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的引导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性学习的引导策略

金山小学黄凯达

联系方式:

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过去的“重知识传承、轻能力培养”的做法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即使在知识传承方面,应当重视的也不是信息的量,而是理解的质。这就给学生乃至老师都提出了高层次的要求,当然也留下了更广阔的思考与发展空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设计探究活动,经常给学生相应的探究思维的熏陶,让学生在主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动能,培养科学精神,这对于提高学生素质,增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在进行探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因知识容量过大又面面俱到,而严重挤压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结合自己的实践活动,谈谈具体的策略:

一、创设知识疑点引导探究

探究性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有了疑问,才能深入地思考,才能找出今人拍手叫绝的解决方案。学贵有疑,通过设疑,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励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独立思考。在这一活动中必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让学生以“探究者”的身份积极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师教学的重点在于挖掘教学知识的思维价值,把思维过程发掘出来。同时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设置的疑难问题应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惊奇。这就要求教师,除做到言简意赅,还要寓于情感,形象直观,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疑难问题的难度和梯度。例如: A D

已知:AD//BC,AD=6cm,BC=12cm,

S△ACD=18cm2,求:S△ABC=? B C(单位:cm)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没有表现出畏难情绪,他们从问题着手分析,发现关键在于求出三角形ABC的高,也就是三角形ACD的高。于是得出算式:18×2÷6×12÷2。

这时为了获得巧解,教师只是单纯地问:“还有没有其他解法?”尽管能引起学生进行探究的欲望,但是持续时间短,欲速则不达,更可惜的是学生再次成为知识被动的接受者,体味着失败的无奈。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从这道例题出发,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已知:AD//BC,BC是AD的2倍,S△ACD=18cm2,(如上图)求:S△ABC=?

在探究的过程中,有些学生认为缺少条件,不能解答;有些学生运用了“假设法”从而得解。这种各现象的产生,都体现出学生知识结构呈平行状态,没有构建起系统的知识网络结构。这时教师再组织学生共同参与讨论探究,同时加以点拨。学生发现,要求出三角形ABC的面积未必要求出它的高。这种教法降低了学生思维的难度,使问题发生在学生知识所能及的最近区域,从而实现了学生的“跳一跳,摘桃子”。

这是知识的探究过程,同时也是认知再建的过程。学生通过讨论提出,刚才的例题还可以这样解答:18×(12÷6)。这样由学生自己完成的探究,不仅过渡自然,而且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并使知识形成网络,产生新的突破。

二、打破“思维定势”激发探究

探究性思维是思考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全部信息,从不同角度,沿不同的方面,进行不同层次的思考,多触角、全方们地寻求与探索新的方法及开放式的结论。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般是教师根据教材固有的知识结构,按照单向思维方式从题目的条件和结论出发,联想书籍的定义、定理、公式和性质,从某一方向思考问题,采用某一方法解决问题。应该肯定这种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但若长期按照这种方式去思考问题就会形成思维定势。学生只会按照教师所讲、书上所写去机械模仿,使学科教学成为单纯知识遗产的传递和继承前人的思维方式,这就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逐步培养学生用发散性思维去思考问题,启发学生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引导学生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寻找解题方案,防止死搬硬套。

1、一题多说——探究思维训练的开端

数学知识的结构严密,逻辑性强,各部分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强调一题多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述,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解题时,学会运用转化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比较分数的大小。在学习过程中,我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运用不同表述方式进行表达。

这样的训练,不仅开拓了学生语言叙述的范围,而且达到了促进知识之间沟通转化的目的,为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奠定了基础。

又如学习了三角形的知识后,让学生对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进行描述,会有如下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