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类型原因及预防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类型原因及预防措施
发表时间:2019-09-23T11:20:20.893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8期作者:门蓓蕾王晓倩陈筱霞贺丽娜赵燕
[导读] 严重危险着患者的生命安全,这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控制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输血将来的发展方向。
(陆军第八十一集团军医院中心实验科河北张家口 075000)
摘要: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和成分输血的广泛应用,输血治疗已经成为重要的医疗手段。输血虽然能够达到较好的治疗目的,但同时也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果不及时处理,甚至会危及生命。本文首先阐述了目前我国输血不良反应的现状形势和我院输血不良反应的状况,表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为最为常见的,然后对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类型原因及预防措施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最后提出控制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将是输血未来努力的方向[1]。
关键词:输血反应;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原因;预防
输血治疗是临床医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治疗某些疾病、抢救生命、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当考虑输血或输成分血时,必须权衡对患者的利弊,并对可能产生的有害作用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结束后,因输入血液或其制品或所用输注用具而产生的不良反应,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也称作输血不良反应。当前,输血技术飞速发展,由于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中的溶血反应逐渐减少,但非溶血性输血反应还是时有发生,对输血安全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及时查找引起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避免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意义重大。
1当前我国输血不良反应的现状形势及我院输血不良反应的状况
1.1随着临床输血和配血技术的发展,溶血反应已很少发生,但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时有发生,记录统计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对于分析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是目前,我国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缺乏达成共识的统计分析,国内尚未建立一个全面监测评估不良反应的报告系统,教材中报道的发生率为1%到10%不等[2],不够精确,欧美等国早在80年代就开始建立了输血不良反应的预警系统,外文报道发生率大约为20%。国内外报道间的较大差异说明输血不良反应尚未引起国内医生的重视,临床输血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且我国也尚无立法强调输血不良反应的上报制度,更没有建立全国或者区域性的血液预警系统。大多医院目前都是采用手工填写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单进行上报,程序复杂,效果不好,极易造成少报和漏报现象[3]-[6]。
1.2回顾我院2008年6月至2015年4月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共输血治疗170751人次,发生输血不良反应91例,约占0.053%。以小见大,从上表显示可知,目前输血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是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其中过敏反应和发热反应占比例最大,主要是在输注血浆的患者中发生。
2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表现及类型原因
2.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1)表现: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是输血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患者有2.5%-5.6%发生该反应,尤其常见于多次输血者。发热反应大多发生于输血后15分钟至1小时以内,患者常有颜面潮红、畏寒、脉率增快,也可伴有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体温常可达到
38℃-41℃左右,血压常无变化。输血后发热反应常见于经产妇或以前曾多次输血的患者。
(2)原因:由致热原引起
a.白细胞抗体引起的发热反应:白细胞的抗HLA和粒细胞特异性抗体。粒细胞可以与抗HLA-A、HLA-B和HLA-C以及粒细胞特异性抗体作用而发生输血发热反应。
b.献血者血浆内的白细胞凝集素引起的发热反应:献血者血浆内高效价的白细胞和受血者的白细胞不相容可以产生以寒战、发热、干咳和呼吸困难为特征的重度反应。在献血者体内检出的抗体是白细胞凝集素,也可以是HLA抗体,这种献血者几乎全是经产妇。
c.血小板抗体引起的发热反应:由血小板抗体引起的输血发热反应难于确定。
2.2荨麻疹和过敏反应
(1)表现:输血时轻者可以出现瘙痒、红斑、荨麻疹、关节痛、血管神经性水肿,重者会有支气管痉挛、哮喘、呼吸困难、低血压,更严重者则会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2)原因:
a.供血者血浆中存在致敏原,而受血者体内存在相应的抗体,抗原抗体反应激活补体释放血管作用物质发生超敏反应。
b.特应性变应原,受血者可以发生中度或重度荨麻疹反应。被动获得性抗体:献血者的抗体通过输血传递给受血者,可以产生过敏反应,例如青霉素抗体。
c.受血者体内存在的抗IgA抗体也可能引起输血过敏反应。
d.其它免疫球蛋白抗体,均可引起过敏反应[7]-[11]。
2.3循环超负荷反应
(1)表现: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小时,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心率加快、颈静脉怒张、烦躁不安、大汗淋漓,咳出大量血性泡沫痰,肺内可闻及大量湿罗音,胸片可显示肺水肿影像,严重可致死。常见于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老年、幼儿和低蛋白血症病人。
(2)原因:输血过量或输入速度过快,超过病人心脏负荷能力,导致急性肺水肿和心力衰竭。
2.4细菌污染反应
(1)表现:临床表现取决于细菌、病毒的种类和进入人体的数量及患者自身免疫力,可出现头胀、面部潮红、剧烈寒颤、高热、脉弱、血压下降,白细胞计数呈明显增高表现[11],也可以出现胃肠道反应症状,急性肾衰竭、肺水肿,短期可致病人死亡。
(2)原因:采血和输血用具消毒不严格,血袋质量存在安全隐患问题,采血时无菌操作不规范,采血用具放置时间过久,血液储存温度过高,献血者皮肤消毒不严格等,输血者均可能出现细菌污染反应。
2.5其他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1)冷血副作用:输入大量冷血时,食道温度可以低到27.5-29℃,体温可以下降3℃或更多。低体温是一种特别的代谢性并发症,可
使血红蛋白增加对氧的亲和力,妨碍枸橼酸盐和乳酸盐的代谢,并刺激红细胞释放钾。在严重休克或大手术时,快速输入大量冷血,可以引起心脏停博和死亡,而大量输温血时很少发生这种严重的并发症。此外冷血也会引起静脉痉挛,使输血困难或患者感到寒冷和不适。(2)枸橼酸盐中毒:血清内枸橼酸盐正常值为10-20mg/L,当大量快速输血或输血浆时,血浆内枸橼酸盐会升高到一个危险水平,如1000mg/L,可使血清结合钙上升,而游离钙从正常的约2.0mmol/L降到0.7mmol/L。控制枸橼酸盐的量和输注速度至关重要,枸橼酸盐中毒不单纯是钙离子缺乏,在肝功能损害或肝循环机械阻碍的患者,大量输血产生枸橼酸盐毒性作用的可能性大得多,当高钾和高枸橼酸盐并存时,中毒的危险更大。
(3)钾中毒:正常红细胞含钾约100mmol/L,血浆含钾约4-5mmol/L。血液在4±2℃保存中,红细胞内的钾减少而血浆内的钾上升。对血清钾本来就高的患者,如尿毒症或有大量肌肉创伤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大量输血要注意钾中毒的可能性。
(4)氨中毒:新鲜全血含氨约58.7微摩尔每升,在4±2℃保存期中,血氨可增加到528.5微摩尔每升。对肾功能不全或昏迷的肝功能衰竭患者,输保存太久的血可能是有害的。
(5)输血含铁血黄素沉着症:1000ml血中约含铁500mg,而正常人的排铁量大约是1ml/天。如果给一个不出血的患者输血次数过多,铁会沉积过多,就会干扰心、肝或内分泌的功能。
(6)异物输入。异物随血液输入到受血者血循环内,无疑可以产生程度不等的危害,这些异物包括空气、微粒物质和塑料成分等。(7)输血时间过长,可能从针尖沿静脉向心方向发生炎症,出现红肿和疼痛,血栓逐渐形成,甚至堵塞静脉,使以后的输血发生困难[13]-[18]。
3对于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
3.1申请用血前详细询问患者的输血史、疾病史、妊娠史等,如实地填写在输血申请单上,以便及时掌握患者的信息。有妊娠史及输血史的患者在输血前应做不规则抗体筛选实验,交叉配血试验不能只用盐水介质配血,要用其他方法交叉配血,短期内多次输血者,输血前还应再次做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19]。
3.2采血和输血器具应用一次性合格产品,采供血时严格按照流程在无菌环境下操作,严格执行采血、储血、输血各项规章制度,确保血液及制品低温状态下贮存和运输,保证血液及制品的质量,最大程度避免受到污染,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保障供血安全。
3.3掌握输血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在需要输血时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提倡成分输血意识和自体输血[20]。
3.4输血时要仔细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严格控制输血速度,注意滴速与病人的个体差异,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避免造成严重后果。当发现血袋内血浆混浊、有絮状物,血浆呈粉红色或黄褐色,有较多气泡时,则均应认为有细菌污染而不能使用。确保血液“冷链”的完整性,禁止一次取多袋血在室温中放置时间过长,血液从冰箱拿出,在常温下超过4个小时的血液不能输注给患者[21]。
3.5血液经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后,能滤除白细胞、大部分血小板及微聚体,可降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22]。提倡病毒灭活技术,使用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可大大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输血安全。
3.6对有输血过敏史的患者,再次输血时,可使用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23],可去除血浆蛋白、微聚体、细胞因子等,有效降低发热性荨麻疹及其他过敏反应。
3.7为了预防大量输血中的枸橼酸盐中毒,特别是那些易发生中毒的情况,应该使用浓缩红细胞,不用或少用全血。在大量输血时,预防高钾血和高氨血的方法有,①选用比较新鲜的血;②选择临用前移除血浆的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③加温血液,因为低体温可刺激红细胞释放钾和氨。对于大量输血,应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建立大量输血审批制度,严格控制用血量,降低因大量输血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4小结
提高科学用血意识,严格把握输血适应症,合理选择用血成分,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合理规范操作流程,从源头保障血液质量,掌握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从根本上保证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4]。随着输血和配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虽然溶血反应的发生率很低,但是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却大面积存在,严重危险着患者的生命安全,这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控制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输血将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韩鹏.从输血反应的层面看输血学科的发展方向[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1.24(4):228-231.
[2]杨天楹,杨成民,田兆高.临床输血学[M].北京.北京医学大学中国协和医学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25-27.
[3]陈志远,张洪为.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3):3178-3181.
[4]陈富臻.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及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1.8(8):98-99.
[5]王小平,冯莹,朱跃辉,等.输血不良反应调查与建立血液预警系统的探讨[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8,2(21):85.
[6]崔徐江,杨柳青,李达.对输血不良反应认知及预防的调查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06.19(3):241-243.
[7]霍树辉,于彦居,杨聪慧,等.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2.25(4):225-226.
[8]王培华.输血技术学[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1-33.
[9]何凤娥.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预防及处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51-52.
[10]袁宏.128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2.25(4):245-246.
[11]胡松.临床输血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2012,(3):1228-1229.
[12]赵晓姬,方华,李长琴,等.96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版),2011(1):93-94.
[13]曹伟,李貌勇.临床输血反应的类型原因及预防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2012(4):391-392.
[14]张克俊.输血不良反应的分析及预防措施(附187例报告)[J].中国实用医刊.2011.38(6):94-95.
[15]林新梅,刘红.63例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及干预措施[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9):1132-1133.
[16]包福德,严仲文.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性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10(11):1368-1369.
[17]黄彦,梁若鹄,崔小岑.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国医药科学,2011(23):31-33.
[18]张楠.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及与预防措施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1):1442-1443.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S].2000.
[20]鲁晓茸,陈乐幸.自体与异体输血在临床应用中的比较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192-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