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类型原因及预防措施

合集下载

输血反应与护理措施

输血反应与护理措施

输血反应与护理措施输血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出血性疾病以及手术中的失血等。

然而,输血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各种不良反应,即输血反应。

这些反应不仅会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了解输血反应的类型、表现及护理措施对于保障输血安全至关重要。

一、输血反应的类型及表现(一)发热反应这是最常见的输血反应之一,多发生在输血后 1 2 小时内。

患者会出现发冷、寒战、发热,体温可高达 38 41℃,同时可能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发热反应的原因主要是致热原(如细菌的代谢产物、白细胞内的致热原等)随血液输入体内引起。

(二)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等。

过敏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过敏体质、输入的血液中含有致敏物质等有关。

(三)溶血反应这是输血反应中最严重的一种。

可分为急性溶血反应和迟发性溶血反应。

急性溶血反应通常在输血后立即发生,患者会出现腰背部疼痛、寒战、高热、血红蛋白尿、黄疸等,甚至会发生休克、急性肾衰竭。

迟发性溶血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 7 14 天,表现为黄疸、血红蛋白下降等。

溶血反应的主要原因是输入的血型不合、血液保存不当等。

(四)细菌污染反应如果输入的血液被细菌污染,患者会出现发冷、发热、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

(五)循环超负荷常见于心脏功能不全、老年、幼儿及低蛋白血症患者。

患者会突然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嗽、咯粉红色泡沫痰等急性肺水肿症状。

(六)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这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主要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表现为发热、皮疹、腹泻、肝功能异常等。

(七)其他输血反应如大量输血后的出血倾向、枸橼酸盐中毒等。

二、输血反应的护理措施(一)预防措施1、输血前认真做好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确保血型相符。

2、严格遵守输血操作规程,认真核对患者姓名、血型、住院号、血袋编号等信息。

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措施I目的为加强临床输血相关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责任感,提高输血风险的防范意识,保证工作质量。

II范围任何输血前不能预期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患者出现了新的症状和体征,而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输血反应。

III标准和措施一、溶血性输血反应(一)定义:由于免疫或非免疫原因,使输入的红细胞在受血者体内发生异常破坏而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称为溶血性输血反应。

(二)发病机制:抗原抗体复合物触发、由免疫介导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主要活化三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即神经内分泌、补体和血液凝固系统,导致三个危险后果: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lC)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三)分类溶血性输血反应可依发生的时间分为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和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两类。

一般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为血管内溶血,而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多为血管外溶血。

溶血性输血反应以ABo血型不合最多见,且反应严重。

ABo血型不合主要是血管内溶血,抗体为IgM类,可导致即发性输血反应,为临床上最危险的输血反应。

Rh血型不合主要是血管外溶血,抗体为IgG类抗体,导致迟发性输血反应。

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反应一般较轻。

(四)临床表现1.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免疫性反应多见,多由于输入ABO血型不配合的红细胞所致,非免疫性反应少见,由输注低渗液体、冰冻或过热破坏红细胞等引起。

严重程度和发病时间、输入血量有关。

轻者类似发热反应,恢复顺利;严重者迅速死亡。

多在输血过程初期,输入数10毫升后发病。

表现为寒战、发热、烦躁、胸痛、背痛、腹痛、恶心、呕吐、腹泻、面潮红、呼吸困难、低血压、休克、全身出血及血红蛋白尿、少尿或无尿等。

起病症状也可以轻微,只感到不适或腰痛;典型的起病症状是突然感到恐惧不安、头胀、全身麻木、胸部压迫感、胸痛和背痛。

全身出血表现为皮肤瘀点、穿刺处出血和手术伤口渗血。

在全身麻醉下,多数症状表现不出来。

黄疸于反应后1天出现,数日内消退。

输血时的输血反应监测与处理

输血时的输血反应监测与处理

输血时的输血反应监测与处理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措施,它通过将血液或血液制品注入患者体内,来帮助其恢复健康。

然而,有时候在输血过程中会出现输血反应,这是一种不良的生理或免疫反应。

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监测和处理输血反应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输血反应的监测与处理方法。

一、输血反应的分类输血反应主要分为两类:非溶血性和溶血性反应。

1. 非溶血性反应:非溶血性反应是因为输血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而不是输血所使用的血型不匹配导致的。

这些反应通常是由于免疫系统的激活而引起的,如发热、寒战、皮肤红肿、呼吸困难等。

2. 溶血性反应:溶血性反应是指输血时,受害者与供血者的血型不匹配引起的不良反应。

这种情况下,供血者的红细胞会被受害者的免疫系统攻击,导致溶血现象。

溶血性反应的症状包括寒战、发热、呼吸急促、低血压等。

二、输血反应的监测对于输血反应的监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定期观察: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定期观察患者的体征和症状。

这包括血压、心率、体温、呼吸等。

如果患者出现任何异常,应立即停止输血,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2. 检测血液:在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采集血液样本,进行常规检查,如血型鉴定、免疫球蛋白浓度测定等。

这有助于确定患者与供血者的血型是否匹配,以及是否存在其他潜在的风险。

3. 监测输血速度:输血速度过快可能会导致输血反应。

因此,在输血过程中需要逐渐增加输血速度,观察患者的反应。

如果出现不适,应立即减慢输血速度或停止输血。

4. 使用输血设备:选择适合的输血设备也对减少输血反应有重要作用。

医务人员应确保输血管道的无菌,输血袋和输血管道的材料应符合相关标准。

三、输血反应的处理对于出现输血反应的患者,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 非溶血性反应的处理:对于非溶血性反应,通常可以通过减慢输血速度、给予抗组织胺药物或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来缓解症状。

如果症状严重,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其他措施。

2. 溶血性反应的处理:对于溶血性反应,应立即终止输血,并迅速给予药物治疗。

临床输血常见的不良反应的分析与预防

临床输血常见的不良反应的分析与预防

临床输血常见的不良反应的分析与预防输血对抢救患者的生命作用不可替代,但其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也不能忽视,本文对临床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因为引起这些不良反应的因素是多样的因此避免和减少这些反应的发生也从多个方面进行。

标签:输血;不良反应输血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措施,但输血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

广义上的输血不良反应包括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后因血液成分本身,外来物质和微生物传播引起的副作用和疾病。

狭义的输血不良反应是不包括输血传播的疾病。

近几年输血技术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由血型不合引起的急性输溶血性输血反应很少见报道,诸多学者对临床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展开了深入研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

本文就临床输血常见的几种不良反应进行总结与分析。

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患者体温升高10C以上,同时伴发热、寒战等表现。

此外体温升高能够排除溶血、细菌感染引发。

沈莉[1]等在对6282例输血患者其中115例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研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主要为发热和过敏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 1.83% ,美国病理学会统计2365个实验室的输血反应结果表明发生率为0.94% 。

而国内文献报道一般在1-3%。

资料统计显示,发生输血反应的主要为红细胞悬液,占57.39%,其主要引起发热反应,占92.73%。

一般来说,输血引起发热由致热原及细菌污染较少见,主要是由于同种异体白细胞免疫产生白细胞抗体,再次接受输血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激活补体,引起白细胞溶解而释放热源。

韦庆成[2]等通过两组实验对比观察组接受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对照组接受常规输血,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热性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表明2组患者热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变态反应:临床上可见单纯荨麻疹,轻者仅可见荨麻疹,重者能够出现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预防及处理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预防及处理

的 寻 麻 疹 、 肤 瘙 痒 伴 潮 红 以 及 呼 吸 困难 、 闷 等 支 气 管 痉 挛 皮 胸
表现者 , 为过敏反应 。 称
2 结 果
在 输 血 前 或反 应 开 始 时 给 患 者 使 用 能 抑 制 输 血 发 热 反 应 的 药
物 , 用 的 为 阿 司匹 林 , 剂 量 为 1g 成 人 ) 以 后 每 次 2h1 常 初 ( , 次 , 3次 。抗 组 胺 药 物 , 苯海 拉 明 或 马 来 酸 氯 苯 那 敏 ( 尔 共 如 扑 敏 ) 能 预 防 输 血 发 热 反 应 。其 他 抗 组 胺 药 物 ( 曲 毗 那 敏 ) 不 如 , 也 同样 无 效 。注 意 切 忌 把 任 何 药 靓直 接 加 入 血 液 内 一 同 注 射 。 () 他 措 施 , 4其 当发 生 输 血 后 发 热 反 应 时 , 立 即 停 止 输 血 , 应 所 剩 血 液 不 可 再 用 。此 外 , 须 给 患 者 保 暖 ; 非 急 症 情 况 下 输 必 在 血 速 度 不 可过 快 , 在 1h输 血 2 0mL。 可 0 输 全 血 、 浆 或 血 液 制 品 后 可 以 发 生 轻 重 不 等 的 过 敏 反 血 应 。过 敏 反 应 的发 生 和 以下 因素 有 关 :1 IA 同 种 免 疫 。 ( ) ( )g 2 其 他 免 疫 球 蛋 白抗 体 。 ( ) 应 性 变 应 原 , 一 些 人 对 普 通 特 3特 有 应 性 变 应 原 ( 花 粉 等 ) 感 , 些 反 应 是 由 于 IE抗 特 应 性 变 如 敏 这 g 应 原 所 致 ; 动 获 得 性 抗 体 ( 青 霉 素 抗 体 ) 对 镍 过 敏 。( ) 被 如 ; 4 新 生儿的输血后综合征 。 过 敏 反 应 预 防 和 治 疗 : 1 抗 组 胺 药 物 可 以抑 制 或 减 轻 过 () 敏 反 应 , 已 知有 输 血 过 敏 反 应 的 成 年 患 者 , 以在 输 血 前 1h 对 可 口服 苯 海 拉 明 5 , 始 输 血 后 再 口服 5 。 如 患 者 在 开 0mg 开 0mg

输血反应的处理措施

输血反应的处理措施

输血反应及防治输血可以引起各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但是,只要严格掌握输血指征,遵守输血操作规程,大多数输血反应是可以预防的。

(一)免疫相关性输血反应1.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non-hemolytic febrile transfusion reactions, NHFTR)是指与输血有关,但不能用任何其他原因解释的1度或1度以上的体温升高,为最常见的输血反应。

NHFTR 多发生于反复输血或多次妊娠的受血者,体内产生抗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引起的免疫反应为其主要原因,一些细胞因子包括IL-1、IL-6、IL-8、TNF-α等起增强或协同作用。

临床一般表现为寒战、高热、皮肤潮红、头痛等,有时伴有恶心和呕吐,症状多在输血后1 小时发生,持续1-2小时后逐渐缓解,全身麻醉时很少出现发热反应。

预防有赖于严格执行无致热原技术与消毒技术,对已有多次输血史者输血前可肌注哌替啶(杜冷丁)50mg或异丙嗪25mg,或选用洗涤红细胞,也可采用一次性去白细胞输血器移除大多数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如已发现发热反应,要立即减慢输血速度,严重者应停止输血,并可给予物理降温和口服阿司匹林等治疗。

2. 过敏反应其原因可能是抗原抗体反应或是一种蛋白质过敏现象。

临床表现轻者皮肤红斑、瘙痒和荨麻疹,严重者可发生喉头水肿、哮嘴、呼吸困难、神志不清甚至过敏性休克等。

防治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献血员,有过敏性疾病者最好排除;献血员献血前4小时不吃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受血者有过敏史可在输血前半小时肌注异丙嗪50 mg,并尽量选用洗涤红细胞。

对已发生过敏反应者应停止输血,保持静脉输液通畅,可肌注异丙嗪50 mg 或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1~1ml,氢化可的松100~200 mg加于5%葡萄糖液静脉滴注,必要时行气管切开以防窒息。

3. 溶血反应这是输血最严重的并发症,可引起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常见原因为误输ABO 血型不匹配的红细胞所致,少数可能由于血液在输入前保存处理不当,如血液保存时间过长、温度过高或过低、血液受剧烈震动或误加入低渗液体致大量红细胞被破坏所致。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一概述
输血治疗是临床医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和成分输
血的广泛应用,临床上输血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

输血虽能达到较好
的治疗目的,但同时也可以引起一些不良反应。

目前,输血技术飞速
发展,由于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逐渐减少,但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还时有发生,因此还应对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对血
制品进行必要的处理,严格规范输血操作。

二病因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与性别、受血者体质、输血次数、血液制品品种等
因素有关。

三治疗
对输血后过敏反应的处理:①立即停止输血,用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剩余的血液不能再输。

②给予患者抗过敏药物。

对输血后发热反应的处理:①立即停止输血,用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

②给予患者阿司匹林。

③对高热患者可物理降温。

四预防
输血是有风险的,我们医务工作者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严格掌握输
血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血液浪费,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对多
次输血或有输血反应者应输注少白细胞的红细胞、少白细胞的血小板。

有条件的可以做HLA配型或IgA抗体鉴定,选择与受血者HLA同型的洗涤
红细胞,可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

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采用
无热源技术配制血液保存液,并严格消毒采血和输血器具,可以彻底去除输血器具中的热原,使热源引起的输血发热反应几乎绝迹。

临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机理及预防

临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机理及预防

3
讨论
血压正常, 收缩压< 1 .o kPa(9 m H ) ; 既往有高血压史, 2 0 g 但收缩压T 降2. 7一 kPa(20一 m Hg) , 4.o 3o 脉压差< 2. 7 好a(20 mm Hg) , 少尿(尿量每小时< 25一30 ml) 。
2 结果
2 . 1 失血量与休克的关系 随着出血量增加 , 失血性休克 发生率明显升高。 2 . 2 胎次与失血的关系 ) 3 胎者产后失血量 比 1 胎、 胎 2 产妇相比明显升高。 2 . 3 胎次与休克的关系 妻3 胎比 1 胎、 胎明显升高。 2 2 . 4 婴儿的体质量与休克的关系, 低体质量儿及巨大儿组 与正常体质量儿组产妇相比, 低体质量儿及巨大儿休克高于 正常儿 。 2 .5 失血性休克原因分析 单一因素 出血组与多种因素出 血组相比, 休克发生数有显著差异。见表 1、 2。 表 1 单种因素出血组
56
中国实用医药 2007 年 4 月第2 卷第 12 期 Chin P actic Medicine, i 2007 , 1 2 , 12 a r l a Apr l O V No.
相合的机采血小板输注, 因机采血小板纯度高 , 白细胞污染 少、 红细胞含量少、 疗效好已被公认 , 但对于需反复输注血小 板的受血者进行血小板配型输注, 更加安全、 有效 , 不但减少 了 FNHTR 的发生, 还能显著增加血小板输注疗效。 值得一提的是 , 对于预防FNHTR 的发生 , 糖皮质激素与 其他抗过敏药物, 可能对已发生反应的患者有减轻和治疗作 用, 但因无法抑制白细胞抗体、 血小板抗体的发生, 因此无明
临床表现特点:多数在输血期间或输血完毕后 1一Z h 内 出现寒战、 , 发热 体温可上升 1 ℃一2 ℃ , 并有头晕、 面红、 恶 心、 脉速、 肌肉酸痛, 发热时间少则几分钟, 多则 1一Z h , 通常 不会超过 8 一1 h , 0 少数患者在发热后数小时 内可 出现 口唇 疙疹, 症状轻者常呈 自限性, 严重者可并发肺部综合征 , 呼吸 困难, 双肺出现干湿性口 罗音, 一线肺部有阴影 , X 肺底浸润。 血压多无变化, 更无胸腹腰背疼痛和酱油色尿。如果是反复 输注 PC , S 则可能存在着血小板输注无效和/ 或并发血小板 输注后紫瘫。若一旦发生 FNHTR , 应首先立即停止输血, 保 留静脉通道 , 并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若因病情需要必须继 续输血时 , 应与血站联系重新更换血制品或采取相应措施 后, 在严密观察基本生命体征的前提下缓慢输注。

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及应对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及应对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和应对措施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方法》第二十五条有关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规定,保障患者输血安全,特制定我院患者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和应对措施。

一、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发生下述情况之一的,应当疑心或认定为发生了输血不良反应。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

溶血反应。

细菌污染。

循环超负荷。

出血倾向。

酸碱平衡失调。

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

输血相关性移植抗宿主病。

传播感染性疾病。

血压升高、尿量减少、血红蛋白尿和伤口渗血等。

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 1-2 小时内,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

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2 小时后缓解。

2、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

过敏反应并不常见,其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

3、溶血反应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

典型症状是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休克、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

麻醉中的手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4、细菌污染反应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

如果污染了治病性强的致病菌,即使输入10~20ml,也可立刻发生休克。

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其内毒素所致的休克,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5、出血倾向大量快速输血可因凝血因子过度稀释或缺乏,导致创面渗血不止或术后持续出血等凝血异常。

6、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库血保存时间越长,血浆酸性和钾离子浓度越高。

大量输血常有一过性代谢性酸中毒,假设机体代偿功能良好,酸中毒可迅速纠正。

对血清钾高的患者,容易发生高钾血症,大量输血应提高警惕。

此外,输注大量枸椽酸后,可降低血清钙水平,影响凝血功能;枸橼酸盐代谢后产生碳酸氢钠,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会使血清钾降低。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一、前言输血是临床治疗中常用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输血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各种不良反应。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我们需要制定科学、有效的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以便能够及时、准确地识别和处理输血不良反应。

二、输血不良反应的定义和分类(一)定义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

(二)分类1、溶血性不良反应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多发生于输血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寒战、发热、腰背痛、血红蛋白尿等症状。

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多发生于输血后数天至数周,表现为黄疸、网织红细胞升高等。

2、非溶血性不良反应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常见症状为发热、寒战,有时伴有头痛、恶心等。

过敏反应:轻者出现皮肤瘙痒、红斑,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多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症状复杂多样。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表现为呼吸困难、肺水肿等。

细菌污染反应:出现高热、寒战、休克等严重症状。

三、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一)立即停止输血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器,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二)报告医生护士应立即通知医生,详细报告患者的症状、输血时间、输血量等情况。

(三)对症处理1、发热反应减慢输血速度,给予物理降温,如冷敷、温水擦浴等。

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

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和病情进展。

2、过敏反应轻者停止输血,给予抗组胺药物,如氯苯那敏、异丙嗪等。

重者立即停止输血,皮下注射肾上腺素 05 1mg,静脉注射地塞米松 10 20mg。

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切开。

3、溶血性反应立即进行抢救,包括吸氧、监测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等。

遵医嘱给予碱化尿液、利尿、纠正低血压等治疗。

进行抗休克治疗,如补充血容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

(四)标本采集1、分别抽取患者输血前后的血标本,连同剩余的血液和输血器材一并送输血科检验。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目的:观察非溶性输血反应的特点,分析影响非溶性输血反应的原因,探讨有效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方法:选取我院住院以及门诊部门进行输血治疗的3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发生非溶性输血反应的比例,分析导致非溶性反应的特点及其原因。

结果:发生非溶性输血反应的有36例,发应发生率为9.47%,常见的输血反应是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反应发生率和受血者自身的体质、性别、血液制品的种类以及输血次数等因素均有关(P<0.05)。

结论:应加强对非溶性输血反应的重视,正确观察分析非溶性输血反应的特点和原因,采取及时的预防和对应处理措施,降低非溶性输血反应发生率。

标签:非溶性输血反应;反应特点;反应原因;应对措施血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正常运转的重要器官,随着现代输血技术不断提高和完善以及成分输血的广泛应用,输血已经临床上抢救和治疗危重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但输血也容易引发非血溶性输血反应、细菌感染、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以及感染性休克循环负荷过重等多种不良反应,近年来,其中最为常见的是非溶性输血反应,且近年来其发生率呈现逐步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受血者的身心健康。

非溶性输血反应在临床上往往症状较轻,只有发生严重的反应时才会引起医护人员和患者的重视,且临床上少有相关的文献报道和统计,本文主要通过对380例临床输血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探讨其中的原因及其对应措施,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住院以及门诊部门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进行输血治疗的3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10例,女性170例,受血者年龄最小的为4个月,年龄最大为85岁,平均年龄为(43.5±4.7)岁。

受血者类型:380例输血治疗中,有21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占55.2%;8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占21.1%;50例其它血液病患者,占13.2%;40例癌症患者,占10.5%。

输血突发急性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其预防 .doc

输血突发急性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其预防 .doc

业务学习记录题目输血突发急性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其预防具体内容:输血疗法是补充患者丢失的血液成分和机能,改善凝血障碍和贫血的有效治疗方法,目的是维持循环血量,改善血液携氧能力,改善止血功能,纠正贫血。

输血分自体输血、同全血输血、同种血液成分输血和同种血浆成分输血四种。

一、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对策1、发生原因(1)溶血性不良反应:原因ABO血型不合,患者出现输血部位发红、疼痛,颜面潮红,嗳气,腹痛,寒战等症状。

症状在输血开始后5~10min出现。

(2)非溶血性不良反应:患者起初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颜面潮红、眼睑及咽喉部水肿、呼吸困难等症状。

(3)变态反应性不良反应自输血开始后30min出现。

(4)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症于输血后10天后发病,出现发热、红斑、红皮症等症状,常见原因是血液制品中存在的各种血浆蛋白质、抗HLA抗体药物等与患者IgE抗体结合发生抗原抗体免疫反应。

组胺等化学物质释放发生的Ⅰ型(即发型)变态反应亦称为过敏性休克。

2、对策不良反应出现时,应立即中止输血,通知医生,并进行适当的处理。

严密观察呼吸、血压、脉搏、体温、心电图监测、血氧饱和度检测,出现鼻塞、喘息样呼吸、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意识障碍等时,立即做好急救复苏及抗休克准备,给予输血升压、吸氧、人工呼吸,使用肾上腺素、氨茶碱、类固醇、抗组胺类药物。

输血般使用18~20号粗针头,自穿刺部位至针尖处有强烈的血管痛,可用湿敷法消除。

针尖部的不适感是由于针尖触及血管壁引起,可用创伤贴固定针头。

由于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治疗方法不确定,因此应以预防为主,避免血液制剂接受放射线照射。

二、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1、血型检查的注意事项按照采血交叉试验配型。

2、输血协议书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关于输血的同意书,要求患者及家属在输血同意书上签字。

3、血液制剂出库时注意事项取血人员应确认患者姓名、血型,血液制剂的种类编号、有无放射线照射、有效期等。

4、输血前准备护士要了解各种输血用血液要分别在最适当的条件下保管,注意红细胞制剂不宜放置于室温下,血小板制剂不宜放置于冷藏处。

静脉输血法操作并发症

静脉输血法操作并发症

静脉输血法操作并发症一、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一)发生原因1、外来性或内生性致热源:如蛋白质,细菌的代谢产物或死菌等,污染保存液或输血用具,输血后即可引起发热反应。

2、免疫反应:病人血内有白细胞凝集素,白细胞抗HLA、粒细胞特异性抗体或血小板抗体,输血时对所输入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发生作用,引起发热。

主要出现在反复输血的病人或经产妇中。

(二)临床表现发生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小时内,初起发冷或寒颤;继之体温逐渐上升,可高达到39-40摄氏度,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多数患者血压无变化。

症状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多于数小时内缓解,少有超过24小时者;少数反应严重者可出现抽搐,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甚至昏迷。

(三)预防及处理1、严格管理血库保养液和输血用具,采用无热原技术配制保养液,严格清洗,消毒采血和输血用具,或用一次性输血器,可去除致热原。

2、输血前进行白细胞交叉配合试验,选用洗涤红细胞或用尼龙滤柱过滤血液移除大多数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可以减少免疫反应所致的发热。

3、一旦发生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血,所使用过的血液废弃不用。

如病情需要可另行配血输注。

4、遵医嘱予抑制发热反应的药物如阿司匹林,首次剂量1g,然后每小时一次,共3次;伴寒战者予以抗组胺药物如异丙嗪25mg或杜冷丁50mg等对症治疗;严重者予以肾上腺皮质激素。

5、对症处理: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畏寒、寒战时应保暖,给予热饮料、热水袋,加盖厚被等积极处理。

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变化并记录。

二、过敏反应(一)发生原因1、输入血液中含有致敏物质(如献血员在献血前4小时之内曾用过可致敏的药物或食物)。

2、患者呈过敏体质,输入血液中的异体蛋白质同过敏机体组织细胞结合,形成完全抗原而致敏所致。

3、多次输血的病员,可产生过敏性抗体,抗原和抗体相互作用而产生过敏反应。

(二)临床表现多数病人发生在输血后期或即将结束时,也可在输血刚开始时发生。

表现轻重不一,轻者出现皮肤局限性或全身性红斑、荨麻疹和瘙痒、轻度血管神经性水肿(表现为眼睑、口唇水肿);严重者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腹痛、腹泻、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可危及生命。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

全部分析对象来 自 20 0 9年 1 ~6月 台州市 部分医 院的临床 输血共 2 5 3 4例次。受血者年龄 2~8 3岁 , 中男 17 其 4 6例次 , 女 8 8例次。首次输血 6 9 次 , 7 8例 反复输血 16 65例次 。大量输血者 ( 血量 >2 0 m )4例 次。 因手 术用 血 9 7例 次 ,其 他用 血 输 I 00 L 1 1 13 4 7例次 。在输 注 的血制 品 中悬浮 红 细胞 占 6 . 5 %,其 他 占 9
响 N T 的 因素 ( <00 HR P . 5或 P .1 。结 论 应 对 非 溶 血 性 输 血 反 应 引 起 足 够 的重 视 , 对 血 制 品进 行 必 要 的处 理 , 格 规 <OO ) 应 严 范 输 血操 作 , 防 和 及 时 处 理 非 溶 血 性输 血 反 应 。 预
N T , 由于 N R临床反应较轻微 , H R)但 HT 往往临床人员对其不够 重视 , 且文献报道不多。本文通过调查本中心血站供 应的血制 品 的临床输血 2 5 3 4例次 ,分析其 中导致 N R的比例 和原因 , HT 并
从 分 析 结 果 中寻 找其 应 对 措 施 。
2 . 引起 NIT 的原 因 2 - R I '
【 关键词]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 过敏 ; 发热 ; 因分析 ; 原 应对措施
【 图分 类 号 】R 5 . 中 4 71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编 号 】17 — 7 12 1 )3 1 0 文章 6 3 9 0 (0 0 3 — - 2 1 1
输血是 临床上 的重要治疗方法 之一 ,随着 我国输血技术 的 提高 以及成分输血 的大量应用 , 输血 的临床应 用范 围 日渐 广泛 。 输血虽能达到较佳 的治疗 目的 ,但 同时引起一定 的不 良反应 的

输血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PPT

输血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PPT
处理方法
立即停止输血,给予解热镇痛药、抗过敏药等药物治疗,同时严密 监测生命体征。
过敏反应
总结词
01
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
详细描述
02
输血后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可发
生过敏性休克。
处理方法
03
立即停止输血,给予抗过敏药物如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治
疗,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生命体征。
免疫反应
受血者可能产生针对供血 者血细胞的抗体,再次输 血时可能发生严重的过敏 反应或溶血反应。
血型不符
ABO血型不符是最常见的 免疫因素之一,可能导致 溶血反应。
血液成分问题
血液成分不纯
血液中可能含有细菌、病 毒、药物等杂质,导致输 血不良反应。
血液保存不当
过期或保存不当的血液可 能导致血液成分变质,引 发不良反应。
溶血反应胞破裂而引起的反应,表现为寒 战、高热、腰背酸痛、血红蛋白尿等症状。
处理方法
立即停止输血,给予抗休克治疗,如补充血容量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必要时进行换血治疗。
细菌污染反应
总结词
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
详细描述
由于血液中存在细菌而引起的反应,表现为寒战、高热、恶心、 呕吐等症状。
溶血反应的处理
总结词
溶血反应是指输入的红细胞在体内破裂,导致血红蛋白释放 ,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反应。
详细描述
处理方法包括立即停止输血,并尽快排出体内剩余的输注血 液,同时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碱化尿液等治疗措施,以 保护肾功能,严重时需要进行血液透析。
细菌污染反应的处理
总结词
细菌污染反应是指输注的血液中含有 细菌,导致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后果。
定期对检测设备进行 校准和维护,确保其 正常运行。

输血常见的不良反应及护理措施

输血常见的不良反应及护理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分类
(二) 过敏反应
输入全血、血浆及血液成分制品(主要是血浆蛋白)后可发生过敏反应。轻 者只出现单纯荨麻疹或颜面部血管神经性水肿(比较多见);重者可发生会 厌水肿、支气管痉挛、广泛性皮疹、过敏性休克等(比较少见);
引起过敏反应的原因很多,主要有过敏体质的人,平素对某些物质过敏,对 他人的血,特别是含有变性蛋白的血也会过敏;某些免疫球蛋白含有多聚体, 这些多聚体进入病人体内可激活补体,产生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过敏反应; 目前认为输血后产生的抗IgA抗体是引起严重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即某些受 血者缺乏IgA,多次输血可刺激产生IgA抗体,再次输入含有IgA血液时,发生 抗原抗体反应,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
(三) 溶血反应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严重者约占1/3,死亡率高达36%,应积极组织抢
救;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症状较缓和,严重者少见,只要及时诊断 并作出相应处理多能转危为安。 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必须重视血液标本、坚持正反定型、做好抗体筛 选及严格交叉配血。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严格交叉配血是输血前检查 程序中防止发生错误的最后一道“安全岗”。所谓“严格交叉配血” 是指所采用的方法必须能检出ABO不相容及ABO系统之外的,有临床意 义的抗体(主要为IgG类抗体)。虽然盐水法配血最为简便、快速、成 本低,但有局限性,它不能检出IgG抗体(如Rh系统的抗体)。欧美国 家常用抗球蛋白法检测IgG抗体,我国适合应用凝聚胺法,因为凝聚胺 对Rh系统特别敏感。我国以Rh系统引起的迟发性溶血性输反应最为常 见。因此,为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联合应用盐水法和凝聚胺法进行 交叉配血试验比较适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如有条件可采用微柱凝胶试 验(又称卡式配血)则更为安全、可靠。
5. 输血前病人的血标本作Rh血型(尤其是D、E)检定;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摘要】目的:对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进行分析。

方法:对2012年4月到2014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输血时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100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分析出现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

结果:有11%的患者出现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其中,有63.6%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患者出现发热,有36.4%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患者出现过敏;患者的性别对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P>0.05),而患者的体质、输血次数、血液制品品种均对患者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有明显的影响(P<0.05)。

结论:需要重视临床上出现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找出其发生的原因并进行一定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原因;预防措施近年来,随着输血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成分输血在临床上的大量使用,输血的临床应用也更加的广泛[1]。

虽然输血可以对患者进行较好的治疗,也会对患者造成一些不良的反应,在对患者进行输血时严格的遵守输血方面的规章和制度,在输血之前对患者的血型进行严格的匹配输血,使患者由于血型的不合而带来的溶血性的输血反应得到减少,但是进行匹配的血型的输血还会使患者出现一定程度的非溶血性的输血反应,但由于其反应比较的轻微而容易被忽略[2-3]。

本文对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进行研究分析,所研究的结果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2年4月到2014年4月期间在我院各临床科室中接受输血时出现输血不良反应100例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4例,女性36例,患者的年龄为3~82岁,平均年龄为(48.6±5.2)岁;有30例为首次接受输血,有70例为反复接受输血;有3例为接受大量的输血(输血量高于2000mL);有40例为手术用血,有60例为其他用血。

1.2方法对来我院进行输血的患者进行相关的输血操作,并对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之后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进行详细观察和记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类型原因及预防措施发表时间:2019-09-23T11:20:20.893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8期作者:门蓓蕾王晓倩陈筱霞贺丽娜赵燕[导读] 严重危险着患者的生命安全,这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控制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输血将来的发展方向。

(陆军第八十一集团军医院中心实验科河北张家口 075000)摘要: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和成分输血的广泛应用,输血治疗已经成为重要的医疗手段。

输血虽然能够达到较好的治疗目的,但同时也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果不及时处理,甚至会危及生命。

本文首先阐述了目前我国输血不良反应的现状形势和我院输血不良反应的状况,表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为最为常见的,然后对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类型原因及预防措施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最后提出控制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将是输血未来努力的方向[1]。

关键词:输血反应;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原因;预防输血治疗是临床医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治疗某些疾病、抢救生命、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

当考虑输血或输成分血时,必须权衡对患者的利弊,并对可能产生的有害作用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结束后,因输入血液或其制品或所用输注用具而产生的不良反应,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也称作输血不良反应。

当前,输血技术飞速发展,由于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中的溶血反应逐渐减少,但非溶血性输血反应还是时有发生,对输血安全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

因此,及时查找引起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避免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意义重大。

1当前我国输血不良反应的现状形势及我院输血不良反应的状况1.1随着临床输血和配血技术的发展,溶血反应已很少发生,但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时有发生,记录统计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对于分析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但是目前,我国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缺乏达成共识的统计分析,国内尚未建立一个全面监测评估不良反应的报告系统,教材中报道的发生率为1%到10%不等[2],不够精确,欧美等国早在80年代就开始建立了输血不良反应的预警系统,外文报道发生率大约为20%。

国内外报道间的较大差异说明输血不良反应尚未引起国内医生的重视,临床输血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且我国也尚无立法强调输血不良反应的上报制度,更没有建立全国或者区域性的血液预警系统。

大多医院目前都是采用手工填写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单进行上报,程序复杂,效果不好,极易造成少报和漏报现象[3]-[6]。

1.2回顾我院2008年6月至2015年4月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共输血治疗170751人次,发生输血不良反应91例,约占0.053%。

以小见大,从上表显示可知,目前输血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是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其中过敏反应和发热反应占比例最大,主要是在输注血浆的患者中发生。

2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表现及类型原因2.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1)表现: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是输血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患者有2.5%-5.6%发生该反应,尤其常见于多次输血者。

发热反应大多发生于输血后15分钟至1小时以内,患者常有颜面潮红、畏寒、脉率增快,也可伴有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体温常可达到38℃-41℃左右,血压常无变化。

输血后发热反应常见于经产妇或以前曾多次输血的患者。

(2)原因:由致热原引起a.白细胞抗体引起的发热反应:白细胞的抗HLA和粒细胞特异性抗体。

粒细胞可以与抗HLA-A、HLA-B和HLA-C以及粒细胞特异性抗体作用而发生输血发热反应。

b.献血者血浆内的白细胞凝集素引起的发热反应:献血者血浆内高效价的白细胞和受血者的白细胞不相容可以产生以寒战、发热、干咳和呼吸困难为特征的重度反应。

在献血者体内检出的抗体是白细胞凝集素,也可以是HLA抗体,这种献血者几乎全是经产妇。

c.血小板抗体引起的发热反应:由血小板抗体引起的输血发热反应难于确定。

2.2荨麻疹和过敏反应(1)表现:输血时轻者可以出现瘙痒、红斑、荨麻疹、关节痛、血管神经性水肿,重者会有支气管痉挛、哮喘、呼吸困难、低血压,更严重者则会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2)原因:a.供血者血浆中存在致敏原,而受血者体内存在相应的抗体,抗原抗体反应激活补体释放血管作用物质发生超敏反应。

b.特应性变应原,受血者可以发生中度或重度荨麻疹反应。

被动获得性抗体:献血者的抗体通过输血传递给受血者,可以产生过敏反应,例如青霉素抗体。

c.受血者体内存在的抗IgA抗体也可能引起输血过敏反应。

d.其它免疫球蛋白抗体,均可引起过敏反应[7]-[11]。

2.3循环超负荷反应(1)表现: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小时,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心率加快、颈静脉怒张、烦躁不安、大汗淋漓,咳出大量血性泡沫痰,肺内可闻及大量湿罗音,胸片可显示肺水肿影像,严重可致死。

常见于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老年、幼儿和低蛋白血症病人。

(2)原因:输血过量或输入速度过快,超过病人心脏负荷能力,导致急性肺水肿和心力衰竭。

2.4细菌污染反应(1)表现:临床表现取决于细菌、病毒的种类和进入人体的数量及患者自身免疫力,可出现头胀、面部潮红、剧烈寒颤、高热、脉弱、血压下降,白细胞计数呈明显增高表现[11],也可以出现胃肠道反应症状,急性肾衰竭、肺水肿,短期可致病人死亡。

(2)原因:采血和输血用具消毒不严格,血袋质量存在安全隐患问题,采血时无菌操作不规范,采血用具放置时间过久,血液储存温度过高,献血者皮肤消毒不严格等,输血者均可能出现细菌污染反应。

2.5其他非溶血性输血反应(1)冷血副作用:输入大量冷血时,食道温度可以低到27.5-29℃,体温可以下降3℃或更多。

低体温是一种特别的代谢性并发症,可使血红蛋白增加对氧的亲和力,妨碍枸橼酸盐和乳酸盐的代谢,并刺激红细胞释放钾。

在严重休克或大手术时,快速输入大量冷血,可以引起心脏停博和死亡,而大量输温血时很少发生这种严重的并发症。

此外冷血也会引起静脉痉挛,使输血困难或患者感到寒冷和不适。

(2)枸橼酸盐中毒:血清内枸橼酸盐正常值为10-20mg/L,当大量快速输血或输血浆时,血浆内枸橼酸盐会升高到一个危险水平,如1000mg/L,可使血清结合钙上升,而游离钙从正常的约2.0mmol/L降到0.7mmol/L。

控制枸橼酸盐的量和输注速度至关重要,枸橼酸盐中毒不单纯是钙离子缺乏,在肝功能损害或肝循环机械阻碍的患者,大量输血产生枸橼酸盐毒性作用的可能性大得多,当高钾和高枸橼酸盐并存时,中毒的危险更大。

(3)钾中毒:正常红细胞含钾约100mmol/L,血浆含钾约4-5mmol/L。

血液在4±2℃保存中,红细胞内的钾减少而血浆内的钾上升。

对血清钾本来就高的患者,如尿毒症或有大量肌肉创伤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大量输血要注意钾中毒的可能性。

(4)氨中毒:新鲜全血含氨约58.7微摩尔每升,在4±2℃保存期中,血氨可增加到528.5微摩尔每升。

对肾功能不全或昏迷的肝功能衰竭患者,输保存太久的血可能是有害的。

(5)输血含铁血黄素沉着症:1000ml血中约含铁500mg,而正常人的排铁量大约是1ml/天。

如果给一个不出血的患者输血次数过多,铁会沉积过多,就会干扰心、肝或内分泌的功能。

(6)异物输入。

异物随血液输入到受血者血循环内,无疑可以产生程度不等的危害,这些异物包括空气、微粒物质和塑料成分等。

(7)输血时间过长,可能从针尖沿静脉向心方向发生炎症,出现红肿和疼痛,血栓逐渐形成,甚至堵塞静脉,使以后的输血发生困难[13]-[18]。

3对于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3.1申请用血前详细询问患者的输血史、疾病史、妊娠史等,如实地填写在输血申请单上,以便及时掌握患者的信息。

有妊娠史及输血史的患者在输血前应做不规则抗体筛选实验,交叉配血试验不能只用盐水介质配血,要用其他方法交叉配血,短期内多次输血者,输血前还应再次做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19]。

3.2采血和输血器具应用一次性合格产品,采供血时严格按照流程在无菌环境下操作,严格执行采血、储血、输血各项规章制度,确保血液及制品低温状态下贮存和运输,保证血液及制品的质量,最大程度避免受到污染,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保障供血安全。

3.3掌握输血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在需要输血时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提倡成分输血意识和自体输血[20]。

3.4输血时要仔细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严格控制输血速度,注意滴速与病人的个体差异,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当发现血袋内血浆混浊、有絮状物,血浆呈粉红色或黄褐色,有较多气泡时,则均应认为有细菌污染而不能使用。

确保血液“冷链”的完整性,禁止一次取多袋血在室温中放置时间过长,血液从冰箱拿出,在常温下超过4个小时的血液不能输注给患者[21]。

3.5血液经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后,能滤除白细胞、大部分血小板及微聚体,可降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22]。

提倡病毒灭活技术,使用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可大大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输血安全。

3.6对有输血过敏史的患者,再次输血时,可使用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23],可去除血浆蛋白、微聚体、细胞因子等,有效降低发热性荨麻疹及其他过敏反应。

3.7为了预防大量输血中的枸橼酸盐中毒,特别是那些易发生中毒的情况,应该使用浓缩红细胞,不用或少用全血。

在大量输血时,预防高钾血和高氨血的方法有,①选用比较新鲜的血;②选择临用前移除血浆的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③加温血液,因为低体温可刺激红细胞释放钾和氨。

对于大量输血,应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建立大量输血审批制度,严格控制用血量,降低因大量输血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4小结提高科学用血意识,严格把握输血适应症,合理选择用血成分,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合理规范操作流程,从源头保障血液质量,掌握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从根本上保证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4]。

随着输血和配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虽然溶血反应的发生率很低,但是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却大面积存在,严重危险着患者的生命安全,这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控制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输血将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1]韩鹏.从输血反应的层面看输血学科的发展方向[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1.24(4):228-231.[2]杨天楹,杨成民,田兆高.临床输血学[M].北京.北京医学大学中国协和医学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25-27.[3]陈志远,张洪为.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3):3178-3181.[4]陈富臻.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及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1.8(8):98-99.[5]王小平,冯莹,朱跃辉,等.输血不良反应调查与建立血液预警系统的探讨[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8,2(21):85.[6]崔徐江,杨柳青,李达.对输血不良反应认知及预防的调查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06.19(3):241-243.[7]霍树辉,于彦居,杨聪慧,等.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2.25(4):225-226.[8]王培华.输血技术学[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1-33.[9]何凤娥.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预防及处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51-52.[10]袁宏.128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2.25(4):245-246.[11]胡松.临床输血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2012,(3):1228-1229.[12]赵晓姬,方华,李长琴,等.96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版),2011(1):93-94.[13]曹伟,李貌勇.临床输血反应的类型原因及预防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2012(4):391-392.[14]张克俊.输血不良反应的分析及预防措施(附187例报告)[J].中国实用医刊.2011.38(6):94-95.[15]林新梅,刘红.63例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及干预措施[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9):1132-1133.[16]包福德,严仲文.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性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10(11):1368-1369.[17]黄彦,梁若鹄,崔小岑.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国医药科学,2011(23):31-33.[18]张楠.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及与预防措施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1):1442-1443.[19]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S].2000.[20]鲁晓茸,陈乐幸.自体与异体输血在临床应用中的比较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192-196.[21]祝丽丽,江杰,俞娇,等.输血反应的相关因素和临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4):49-51.[22]符有畅,夏兰.滤除白细胞输血与不良反应出现关系的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3.3(6):784-785.[23]高峰.临床输血与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93-193.[24]韦庆成.急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及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2012,(6):1365-13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