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缘起性空
有人说:“什么是缘起性空?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即是缘起性空。”如此说法对吗?
![有人说:“什么是缘起性空?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即是缘起性空。”如此说法对吗?](https://img.taocdn.com/s3/m/3e15fc4e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34.png)
有人说:“什么是缘起性空?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即是缘起性空。
”如此说法对吗?有人说:“什么是缘起性空?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即是缘起性空。
”如此说法对吗?略说:《金刚经》中有诸多类似语句,可是佛所说的义理并不是这样的“缘起性空”;其实他这种说法是错解佛所说第八识空性与诸法空相之意。
在般若诸经中,佛的说法是双俱二法的:实相空性心与诸法的空相。
如在《金刚经》中佛云:“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正如同以手指月,手与指非是月,是要您依手指所指示的方向去寻找;才能找得到月,也才能找到真正的月,莫将手指认作月。
佛在解说般若第一义时所说的言词,并不是般若第一义谛,要依佛所说言词中的般若义涵来寻找第八识真心,当您证得了第八识真心时,自然会发起般若智慧,那才是真正的般若第一义谛之真义;所以说“所说的佛法不是真的佛法,证得第八识实相心时,所证的无境界的实相境界而生起的智慧,才是真的佛法。
”佛所说的般若涵义在此,并非说第八识是缘起性空,也不是只在五阴、六识的缘起性空上来说;若离第八识说诸法缘起性空,乃佛所斥的断见外道。
在《金刚经》中,佛云:“‘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也是相同的义理,佛是要佛弟子们依佛所说的方法,去觅得不会佛法的第八识如来藏,才是真的佛法。
是故诸佛所说的般若即非般若,只是证得如来藏以后,确实的了知法界万法的实相了,那个亲证实相的智慧境界才是般若。
如是知、如是证,方名般若,决不可说“五阴、六识缘起性空即是般若”,那是在错解佛所说的般若义理,也是将大乘菩提浅化为声闻菩提,是在破坏大乘法的胜妙性。
缘觉行者依蕴处界作因缘观,十二因缘有支相连──有无明支故有行支,有行支故有识支……乃至有生支故有老病死……支,是名此有故彼有。
此有故彼有,即是缘起生灭法;以有无明故有行,乃至生有故有老死;缘生之法,必归于灭,皆无有不坏体性,其性必空,故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性空,是名缘起性空。
刘晓林:缘起性空
![刘晓林:缘起性空](https://img.taocdn.com/s3/m/c2fbc3ba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51.png)
刘晓林:缘起性空缘起性空刘晓林佛家讲“缘起性空”,许多佛门弟子也在懵懂间。
九天居士略谈一下自己的感悟。
所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可以视为“缘起性空”的一个注脚。
它在讲“变”,万物没有绝对的静止与恒定。
不可得并非不能得,而是不能永得。
因为天地间变的存在,使过去、现在、未来有了“重叠”的可能。
具体来说:过去是曾经的现在,现在转眼即为过去,未来即将成为现在……循环往复!有什么可以永恒的拥有呢?“真空妙有”是“缘起性空”的另外一个注脚。
真空非空,即空即有。
人们利用科学手段早已制出了“真空状态”,但此“真空状态”下也并非是静止不动。
“电子”之美的东西在“真空状态”下也会突然冒出来又突然消失。
也就是说“真空状态”下依然会存在隐物质。
自然界如此,人类的意识则更复杂!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30岁左右时曾一度苦恼不已:“自己在几前的感悟在几年后被推翻了!那么,几年前的修炼,意义何在呢?若几年后的感悟又被推翻,它究竟算存在还是不存在?”终于,在某一时刻,释迦牟尼获得了“缘起性空”的宇宙大道。
古往今来的存在,既具有连续性也具有分离性。
换言,既具有统一性,也具有独立性。
对于具体的生命个体来讲,更是如此。
此阶段的你我本身及“拥有”的一切发生过后即迎来另一阶段的“生命”——随时有缘起的可能,随时面临着缘灭。
“缘起性空”也涉及到了无为为本,有为为用。
它发端于无,运用于有。
若没有了运用,则发端会戛然而止。
若没有了发端,则运用便无从谈起。
就此来看,佛家的“缘起性空”与道家的“有无相生”是可以对话的。
“缘起性空”它道出了世界无时无刻在变的事实,打破了人们永恒享用的虚妄念头,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切皆有可能”的希望。
附图九天居士与时年102岁的佛门大德梦参长老。
浅谈缘起性空的生命观
![浅谈缘起性空的生命观](https://img.taocdn.com/s3/m/3e55965e312b3169a451a480.png)
淺談緣起性空的生命觀釋隆迅前言: 昔日舍利弗尊者遇馬勝比丘,聽到這一首偈頌:「諸法因緣起,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以此因緣從此皈止在佛陀座下。
緣起緣滅是什麼呢?簡單說,就是佛教的生命觀。
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菩提樹下成等正覺,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皆能成佛,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佛陀當時所證得的,就是緣起性空。
緣起法是佛法中的究竟了義,也是佛教闡釋宇宙人生真理的究竟論述,眾生輪迴流轉於六道,皆因無明妄想,不知一切法緣起性空,因而不能解脫生死之苦。
佛教的真理就是緣起性空,緣起成就了世間法,性空成就了出世間法。
緣起是世俗諦,亦名俗諦,緣起是事的相;性空是勝義諦,亦名真諦,性空是理的體。
唯緣起與性空是一而非二,現象本體不一不異,緣起不離性空,性空即是緣起,即空即有,空有不礙,天台宗稱為中道第一義諦。
緣起: 一切事情的成就必須具足因緣,因是來自內在的原動力,而緣則是外在必須具備的條件。
因是主因,緣則是助緣。
因緣不具足,任何事都不可能成功。
例如,在一個化學反應中 A+B=C+D,A和B稱為反應物,C和D稱為生成物,根據上一公式,A和B擺在一起,在一定的條件下,經過化學反應,會有C和D的產生。
根據上述公式,產生C和D的主因,是將A和B擺在一起。
然而,即使如此情形,卻未必有C和D的產生。
因為週遭的條件必須配合,如反應物適當的濃度調配,溫度、壓力等,對此一反應都有決定性的影響。
所以說,這些附帶條件都是產生C和D的助緣。
又如某人想成立一家公司,必須具備資金、廠房、工作團隊和生產技術,缺一不可。
三國時代的周瑜與曹操大戰於赤壁,其決勝關鍵還需要諸葛孔明借東風啊。
宇宙萬法亦復如是,其生成皆必須依賴因緣和合,從自性中應物現形,緣生則生,緣滅則滅,有因無緣,或是有緣無因,都是徒勞無功的。
根據「華嚴經」的歸類,緣起法共有四種,即業感緣起、賴耶緣起、如來藏緣起和法界緣起:今略作說明; 一、業感緣起:小乘教說業感緣起,業是招感性的,由於起心動念,生起「惑」因,惑是心之病,遇境界即造惡「業」,最後遭受「苦」果之報。
我对“缘起性空”的体悟
![我对“缘起性空”的体悟](https://img.taocdn.com/s3/m/fe877e2f284ac850ad0242cb.png)
心灵游医十七世纪英国玄学诗人约翰·邓恩有一段著名的布道辞:没有人能自全,没有人是孤岛。
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一块土地,一方海角,一座xx。
一旦海水冲走,xx就要变小。
不论是你的,还是朋友的。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减少。
只因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我与生灵共老。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正为你敲响。
当时不太懂,虽然能读出一种大慈大悲的味道来,却始终于道理层面止步不前。
我能够感受这样一种悲天悯人的心怀,却无法体会这种心怀的发心来自于何处。
近日,在网上闲逛,偶尔看了几个帖子与一个原始佛学知识的视频,对佛家讲的“缘起性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缘起”它给我这样一个观念,没有一个个体能够独立存在,每一个生命都由空气、水分、其它维护生命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构成,好比米饭的生成过程要先有大米种子,有灌溉施肥,有收割后再加工烹煮成为米饭,吃到肚中排泄掉,再回归于天地之间。
所以,米饭是靠各种机缘才成为米饭,而在米饭整个“生命”形式中,经历了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
人类自身的生命何尝不是如此,一系列的缘起变化才有了最初的生命孕育,然后各种营养的摄入再慢慢长大,最后一抔黄土,消散于天地之间。
所以,个体的人与世界本就一体,人与人之间本就一体,人形也好,其它物质形态也好,只是生命流体不断变化的外在形式。
科学的发展,也似乎不断在证明佛家缘起性空学说的正确。
缘起性空说不认为物质有固定不变的形态,也就是说,整个物质世界是找不到建筑底层最小的“砖块”,物质的本质是“空性”。
人类曾经找到原子,继而找到中子、电子、质子,本以为这就是最小的物质形态了,本以为这就是宇宙这个大建筑最基础的建筑砖块了。
然而,六十年代,美国物理学家马雷提出,物质由更细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但科学家努力了半个世纪,依然只能在实验室证明夸克一类粒子的存在,却始终无法捕获到它。
当代物理学家霍金终于提出他的理论框架模型——弦论。
弦论的基本观点如下:大自然最小的砖块如光子、中微子、夸克等,看起来象粒子,实际上都是很小的类似于琴弦拉动后的不同振动模式。
无明与一念无明,空性与性空缘起
![无明与一念无明,空性与性空缘起](https://img.taocdn.com/s3/m/ed6aa810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eb.png)
无明与一念无明,空性与性空缘起一、无明与一念无明无明就是愚痴,就是迷惑,是没有智慧,没有正确的知见,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不透过现象看本质,就看不清事实的真相。
无明是泛指,不知实相、不知本性,五蕴非空都落无明。
这个能生一念的,一次绝对不能同时产生两个念头,所以前念消失,后念才会生起。
由念头造出的境界事物,然后又被境界事物所转,又去贪执境界事物,就叫做无明。
一念无明是指没有方向,无法把握自己,是产生的这一念头落于窠臼而生成的果。
一念无明是还有微细的无明存在,是尘劳未尽。
知道无明就是明,动念之前知道要动什么念,境界出现了就不会贪着境界内的事物了,就是行而无住。
这就是做主,也是觉者。
二、空性与性空缘起空而不空,生妙有,性空,空而不空,一切皆由空性而来,所以有缘起性空。
性空也非空,因为有就是从空中来的,有也非有,因为会生了就灭的;缘起就是什么缘由,自己动了一个念头,就有十方三世,这就是缘起,本来无一物,只因一念成。
有了一念生起,就是缘起,然后念念相续,念念成形,三千大千世界由此而生。
这个过程就叫做“性空缘起”。
缘起的东西都是没有自性的,唯空性不需要缘起,永远都存在,永远都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并不是因为因缘和合而产生,也不需以因缘和合而存在,所以他才不增不减,物质的东西是因缘合成,所以才会生灭。
所以说,缘起的必定是性空的,性空的是因为缘起。
如零的妙用,需乘任何数得零,而又不能没有零,比如数字,少个零或多个零,实义都不同,所以性空缘起,缘起性空。
无自性的东西必须因缘起而出现,而存在也必因因缘和合而消失。
如果没有真修实证,尽管理论上讲得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中观正见,那也只是口头禅,甚至是邪见。
只有当我们达到一定的层次时,才会发现地水火风四大皆空,这个宇宙都是空的,无人、无我、无众生、无时间空间、无佛也无魔!这是指自性的层次。
用缘起性空的原理解释生气
![用缘起性空的原理解释生气](https://img.taocdn.com/s3/m/c82e3be4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d4.png)
用缘起性空的原理解释生气
缘起性空是佛教中的重要理论,它解释了一切现象的起因和无常性。
根据这个原理,生气也是由于种种因缘的缘起而产生的,并且它本身是空性的,没有固定、永恒和独立的存在。
生气常常是由于我们对某种情境或他人的不满、不喜欢或不认同而产生的情绪反应。
这种情绪反应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我们的欲望、执着和期望。
当我们的期望与现实不符时,我们往往会感到失望、愤怒或恼怒。
根据缘起性空的原理,生气并不是自成一体的存在,它是由种种条件和因缘的组合而产生的临时现象。
我们的思维、情绪、身体感受、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才使得我们产生生气的感觉和表现。
然而,由于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变化的,包括我们自己的内心和情绪,生气也是如此。
当我们观察生气的过程时,我们会发现它不是一个固定、永恒的实体,而是一个流动、变化的现象。
当我们深入观察并意识到这个真相时,我们会认识到生气的空性,并且不再将其视为固定的自我。
通过理解生气的缘起性空,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和管理我们的情绪。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认识到生气的产生过程,并意识到它的无常性,逐渐减少贪著和执着于生气的情绪反应。
这样,我们可以更加从容和平和地应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
禅趣人生第二讲:缘起性空
![禅趣人生第二讲:缘起性空](https://img.taocdn.com/s3/m/aedc0f9dd0d233d4b14e695b.png)
• 重申其旨如下:
• (1)如实空者,真实如如之本体虽能外
现假象,而却一法不立。
• (2)如实不空者,真实如如本体虽一法
不立,而有发生假象之真实种性。
• (附说) 真实如如本体,佛学上通名“真如”。
【见性】
• 见性,即以智证性。其境界有三: • (一)似见性 虽觉诸相如梦如幻,当体即
空,而所见法体,尚为阿赖耶识所蔽,未 与真如相应(神秀四句偈同此境)。
《心经广义》:缘有四种
• (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
缘缘,(四)增上缘。
• 论自动转变之有为法,须四缘具足。心中
先植其因,待诸缘具集而转为现行,此属 因缘。心中之因,等流相续,不被他法压 伏,此属等无间缘。动机一起,牵引意力 缘虑其境,此属所缘动 转变之通例。中有之得生,即循此道。若 论被动转变,只须因缘、增上缘便得。
之起,一一迳由真如本性显现为相,不被 诸识缠缚(六祖大悟后同此境)。
六祖五个【何其】
•何其自性本自清净 •何其自性本不生灭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何其自性本不动摇 •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空】 【性空】
【空】
• 空义大别二类:一曰相对之空,二曰绝对
之空。在八识中对象,以能感觉之部分为 有(如六尘等),不能感觉之部分为空 (即识所不详者)。此从相对上假定之空 也。在法界中对象,以随缘现起种种假法 为幻有,而以假法所依之体性为真空。此 从绝对上体认之空也。
无间缘,可以忏悔法除之。
【十二因缘】
•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
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 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 生缘老死。
• 无明,即不明烦恼本空也。有色相可
感觉者曰色。无色相而但可示意者曰 名。六入,即眼、耳、鼻、舌、身、 意六根。积习能致此身入六道者曰 “有”。生当有佛之世,闻佛说十二 因缘而觉悟者,即入缘觉乘;无佛之 世,若能悟此,则名独觉。证果时, 名辟支佛。(冯达庵大阿阇黎《佛学起源》)
第十七章 缘起性空(part2)
![第十七章 缘起性空(part2)](https://img.taocdn.com/s3/m/901d4d9d71fe910ef12df890.png)
第十七章緣起性空(part2)第十七章緣起性空(part2)所謂「緣起」,有一個條件就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整個緣起是在因果,從「果」來探討「因」,從現象探討它的原因到底在哪裡,然後又可以從「因」去推論到「果」,因此整個緣起的一個法則,就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為什麼會有這些現象?因為有前面的這些因,因此整個「緣起」就是因果方面的前因、後果。
現在歸納一個總原則,就是我們要看到「諸相非相」,《金剛經》有講說「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X是由非X所組成,然後非X,又是由非非X所組成。
X它是一個變數,你用什麼代進去都可以,如果是人、汽車……,一樣都是可以依此代進去,這個X它是一個變數。
比如,人是由「非人」(不是人的東西)所組合而成,汽車是由不是汽車的一些元素、零件所組合而成,汽車是由一些零件所組合而成。
這個非X、它就是零件、元素,就像汽車是由輪胎、引擎、橡膠、橡皮,還有很多的零件、玻璃,種種零件這樣組合而成所以這個非X、它是一個零件、元素,汽車是由各種零件、元素條件所組合而成。
再來,這個元素、這個零件、條件呢?它又是由非非X所組成。
汽車是由各種零件,然後其中一個零件就是輪胎,這個輪胎又是由非輪胎所組合而成。
輪胎是由什麼組合而成?橡膠、還有化學原料、還有一些鋼絲,因此輪胎是由非輪胎所組合而成,其中一個主要元素就是橡膠,以此又可以類推下去,非非X又是由非非非X所組合而成,它是一個原則,我們只能夠用這種公式跟大家講,其它大家可以代進去。
橡膠是由什麼組合而成?它是怎麼來的?有一種漆樹,馬來西亞生產滿多的,人造橡膠也是一樣,它還沒有形成輪胎以前,就是一些元素、材料,如果以橡膠樹來講,它本來就一棵樹,它是割取樹皮,讓它流出樹脂出來,於是你一直推演下去,就知道所有的成品,它是由很多的材料元素所組合而成。
很多材料元素,又是由很多的非非元素材料所組合而成。
所以,人也是一樣,由地、水、火、風、空這些所組合而成。
释(佛)家(教)本体论思想简述
![释(佛)家(教)本体论思想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8ce0d53b0912a2161479298c.png)
欲界:食欲、性欲等要求与欲望,相当于 欲界:食欲、性欲等要求与欲望, 情感和意志世界。 情感和意志世界。 色界:色碍之物与有情身体的存在, 色界:色碍之物与有情身体的存在,相当 于现象世界和物质世界。 于现象世界和物质世界。 无色界:无任何物质性的东西存在, 无色界:无任何物质性的东西存在,只有 佛教特定的心识相续的心理和精神存在的 世界。 世界。 佛教认为三界皆苦 三界皆苦, 佛教认为三界皆苦,三界之苦皆源于人的意 识和行为, 识和行为,世俗人将世俗世界看做美好和欢 乐的,不过是以苦为乐, 乐的,不过是以苦为乐,是在感受方面的一 种颠倒。 种颠倒。
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 感梦, 64 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感梦,三年后请得 两僧迦叶摩腾、竺法兰,洛阳建白马寺, 两僧迦叶摩腾、竺法兰,洛阳建白马寺,《四十 二章经》 开始在内地流行。 二章经》,开始在内地流行。 后汉书》 楚王刘英“诵黄老之微言, 《后汉书》载,楚王刘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 屠之仁祠” 说明当时社会上层已不乏信奉者, 屠之仁祠”。说明当时社会上层已不乏信奉者, 民间的信仰或许更早。 民间的信仰或许更早。
佛教的思想发展中进一步把主客观全部关系总 和为“ 当作生死轮回的直接根源, 和为“有”当作生死轮回的直接根源,对生死 的超越就是对“有”的超越,就是要回到缘起 的超越就是对“ 的超越, 之前、 产生之前的“ 之前、“有”产生之前的“空”。 佛教认为, 佛教认为,人生乃至世间的一切都不过是各种 条件的聚合,随条件的散失也就消失了。 条件的聚合,随条件的散失也就消失了。即因 缘而生、因缘而灭,无所谓什么本性。 缘而生、因缘而灭,无所谓什么本性。即“缘 起性空” 缘亦非实有, 起性空”,缘亦非实有,所以形成一种无本体 的本体论, 为本体。 的本体论,以“空”为本体。
何为缘起性空?王德峰教授:我父母去世后,我突然明白了这四个字
![何为缘起性空?王德峰教授:我父母去世后,我突然明白了这四个字](https://img.taocdn.com/s3/m/8aa67291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d6.png)
何为缘起性空?王德峰教授:我父母去世后,我突然明白了这四个字文:苏道博编辑:十方Max今年王德峰教授从复旦大学退休了,作为全国第一个被允许在课堂上抽烟的教授,这位哲学王子确实有很好的学问。
我经常听王教授的演讲,也曾当面请教,但让我最触动的,是有一次在课堂上,王德峰教授突然问学生:你们觉得什么是缘起性空?台下一时寂静,无人应答。
王德峰教授道:原来并不了解缘起性空,直到发生了一件事,他才真正地领会了,就是说,某年他的父母过世了,然后呢,这个家就解散了,不复存在了,他于是真正了解了缘起性功的含义,就是——曾经没有,将来也会没有。
我当时听到此话,一时心惊不已,脑海中浮现出《百年孤独》中的一句话:父母在时,你和死亡隔着一层垫子,父母去世,你就坐在死亡上面了。
这四个字和《六祖坛经》的教义相通,当年六祖慧能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继承了禅宗衣钵,但当晚五祖弘忍将其叫到禅房,第一句话就是:你已入门,但未及深,还需在红尘中打磨。
这里问题来了:既然已经“悟空”,为何还要再回到红尘?我们修行不就是为了脱离红尘苦海吗?禅宗也有四个字,可与“缘起性空”相互辉映,那就是“真空妙有”。
慧能当时悟得了空,但却住在“空”上面了,人一旦万事皆空,那岂不是了无生趣?所以弘忍大师一语道破:到红尘中去,用你了悟的自性本空,去体悟那个红尘里的“妙有”。
再回到缘起性空四个字,王德峰教授所言的缘就是我们红尘的妙有,比如父母、兄弟、妻儿、朋友,这些都是多种因缘汇聚而成。
但这些缘是从空中来,最后也将回到空中去,这个空就是“自性”,自性是空的,所以可以遍含万缘。
万缘成一事,一事具万缘。
这不正是《六祖坛经》里讲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因为性空,所以任何因缘皆可,也就是具足万缘。
一旦读懂了《六祖坛经》,你就不会执着那些离你而去的人和物,这并非感情淡漠,而是心性安定,本来就是一趟人生旅程,有的人上车下车,也有的人和你同行一生,遇见了皆是缘分,分离了就是过客,其实长远来看,谁又不是你的过客呢。
缘起性空一个流动的假名或真实
![缘起性空一个流动的假名或真实](https://img.taocdn.com/s3/m/9472c931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6e.png)
第12卷第3期2021年6月哲学分析Philosophical AnalysisVol.12,No.3Jun.,2021缘起性空:一个流动的假名或真实何欢欢摘 要:“缘起性空”可能是当代中国人最“耳熟”但未必“能详”的一个佛教术语,一般理解为由“缘起”和“性空”两个词语组合而成。
“缘起”表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由因缘和合而生起;“性空”则意为万事万物都是“其性本空”或“自性空”,即没有不变的自体或本质(“无自性”)。
所以,“缘起”与“性空”合在一起常被理解为:世间事物由因缘和合产生,故而本性是空。
实际上,大多数语境中的“缘起性空”都被当成了一个习惯用语,其所蕴含的甚深奥义很少被考虑到。
回溯“缘起性空”一词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出现”情况,考察近现代佛学界形成此一相对固定的术语表达背后所隐逸着的“空”之语境与思想,可见“缘起性空”是汉藏佛教交融的生动个案。
关键词:缘起;性空;般若经;《中论》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047(2021)03-0044-60一、引言“缘起性空”可能是当代中国人最“耳熟”但未必“能详”的一个佛教术语,一般理解为由“缘起”和“性空”两个词语组合而成。
“缘起”表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由因缘和合而生起;“性空”则意为万事万物都是“其性本空”或“自性空”,即没有自体或本质(“无自性”)。
所以,“缘起”与“性空”合在一起常被理解为:世间事物由因缘和合产生,故而本性是空。
实际上,大多数语境中的“缘起性空”都被当成了一个习惯用语,其所蕴含的甚深奥义很少被考虑到,就像读“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般“理所当然”。
笔者对“缘起性空”一词的关注,始于十多年前留学东瀛时发现日本学者并不使用这一汉语的“习惯表达”。
写作本文时,又特地询问了多位从事印藏佛学研究的日本师友,他们都表示对如此重要的汉传佛教术语“闻所未闻”。
笔者又翻查了日本佛 作者简介:何欢欢,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
缘起性空:一个流动的假名或真实教学界常用的一些权威辞典,如早期的《织田佛教大辞典》《望月佛教大辞典》,稍后的多屋赖俊等编《佛教学辞典》、中村元著《佛教语大辞典》、武邑尚邦著《佛教思想辞典》、高崎直道等编《佛教·印度思想辞典》,再到晚近的《法藏馆·综合佛教大辞典》等,都没有出现“缘起性空”这一词条,而所有辞典都收录了“缘起”(えんぎ),部分辞典还列有“性空”(しょうくう)一条。
缘起与性空
![缘起与性空](https://img.taocdn.com/s3/m/cea18e1076c66137ee061974.png)
缘起与性空缘起与性空-摘文大家都知道,佛教典籍浩如烟海,佛教理论博大精深。
但总观如来一代时教,缘起与性空却是佛法最基本的立足点。
无论是原始的小乘佛教,还是后期的大乘佛教,没有不谈到缘起与性空思想的。
如小乘经典《阿含经》云:“十二缘起,甚深甚深,难见难了,难可通达……而缘起之寂灭性,更难了知,更难通达。
”此“十二缘起”即是缘起的思想;“寂灭性”即是性空思想。
而大乘经典《般若经》中也讲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色”体现的也即是缘起问题,“空”体现的则是性空问题。
岁月蹉跎,流水无情,佛陀化缘已尽,随即涅盘离我们而去;历代祖师,代佛宣化,度毕有缘,也是撒手西归。
岁月的流逝,淹没了一辈又一辈古德,同时也淹没了许许多多曾经灿烂、曾经辉煌过的历史。
但历史长河的洗涤,并没有淘汰佛教的精华。
相反,佛教的核心思想缘起性空得到了多姿多彩的发展。
到龙树、无著、世亲时期,已正式形成空有两大佛教主流,特别是龙树菩萨以缘起性空为核心而创立的中观学派,对于原始的缘起性空教义更是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龙树菩萨一方面以般若经思想抨击旧有的学说及外道思想;另一方面又否定其他部派思想,大谈缘起性空,彻底揭示中道第一义谛,把佛陀当初的本怀发挥得淋漓尽致,尽览无余,而龙树菩萨这些思想主要都体现在《中论》中。
《中论》作为闽南佛学院的传统教材,我们这一届学习了两个学期,在一年的《中论》滋润下、想必同学们都有或多或少的收获。
所以在这里,我也想简略谈谈我对缘起性空思想的一些肤浅认识。
一、何谓缘起性空所谓缘起性空,缘起有两义:一是依缘生起,即是说万物的生成,需要缘来成就,需要条件的协助,才能生起。
如一所房子,需要有砖瓦木石以及人工设计等条件才能造起一所房子。
又如一粒种子要有阳光水份的照耀滋润,有土壤作胚场,有肥料的营养,才能发芽、开花、结果,诸如此类万物都须因缘和合才能成就。
二是依缘灭无,也即是说万物的消灭也需条件的成就,只不过是破坏的条件而已。
什么是缘起性空?
![什么是缘起性空?](https://img.taocdn.com/s3/m/3b098d25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ff.png)
什么是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是佛教中的中观哲学,是对世界本质的一种理解。
它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由因缘所生,没有固定的实体存在,因此具有“空”的性质。
这里的“空”并不是指不存在,而是指不存在固定、独立、永恒的实体。
一切现象都是相对的、依赖于其他因素的,没有单独存在的本质。
同时,“缘起性空”也强调了因果关系。
一切现象都是由因缘所生,没有任何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因此,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思想都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而这些影响也会反过来影响自己。
这种因果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绝对的主次之分。
在王阳明的思想中,“缘起性空”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人的本性本善,只是被外在的因缘所遮盖。
因此,要实现自己的本性,就需要超越因缘的束缚,发挥自己的良知。
他强调了人的自我完善和超越,认为每个人都有成为智慧通达之人的潜力。
因此,“缘起性空”也成为了王阳明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总之,“缘起性空”是一种对世界本质的理解,它强调了因果关系和相对性,同时也强调了人的自我完善和超越。
在佛教和王阳明思想中,它都具有着重要的地位。
_四大皆空_的本义是指事物没有离条件独存的_自性_
![_四大皆空_的本义是指事物没有离条件独存的_自性_](https://img.taocdn.com/s3/m/bb6d18c9da38376baf1fae16.png)
,吴俊编校《鲁
迅学术论著》,浙江人民出版98年
6月版第
法作品选录) ( /zhaoj/buda/bud2
frame. htm)中的内容
,可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性空”
的含义
:
素组合的一种现象
,并不存在不依条件的绝对单一
2003年第
2期
“四大皆空”的本义是指
事物没有离条件独存的“自性”
○龚伟慧
最权威的现代汉语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
(2002年5月增补本)对“四大皆空”的解释为:“佛教
性本空
,没有真实的自体可得。
”佛法中说的空
,是
“缘起性空”的空
,是因缘所生法
,本身无“自性”的
“空”的断见。
佛法是用“四大皆空”来破除迷界的旧执着
—
———
盲目贪婪、极端自私的人生态度
,用“相续不空”来建
立悟界的新观念
—
———积极奉献、造福人类的人生观。
据此
,笔者认为“四大皆空”的正确解释应为
:
“佛教用语
,空”。佛法认为
:1、世
“的含义是“性空”
“的解释是
:
汇》对
性空”“谓众缘合成的一切事物
,其
·20·
空
,不是
“无”或“不存在”的意思
,不是空无所有的空
虚的顽空
,也不是否定事物具有的作用及事物相续
转化的断灭空。
这里所指的
“性空”的“性”不是物理学和生物学
意义上的物性
,而是指一种不依条件
,他们虽能看出
缘起性空是什么意思
![缘起性空是什么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96cc3c3e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b4.png)
缘起性空是什么意思
缘起性空是佛教用语。
所谓“缘起”,就是说:世间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
所谓“性空”,就是说: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则不能有,这就是“真空生妙有”的意义。
缘起,就是说一切诸法都是由于因缘而生起的。
简单地说,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对的,都是互相存在的关系和条件。
如果没有这个关系和条件,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无法生起。
缘起论包括因和缘两个部分。
因即因素,缘即条件,其中因是主要的,缘是辅助的。
因缘聚则生,因缘散则灭。
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https://img.taocdn.com/s3/m/9b7183df84254b35eefd348b.png)
用最浅显的文字解释大乘佛教的根本思想:缘起性空,直到涅槃“缘起性空”是佛教最根本、核心的思想,初入佛门、对佛教感兴趣者不可不知!(1)本文不说多余的话,并且尽量不用佛学术语解释,以大家都熟悉的传统教育背景下的语言风格,来尝试解释佛教最根本、核心的思想--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是怎么来的?是源自原始佛教的“三法印”--即三个最基本的原理,原始佛教就是以三法印来解释世界上一切现象的,包括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
三法印的内容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说是三法印--三个最基本的原理,实际上是源自一个---诸行无常,其他两个是“诸行无常”的延伸。
诸行无常,太朴素的道理了。
不用我多解释,大多数人即便望文生义,也会明白的。
“诸行无常”中有个“行”,就说明所有现象都是动态的;既然是动态的,就是发展变化的。
当然,行的含义不止如此。
学过马哲(大一课程)的都知道,发展的观点是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
一切现象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现象。
“诸行无常”,很简单,就是这个意思。
在下文中,随着对三法印认识的逐步加深,你将会看到,连最后的“涅槃寂静”竟也是源自于这个“诸行无常”。
深奥的世间哲学,神秘莫测的佛教,却原来竟然都是立足于这么一个世人皆知的简单道理。
(2)没有永恒不变的现象,任何现象都是发展变化的,这就是“诸行无常”,佛教的第一个法印,也是最基本的真理。
从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中,我们能推出什么结论呢?既然任何现象都是发展变化的,那么,我们会很容易就得出一个结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现象。
正如德国大哲学家莱布尼茨所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即便是人,这一秒的你与下一秒的你也并非完全相同,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意识层面。
那么,我们会得出下一个结论:任何现象的出现,不能说它是“自己产生(另一个完全相同的)自己”的。
呵呵,除了上帝以外。
西方哲学所谓的本体论,研究所有现象的起源,最后归结到“上帝”那里,因为所有现象归根结底都是源自于上帝。
浅论“自性般若”与”缘起空性”
![浅论“自性般若”与”缘起空性”](https://img.taocdn.com/s3/m/e9068ff9f705cc17552709d8.png)
浅论“自性般若”与”缘起空性”摘要:世界三大宗教中,佛教的历史最为久远。
释迦牟尼佛在公元前六世纪在印度创立了佛教。
佛教在西汉末年、东汉初传入中国,从此佛教与中国文化随历史的长河进一步地融合在一起。
佛教的理论博大精深,“缘起说”是佛理的核心部分之一。
在唐朝时期,六祖惠能对佛教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惠能的“自性说”是佛教改革内容的核心部分。
本文章在笔者对佛教理论的理解基础上浅论了惠能的“自性说”以及佛教的“缘起空性”,较为简单分析和阐述了二者的核心内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自性般若缘起空性惠能《坛经》中国禅宗源自印度佛教,它是外来佛教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开花结果。
中国的禅宗在印度佛教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文化,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流传最广的佛教宗派。
惠能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有影响的佛教人物之一。
他是禅宗的开拓者,是佛教的改革家。
惠能出身贫寒,生于唐太宗执政时期。
他的父亲是初唐县官,后来被贬职到广东。
惠能三岁丧父,两母子靠上山打柴狩猎为生,生活比较艰苦。
他在赶集卖柴的时候听见客人诵《金刚经》。
这成为惠能信佛修道的契机。
惠能从这客人口中了解到《金刚经》以及东禅寺的五祖弘忍大师。
惠能一听,觉得“宿业有缘”,便在这客人的帮助下安顿家人后,前往黄梅去礼拜弘忍大师。
惠能经过了弘忍大师的问答,被收为弘忍大师的徒弟,安排在伙房里面做一些粗重的事情,平时是弘忍大师的旁听生。
即使如此惠能深受弘忍大师的喜爱。
当时弘忍大师身边有一名地位仅次于弘忍大师的讲授师,叫神秀。
当时弘忍大师提出谁能表达自己对佛经意旨有真切的见解,就授予他衣钵。
当时神秀书了一偈,得到众人的夸奖。
惠能也叫人代替书一偈。
惠能用无相破有相,抓住了佛经真义。
惠能的偈比神秀出色,后来弘忍大师私下授予他衣钵。
他成为了六祖,从此成为一名佛教的改革者,在中国广东一带宣扬佛法。
《坛经》是记载惠能生平和思想的主要典籍,里面蕴含了惠能主要的佛教改革思想。
惠能的佛教改革内容广泛,包括(1)废除了旧经卷名目繁多、文字艰涩、含义难解的弊端,用比较通俗易懂的经文宣扬佛法。
试着理解:空性与缘起性空
![试着理解:空性与缘起性空](https://img.taocdn.com/s3/m/8bffe13d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e5.png)
试着理解:空性与缘起性空
文/杏林箫客
所谓空性,是指万法的本体,细微到了极致,精妙到了极致,以致于脱离形迹,超乎于形迹之上,无所见,无所触,无所得,无影无踪,无形无相,故名为“空”。
空,不是没有,而是一种超乎形迹的存在!
空,似乎一无所有,其实是潜藏着无限可能,能无中生有,生生不息,显化一切。
万事万物的终极本源是什么样子?原本没有任何样子,或者说: 空,就是万法最初的样子!
山林之雾,天空之云,雨后之虹,深秋之霜,寒冬之雪,封冻之冰,岩涧之泉,凡此种种,虽变化多端,实为一体,皆为水之不同显现。
水,遇寒成冰,可见可触。
遇热成汽,散之无形,比如: 空气中的潮湿(空调排出的水),视之不可见,触之不可得。
水之一物,可聚可散,可隐可现,可虚可实,能显现出不同之相,何以故?因时间,地点,季节,气侯之不同,以至于温度.湿度.光线等助缘有所差别,故而显现上即有不同。
万法本空,随缘显现。
因缘具足则生,因缘散尽则灭;因缘增减
转变,显现上兴衰枯荣亦随之而变。
自然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任何事物,无不受制于种种因缘而生灭变化。
万法虽显现为有,但非恒常,随缘而生,随缘而灭,体相不住,变化不断,不可得,故曰空幻。
如此诠释缘起性空,可否?。
关于宗喀巴“缘起性空”论的哲学辨析
![关于宗喀巴“缘起性空”论的哲学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33c4a0f8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6c.png)
作者: 乔根锁[1];彭英全[2]
作者机构: [1]西藏民院政治系;[2]西藏民院民族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西藏研究
页码: 75-81页
主题词: 宗喀巴;缘起性空论;无自性;唯心主义哲学;有与无;藏传佛教;因果关系;事物;本质;宗教哲学
摘要: <正> “缘起性空”论是整个大乘佛教理论大厦的基石,也是以宗喀巴为杰出代表的藏传佛教的根本思想。
缘起性空的基本特征是宗教神秘主义和唯心主义抽象思辩,但它也涉及到许多重大的哲学问题。
研究这一理论,无论是对总结人类历史上的思维经验,还是深化对宗教哲学的认识都是很有必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谓缘起性空
所谓“缘起”,就是说:世间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
所谓“性空”,就是说: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则不能有,这就是“真空生妙有”的意义。
缘起性空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世间上的森罗万象,如山河大地、花草树木、一人一物,乃至微麈沙砾等,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也都又将随着因缘分散而灭。
因此,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现象“有”,都是缘起而有;因为缘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
缘起法说明:世间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没有因缘关系,一切皆不能成就。
比方说,一个人生活在世间上,因为有农夫种田,我们才有饭吃;有工人织布,我们才有衣服穿;乃至出门,由于有公共汽车司机为我们的开车,我们才能到达目的地。
假如没有这许多因缘,我们就不能生存了。
甚至于晚上在家里,只要打开电视,就有精彩的节目可看,如果没有众多演艺人员表演,如何能有电视节目可看?所以,每个人能够生存,都要感谢因缘,感谢世间的成就。
缘起的定义就是:有“因”有“缘”,因缘和合而有“果”。
世间上的一切者因缘生起,都离不开因果法则。
因和果之间有一个缘,因所以能成果,一定要有缘。
例如,花的种子种下去,它在能够开花结果,必定要有土壤、阳光、空气、水份、肥料等很多的因缘,才能开花结果。
所以,我们能够生而为人,在过去生中,有宿世的因、宿世的业,现在到了人间来,还要有现世的缘,因缘聚合了,才能产生果。
缘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缘起法虽然深奥难懂,不过从因果法则的六条定律,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缘起性空”。
1、果从因生
缘起的先决条件是“因”,有“因”再加上“缘”,条件具足,才能生“果”。
“因”是生起万事万物主要的、内在的条件,是生果的直接力;“缘”是外在的条件,能助因生果,是生果的间接力。
所以,万有诸法之所以存在,必定有其生成的因缘,这就是“果从因生”的理则。
2、相由缘现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这个“境”就是因缘,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所产生的假相,本身并无自性,所以说“缘起性空”;由于无自主性,所以能随著缘生而现,缘灭而散,因此说“相由缘现”。
3、事待理成
宇宙万法的生起,因然是要有因有缘,但是在因缘果报的生起上,还有著普遍的理则,也就是因果的法则。
譬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瓜不能得豆,种豆不能得瓜。
“如是因感如是果”,违背了这个“理”则,便不能成其“事”,所以说“事待理成”。
4、多从一有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一”就是只有一个,“多”就是有很多个;但是在佛教看来,一就是多,多就是一,甚至“多从一有”。
譬如把一粒水果种籽埋到泥土里,经过灌溉施肥,而后长大开花,结出一树累累的果实,这都是由一粒种籽而来。
因此,佛教譬喻布施如播种,“一文施舍万文收”,其道理和“一粒落土百粒收”是一样的,这也正是“多从一有”的理论根据。
5有依空立
世间上的人,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以为空是没有。
在佛教里面,空才能有,例如房子不空,就不能住人;耳朵、鼻子、口腔、肠胃不空,我们怎么能生存?我们口袋不空,东西放到那里?世界虚空不空,森罗万象如何安放?因为空,才有一切,有是依空而立的,所以《般若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龙树菩萨在《中论.观四谛品》中提出“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故,一切则不成。
”这就是“有依空立”的理论根据。
6、佛是人成
佛陀悟道之初,曾经宣示说,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但因烦恼无明覆盖,因此不能证得;只要断除无明,拂尘去垢,开发佛性,自能证悟成佛,因此有所谓“佛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
《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卷一说:“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净无别故;佛与众生性不异,凡夫见异圣无差。
”这就是“佛是人成”的最佳佐证。
缘起性空正如拳头与手掌,五个指头合起来成为一个拳头,这叫缘起;放下来变成手掌,这叫性空。
因为性空,所以才能缘起;因为缘起,故知本性是空。
缘起性空的道理不容易懂,但是人生各种关系的存在,却都离开不了缘起性空的道理。
有人认为:佛家的“缘起性空”与道家“无为”是相通的,“空”与“无”的内涵是一样的,但实际上是有区别的。
佛家是讲究境由心生的,所谓“缘起性空”是指人的一切机遇与得失乃至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缘起),都是人类自己主观意志的结果,而非真实存在的(性空)。
而道家的“无为”是指世界上客观事物的变化运动总是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
而客观规律在客观事物的变化运动中并不是刻意为之的。
同样,人类的行为不要刻意去干扰事物的进程,这也是“无为”思想从应用角度的解释。
可见,从本质上来说,佛家思想的“空”是指客观事物本身就不存在,只不过是人类主观思想意识的结果;而道家的“无”并不否认客观事物客观存在性,而是指影响客观事物运行变化的客观规律不象客观事物一样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种“无”只是客观规律相对于客观事物的特征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