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性空
有人说:“什么是缘起性空?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即是缘起性空。”如此说法对吗?
有人说:“什么是缘起性空?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即是缘起性空。
”如此说法对吗?有人说:“什么是缘起性空?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即是缘起性空。
”如此说法对吗?略说:《金刚经》中有诸多类似语句,可是佛所说的义理并不是这样的“缘起性空”;其实他这种说法是错解佛所说第八识空性与诸法空相之意。
在般若诸经中,佛的说法是双俱二法的:实相空性心与诸法的空相。
如在《金刚经》中佛云:“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正如同以手指月,手与指非是月,是要您依手指所指示的方向去寻找;才能找得到月,也才能找到真正的月,莫将手指认作月。
佛在解说般若第一义时所说的言词,并不是般若第一义谛,要依佛所说言词中的般若义涵来寻找第八识真心,当您证得了第八识真心时,自然会发起般若智慧,那才是真正的般若第一义谛之真义;所以说“所说的佛法不是真的佛法,证得第八识实相心时,所证的无境界的实相境界而生起的智慧,才是真的佛法。
”佛所说的般若涵义在此,并非说第八识是缘起性空,也不是只在五阴、六识的缘起性空上来说;若离第八识说诸法缘起性空,乃佛所斥的断见外道。
在《金刚经》中,佛云:“‘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也是相同的义理,佛是要佛弟子们依佛所说的方法,去觅得不会佛法的第八识如来藏,才是真的佛法。
是故诸佛所说的般若即非般若,只是证得如来藏以后,确实的了知法界万法的实相了,那个亲证实相的智慧境界才是般若。
如是知、如是证,方名般若,决不可说“五阴、六识缘起性空即是般若”,那是在错解佛所说的般若义理,也是将大乘菩提浅化为声闻菩提,是在破坏大乘法的胜妙性。
缘觉行者依蕴处界作因缘观,十二因缘有支相连──有无明支故有行支,有行支故有识支……乃至有生支故有老病死……支,是名此有故彼有。
此有故彼有,即是缘起生灭法;以有无明故有行,乃至生有故有老死;缘生之法,必归于灭,皆无有不坏体性,其性必空,故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性空,是名缘起性空。
刘晓林:缘起性空
刘晓林:缘起性空缘起性空刘晓林佛家讲“缘起性空”,许多佛门弟子也在懵懂间。
九天居士略谈一下自己的感悟。
所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可以视为“缘起性空”的一个注脚。
它在讲“变”,万物没有绝对的静止与恒定。
不可得并非不能得,而是不能永得。
因为天地间变的存在,使过去、现在、未来有了“重叠”的可能。
具体来说:过去是曾经的现在,现在转眼即为过去,未来即将成为现在……循环往复!有什么可以永恒的拥有呢?“真空妙有”是“缘起性空”的另外一个注脚。
真空非空,即空即有。
人们利用科学手段早已制出了“真空状态”,但此“真空状态”下也并非是静止不动。
“电子”之美的东西在“真空状态”下也会突然冒出来又突然消失。
也就是说“真空状态”下依然会存在隐物质。
自然界如此,人类的意识则更复杂!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30岁左右时曾一度苦恼不已:“自己在几前的感悟在几年后被推翻了!那么,几年前的修炼,意义何在呢?若几年后的感悟又被推翻,它究竟算存在还是不存在?”终于,在某一时刻,释迦牟尼获得了“缘起性空”的宇宙大道。
古往今来的存在,既具有连续性也具有分离性。
换言,既具有统一性,也具有独立性。
对于具体的生命个体来讲,更是如此。
此阶段的你我本身及“拥有”的一切发生过后即迎来另一阶段的“生命”——随时有缘起的可能,随时面临着缘灭。
“缘起性空”也涉及到了无为为本,有为为用。
它发端于无,运用于有。
若没有了运用,则发端会戛然而止。
若没有了发端,则运用便无从谈起。
就此来看,佛家的“缘起性空”与道家的“有无相生”是可以对话的。
“缘起性空”它道出了世界无时无刻在变的事实,打破了人们永恒享用的虚妄念头,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切皆有可能”的希望。
附图九天居士与时年102岁的佛门大德梦参长老。
百年来中观学的代表——印顺“缘起性空”思想略谈
百年来中观学的代表——印顺“缘起性空”思想略谈百年来中观学的代表——印顺“缘起性空”思想略谈自唐武灭佛、三论宗中夭之后,曾盛极一时的中观学遂不绝如缕,人们只能在天台、华严以及禅宗等的典籍中找到一些它的踪迹。
随着佛教义学的普遍衰败,中观学在数百年来更是乏人问津。
清末民初,由于杨仁山、欧阳竟无和太虚大师等人的大力推动,佛教义学得以复苏,一时之间,法相唯识学、天台、华严等竟相争秀。
相形之下,虽有藏传宗喀巴中观学的刺激,鸠摩罗什师弟所倡导的中观学仍处于相对冷寂之中。
所幸的是,经过一代佛学泰斗印顺导师的毕生努力,古老的中观学终于焕发出了奔放的活力,成为当代台湾佛教的显学,影响了一大批的佛教徒和佛教学者,并波及香港、东南亚、大陆等地,诚可谓为中国现代佛教作出了最有创造性和影响力的贡献。
印顺导师可谓与中观学有不解之缘,第一部接触的佛典即是《中论》,出家后一直受嘉祥的三论宗影响。
抗战后西游四川,接触到藏传的中观学,并返源于阿含圣典,视野为之大开,终于形成了自己独到的中观思想。
三十年代的《中观今论》一书为印顺导师思想成熟期的杰作,系统、集中地展现了导师对中观学的独到见解,这在导师的庞大的著作群中是颇为引人注目的。
导师本人也对之甚为看重:“《今论》并不代表空宗的某一派,是以龙树《中论》1为本,《智论》为助,出入诸家而自成一完整的体系。
” 本文以《中观今论》的相关章节为中心,探讨印顺导师关于“缘起自性空”,“八不”,“有、时、空、行”三方面的中观思想,以期表明印顺中观学的创造性贡献。
一缘起自性空众所周知,“缘起自性空”是中观学的根本论题。
导师从三方面说明了缘起的特性:即相关的因待性,序列的必然性,自性的空寂性。
第一,相关的因待性,这是指由此故彼的因果关系。
这种相待的因果关系又可分为相顺相生的和相违相灭的,”缘起法有此二大定律?即相依相生的流转律,又相反的有相依相灭的还灭律。
依于缘起,成立生死,也即依之成立2涅盘,佛法是何等善巧~”; 第二,序列的必然性,即因果的序列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而是有着不变的必然性,是客观的规律;第三,自性的空寂性,即彼此因待,前后必然的一切法都是没有自性的,当体绝待,了无踪迹。
浅谈缘起性空的生命观
淺談緣起性空的生命觀釋隆迅前言: 昔日舍利弗尊者遇馬勝比丘,聽到這一首偈頌:「諸法因緣起,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以此因緣從此皈止在佛陀座下。
緣起緣滅是什麼呢?簡單說,就是佛教的生命觀。
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菩提樹下成等正覺,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皆能成佛,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佛陀當時所證得的,就是緣起性空。
緣起法是佛法中的究竟了義,也是佛教闡釋宇宙人生真理的究竟論述,眾生輪迴流轉於六道,皆因無明妄想,不知一切法緣起性空,因而不能解脫生死之苦。
佛教的真理就是緣起性空,緣起成就了世間法,性空成就了出世間法。
緣起是世俗諦,亦名俗諦,緣起是事的相;性空是勝義諦,亦名真諦,性空是理的體。
唯緣起與性空是一而非二,現象本體不一不異,緣起不離性空,性空即是緣起,即空即有,空有不礙,天台宗稱為中道第一義諦。
緣起: 一切事情的成就必須具足因緣,因是來自內在的原動力,而緣則是外在必須具備的條件。
因是主因,緣則是助緣。
因緣不具足,任何事都不可能成功。
例如,在一個化學反應中 A+B=C+D,A和B稱為反應物,C和D稱為生成物,根據上一公式,A和B擺在一起,在一定的條件下,經過化學反應,會有C和D的產生。
根據上述公式,產生C和D的主因,是將A和B擺在一起。
然而,即使如此情形,卻未必有C和D的產生。
因為週遭的條件必須配合,如反應物適當的濃度調配,溫度、壓力等,對此一反應都有決定性的影響。
所以說,這些附帶條件都是產生C和D的助緣。
又如某人想成立一家公司,必須具備資金、廠房、工作團隊和生產技術,缺一不可。
三國時代的周瑜與曹操大戰於赤壁,其決勝關鍵還需要諸葛孔明借東風啊。
宇宙萬法亦復如是,其生成皆必須依賴因緣和合,從自性中應物現形,緣生則生,緣滅則滅,有因無緣,或是有緣無因,都是徒勞無功的。
根據「華嚴經」的歸類,緣起法共有四種,即業感緣起、賴耶緣起、如來藏緣起和法界緣起:今略作說明; 一、業感緣起:小乘教說業感緣起,業是招感性的,由於起心動念,生起「惑」因,惑是心之病,遇境界即造惡「業」,最後遭受「苦」果之報。
我对“缘起性空”的体悟
心灵游医十七世纪英国玄学诗人约翰·邓恩有一段著名的布道辞:没有人能自全,没有人是孤岛。
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一块土地,一方海角,一座xx。
一旦海水冲走,xx就要变小。
不论是你的,还是朋友的。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减少。
只因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我与生灵共老。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正为你敲响。
当时不太懂,虽然能读出一种大慈大悲的味道来,却始终于道理层面止步不前。
我能够感受这样一种悲天悯人的心怀,却无法体会这种心怀的发心来自于何处。
近日,在网上闲逛,偶尔看了几个帖子与一个原始佛学知识的视频,对佛家讲的“缘起性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缘起”它给我这样一个观念,没有一个个体能够独立存在,每一个生命都由空气、水分、其它维护生命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构成,好比米饭的生成过程要先有大米种子,有灌溉施肥,有收割后再加工烹煮成为米饭,吃到肚中排泄掉,再回归于天地之间。
所以,米饭是靠各种机缘才成为米饭,而在米饭整个“生命”形式中,经历了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
人类自身的生命何尝不是如此,一系列的缘起变化才有了最初的生命孕育,然后各种营养的摄入再慢慢长大,最后一抔黄土,消散于天地之间。
所以,个体的人与世界本就一体,人与人之间本就一体,人形也好,其它物质形态也好,只是生命流体不断变化的外在形式。
科学的发展,也似乎不断在证明佛家缘起性空学说的正确。
缘起性空说不认为物质有固定不变的形态,也就是说,整个物质世界是找不到建筑底层最小的“砖块”,物质的本质是“空性”。
人类曾经找到原子,继而找到中子、电子、质子,本以为这就是最小的物质形态了,本以为这就是宇宙这个大建筑最基础的建筑砖块了。
然而,六十年代,美国物理学家马雷提出,物质由更细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但科学家努力了半个世纪,依然只能在实验室证明夸克一类粒子的存在,却始终无法捕获到它。
当代物理学家霍金终于提出他的理论框架模型——弦论。
弦论的基本观点如下:大自然最小的砖块如光子、中微子、夸克等,看起来象粒子,实际上都是很小的类似于琴弦拉动后的不同振动模式。
用缘起性空的原理解释生气
用缘起性空的原理解释生气
缘起性空是佛教中的重要理论,它解释了一切现象的起因和无常性。
根据这个原理,生气也是由于种种因缘的缘起而产生的,并且它本身是空性的,没有固定、永恒和独立的存在。
生气常常是由于我们对某种情境或他人的不满、不喜欢或不认同而产生的情绪反应。
这种情绪反应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我们的欲望、执着和期望。
当我们的期望与现实不符时,我们往往会感到失望、愤怒或恼怒。
根据缘起性空的原理,生气并不是自成一体的存在,它是由种种条件和因缘的组合而产生的临时现象。
我们的思维、情绪、身体感受、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才使得我们产生生气的感觉和表现。
然而,由于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变化的,包括我们自己的内心和情绪,生气也是如此。
当我们观察生气的过程时,我们会发现它不是一个固定、永恒的实体,而是一个流动、变化的现象。
当我们深入观察并意识到这个真相时,我们会认识到生气的空性,并且不再将其视为固定的自我。
通过理解生气的缘起性空,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和管理我们的情绪。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认识到生气的产生过程,并意识到它的无常性,逐渐减少贪著和执着于生气的情绪反应。
这样,我们可以更加从容和平和地应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
禅趣人生第二讲:缘起性空
• 重申其旨如下:
• (1)如实空者,真实如如之本体虽能外
现假象,而却一法不立。
• (2)如实不空者,真实如如本体虽一法
不立,而有发生假象之真实种性。
• (附说) 真实如如本体,佛学上通名“真如”。
【见性】
• 见性,即以智证性。其境界有三: • (一)似见性 虽觉诸相如梦如幻,当体即
空,而所见法体,尚为阿赖耶识所蔽,未 与真如相应(神秀四句偈同此境)。
《心经广义》:缘有四种
• (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
缘缘,(四)增上缘。
• 论自动转变之有为法,须四缘具足。心中
先植其因,待诸缘具集而转为现行,此属 因缘。心中之因,等流相续,不被他法压 伏,此属等无间缘。动机一起,牵引意力 缘虑其境,此属所缘动 转变之通例。中有之得生,即循此道。若 论被动转变,只须因缘、增上缘便得。
之起,一一迳由真如本性显现为相,不被 诸识缠缚(六祖大悟后同此境)。
六祖五个【何其】
•何其自性本自清净 •何其自性本不生灭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何其自性本不动摇 •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空】 【性空】
【空】
• 空义大别二类:一曰相对之空,二曰绝对
之空。在八识中对象,以能感觉之部分为 有(如六尘等),不能感觉之部分为空 (即识所不详者)。此从相对上假定之空 也。在法界中对象,以随缘现起种种假法 为幻有,而以假法所依之体性为真空。此 从绝对上体认之空也。
无间缘,可以忏悔法除之。
【十二因缘】
•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
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 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 生缘老死。
• 无明,即不明烦恼本空也。有色相可
感觉者曰色。无色相而但可示意者曰 名。六入,即眼、耳、鼻、舌、身、 意六根。积习能致此身入六道者曰 “有”。生当有佛之世,闻佛说十二 因缘而觉悟者,即入缘觉乘;无佛之 世,若能悟此,则名独觉。证果时, 名辟支佛。(冯达庵大阿阇黎《佛学起源》)
何为缘起性空?王德峰教授:我父母去世后,我突然明白了这四个字
何为缘起性空?王德峰教授:我父母去世后,我突然明白了这四个字文:苏道博编辑:十方Max今年王德峰教授从复旦大学退休了,作为全国第一个被允许在课堂上抽烟的教授,这位哲学王子确实有很好的学问。
我经常听王教授的演讲,也曾当面请教,但让我最触动的,是有一次在课堂上,王德峰教授突然问学生:你们觉得什么是缘起性空?台下一时寂静,无人应答。
王德峰教授道:原来并不了解缘起性空,直到发生了一件事,他才真正地领会了,就是说,某年他的父母过世了,然后呢,这个家就解散了,不复存在了,他于是真正了解了缘起性功的含义,就是——曾经没有,将来也会没有。
我当时听到此话,一时心惊不已,脑海中浮现出《百年孤独》中的一句话:父母在时,你和死亡隔着一层垫子,父母去世,你就坐在死亡上面了。
这四个字和《六祖坛经》的教义相通,当年六祖慧能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继承了禅宗衣钵,但当晚五祖弘忍将其叫到禅房,第一句话就是:你已入门,但未及深,还需在红尘中打磨。
这里问题来了:既然已经“悟空”,为何还要再回到红尘?我们修行不就是为了脱离红尘苦海吗?禅宗也有四个字,可与“缘起性空”相互辉映,那就是“真空妙有”。
慧能当时悟得了空,但却住在“空”上面了,人一旦万事皆空,那岂不是了无生趣?所以弘忍大师一语道破:到红尘中去,用你了悟的自性本空,去体悟那个红尘里的“妙有”。
再回到缘起性空四个字,王德峰教授所言的缘就是我们红尘的妙有,比如父母、兄弟、妻儿、朋友,这些都是多种因缘汇聚而成。
但这些缘是从空中来,最后也将回到空中去,这个空就是“自性”,自性是空的,所以可以遍含万缘。
万缘成一事,一事具万缘。
这不正是《六祖坛经》里讲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因为性空,所以任何因缘皆可,也就是具足万缘。
一旦读懂了《六祖坛经》,你就不会执着那些离你而去的人和物,这并非感情淡漠,而是心性安定,本来就是一趟人生旅程,有的人上车下车,也有的人和你同行一生,遇见了皆是缘分,分离了就是过客,其实长远来看,谁又不是你的过客呢。
师旷论学注释
师旷论学注释
首先,师旷在《师旷论学注释》中强调了缘起性空的重要性。
缘起性
空指的是一切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多种因缘所共同造成的,通过这种缘起性,我们可以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没有永恒自性的。
这一思想在佛教中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任何一种生命都不
应该高估自己或贬低别人。
师旷指出,我们必须在缘起性空的基础上,致
力于解脱自己的心灵,才能摆脱苦难和烦恼,获得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其次,师旷在《师旷论学注释》中还讨论了佛教关于因果律的思想。
他认为,因果律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之一,因为它揭示了所有事物之间的关系。
它强调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说人们的行为不仅影响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也会影响到周围环境中的其他人和事物。
因此,师旷鼓励人们要遵循
佛教的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等思想,以此来净化自己的心灵,实现
正真的快乐和安宁。
最后,师旷在《师旷论学注释》中谈到了真理的本质。
他认为,真理
是一种不可描述和不可知的实体,只有通过人们的智慧和内在体悟才能够
得以认知。
他进一步指出,尽管真理无法用语言和概念表达,但它确实存
在于世界中的一切事物之中,只要我们的心灵足够纯洁,才能够看到它的
存在。
总之,师旷的《师旷论学注释》为佛教思想提供了丰富和深入的阐释,为后人提供了启发和指导。
通过这部著作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的理解佛
教中的缘起性空、因果律和真理本质等重要思想,加深对佛教的认知和理解,也为我们的人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_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中科院院士朱清时佛法解释物理学语惊四座——《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是佛教宇宙观的立足点。
所谓“缘”指的是条件,而“缘起”则是指在时间和空间(即宇宙)上条件具足而表现出的一切现象(即金刚经所谓的“一合相”)。
“性空”:则是指宇宙中的一切现象、一切事物没有一个具有亘古不变(时间)、独立于其他事物(空间)且与众不同的本质。
佛教认为宇宙中的一切现象(生命现象、物质现象以及精神现象)都是“缘起性空”的。
(现代科学的成就已证明这一点。
)“缘起性空”对于我们解脱痛苦的意义在于,我们痛苦的根源是由于我们没有真实体证“缘起性空”的事实真相,因此我们有两个根本的执着——人我执(俱生我执)和法我执。
“人我执”是指我们将我们的五蕴——色(物质,此即身体)、受(身心的感受,又分为苦、乐和舍三受)、想(依据记忆(即“识”,五蕴之第五)而产生的判断)、行(执取和抗拒的欲望)、识(我们的记忆,共八个,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浅层潜意识,即我执)、阿那耶识(即深层潜意识))执着为我之主体,于是一切痛苦由此而生。
佛教的修持就是通过各种修学方法,实证释迦牟尼佛诠释的“缘起性空”的事实真相,从而解脱痛苦以达彼岸。
—————————————————刘先斌注于2010年4月1日愚人节中科院院士朱清时佛法解释物理学语惊四座——《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来源:中国企业新闻网3月8日下午3时开始,朱清时院士发表了精彩的讲演:《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引起了听众的极大兴趣,对这一惊世骇俗的论点,报以热烈的掌声。
主题讲演完了后,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著名经济学家王连洲、著名美学家韩玉涛,和松竹书院主持刘正成等与会学者,进行高端对话。
朱清时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国际书协顾问。
他作为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立足于现代物理学后最新成果,与佛教哲学相结合,探讨了物质与意识的本质意义。
缘起性空一个流动的假名或真实
第12卷第3期2021年6月哲学分析Philosophical AnalysisVol.12,No.3Jun.,2021缘起性空:一个流动的假名或真实何欢欢摘 要:“缘起性空”可能是当代中国人最“耳熟”但未必“能详”的一个佛教术语,一般理解为由“缘起”和“性空”两个词语组合而成。
“缘起”表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由因缘和合而生起;“性空”则意为万事万物都是“其性本空”或“自性空”,即没有不变的自体或本质(“无自性”)。
所以,“缘起”与“性空”合在一起常被理解为:世间事物由因缘和合产生,故而本性是空。
实际上,大多数语境中的“缘起性空”都被当成了一个习惯用语,其所蕴含的甚深奥义很少被考虑到。
回溯“缘起性空”一词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出现”情况,考察近现代佛学界形成此一相对固定的术语表达背后所隐逸着的“空”之语境与思想,可见“缘起性空”是汉藏佛教交融的生动个案。
关键词:缘起;性空;般若经;《中论》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047(2021)03-0044-60一、引言“缘起性空”可能是当代中国人最“耳熟”但未必“能详”的一个佛教术语,一般理解为由“缘起”和“性空”两个词语组合而成。
“缘起”表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由因缘和合而生起;“性空”则意为万事万物都是“其性本空”或“自性空”,即没有自体或本质(“无自性”)。
所以,“缘起”与“性空”合在一起常被理解为:世间事物由因缘和合产生,故而本性是空。
实际上,大多数语境中的“缘起性空”都被当成了一个习惯用语,其所蕴含的甚深奥义很少被考虑到,就像读“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般“理所当然”。
笔者对“缘起性空”一词的关注,始于十多年前留学东瀛时发现日本学者并不使用这一汉语的“习惯表达”。
写作本文时,又特地询问了多位从事印藏佛学研究的日本师友,他们都表示对如此重要的汉传佛教术语“闻所未闻”。
笔者又翻查了日本佛 作者简介:何欢欢,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
缘起性空:一个流动的假名或真实教学界常用的一些权威辞典,如早期的《织田佛教大辞典》《望月佛教大辞典》,稍后的多屋赖俊等编《佛教学辞典》、中村元著《佛教语大辞典》、武邑尚邦著《佛教思想辞典》、高崎直道等编《佛教·印度思想辞典》,再到晚近的《法藏馆·综合佛教大辞典》等,都没有出现“缘起性空”这一词条,而所有辞典都收录了“缘起”(えんぎ),部分辞典还列有“性空”(しょうくう)一条。
缘起性空语录
缘起性空语录(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唯美句子、经典句子、励志句子、名人名言、搞笑说说、个性说说、语录大全、祝福短语、生活短句、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data, such as aesthetical sentences, classic sentences, inspirational sentences, celebrity quotes, funny words, personalized words, quotations, blessing phrases, life sentences, other data,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缘起性空语录1.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见色起淫心,报之在妻女。
缘起与性空
缘起与性空缘起与性空-摘文大家都知道,佛教典籍浩如烟海,佛教理论博大精深。
但总观如来一代时教,缘起与性空却是佛法最基本的立足点。
无论是原始的小乘佛教,还是后期的大乘佛教,没有不谈到缘起与性空思想的。
如小乘经典《阿含经》云:“十二缘起,甚深甚深,难见难了,难可通达……而缘起之寂灭性,更难了知,更难通达。
”此“十二缘起”即是缘起的思想;“寂灭性”即是性空思想。
而大乘经典《般若经》中也讲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色”体现的也即是缘起问题,“空”体现的则是性空问题。
岁月蹉跎,流水无情,佛陀化缘已尽,随即涅盘离我们而去;历代祖师,代佛宣化,度毕有缘,也是撒手西归。
岁月的流逝,淹没了一辈又一辈古德,同时也淹没了许许多多曾经灿烂、曾经辉煌过的历史。
但历史长河的洗涤,并没有淘汰佛教的精华。
相反,佛教的核心思想缘起性空得到了多姿多彩的发展。
到龙树、无著、世亲时期,已正式形成空有两大佛教主流,特别是龙树菩萨以缘起性空为核心而创立的中观学派,对于原始的缘起性空教义更是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龙树菩萨一方面以般若经思想抨击旧有的学说及外道思想;另一方面又否定其他部派思想,大谈缘起性空,彻底揭示中道第一义谛,把佛陀当初的本怀发挥得淋漓尽致,尽览无余,而龙树菩萨这些思想主要都体现在《中论》中。
《中论》作为闽南佛学院的传统教材,我们这一届学习了两个学期,在一年的《中论》滋润下、想必同学们都有或多或少的收获。
所以在这里,我也想简略谈谈我对缘起性空思想的一些肤浅认识。
一、何谓缘起性空所谓缘起性空,缘起有两义:一是依缘生起,即是说万物的生成,需要缘来成就,需要条件的协助,才能生起。
如一所房子,需要有砖瓦木石以及人工设计等条件才能造起一所房子。
又如一粒种子要有阳光水份的照耀滋润,有土壤作胚场,有肥料的营养,才能发芽、开花、结果,诸如此类万物都须因缘和合才能成就。
二是依缘灭无,也即是说万物的消灭也需条件的成就,只不过是破坏的条件而已。
什么是缘起性空?
什么是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是佛教中的中观哲学,是对世界本质的一种理解。
它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由因缘所生,没有固定的实体存在,因此具有“空”的性质。
这里的“空”并不是指不存在,而是指不存在固定、独立、永恒的实体。
一切现象都是相对的、依赖于其他因素的,没有单独存在的本质。
同时,“缘起性空”也强调了因果关系。
一切现象都是由因缘所生,没有任何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因此,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思想都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而这些影响也会反过来影响自己。
这种因果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绝对的主次之分。
在王阳明的思想中,“缘起性空”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人的本性本善,只是被外在的因缘所遮盖。
因此,要实现自己的本性,就需要超越因缘的束缚,发挥自己的良知。
他强调了人的自我完善和超越,认为每个人都有成为智慧通达之人的潜力。
因此,“缘起性空”也成为了王阳明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总之,“缘起性空”是一种对世界本质的理解,它强调了因果关系和相对性,同时也强调了人的自我完善和超越。
在佛教和王阳明思想中,它都具有着重要的地位。
佛教的人生智慧
佛教的人生智慧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它提供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幸福。
以下是关于佛教的人生智慧的一些重要方面:1. 缘起性空:佛教教义中的缘起性空是指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而存在的,没有固定、独立的实体。
这个概念教导我们要超越对事物的执着和執著,明白一切皆无常,一切皆空。
这样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摆脱对物质和欲望的追求,从而获得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2. 四谛:佛教的四谛是佛陀对人生苦难的观察和分析,它们是苦、集、灭、道。
苦指的是生老病死、痛苦和不满足感;集指的是苦的原因,即贪欲、嗔恨和无知;灭指的是苦的终结,即通过消除贪欲、嗔恨和无知来达到内心的平静;道指的是通往灭苦之道,即八正道。
通过理解和修行四谛,我们可以摆脱苦难,获得内心的平和与幸福。
3. 无我:佛教教义中的无我观念是指人们没有固定、独立的自我实体。
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和相互依存的,没有永恒的自我存在。
这个观念有助于我们超越对自我的执着和執著,减少自我中心的思维和行为,从而获得更多的关爱、宽容和平和。
4. 慈悲与舍弃:佛教强调慈悲和舍弃的重要性。
慈悲是指对一切众生的关爱和同情心,舍弃是指放下贪欲和执着,乐于与他人分享和帮助他人。
通过培养慈悲和舍弃,我们可以减少自私和贪婪的心态,培养善良和宽容的品质。
5. 念与禅修:念和禅修是佛教修行的核心方法。
念指的是保持对当下的觉察和专注,不被过去和未来的思绪所困扰。
禅修是通过冥想和专注来培养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通过念和禅修,我们可以培养内心的平静与智慧,减少烦恼和困扰。
6. 业力与因果:佛教认为一切行为都有因果关系,即善行带来善果,恶行带来恶果。
这个观念教导我们要负责任地对待自己的行为,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影响。
通过培养善行和避免恶行,我们可以创造积极的因果,获得幸福和利益。
7. 生死与轮回:佛教教义中的生死与轮回是指人们的生命是一个无始无终的循环,通过不断的转世和轮回来体验各种因果和修行。
缘起性空是什么意思
缘起性空是什么意思
缘起性空是佛教用语。
所谓“缘起”,就是说:世间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
所谓“性空”,就是说: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则不能有,这就是“真空生妙有”的意义。
缘起,就是说一切诸法都是由于因缘而生起的。
简单地说,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对的,都是互相存在的关系和条件。
如果没有这个关系和条件,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无法生起。
缘起论包括因和缘两个部分。
因即因素,缘即条件,其中因是主要的,缘是辅助的。
因缘聚则生,因缘散则灭。
缘起性空
用最浅显的文字解释大乘佛教的根本思想:缘起性空,直到涅槃“缘起性空”是佛教最根本、核心的思想,初入佛门、对佛教感兴趣者不可不知!(1)本文不说多余的话,并且尽量不用佛学术语解释,以大家都熟悉的传统教育背景下的语言风格,来尝试解释佛教最根本、核心的思想--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是怎么来的?是源自原始佛教的“三法印”--即三个最基本的原理,原始佛教就是以三法印来解释世界上一切现象的,包括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
三法印的内容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说是三法印--三个最基本的原理,实际上是源自一个---诸行无常,其他两个是“诸行无常”的延伸。
诸行无常,太朴素的道理了。
不用我多解释,大多数人即便望文生义,也会明白的。
“诸行无常”中有个“行”,就说明所有现象都是动态的;既然是动态的,就是发展变化的。
当然,行的含义不止如此。
学过马哲(大一课程)的都知道,发展的观点是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
一切现象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现象。
“诸行无常”,很简单,就是这个意思。
在下文中,随着对三法印认识的逐步加深,你将会看到,连最后的“涅槃寂静”竟也是源自于这个“诸行无常”。
深奥的世间哲学,神秘莫测的佛教,却原来竟然都是立足于这么一个世人皆知的简单道理。
(2)没有永恒不变的现象,任何现象都是发展变化的,这就是“诸行无常”,佛教的第一个法印,也是最基本的真理。
从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中,我们能推出什么结论呢?既然任何现象都是发展变化的,那么,我们会很容易就得出一个结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现象。
正如德国大哲学家莱布尼茨所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即便是人,这一秒的你与下一秒的你也并非完全相同,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意识层面。
那么,我们会得出下一个结论:任何现象的出现,不能说它是“自己产生(另一个完全相同的)自己”的。
呵呵,除了上帝以外。
西方哲学所谓的本体论,研究所有现象的起源,最后归结到“上帝”那里,因为所有现象归根结底都是源自于上帝。
浅论“自性般若”与”缘起空性”
浅论“自性般若”与”缘起空性”摘要:世界三大宗教中,佛教的历史最为久远。
释迦牟尼佛在公元前六世纪在印度创立了佛教。
佛教在西汉末年、东汉初传入中国,从此佛教与中国文化随历史的长河进一步地融合在一起。
佛教的理论博大精深,“缘起说”是佛理的核心部分之一。
在唐朝时期,六祖惠能对佛教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惠能的“自性说”是佛教改革内容的核心部分。
本文章在笔者对佛教理论的理解基础上浅论了惠能的“自性说”以及佛教的“缘起空性”,较为简单分析和阐述了二者的核心内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自性般若缘起空性惠能《坛经》中国禅宗源自印度佛教,它是外来佛教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开花结果。
中国的禅宗在印度佛教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文化,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流传最广的佛教宗派。
惠能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有影响的佛教人物之一。
他是禅宗的开拓者,是佛教的改革家。
惠能出身贫寒,生于唐太宗执政时期。
他的父亲是初唐县官,后来被贬职到广东。
惠能三岁丧父,两母子靠上山打柴狩猎为生,生活比较艰苦。
他在赶集卖柴的时候听见客人诵《金刚经》。
这成为惠能信佛修道的契机。
惠能从这客人口中了解到《金刚经》以及东禅寺的五祖弘忍大师。
惠能一听,觉得“宿业有缘”,便在这客人的帮助下安顿家人后,前往黄梅去礼拜弘忍大师。
惠能经过了弘忍大师的问答,被收为弘忍大师的徒弟,安排在伙房里面做一些粗重的事情,平时是弘忍大师的旁听生。
即使如此惠能深受弘忍大师的喜爱。
当时弘忍大师身边有一名地位仅次于弘忍大师的讲授师,叫神秀。
当时弘忍大师提出谁能表达自己对佛经意旨有真切的见解,就授予他衣钵。
当时神秀书了一偈,得到众人的夸奖。
惠能也叫人代替书一偈。
惠能用无相破有相,抓住了佛经真义。
惠能的偈比神秀出色,后来弘忍大师私下授予他衣钵。
他成为了六祖,从此成为一名佛教的改革者,在中国广东一带宣扬佛法。
《坛经》是记载惠能生平和思想的主要典籍,里面蕴含了惠能主要的佛教改革思想。
惠能的佛教改革内容广泛,包括(1)废除了旧经卷名目繁多、文字艰涩、含义难解的弊端,用比较通俗易懂的经文宣扬佛法。
试着理解:空性与缘起性空
试着理解:空性与缘起性空
文/杏林箫客
所谓空性,是指万法的本体,细微到了极致,精妙到了极致,以致于脱离形迹,超乎于形迹之上,无所见,无所触,无所得,无影无踪,无形无相,故名为“空”。
空,不是没有,而是一种超乎形迹的存在!
空,似乎一无所有,其实是潜藏着无限可能,能无中生有,生生不息,显化一切。
万事万物的终极本源是什么样子?原本没有任何样子,或者说: 空,就是万法最初的样子!
山林之雾,天空之云,雨后之虹,深秋之霜,寒冬之雪,封冻之冰,岩涧之泉,凡此种种,虽变化多端,实为一体,皆为水之不同显现。
水,遇寒成冰,可见可触。
遇热成汽,散之无形,比如: 空气中的潮湿(空调排出的水),视之不可见,触之不可得。
水之一物,可聚可散,可隐可现,可虚可实,能显现出不同之相,何以故?因时间,地点,季节,气侯之不同,以至于温度.湿度.光线等助缘有所差别,故而显现上即有不同。
万法本空,随缘显现。
因缘具足则生,因缘散尽则灭;因缘增减
转变,显现上兴衰枯荣亦随之而变。
自然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任何事物,无不受制于种种因缘而生灭变化。
万法虽显现为有,但非恒常,随缘而生,随缘而灭,体相不住,变化不断,不可得,故曰空幻。
如此诠释缘起性空,可否?。
实证存在与空性辨论
实证存在与空性辨论
什么是缘起性空?缘起性空这个词是我们经常用的,但是我们很少有人去理解它里边的意思。
缘起性空它是实证的,实证就是说是空性的。
缘起的这些法意,我们尝试着用这个杯子来举个例子,因为这个杯子它属于是缘起,因为创造这个杯子的这个人,有了这个构思,这个杯子的形状还有结合自身的因缘,比如说有这个窑口,能烧这个杯子的这种缘分才成了这个杯子。
它是一种元气。
而什么是性空呢?我们还拿这个杯子举例子,这个杯子它能用,是因为这个杯子它里边有空间。
这个杯子里边这个空间的部位我们可以装沙子,我们可以装五谷杂粮,我们可以装饮料,我们可以装茶,而能够装到这么一个性就是空性。
因为它是空的,所以说它可以装无限的东西,而能装无限的东西,这就是空的应用。
所以说缘起性空就是这个意思。
而我们很多人认为这个空是悲观的,消极的,就像一滩死水一样。
其实不是这样子,因为空中生妙,它运用了无形的能量。
比如这个杯子,因为我们要用这性空的性质,所以说我们要让这个杯子实时的空,比如我喝完水之后,这个杯子就空了。
但是我没有喝水,这个时候它的空性还有,但是这个空被这个水杯占用了,所以要把水倒掉才可以倒入其他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缘起性空
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发布时间:2010-6-30 21:56:55繁體版
弥兰陀王非常尊敬有过禅悟的那先比丘,那先比丘从禅修中证悟的智能,出言吐语,充满了慧思灵巧。
有一天,弥兰陀王向那先比丘道:“眼睛是你吗?”那先比丘笑笑,回答道:“不是!”
弥兰陀王再问:“耳朵是你吗?”那先比丘再回答道:“不是!”
“鼻子是你吗?”“不是!”
“舌头是你吗?”“不是!”
“那么,真正的你就只有身体了?”
“不,色身只是假合的存在。
”
“那么‘意’,是真正的你?”“也不是!”
弥兰陀王经过这些问答,最后问道:“既然眼耳鼻舌身意都不是你,那么你在哪里?”
那先比丘微微一笑,反问道:“窗子是房子吗?”
弥兰陀王一愕,勉强回答:“不是!”
“门是房子吗?”“不是!”
“砖、瓦是房子吗?”“不是!”
“那么,床椅、梁柱才是房子吗?”“也不是!”
那先比丘悠然一笑道:“既然窗、门、砖、瓦、梁柱、床椅都不是房子,也不能代表这个房子,那么,房子在哪里里?”
弥兰陀王恍然大悟!
弥兰陀王悟了什么?“缘起性空”,大地山河,宇宙万有,那是因缘和合的存在,没有因缘,就没有一切!世间上没有单独存在的东西,一切假因缘而生,一切是自性空。
缘起性空,应该就是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