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机的理论述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动机的理论述评

化学系111班

陈林煊(12号)

马丹(13号)

学习动机作为学习活动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对学习动机的研究历来都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对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对其学习方向、学习进程和学习效果极其重要,甚至影响着其个性和心理的发展。

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使该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目标的心理历程。对学生而言,动机决定着其学习方向、学习进程和学习效果,同时影响着其个性及心理的发展,因此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是促进学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将对学习动机理论进行我们自己通过查找资料和了解及课堂上的学习的述评。

1、学习动机的理论是解释人和其他机体产生并维持学习活动的原因的各种学说。由于学习动机的多样化,导致对学习动机作用的解释也多种多样,由此派生出多种不同的理论,分别强调不同的侧面。但是从动机的来源来看,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简单的分为两大类: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

本文尝试从学习动机理论的关注点出发,以其关注的学习的内部动机还是外部动机的角度,将动机理论分为三大类,并选择其中的几个代表的理论,分别简单介绍了理论的背景,概述其原理,在教学上的应用,以及个人的看法和评述。

2、关注学生外部动机的理论

学习的外在动机也称外源性动机,指由外在的奖惩或者害怕考试不及格等活动之外的原因激起的动机。学生努力学习,其满足不在活

生为什么喜欢一定的科目而不喜欢另一科目。比如有学生带着偷懒的心情进入数学课堂,而另一些学生却不然。行为主义认为这种差异可以追溯到过去的经验,并由此在教学上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不过强化论更适合解释的是婴儿和低年级儿童的许多学习行为的原因,对社会上的很多学习行为,该理论还是缺乏解释力度。而且强化理论总与刺激,反应、强化、惩罚等概念联系在一起,是外空的,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内在心理因素,所以其理论很不全面。

(2)目标设置理论

随着行为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其弊端也越发明显。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并不是简单的对外界对象做出反应,学习者的行为也不是简单的由奖励或者惩罚决定的,而是对外在刺激或奖励的一种看法,一种理解,一种认知。学习动机应该建立在选择目标、决策、计划以及对成败可能性分析等认知过程基础之上的。

目标设置理论在这一背景下提出。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洛克于1967年最先提出。他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把人的需要转化为动机,使人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转化为动机,再由动机支配行动以达成目标的过场就是目标的激励。目标的效果受到目标本身的性质和周围变量的影响。

自洛克提出目标设置理论,多年来这个领域已经取得可很多有意义的成果,给实际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是,在目标设置理论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比如说目标设置与内部动机之

间的关系。一般认为,设置掌握目标比绩效目标更能激起内部动机,但其中也受到了其他中介因素的影响,如被试的成就动机的高低等。究竟哪些因素影响目标设置与内部动机的关系,有待进一步间就。另外,该理论不能很好的解释目标重提动机效果的影响,也没有详细表述不同的反馈方式对动机的作用。

3、关注内部动机的理论

内部动机,也称内源性动机,指由个体内在兴趣、好奇心或者成就需要等内部原因引起的动机。从内部动机这个角度来观察学习动机系统饿理论,最经典的要数维纳的归因理论,其次还有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价值理论等等。

(1)归因理论

维纳的理论发展了阿特金森与麦克利兰、克拉克和罗威尔的理论。这些心理学家根据人对胜利的需要和对失败的趋避来解释动机。外那的归因理论指向了解个人如何解释成败的因果关系和这些解释如何影响继后的动机,其基本观点: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机,人们试图去解释事情发生的原因,并且试图去为他们的成功或者失败寻找原因。

维纳归因理论有三个基本假设:即个人对自己的某种行为有自求了解的行动:在解释自己行为后果时个人所做的归因是复杂而多维度;个人以后类似行为动机的大小,将取决于他对以前行为结果所作的归因。

(3)自我效能感的理论

维纳的归因理论更多的是从个体的角度出发,强调个人的自我意识对动机的作用,而没有充分考虑认知和行为之间相互作用,自我效能理论你不了这些方面的不足。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关注,许多心理学家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内涵还需要进一步的扩展和系统化。比如说,理论对真实能力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表述不明。自我效能感代表能力的估计,但并非实际能力。此二者到底关系如何,是否实际能力强者,其自我效能感也强,是否高的自我效能感能促进实际能力的提高,是否自我效能感越高越好?这些没有定论,还有,对于个体的自我效能水平不能确切的评估。而只能根据个体的行为、态度和情绪等进行大概的估计,这不利于对个体动机进行准确的分析。再者,对于理论在学习中的运用上来看,根据理论,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发展中,家庭、学校环境、教师、社会环境、伙伴等因素会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构成影响,但是各自的影响有多大,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有什么不同特点?等等,这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4.整合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理论

由于动机是推动人的活动的内部心理过程,因此,任何外部的要求、力量都必须转化成人的内在需求,才能成为活动的推动力量。人们往往是先有外部动机,再不自觉地内化成内部动机,内部动机又反过来影响新的外部动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30年来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问题吸引了无数研究者的关注,因为澄清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探讨二者相互作用的机制将对个体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环境干预提供方向。目前关于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关系的实验研究结果虽然还存在分歧,但也有一些比较公认的理论,如“折扣定律”、“注意分配假说”和“自我决定理论”。尤其是自我决定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合理解释了外部动机产生影响的机制,成为其他理论构想的基础。

4(1)自我决定理论

作为一种新的动机理论,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的自我决定理论体系获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改理论突出了个体的认知过程在外部动机对内部动机产生影响过程中的作用,尝试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关系的整合,许多实验研究在这一框架下探讨外部因素与个体的行为或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取到了丰硕的成果。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最早提出自我决定理论,他假定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天生就具有追求心理成长和发展的倾向,努力应对持续的挑战,并把外部经验与自我整合。他强调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自我决定是个体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对行为做出的自由选择。这种自我决定的潜能可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并构成了人类在内在动机。

在这一基本理论思想的基础上,自我决定理论研究经过不断的发展,如今已形成四个分支:基本心理需要理论、认知评价理论、有机整合理论和因果定向理论。

基本心理需要理论,提出需要再在社会环境影响过程中的中介作用,满足三种需要的环境因素对个体的内在动机产生促进作用,试我们对环境因素的认识更加简单与清晰。该理论认为,人类三种基本心理需要: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归属需要。如果社会环境支持并促进这三种需要的满足,那么人类的动机和天性就会得到积极的发展,人类自身也能健康地成长。

5.总结与展望

在心理学上,人们对动机的实质进行了很多方面的探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理论。本文只是在众多理论中就内外动机方面选择性的简单的介绍了理论。这些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