0
细胞> 5 x 1 “ 即能发生 FNHTR。方捷等研究统计, 0 几 使用
白细胞过滤器, 去除白细胞后的血液成分中剩余 白细胞
10 . 9 % 。
<
2.8 x 1 “ 其中FNHTR 发生率降至0. 7 %, 0 几, 8 而对照组为
3.2 血小板配合型输注 选择血小板抗原 ( Hl〕 和 HLA A)
溃疡亦 占不少比例 , 说明 RE 可能多继发或伴发于其他 胃、 十 二指肠疾病。
Hp 感染, 一 岁和4 一 岁患者中, 的感染率分别为 1 2 40 1 6 0 HP 21.2 %和 35 0% , 60 岁患者中, 感染率仅为 2 . 0%, 而> HP 5 说明 HP 感染与 RE 的轻重程度不存在明显关系, 也与年龄
4 3 5 例产后失血发生失血性休克分析
李景丽 刘竹华
分娩时产后失血过多, 易发生失血性休克, 导致有效循 环血量骤减而引起周围循环衰竭, 组织灌注少 , 缺血缺氧, 危 及产妇健康甚至生命。现将 34 例产后失血引起的 7 例失 5 6 血性休克发生情况作一分析。 1 资料 1. 1 一般资料 产妇年龄 2 一3 岁 , 0 8 初产妇 2 例 , 9 经产妇 47 例, 2 一4 周, 6 例, 9 例, 2 例, 孕周 8 2 头位 5 臀位 横位 剖宫 产 9 例 , 例均为阴道分娩, 娩 4 例, 67 自 6 胎头吸引 5 例, 产钳 6 例, 臀助娩 7 例, 臀牵引 2 例, 内倒转臀牵引 1 例。 1 2 休克发生率 199 年 1 月至 2 0 年 1 月收住院分娩 7 0 6 2 总人数为 1 87 例, 6 3 共发生产后失血 34 例, 5 出血率为 2 . 04 % , 其中产后失血性休克 7 例 , 6 发生率为 2 .03 %。 1 3 失血性休克的诊断标准 因产科各种因素 , 产后有急 性大量出血或持续少量的出血史 , 临床出现精神紧张、 烦躁、 恶心、 表情淡漠、 口渴。脉搏细弱每分钟 > 11 次而lin, 0 既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