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版本初中历史教材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它版本初中历史教材简介
国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实行国家基本要求制度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

历史教材多样化,也是教材改革发展的大趋势。

目前,我国初中历史新课程教材有八个版本(含尚未实验的),即“人教版”、“北师大版”、“华师大版”、“川教版”、“岳麓版”、“地图版”、“中华版”和“河北版”。

历史新教材各有特色。

如,“华师大版”编排活泼,所选内容突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北师大版”注重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的引用;“人教版”文字精炼,叙述流畅,重视探究性活动的设计,等等。

关于“人教版”历史教材,前文已有详细说明与分析。

1这里仅就“华师大版”、“北师大版”、“川教版”的初中历史教材作简要介绍。

一、历史故事·原汁原味的图片·贴近学生
————华师大版历史教材
“华师大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由王斯德教授、王家范教授任正、副主编。

全套共分六册,其中前四册是中国历史,后两册是世界历史。

教材以“课”为基本的编写单位,每册约25课,若干课组成一个学习主题(即单元)。

每课正文1000字左右,附图片、照片、地图、图表,并附启发性的问答题、思考题、教学活动建议,以及好书推荐、网址推荐等。

它主要有以下特点:
1、内容精、字数少。

教材大幅度删减了不适合初中的专业知识点,以学习主题组织教学内容,叙述精要准确、通畅易懂,并精心设计了一定数量不属于考查范围的“副文”(楷体字印排)。

“副文”以形象生动的历史故事和贴近现实、饶有生活情趣的历史常识,突出和深化学习主题,寓思想教育于可读性、可接受性的感性历史材料之中,起潜移默化、陶冶性情的作用。

在“减负”的同时,教材也注意内容的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适量拓展,增加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积极慎重地吸收国内外史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将历史叙述的下限延伸到20世纪90年代末。

2、图文并茂、印制精美。

“华师大版”教材的图片精美是颇值得称道的。

为了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受,也为了使学生更为真切地欣赏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成就,教材精选了大量典型图片配合教材内容,使知识点更富感性色彩,生动形象。

比如,在讲述宋朝的城市生活并让学生作一番探究时,教材提供了一系列的形象资料,如宋代《春宴图》中的士人服饰,宋墓壁画所描绘的宋人起居状况,《金明池夺标图》表现的龙舟竞渡场面,宋代蹴鞠铜镜等,学生从这些形象资料中获取的历史印象,是单纯用文字描写所无法比拟的。

近现代历史部分更是编进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

比如,讲述抗日战争的史实时,配了两幅意义深刻的历史照片,一幅是八路军战士从战火中救出日本小女孩美穗子后,聂荣臻司令员送别她时的留影;一幅是40年后美穗子专程从日本来华向聂荣臻元帅致谢的场景。

两幅照片所说明的问题,远胜于任何文字叙述。

教材文字表达也非常生动、简洁、明快,可谓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1可参阅陈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介绍〉一文,《历史教学》2004年第2期。

3、内容贴近现实,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材内容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通过身边的事物去追寻历史。

比如,生肖记岁方法今天仍然在使用,教材就介绍了生肖记岁的起源;佛教寺庙各地常见,教材就引导学生去观察、了解与佛教有关的知识。

教材的练习与思考部分,精心设计了“想像”、“识图”、“欣赏与思考”、“阅读卡片”、“辩论”、“课外学史”、“身边的历史”等,不仅起到及时进行复习的作用,还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发表意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另外,在一些课文中还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上网”的活动,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收集资料、藉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栏目设计不拘一格,因需而设。

与其它版本不同,它每课设置的栏目并不固定。

诸如“阅读与思考”、“思考与讨论”、“制作与实验”、“年代换算”、“参观访问”、“课外学史”、“议论”、“小辩论”、“欣赏”等等,皆是因需而设。

这样既使教材的编排显得生动活泼,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题、思考题帮助学生掌握探究性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另外,教材还增加了一些课程标准并未规定,但对深化学生的历史认识具有意义的内容。

比如,抗日战争部分,教材介绍了日军的“慰安妇”制度,并配了一幅当时上海杨家宅慰安所照片,深刻揭露了日军的罪行。

二、注重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编选
————北师大版历史教材
“北师大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由朱汉国教授、马世力教授任正、副主编。

该教材编写组的主要成员多为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核心成员。

全套共有六册,第一、二册中国古代史,第三册为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至国民党政权的崩溃),第四册为中国现代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和世界古代史,第五、六册世界近现代史。

教材依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采用了主题单元的编排体系,每一册设若干“课”。

它的主要特点是:
1、注重文献资料的引用。

大量编选文献资料是它的一大特色。

教材除了在行文中以及在课文旁引用和摘录文献资料外,课文后还专门设立了“材料阅读”专栏。

“材料阅读”多选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供学生自行阅读,帮助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比如,第二册“璀璨的文学艺术”一课,选用了一段史料“尝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李)白衣冠锦袍,于舟中顾瞻笑傲,旁若无人。

初,贺之章见白,赞之曰:‘此天上谪仙人也。

’”阅读这样的材料,不但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和情感的熏陶,而且对于李白这个家喻户晓的诗人的风采与气质形成比较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可以增强阅读古文的兴趣与能力。

文献资料选材比较广泛,既有正史、文集,也有歌谣、民谚、对联等等。

这部分内容既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感,还能弥补课文表述的不足。

2、注意吸纳史学研究的新成果。

近些年,我国史学界的研究成果斐然,新史料,新文物,新观点,新结论层出不穷。

然而,以往的教材却相对陈旧,许多已经过时的观点仍在使用。

为了改变这个状况,“北师大版”在编写时吸收了大量史学新成果。

比如,“夏商西周的
更迭”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定都阳城。

”与旧教材所叙述的夏朝建立于约公元前21世纪,其建立者为禹的儿子启有所不同,这便是采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最新研究成果。

再如,课本中的许多插图,也是以往的旧教材所缺乏的,反映了近期史学研究的新成果。

3、叙述力求准确客观。

“北师大版”力求做到准确客观的叙述和评价史实。

比如,“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一课,对于“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长期以来,教材多着重介绍其打通了中国到东非的航路,把亚、非的广大海域连成一片,是地理大发现前人类航海的伟大壮举,比哥伦布到达美洲早几十年等。

与以往教材不同,“北师大版”不仅从正面肯定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还指出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不计经济效益;用来输出的物品也大多由官府督造或低价强征硬派,造成大量手工工匠逃亡。

”这样的客观叙述有助于学生辨证地看待历史问题,使学生养成多角度分析问题的习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4、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材每课的正文后都设有“每课一得”、“材料阅读”、“自我测评”和“活动建议”四个学习栏目,目的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能力。

“每课一得”所选取的历史知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史料;二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例如“你知道‘卧薪尝胆’这个成语的典故吗?”“你知道巧匠鲁班吗?”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增长见识。

“自我测评”题的题型多样,难度适中,在编排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以往的课后练习有着很大的不同。

“活动建议”的设置为学生结合课文开展活动提供了多样化的参考,也为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供了便利。

活动建议包括举办小型辩论会、展示会、制作图片或仿制品、编演历史短剧等等。

三、反映学科特点·体现西部特色
————川教版历史教材
“川教版”(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历史新教材由著名特级教师、重庆教育科学研究院龚奇柱研究员主编。

这套教材的特色有:
1、依据“课标”而不囿于“课标”。

它力求体现“课标”倡导的新的课程理念,对“课标”规定的学习内容在教材中都有鲜明体现。

但它又不囿于“课标”,而是在遵循“课标”的前提下,对“课标”的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

大致说来,第一,根据历史学科时序性的特点,补充了一些必要的历史知识。

第二,适当增加了“课标”没有要求,但对历史教育有重要意义的内容。

如,“课标”没有提到屈原,但屈原是世界文化名人,又与我国传统的端午节有关,教材就增写了“大诗人屈原”一目。

第三,适当增加反映女性活动的内容,体现性别平等的新理念。

2、突出西部特色。

“川教版”属于国家教材,对各地都是适用的。

同时,它特色明显。

鉴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时代背景,它从内容上浓墨重染发生在西部地区,“课标”
又作了要求的历史内容;适度增加反映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团结和西部大开发实施的内容。

在写现代的民族关系时,突出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反映了西藏地区人权状况的根本变化,还特意增加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一目。

3、反映学科基本知识结构。

任何学科知识都是有一定结构的,历史学科亦然。

新课程改革反对过于强调学科体系,并非意味着可以完全不顾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

“川教版”注意历史学科自身的基本知识结构,力求把教材建立在历史学科基础上;同时,它注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不过于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字数也有很好的控制。

4、具有较强的时代感。

它除了及时反映考古发现和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外,还突出表现在:第一,写进最新的重大历史事件,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成就,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

时间上,教材中的内容一直写到2002年。

诸如北京申奥成功、加入WTO、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中共十六大召开、“神舟四号”飞船遨游太空、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播放等新的历史内容在教材中都得到了反映,大多数统计资料也都写到了2001年或者2002年,从而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第二,选择贴近学生、贴近社会的内容,增强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的联系。

如,在介绍我国体育事业的成就后,让学生以“我喜欢的体育运动和体育明星”为题分组座谈。

这些都是学生关心,乃至全社会关心的问题。

5、编排体现自身的风格。

它的内部结构有许多创新,体现了与众不同的风格。

比如,每课由主、辅栏目构成。

主栏目呈现学习内容,辅栏目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要求。

主栏目包括必读课文(宋体)、阅读课文(仿宋体)和注音、注释等。

此外,还有打*号的课,如中国现代史中的“世界经济的奇迹”,或打*号的子目,如中国古代史中的“大汶口文化”、中国近代史中的“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等也属于阅读课文。

辅栏目包括“读读”、“想想”、“议议”、“看看”、“写写”、“记记”,都列于课文旁,藉以对学生进行历史思维能力以及历史学习技能的训练。

譬如“写写”,要求对重要的历史概念,难写的历史人名、地名、著作名等做书空练习或者直接写在教材的相关位置。

“记记”,是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年代、人物提出记忆的要求。

“川教版”的“学习与探究”部分有两个特点,一是充分考虑实施的可能性,特别是经济文化不发达地区农村学校实施的可能性,因此编排的内容可操作性较强;二是学与思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这突出表现在“心得与疑问”这个栏目的设计。

该栏目由学生在学完后,自己写出所得、所悟;或写出还没有明白的问题;或对教材叙述的历史、对老师的讲解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这样的设计,目前尚不多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