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关键词新解

合集下载

网络文学 之 关键词

网络文学  之 关键词

新媒体下的网络文学网络改变了生活,网络改变了文学。

网络创造了浩如烟海的文学篇章,网络成就了如过江之卿的写手,网络文学经历了从草根的狂欢涂鸦到精英的商业写作,网络文学的各种变局,一方面催生了门类繁多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造成了网络文学质量呈良莠不齐的局面。

而网络文学的阅读,也出现了分化,在电子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沉溺于网络文学设置的各种场景和情节之中而成为“读屏族”,而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与批评标准,导致诸多文学批评家,对违背传统文学范式的网络文学做出倾向于消极的评价。

这样一来,一方面网络文学不断在新的条件下沿着自己的轨迹前行,而另外一方面也因在某些认识的标准还未规范的条件下显得模糊。

在网络文学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海量的作品既有高雅的阳春白雪,也有低俗的下里巴人,既有精雕细琢的金玉良言,也有粗制滥造的垃圾泡沫。

网络让文学真正成为自由的写作,这种自由,既有语言处置的自由,也是思想绽放的自由,网络文学写作与阅读的自由伴随着消费文化的语境被极大地释放出来,网络文学语言的游戏和思想的奔放,一娱乐与狂欢的方式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这极大地促进了文学生产力的解放,使得传统文学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约束性话语垄断转变为自由性大众言说;由‘金字塔型’的聆听式文学接纳转变为‘广场型’的平等对话;由精英作家的精品力作转变为平民百姓的凡俗创作,从而完成快餐式的文化消费”。

网络带来了传统文学所不曾有的全新革命,传统文学秩序有了重新洗牌的可能。

关于在新媒体条件下的网络文学对于我们大学生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相关的几个方面入手通过总结部分热点关键词来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说明。

第一个方面:网络文学本体,主要有网络文学、新媒体文学、数字文学、手机文学、移动文学、微博、博客、论坛、数字图书馆、在线写作、读屏时代、免费阅读、文学网站、网络刊物、网络写手、网络写作文件等几个关键词方面。

这里主要说一下新媒体文学,以及和大学生息息相关的手机文学、微博。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近年部分文章被有影响的文摘刊物转载的情况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近年部分文章被有影响的文摘刊物转载的情况

6 、陈德锦 ( ( 文化的探索和消费——香港 当代散文的文化分期:17 ~ 0 9 0 8年代 (( (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20 年 第6 ),人大 复 印资料J ( 04 期 3( 中国现代 、当代文 学研 究 2 0 年第3 05 期全 文复 印。
7 、洪子诚 ( ( 北岛早期的诗》 (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 0年第1 05 期),人大复印资料J ( 3( 学版 近年部分文章 被有影 响的文摘刊物转载 的情况
( ( 海南 师范 学院学 报 社会 科学 版 “0 纪 中国文学 研 究”栏 目,是教 育部 高校 哲学社 会 科学学 报 名栏 2世 建设 首 批入 选栏 目。 以这 一 栏 目为 中心 ,学 报依 托 海 南 师范 大 学省 级 重 点学 科 中 国现 当代 文 学学 科 , 坚持 走特 色 化发 展 道路 ,积 极 推 进 中 国现 当代 文 学研 究 , 得 到 海 内外 专 家学 者 的大 力支 持 , 近年 又取 得 新 的 成 果 , 不 仅 发 文数 量 增 加, 论 文 的 学 术 前 沿 性 也 得 到 增强 , 受 到学 术 界 和 期 刊 界 的 热 情 关 注 , 产 生 良好 的社 会 反 响 。 2 0 年 , 学 报学 习海外 大学 学 报登 载长 篇 学术 论 文 的经验 , 用连 载 的方 式发 表 了杨 义 先生 的 05 近十万 字 的长篇 论文 ,被 ( ( 学校 文科 学 术文摘 在 “ 期头 条”栏 目里, 以显著位 置 转摘 。继 20年 度 高等 本 04 有两 篇论 文入选 由南京 大学 中国现 代文 学研 究 中心编选 、人 民文学 出版社 出版 的 (1 纪年 度文 学评论 选》 (世 2 之后 ,2 0年 度 ( 05 《 师范学 院学 报》 社会 科学 版 又有两 篇论 文入选 这 一权威 选本 。人 大 复印报 刊 资料 ( 海南 《 中 国现 代 、 当代 文 学研究 等 专题一 直 对我刊 给 予关注 和支 持 ,20 年全 文复 印 了1篇论 文 ,使我 刊在 这一 专 05 0

高考专题复习:小说阅读之理解重要词语含义课件

高考专题复习:小说阅读之理解重要词语含义课件
•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 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 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 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 多岁的年轻人。只 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 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 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 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 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 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 超出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 忆都是那条鱼和环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 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 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 子,因为豆腐立刻就被切成块下了锅。 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 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 去? 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 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 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 (1)陌生的光: • (2)陌生的气息: • 审题判断:题干中的“理解”“词语”“含义”已经非常明确了本题属于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类题目。 借鉴思考:《祝福》中“间或一轮” 的理解:词语的本义、语境义以及在塑造形象等方面的作用。

《铸剑》新解

《铸剑》新解

《铸剑》新解摘要:《铸剑》是鲁迅自己颇为首肯的作品之一。

一般认为,作品体现了鲁迅一贯主张的复仇精神,同时也批判了愚弱国民的劣根性,其目的仍然是启蒙。

其实,《铸剑》是鲁迅最深层次生命的展现,通过分析文本,可以基本厘清鲁迅的生命哲学。

关键词:出走复仇意志生命哲学《铸剑》是《故事新编》中“油滑”成分最少的作品,也是鲁迅自己颇为首肯的作品之一。

《铸剑》改编自干将、莫邪的传说,讲述了一个抗暴、复仇的故事,读来悲壮、惨烈、荡气回肠;而结尾颇有些让人泄气——悲壮感彻底被消解,剩下的只有亘古不变的“看客”效应。

一般认为,作品体现了鲁迅一贯主张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复仇精神,同时也批判了愚弱国民的劣根性,其目的仍然是启蒙。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但不够深刻。

其实,《铸剑》是鲁迅最深层次生命的展现,我们可以通过对文本细节与鲁迅的生命轨迹进行分析、比较来得出结论。

鲁迅人生中的一个关键词汇,就是出走,他不止一次在各种文章里提到出走,例如《娜拉走后怎样》《过客》等等。

可以说,走、出走,是鲁迅思考的一个命题,是鲁迅生命历程中的一个焦点词汇。

鲁迅“走异地,逃异路”去求学,为的是改变自己、改变社会。

鲁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而这路应是“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鲁迅是“封建制度的逆子贰臣”,是从封建社会和文化里“走”出来的“新”人。

“铸剑”正象征着这样一个挣扎思考与锤炼的过程。

让我们回到文本,小说中的出走是怎样与鲁迅生命中的出走相结合的?眉间尺出走去报仇时的年龄是16岁,小说中有这样的描写:“但他醒着。

他翻来覆去,总想坐起来。

他听到他母亲的失望的轻轻的长叹。

他听到最初的鸡鸣,他知道已交子时,自己是上了十六岁了。

”而鲁迅自己于1898年4月底离家,5月7日到南京,入了江南水师学堂,算起来,正是十六、七岁的样子。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

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评论者说:迷宫、想象力、修辞——解读三篇小说的几个关键词

评论者说:迷宫、想象力、修辞——解读三篇小说的几个关键词

但小说还可以提供审美和趣味。

有些小说,譬如汪曾祺的《受戒》,并无多少社会意义。

但我们仍然读来甘之如饴,原因是这些小说自有一番意味和趣味。

所以才会有作家有意去解构小说的真实性,看上去在给自己挖坑,实际却在提供有益的美学范式。

格非的《褐色鸟群》、残雪的《山上的小屋》、里卡多的《天使降临之塔》……他们用荒诞和梦幻等形式,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重新审视和思考真实与虚构、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关系。

《小说家之死》采用了元小说的叙事策略。

正如马原在《虚构》和《冈底斯的诱惑》中有意暴露其叙事行为或虚构性一样,作者在前文多次交代这个故事是自己曾经写下的一个小说,如:疤面人,马萨想起了这个名字,一个少年丧母,离开正值战争年代的罗城,前往未知的雪国寻找父亲与和平的年轻军官,这是飞机上写下的那篇故事中模糊而未完成的主角,一个马萨在孤独和落败中写下的孤儿。

这样,使得故事在显得真实的同时又拆穿其真实性,不断在真实和虚构之间往返,让这个小说的娱乐性得到彰显。

在这种情形下,读者不再纠结小说真实与否,在欣赏荒诞、滑稽和黑色幽默的同时,更在意故事的构思之妙。

这三篇小说都展现了飞扬的想象力。

作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依靠经验写作,一类则放飞想象力,他们创造出一个不同于现实的另一个世界。

那个世界有自己的逻辑,充满梦魇、怪诞和非理性。

卡夫卡以降,一个多世纪以来,博尔赫斯、沙来芙、耶霍舒亚、安部公房、迪伦马特、萨拉马戈、残雪等都前赴后继地走在这条路上,呈现出散点多面的特点。

梳理一百多年来的文学,从20世纪初开始分叉,其中一条沿着现代主义的道路前进,这条路上世界各国几乎都有自己代表性的作家。

《伪蔷薇刑》里对雨蛙的描写极具想象力。

“我”骑着雨蛙在城市的暗道里穿行,雨蛙竟能与“我”无障碍交流,这些超出人类经验的叙述,让小说具备了“新质生产力”。

《三人填充成象》里更是俯拾皆是,比如飞象竟是阿Q在一只象型的气球里填充满飞鸟生成的;阮氏慧可以画一幅用一只小鸟图案为线条编织成的大象……在被现实主义作品里的“现实”猛烈撞击后,这些想象如同在看一本《山海经》。

新时期小说的关键词

新时期小说的关键词

新时期小说发展的关键词新时期小说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用五个关键词来说明它的特点,那只是泛泛其谈而已,新时期小说的发展是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而百花齐放,可以说新时期小说与改革开放紧密相联;而新时期小说的发展除了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外,西方文学思潮对其的影响可谓是深远巨大,而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学思潮的碰撞,为新时期小说的发展开辟了多条道路。

以下就是我总结出来的五个新时期小说发展的五个关键词。

关键词一:“回忆伤痛”20世纪70年代末,祸国殃民的“四人帮”被一举粉碎,“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

经历了十年动乱,从“四人帮”专制主义桎梏下解放出来的人民,从而投入到了揭批“四人帮”的运动。

一度被禁锢的小说创作和整个文坛出现了生机,涌现出一批以揭露“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创伤”,谴责“极左”路线的破坏为核心的小说作品,被称为“伤痕小说”。

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被称为第一篇正真具有新时期意义的小说,也是“伤痕文学”的发轫之作。

《班主任》的发表,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她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个坐标点,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文学的正真转机,被公认为是新时期小说和伤痕文学的发端作品。

《班主任》发表于1977年11月,当时人们刚从噩梦中醒来,痛定思痛,对于“文化大革命”和极左路线的罪恶,人们正在进行愤怒声讨和血泪控诉,对“文革”和极左路线给人们身心造成的严重创伤记忆犹新。

人们迫切需要一种代表大家共同心声和共同愿望的形式来表达人们的共同情感,《班主任》正好以小说的形式满足了这一要求,揭开了新时期小说的第一页。

此外,伤痕文学恢复了“直面人生”、“直面现实”的现实主义文学品质。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是周克芹深厚的生活功底、深沉的社会思考以及对农民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遭遇,反映了1975年“文革”后期四川农村的生活现状,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再现政治动乱、经济凋敝、信念动摇的社会风貌,展现了光明必将战胜黑暗、正义必然战胜邪恶的历史必然。

关键词二:“反思伤痛”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波澜壮阔、奔腾不息,在这样的社会思潮下,作家们意识到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整个社会意识的急剧变化,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伤痕小说只是停留在对“文革”十年的揭露和批判,不再满足于对创痛的泛泛描写。

梁凤仪小说新解_财经外衣下的女性成长小说_盛开莉

梁凤仪小说新解_财经外衣下的女性成长小说_盛开莉

New Interpretation of Liang Fengyi's Female Bildungsroman Novels in the Perspective ofFinance and EconomicsSHENG Kai-Li(School of Chinese and Literature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Lanzhou 730030,Gansu,China)Abstract:Taken off financial novel coat ,Liang Fengyi ’s novels in a certain sense is more like Female Bildungsroman novels .Women in the novel are mostly from the patriarchal culture force shaping “ignorant childhood ”to mature women,which is always accompanied by a powerful blow from the patriarchal system ,in order to awaken female characters.They experienced growth in distress,thus forming a consciously alienated and rebellion of patriarchal ideology.Finally ,in the struggle and struggle of courage to reconstructed their gender.The attachment of female juvenile stage to overcome distress and the life overturn through business success reveal as the standardization of plot and structure.Keywords:Liang Fengyi ’s novels ;female growth ;growth disorders[收稿日期]2015-06-25[网络出版时间][作者简介]盛开莉(1980-),女,甘肃武威人,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女性文学研究。

《波德莱尔》读后感

《波德莱尔》读后感

《波德莱尔》读后感《波德莱尔》读后感《波德莱尔》是法国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为法国著名诗人波德莱尔写的一部传记。

在这部书里,萨特认为波德莱尔的一生都是他自我选择和设计的,从生活作风、立身处世到诗歌创作现代文学皆择恶取之,为恶而恶,最终达到恶的反面——善,给世人留下千古绝唱《恶之花》。

阅读这部传记,有戏剧化以下几点给我印象最为深刻。

一、人是天使和地狱的统一体波德莱尔认为:“任何人身上,在任何时候,甚至同时有两种诉求,一种趋向上帝,另一种趋向撒旦。

”[1]48这段话我深有同感,人是天使和地狱的统一体,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人受法律和道德的驱使在意识层面多表现出善的一面,而在潜意识深处则潜伏着恶蕴含着的一面。

就像弗洛伊德给人性区划划分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等受本能的制约,自我介于二者之间,超我等受理智的指挥。

若没有理智的指挥,人肯定就会在天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有了超强我的调节,人才能跳出本能的泥淖,克服自私的天性,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因。

英国著名作家史蒂文森有一本的小说《化身博士》,探讨的就是人性的善恶问题。

主人公杰基尔基尔是一个受人尊敬的护理人员,他表面上才正直善良,但内心深处时时涌动着恶的浪潮。

总算有一天他压制不住恶的冲动,饮下自己配置的药丸,变身成海德,四处寻衅滋事,作弄抢劫无恶不作。

刚开始的时候他只需服用少量的饼干就能恢复正常,但随着他做的恶行越来越多,他更享受做恶的快感,因此恶的天性也恶越来越心疼羁勒,这时他必须服用大量的药丸恢复正常。

最后所做所犯越来越升级,以至犯下不可饶恕未遂的杀人罪过,清醒过来的杰基尔经受不住良心的谴责,最终服毒自尽。

这部作品就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善恶问题,人是天使和地狱的统一体,做魔鬼容易做天使难,为恶容易为善难。

古今中外,一些举世闻名的名人伟人也都不同程度地具有道德的污点,比如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在丈夫比埃尔·居里去世之后,已曾与有妇之夫保尔·朗之万私通;伟大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叔本华尽管是世人仰慕的精神导师,但也曾经把聒噪的女裁缝推下楼致使人家终身残疾。

童话何为:维多利亚小说的童话主题新解

童话何为:维多利亚小说的童话主题新解

童话何为:维多利亚小说的童话主题新解摘要:通过分析《简·爱》《奥德利夫人的秘密》《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怀尔德菲尔山庄的房客》《白衣女人》和《我们共同的朋友》等六部维多利亚小说的童话主题,考察维多利亚社会性别观念的表征系统怎样影响到作者的话语策略以及与之相关的性别立场,指出女性作家创作中性别建构的反本质主义特征。

关键词:维多利亚小说童话主题女性主义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是童话繁荣的时期,欧洲及东方经典童话得以翻译引进,英国本土以儿童为本位的童话创作得到发展,此外成人化叙事中也大量运用了童话主题。

有论者指出“从威廉·萨克雷、查尔斯·狄更斯、威尔基·柯林斯到安东尼·特罗洛普,从勃朗特姐妹到乔治·艾略特,几乎所有维多利亚小说都或多或少地指涉着一个童话世界”[1] (P.1 )。

本文延续以上思路,考察童话主题在小说的转换过程中,社会观念的文学表征发挥了怎样的叙事功能,并进而影响到作者的话语策略以及与之相关的性别立场,由此来达到特定的意识形态目的。

一、经典童话与维多利亚小说的互文源于民间故事和神话的“灰姑娘”故事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埃及,流传于各国的“灰姑娘”故事有700多个版本。

《牛津儿童文学指南》指出虚构一个贫穷的女仆成为公主是现代西方文学中最流行的童话①(PP.118-120),灰姑娘正是其代表。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1847)中,简与灰姑娘命运相似,经历舅母一家的虐待、慈善学校的悲惨生活后与罗切斯特过上幸福的生活。

玛丽·布雷登的惊悚小说《奥德利夫人的秘密》(1862)则讲述了灰姑娘的婚后生活,家庭教师露西·格雷厄姆“缔结了一桩显然是高攀显贵的有利婚姻”[2] (P.7 ),故事就从露西成为从男爵夫人之后开始讲起。

“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 the Beast”)的类似情节在许多国家都曾流行。

路遥_人生_爱情内涵新解(1)

路遥_人生_爱情内涵新解(1)

筅一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发表于1982年。

将近30年的时光淘洗,并没有使作品失去其独有的艺术魅力。

《人生》是当年中篇小说大潮中出现的,至今依然为读者喜爱、并为研究者持续关注的为数不多的中篇佳作之一。

探讨个中原因,有如下三个方面:其一,《人生》依然是我们认识和解读那个特定时代社会生活的经典文本。

《人生》所表现的,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社会解冻复苏的变动迹象,及其在人的思想精神上的投影。

路遥敏锐地感应和捕捉到时代变化的脉搏,并在理性的思考还没有成型的时候,用文学感性的手段,描摹出中国偏远乡村和城镇的世道人心。

《人生》带着那个时代的特殊印记,叙述上也不无粗疏之处,但它最大可能地凝聚了丰富的人生内容和社会变动的诸多信息,具有复杂多义的思想内涵。

更为可贵的是,路遥在巨大的情感力量推动下写就《人生》,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底层年轻人起步奋斗中,理想、激情、惶惑和痛苦交织于一体的精神世界,激起了社会心理强烈和持久的共鸣。

相较于路遥后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篇《人生》虽然不及前者内容宽广深厚,艺术上也不及前者成熟,但传统观念和现代意识的剧烈冲突,使得《人生》中情感河流的激越程度,情感构成的矛盾焦灼状态,又超出了前者。

思想的矛盾乃至无解,既让《人生》切中文学的情感本质,也造就了《人生》潜在的阐释空间。

其二,集中承载着《人生》丰富内涵的高加林形象,因其塑造的生动性和现实主义典型意义,依然在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独具光彩。

对路遥来说,没有《人生》的艺术准备,《平凡的世界》无从达到超越的境界,而《平凡的世界》的成功,却不能够取代《人生》的艺术价值,《人生》在某些方面的创造,比如高加林的形象刻画,即使长篇中也很难有人与之比肩。

《人生》对于路遥文学世界的重要性,应该不亚于《平凡的世界》,甚至可以说,《人生》有了高加林,它在当代文学史的位置就是无可替代的。

从文学研究的角度看,高加林形象,既是进入路遥广阔文学世界的入口,也是我们无法绕过的关键性人物。

抓住关键词句这把金钥匙,高效解读小说文本

抓住关键词句这把金钥匙,高效解读小说文本

抓住关键词句这把金钥匙,高效解读小说文本作者:路靖来源:《新课程·中学》2017年第10期摘要:通过小说文本的关键词学习,可以更好、更深入地解读小说的内容,让学生能从关键词中找到文本的精髓,并且对文章进行总结、分析,极大提升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说文本;解读;关键词句要想上一堂出彩的语文课,光照搬各类现成的教案资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具备独立解读文本的基本功。

笔者在一线教学工作中总结出:从关键词句切入可以高效解读小说文本。

下面笔者就以教学泰格特的小说《窗》为例来谈一谈。

一、检查预习,感知情节今天我们学习泰格特的《窗》,首先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开火车朗读:静养治疗、津津有味、愈加克制、彻夜难眠、呼吸急促、纹丝不动、大惊小怪、气喘吁吁、光秃秃。

2.在读准确的基础上,你能将它们连成一个《窗》的故事吗?3.感谢你流畅完整的表达,大家觉得这个故事最令你感到意外的情节是什么?(结尾,板书)本环节从词语入手,不仅让学生认读了生字词,梳理了小说情节,还锻炼了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可谓是一箭多雕。

二、五读结尾,理解小说(一)初读结尾,感知靠窗病人1.“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对于这句话的语序,你有疑问吗?比较“他看到的只是一堵光秃秃的墙。

”你发现“光秃秃”前置了,起强调作用,为什么要强调“光秃秃”?2.我们一起来读一读4、5两段,边读边思考:你理解靠窗病人为什么每天给病友描述自己并没有看到的美景吗?(从中你读出靠窗病人是个怎样的人?)3.热爱生活、善良坚强乐观……4.让我们带着对靠窗病人的理解一起来读一读结尾,注意重读“光秃秃”。

(二)二读结尾,感知不靠窗病人1.“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你认为还可以重读什么?(只是)2.你从“只是”一词读出不靠窗病人此时怎样的感受?结合文章内容,两人一小组来辩一辩。

一种观点是他感到羞愧、自责、悔恨:原本善良(“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

文学发现·写作在场·多义呈现——关于当代长篇小说及文学创作的三个关键词

文学发现·写作在场·多义呈现——关于当代长篇小说及文学创作的三个关键词

《长江丛刊》2018.031文学发现·写作在场·多义呈现——关于当代长篇小说及文学创作的三个关键词■李俊国把长篇小说比喻为“文之重器”,并不为过。

长时段,全景式,多义性,大容量,巨制型,史诗性,长篇小说的这些特征,使得长篇成为各类文体中的重镇。

在各类文学奖项中,“茅盾文学奖”,成为分量最重角逐最激烈的一个文学奖项。

在作家们的写作竞技中,是否能写长篇小说,是否能有“打得响”的长篇小说,成为创作竞技的一个潜在标准。

多种原因,促成长篇小说的竞赛式写作热情和创作体量的“繁荣”态势。

据不完全统计,湖北省近五年长篇小说近200部,我国每年出版长篇小说6000部左右。

面对如此重要的文学门类,如此巨量的创作对象,在看似“繁荣”,“丰收”的长篇景观背后,似乎留有太多的隐忧,需要我们的文学从业者们冷静地反思:关于文学本体方面的,关于长篇书写姿态方面的,关于小说艺术呈现方式方面的多种思考。

一、文学发现性:长篇小说的当代功能什么是长篇小说?或者,长篇小说的本体功能是什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西学语境中,长篇小说多从“虚构”,“叙事”,“形式和长度”等形式层面立论。

“英文中至少有两个名词意指小说,一是fiction ,指其本性是虚构;一是novel ,指其形式和长度,它和短篇小说(short fiction )不同,……还有另一个意义较广泛的名词narrative (叙述),指的是小说的基本功能是叙事,但它必须和虚构和形式连在一起。

”在中国语境里,多从“认识论”,“价值论”层面立言。

所谓“文学,为xx 服务”,“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或艺术再现”,一直是文学研究者和文学创作者关于文学的功能表述,也一直成为长篇小说的功能理念和写作追求。

长度与容量,叙事或者虚构,反映或者再现,都是长篇小说的特征和功能,但,这些只是它们的表层特征或者功能之一,而不是长篇小说的“本体”的特征和功能。

那么,在今天的文学边缘化,电子资讯化时代,什么是长篇小说的本体功能呢?米兰·昆德拉在总结欧洲文学传统和梳理论述欧洲当代小说时一再强调“发现只有小说才能发现的,这是小说存在的唯一理由”。

王小波小说叙事中的21个关键词

王小波小说叙事中的21个关键词

王小波小说叙事中的21个关键词
叶端
【期刊名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年(卷),期】2023()2
【摘要】王小波善于发掘语词的内涵和力量。

他的小说中,通常是一组概念相互作用。

无论对理解王小波的思想还是叙事,这些词都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在《革命时期的爱情》里,他使用随机、中彩、神奇等词共同讨论个体与时代之间的关系。

在未来乌托邦小说中,使用直露、影射、叵测、合作等词表现人物的政治处境。

为了表现特殊时期的人物状态,梦游、发愣、渗着、装傻、想入非非、装神弄鬼等一系列词语也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性。

此外还有不少专有名词。

正是通过对关键词的定义和再定义,小说的中心主题、思想主题才被最终揭示出来。

【总页数】14页(P157-170)
【作者】叶端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王小波小说非叙事性话语对鲁迅小说“杂文笔法”的继承及其差异
2."性"的扭曲与"人"的异化——论王小波小说的"性叙事"在主体建构中的意义
3.狂欢传统与文革
叙事“油滑的开端”——论王小波小说《黄金时代》中的文革书写4.论王小波小说叙事的时间问题5.论王小波小说叙事的“自我定义结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认识小说的四个关键词

认识小说的四个关键词

纳博科夫说,小说家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教育家和魔法
师,“一个大作家集三者于一身,但魔法师是其中最重要 的因素,他之所以成为大作家,得力于此。” 所谓的魔法师角色,其实就是一个善于撒谎并且能够将谎 言编得天衣无缝的人,是一个善于夸大生活却又让人看不 出破绽的人,换言之,是一个在叙述技法上颇为高超的人。
我认为,“以轻写重”的叙事策略很重要。
用卡尔维诺的话说,就是要用“一种倾向 致力于把语言变为一种像云朵一样,或者 说得更好一点,像纤细的尖埃一样,或者 说得再好一点,像磁场中的磁力线一样盘 旋于物外的某种毫无重量的因素”,然后 在这种接近于飞翔的语境中,慢慢地呈现 出深邃而凝重的思想内涵,犹如海明威所 说的“冰山原理”那样。
略萨认为:“针对现实世界应该自己当家
作主。当小说中发生的一切让我们感觉这 是根据小说内部结构的运行而不是外部某 个意志的强加命令发生的,我们越是觉得 小说更加独立自主了,它的说服力就越大。 当一部小说给我们的印象是它已经自给自 足、已经从真正的现实里解放出来、自身 已经包含存在所需要的一切的时候,那它 就已经拥有了最大的说服力。”
人物。可以是人,是其它动物,是虚无的
鬼神,符号没变,身分变了,它们身上所 承载的审美功能和精神内涵也会变。但他 们必须是一个具有丰沛实体的艺术形象。 卡尔维小说《祖先三部曲》中的人物—— 分成两半的子爵梅达尔多、树上的男爵柯 希莫、不存在的骑世阿季鲁尔福,像古代 神话人物,但又绝对不同于它们。 当然,现代派小说不一样,人物是高度抽 象的符号化的。
看一个小说家是否优秀,首先不是看他的
作品如何地感动人,而是要看他对各种故 事元素的处理,看他对各种元素自由组合 的技能,即叙事潜能。 不要轻信少年作家、天才作家、灵感作家。 这种说法,误人的成份居多。敏感是需要 的,那是对语言、对叙述的准确性和生动 性的要求。

南朝小说词语考释

南朝小说词语考释

南朝小说词语考释范崇高(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四川自贡643000)摘要:对南朝小说词语的考释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已有的研究成果中个别词语尚有进一步商讨的余地。

文中对南朝小说里的四条词语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汉语大词典》“澳”下的“刷洗”义不能成立,其中两条书证中的“澳”分别应解释为“加热”和“以水添釜”;“薄(簿、箔)”的计量用法源于“圆形箕”义,而不该解释为“块片”;“黄头鲜卑”中的“黄头”指黄头发,并非“黄须”之误;“欧阳火”是民间由“阳火”的“阳”联想到“欧阳”姓氏而附会成的词语。

关键词:中古汉语;南朝;古代小说;词义中图分类号:H1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8580(2010)06-0060-04收稿日期:2010-09-08作者简介:范崇高(1965-),男,四川兴文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词汇训诂学。

平日研读中古小说时,每每得益于时贤大作的启发,许多词语训释的疑问冰释于怀。

但也有个别词语的解释终觉未安,于是进一步做了一点探讨。

今选出四条考释结果呈献于后,囿于水平,多有妄说,望同行不吝指教。

澳《世说新语·汰侈》:“王君夫以米台糒澳釜,石季伦用蜡烛作炊。

”《异苑》卷一:“晋义熙初,晋陵薛愿有虹饮,其釜澳须臾,噏响便竭。

愿辇酒灌之,随投随涸,便吐金满釜。

于是灾弊日祛,而丰富岁臻。

”《汉语大词典》“澳2(ào )”的首义是“刷洗”,所举书证就是上面两例[1]。

而根据我们的考察,以上两例中的“澳”都不是“刷洗”之义,“澳”的“刷洗”义是很难成立的。

试分述于下:先看《世说新语》例。

《资治通鉴》卷八一“晋太康三年”:“愷以米台澳釜,崇以蜡代薪。

”胡三省注:“今台、明谓以水沃釜为澳镬。

”徐震堮先生据此解释“米台糒澳釜”说:“糒,干饭。

谓以饧糖和饭擦锅子。

”[2]随后,《世说新语》研究者几乎都用“洗刷、擦洗”来解释“澳”。

然而用饧糖或是干饭来擦洗锅,确实让人费解,所以《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中才会想当然地把这句改为“以酒沃釜”,语意似通,但已非原文。

小说关键词新解

小说关键词新解

小说关键词新解路文彬2013-2-17 11:40:30 来源:《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海口)2005年04期第104~109页【作者简介】路文彬,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北京100083)【内容提要】小说文体内涵的历时性变迁不仅可以通过其关键词的增减变化体现出来,亦可以通过其自身含义的变化体现出来;论文正是试图运用这种方法,经由对小说关键词的重新梳理和阐释,显示出小说文体的历史差异,同时亦反映出作家小说观念的变革历程。

【关键词】小说/关键词人物人物在小说中的重要性通过我们的阅读记忆便可以得到证实。

回想一下,有哪一部能够令我们刻骨铭心的小说,不是由于其中人物的功劳?《红楼梦》、《阿Q正传》抑或是《堂·吉诃德》、《约翰·克利斯朵夫》……正是因为其中这些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际遇,我们的阅读才随之变成了一次次活生生的历险旅程。

这些人物令我们为其喜悦,也令我们为其悲哀,总之是令我们为其牵肠挂肚。

不论他们是善良还是邪恶,精明或是愚蠢,他们都会以一种与众不同的鲜活个性让我们难以释怀。

而且,仅仅通过我们在此随意提及的这四部小说,也不难看出,有相当多的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实际上都不过是某个人物的传记而已。

我们关心一部小说,往往就是在关心其中某个人物的命运。

但是,这也并不是说所有的小说人物都会拥有这样的魅力,像林黛玉、约翰·克利斯朵夫等恰恰就是这样的典型。

只有那些能够被称之为“典型”的人物,才可能真正进入我们的心灵世界。

就某种程度而言,典型形象的塑造可以看作是一部作品取得成功的标志;甚至能体现出一个作家的伟大成就。

诚若我们一想起蒲松龄,便即刻会想到他笔下那一系列栩栩如生、性情各异的狐妖鬼魅;而一谈及萨特,我们自然就会记起其《厌恶》里那个阴郁的主人公洛根丁。

这就难怪荣格会这么说:“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1] (P197)不难设想,如果没有阿Q,作为小说家的鲁迅将会逊色多少?所以,塑造出典型形象几乎成了所有小说家们要毕生致力的创作目标。

新文学汉语关键词的重新释义

新文学汉语关键词的重新释义

新文学汉语关键词的重新释义
罗莉;宋剑华
【期刊名称】《晋阳学刊》
【年(卷),期】2015(0)6
【摘要】在新文学的具体实践当中,“礼教”与“庸俗”一直都被视为是中国传
统文化的负面因素,受到广大作家的猛烈攻击。

然而,新文学作家却人为地混淆了这两个对立概念,他们错误地把“庸俗”当做“礼教”,同时又用精英文化的“礼教”,去批判民间流行的“庸俗”,进而导致了新文学以传统去反传统的奇特现象。

【总页数】4页(P23-26)
【关键词】新文学;礼教;庸俗;概念混淆
【作者】罗莉;宋剑华
【作者单位】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00;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州510665;暨南大学中文系,广州5106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9.9
【相关文献】
1.对外汉语文化词语词典中收词、释义的研究——以《NTC中国文化关键词词典》“文化、习俗”部分为例 [J], 刘艳青
2.“汉语新文学”话题的热议——“汉语新文学”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J], 张
冬明
3.浅谈从古汉语常用字释义谈古汉语释义技巧 [J], 戴顺
4.由《比雅》的释义看《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的释义疏忽 [J], 魏净
5.汉语释义元语言系统研究的拓荒之作——《汉语释义元语言研究》和《现代汉语释义基元词研究》对读 [J], 刘娅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关键词新解路文彬2013-2-17 11:40:30 来源:《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海口)2005年04期第104~109页【作者简介】路文彬,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北京100083)【内容提要】小说文体内涵的历时性变迁不仅可以通过其关键词的增减变化体现出来,亦可以通过其自身含义的变化体现出来;论文正是试图运用这种方法,经由对小说关键词的重新梳理和阐释,显示出小说文体的历史差异,同时亦反映出作家小说观念的变革历程。

【关键词】小说/关键词人物人物在小说中的重要性通过我们的阅读记忆便可以得到证实。

回想一下,有哪一部能够令我们刻骨铭心的小说,不是由于其中人物的功劳?《红楼梦》、《阿Q正传》抑或是《堂·吉诃德》、《约翰·克利斯朵夫》……正是因为其中这些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际遇,我们的阅读才随之变成了一次次活生生的历险旅程。

这些人物令我们为其喜悦,也令我们为其悲哀,总之是令我们为其牵肠挂肚。

不论他们是善良还是邪恶,精明或是愚蠢,他们都会以一种与众不同的鲜活个性让我们难以释怀。

而且,仅仅通过我们在此随意提及的这四部小说,也不难看出,有相当多的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实际上都不过是某个人物的传记而已。

我们关心一部小说,往往就是在关心其中某个人物的命运。

但是,这也并不是说所有的小说人物都会拥有这样的魅力,像林黛玉、约翰·克利斯朵夫等恰恰就是这样的典型。

只有那些能够被称之为“典型”的人物,才可能真正进入我们的心灵世界。

就某种程度而言,典型形象的塑造可以看作是一部作品取得成功的标志;甚至能体现出一个作家的伟大成就。

诚若我们一想起蒲松龄,便即刻会想到他笔下那一系列栩栩如生、性情各异的狐妖鬼魅;而一谈及萨特,我们自然就会记起其《厌恶》里那个阴郁的主人公洛根丁。

这就难怪荣格会这么说:“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1] (P197)不难设想,如果没有阿Q,作为小说家的鲁迅将会逊色多少?所以,塑造出典型形象几乎成了所有小说家们要毕生致力的创作目标。

至于典型形象的秘密,用别林斯基的话说就是“熟悉的陌生人”——“个人,同时又是许多人,一个人物,同时又是许多人物,也就是说,把一个人描写成这样,使他在自身中包括着表达同一概念的许多人,整类的人。

”[2] (P24)因为熟悉,所以令我们感觉亲切;因为陌生,所以令我们感觉新鲜。

这既亲切又新鲜的感觉,怎能不牢牢抓住我们的记忆神经?基于此,别林斯基进而断言:“典型性是创作的基本法则之一,没有典型性,就没有创作。

”[2] (P25)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在他的《小说面面观》一书中,将小说里的人物分成了扁形的与圆形的两类。

后者意指的其实就是那些能够博得读者认同的典型人物,他们是立体的,生动的,可以通过感染读者确立自己的真实地位,从而收获长久的生命力。

为了达到这种艺术效果,小说家们曾一度极尽描写之能事,将文字当成了画家手中的油彩;恨不得把人物所有的特征都一览无遗地展示在书页上。

故此,外貌刻画是从不被省略的,正如贾宝玉一出场,作者便不忘交代他“……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久而久之,这样的描写竟然模式化了,正面人物的面相总是俊美可爱的,反面人物的面相则永远是丑陋委琐的。

这种脸谱显然很不符合生活之中的真实,它成为读者信赖典型形象的一个极大障碍。

于是,许多其貌不扬的正面人物和仪表堂堂的反面人物便应运而生了。

人们再也无法凭借外表来判断人物的好坏了。

并且,一些性格复杂、品质不那么一目了然的人物也跟着出现了。

这可说是小说人物塑造史上的一大进步,但这种进步却没能赢得现代派小说家们的喝彩。

因为他们对于人物在小说中那至高无上的地位,久已心存不满了。

法国现代“新小说”流派的先驱人物娜塔丽·萨洛特就曾这样幸灾乐祸地说道:“自从《欧也妮·葛朗台》盛行以后,小说人物具有极大的影响,他高踞于读者与作者之间,成为两者共同关注的对象,如同文艺复兴前期的油画上那些站在众施主之间的圣者一样。

但是现在,小说人物却不断地日益失去了所有的特性和全部的特权了。

”[3]情势似乎确实如此,后来的小说家们越来越不重视对其人物的精雕细琢了。

他们拒绝说明人物的长相,甚至拒绝告诉人物的出身。

卡夫卡《城堡》里的那位主人公居然连个姓名都没有,一个字母“K”就代表了他的全部。

人物的这种符号化的确在降低着他在小说中的分量,它使读者的目光分散在作者所要讲述的事件上。

然而,这只不过是小说的又一种写法罢了,它终究不能证实人物的无关紧要。

归根结底,人与事是无法分开的,任何事件都需要人物来承担。

没有人物就没有事件。

即使卡夫卡真的不在乎他的那位土地测量员,我们在目睹完他一连串莫名其妙的遭遇之后,也还是不能不对他产生深刻的印象。

长篇小说那漫长的过程要想让我们不记住它的人物,而仅仅记住它的精彩事件,这实在很难。

事实上,事件愈是精彩,人物反而愈是容易为我们所记住。

也许只有博尔赫斯那种极力弱化现实,专注于制造叙事诡秘效果的短篇小说,才可能不让人物给我们留下什么记忆吧;但是,其中的事件不也同样难以给我们留下什么记忆吗?我们最后获得的常常只是那么一种朦胧、怪异的美学效果而已。

博尔赫斯的小说毕竟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小说,常规意义上的小说总是有关人和事的小说。

可是应该承认,在现代派小说的启示之下,人们已经放弃了对小说人物来龙去脉刨根问底的习惯。

典型形象如今已经不复存在,[4] 因为作家不再乐于将其人物视为某种“类”的象征。

他们更愿意通过对个性的强调,揭示出我们此刻的生存境遇。

至于他们对小说人物历史背景和体态容貌的忽视,则是试图借此让读者把注意力转向人物的内心深处。

再说,作家们也意识到了外在的视觉化描写压根就不是文字的优势,空缺处理反倒给了读者一个自由想像的空间。

避短以扬长,何乐而不为?故事故事是小说的基本形态,或者说是小说的雏形;而小说则是对于故事的全面完善。

一个单纯的故事只是故事,不是小说;因为故事要成为小说,还需要更多的“装饰”,比如场面的设置,比如氛围的铺垫等等。

有一本我们可能都很熟悉的杂志,名叫《故事会》,那里面的篇什只能被称为故事,而不能被称为小说。

不信,再看看另一本我们同样可能都很熟悉的名为《小说月报》或者《小说选刊》的杂志,我们也许就明白了,故事跟小说到底是不一样的。

显然,小说比故事更高级,也更复杂,故事仅仅是小说的一个核心而已,有时,有些小说尤其是那些所谓的现代派小说,甚至连这个核心都干脆不要了。

但是,这并不说明小说真的可以离得开故事。

任何一种小说都是一种讲述,而所有的讲述都是关于某个事件的讲述。

这“某个事件”其实就是故事。

那些号称将故事逐出小说的现代派小说,只是不再像传统小说那样讲述故事罢了。

它们有意淡化故事的功能,竭力不让读者在读过之后首先对故事产生什么深刻的印象,它们更渴望你重视的是其故事别出心裁的讲述方式,是主题意欲揭示的一个不为你所知的生存秘密。

不过,归根究底,它们并没有彻底摆脱掉故事。

所以,即使是法国现代“新小说”流派的另一位先驱人物罗伯—格里耶,也不能不承认:“小说的根本,它存在的理由,它内在的东西,将仅仅只是它所讲述的故事。

” [5] (P96)尽管我们在看完罗伯—格里耶的《橡皮》、《窥视者》、《嫉妒》等一系列小说之后,发现他从来就没有刻意去经营一个故事,但此种现象却恰恰可以作为一个反证来证明小说离不开故事。

小说又怎么能离得开故事?毕竟,小说是我们人生的一种虚拟化形式,而每一个人的一生又都可以看作是一段故事。

从生到死,即是我们的故事由开始到结束的过程。

只要小说还与我们的生活相关,它便不可能不继续执着于故事。

事实上,大多数人最初之所以选择小说家这一行当,正是源于他们讲故事的冲动。

那位坚持使用意第绪语写作的小说家辛格,一生都非常迷恋故事的讲述。

看到越来越多的现代小说家在试图告别故事时,他曾不无伤感地表示:“我觉得,讲故事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成为一种被遗忘的艺术。

但是,我自己则尽力设法不要患上这种健忘症。

”(注:《艾萨克·巴希维斯·辛格访问记之一》,董乐山译,载《现代小说题材与技巧》,何帆等编选,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3月版。

)他还说:“把讲故事从文学中取消,那么文学便失去了一切。

文学就是讲故事。

”(注:《艾萨克·巴希维斯·辛格访问记之二》,程锡译,载《现代小说题材与技巧》,何帆等编选,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3月版。

)当然,故事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对于讲述者倾诉欲望的满足这一点上,就接受者而言,它也同样是重要的。

人们对于故事的浓厚兴趣,已经表明了他们对于故事的需要。

这方面最好又最著名的例子着实莫过于《一千零一夜》了,智慧的舍赫拉查德竟然借助于讲故事这一手段驯服了残暴的苏丹国王,从而拯救了她那些无辜姐妹的性命。

但是,这又并非说明所有的故事能够发挥如此惊人的作用,至少,那些平淡无奇的故事是不包括在内的。

每个人都可能有讲故事的能力,但不一定每个人都有讲好故事的能力。

好故事是一种创造,是以想像和虚构为翼的自由飞翔。

它来自于现实大地,却又高蹈于云霄之上。

它关注我们的人生,同时也提升我们的人生。

然而,要将这样的故事真正落实,它必须首先能够引起我们的兴趣,并且抓住我们的兴趣。

也就是说,它必须得触及我们的心灵,能够感动或者激动我们。

好故事里应该贯穿着一种紧张的东西,惟有这样才能保证其使命的完成。

英国著名的间谍小说作家勒卡雷说过:“‘一个猫坐在草垫子上头’,这不是个故事。

‘一个猫坐在一头狗的垫子上’,这里头就有故事了。

”(注:《约翰·勒卡雷访问记》,程锡译,载《现代小说题材与技巧》,何帆等编选,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3月版。

)勒卡雷的这个比喻,岂不就是在强调故事的紧张性?总之,好故事一定要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它必须能够唤起我们的好奇,然后再让我们去牵挂。

当然,它还得同时要令我们能够信服。

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有些小说非常喜欢使用这样一种开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事实证明,这样的开头对于套牢读者的目光的确十分奏效。

因为对于所有的故事,我们都是怀着真实期待的。

倘若某个故事无法让我们感到真实,我们便会觉得自己的热情受到了侮辱。

这可是一个不小的罪过啊。

但随着我们对小说这一独立世界的认可,我们开始意识到小说中的真实不能只局限于现实里业已发生的事情;小说中的真实是一种想像和虚构的真实,是一种真实的谎言,它通过欺骗使我们获得真理。

于是,故事对讲述者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有生活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你还必须同时拥有超凡的想像和虚构能力。

叙事叙事首先要求的是小说家的语言功底,只有在确保能够准确、流畅地使用母语的前提下,叙事才可能被真正谈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