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莎拉布莱曼的歌唱发声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莎拉布莱曼的歌唱发声特色
【摘要】音乐剧的演唱方法有全真唱法、全混唱法、半声唱法、半混唱法等。文章以《莎拉·布莱曼维也纳演唱会》视频专辑上布莱曼的演唱为例,解析了布莱曼的歌唱发声技术及其发声的主要技术特点。
【关键词】音乐剧唱法莎拉·布莱曼(Sarah Brightman)歌唱发声特色
一、绪言
本人最早接触到美国百老汇具有舞台效果的现代音乐剧演唱录音带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而看到英国女高音莎拉·布莱曼(Sarah Brightman,1960-)音乐剧名曲演唱录影已经是在本世纪初期的事了。不过分地说,笔者对“音乐剧”这种体裁的真正关注,并非源于电影《音乐之声》或是《雨中曲》,而是源自于莎拉·布莱曼给人强烈震撼的视听冲击的演唱,此后便对于该种(主要是萨拉·布莱曼式的)唱法开始了探索性的学习、研究及教学实践。
音乐剧唱法归类问题,于中国歌坛而言是近年来出现的新课题,由于不同人对于音乐剧的不同演唱方式,诸如所谓“美通”、“民通”、“通俗”等,致使业内人和媒体良久都不能确定其究竟归为哪种演唱大类。2006年在“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期间,中央电视台正式将音乐剧演唱形式纳入“通俗组”,2007年在宁波举行的“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首届流行音乐大赛”,也正式把音乐剧演唱列入流行演唱范畴。笔者以为,在中国音乐剧尚处于初创阶段的今天,这不失为一个聪明的决定,无疑对“音乐剧”这门艺术的推介与欣赏群体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随着音乐剧欣赏层面的不断扩大,对音乐剧属性的演唱发声研究,以及声乐比赛类别中的“音乐剧演唱比赛”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人以《莎拉·布莱曼维也纳演唱会》视频专辑上布莱曼的演唱为例,来解析莎拉·布莱曼的歌唱发声技术的主要技术特点。
二、音乐剧演唱的发声方法
音乐剧的演唱方法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具有共性特征的演唱特点或用于常规
的发声训练方式无外乎:全真唱法、全混唱法、半声唱法、半混唱法。在运用时还可根据演唱者自身条件与作品具体处理的需要,或将这四种发声方式进行有机的搭配,从而形成:1、低(音)真(声)+高(音)混(声);2、低(音)混(声)+高(音)真(声);3、低真+中(音)混(声)+高真;4、低混+中真+高混模式等。
1、全真唱法:顾名思义全真唱法用的是全真声,主要以自然声区的音域演唱歌曲,是一种自然的声音形象,当然,自然的声音不等同于没有方法的白声,因为它是有呼吸、有特色的声音形象。许多流行歌手在演唱时常常采用(或只会)真声,一般民谣风或流行风的曲目其音域都不太宽广,正常人于自然声区所提供的一个多八度的真声足以应付。全真声具有自然、亲切、丰满、厚重、热情,伸展自如和极富张力等特点,其表现力和应用机率广泛。从娓娓道来的诉说到情绪激昂的呐喊,不仅适合于演唱清新自然的甜歌、乡村民谣、爵士,以及能够演唱使人为之亢奋的摇滚等不同类型的歌曲。
全真唱法也有其明显的不足,其自然声区的音域有限,难以胜任更大难度的艺术作品。以男、女高音为例,全真声的演唱于一般情况下,高音的极限区在
f2上下,如欲突破这个局限需混入假声,否则声音就会出现破裂。
2、全混唱法:全混唱法是真假混合发声方式中的一种重要的手法,也是当代流行歌曲中较为时尚的一种唱法,其整个训练方式几乎和美声相一致,所不同的是颤动(vibrato)声比美声的要求要自由(或快、或慢、或为直声),音色总体上比美声要靠前,咬字更趋生活化,发音管的体积也不似美声的大。此外,在歌手嗓音的质地要求上也总体比美声要求要低。全混唱法具有高雅而不失亲切,柔和而不轻浮,连贯而不失流畅等特点,所以能给人以轻松自然的视听印象。
3、轻混唱法:轻混唱法与通常美声要求的半声唱法相近,只是实施起来更为灵活、多样一些,不必像美声唱法一样去刻意强调发声的管状共鸣。所谓半声其实并不完全是用一半的声音来唱歌,其真实含义是指有呼吸支持的弱势混声。
轻混唱法具有优美、柔和的特点,在唱情、传情,以及表现天籁般的情状和意境方面更优于其它技术手段。在唱低音时声音可能会出现沙沙的气声,这点正是其特点所在。唱高音更显得高远、空灵和飘逸。最不善表现的区域是d2、e2、f2和#f2等。
4、半混唱法:半混唱法有别于半声唱法和全混唱法,其基础是真声,再辅以适当的假声,根据作品和音区需要,半混声中的真假声音比率可以随意调节。半混发声方法相较于全真声要柔和、在不失张力的情况下比真声唱得更高,另一方面相较于全混、轻混声都要刚劲些。
5、低音全真+高音混声:相信此种混合运用的方式许多歌手都不陌生,所不同的是,有的歌曲要求真声到混声的过渡要自然、不要有痕迹,这就要求歌手掌握渐进的转混方式;而有的歌曲则是要强调转换时的不自然,以形成音色鲜明的对比效果,从而达到歌曲的特性风格和情感表达要求的目的。
6、低音混声+高音全真:低混+高真的结合演唱模式其特点是:在低声区若娓娓道出“悄悄的”轻而不飘、柔和而不虚的声音,而在高声区则以强力宣泄般的声音将音乐推至高潮。此种结合的方式相较于全曲以单一的发声形态来演唱,更能够展现情绪发展的逻辑、更具艺术的冲击力。
但是,常常也有例外,因为音乐剧演唱方法不拘泥于某派、某种方法,或象谁、不象谁,均以塑造角色形象为第一需要,所以,即便某演员是沙哑、怪诞的嗓子,只要符合剧情人物性格特征的,都可能被导演选中、都可能成为受欢迎的演员或歌手。
三、莎拉·布莱曼的歌唱发声技术
莎拉·布莱曼的演唱融合了多种元素,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演唱风格,因此许多媒体评论界定其为所谓“跨界唱法”。
关于“跨界”之说,莎拉·布莱曼曾有过十分精辟的回答:“我的事业是有阶段性的,某个阶段我在音乐剧,而另一个阶段我可能就在流行乐坛,我从艺20多年,尝试了各种音乐元素,并在其中加入了我的个人风格,这是我独特的
个人标记,我甚至会在演唱会中演唱有摇滚元素的歌曲,我觉得并不要限定的那么严格,能够打动人心的就是好音乐。”笔者以为莎拉·布莱曼对自己的演唱特色是有客观、清晰认识的,原本也应该如此。声音只是歌唱内容的载体,举目世界歌坛,无论是什么载体,过去都曾出现过引领时代文化风尚的演唱大家。
个人风格、独特的个人标记以及打动人心的演唱,是莎拉·布莱曼得以成为极具影响力的世界巨星的复合性因素。无疑她的演唱是真挚、亲切和高贵的,舞台表现也是从容、得体、充满魅力的,然而无可否认的是,配合她演唱情感表达的不同声音元素,其运用和分寸的把握也是恰到好处的。那么,究竟莎拉·布莱曼在歌唱中运用了哪些歌唱发声的技巧或说元素呢?如果笼统地说来也许是一句话的事,然而不认真研究,这一句话背后的技术密码是不会自行解开的。笔者听过萨拉的一些不同版本的专辑和歌曲集萃,也曾对其进行过技术性分析,从感性认识上有一些认识或心得,通过教学实践,也曾培养了一些包括获得中国“金钟奖”金奖选手在内的音乐剧和流行歌曲演唱人才(如学生秦天等),然而,真正付诸于文字的专门研究其实并不多。下文将对“莎拉·布莱曼维也纳演唱会“的所有曲目的演唱情况进行概要式地分析。
(一)莎拉·布莱曼的发声方法
其实演唱音乐剧的人很多,世界当红的女歌星也不在少数,那么为何单单钟情于萨拉.布莱曼的演唱呢,笔者以为是个人爱好的问题。如下重点对其演唱的15首歌曲所运用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效果进行梳理和评述。以此来揭开“月亮女神”之神秘面纱。
上述(视频)音乐会整场共用时75分钟,以现代著名音乐剧作家安德烈·洛伊·伟伯的“Pie Jesu”《仁慈的耶稣》,又名“安魂曲”为开场,(“此曲是韦伯为他当时的爱妻莎拉·布莱曼量身订做的,也是为了纪念一些因战火而失去家庭的孩子的”)[3],以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Ave Maria”(《圣母颂》)为终曲的。其间还演唱了莎拉·布莱曼必唱的保留曲和成名曲“Phantom of the Opera”(《歌剧魅影》)、“Time To Say Goodbye”(《告别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