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发热性非溶血性反应临床分析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及处理措施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及处理措施常见的输血反应和并发症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循环超负荷、出血倾向、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等。
一、常见输血不良反应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1-2 小时内,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
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2 小时后缓解。
处理措施:发热反应轻者,先减慢输血速度,若症状继续加重,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撤下输血器注明“输血反应”,查究原因并对症处理(高热给予物理降温,寒颤者保温),遵医嘱应用抗过敏药物,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
2、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
过敏反应并不常见,其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
处理措施:除按发热反应处理外,按过敏性休克抢救;有呼吸困难者,给高流量吸氧,喉头严重水肿,及时作气管切开。
3、溶血反应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
典型症状是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休克、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
麻醉中的手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处理措施:一旦发现,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保留余血和病员血标本,重作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双侧腰部给予热敷,以解除肾血管痉挛,保护肾脏;碱化尿液,以增加血红蛋白溶解度,减少沉积,避免肾小管阻塞;静脉输碳酸氢钠,对尿少、尿闭者,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防止血钾增高,酌情行血浆交换(严重贫血者先输同型血);严密观察血压、尿量、尿色的变化。
4、细菌污染反应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
但因多数是毒性大的致病菌,即使输入10-20ml,也可立刻发生休克。
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其内毒素所致的休克,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措施I目的为加强临床输血相关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责任感,提高输血风险的防范意识,保证工作质量。
II范围任何输血前不能预期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患者出现了新的症状和体征,而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输血反应。
III标准和措施一、溶血性输血反应(一)定义:由于免疫或非免疫原因,使输入的红细胞在受血者体内发生异常破坏而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称为溶血性输血反应。
(二)发病机制:抗原抗体复合物触发、由免疫介导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主要活化三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即神经内分泌、补体和血液凝固系统,导致三个危险后果: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lC)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三)分类溶血性输血反应可依发生的时间分为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和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两类。
一般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为血管内溶血,而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多为血管外溶血。
溶血性输血反应以ABo血型不合最多见,且反应严重。
ABo血型不合主要是血管内溶血,抗体为IgM类,可导致即发性输血反应,为临床上最危险的输血反应。
Rh血型不合主要是血管外溶血,抗体为IgG类抗体,导致迟发性输血反应。
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反应一般较轻。
(四)临床表现1.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免疫性反应多见,多由于输入ABO血型不配合的红细胞所致,非免疫性反应少见,由输注低渗液体、冰冻或过热破坏红细胞等引起。
严重程度和发病时间、输入血量有关。
轻者类似发热反应,恢复顺利;严重者迅速死亡。
多在输血过程初期,输入数10毫升后发病。
表现为寒战、发热、烦躁、胸痛、背痛、腹痛、恶心、呕吐、腹泻、面潮红、呼吸困难、低血压、休克、全身出血及血红蛋白尿、少尿或无尿等。
起病症状也可以轻微,只感到不适或腰痛;典型的起病症状是突然感到恐惧不安、头胀、全身麻木、胸部压迫感、胸痛和背痛。
全身出血表现为皮肤瘀点、穿刺处出血和手术伤口渗血。
在全身麻醉下,多数症状表现不出来。
黄疸于反应后1天出现,数日内消退。
输血时的输血反应监测与处理
输血时的输血反应监测与处理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措施,它通过将血液或血液制品注入患者体内,来帮助其恢复健康。
然而,有时候在输血过程中会出现输血反应,这是一种不良的生理或免疫反应。
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监测和处理输血反应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输血反应的监测与处理方法。
一、输血反应的分类输血反应主要分为两类:非溶血性和溶血性反应。
1. 非溶血性反应:非溶血性反应是因为输血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而不是输血所使用的血型不匹配导致的。
这些反应通常是由于免疫系统的激活而引起的,如发热、寒战、皮肤红肿、呼吸困难等。
2. 溶血性反应:溶血性反应是指输血时,受害者与供血者的血型不匹配引起的不良反应。
这种情况下,供血者的红细胞会被受害者的免疫系统攻击,导致溶血现象。
溶血性反应的症状包括寒战、发热、呼吸急促、低血压等。
二、输血反应的监测对于输血反应的监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定期观察: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定期观察患者的体征和症状。
这包括血压、心率、体温、呼吸等。
如果患者出现任何异常,应立即停止输血,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2. 检测血液:在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采集血液样本,进行常规检查,如血型鉴定、免疫球蛋白浓度测定等。
这有助于确定患者与供血者的血型是否匹配,以及是否存在其他潜在的风险。
3. 监测输血速度:输血速度过快可能会导致输血反应。
因此,在输血过程中需要逐渐增加输血速度,观察患者的反应。
如果出现不适,应立即减慢输血速度或停止输血。
4. 使用输血设备:选择适合的输血设备也对减少输血反应有重要作用。
医务人员应确保输血管道的无菌,输血袋和输血管道的材料应符合相关标准。
三、输血反应的处理对于出现输血反应的患者,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 非溶血性反应的处理:对于非溶血性反应,通常可以通过减慢输血速度、给予抗组织胺药物或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来缓解症状。
如果症状严重,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其他措施。
2. 溶血性反应的处理:对于溶血性反应,应立即终止输血,并迅速给予药物治疗。
临床输血常见的不良反应的分析与预防
临床输血常见的不良反应的分析与预防输血对抢救患者的生命作用不可替代,但其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也不能忽视,本文对临床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因为引起这些不良反应的因素是多样的因此避免和减少这些反应的发生也从多个方面进行。
标签:输血;不良反应输血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措施,但输血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
广义上的输血不良反应包括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后因血液成分本身,外来物质和微生物传播引起的副作用和疾病。
狭义的输血不良反应是不包括输血传播的疾病。
近几年输血技术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由血型不合引起的急性输溶血性输血反应很少见报道,诸多学者对临床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展开了深入研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
本文就临床输血常见的几种不良反应进行总结与分析。
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患者体温升高10C以上,同时伴发热、寒战等表现。
此外体温升高能够排除溶血、细菌感染引发。
沈莉[1]等在对6282例输血患者其中115例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研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主要为发热和过敏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 1.83% ,美国病理学会统计2365个实验室的输血反应结果表明发生率为0.94% 。
而国内文献报道一般在1-3%。
资料统计显示,发生输血反应的主要为红细胞悬液,占57.39%,其主要引起发热反应,占92.73%。
一般来说,输血引起发热由致热原及细菌污染较少见,主要是由于同种异体白细胞免疫产生白细胞抗体,再次接受输血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激活补体,引起白细胞溶解而释放热源。
韦庆成[2]等通过两组实验对比观察组接受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对照组接受常规输血,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热性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表明2组患者热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变态反应:临床上可见单纯荨麻疹,轻者仅可见荨麻疹,重者能够出现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输血发热性非溶血性反应临床分析
r a o s. e u t FNHTRs p te t wi h e e s t e ma n e r o ma c e s n R s ls a in s t f v r a h i p f r n e, f lo d b l o n l i g a s a, o t n c il , mi i g o l we y a s i c ud n n u e v mi i g, h ls vo t n a d t e s o i t d s mp o I n u i n f p r wh t lo c ls, p a e e s c n nc e s t e i c d n e o n o h r a s ca e y t ms i f s o o u e ie b o d e l l t l t a i r a e h n i e c f FNI1Rs Co c u i n FNHTRS I ' . n ls o
论
著
CI OE N EI L H A RI D A NF G M C
暖圃
输 血 发 热 性 非 溶 血 性 反 应 临床 分 析
刘 坤学 谭琼 邓安 彦
( 充市 中心 医 院输血 科 四川 南 充 6 7 0 ) 南 3 0 0
【 要 l 目的 摘 探 讨输血 发 热性 非溶血 性反 应(N T s的临床诊 断 与治 疗 , 析发 生 原因 。 法 F H R) 分 方 对我 院 自2 0 年3 0 7 月至2 1年5 00 月 F H R 患 NTs F H R N Ts
d t we e e r s e t v l a a y e aa r r t o p c i e y n l z d, s umma i e t o c r e c FNHTRs l n c l i gn s s n t e t n , n n l s s f FNHTRs r z d he c u r n e c i i a d a o i a d r a me t a a a y i o
输全血与成分输血引起非溶血性发热的临床观察分析
5 3 6 2-
吉 林 医学 2 0 1 3年 9月 第 3 4卷 第 2 6期
2 结 果
应用使中耳疾病 的诊 断率 , 从 常规检查 的 9 2 %提 高到 1 0 0 %, 治愈率也有明显上升 。耳 内镜 下可进 行 冲洗 、 吸脓 、 取 肉芽 和胆脂瘤等治疗及单纯鼓 膜修补术 。糖皮 质激素受 体一般存 在于外耳组织 中的 , 由于小 分子 的药 物可 以非选择 性地 通过 圆窗膜 , 所 以临床 目前 以激 素的 局部用 药从 而达到 比全 身给 药更 高的外淋 巴液 浓度 , 治疗 效果 较好 J 。本 组资 料 中治疗 组的有效率为 1 0 0 . 0 %, 对照组 有效率 为 8 5 . 0 %, 两组对 比差 异有统计学 意义 ( P<0 . 0 5 ) 。两组不 良反应对 比差异 明显 , 治 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 ( P< 0 . 0 5 ) 。 总之 , 耳 内镜下鼓 室 内注 入地 塞米 松治疗 真菌性 外耳 道
[ 1 ] 赵春 红, 李宏 慧 , 董 明敏. 皮质类 固醇激素治疗及多 种相
关因素对 突发性 耳 聋 预后 的 影 响 [ J ] . 中国 民康 医 学杂 志 ,
2 0 0 6 , l ( 1 8 ) : 2 0 .
[ 2 ] 刘宏建 , 董明敏 , 迟放鲁 . 地塞米松经鼓室给药对豚 鼠耳 蜗结 构和功能 的影 响[ J ] . 中华耳 鼻咽喉头颈外科 杂志 , 2 0 1 1 ,
炎有很好 的临床效果 , 同时安全性佳 , 值得推广 应用 。
2 . 1 疗效对 比: 经过观 察 , 治疗 组 的有 效率 为 1 0 0 . O %, 对 照
组有效率为 8 5 . 0 %, 两组对 比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 ( P< 0 . 0 5 ) 。 详见表 1 。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调查分析
表 1 输 血 成 分 与 非 溶 血 性 发热 性 输 血 反 应 的 关 系
它 是 指患 者 在输 血 期 间 或 输血 后 1 2h内接 受输 血 的患 者 ~
热 源物 质包 括 白细 胞介 素一 p( 一 p , 1 I 1 ) 白细 胞介 素一 (L 6 L 6 I- )
体温 升 高 1 o C以上 , 并排 除其 他可 导致 体温 升高 的原 因时 , 可 判 断为非 溶血 性发 热性 输血 反应 。 临床 表 现为寒 战 、 热 、 发 恶
心、 吐、 呕 出汗 、 皮肤 潮 红等 , 3 1 %的 患者 发生脚 有 %~ 0 。按 发 生原因、 机制 和 性 质分 类 , 分 为 免疫 性 反 应 和 非 免疫 性 反 可 应。 免疫 性反应 是 由于 抗原一 抗体 不相 容 , 由免疫 机 制而 发 经 生 的反应 , 由非免 疫性 因素 引起 的 反应 则称 为 非免 疫性 输 血
因抢 救及 时 , 无死 亡病 例 。
① 免疫性 : 主要原因是接受输血的患者血浆内含抗白细胞抗 体 , 常是 由于 以往 的输 血或 妊娠 而产生 此类 抗体 。 血时 , 通 输
输入 的血 液 中 的 白细 胞 和 接受 输 血 者体 内 的抗 体发 生 反应 刺 激产 生 和释 放 内源性 热源 物质 , 或通 过 补体 和 巨噬 细胞发
( 输 血 1 1 ) 行 调查 统 计 。 液( 共 04 0次 进 血 由深圳 市 龙 岗区血 站提 供1一 次性 使用 滤 除 白 细胞输 血 器 ( 京 双 威 实业 公 司 ; 南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e r a c r ft eu e n e i . se Gy eo , 9 5, 6( ) a l cn eso h tr ec r x Ob tt n c l 1 9 8 3 t y i v —
l S t 1 mi h LA 。 r e Ba k rDE, m s RP. Bu Aut ta s u i n u iz t n i b o r f so tl a i n a . n i o
1 He s M , e e , ln f , t a . i i l e f t f b o d 8 i M s M mp I W De a o fC e Cl c fe s o lo 1 na c t a s u in a s ca e i r n f so - so it d mmu mo u a i n n u c me f u r ne d lto o o to o t mo s r e . n u in t e a f so me 1 9 2 2 u r 1 f s s h rTrnsu in d, 9 3, 0: 5 g y o
c u e a d e f c ea i n h p b t e lo r n f so n a l r a s n fe t r l t s i e we n bo d ta su i n a d e ri o e
c n e c re c . n ug 1 8 2 7 4 : 1 a c r e u rn e A nS r , 9 8, 0 ( ) 4 0 r
本 栏 主 编 田兆 嵩
非 溶 血 性 发热 性 输 血 反 应
徐 文 皓 李 志 强 ( 上海 市 第 六 人 民 医 院 , 海 2 0 3 ) 上 0 2 3
临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机理及预防
3
讨论
血压正常, 收缩压< 1 .o kPa(9 m H ) ; 既往有高血压史, 2 0 g 但收缩压T 降2. 7一 kPa(20一 m Hg) , 4.o 3o 脉压差< 2. 7 好a(20 mm Hg) , 少尿(尿量每小时< 25一30 ml) 。
2 结果
2 . 1 失血量与休克的关系 随着出血量增加 , 失血性休克 发生率明显升高。 2 . 2 胎次与失血的关系 ) 3 胎者产后失血量 比 1 胎、 胎 2 产妇相比明显升高。 2 . 3 胎次与休克的关系 妻3 胎比 1 胎、 胎明显升高。 2 2 . 4 婴儿的体质量与休克的关系, 低体质量儿及巨大儿组 与正常体质量儿组产妇相比, 低体质量儿及巨大儿休克高于 正常儿 。 2 .5 失血性休克原因分析 单一因素 出血组与多种因素出 血组相比, 休克发生数有显著差异。见表 1、 2。 表 1 单种因素出血组
56
中国实用医药 2007 年 4 月第2 卷第 12 期 Chin P actic Medicine, i 2007 , 1 2 , 12 a r l a Apr l O V No.
相合的机采血小板输注, 因机采血小板纯度高 , 白细胞污染 少、 红细胞含量少、 疗效好已被公认 , 但对于需反复输注血小 板的受血者进行血小板配型输注, 更加安全、 有效 , 不但减少 了 FNHTR 的发生, 还能显著增加血小板输注疗效。 值得一提的是 , 对于预防FNHTR 的发生 , 糖皮质激素与 其他抗过敏药物, 可能对已发生反应的患者有减轻和治疗作 用, 但因无法抑制白细胞抗体、 血小板抗体的发生, 因此无明
临床表现特点:多数在输血期间或输血完毕后 1一Z h 内 出现寒战、 , 发热 体温可上升 1 ℃一2 ℃ , 并有头晕、 面红、 恶 心、 脉速、 肌肉酸痛, 发热时间少则几分钟, 多则 1一Z h , 通常 不会超过 8 一1 h , 0 少数患者在发热后数小时 内可 出现 口唇 疙疹, 症状轻者常呈 自限性, 严重者可并发肺部综合征 , 呼吸 困难, 双肺出现干湿性口 罗音, 一线肺部有阴影 , X 肺底浸润。 血压多无变化, 更无胸腹腰背疼痛和酱油色尿。如果是反复 输注 PC , S 则可能存在着血小板输注无效和/ 或并发血小板 输注后紫瘫。若一旦发生 FNHTR , 应首先立即停止输血, 保 留静脉通道 , 并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若因病情需要必须继 续输血时 , 应与血站联系重新更换血制品或采取相应措施 后, 在严密观察基本生命体征的前提下缓慢输注。
临床输血技术—输血发热不良反应
临床输血技术—输血发热不良反应一、概述1、输血不良反应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
临床上最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之一为发热,发热是很多输血反应的共同表现,溶血反应、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输血相关脓毒血症及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均可引起发热。
临床上最常见的发热反应为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2、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数小时内体温升高1℃或1℃以上,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
输注不同的血液成分,发热反应的发生率不同,多见于粒细胞或血小板输注。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免疫反应:反复输血或多次妊娠的受血者,体内产生抗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引起免疫反应,释放内源性致热原,作用于下丘脑引起发热。
2.细胞因子:血液储存过程中产生的细胞因子也可以引起发热反应。
特别是常温保存下的血小板。
3.致热原:外源性致热原(如蛋白质、死菌或细菌的代谢产物)污染采血、采血或输血器(残留的某些蛋白质、抗凝剂、药物杂物等)也可引起发热。
三、临床表现FNHTR多见于反复输血的患者,以体温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常发生于输血开始后15分钟到1小时内,持续1~2小时后自行消退,体温可达38~41℃,同时伴有寒战,头痛,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潮红等症状。
四、诊断标准诊断FNHTR并没有特殊的检查,应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包括:患者本身患发热性疾病,如感染、肿瘤等;药物引起的发热,如两性霉素B;溶血性输血反应,血液制品细菌污染,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等。
五、治疗措施1.暂停输血,保持静脉通道通畅。
2.若临床仅出现轻度发热反应,因病情需要继续输血者,应重新更换血液制剂予以慢速输注,严密观察受血者生命体征。
一般15-30分钟测体温、血压一次。
3.FNHTR高热患者,应对症治疗,一般采用物理降温,因为呈自限性,1-2小时可降至正常。
也可药物降温,如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对症治疗,有出血倾向者禁忌服用阿司匹林类解热药。
输血反应 病情说明指导书
输血反应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输血反应概述输血反应(transfusion reaction)又称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之后,受血者发生了与输血相关的新的异常表现或疾病。
以发热、寒战、瘙痒、荨麻疹为主要临床表现。
目前输血反应的发生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患者在输注全血或(和)成分血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输血反应。
若院内患者出现疑似输血反应,应立即通知医生;如果在输血出院后出现异常表现,需要立即就医进行相应的治疗。
英文名称:transfusion reaction。
其它名称:输血不良反应。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
发病部位:全身。
常见症状:发热、寒战、瘙痒、荨麻疹。
主要病因:血型不合,血制品污染,血液保存、运输或处理不当。
检查项目:复查血型、交叉配血试验、抗体筛查试验。
重要提醒:严格规范输血,是预防输血反应的重要方式。
临床分类:1、按发生的时间分类(1)急性反应:在输血当时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输血反应。
(2)迟发性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个月发生的输血反应。
2、按发病机制分类(1)免疫性反应:包括发热、过敏反应、溶血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输血后紫癜、输血相关性移植抗宿主病等。
(2)非免疫性反应:包括非免疫性溶血、细菌污染、输血传播疾病、循环负荷过重、出血倾向、低体温、肺微血管栓塞等。
3、其他(1)溶血性输血反应:输血中或输血后,输入的红细胞或受血者本身的红细胞被过量破坏,即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
按发生的缓急分为急、慢性两类。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24小时内发生的溶血性输血反应,是最严重的输血反应,多为血管内溶血。
慢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又称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一般发生于输血后24小时至1周,以血管外溶血为主。
多见于稀有血型不合、首次输血后致敏产生同种抗体、再次输该供者红细胞后发生同种免疫性溶血。
输血风险的内容
输血风险的内容输血存在一定风险,当操作不当或者个人体质特殊时,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一定危害。
输血一般是指异体输血,即安全输入与受血者血型相同的他人提供的血液或血液成分。
输血的危害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血制品中如果存在致热原,输血后患者体内可能会产生抗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引起免疫反应而导致发热,受血者可表现为发热、寒战、呕吐等症状。
2. 过敏反应:当出现受血者对血液中蛋白物质过敏,或者输入血液中携带过敏抗体等情况时,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呼吸困难、腹泻等过敏症状,严重时可以发生过敏性休克和死亡。
3. 溶血反应:由于免疫原因或非免疫等原因,使受血者输入的红细胞在体内产生异常破坏,从而诱发输血的不良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呼吸急促、血压下降、血红蛋白尿等症状。
4. 传播疾病:输血传播疾病是常见的风险之一,因为有很多传染病的病毒都是通过血液来进行传播的,因此在输血的时候就会有相当大的风险。
不过目前对于输血的控制已经越来越严格,尤其是对献血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通过输血传播疾病的情况已经在明显减少。
5. 加重病情:并不是所有的贫血情况都可以通过输血来进行治疗,比如一些溶血性贫血的疾病,就不可以采取输血治疗的方法,因为溶血性贫血是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输血的话可能会使溶血症状进一步加重。
6. 加重心脏负担:如果大量输血或者输血速度过快的话,会影响到正常的循环系统,这样也就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很多时候输血都需要保持匀速进行,即便是贫血严重的患者,也只能缓慢输血。
7. 其他反应:输血还可能发生细菌污染、肺水肿、空气栓塞等情况。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输血治疗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已经十分成熟规范,因此受血者也不必过于恐惧输血治疗。
输血发热反应临床表现有哪些
输血发热反应临床表现有哪些输血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在一些城市的固定地区会有献血车,并且献血的人会获得荣誉。
但是献血也是需要固定体质的,有一些体质是不能献血的,容易出现严重的后果,对于输血发热就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那么,输血发热反应临床表现有哪些?输血发热反应临床表现有哪些1、输血引起发热反应常发生在输血后15〜20分钟,或发生在输血后数小时呈现迟发反应。
2、起始寒战,其后发热,体温可高达38〜410C,伴头痛、出汗、恶心、呕吐,皮肤发红,心搏、呼吸加快,持续1〜2小时体温开始下降,数小时后恢复正常。
全身麻醉时发热反应常不显著。
输血后过敏反应1、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包括: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胸闷、气短、呼吸困难、低血压休克,获得其中的1项以上者确诊为过敏反应。
一旦出现上述反应应立即减慢输血速度,给予地塞米松入壶,非那根肌注,重者立即停止输血,并给予1/1000肾上腺素皮下注射,并给予补液、升压、吸氧治疗,所有患者均治疗有效。
2、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输血后短期内或输血过程中即发生寒战、发热,发热者体温可达38℃~41℃,患者均出现恶心、呕吐、皮肤潮红,反应持续1~2小时,然后出汗、退烧。
发热的高低与输血速度计输入白细胞计数及热源量成正比,有时可在输血后几小时后才反应。
反应发生时应立即停止输血,密切观察病情。
寒战时给予保暖、镇静剂,发热时可用退热药。
3、输血后紫癜均在输血后7天左右发病,发病急剧,有明显的畏寒、高热、荨麻疹;时有头痛、胸痛、呼吸困难。
有不同部位的出血、皮肤广泛的淤点与淤斑、齿龈出血、鼻出血、黑便;均伴血小板降低,患者血浆和血清中有抗血小板抗体IgG,做骨髓细胞血检查:增生明显活跃,巨核细胞增多,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给予甲强龙静点,免疫球蛋白静点。
输血虽然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但是也需要注意自己的情况,如果体质特殊不能输血,一定不能输血,否则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并且,输血一定要选择在正规的地点,不能像早些年社会卖血,毕竟血液是很多疾病感染原,并且输血也要了解相关的注意事项,减少危险。
输血常见反应及处理
输血常见反应及处理非溶血性发热反应1、临床表现多发生在输血后1~2小时内,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之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无血压变化,症状多持续1~2小时后缓解,少数反应严重者可出现抽搐、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甚至昏迷死亡。
2、预防及处理(1)去除致热源。
严格管理血库和输血用具,按无热源技术配置保存液,确保输血、采血用具无菌。
(2)一旦发生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3)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和抗过敏药物,体温过高者给物理降温。
(4)将输血器、剩余血液同储血袋一并送检。
过敏反应1、临床表现过敏反应大多发生在输血后期或即将结束输血时,程度轻重不一,通常与症状出现的早晚有关。
症状出现越早,反应越严重。
(1)轻度反应:输血后出现皮肤瘙痒,局部或全身出现荨麻疹。
(2)中度反应: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多见于颜面部,表现为眼睑、口唇高度水肿。
也可发生喉头水肿,表现为呼吸困难,两肺可闻及哮鸣音。
(3)重度反应:发生过敏性休克。
2、护理及预防(1)护理:根据过敏反应的程度给予对症处理。
①轻度过敏反应,减慢输血速度,给予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异丙嗪或地塞米松,用药后症状可缓解;②中、重度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血,保持静脉通路,更换无菌生理盐水。
通知医生,根据医嘱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5~1ml或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③监测生命体征;④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严重喉头水肿者协助医生行气管切开,如出现休克,进行抗休克治疗,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
(2)预防:①正确管理血液和血制品;②选用无过敏史的供血者;③供血者在采血前4小时不宜吃高蛋白和高脂肪的食物,宜用清淡饮食或饮糖水,以免血中含有过敏物质;④对有过敏史的病人,输血前根据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
溶血反应1、临床表现溶血反应是输血中最严重的并发症,典型的症状是在输血10~20ml后,患者出现头部胀痛、面色潮红、恶心呕吐、心前区压迫感,四肢麻木、腰背剧痛,严重者出现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及应急处理措施(2)
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及应急处理措施(2)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及应急处理措施(一)、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症状与体征:一般在输血开始15分钟到2小时,突然发热、畏寒、寒战、出汗,体温可达38~41℃。
某些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皮肤潮红、心悸和头痛。
血压多无变化,30分钟至2小时后症状逐渐缓解,7~8小时体温恢复正常。
在全麻状态下,发热反应很少出现。
应急措施:1、立即停止输血,但保持静脉输液通畅。
反应较重者,将剩余血送血库和检验科进行检验。
2、注意保暖、解热、镇静。
一般口服阿司匹林或地塞米松等。
伴有紧张或烦燥者可口服地西泮,苯巴比妥等。
3、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15~30分钟测体温、血压1次。
4、高热严重者给予物理降温。
(二)、过敏反应:症状与体征:过敏性输血反应一般发生在输血数分钟后、也可在输血中或输血后立即发生。
1、轻度过敏反应:全身皮肤瘙痒、皮肤红斑、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多见于面部)和关节痛。
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重度过敏反应:支气管痉挛、喉头粘膜水肿、呼吸困难、哮喘、发绀,更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
有些患者可伴发热、寒战、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应急措施:1、单纯荨麻疹:一般严密观察,减慢输血速度。
口服或肌注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布可利嗪、异丙嗪或类固醇类药物。
也可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ml。
经过一般处理后症状很快消失。
2、重度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道通畅。
有支气管痉挛者,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5~1.0mg,严重或持续者,静注或静滴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氨茶碱等;有喉头水肿时,应立即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免窒息;有过敏性休克者,应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
(三)、溶血性输血反应:患者接受不相容红细胞或对其自身红细胞有同种抗体的自身血浆,使供者红细胞或自身红细胞在体内发生异常破坏,而引起的不良反应,称为溶血性输血反应。
溶血性输血反应最常见、也最严重。
原因是ABO血型不合的异型红细胞输注,其次是异型血浆输注。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摘要】目的:对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进行分析。
方法:对2012年4月到2014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输血时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100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分析出现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
结果:有11%的患者出现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其中,有63.6%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患者出现发热,有36.4%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患者出现过敏;患者的性别对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P>0.05),而患者的体质、输血次数、血液制品品种均对患者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有明显的影响(P<0.05)。
结论:需要重视临床上出现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找出其发生的原因并进行一定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原因;预防措施近年来,随着输血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成分输血在临床上的大量使用,输血的临床应用也更加的广泛[1]。
虽然输血可以对患者进行较好的治疗,也会对患者造成一些不良的反应,在对患者进行输血时严格的遵守输血方面的规章和制度,在输血之前对患者的血型进行严格的匹配输血,使患者由于血型的不合而带来的溶血性的输血反应得到减少,但是进行匹配的血型的输血还会使患者出现一定程度的非溶血性的输血反应,但由于其反应比较的轻微而容易被忽略[2-3]。
本文对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进行研究分析,所研究的结果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2年4月到2014年4月期间在我院各临床科室中接受输血时出现输血不良反应100例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4例,女性36例,患者的年龄为3~82岁,平均年龄为(48.6±5.2)岁;有30例为首次接受输血,有70例为反复接受输血;有3例为接受大量的输血(输血量高于2000mL);有40例为手术用血,有60例为其他用血。
1.2方法对来我院进行输血的患者进行相关的输血操作,并对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之后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进行详细观察和记录。
探讨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及发病的相关因素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7 V o1.17 No.0138投稿邮箱:sjzxyx55@0 引言输血技术在临床上越来越普及,受益的患者越来越多,与此同时,输血带来的并发症也在增加,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输血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
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non-hemolytic febrile transfusion reaction NHFTR)是指患者在输血过程或者输血结束后的体温升高幅度>1℃,在临床上发现与输血有关,但是详细的发病机制不清楚[1-2]。
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发热不伴有溶血。
为了探究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及发病的危险因素,我们对NHFTR 的临床症状特点、发病情况及发病的相关因素等进行初步探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给予其血液输注的患者215例,其中男115例,女100例,所有患者共输血310次,首次受血的125例,多次受血的90例。
215例患者不同程度地存在与血液相关的疾病。
患者发生NHFTR 的时间大部分集中在输血治疗结束后的1h 内,患者出现体温偏高的时间范围为9min-10h。
接受治疗的患者不同程度的伴有头痛、体温增高、全身抖动等症状,血压水平变化不明显,其中150例患者还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的症状,15例患者在出现反应后的5h 内,均出现皮肤黏膜的改变,人体体温变化幅度在1-3℃内。
1.2 方法及判断标准在进行输血治疗前完善患者的病史,确定患者有无使用相关影响血液系统的药物。
然后测量患者的体温,并给予其血液支持治疗。
治疗开始后按照开始制定的计划,密切监测患者腋下体温的变化,做好临床记录工作,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果在治疗后出现发热且体温升高的幅度>1℃,定义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1.3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血发热性非溶血性反应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输血发热性非溶血性反应(fnhtrs)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发生原因。
方法对我院自2007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184例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发生fnhtrs患者的临床诊治方法,分析发生fnhtrs的原因。
结果fnhtrs患者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其次还包括恶心、呕吐、寒战、呕吐等伴随症状;输注单纯白细胞、血小板可增加fnhtrs的发生率。
结论 fnhtrs临床预后较好,通过积极预防和治疗可明显降低fnhtrs的临床发生率。
【关键词】发热性非溶血性反应输血诊断治疗原因febrile non-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 analysis of clinicalliu kunxue tan jing deng anyancentral hospital blood transfusion nanchong,sichuan 63700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ebrilenon-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 (fnhtrs)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alysis of causes.methods the hospital from march 2007 to may 2010 treated 184 cases of blood transfusion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summarized the occurrence fnhtrs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an analysis of fnhtrsreasons.results fnhtrs patients with fever as the main performance, followed by also includingnausea,vomiting,chills,vomiting and other associated symptoms;infusion of pure white blood cells, platelets can increase the incidence of fnhtrs.conclusion fnhtrs better clinical outcomes through act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linical fnhtrs. 【key words】 febrile non-hemolytic reactions;blood transfusion;diagnosis;treatment;reason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febrile non-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fnhtrs)又称为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non-hemolytic febrile transfusion reaction),是指在输全血或输血液成分期间,或输血后1~2h内体温升高1℃以上,并以寒战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用其他原因不能解释的发热反应。
其发生率约为0.5%~1.0%,占输血总反应率的52.1%[1]。
本文就我院近年来发生fnhtrs的1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我院自2007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184例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02例,女72例;年龄7~83岁,平均46.8岁;多次输血患者75例,占40.8%;多次妊娠患者18例,占9.8%;血液病患者39例,占21.2%;恶性肿瘤患者43例,占23.4%;致病原因包括外伤、肿瘤、剖宫产、流产等。
输血类型包括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
1.2 研究方法回顾性研究本组184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姓名、性别、疾病种类、妊娠情况、输血次数、体温变化、输血类型、临床症状体征、发生时间等情况。
2 结果2.1 临床表现(1)发热:输血开始后短时间内出现发热,145例患者均在1~2h内出现,仅有3例患者在输血后5~8h出现。
发热时间为3min~1h,平均15.6min;发热严重程度与输血速度和输入血液中含有的白细胞数量有关[2]。
(2)恶心、呕吐:本组23例患者伴有恶心、呕吐,其中2例患者在输血发热反应数小时内发生口唇疱疹。
(3)寒战、抽搐:本组17例患者伴有畏寒,5例患者发生寒战、抽搐。
这种寒战现象主要是皮肤热转换致使血管收缩,肌肉产热的作用。
(4)发热现象:一般是自限性的,体温升高1~2℃,面部潮红,脉搏增快,血压一般无变化[3]。
2.2 不同输血类型与fnhtrs发生率的关系(表1)由表1可以看出,本组患者输血类型fnhtrs发生率由高到低排序为白细胞(46.2%)、血小板(29.9%)、全血(12.5%)、红细胞(9.2%)、血浆(2.2%),其中以白细胞、血小板发生fnhtrs最高。
3 讨论3.1 概述发热性非溶血性反应(fnhtrs)是最常见的输血反应,指输血中或输血后1h内体温较输血前升高1℃以上,多伴有寒战、头痛、恶心、胸闷、呼吸困难、皮疹等症状,其发生率国内外报告为4%~37%。
主要原因是一次或多次输入的献血者血液或血液成分中的白细胞与患者发生了同种免疫反应,产生了白细胞抗体而导致发热等症状。
此输血反应与输血次数和患者的性别(女性多于男性)和有无过敏体质(过敏体质多于非过敏体质)有密切关系,尤其是接受输血次数越多,患者白细胞抗体的检出率越高,输血前应用抗组胺和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均不能预防其发生。
国外的调查结果认为,一次输入血液或血液成分中的白细胞含量少于5×108,即去除90%的白细胞,就能有效地防止非溶性输血发热反应的发生。
本组患者输血类型fnhtrs发生率由高到低排序为白细胞(46.2%)、血小板(29.9%)、全血(12.5%)、红细胞(9.2%)、血浆(2.2%),其中以白细胞、血小板发生fnhtrs最高。
可见输血类型中白细胞与血小板含量与fnhtrs发生率有密切关系。
3.2 发生原因(1)热原反应:一般指引起发热反应的各种微量物质,包括细菌性热原、药物中杂质、非蛋白质的有机或无机杂质、采血或输血器上残留变性蛋白质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细菌性热原(内、外毒素),内毒素的致热作用较外毒素强。
热原引起的发热反应,随着输血器具不断更新,无菌条件的改善,制约技术改进和热原检测水平提高会逐渐减少[4]。
(2)免疫反应:大多数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与多次输入hla不相容的白细胞、血小板而引起的抗原抗体反应有关。
本组184例fnhtrs患者发生率最高的输血类型为白细胞(46.2%)、血小板(29.9%)。
另外,由于多次接受输血或妊娠,受血者血中产生白细胞、血小板凝集素及淋巴细胞毒抗体,再次接受输血,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激活补体,进一步引起白细胞、血小板溶解而释放热原,导致发热反应。
血浆中的免疫球蛋白和结合珠蛋白等,能激发产生同种抗体,也可以引起发热反应。
(3)细菌污染引起的败血症细菌污染引起败血症的严重程度与细菌种类、污染程度及输入血量的多少及病人的抵抗力而不同。
输入已有大量细菌生长的血液时,即使少到10~20min,也可立即引起剧烈反应。
在低温下生长的革兰阴性菌的内毒素所致休克和dic尤为严重。
并且,即使低温下繁殖受抑的细菌,待血液从血库中取出置于室温条件下细菌又可迅速生长,所以污染血存放时间越长或从血库取出存放于室温下时间越长,输入后危险性越大。
严重病人在输入数十毫升血液后即可出现寒颤、高热、头胀痛,很快发生严重低血压和休克,随后发生dic及肾功能衰竭。
(4)其他反应的早期症状:要特别警惕,溶血性输血反应和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早期或症状轻微时也可以表现为发热反应。
3.3 治疗方法在输血治疗过程中,一旦发生发热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缓慢输注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
将受血者血样及剩余血液制品一起送血库(输血科)或检验科进行有关方面实验室检查。
注意受血者保暖,并密切观察病人,每15~30分钟测体温1次。
如受血者出现轻度发热反应又因病情需要继续输血时,应重新更换血液制品(例如洗涤红细胞)予以输注,但输注的速度宜慢,且须严密观察受血者生命体征。
对于发热时间较长,一般可选用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退热药帮助退热。
fnhtrs临床预后较好,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治疗措施。
3.4 预防措施(1)白细胞的交叉配合试验:当患者已有白细胞抗体时,最好是采用白细胞交叉配合试验,选择相容的献血者,以防止输血不良反应。
但在交叉配合试验中,还没有简便而准确的方法。
似乎粒细胞免疫荣光结合试验是检测粒细胞特异性抗体最敏感的技术,而淋巴细胞毒性试验是检测hla抗体的最好方法。
(2)移除血液内的白细胞:为了预防自细胞凝集素利抗体引起的输血发热反应,宜提供移除白细胞70%或以上的少白细胞的浓缩红细胞。
另外,引起发热反应的白细胞,不仅是粒细胞,也可以是单核细胞,但用尼龙滤柱过滤血液后可不发生发热反应,因尼龙滤柱可以移除大多数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3)药物预防:可以在输血前或反应开始时给患者使用能抑制输血发热反应的药物,常用的为阿司匹林,初剂量为咆(成人),以后每2小时给1次,共3个剂量。
抗组织胺蓟物,如盐酸苯海拉明或扑尔敏,不能预防输血发热反应。
其他抗组织胺药,如吡苄明(pyribenzamine)也同样无效。
注意,切忌把任何药物直接加入血液内一同注射。
(4)其他措施:当发生输血发热反应时,应立刻停止输血,所剩血液不可再用。
此外,须给患者保暖。
输血速度在非急症情况下不可过快,可以1h输血400ml。
参考文献[1] 胡晓成.铜陵地区自愿无偿献血者巨细胞病毒感染状况调查[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8,15(5):145~148.[2] 金燕萍,熊忠秀,丁峰,等.受血前血源性传染病五项相关指标检测结果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17(1):268~270.[3] 张凌,刘珺,周菁.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意义及应用进展[j].北京医学,2004,23(3):58~59.[4] 吴红梅,张云香,叶玉蝶.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中发热反应的相关因素研究与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8,18(19):114~116.【收稿日期】 201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