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体在实际上没有参加,但接受其规范的群 体,称为参照群体。
(4)面对面群体与虚拟群体 面对面群体:以直接接触为基础运行的群体。
虚拟群体:群体成员之间分布于不同的物理 位置,可以跨地域、跨时间、跨越组织甚至 国家界限,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进行沟 通而形成的一种群体形式。
二、 群体的形成
1、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
(3)集群的概念 彼此之间没有目的导向的相互作用但 却卷入相同活动的个体集合体。
2、群体的特征
(1)共同目标 这是群体形成的先决条件和原因,也是群
体的重要特征。 (2)结构和规范 群体是有组织化的人群,每一个成员在群
体中都占据一定的位置,执行一定的角 色,承担一定的义务并享有一定权利。
(3)归属感和交互作用
他人在场将抑制学习新的复杂的反应,但能 助长已经学会了的成为优势反应的行为。
2、社会助长的心理机制
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
3、社会助长作用的应用——脑力激励法
(1)什么是脑力激励法 奥斯本
以群体讨论的方式,利用产生观念的过程提 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问题解决方法。
(2)脑力激励法的有效性讨论
在心理学家具有严格控制的实验研究中,脑 力激励的假说并没有得到一致的证明。
林格伦 脑力激励方法的问题解决促进作用, 表现在它的“预热效应”(warm-up effect) 之上。
二、社会惰化
1、社会惰化
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 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 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2、社会惰化的心理机制
(1)缺乏对群体的认同感
(2)集体努力模型 个体努力工作的条件有三个: 个体相信努力工作会有好的成绩、 个体相信努力工作会被认可 重视所得到的奖励。
(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组织结构确定、角色分配明确的
群体。
非正式群体:成员依照各自的喜好自发形成 的,没有明确角色分化和权利义务规定的群 体,一般形成于正式的工作情境之外。
(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 成员群体:个体为某个群体正式成员的群体,
在这个群体中成员归属于这个群体,对这个 群体有较高的认同度。
群体成员对群体存在认同感,群体成员在 群体内部会发生一定的交互作用。
3、群体的类型
(1)首属群体和次属群体
首属群体:由社会学家库利(C.H. Cooley,1923)提出的,指个人直接生活在其 中,与群体成员有充分的直接交往和亲密人 际关系的群体,也称为初级群体。
次属群体:按照一定规范建立起来的,有明 确社会结构的群体。如公司、企业、学校等。
斯达塞 群体中决策形成前有关决策的信息在成员中 的分布情况,会对讨论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并可能产生多种形式的偏差: 一是分享信息偏差; 二是偏好误差。
二、群体极化
1、群体极化的概念
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种 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 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2、群体极化的机制 (1)信息的作用
一、社会助长
1、社会助长及其性质
(1)社会助长 也称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
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与别人一起活动 或是在电子监控存在的情况下所带来的行为 效率的提高。
(2)性别助长
金盛华
对于性意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的个人,异性 的存在会导致特殊的行为效率增加。
(3)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 优势反应强化说
三、 群体思维
1、群体思维的概念
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 会高度倾向于寻求一致,以至于对其他变通 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价受到压制。
2、詹尼斯的群体思维模型
3、群体思维发生原因
(1)高的凝聚力 (2)相似的背景 (3)群体规范
4、群体思维的预防
3、社会惰化的跨文化一致性和预防
(1)跨文化一致性
(2)预防
群体成员之间有着亲密的交往,有着较高的相互 认同;
工作项目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能够激发人 们的工作动机,使得群体成员有着较高的自我 卷入水平;
注重群体整体效益,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 励引导;
强调协作精神的群体,群体的团队合作性较强时;
个体对群体充分的信任,相信群体成员也像自己 一样努力时。
第三节 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
一、群体决策理论 二、群体极化 三、 群体思维 四、冒险转移
一、群体决策理论
1、社会决策图式理论
关于如何将成员的个体选择整合为群体决策的社会决 策模型,是关于个人影响力在群体决策整合过程中 如何发挥作用的理论。
2、群体决策的信息取样模型
当群体中一种观点获得最大程度认可的时候,这 种信息会对其他成员造成影响,使某些群体成 员被说服,从而改变他们的观点,转向支持这 种有说服力的观点,从而使一种观点在群体中 极化。
(2)社会比较
通过群体讨论,人们会与别人比较他们的观 点,比较的结果一般是他们使会转变自己的 观点,最终使其观点看上去和其他成员的观 点一样极端。
(优选)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群体及其形成
一、 群体的概念 二、 群体的形成
一、群体的概念
1、什么是群体
(1)群体的概念 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个体,为了某
个共同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的彼此之间具有情感联 系的人群。 (2)群体的核心 成员之间彼此有直接接触和交流,并发生相互之间交 叉影响和情感上的认同感,形成“我们”的概念和 归属。
(1)互动与共同目的 成员之间的互动是群体形成的前提。 共同的目的既是群体的特征之一,也是形成群体的重
要因素。 (2)隶属需要 ①安全需要 ②地位需要 ③自尊需要 ④情感需要 ⑤权力需要
(3)工具作用与情境压力 工具作用:为了某种功利目的,因为群体成
员的身份可以使得这个目标更容易达到。
高压力的情境会直接促进人们形成群体或加 入群体。
2、群体形成过程
(1)交往 (2)共同活动 (3)目标一致
3、群体形成过程的认知因素
人们在三个水平上知觉社会:
把所有人都看作在人类群体中的一员的高级 水平;
依据相互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把人们区分 为内群体和外群体的中级水平;
把人们识别为单独个体的低级水平。
第二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一、社会助长 二、社会惰化
(4)面对面群体与虚拟群体 面对面群体:以直接接触为基础运行的群体。
虚拟群体:群体成员之间分布于不同的物理 位置,可以跨地域、跨时间、跨越组织甚至 国家界限,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进行沟 通而形成的一种群体形式。
二、 群体的形成
1、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
(3)集群的概念 彼此之间没有目的导向的相互作用但 却卷入相同活动的个体集合体。
2、群体的特征
(1)共同目标 这是群体形成的先决条件和原因,也是群
体的重要特征。 (2)结构和规范 群体是有组织化的人群,每一个成员在群
体中都占据一定的位置,执行一定的角 色,承担一定的义务并享有一定权利。
(3)归属感和交互作用
他人在场将抑制学习新的复杂的反应,但能 助长已经学会了的成为优势反应的行为。
2、社会助长的心理机制
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
3、社会助长作用的应用——脑力激励法
(1)什么是脑力激励法 奥斯本
以群体讨论的方式,利用产生观念的过程提 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问题解决方法。
(2)脑力激励法的有效性讨论
在心理学家具有严格控制的实验研究中,脑 力激励的假说并没有得到一致的证明。
林格伦 脑力激励方法的问题解决促进作用, 表现在它的“预热效应”(warm-up effect) 之上。
二、社会惰化
1、社会惰化
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 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 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2、社会惰化的心理机制
(1)缺乏对群体的认同感
(2)集体努力模型 个体努力工作的条件有三个: 个体相信努力工作会有好的成绩、 个体相信努力工作会被认可 重视所得到的奖励。
(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组织结构确定、角色分配明确的
群体。
非正式群体:成员依照各自的喜好自发形成 的,没有明确角色分化和权利义务规定的群 体,一般形成于正式的工作情境之外。
(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 成员群体:个体为某个群体正式成员的群体,
在这个群体中成员归属于这个群体,对这个 群体有较高的认同度。
群体成员对群体存在认同感,群体成员在 群体内部会发生一定的交互作用。
3、群体的类型
(1)首属群体和次属群体
首属群体:由社会学家库利(C.H. Cooley,1923)提出的,指个人直接生活在其 中,与群体成员有充分的直接交往和亲密人 际关系的群体,也称为初级群体。
次属群体:按照一定规范建立起来的,有明 确社会结构的群体。如公司、企业、学校等。
斯达塞 群体中决策形成前有关决策的信息在成员中 的分布情况,会对讨论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并可能产生多种形式的偏差: 一是分享信息偏差; 二是偏好误差。
二、群体极化
1、群体极化的概念
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种 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 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2、群体极化的机制 (1)信息的作用
一、社会助长
1、社会助长及其性质
(1)社会助长 也称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
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与别人一起活动 或是在电子监控存在的情况下所带来的行为 效率的提高。
(2)性别助长
金盛华
对于性意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的个人,异性 的存在会导致特殊的行为效率增加。
(3)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 优势反应强化说
三、 群体思维
1、群体思维的概念
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 会高度倾向于寻求一致,以至于对其他变通 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价受到压制。
2、詹尼斯的群体思维模型
3、群体思维发生原因
(1)高的凝聚力 (2)相似的背景 (3)群体规范
4、群体思维的预防
3、社会惰化的跨文化一致性和预防
(1)跨文化一致性
(2)预防
群体成员之间有着亲密的交往,有着较高的相互 认同;
工作项目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能够激发人 们的工作动机,使得群体成员有着较高的自我 卷入水平;
注重群体整体效益,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 励引导;
强调协作精神的群体,群体的团队合作性较强时;
个体对群体充分的信任,相信群体成员也像自己 一样努力时。
第三节 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
一、群体决策理论 二、群体极化 三、 群体思维 四、冒险转移
一、群体决策理论
1、社会决策图式理论
关于如何将成员的个体选择整合为群体决策的社会决 策模型,是关于个人影响力在群体决策整合过程中 如何发挥作用的理论。
2、群体决策的信息取样模型
当群体中一种观点获得最大程度认可的时候,这 种信息会对其他成员造成影响,使某些群体成 员被说服,从而改变他们的观点,转向支持这 种有说服力的观点,从而使一种观点在群体中 极化。
(2)社会比较
通过群体讨论,人们会与别人比较他们的观 点,比较的结果一般是他们使会转变自己的 观点,最终使其观点看上去和其他成员的观 点一样极端。
(优选)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群体及其形成
一、 群体的概念 二、 群体的形成
一、群体的概念
1、什么是群体
(1)群体的概念 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个体,为了某
个共同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的彼此之间具有情感联 系的人群。 (2)群体的核心 成员之间彼此有直接接触和交流,并发生相互之间交 叉影响和情感上的认同感,形成“我们”的概念和 归属。
(1)互动与共同目的 成员之间的互动是群体形成的前提。 共同的目的既是群体的特征之一,也是形成群体的重
要因素。 (2)隶属需要 ①安全需要 ②地位需要 ③自尊需要 ④情感需要 ⑤权力需要
(3)工具作用与情境压力 工具作用:为了某种功利目的,因为群体成
员的身份可以使得这个目标更容易达到。
高压力的情境会直接促进人们形成群体或加 入群体。
2、群体形成过程
(1)交往 (2)共同活动 (3)目标一致
3、群体形成过程的认知因素
人们在三个水平上知觉社会:
把所有人都看作在人类群体中的一员的高级 水平;
依据相互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把人们区分 为内群体和外群体的中级水平;
把人们识别为单独个体的低级水平。
第二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一、社会助长 二、社会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