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的的40个语法点

合集下载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复习要点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复习要点

1、理论部分1.教学语法的概念:以语言能力培养和提高为目标,以构造规律、用法和表达法为主要描写内容的一套语法系统。

也称“学校语法”或“规范语法”。

2.教学语法的特点:(1)科学性:首先是语言事实的描写要科学,要符合汉语实际;其次是语言知识的讲授要科学,要符合语言理论。

(2)规范性:传统语法就是一种规范语法。

所教的内容要求是正确的,可靠的;强调教学语法的规范性的同时,要有动态的观念。

(3)实用性:教学语法的根本目标所决定。

语法项目的选择、安排和描述都要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强调实用性,不能牺牲科学性。

(4)统一性:这主要是就语法分析和描写的术语、系统而言的。

系统本身的统一和稳定就是一个必要的条件。

(5)针对性:这也是由教学语法的本质决定的。

不追求系统的完备和完美,一切以需要为导向。

针对性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有总体上的针对性和个体上的针对性之分。

3.教学语法的特质:实用、适用和管用;简明与可操作。

4.语法教学和教学语法的主要区别:5.理论语法的定义:理论语法是语法学家对语言的语法系统和语法规律所做的理论概括和说明,是把语言作为一种规律的体系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通则。

又称:专家语法、语言学语法、描写语法。

6.理论语法的特点:(1)追求理论体系的自足性;(2)分类上强调标准的对内普遍性和对外排他性;(3)带有较强的主观性。

7.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的区别:8.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的联系(1)理论语法为教学语法提供基础(源泉)教学语法本身不是凭空产生的,它要以理论语法为基础。

没有理论语法的深入研究,就没有教学语法的实际效果。

(2)教学语法促进并检验理论语法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的区分是人为的,为了把二者所着重的点凸现出来。

根本上说,二者都应该以是否符合语言事实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9.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的接口问题:实际就是理论语法研究成果能不能以及如何应用于教学语法的问题。

关键点有二:第一,要看理论语法的研究成果是否揭示了语言构造的规律;第二,如果是,要看语言学习(教学)是否需要这样的规律。

对外汉语教学法知识点

对外汉语教学法知识点

对外汉语一、名词解释1、语言和言语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社会性和系统的部分,而言语是个人的和或然的;语言是语言符号之间相互关系的系统,是语言共同体的成员约定俗称的,而言语只是个人为了交际需要使用语言的结果。

语言是对言语的抽象和概括,言语是语言的表现形式,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

2、母语和第一语言(1)母语:也叫本族语,是指本民族的语言,与外国语或外族语相对应,它是依据亲属关系来确定的。

(2)第一语言:指人们出生后首先学会的语言,是按照语言获得的顺序来确定的。

3、外语和第二语言(1)外语:是母语以外的外国语言,是与本族语相对而言的。

(2)第二语言:是跟第一语言相对的概念,通常还有一种含义,即指在目的语环境中习得和使用的语言。

4、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1)语言习得:“习得”是一个外来的词语,也可译作“获得”。

习得一般指幼儿在非教学条件下主动地获得母语的过程。

(2)语言学习:“学习”也有人译作“学得”,在心理语言学中是指人在习得母语后有意识、通常是在教学环境里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二、简答1、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机制”假说答:“语言习得机制”假说由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于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他认为儿童的大脑里有一种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这就是说儿童具有一种遗传的机制,通过这种机制,儿童掌握了语言规则,儿童生下来就有一种适宜于学习人类独有的语言知识的能力。

乔氏认为人类先天具有的语言习得机制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以待定参数形式出现的、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又称为“普遍语法”;另一部分是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也就是对所接触到的实际语言的核心部分进行语言参数的定值。

这种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以规则为基础的复杂系统,而不是一些习惯的综合。

语言习得机制的最终目的是语言规则的内在化,这些语言规则就是理解和产生语言的基础。

乔氏理论的不足在于他的语言能力理论忽视了语言的社会文化性。

2、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假说答:“语言监控模式”假说由克拉申于1977~1982年提出,也叫“语言控制调节模式”“输入假说”或“监察论”。

汉语之家-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大盘点之补语知识

汉语之家-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大盘点之补语知识

汉语之家-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大盘点之补语知识对外汉语教学之补语知识大盘点:补语是用来补充说明结果,程度,状态等成分的常见语法,是老外学中文必学知识点之一,也是对外汉语。

教学的难点之一,本篇文章将补语知识点归结了以下四大类别,供各位老师们参考。

第一:结果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结果)形式:动词+ 动词/ 形容词(1)动词+ 动词(懂、见、完、在、到、给、成…):我听懂了。

| 我看见他了。

| 作业做完了。

|车停在门口。

(2)动词+ 形容词(对、错、好、清楚……):你说对了。

| 饭做好了。

| 我听清楚了。

第二:简单趋向补语动词+ 上、下、进、出、回、过、起/ 来、去动词后有宾语,趋向补语是“来/ 去”的情况:(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动词+ 处所词语+ 来/ 去明天他回北京来。

| 他进图书馆去了。

(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两种形式:表示完成:动词+ 来/ 去+ 事物词语我借来一本书。

| 他拿去了那支笔。

表示要求:动词+ 事物词语+ 来/ 去你快倒茶来!第三:复合趋向补语动词+ 上来/ 上去、下来/ 下去、进来/ 进去、出来/ 出去、回来/ 回去、过来/ 过去、起来(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来/ 去”在句末他走进教室来。

| 他跑回家去。

(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形式:表示完成,事物宾语前有数量词的两种形式:他拿出来一本书。

| 他拿出一本书来。

表示完成,事物宾语前没有数量词:他拿出书来。

表示要求,事物宾语在“来/ 去”前:你拿出书来!第四:程度补语形式:形容词+ 极了/ 得+不得了/ 死了/ 坏了/ 得很/ 多了他高兴极了。

| 我累得不得了。

| 我饿死了。

第五:可能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能力或可能性)形式:动词+ 得/ 不+ 结果补语| 趋向补语表示能力:这本书我看得懂,他看不懂。

表示可能:他明天回得来,我明天回不来。

第五:情态补语形式:动词+ 得+ 非常/ 很/ 比较+ 形容词(1)动词后没有宾语的形式:他跑得很快。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简介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简介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简介一。

词类 (名词、代词、数词、量词、动词、形容词、副词 // 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1。

名词:普通名词、专有名词、集体名词1) 方位词:东、南、西、北、上、下、前、后、里、外、左、右、内、中、旁、间。

与名词搭配表处所(河里、楼下)、表时间(上星期、三年后);成对的`表概数(三十人左右、圣诞节前后);引申后表方面(思想上)、情况(实际上)、条件(高温下作业)。

2)时间词:时点(常做状语、谓语)、时段(常做补语)。

2。

代词:1)人称代词:人家、咱们、自己2) 指示代词:3)疑问代词:人(谁)、事(什么)、处所(哪儿、哪里)、时间(什么时间、哪会儿)、状态、性质(怎么、怎么样)、数量(几、多少)。

作用:可用来表示疑问、反问、任指(谁都可以。

)、虚指(应该买点儿什么送给他。

)4)特殊代词:每、各、某3。

数词:基数、序数1)分数念法:2)概数:相临的数词(两三个、七八千);数词后加“来、多、左右、上下”)3)活用:表“多”:一问三不知、九天云外、十全十美、百看不厌、千里马、万箭齐发4。

量词:名量、动量1)名量:不定量词:些、点儿;准量词:年、天、星期、小时、分(钟)、国、县;借用量词:桌、杯、桶、车2)动量:专用动量:次、回、下、场、阵、趟、遍;借用动量:脚、眼、拳、刀、枪5。

动词:动作、状态、关系、能愿动词1)动作动词:2)状态动词:喜欢、爱、希望、饿、困、3)关系动词:是; 叫、姓、成为、像、等于* 动词重叠: AA, ABAB* 离合动词:就业、见面、动身* 动名兼类:包、病、报道、领导4)能愿动词:可以—不可以—不能—不行6。

形容词:1)一般形容词2)非谓形容词/区别词:男、女、正、副、横、金、棉、黑白、主要、老式、国营、高级、小型* 重叠:程度深、描述性强AA, AABB* 兼类:动形(红、静、松、清楚、明白 /公开、纯洁/ 聋、讨厌/ 热闹、高兴舒服); 名形(秘密、便宜、方便、热闹、困难)7。

对外汉语重要语法点及其教学(课堂PPT)

对外汉语重要语法点及其教学(课堂PPT)
回 说了两回。
趟 去了两趟。
22
22
遍 看了一遍,读了一遍。

等一下,问一下,请你说一下。
场 看了一场(chǎng)电影。
下了一场(cháng)雨。

刮了一阵风。 23 23
动量补语
念一遍课文 动词 + 动 量 词 + 一般名词 1.一般名词作宾语在动量词后
找他两次。 动词 + 人称代词 + 动 量 词 2.代词作宾语在动量词前
西瓜 1.5元/斤
樱桃 15元/斤
贵/便宜 贵/便宜 得多/一点儿 贵/便宜……钱
3
根据下表,比较下面四个城市的气温
哈尔滨 上海 香港 最低气温 -25℃ 15℃ 17℃ 最高气温 -16℃ 20℃ 21℃
高/低 高/低 得多/一点儿 高/低……度
4
比较句(二)
1.A+(没)有+B +(这么/那么)+谓词性词语 我的家乡没有长春(这么)冷。
29
基本格式(二)动词+上/下/进/出/回/过/起
• 他走上/下了讲台。 • 同学们走进/出教室。 • 同屋买回很多水果。 • 小鸟飞过天空。 • 妈妈拿起了电话。
30
• 他回去宿舍了。(×) • 他回宿舍去了。(√) • 如果宾语是表示处所的词语,宾语一定要放
在动词和补语之间。 • 他回宿舍去了。(√) • 他回了宿舍去。(×) • 处所名词作宾语的动词后面不能用“了”,
只能在句子的末尾用“了”。 • 我给你带了一本书来。(√) • 我给你带来了一本书。(√) • 一般名词作宾语可以。
31
对不对?
• 1.老师进来教室了。(×) • 2.小张拿来一本书。 • 3.我给他寄了一封信去。 • 4.他昨天就回去日本了。(×) • 5.我看见他进了食堂去。(×)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点…再也不…了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点…再也不…了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点…再也不…了摘要:一、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点的概述1.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点的概念2.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点的重要性二、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点的具体内容1.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2.汉语的句法结构和词序3.汉语的时态和语态三、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点的教学方法1.语法点的分类和分级教学2.语法点的实例分析和实践练习3.语法点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四、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点的实践应用1.语法点在实际对话中的应用2.语法点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应用3.语法点在HSK 考试中的应用正文: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点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句法结构和词序、时态和语态等方面。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点的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对于提高学习者的汉语水平、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点涵盖了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如主谓宾结构、定状补语、量词和数词等。

这些语法规则是汉语的基础,学习者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熟练掌握。

其次,汉语的句法结构和词序也是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点的重要内容。

汉语的句子结构灵活多样,词序对于表达意义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习者理解和掌握汉语的句法结构和词序。

此外,汉语的时态和语态也是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点的重要方面。

汉语的时态主要通过时间状语、副词和助词等来表示,而语态主要分为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

教师需要通过丰富的实践练习,使学习者能够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运用时态和语态。

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分类和分级教学的方法,根据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和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讲解语法点。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如图片、动画和视频等,提高语法点的教学效果。

最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点的实践应用是检验学习者掌握程度的关键。

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实际场景,让学习者在对话、阅读和写作中运用语法点,提高其汉语交际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HSK 考试等相关测试,了解学习者在语法点方面的掌握情况,为教学提供反馈。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一个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三年的汉语之 后过对比分析法和演绎法进 行教学,首先对比英语和汉语的复句结构异同,然后演绎汉语复句的各种类型和 构成方式。同时,教师还组织了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和运用复句。
一、重点语法项目
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有一些重点项目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以下是其中几 个:
1、词类系统:汉语的词类系统相对复杂,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 等十几种。在学习中,学生需要了解各类词的语法特点和用法,并能在具体的语 境中进行正确的使用。
2、句型结构:汉语的句型结构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项目,包括简单句、复 合句、无主句等。学生需要了解各种句型结构的特点和构成方式,以便在交际中 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3、虚词用法:虚词在汉语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介词、助词、连词 等。学生需要了解虚词的语法功能和常见用法,以及在不同语境中的变体和含义。
二、难点语法项目
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难点项目,以下是其中几个:
1、语序:汉语的语序相对灵活,包括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的位置。学 生需要了解不同语序带来的不同语义和表达重点,以及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规则。
经过一个学期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后,学生终于能够较好地理解和运用复句进 行交际。这个案例显示了针对难点项目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五、总结
本次演示探讨了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介绍了一些有效的教学 方法。实践证明,结构-功能法、对比分析法和演绎法等教学方法在针对重点和 难点项目进行教学时具有积极作用。教师需要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采取 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重点和难 点

对外汉语教学的的40个语法点.doc

对外汉语教学的的40个语法点.doc

对外汉语教学的的40个语法点.doc精心整理1.汉语的基本语序主语 +谓语 +宾语我学习汉语。

2.用“吗”、“呢”的疑问句你去吗? |你去哪儿呢?3.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他是谁? |这是什么书? |你去哪儿? |你怎么去?4.正反疑问句你是不是中国人?—你是中国人不是?你有没有照相机?—你有照相机没有?5.用“ A 还是 B?”的选择疑问句你喝咖啡还是啤酒?|你去商店还是(去)书店?注意:“还是”和“或者”是有区别的:星期天,我在家里看电视或者(×还是)听音乐。

6.定语(用在名词前)( 1)说明领属关系,应该用“的”:这是我的书,那是他的笔。

( 2)说明人或事物的性质,不用“的”:他是汉语老师。

|这是中文书。

( 3)说明亲属关系或单位,一般不用“的”:他是我爸爸。

|那是我们学校。

7.状语(用在动词/ 形容词前)(1)副词作状语:我常常去商店。

|她很漂亮。

( 2)介词短语作状语:我在中国学习。

|我从美国来。

|我跟中国老师学汉语。

| 我给他写信。

|你往前走。

|我对他说了这件事。

(3)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常用“地”:他高兴地说:“今天是我的生日”。

(4)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用“地”:你快走!(5)形容词前有程度副词,一般要用“地”:他很认真地学习。

8.结果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结果)形式:动词 +动词 / 形容词(1)动词 +动词(懂、见、完、在、到、给、成):我听懂了。

|我看见他了。

|作业做完了。

|车停在门口。

(2)动词 +形容词(对、错、好、清楚):你说对了。

|饭做好了。

|我听清楚了。

9.简单趋向补语动词+上、下、进、出、回、过、起动词后有宾语,趋向补语是“来/ (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动词/ 来、去去”的情况:+处所词语 +来/ 去明天他回北京来。

|他进图书馆去了。

(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两种形式:表示完成:动词 +来 / 去 +事物词语我借来一本书。

|他拿去了那支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汉语的基本语序主语+ 谓语+ 宾语我学习汉语。

2.用“吗”、“呢”的疑问句你去吗?| 你去哪儿呢?3.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他是谁?|这是什么书?|你去哪儿?|你怎么去?4.正反疑问句你是不是中国人?—你是中国人不是?你有没有照相机?—你有照相机没有?5.用“A还是B?”的选择疑问句你喝咖啡还是啤酒?| 你去商店还是(去)书店?注意:“还是”和“或者”是有区别的:星期天,我在家里看电视或者(×还是)听音乐。

6.定语(用在名词前)(1)说明领属关系,应该用“的”:这是我的书,那是他的笔。

(2)说明人或事物的性质,不用“的”:他是汉语老师。

| 这是中文书。

(3)说明亲属关系或单位,一般不用“的”:他是我爸爸。

| 那是我们学校。

7.状语(用在动词 / 形容词前)(1)副词作状语:我常常去商店。

| 她很漂亮。

(2)介词短语作状语:我在中国学习。

| 我从美国来。

| 我跟中国老师学汉语。

|我给他写信。

| 你往前走。

| 我对他说了这件事。

(3)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常用“地”:他高兴地说:“今天是我的生日”。

(4)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用“地”:你快走!(5)形容词前有程度副词,一般要用“地”:他很认真地学习。

8.结果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结果)形式:动词 + 动词/ 形容词(1)动词 + 动词(懂、见、完、在、到、给、成…):我听懂了。

| 我看见他了。

| 作业做完了。

|车停在门口。

(2)动词 + 形容词(对、错、好、清楚……):你说对了。

| 饭做好了。

| 我听清楚了。

9.简单趋向补语动词 + 上、下、进、出、回、过、起 / 来、去动词后有宾语,趋向补语是“来 / 去”的情况:(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动词 + 处所词语 + 来 / 去明天他回北京来。

| 他进图书馆去了。

(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两种形式:表示完成:动词 + 来 / 去 + 事物词语我借来一本书。

| 他拿去了那支笔。

表示要求:动词 + 事物词语 + 来 / 去你快倒茶来!10.复合趋向补语动词 + 上来 / 上去、下来 / 下去、进来 / 进去、出来 / 出去、回来 / 回去、过来 / 过去、起来(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来 / 去”在句末他走进教室来。

| 他跑回家去。

(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形式:表示完成,事物宾语前有数量词的两种形式:他拿出来一本书。

| 他拿出一本书来。

表示完成,事物宾语前没有数量词:他拿出书来。

表示要求,事物宾语在“来 / 去”前:你拿出书来!11.程度补语形式:形容词 + 极了/ 得+不得了 / 死了/ 坏了 / 得很 / 多了他高兴极了。

| 我累得不得了。

| 我饿死了。

12.可能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能力或可能性)形式:动词 + 得 / 不 + 结果补语 | 趋向补语表示能力:这本书我看得懂,他看不懂。

表示可能:他明天回得来,我明天回不来。

13.情态补语形式:动词 + 得 + 非常 / 很 / 比较 + 形容词(1)动词后没有宾语的形式:他跑得很快。

(2)动词后带有宾语的形式:他学汉语学得很好。

(重复动词)汉语他学得很好。

(宾语提前)他汉语学得很好。

(宾语提前)14.时量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持续多长时间)(1)持续性动词的三种形式:我学汉语学了一年。

(重复动词)我学了一年(的)汉语。

(动词+时间+宾语)汉语我学了一年。

(宾语提前)(2)非持续性动词的形式:他离开中国一年了。

(动词+宾语+时间)(3)宾语是人称代词的形式:我等他等了十分钟。

(重复动词)我等了他十分钟。

(动词+人称代词+时间)(4)副词或能愿动词,要放在重复动词前边:我学汉语只学一年。

/ 我学汉语要学一年。

15.动量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数量)形式:动词 + 动量词(主要是“次、遍、下”)(1)动词 + 动量词 + 事物宾语:我看了一次电影。

| 他看了一遍课文。

|(2)动词 + 人称代词宾语 + 动量词:昨天,我找了他三次。

16.存现句形式:处所词语 + 动词 + 名词(1)表示存在:墙上有一幅画。

(2)表示出现:前边来了一个人。

(3)表示消失:停车场上开走了一辆车。

17.动态助词“了”形式:动词 + 了说明:“了”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完成(与时间无关):昨天我吃了早饭就去学校了。

明天我吃了早饭去学校。

平时我吃了早饭就去学校。

18.语气助词“了1”形式:“了”在句尾。

说明:表示事情已经发生:现在他去书店买书了。

| 昨天你去书店了没有?(正反问)19.语气助词“了2”形式:“了”在句尾说明:表示变化:春天了,天气暖和了。

他是大学生了,可以独立生活了。

20.动态助词“了”+ 数量词 + 语气助词“了”说明:表示动作可能继续,或不再继续:我学汉语学了一年了,我还要学习一年。

(还要继续)我学汉语学了一年了,以后不学了。

(不再继续)21.要…了、就要…了、快…了、快要…了说明:表示动作或事情很快会发生)要下雨了。

/ 新年快到了。

/ 汽车快要开了。

我明天就要(*快要)回国了。

(“快要”前不能用时间词语)22.动态助词“着”形式:动词 + 着说明: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外边下着雨,刮着风。

(动作持续、动态)房间的门开着。

(状态持续、静态)23.动态助词“过”形式:动词 + 过说明:表示过去的经历我去过北京,没有去过上海。

正反问:你去过北京没有?24.在 / 正在 / 正 + 动词……(呢)说明:表示动作的进行他在看书(呢)。

| 他正在看书(呢)。

| 他正看书呢。

外边在下着雨。

| 外边正下着雨。

(可以跟“着”一起用)25.连动句形式:有两个以上的动词昨天他去商店买了东西。

(“了”在最后一个动词的后面)26.兼语句形式:A请 / 让 / 叫 B + 动词我请他来。

老师让学生写作文。

爸爸叫儿子去买东西。

27.用“比”字句表示比较(1)A(不)比B + 形容词我比他高。

| 我不比他高。

(2)A比B更 / 还 + 形容词我很高,他比我更/ 还高。

(3)A比B + 形容词 + 数量 // 一点、一些 // 得多、多了我比他高五公分。

我比他高一点。

我比他高得多(多了)。

(4)A比B早 / 晚 // 多 / 少 + 动词 + 数量我比他早来五分钟。

我比他多学了三篇课文。

(5)“比”字句中有程度补语,有两种形式:我比他来得早。

我来得比他早。

28.用“A跟B(不)一样 +(形容词)”表示比较我的书跟他的书一样。

| 我的书跟他的书不一样。

我跟他一样高。

| 这个房间跟那个房间不一样大。

29.用“A有 / 没有B(这么 / 那么) + 形容词”表示比较他有我这么高。

我没有他高。

(或:我没有他那么高)他有你高吗?(或:他有你这么高吗?)30.动词重叠(表示时间短,或尝试)(1)动作还没有发生,单音节动词之间可用可不用“一”:这个问题,我要想想。

这个问题,我要想一想。

(2)双音节动词之间不能用“一”:这个问题,我们要研究(×一)研究。

(3)动作已经完成,单音节 / 双音节动词之间要用“了”:这个问题,我昨天想了想。

(4)用“在”、“正在”等表示动作的进行,动词不能重叠:他正在听(×听听)音乐。

31.形容词重叠(有生动、形象的作用)(1)单音节的重叠形式:AA她有一双大大的眼睛。

(2)双音节的重叠形式:AABB这是一个干干净净的房间。

(3)形容词重叠作定语,或单独作谓语,后边要用“的”:一双大大的眼睛/ 他的脸红红的。

(4)重叠的形容词前不能用“很”:她穿得(×很)漂漂亮亮的。

32.“把”字句形式:A把B + 动词 + 其他成分语义:说明移动、变化或产生的结果我把门关了。

(动词后用“了”)我把作业做完了。

(动词后用“结果补语”)你把箱子拿上来。

(动词后用“趋向补语”)你把这本书给他。

(动词后用宾语)注意:(1)“把”字句里不能用可能补语:×我把这本书看得完。

(2)宾语一般是确指的,或双方都知道的:你把这本书(×一本书)给他。

(3)能愿动词 / 否定词,放在“把”前:我要把这本书给他。

| 我没把这本书给他。

(4)动词后有补语“在、到、给、成”时,常用“把”字句:我把车停在门口。

|我把书放到桌上。

我把笔还给他。

|我把这本英文书翻译成中文。

33.被动句(1)用“被”的“被”字句:形式:A 被 B + 动词 + 其他成分我的词典被他借走了。

我的钱包被人偷了。

(2)不用“被”的被动句:饭吃完了。

| 信写好了。

34.“是……的”(1)强调已发生动作的时间、地点、方式他是昨天来的。

他是从北京来的。

他是坐飞机来的。

(2)表示态度或看法我认为,你打人是不对的。

他的学习态度是认真的。

35.越来越 + 形容词 / 心理类动词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了。

我越来越喜欢音乐了。

36.越……越……:(1)主语相同:风越刮越大。

(2)主语不同:老师越说,我越不明白。

37.一……就……说明:表示第一个动作发生后,第二个动作马上发生。

(1)主语相同:我一下课就回家。

(2)主语不同:老师一说,我就明白了。

38.“有一点儿”和“一点儿”的区别(1)有一点儿 + 形容词(有“不如意”的意思):这本书很好,可是有一点儿贵。

(2)有一点儿 + 心理类动词:他们想去公园,我也有一点儿想去。

(3)形容词 + 一点儿(表示比较):昨天20度,今天(比昨天)冷一点儿。

(4)动词 + 一点儿 +(宾语):我会说一点儿汉语。

39.定语的一般顺序名词|代词 + 指示代词 + 数量短语 + 形容词/名词 + 中心语学校这两个新学院她那五件漂亮的丝绸衣服40.状语的一般顺序时间 + 处所 + 范围 + 程度 + 情态/方式 + 介词短语 + 动/形我们都对他很热情我们在学校非常认真地跟老师学汉语我们昨天在家里都很高兴地给他打了电话=============================注意:1.“也”+ 别类副词:我学汉语,他们也都学汉语。

/ 我常去公园,他也常去公园。

2.别类副词+ 程度副词:我们都很喜欢他。

/ 他们也非常努力。

3.时间副词+介词短语:我正在给他写信。

/ 他已经从国外回来了。

4.时间副词+形容词短语:他常常热情地帮助我。

/ 他总是认真地学习。

5.表示重复的副词“也、又”+否定副词:我明天也不来。

/ 他昨天又没来。

6.否定副词/ 时间副词/ 能愿动词+“把、被、让、叫”构成的介词短语:他没把书还给我。

/ 我的书已经被他借走了。

/我能把这件事做好7.时间词语+ 表示处所的介词短语:我下午两点从学校出发。

8.表示空间、共同的介词短语+ 表示对象的介词短语:他在电话里对我说了这件事。

/ 我跟他一起给老师写了一封信。

9.能愿动词+ 介词短语:我本来想跟他商量这件事的。

/ 他愿意为大家表演节目。

10.表示重复的副词“又、还”+ 能愿动词:他的病好了,又能来上课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