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湘泉劳动经济学课件第七章
00164劳动经济学(曾湘泉第三版)
劳动经济学考核知识点识记(Ⅰ):单选/填空领会(Ⅱ):名词解释/简答应用(Ⅲ):论述第一章导言(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识记:①劳动的定义;有些情况下,劳动就是劳动的主题而言的,即指“劳动力”;另外一种情况下,指的是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②劳动力的定义;马克思认为,只有创造物质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因此,只有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才属于生产劳动者③劳动经济学的定义。
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领会:①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1886年,埃利·理查德《美国劳工运动》开创了对劳动力市场现象进行制度与组织分析的先河1925年,布卢姆《劳动经济学》历史上第一本以劳动经济学正式命名的劳动经济学教科书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开创了宏观经济学和宏观劳动经济分析的先河②劳动力的“准商品”属性。
“准商品”:劳动力不是可以买卖的商品(二)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识记:①实证经济学的含义;一种对人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理论②规范经济学的含义;一种价值判断的理论③交易障碍的含义。
一方面指交易活动可能因一些法律或制度的障碍因素而不能发生;另一方面的障碍可能是由于实现这种交易活动的一方缺乏足够资金领会:①实证经济学的两个假说;1.稀缺性2.经济人②规范经济学的判断尺度。
判断尺度:互惠原则1.市场交易行为活动涉及的所有各方均受益,即没有人在此交易行为活动中遭受损失2.在市场交易行为活动中,有一些人获得收益,而无人遭受损失3.受益者收益的程度或数量超过损失者损失的程度和数量应用:①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人们对资源的使用存在着供求问题,存在着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劳动力资源也是稀缺的可以通过劳动力的价格——工资反映②劳动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
人是理性的,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三)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识记:①劳动经济学的特殊性1.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工作的范围,如就业、失业、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水平等;投向了人们选择以及变换工作的行为,如劳动力的流动;投向了人们为工作而获得的货币和非货币的报酬方面,如人力资本投资、薪酬决定的因素等。
《劳动经济学》学习方法与阅读书目PPT课件
2002年、2003年《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
• 《1998-1999年世界就业报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就业能力培训的重要作用》,国际劳工
局,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年
• 《2001年世界就业报告---信息经济中的就业问题》,国际劳工局,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
社,
2002年
• 《HANDBOOKS OF LABOR ECOMONICS》,1999,VOLUME 3B,ORLEY
劳动经济学
曾湘泉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zengxiangquan
1
曾湘泉个人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劳动学会劳动科 学教学分会会长 国家卫生部第四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委党建工作顾问、中国石油化工 集团、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公司等大型公司薪酬委员会顾问 美国福布莱特高级访问学者、德国DAAD(德国国家学术交流中心)项目访问学 者、美国管理学会、美国薪酬协会国际会员 从事劳动经济、人力资源和薪酬管理的教学研究20余年 2003年3月28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中,应邀就“世界就业趋势及我国 的就业政策研究”讲解
3、 课堂讨论:每章讲授完后,就每章有关理论和实践中所面临的一些 热点问题展开分析讨论。每次讨论前,指定5人一组中2人作为重点 发言者,并提交书面发言材料。其他同学应积极参加讨论。
zengxiangquan
4
三、阅读书目
《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SIXTH EDITION, RONOLD G.EHENBEG,
zengxiangquan
11
劳动经济学的定义
• 角度一: 强调劳动经济学涉及到人的行为的特征
劳动经济学 课件
1、工会化部门的工资: 、工会化部门的工资:
工会化部门的工资分布与 非工会化部门的工资分布 相比,更加均等化。 相比,更加均等化。高工 资和低工资的差距缩小, 资和低工资的差距缩小, 处于平均工资水平的劳动 者比例较高。 者比例较高。
根据前面的图形分析,效率损失就是三角形 根据前面的图形分析,效率损失就是三角形GIB面积的大 面积的大 小,S△=□ABCD-□BCHI △ □ □
S△=(工会部门工资-非工会部门工资×流入非工会部门的劳动力数量)×1/2 △ (工会部门工资-非工会部门工资×流入非工会部门的劳动力数量)
计算效率损失占国民收入比例 效率损失/国民收入 效率损失 国民收入 = 1/2 ×(工会部门和非工会部 门的工资差距比例) 工会部门就业减少的比例) 门的工资差距比例)×(工会部门就业减少的比例)×(劳 动者参加工会的比例) 劳动者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 动者参加工会的比例)×(劳动者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 在计算过程中,发现效率损失占国民收入的比率数值很小, 在计算过程中,发现效率损失占国民收入的比率数值很小, 但是考虑到国民收入的巨大数额, 但是考虑到国民收入的巨大数额,效率损失的绝对值还是很 工人参加工会的比率很高,则效率损失的比率就会很大。 高。工人参加工会的比率很高,则效率损失的比率就会很大。 这一计算是假设工会和劳动力需求曲线上形成合同, 这一计算是假设工会和劳动力需求曲线上形成合同,工会和 企业可以形成更有效率的合约,如果合约曲线是垂直的, 企业可以形成更有效率的合约,如果合约曲线是垂直的,即 所谓的强效率合约, 所谓的强效率合约,工会话就不会对不同部门的劳动力配置 造成效率损失,只是租金在工会和企业之间重新分配。 造成效率损失,只是租金在工会和企业之间重新分配。
劳动经济学第7章
第一节 宏观工资水平变动因素
工资水平是一定统计范围内劳动者平均工资的 数额。计算公式:工资水平=劳动者工资总额/劳动 者人数。
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与工资水平 工资水平与人均GDP有关,人均GDP高,则工资水 平越高。
二、社会劳动生率与工资水平
1、提高工资水平,有增加工资总额与减少劳 动者人数两个途经,在中国只能依靠前者。
二、工资差别的形成及运动规律
1、各类劳动者的工资差别是通过等级工资来 反映的。
2、趋势:国家工业化初期,工资差别呈扩大 趋势;工业化发展起来后,呈缩小趋势; 缩小到一定阶段后达到平稳时期。
三、工资差别的成因
工资差别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状况,产业 的经济效益、劳动者的个人因素和职业的劳 动特点等。 1、产业(企业)间工资差别 2、职业间工资差别: 劳动负效用补偿性工资差别; 风险性补偿工资差别 人力资本补偿性工资差别
2、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劳动报 酬与劳动成果的关系。
3、平均工资与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相适应。
三、国民收入分配比例与工资水平
1、国民收入分为消费基金与积累基金两大部 分。它们的比例制约着劳动者工资水平的 提高程度。
2、增加消费基金能满足劳动者当前的生活需 要,但有可能使社会再生产速度放慢。
二、企业内部因素对工资水平的影响
1、劳动差别因素; 2、分配形式; 3、企业经济效益
第三节 工资水平控制
一、工资总水平控制与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是政府通过非强制或强制性手段控制 工资总水平。收入政策有四类:
1、权威性劝说; 2、工资—物价指导线; 3、税收性政策; 4、工资—物价管制
二、最低工资制度
3、个人间工资差别
(1)竞争性工资差别:这是由劳动者素质、技能差 异引起的。
劳动经济学精品课件 (7)
5.6 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
5.6.1 人口、资本存
量与均衡工资
率
5.6.3 劳动力供求
平衡的调节
5.6.2 刘易斯的经
济增长模型
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因
第一:人口规模
素
第二:人口年龄结构
第三:人口城乡结构
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第一:工资水平 第二:劳动生产率 第三:劳动力的需求
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市场均衡
三种模型
动态均衡的基本假定
首先,假定形成劳动力供给决策的时间为本期,以t表示;执行或 实现劳动力供给决策的时间为下期,以t+1表示。在t与t+1期间, 已经形成的劳动力供给决策不变。
其次,假设本期的劳动力需求量决定本期的工资率,分别以Dt和 Wt表示本期的需求量和本期的工资率,两者之间的关系为:
Wt=f(Dt)
成劳动者失业的现象。
概念四:劳动力短缺是指在劳动力市 场上,劳动的初始需求大于有效需求, 这种情形也称劳动力过度需求。
概念五:劳动力过剩是指在劳动力市 场上,劳动力的初始攻击大于有效供 给,又称劳动力过度供给。
概念六:工资漂浮指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中寻 在的自下而上层层提高工资的倾向,以及由
这种倾向造成的工资轮番上升的现象。
在同样劳动力需求 变动的情况下,均 衡工资率水平的提 高程度还要受到劳 动力供给弹性的重 要影响。劳动力供 给弹性越小,由劳 动力需求增加造成 的均衡工资率的提 高程度越大。
刘易斯的经济增长模型
在模型中,其基本假设是经济社会 由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构成,传统 部门是农业等生产部门,在这类部 门中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接近于零。 由于劳动的边际产量很低,故农业 劳动力收入(工资)亦维持低水平 ,存在着大量的劳动力剩余。现代 部门是被企业家支配的工业部门, 以利润最大化为其经营目标,并把 利润用于资本积累,通过资本积累 使资本存量持续增加。在现代部门 存在着由该部门劳动的边际生产力 决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D1,它与劳动 力供给曲线S决定的最佳就业量为L1 ,均衡工资率为We。
9劳动经济学(第七章)解析
1、雇主歧视
●定义: 根据个人偏好理论,雇主具有歧 视的偏好,他为了达到与一部分人保持 距离的目的而宁愿支付费用或放弃某种 收入。 ● 系数:对于有歧视偏好的雇主,被歧视 者带来了主观或者是心理的代价。这种 代价的大小可以通过歧视的系数d来反 映,d可以用货币来计量。
例如:
●如果雇主没有歧视,雇佣一个男性的代价是 工资水平Wm,这时,工资率等于工人的边 际生产率MRP,即: Wm= MRP。 ●但是,对于一个有歧视的雇主来说,雇佣一 个女性的雇员的成本就应该是女性雇员的工 资水平Wf加上歧视系数所表示的货币值,即: MRP=Wf+d. ●所以,Wm=Wf+d。Wf必然小于Wm。即: 如果妇女实际生产率遭到雇主的贬值,如果 他们要同男性劳动力竞争工作岗位就必须以 一种比他们低的工资来得到就业岗位。
→工资不同 原因:劳动力市场歧视 理论:能力相同→给企业带来的效益相同 →工资相同 原因:边际效益=工资
例题
甲乙两个人,同为一所大学毕业, 乙的身体存在部分缺陷,但对工作没有 妨碍,甲乙二人同时被A企业聘用。甲能 够每天给企业创造200元的利润,乙也能 够每天给企业创造200元利润。A企业给 甲员工的月工资为4000元,而给乙员工 3000元的工资,请问属于劳动力歧视吗? 为什么?
人力资本投资歧视:
● 是指某些劳动力因非经济个人特征导 致较少获得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正 规教育、在职培训以及较好的健康照 顾等机会。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歧视原因
一、个人偏见模型 二、统计性歧视模型 三、非竞争性歧视模型 四、对歧视理论的评价
一、个人偏见模型
1、雇主歧视 2、顾客歧视 3、雇员歧视
理解: 1、给企业带来同样的效益,工资和升职 机会不同。(差距越大,歧视越大) 2、是常态差异,而不是偶然差异。 3、区分劳动力市场歧视与前市场差别
劳动经济学课件完整版
• 三、劳动经济学的价值 • (一)作为一门重要学科的经济学 • 1、社会经济学方面的问题需要劳动经济 学进行研究 • 2、劳动贡献数量上的重要性 • 劳动贡献超过资本贡献 • 3、劳动要素交易的独特性 • 能动因素
• (二)学习劳动经济学的收益 • 1、个人角度 • 失业原因、工作搜寻、工资谈判等 • 2、社会角度 • 失业治理、收入分配、人力投资等
• • • • • •
பைடு நூலகம்
(二)一般特点 1.主动性 2.目的性 3.创造性 4.多层性 5.相依性
• 三、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特点 • (一)劳动概念--广义化 • 1.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划 分失去现实意义。 • 2.知识创新者与资本所有者的支配 和主导地位发生了换位。 • (二)劳动配备的主要要素--知识化 • 1.劳动者就业必须具备当代知识技术 • 2.劳动发生了质的变化 • 3.在业劳动结构以智力劳动为主
劳动经济学
( Labor Economics)
目录
• • • • • • •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劳动需求理论 第三章 劳动需求决策 第四章 劳动供给概述 第五章 劳动供给分析 第六章 劳动市场均衡 第七章 生命周期与职业选择 • • • • • • • • 第八章 人力资本理论 第九章 劳动力流动理论 第十章 工资理论 第十一章 工会理论 第十二章 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第十三章 就业与失业理论 第十四章 收入分配差异 第十五章 政府与劳动力市场
• 三、关于劳动问题的一些观点 • 1、威廉·配弟(英)(1623-1687): • 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 • 2、亚当·斯密(英)(1723-1790): • 劳动是最初的价格,购买一切世界财富 的是劳动,而不是金银 • 3、马克思(德)(1818-1883): •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 4、A·马歇尔(英)(1842-1924): • 劳动问题的解决是决定一个社会福利、 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 • 5、岛田晴雄: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根本
曾湘泉版劳动经济学教案
劳动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导论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劳动经济学产生的时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研究对象和方法教学方法讲授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产生劳动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
1925年,布卢姆的《劳动经济学》的出版,标志着劳动经济学的问世。
劳动经济学是伴随着劳动市场出现、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个经济学的分支。
从市场经济国家的历史来看,工业革命后,产生了雇佣劳动,以及在雇佣劳动条件下的劳动力供给、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等劳动经济的问题。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劳资雇佣关系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雇佣劳动所产生的诸如工资、失业、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工伤事故与职业病、妇女与童工劳动、劳资谈判、罢工等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市场上的各类问题不断涌现,促使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经济学家对此进行深入的思考。
埃利·理查德1886年出版了《美国劳工运动》一书,他分析了工会在劳动市场、劳动条件的决定方面的作用,开创了对劳动市场现象进行制度与组织分析的先河。
19世纪20年代的美国劳动市场日趋成熟。
1925年出版了布卢姆的《劳动经济学》,这是历史上第一本正式以劳动经济学命名的教科书。
该书开始系统涉及劳动市场上的就业、工资、劳资关系、劳工运动、劳动立法等主要内容的分析。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失业形势,引发了经济学家对宏观劳动问题的深入思考。
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开创了宏观经济学、也是宏观劳动经济学理论的先河。
历史表明,市场经济国家社会和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产生了对劳动市场分析和研究的需求,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应运而生,并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第二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劳动经济学家对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表述。
一种定义是强调劳动经济学涉及人的行为的特征。
如1931年,朱通九在所著的《劳动经济》一书中认为,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者的经济行为的科学。
00164劳动经济学(曾湘泉第三版)
劳动经济学考核知识点识记(Ⅰ):单选/填空领会(Ⅱ):名词解释/简答应用(Ⅲ):论述第一章导言(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识记:①劳动的定义;有些情况下,劳动就是劳动的主题而言的,即指“劳动力”;另外一种情况下,指的是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②劳动力的定义;马克思认为,只有创造物质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因此,只有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才属于生产劳动者③劳动经济学的定义。
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领会:①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1886年,埃利·理查德《美国劳工运动》开创了对劳动力市场现象进行制度与组织分析的先河1925年,布卢姆《劳动经济学》历史上第一本以劳动经济学正式命名的劳动经济学教科书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开创了宏观经济学和宏观劳动经济分析的先河②劳动力的“准商品”属性。
“准商品”:劳动力不是可以买卖的商品(二)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识记:①实证经济学的含义;一种对人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理论②规范经济学的含义;一种价值判断的理论③交易障碍的含义。
一方面指交易活动可能因一些法律或制度的障碍因素而不能发生;另一方面的障碍可能是由于实现这种交易活动的一方缺乏足够资金领会:①实证经济学的两个假说;1.稀缺性2.经济人②规范经济学的判断尺度。
判断尺度:互惠原则1.市场交易行为活动涉及的所有各方均受益,即没有人在此交易行为活动中遭受损失2.在市场交易行为活动中,有一些人获得收益,而无人遭受损失3.受益者收益的程度或数量超过损失者损失的程度和数量应用:①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人们对资源的使用存在着供求问题,存在着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劳动力资源也是稀缺的可以通过劳动力的价格——工资反映②劳动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
人是理性的,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三)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识记:①劳动经济学的特殊性1.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工作的范围,如就业、失业、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水平等;投向了人们选择以及变换工作的行为,如劳动力的流动;投向了人们为工作而获得的货币和非货币的报酬方面,如人力资本投资、薪酬决定的因素等。
劳动经济学第七章
收入、风险承担者及成本比较
计时工资 基本工资收入比较稳 定 低生产率风险由企业 承担 企业劳动过程的控制 与管理成本较大 计件工资 基本工资收入不定, 工资刺激性强 低生产率风险由个人 承担 企业产品数量统计、 质量检验、定额标准、 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 的管理成本较大
内容简介
第一节 工资职能及影响工资确定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经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工资生成理论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中的工资生成理论 第四节 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
第五节 按要素分配的工资生成理论
第一节 工资职能及影响工资确定的主要因素
一、工资形式 (一)基本工资
是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 计算的实际工作时间得到的报酬,是工资 构成的主要部分。
(2)变相地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点 (3)可以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的生活生活质量
雇员福利在其劳动总报酬中的比例
福利和健康——它们为企业带来什么
管理者们感觉到需要想方设法去处理雇员所承受的种 种压力。他们知道,雇员所承受的压力对于激励人力 资源队伍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障碍;此外,压力会导致 与之相关的一些疾病,如高血压、胃溃疡、疲劳等病 症的出现,而这些疾病进而会转化为雇主所不得不承 担的高额福利成本。 许多公司利用一些非传统性的福利和补贴计划来帮助 雇员应对压力。位于威斯康星州拉辛地区的杰克逊公 司鼓励客户服务部门的员工和主管通过玩笑来缓解精 神和生理上的压力。 SAS研究所在20栋办公楼里都设 有咖啡休息室,休息室中放有免费的苏打、新鲜的果 汁、巧克力以及小糕点等等。 SAS研究所甚至雇用全
二、工资职能
补偿职能(劳动力消费补偿职能)
激励职能 调节职能 效益职能
(一)补偿职能
劳动经济学教案曾湘泉版
劳动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导论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劳动经济学产生的时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研究对象和方法教学方法讲授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产生劳动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
1925年,布卢姆的《劳动经济学》的出版,标志着劳动经济学的问世。
劳动经济学是伴随着劳动市场出现、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个经济学的分支。
从市场经济国家的历史来看,工业革命后,产生了雇佣劳动,以及在雇佣劳动条件下的劳动力供给、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等劳动经济的问题。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劳资雇佣关系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雇佣劳动所产生的诸如工资、失业、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工伤事故与职业病、妇女与童工劳动、劳资谈判、罢工等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市场上的各类问题不断涌现,促使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经济学家对此进行深入的思考。
埃利·理查德1886年出版了《美国劳工运动》一书,他分析了工会在劳动市场、劳动条件的决定方面的作用,开创了对劳动市场现象进行制度与组织分析的先河。
19世纪20年代的美国劳动市场日趋成熟。
1925年出版了布卢姆的《劳动经济学》,这是历史上第一本正式以劳动经济学命名的教科书。
该书开始系统涉及劳动市场上的就业、工资、劳资关系、劳工运动、劳动立法等主要内容的分析。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失业形势,引发了经济学家对宏观劳动问题的深入思考。
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开创了宏观经济学、也是宏观劳动经济学理论的先河。
历史表明,市场经济国家社会和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产生了对劳动市场分析和研究的需求,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应运而生,并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第二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劳动经济学家对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表述。
一种定义是强调劳动经济学涉及人的行为的特征。
如1931年,朱通九在所著的《劳动经济》一书中认为,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者的经济行为的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4 串谋行为
串谋行为:雇主们彼此联合起来,合谋对某些
特殊群体的劳动力进行压制,从而制造一种被 压制群体不得不接受买方独家垄断工资的局面。 对歧视理论的评价:劳动力市场歧视之所以能 够得以持续存在,要么是由于非竞争性力量或 非竞争性动机所导致的,要么是劳动力市场向 竞争状态进行调整的速度过于缓慢造成的。在 消除非竞争性影响方面,政府干预可能是有用 的。
主要表现:雇主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都更愿
意雇佣一些人,而不愿雇佣另一些人。由于假 设各类雇员在所有各方面是一样的,因此,其 生产率在雇主那里的贬值完全是出于一种个人 偏见的表现。雇主的偏见越深,实际生产率被 打折扣的幅度越大。
8
3.1 个人偏见——雇主歧视
对妇女雇员歧视的经济分析:
如左图所示,雇 主歧视对女性雇 员工资水平、雇 用水平、对雇主 的利润均产生影 响(具体分析见 下页)
26
第四节 政府对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管制
香港特别行政区消除歧视的规章和组织
有一系列旨在消除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反
歧视条例,包括《性别歧视条例》、 《残疾歧视条例》及《家庭岗位歧视条 例》。 平等机会委员会具体负责执行反歧视条 例,致力于消除基于性别、婚姻状况、 怀孕、残疾及家庭岗位而出现的歧视行 为。
11
3.1 个人偏见——顾客歧视
强调顾客的偏见是歧视的来源。 在有些场合下,顾客们可能偏好于让某类
劳动力来提供服务,而在有些场合则偏好 让另一类来提供服务。企业需要迎合歧视 性顾客需要,将会雇用那些顾客偏爱雇员群 体中的人来为自己工作,导致出现相互隔 离的工作场所。
12
3.1 个人偏见——雇员歧视
经济学家对双重劳动力市场的解释:
资本家将劳动者分离开来,以防止他们组织起来形成一种反
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力量。或者由于对不同类型的工人进行监 督时需要付出的成本有所差别而造成的。
18
3.3.3 与搜寻成本有关的买方独家垄断
与搜寻成本有关的买方独家垄断模型将厂商行
为中的买方独家垄断模型,和歧视现象结合在 一起。 前提假设:对所有的雇员来说,存在一种搜寻 工作的成本。只要存在歧视性的雇主,某些雇 员的工作搜寻成本就会上升。雇主会按照劳动 力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选择雇用水 平。这样,尽管具有相同的劳动生产率,搜寻 成本高的员工的工资就会相对较低。4Βιβλιοθήκη 第二节 歧视定义与表现形式
劳动力市场歧视:指在现行劳动力市场上,具有相同
生产率的劳动力,由于在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上 有所不同,如种族、性别、信仰、区域、年龄等方 面不同,而影响了他们获得同等报酬或获取同等就 业机会。
区分“劳动力市场歧视”与“前市场差别”
前市场差别:可能是由于很多因素造成的,比如社会
22
第四节 政府对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管制
美国消除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立法及实施
1、《1963公平工资法》
该法律宣布,对于运用相同技术并在相同工作条
件下完成工作的男性和女性分别支付不同工资的 做法是非法的,在消除工资差别方面迈出了重要 一步。 不足:对雇用机会均等和晋升机会均等没有做出 规定,不仅应当要求雇主对具有相同生产率的人 支付相同的工资,而且应当要求他们为具有相同 生产率的人提供相同的就业和晋升机会。
24
第四节 政府对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管制
联邦法院制定的两套歧视标准:
差别待遇歧视标准:如果个人因为他们的民族、性别、
肤色、宗教信仰或祖籍来源而受到不同的对待(比如说 被雇主支付不同的工资或福利),并且可以明显地看出 存在一种故意的歧视,那么根据第7章的规定,就可以 说存在差别待遇性歧视。 差别结果歧视标准:在这种判断方法中,歧视是一种 结果,而不是一种动机。如果有些人事政策看上去似 乎是属于中立性质的,但是实际上却导致因种族、性 别等方面的原因而出现差别性结果,那么这些人事政 策也会受到第7章的禁止,除非这些差别是与工作绩效 联系在一起的。
特定标志的雇员打交道而造成的。包括雇主的歧视、 顾客歧视、 雇员歧视。
3.2 统计性歧视:
由于雇主将某种先入为主的群体特征强加在个人身
上而引起的
3.3 非竞争性歧视模型:
存在某些非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力量。
7
3.1 个人偏见——雇主歧视
分析假设:雇主对具有某种特征的雇员有偏
见,而顾客和作为潜在同事的雇员则没有这种 偏见。
14
举例:就一般情况而言,由于职业生涯较短的缘故,
3.3 非竞争性歧视模型
3.3.1 3.3.2 3.3.3 3.3.4
拥挤效应 双重劳动力市场
与搜寻成本有关的买方独家垄断
串谋行为
15
3.3.1 拥挤效应
图(a):由于劳动力供给比劳动力需求相对而言要少一
些,因而工资率(WH)相对较高。 图(b):由于市场过于拥挤,结果导致与劳动力需求 相对应的劳动力供给过多,从而使得工资率(WL)相对 较低。例如女性占主导地位的职业,工资率低。
双重劳动力市场:将劳动力市场看成是被分割开的两
大非竞争性部门:主要部门和从属部门。
主要部门提供相对较高的工资率、较为稳定的就业、良好的
工作环境以及发展机会。 从属部门则只提供较低的工资率、不稳定的就业以及较差的 工作条件并且根本没有职业发展的机会。大部分弱势就业群 体成员都是在从属部门中就业的,而这导致了一种长期延续 下来的对他们的歧视。
19
3.3.3 与搜寻成本有关的买方独家垄断
图形示例
20
3.3.3 与搜寻成本有关的买方独家垄断
图形解释:
(a)所描述的是搜寻成本相对较低的工人群体的劳动力
供给曲线以及劳动力边际收益产品曲线。 (b)所描述的是由于歧视性雇主的存在而被迫承担较高 搜寻成本的某群体(妇女或外来劳动力成员)的劳动力供 给曲线和劳动力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尽管他们都具有 相同的生产率,但具有较高搜寻成本的那一群体中的 工人所得到的工资却要低一些(即WF<WM)。 在实践中,如果两类工人被同一企业雇用,那些具有 较高搜寻成本的工人很可能会被安排到工资率较低的 工作职位上去。
9
3.1 个人偏见——雇主歧视
雇主歧视对女性雇员工资水平的影响:
假如MRP代表某一劳动力市场上的所有工人的实际边
际生产率, d代表女性劳动力生产率被雇主从主观上进 行贬值的程度,只有当妇女劳动力成员的工资率(WF) 等于她们对于企业的主观价值的时候,才能被雇用。 即MRP-d= WF。因此如果她们要同男性劳动力竞争, 就必须以一种比他们低的工资来能得到就业岗位。
23
第四节 政府对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管制
《民权法案》第7章
该法律规定:任何雇主“因为任何个人的种族、
肤色、宗教信仰、性别或祖籍来源等原因而拒绝 雇用之或解雇之,或在工资、待遇、工作条件或 就业优惠权利等方面对个人进行歧视”均属于违 法行为。同时,第7章的规定使得劳工组织的许多 做法都成为非法,比如:不允许个人加入工会组 织;对工会成员进行相互隔离;拒绝向某些工人 提供就业机会或在批准工人参加学徒培训计划等。
使得有些成员只能接受较少的教育或者得到较差的健 康照顾,他们的父母可能让儿子上大学而只让女儿读 到中学等等,由此而造成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上的 差别我们称为前市场差别。
5
第二节 歧视定义与表现形式
理解劳动力市场歧视的要点:
1、歧视是可以衡量的劳动力市场行为结果,如工资、
就业水平、晋升机会等。 2、歧视概念应略去偶然性的常态随机差异,它只包 含有规则而不相互排斥的差异。 3、歧视的概念提出了一个区分引起工资差异的劳动 力市场歧视与前市场差别的方法。
13
3.2 统计性歧视
统计性歧视:
如果根据求职者的个人特征(测试分 数、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等等)不能对其实际生产 率做出完全的预测,而求职者所属的群体特征成为企 业雇用决策的组成要素时,有可能出现统计性歧视, 因为具有相同的可衡量性生产率特征的人将会得到系 统性的不同对待。 具有既定教育水平的妇女比同等教育水平的男子对企 业的价值要低一些。雇主在作决策的时候可以利用这 种群体信息来修正求职者的个人信息。其结果是,在 男性劳动力与妇女劳动力成员具有相同可衡量性生产 率特征的情况下,男子会受到系统性的偏爱,这种情 况将会被确定为劳动力市场歧视。
占优势地位的雇员可能会避开那些使他们不得不以一种
自己不喜欢的方式与另一类成员打交道的工作。比如, 男性劳动力可能会抵制从一位女性领导那里接受命令, 拒绝与一位他们不喜欢的成员分享责任。 如果男性雇员有歧视性偏好,那么他们可能会从一位执 行非歧视型雇用和提升标准的雇主那里辞职或不去那里 求职。这样,那些希望按照非歧视性标准进行雇用的雇 主就必须向男性劳动力支付一种工资奖励(一种补偿型 工资差别)来留住他们。 企业通过职业隔离解决雇员歧视问题,由此解释为什么 雇主通常只雇用妇女或只雇用男子来承担某一职位的工 作。
$21 349 $25 908 $24 305 $36 673 58% 71% 66% 100% 54% 66%
图7-1 美国各种人口群体中15 岁以上全日制工人的工资报酬占白人男性工资报酬的百分 比, (1992 年)
3
第一节 歧视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研究:
对歧视的经济分析可以追溯到1922年 英国经济学家弗朗西斯埃奇沃思,但今 天西方经济学中所讨论的歧视问题,更直 接地受到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加里S贝克 尔的影响。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研究,已 成为西方劳动经济学重要的领域之一。
16
3.3.1 拥挤效应
经济学家对拥挤效应的一些解释:
把某些工作鉴定为“男性工作”而把另外一
些工作 鉴定为“女性工作”的过程是通过社 会习俗完成的; 男性和女性之间要么是存在先天能力上的差 异;要么是存在后天能力上的差异; 男性和女性对买方垄断雇主的供给曲线有所 不同。
17
3.3.2 双重劳动力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