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骨大孔区脑膜瘤个例报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3

1 基本资料病例资料:患者,男,30岁,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头晕,无天旋地转,曾出现过一过性黑朦,约数小时后可以自行缓解。今年一月以来,头晕加重并伴有行走不稳,自觉下肢无力,发作期间无恶心呕吐,无胸痛及呼吸困难。遂至当地医院就诊,CT 示:枕骨大孔区占位,延髓受压(具体治疗不详),今为进一步诊治至我院检查治疗。

2 影像学检查结果2.1 CT 成像情况CT 检查:平扫脑窗示枕骨大孔区延前池肿块,向后推压延髓;骨窗肿块内部密度不均,见不规则小点节状钙化,周围骨质无侵犯;增强肿块明显均匀一致强化。2.2 MRI 成像情况MRI 检查示:T2WI 枕骨大孔区肿瘤,呈等/短T2不均匀信号,延髓向后受压明显;T1WI 枕骨大孔区肿瘤,呈等/稍长T1不均匀信号。肿块边界清楚;T1WI 增强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影像诊断:枕骨大孔区肿块,考虑富血供良性肿瘤,脑膜瘤可能大。

3 手术过程患者取俯卧位,行远外侧入路,正中切口起自枕外隆突上1cm,向下达C3椎体水平,切口上方向左侧经上项线水平至乳突尖,切开头皮层及枕颈部肌肉各层,双极电凝止血,翻开皮瓣,暴露左侧枕骨鳞部,外侧至乳突,内侧至中线,下方暴露至枢椎棘突,枕骨鳞部钻骨孔一枚,咬开骨窗大小约4×5cm,外侧至乙状窦内侧缘,下方达枕骨大孔后缘,切开寰枕筋膜,咬开枕骨大孔约1.5cm,显微镜下Y 形剪开硬模,缓慢释放枕大池脑脊液,脑组织张力下降,脑棉保护左侧小脑半球及左侧小脑后下动脉,脑压板轻柔牵开,暴露肿瘤,见肿瘤组织边界清楚,呈灰白色,质地较硬,供血丰富,延髓被肿瘤挤压至右侧,后组颅神经亦受肿瘤挤压,脑棉保护延髓及后组颅神经,电凝肿瘤表面供血动脉,囊内分块切除肿瘤2/3,缩减肿瘤体积后,可见左侧椎动脉贴覆于肿瘤外侧界,仔细分离并保护好左侧椎动脉,完整切除剩余1/3肿瘤组织。病理检查:初步报告:灰白碎组织数块,表面不完整,5×3×2cm.切面灰白实性质中,1~3号各一部分。免疫组化:(2)EMA

(+),PR (+),Vim(+),kI-67(约20%~40%),P53(-)。第二次报告:(枕骨大孔区肿瘤)脑膜瘤(WHOI 级)4 讨论脑膜瘤为最常见的颅内脑外颅内原发肿瘤,其起源于蛛网膜粒细胞,与硬脑膜相连。约占颅内肿瘤的15%~20%。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临床上因肿瘤生长缓慢、病程长,颅内高压及局限性体征出现晚,

程度较轻,主要以头痛为主要症状,可以有癫痫、对侧下肢偏瘫,或感觉障碍,嗅觉障碍,一侧视力减退,眼突、视神经乳头水肿,偏盲等,部分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体检偶然发现[1]。好发于成人,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1:2。

枕骨大孔区脑膜瘤约占后颅窝脑膜瘤的7.2%,是该区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2]。 脑膜瘤的诊断主要是基于影像学表现和病理检查(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1)C T 表现:多呈圆形或类圆形,也可呈扁平状沿硬膜

蔓延,小者仅数毫米大小,巨大者可达约8cm,呈略高或等密度肿块,多为实性肿块,有完整包膜,境界清楚,少数发生囊变、出血、钙化。可见不同程度的瘤周水肿和特

征性占位征象:①白质塌陷征;②广基与硬脑膜相连,出现硬膜尾征[3]本例肿瘤较大,位于枕骨大孔区,肿瘤密度较高,其内见散在钙化灶。(2)MRI 平扫:脑膜瘤在T1相上多数为等信号,少数为低信号,T2相上,脑膜瘤根据成分不同可以为高信号、等信号或低信号。肿瘤内部信号不均匀,表现为颗粒状、斑点状,有时呈轮辐状,肿瘤边界清楚,常可见到包膜和引流静脉。而绝大多数的颅内肿瘤为长T1长T2信号。脑膜瘤周围水肿在T1相上为低信号,T2相上为高信号。钙化在MR 上表现为无信号,无法判断。增强扫描:绝大多数脑膜瘤出现明显增强,多数均匀增强,少数不均匀增强,其中60%肿瘤邻近脑膜发生鼠尾状强化,称为硬膜尾征。对发生在颅底部、枕骨大孔区等特殊部位的脑膜瘤,MR 因经过多方位扫描,定位、定性较准确[3]。本例脑膜瘤发生于后颅窝,枕骨大孔区,MR 对病灶及周围结构的显示明显好于CT。(3)脑膜瘤各型Vimertin、S-100、EMA 和Keratin 染色均为阳性[4]。

枕骨大孔区脑膜瘤个例报道

薛大春1,何 波2,蒋元明2

(1昭通市水富县人民医院影像科 云南 昭通 657800)(2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 云南 昆明 650032)

【摘要】脑膜瘤为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在临床颅内肿瘤发病患者中约占19.2%,一些无症状脑膜瘤大多于偶然间发现,大多生长在矢状窦旁,大脑凸面、镰旁、蝶骨嵴等部位也有生长,脑室内生长较为罕见,其他部位偶见。枕骨大孔区脑膜瘤约占脑膜瘤发生率的1.8%~3.2%,由于该部位肿瘤往往与椎动脉、脑干及后组颅神经联系密切而手术难度较大,故而临床诊断十分重要,影像科在2018年6月收治一枕骨大孔区脑膜瘤患者,现将该患者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CT)成像情况进行报告。

【关键词】枕骨大孔区脑膜瘤;MRI;CT

【中图分类号】R8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19)14-0223-02

224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7月 第3卷第14期

本例免疫组化符合脑膜瘤诊断。

后颅窝枕骨大孔区解剖结构复杂而重要,包括重要的血管和神经。(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小脑下前动脉、舌下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5]。位于枕骨大孔区脑膜瘤治疗是手术治疗,良好的解剖学影像显示可以为临床手术术式的选择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童鹏飞,张忠林,易晓敏,等.WHOI、II级脑膜瘤MR表现对比研究及病理类型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8):27-29,101.[2]洪远,郭晓明,董啸,等.内镜下经鼻-斜坡-齿状突入路切除腹侧型枕骨大孔区脑膜瘤诊治经验[J].中华医学杂志,2018,(33):2683-2685.

[3]牛永超,路慧彬,李振玉,等.颅底沟通性脑膜瘤患者CT 与MRI诊断结果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3):33-35. DOI:10.3969/j.issn.1672-5131.2017.03.012.

[4]沈金花,张涛,方龙江,等.纤维型脑膜瘤的常规M R I、

D W I及免疫组化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12):2164-2167.

[5]刘宁,王鹏斐,韩松,等.枕骨大孔腹侧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6,(6):447-450.

小肝癌在临床上也叫做早期肝癌,患者大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由于缺乏特异性症状,大多患者在发现时其病情已进入中晚期,不但预后较差,还增加了治疗的难度[1]。所以,早期诊断,并对患者病情的进展情况进行准确的评估对临床治疗极其重要,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其生存率。本次选取了62例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小肝癌患者,对其均行64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检查,进一步分析了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诊断小肝癌的价值。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62例小肝癌患者。本组患者均符合小肝癌的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29例,女33例,年龄50~65岁,平均年龄(56.8±4.9)岁。本次研究通过了本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为自愿参与,且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

1.2 方法

对其均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检查。采用本院GE的宝石CT对患者行常规平扫,然后取75mL浓度为300mgI/ml的碘海醇为强化扫描对比剂给患者前臂静脉注射,将高压注射器的注射速率控制在2.5~3.0ml/s之间,分别在注射后的34~40s、68~80s、240~360s后行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的动态增强扫描。扫描人员还需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对各扫描期增强开始的时间进行调整,利用螺旋CT组建薄层图像,将病灶分为高密度、等密度和低密度的强化类型,参照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对螺旋CT三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情况进行评估。

1.3 观察指标

观察本组患者的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结果,以及小肝癌病灶在各扫描期的影像学表现。

2 结果

2.1 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结果

经病理诊断确认,62例小肝癌患者中,被诊断为肝硬化的患者有50例,经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后,被确诊为肝硬化患者也为50例,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诊断准确率为100.00%;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共检出75个小肝癌病灶,动脉期检出率为93.33%(70/75),门脉期病灶检出率为70.67%(53/75),延迟期病灶检出率为85.33%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诊断小肝癌的价值分析

王月卿

(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北京市石景山医院 北京 100043)

【摘要】目的:分析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诊断小肝癌的价值。方法:选取62例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小肝癌患者,对其均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检查,观察本组患者的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结果,以及小肝癌病灶在各扫描期的影像学表现。结果:对其均行病理诊断,结果显示,62例小肝癌患者中,被确诊为肝硬化患者50例。对其均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后结果显示,确诊为肝硬化患者50例,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诊断准确率为100.00%;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共检出75个小肝癌病灶,其中动脉期病灶检出率为93.33%(70/75),门脉期病灶检出率为70.67%(53/75),延迟期病灶检出率为85.33%(64/75)。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结果显示,小肝癌在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的影像学表现为“高密度-低密度-低密度”的模式。结论:临床上对小肝癌患者进行筛查诊断时,采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够将小肝癌病灶血供的变化情况更加清楚的显示出来,检出率较高,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准确的参考依据,此种诊断方式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价值;小肝癌;肝硬化

【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19)14-0224-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