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作为工作压力调节变量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0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10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10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一、概述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研究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和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自我发展问题日益凸显。

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或实现目标的能力的信念和期望,对于大学生的学业成就、职业发展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需求,也能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

十年来,我国学者在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们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作用效果。

这些研究不仅涉及到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职业自我效能感,还包括社交自我效能感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 自我效能感概念界定自我效能感,源自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或达到某个目标的能力的信念和期望。

在学术研究中,自我效能感被看作是个体动机、行为和成就的重要中介变量。

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在教育、职业、心理健康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其学业成就、职业发展乃至整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对于大学生而言,自我效能感主要体现在他们对自己学习能力、社交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价和信心。

这些评价不仅影响着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中的选择和努力程度,也关系到他们面对挑战时的心理适应和应对策略。

深入研究和理解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内涵、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学者在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这些研究不仅探讨了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内涵和结构,还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为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摘要:从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作用、测量方法上进行梳理,并呈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以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测量;研究综述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心理健康逐渐受到了大众的关注,早期的研究集中在哪些因素会危害人们的心理健康,近年来,广大研究者们逐渐把关注点转移到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素上,而自我效能感则是能够有效促进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1概念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1977年班杜拉在《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首次提出的。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实现特定的目标时,对自己完成该行为的能力所做出的判断或信念。

[1]国内外研究者们也各自对自我效能感概念进行了界定。

如,一般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面对不同环境时一种基本的自信心(Schwarzer,1997);[2]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是否可以完成某项任务所具有的自信(董奇,1994)。

[3]班杜拉在后续的研究中发现(1986),个体在某一特定的领域的高自我效能感可以泛化到其他的领域中去,这就是个体的一般自我效能感。

大多数研究中涉及的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一般自我效能感。

2自我效能感的作用班杜拉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需要做出决定,活动要不要进行以及怎样进行。

人们总是习惯于回避自己认为不能胜任的活动,而参与自己有把握胜任的活动。

人们正是依据对自我效能感的判断而做出选择的。

积极的效能感能够有效帮助个体发展胜任能力。

(2)影响个体努力程度以及持续的时间自我效能感越强,越能够付出更多的努力,也能够坚持越长的时间。

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在遇到挫折时容易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放弃努力,而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则更喜欢接受挑战。

(3)影响人的思维过程当个体在行动过程中遇到挫折时,高自我效能的人会给予自己积极的自我暗示,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采取相应的行为;而低自我效能的人则通常关注自身的不足,把困难扩大化,害怕失败,从而退缩。

自我效能感作为工作压力调节变量的研究综述

自我效能感作为工作压力调节变量的研究综述

应对交互作用对压力结 果的影响, 最后指出了以往关于自我效能感调节作用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自我效能感; 工作压 力; 调节变量
中图分类号: B849; C93
பைடு நூலகம்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职业竞争的加剧, 工作
压力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愈来愈受到关注。高 强度的压力不但有损个体身心健康, 还给组织带 来消极影响, 如降低工作绩效, 引发工作不满、倦怠 和离职等。最近组织压力管理研究逐渐开始关注个 体差异因素, 如人格特征、自我效能感、自尊等在工 作压力中的调节作用, 其中, 自我效能感是 Bandura 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 对个体应对压力有明显 的调节作用, 是工作压力研究中的重要变量。 2 组织中的工作压力 2. 1 工作压力的两个通用模型 2. 1. 1 Robbins的 压力源 - 压力体验 - 压力结果 模型
! 66!
人类工效学 2006年 12月第 12卷第 4期
Jou rnal of A pplied P sycho logy, 2000, 85 ( 4 ): 512 52 5. [ 4] Bandura A. Socia lF 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 ction: A Soc ia l Cogn itive T heo ry[M ]. Eng lew ood C liffs, N J: P rentice- H al,l 1986. [ 5] Sta jkov ic A D, Luthans F. Se lf- e fficacy andW orkrelated Pe rfo rm ance: A M eta - ana lysis[ J]. P sycho log ica l Bu lletin, 1998, 124( 2) : 240- 261. [ 6] Judge T A, Bono J E. R elationsh ip o f Core Se lf- eva l uations T ra its- - se lf- esteem, G eneralized Se lf- ef ficacy, Locus o f Con tro ,l and Em otiona l Stability - w ith Job Satisfaction and Job P erform ance: A M eta ana lysis[ J]. Journal of A pplied P sycho logy, 2001, 86 ( 1): 80- 92. [ 7] R aghuram S. W o rk- nonw ork Conflict and Job Stress Am ong V irtualW orkers[ J]. H um an R esourceM anage m ent, 2004, 43( 2& 3): 259- 277. [ 8] Bassam H. E ffectiveness of Com pute r T ra ining: T he R o le ofM u ltilevel Compu ter Self- efficacy[ J]. Journa l o f O rganiza tiona l and End U ser Computing, 2006, 18 ( 1): 50- 68. [ 9] Lu C Q, S iu O L, Cooper C L. M anag ers∀ occupationa l Stress in China: the Ro le o f Se lf- e fficacy [ J]. Pe r sona lity and Lnd iv idual D ifferences, 2005, 38( 3): 569 - 578. [ 10] M one M. R e la tionsh ips be tw een Se lf- concepts, A s p irations, Em otiona lR esponses, and Intent to Leave a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趋势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趋势
究现状
二、组织行为学中的自我效能感研究现状
在组织行为学中,自我效能感对于个体的绩效、动机、目标设定以及组织氛 围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学者们开始自我效能感在组织管理中的应 用,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
二、组织行为学中的自我效能感研究现状
首先,一些学者研究了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个体 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其工作绩效也越好。这可能是因为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在面 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积极应对并付出更多的努力,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及特点
一、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及特点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某项任务或达成某种目标所持有的信心 和自我评价。这个概念最早由社会心理学家Bandura提出,他认为自我效能感是 个体在特定领域中对自身能力的判断和评估,而非仅仅是对自身整体能力的评价。 自我效能感具有以下特点: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组织 行为学发展的新趋势
目录
01 一、自我效能感的定 义及特点
02 二、组织行为学中的 自我效能感研究现状
03 三、自我效能感在组 织管理中的应用
四、自我效能感对于
04 组织行为学发展的启 示
05 五、结论
内容摘要
随着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个体在组织中的心理和行为, 其中自我效能感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 完成某项任务或达成某种目标所持有的信心和自我评价。在组织行为学中,自我 效能感对于个体的绩效、动机、目标设定以及组织氛围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次演示将对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探讨其在组织行为学发展中的新 趋势。
二、组织行为学中的自我效能感研究现状
其次,另一些学者探讨了自我效能感对目标设定和动机的影响。他们发现, 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其设定的目标也越高,同时也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达成 这些目标。此外,自我效能感还对个体的动机产生影响,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 倾向于追求挑战性目标,而不是选择容易的目标。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趋势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趋势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1——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趋势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姚凯副教授2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概念[1],在《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一书里,他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在其以后的著作中逐步形成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框架体系。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和组织心理学家逐渐开始关注“自我效能感”在组织行为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比如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工作态度关系及相关工作行为关系的研究,而且还呈现逐年增多、研究范围逐渐细化的趋势。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组织变革的频繁,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迫切地要求人们不断地提高工作或职业自我效能感。

本文将全面回顾和剖析国内外有关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成果,对自我效能感在组织行为学前沿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进行前瞻性的分析和展望。

一、国内外关于自我效能感的本质和内涵的认识从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概念以来,学术界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呈现出方兴未艾的热潮,对自我效能感本质和概念体系的认识呈现出多样化和多角度的态势,通过有代表性的自我效能本质和内涵的综合认识,将为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把握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机制和应用领域提供不可或缺的理论前提。

1、对自我效能感本质的认识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影响自己生活的事件以及自己的活动水平施加控制的能力的信念”[2],是“个体对自己能够按指定水平来执行某个行动的信心”[13],管理者的自我效能感指的是“管理者能否利用自己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管理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14],因此自我效能感并非是一个人的真实能力,而是这个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评估和信心。

Bandura认为自我效能感是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衡量与评价的结果,而这种结果又转而调节人们对行为的选择、投入努力的大小,并且决定他们在特定任务中所表现出的能力[3]。

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新信息的获得而发生变化[4]。

自我效能感对压力应对的作用研究

自我效能感对压力应对的作用研究

自我效能感对压力应对的作用研究引言:随着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压力应对能力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其中,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个人信念,能够在压力应对中发挥关键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自我效能感对于压力应对的影响。

一、自我效能感的定义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认识到自己能够有效地完成任务的信念。

它是源于自身的信念和经验,在压力情境下,能够影响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

二、自我效能感与压力应对的关系1. 学术研究自我效能感在不同领域的研究中被广泛探讨。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倾向于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

他们更自信,更有动力去克服挑战,提高工作效率。

相反,缺乏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往往会选择消极的应对方式,容易产生焦虑和心理负担。

2. 工作场所在工作环境中,压力常常伴随着高强度的任务和时间限制。

具备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员工更有可能应对工作压力。

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完成任务,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团队合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反,低自我效能感的员工更容易被压力压倒,缺乏自信和动力,可能出现工作焦虑和抑郁情绪。

三、自我效能感提高的途径1. 成功体验成功体验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掌握一项技能或完成一项任务,个体能够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增强自我效能感。

因此,鼓励个体通过实践来培养技能,树立自信十分重要。

2. 社会支持与鼓励社会支持和鼓励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家庭、朋友和同事的支持和鼓励能够增强个体的信心和动力,激发他们积极面对压力。

3. 自我反观自我反观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力和表现的评估。

通过反思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个体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为提高自我效能感提供指导。

四、结论与启示自我效能感对于压力应对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应对挑战,减少负面情绪,提高工作效率。

因此,对于个人和组织而言,重视和培养自我效能感是十分必要的。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 2、强度
• 3、广度 2020/7/23
三、自我效能感理论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 (一)自我效能感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两个研究角度: 1、教师教学自我效能感 2、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
2020/7/23
三、自我效能感理论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 (二)自我效能感在职业选择中的应用研究
• 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决策和职业选择有直接的重大影 响, 而且对有关指标都有重要影响
2020/7/23
总结:
1、总之, 自我效能感不是技能, 也不是一个人的真 实能力, 而是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 力的自信程度。
2、自我效能感是只针对特定任务领域而言的
2020/7/23
二、自我效能感的理论
• (一)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 1、 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 2、效能判断决定着人们将付出多大的努力 以及在遇到障碍或不愉快的经历时,将坚持多 久
管理自我效能感
1、是预测管理者工作绩效的关键性变量
2、对管理者胜任管理工作职位的重要性
2020/7/23
2020/7/23
2020/7/23
二、自我效能感的理论
• (二)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与改变的因素
四个方面:
• 1、 个体行为的结果( 成与败) 影响最大
• 2、人们从观察别人所得到的替代性经验
• 3、他人的评价、劝说及自我规劝
2020/7/23
二、自我效能感的理论
• (三)自我效能感的特征维度
• 三个维度:
• 1、水平
• 最初将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应用于职业生涯发展 领域中是针对女性的职业发展的, 后来逐渐形成— —职业自我效能理论。
2020/7/23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引言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够有效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念程度。

自我效能感本质上是一种自信心和自我安全感,它能够影响个体的态度、行为和情绪。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已经成为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

一、自我效能感的内涵自我效能感最早由社会学家班德拉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后来被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德拉在社会认知理论中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自我效能感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信心:自我效能感是一种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心,即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地完成特定的任务。

2. 情感态度:自我效能感还包括个体对特定任务的情感态度,包括对任务的兴趣、喜好和兴奋等情感体验。

3. 勇于挑战:拥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可以使个体更加勇于挑战自己,不畏困难和挑战,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态度。

4. 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也能够激发个体的成就动机,让个体更有信心去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二、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个体的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和情境因素。

1. 个人因素:个体的个人特质、性格、天赋和能力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其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一个天生乐观、自信的人会拥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

2. 社会因素:社会的认可、支持和鼓励会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否则会对其产生负面影响。

3. 情境因素:任务的难易程度、成功或失败的经历、周围环境的影响等都会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

三、自我效能感的应用自我效能感在教育、职业发展和心理健康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领域:教育者和学生都应该重视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教育者可以通过肯定和鼓励学生的努力和成就,来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而学生可以通过积极的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在此之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不断深入,相关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

在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中,有许多研究者通过实验证据证实了自我效能感对于个体行为特征和心理状态的影响,得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结论。

美国心理学家班德拉在实验中发现,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其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业成就。

加拿大心理学家曼尼特等人通过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对于个体的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也具有显著的影响。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不仅对个体的行为和认知有影响,还对其情绪和心理健康产生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不断深入,自我效能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在教育领域,自我效能感被认为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许多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研究表明,通过教育干预活动,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其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

在企业管理领域,自我效能感被认为是影响员工工作绩效的重要因素,许多企业开始重视如何提高员工的自我效能感。

研究表明,通过管理干预活动,可以显著提高员工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其工作动机和工作绩效。

在临床心理学领域,自我效能感被认为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许多临床心理学家开始重视如何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研究表明,通过心理干预活动,可以显著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改善其心理健康状态。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重要的心理概念,对于个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中,许多研究者通过实验证据证实了自我效能感对于个体行为特征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在应用方面,自我效能感在教育领域、企业管理领域和临床心理学领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和应用,以更好地促进个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综述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综述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综述作者:林玉庆来源:本站原创添加日期:09-07-12 19:58:14 点击:2495摘要: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其一般学习论观点的逻辑产物。

本综述主要介绍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概念界定、形成机制、培养途径、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自我效能理论的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社会学习理论归因理论一、引言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一书中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并在其以后的著作中逐步形成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框架体系。

自我效能感被人们接受以后,广泛的应用在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十多年来,人们围绕着自我效能感这一研究课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在理论和实践成面上取得了一定的共识。

二、自我效能感的界定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正在逐渐成熟的概念。

目前尚无共同认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

综述已有研究我们可以概括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个: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正在逐渐成熟的概念。

目前尚无共同认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

综述已有研究我们可以概括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个:1、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A.Bandura,1986)。

2、是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Schultz)。

3、是使个体能够有效的同周围世界打交道的一种人格(Barfield,1974)。

4、是个体对特定环境作出反应的一种心态(Ashton&Webb,1986)。

5、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影响成绩所持的有效或无效的感觉(C.Midgley)。

6、是个人对自己所从事某种工作所具能力以及对该工作可能做到地步的一种主观评价(张春兴,1991)。

7、是个体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周国韬、戚立夫,1993)。

论自我效能在工作压力管理中的作用综述

论自我效能在工作压力管理中的作用综述

社会发展同时,对于一些特殊岗位的特殊职能人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研究,从而保证培训的有效性。

这种根据事业单位以及职员个人的实际需求,进行人力资源培训研究规划的方法,可以保证职员的培训热情,有助于职员将培训转化为实际岗位工作能力,还可以有效避免重复培训所带来的培训资源浪费。

(三)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考核机制。

对于事业单位职员的人力资源培训效果考核,不应只考虑到培训结束后的考核答辩,还应该对职员在培训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培训效果等信息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并将这些数据加入到培训结束后的考核成绩中,提升职员培训效果考核的全面性以及真实性,可以有效提升职员在人力资源培训过程中的专注度,从而保障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的效率。

而且,在人力资源培训考核方法的研究设计过程中,应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不同培训方式,分别设计相应的培训考核方案,进一步保证人力资源培训考核的真实有效。

同时,人力资源培训考核还应增加培训职员间的培训感受反馈,通过接受培训的职员间的相互交流探讨,不仅有助于职员间的互相取长补短,也有助于职员将培训内容与岗位工作联系在一起,从而促进职员将培训结果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提高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的质量。

四、结语基层事业单位做为面对群众的公益性服务单位,对于职员的技能知识与职业素养都有着一定的要求,而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可以不断提升职员的工作能力以及工作服务意识,并为基层事业单位挖掘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提高基层事业单位的办事效率,从而提升基层事业单位在群众中的认可度以及支持度,为基层事业单位的发展以及职能实现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1]白春华.培训在基层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探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7(06):37.[2]蔡健.上海市事业单位人员培训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3]张晋阁.我国公益性事业单位培训模式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3.[4]马桥艳.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5]董雪芳.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及创新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17(06):38-39.[6]张艳妍,晏承为.浅析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创新[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2).(作者单位:濮阳市华龙区胜利路街道办事处)论自我效能在工作压力管理中的作用综述谢 予◆ 摘要:工作压力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合理进行工作压力的疏导是当今管理学的重要课题。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一、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机制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社会认知理论、情绪调节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来形成对自己能力的评价。

如果一个人看到其他人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他就会通过观察和模仿来提升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情绪调节理论认为,情绪和情感状态对自我效能感有着重要的影响,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会提升自我效能感,而负面的情绪和情感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社会学习理论则认为,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积累经验和知识,并且通过社会交往和交流来提升自我效能感。

二、相关研究成果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涉及到多个领域,例如教育、心理学、管理学、运动训练等。

在教育领域,很多研究表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更容易取得好成绩。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动机。

在心理学领域,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够降低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提高个体的生活质量。

在管理学领域,领导者的自我效能感与团队绩效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领导者的自我效能感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创新能力。

在运动训练领域,运动员的自我效能感与运动表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更高的自我效能感意味着更好的运动表现。

三、应用价值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教育领域,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成绩。

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可以通过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来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在管理领域,领导者可以通过提高自己和员工的自我效能感来提高团队的绩效和创新能力。

在运动训练中,教练可以通过提高运动员的自我效能感来提高其运动表现。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综述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综述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综述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它涉及到个体对自己能够有效地管理、调节自己情绪的信心和信念。

这个概念在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并被广泛应用于情绪调节的研究和实践中。

一、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有效地管理、调节自己情绪的信心和信念。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二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各种情绪挑战。

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个人经历:个人经历是影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

过去的成功或失败经历、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等都会对个体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也是影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

来自家人、朋友、同事等人的支持和鼓励,能够提高个体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心理韧性: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挫折等负面情境时,能够保持积极心态、有效应对的能力。

心理韧性较高的个体,其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也相对较高。

三、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作用促进心理健康: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个体,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减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困扰,从而促进心理健康。

提高应对能力: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个体,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提高应对能力。

增强自信心: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个体,能够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增强自信心。

四、提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途径增加成功经验:通过增加成功经验,提高个体对自己情绪调节能力的信心和信念。

接受社会支持:寻求并接受来自家人、朋友、同事等人的支持和鼓励,提高个体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培养心理韧性:通过锻炼和提高心理韧性,使个体在面对压力、挫折等负面情境时,能够保持积极心态、有效应对。

学习情绪调节技巧:通过学习有效的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放松训练等,提高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

总之,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它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应对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1. 引言1.1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自我效能感在个体行为中的作用及影响因素,进一步深入了解自我效能感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以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通过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影响因素、测量方法等内容的探讨,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自我效能感的特点和作用机制。

通过研究展望的内容,可以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为实践中更好地运用自我效能感提供指导。

研究的意义在于促进个体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增强其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1.2 研究意义自我效能感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概念,指个体对自身能力在特定领域内的信心和信念。

研究自我效能感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个体更容易应对挑战、克服困难,更有信心面对挫折和失败,从而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

相反,自我效能感较低的个体可能会更容易陷入沮丧和消极情绪中。

自我效能感在工作和学习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研究表明,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有可能取得成功,更能克服困难、保持动力和专注力,更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研究自我效能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在工作和学习中的表现和成就。

自我效能感还与个体的决策行为和社会适应能力密切相关。

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决策,更有可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支持,更容易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研究自我效能感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的心理健康、工作学习表现和社会适应能力,还有助于指导个体实现自身潜力、提高生活质量。

深入研究自我效能感对于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自我效能感定义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有效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念和信心的程度。

这种信念涉及对自己的能力和技能的评估,包括对困难和挑战的应对能力的信心。

自我效能感是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德拉的概念,他认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其在某一领域的行为和表现。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摘要】本文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从概念和理论意义、影响因素、测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随后详细介绍了自我效能感在教育领域和工作场所的应用情况。

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学习和工作表现具有积极影响。

本文总结了目前研究的主要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提出了自我效能感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启示,为教育和职场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阐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和作用机制,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意义。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应用、教育、工作场所、影响因素、测量方法、总结、展望、启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自我效能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特质,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领域内完成任务的信心和能力感。

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行为、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也变得愈发深入和广泛。

研究背景方面,自我效能感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德拉提出,并在1986年被正式提出。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在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在心理学领域,自我效能感被认为是影响个体情绪和自我调节的重要因素。

在教育学领域,自我效能感被视为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

在管理学领域,自我效能感则被看作是影响员工工作表现和组织绩效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个体在不同领域内的信心和能力感,促进个体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发展和成长。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自我效能感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自我效能感在个体行为和心理状态中的作用机制,以便更好地指导个体在不同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通过研究自我效能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人们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的应对方式,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提高自我效能感来提升自身能力和实现更高水平的表现。

通过研究自我效能感,也可以为教育和工作领域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和支持,促进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表现。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自己能够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和信念。

自我效能感理论最早由社会学家班杰明·班德拉一提出,并由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迪乔斯基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和决策受到他们对自己能力的评价的影响。

也就是说,一个人对自己能力的信心越高,他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的表现就会更好。

自我效能感理论已经被广泛运用到教育、职业发展、心理健康等领域,为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自我效能感的源泉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包括个体的经验、社会情境和情绪状态。

个体的经验直接影响着其自我效能感。

成功的经历会增强个体对自己的能力的信心,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相反,失败的经历则会削弱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一个人在工作中获得了成功的经历,会让他对于未来的工作任务更有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

而如果一个人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降低他对于学习的信心,降低自我效能感。

社会情境也是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来源。

他人的评价和支持会直接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一位领导的肯定和鼓励可以增强下属的自我效能感,而批评和否定则会降低下属的自我效能感。

与他人的比较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感。

当个体发现自己在某个领域的表现优于他人时,会增强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情绪状态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感。

积极的情绪能够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消极的情绪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焦虑和压力会削弱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愉悦和兴奋会提高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理论对于教育、职业发展、心理健康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教育领域,自我效能感被认为是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预测因素。

许多研究发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其学习动机、学业成绩、学习策略等密切相关。

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来促进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业成就。

教师可以通过给予学生更多的成功经验来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和自律能力。

教师在给予学生反馈时,也可以采用积极的语言和肯定的态度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对压力应对能力的提升与调节

自我效能感对压力应对能力的提升与调节

自我效能感对压力应对能力的提升与调节一、引言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日益增长的压力。

面对种种挑战和困难,个体的压力应对方式和能力对于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于自己能力的评价和信念,被广泛认为影响着个体面对压力的应对行为和心理状态。

本文旨在探讨自我效能感如何对压力应对能力的提升与调节。

二、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及相关理论自我效能感是由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概念。

它指个体对自己能够有效控制和影响环境以达到预期目标的信心和信念。

自我效能感有助于个体建立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影响其行为选择、努力程度和坚持度。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四个主要因素密切相关:个体的先天条件、以往经验、他人的反馈和情绪状态。

先天条件指的是个体的天赋和兴趣,以往经验是个体通过实际经历获得对于自己能力的评价,他人的反馈包括直接鼓励或批评等外界评价,情绪状态则指的是个体在感知自己能力时所处的情感状态。

三、自我效能感对压力应对能力的提升1. 增强个体对压力的认知把握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个体更有可能对存在的压力情境进行客观、准确的认知把握。

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挑战和困难,更愿意采取积极的行动来解决问题。

这种积极的认知把握有助于个体更好地理解困境的本质,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压力应对的效果。

2. 增加个体的动力和信心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还将增加个体应对压力的动力和信心。

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肯定和信任,使其更有动力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相比较那些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的个体,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个体更加积极主动地应对挑战,从而增强了应对压力的能力。

3. 增强个体的适应能力和创新思维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个体更容易展现出适应性强、创新思维活跃的特点。

他们更有可能尝试新的应对策略和途径,挖掘自己的潜能和资源,以应对不同的压力情境。

这种适应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有助于个体更好地应对复杂的压力环境,提升其应对能力。

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综述和展望

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综述和展望

2022年11月第25卷第21期中国管理信息化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Nov.,2022Vol.25,No.21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综述和展望王志梅1,宋洪峰2(1.中央财经大学,北京 100081;2.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91)[摘 要]职业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与职业有关的任务或活动所具有的信念,职业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到个体的职业选择、绩效和持久性、工作满意度、职业生涯满意度、工作幸福感、职业认同等。

文章从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测量、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作用效果等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提出建议,以期为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职业自我效能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2.21.039[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2)21-0132-040 引 言自我效能感最早由班杜拉(1977)[1]提出,他在社会学习理论中将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人们对完成产生预期结果所需行为的能力信念。

Betz和Hackett (1981)[2]最开始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研究职业领域中的问题,最初的研究是用自我效能概念解释大学生职业选择中的性别差异问题,认为女大学生在非传统女性职业领域中自我效能感低导致她们在这些领域中人数较少,并设计出职业自我效能感量表,使自我效能感扩展到职业领域,由此产生了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职业自我效能感不仅与个体职业生涯紧密相关,而且有助于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极具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研究课题,因此成为管理学和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变量。

本文从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测量、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作用效果等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提出建议,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和测量1.1 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根据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成功完成特定行为以获得特定结果的信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andura认为, 自我效能 感的影响 效果 主要 表现在行为选择、努力程度及坚持性、应对方式及 情绪反应、预测绩效和应对行为上 [ 4 ] 。工业与组 织心理学者在研究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效果时, 主 要集中在工作绩效和工作态度上。 3. 1. 1 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S tajkov ic和 Luthans, Judge 和 Bono在元分析 研究中分别发现, 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相比, 具体 自我效能感和工作绩效的相关性更高, 已有研究 证明自 我效 能感 是预测 绩效 的最 佳指标 之 一 [ 5, 6] 。高自我 效能感会促进 绩效的提高, 因其 能促使个体尝试高挑战性的工作, 设置较高目标, 并表现出较强的目标承诺。而且, 自我效能感高 的 个 体能 更 好地 解决 非 工作 因 素对 工 作的 干 扰 [ 7] , 从而得到较好的工作效果。 3. 1. 2 对工作态度的影响
作者简介: 赵青 ( 1980- ), 女, 山东青岛人,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管 理心理学, (电 话 ) 13590203321(电子 信箱 ) q ing zhao123@ 163. com。
人类工效学 2006年 12月第 12卷第 4期
3 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 根据 Bandura的社会学 习理论, 在个 体因素
和行为结果之间存在很多自我调节机制, 其中自 我效能感占主导。自我效能感是控制与激发人类 动机和行为的核心变量, 是人们对自己是否有能 力完成某项特定任务的信念。很多文献表明自我 效能感可以增加应对压力的积极应对方式, 因高 效能感的个体更容易相信自己能够维持高水平的 工作效果, 即使面临着高挑战的压力。 3. 1 对压力结果的影响
! 64!
文章编号: 1006 8309( 2006) 04 0064 03
人类工效学 2006年 12月第 12卷第 4期
自我效能感作为工作压力调节变量的研究综述
赵青 , 许百华
(浙江大学 心理与行为科学系, 杭州 310028)
摘要: 文章介绍了工作压力的来源和压力导致的结果, 综述了 自我效能感 对压力的 调节作用及 其与压力
Judge和 Bono发现, 一般自我效能感直接影 响个体工作态度和工作绩效 [ 6] , 而 Chen、W oodruff 等认为, 一般自我效能感通过影响具体自我效能 感而间接影响工作绩效。这些分歧的产生, 主要 是由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不统一和量表构建标准不 一致造成 的。 Bandura 认为, 自我 效能感是 针对 特定任务领域而言的, 不属于一般的个性特质, 与 具体自我效能感相比, 一般自我效能感对绩效几 乎没有预测性 [ 14] 。而 Chen, Schw arzer等认为, 自 我效能感既可以看作是状态的, 也可看作是特质 的, 一般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稳定的个性特质, 是 个体应对、处理新的或困难情境的一种总体性自 信程度 [ 15, 16 ] 。
以往有些研究未考虑应对在自我效能感调节 机制中的作用。高自我效能感个体认为自己能有 效地处理压力源, 但如果未采用有效的应对方式, 那么, 高效能感也无助于解决压力。所以, 自我效 能感能否有效地调节压力, 取决于个体选择的应 对方式。具有高效能感并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的人 相信自己有能力对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能更有效 地处理压力。若个体主要依赖回避性应对方式,
! 65!
即使具有高效能感, 也无法有效地解决压力。而 采用积极应对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自我效能感的 不足。
自我效能 感和 压 力应 对的 作用 是交 互 的。 L eiter发现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会影响个体应对压 力的方式 [ 13] 。高效能感的个体倾向于采用积极 的应对方式, 当这种应对方式有效地解决了面临 的压力时, 会反过来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同 样的, 如果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 无助于解决压 力, 则进一步导致个体怀疑自我能力, 降低自我效 能感。 4 结束语
压力会引起身心紧张, 导致抑郁、头疼、头晕、 疲劳等症状。对职业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表现在引 发工作倦怠、工作满意感下降、组织承诺降低, 工 作绩效下降, 缺勤率和离职率上升等。 2. 2. 2 压力研究中的调节变量
对调节变量的探讨是近几十年才开始的, 一 些压力模型也开始重视与心理调节机制, 尤其是 自我信念有关的因素。当个体具有较积极的自我 信 念 时, 压 力 对 工 作 的 负 面 影 响 相 对 较 小。 Schaubroeck等发现, 虽增加工作控制感在一定程 度上能缓解压力, 却只对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个体 有效, 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因缺乏控制工作的能 力, 承担高控 制感的工作反 而会使压力增 加 [ 3] 。 目前, 自我信念在组织领域的研究涉及较多的仍 是自我效能感。
Robb ins认为压力源与个体差异相互作用共 同引起压力体验, 进而产生压力结果, 潜在压力成 为真正压力的两个必备条件是行为结果的不确定 性和结果对个体的重要性 [ 1] , 如图 1。
图 1 压力源 - 压力体验 - 压力结果模型
2. 1. 2 W illiam s和 Cooper的 压力源 - 个性特征 - 应对机制 - 压力结果 四维模型
这是个动态过程模型, 压力源、个性特征和应 对机制的动态交互作用导致了积极或消极的压力 结果, 任何一维的改变都可能对最终结果产生影 响 [ 2] , 如图 2。
图 2 压力 源 个性特征 应对机制 压力结果四维模型
2. 2 工作压力中的变量 2. 2. 1 压力源和压力结果
来自工作组织的压力包括工作负荷不当、资 源有限、角色冲突、角色模糊、缺乏决策的参与性、 人际关系冲突等。来自社会经济的压力有技术更 新、企业变革与裁员等。个人因素有家庭 - 工作 冲突、个性特点等。
通过种种实证研究和经验总结, 越来越多的 研究者倾向于认为, 特定领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 的确存在, 而且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相比, 对压力结 果的预测性更强。要想进一步提高自我效能感的 预测作用, 除了要测量特定领域的效能感外, 还需 改进量表的构建方法。首先, 对职业自我效能感 进行周密的概念分析, 根据具体的工作任务来确 定需要测量哪些方面。其次, 在设置量表的等级 水平时, 选择绩效目标实现过程中那些具有挑战 性的任务难度作为等级标准。
在计算机培训中, 自我效能感和焦虑的产生 存在负相关 [ 8 ] 。管理者的自我效能感能够明显 地影响其工作满意度 [ 9 ] 。通过 M one的研究, 可 以发现自我效能感与离职意愿存在正相关, 与工 作满意感和组织承诺存在负相关 [ 10] 。有研究表 明, 自我效能感是压力源与职业紧张的重要调节 变量 , [ 11] 和工作倦怠存在负相关 [ 12] 。可见, 自我 效能感低的员工更容易处于职业紧张状态中, 久 而久之, 就会产生工作倦怠。 3. 2 与压力应对的关系
Downsizing O rgan ization [ J]. Human R esource M an agement, 1994, 33( 2): 281- 298. [ 11] Jex S M, B liese P D. E fficacy B elie fs A s A M oderator o f the Effects of W ork - related Stressors: A M ultilevel Study [ J]. Journal of A pplied P sycho logy, 1999, 84( 3): 349- 361. [ 12] T ang C S, A u W, Schwarze r R, et a.l M ental H ea lth O utcom es of Job Stress Am ong Chinese T eachers: R o le o f Stress R esource F actors and Burnout[ J]. Journa l o f O rganiza tiona l Behav io r, 2001, 22( 8) : 887- 902. [ 13] Le iter M P. Cop ing Pa tterns as P red ictors of Burnout: T he Function of Contro l and E scapist Cop ing Patterns [ J] . Journal of O rgan izationa l Behav ior, 1991, 12 ( 2): 123- 144. [ 14] Bandura A. Se lf- efficacy: The Exe rc ise of Contro l [M ]. N ew Y ork: F reem an, 1997. [ 15] Chen G, G ully S M, W h item an J, et a .l Exam ina tion o f R e lationships Am ong T ra its L ike Indiv idua l D iffe r ences, Sta te L ike Ind iv idua l D ifferences, and L earn ing Pe rform ance [ J ]. Journal o f A pp lied P sycho logy, 2000, 85( 6): 835- 847. [ 16] Schw arzer R, Babler J, Kw ia tek P, et a.l T he A ssess m ent o f O ptim istic Se lf- be liefs: Com pa rison of the G e rm an, Spanish, and Ch inese V ersion o f T he G ene ra l Se lf- efficacy Sca le [ J]. A pp lied P sycho logy: A n In ternationa lR ev iew, 1997, 46( 1): 69- 88.
参考文献:
[ 1] R obb ins S P. 组织 行 为学 [M ]. 孙 建敏 等, 译. 第七 版. 北京: 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 1997: 472- 4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