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性空——活在缘分中,而非关系里

合集下载

有人说:“什么是缘起性空?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即是缘起性空。”如此说法对吗?

有人说:“什么是缘起性空?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即是缘起性空。”如此说法对吗?

有人说:“什么是缘起性空?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即是缘起性空。

”如此说法对吗?有人说:“什么是缘起性空?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即是缘起性空。

”如此说法对吗?略说:《金刚经》中有诸多类似语句,可是佛所说的义理并不是这样的“缘起性空”;其实他这种说法是错解佛所说第八识空性与诸法空相之意。

在般若诸经中,佛的说法是双俱二法的:实相空性心与诸法的空相。

如在《金刚经》中佛云:“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正如同以手指月,手与指非是月,是要您依手指所指示的方向去寻找;才能找得到月,也才能找到真正的月,莫将手指认作月。

佛在解说般若第一义时所说的言词,并不是般若第一义谛,要依佛所说言词中的般若义涵来寻找第八识真心,当您证得了第八识真心时,自然会发起般若智慧,那才是真正的般若第一义谛之真义;所以说“所说的佛法不是真的佛法,证得第八识实相心时,所证的无境界的实相境界而生起的智慧,才是真的佛法。

”佛所说的般若涵义在此,并非说第八识是缘起性空,也不是只在五阴、六识的缘起性空上来说;若离第八识说诸法缘起性空,乃佛所斥的断见外道。

在《金刚经》中,佛云:“‘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也是相同的义理,佛是要佛弟子们依佛所说的方法,去觅得不会佛法的第八识如来藏,才是真的佛法。

是故诸佛所说的般若即非般若,只是证得如来藏以后,确实的了知法界万法的实相了,那个亲证实相的智慧境界才是般若。

如是知、如是证,方名般若,决不可说“五阴、六识缘起性空即是般若”,那是在错解佛所说的般若义理,也是将大乘菩提浅化为声闻菩提,是在破坏大乘法的胜妙性。

缘觉行者依蕴处界作因缘观,十二因缘有支相连──有无明支故有行支,有行支故有识支……乃至有生支故有老病死……支,是名此有故彼有。

此有故彼有,即是缘起生灭法;以有无明故有行,乃至生有故有老死;缘生之法,必归于灭,皆无有不坏体性,其性必空,故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性空,是名缘起性空。

刘晓林:缘起性空

刘晓林:缘起性空

刘晓林:缘起性空缘起性空刘晓林佛家讲“缘起性空”,许多佛门弟子也在懵懂间。

九天居士略谈一下自己的感悟。

所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可以视为“缘起性空”的一个注脚。

它在讲“变”,万物没有绝对的静止与恒定。

不可得并非不能得,而是不能永得。

因为天地间变的存在,使过去、现在、未来有了“重叠”的可能。

具体来说:过去是曾经的现在,现在转眼即为过去,未来即将成为现在……循环往复!有什么可以永恒的拥有呢?“真空妙有”是“缘起性空”的另外一个注脚。

真空非空,即空即有。

人们利用科学手段早已制出了“真空状态”,但此“真空状态”下也并非是静止不动。

“电子”之美的东西在“真空状态”下也会突然冒出来又突然消失。

也就是说“真空状态”下依然会存在隐物质。

自然界如此,人类的意识则更复杂!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30岁左右时曾一度苦恼不已:“自己在几前的感悟在几年后被推翻了!那么,几年前的修炼,意义何在呢?若几年后的感悟又被推翻,它究竟算存在还是不存在?”终于,在某一时刻,释迦牟尼获得了“缘起性空”的宇宙大道。

古往今来的存在,既具有连续性也具有分离性。

换言,既具有统一性,也具有独立性。

对于具体的生命个体来讲,更是如此。

此阶段的你我本身及“拥有”的一切发生过后即迎来另一阶段的“生命”——随时有缘起的可能,随时面临着缘灭。

“缘起性空”也涉及到了无为为本,有为为用。

它发端于无,运用于有。

若没有了运用,则发端会戛然而止。

若没有了发端,则运用便无从谈起。

就此来看,佛家的“缘起性空”与道家的“有无相生”是可以对话的。

“缘起性空”它道出了世界无时无刻在变的事实,打破了人们永恒享用的虚妄念头,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切皆有可能”的希望。

附图九天居士与时年102岁的佛门大德梦参长老。

百年来中观学的代表——印顺“缘起性空”思想略谈

百年来中观学的代表——印顺“缘起性空”思想略谈

百年来中观学的代表——印顺“缘起性空”思想略谈百年来中观学的代表——印顺“缘起性空”思想略谈自唐武灭佛、三论宗中夭之后,曾盛极一时的中观学遂不绝如缕,人们只能在天台、华严以及禅宗等的典籍中找到一些它的踪迹。

随着佛教义学的普遍衰败,中观学在数百年来更是乏人问津。

清末民初,由于杨仁山、欧阳竟无和太虚大师等人的大力推动,佛教义学得以复苏,一时之间,法相唯识学、天台、华严等竟相争秀。

相形之下,虽有藏传宗喀巴中观学的刺激,鸠摩罗什师弟所倡导的中观学仍处于相对冷寂之中。

所幸的是,经过一代佛学泰斗印顺导师的毕生努力,古老的中观学终于焕发出了奔放的活力,成为当代台湾佛教的显学,影响了一大批的佛教徒和佛教学者,并波及香港、东南亚、大陆等地,诚可谓为中国现代佛教作出了最有创造性和影响力的贡献。

印顺导师可谓与中观学有不解之缘,第一部接触的佛典即是《中论》,出家后一直受嘉祥的三论宗影响。

抗战后西游四川,接触到藏传的中观学,并返源于阿含圣典,视野为之大开,终于形成了自己独到的中观思想。

三十年代的《中观今论》一书为印顺导师思想成熟期的杰作,系统、集中地展现了导师对中观学的独到见解,这在导师的庞大的著作群中是颇为引人注目的。

导师本人也对之甚为看重:“《今论》并不代表空宗的某一派,是以龙树《中论》1为本,《智论》为助,出入诸家而自成一完整的体系。

” 本文以《中观今论》的相关章节为中心,探讨印顺导师关于“缘起自性空”,“八不”,“有、时、空、行”三方面的中观思想,以期表明印顺中观学的创造性贡献。

一缘起自性空众所周知,“缘起自性空”是中观学的根本论题。

导师从三方面说明了缘起的特性:即相关的因待性,序列的必然性,自性的空寂性。

第一,相关的因待性,这是指由此故彼的因果关系。

这种相待的因果关系又可分为相顺相生的和相违相灭的,”缘起法有此二大定律?即相依相生的流转律,又相反的有相依相灭的还灭律。

依于缘起,成立生死,也即依之成立2涅盘,佛法是何等善巧~”; 第二,序列的必然性,即因果的序列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而是有着不变的必然性,是客观的规律;第三,自性的空寂性,即彼此因待,前后必然的一切法都是没有自性的,当体绝待,了无踪迹。

浅谈缘起性空的生命观

浅谈缘起性空的生命观

淺談緣起性空的生命觀釋隆迅前言: 昔日舍利弗尊者遇馬勝比丘,聽到這一首偈頌:「諸法因緣起,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以此因緣從此皈止在佛陀座下。

緣起緣滅是什麼呢?簡單說,就是佛教的生命觀。

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菩提樹下成等正覺,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皆能成佛,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佛陀當時所證得的,就是緣起性空。

緣起法是佛法中的究竟了義,也是佛教闡釋宇宙人生真理的究竟論述,眾生輪迴流轉於六道,皆因無明妄想,不知一切法緣起性空,因而不能解脫生死之苦。

佛教的真理就是緣起性空,緣起成就了世間法,性空成就了出世間法。

緣起是世俗諦,亦名俗諦,緣起是事的相;性空是勝義諦,亦名真諦,性空是理的體。

唯緣起與性空是一而非二,現象本體不一不異,緣起不離性空,性空即是緣起,即空即有,空有不礙,天台宗稱為中道第一義諦。

緣起: 一切事情的成就必須具足因緣,因是來自內在的原動力,而緣則是外在必須具備的條件。

因是主因,緣則是助緣。

因緣不具足,任何事都不可能成功。

例如,在一個化學反應中 A+B=C+D,A和B稱為反應物,C和D稱為生成物,根據上一公式,A和B擺在一起,在一定的條件下,經過化學反應,會有C和D的產生。

根據上述公式,產生C和D的主因,是將A和B擺在一起。

然而,即使如此情形,卻未必有C和D的產生。

因為週遭的條件必須配合,如反應物適當的濃度調配,溫度、壓力等,對此一反應都有決定性的影響。

所以說,這些附帶條件都是產生C和D的助緣。

又如某人想成立一家公司,必須具備資金、廠房、工作團隊和生產技術,缺一不可。

三國時代的周瑜與曹操大戰於赤壁,其決勝關鍵還需要諸葛孔明借東風啊。

宇宙萬法亦復如是,其生成皆必須依賴因緣和合,從自性中應物現形,緣生則生,緣滅則滅,有因無緣,或是有緣無因,都是徒勞無功的。

根據「華嚴經」的歸類,緣起法共有四種,即業感緣起、賴耶緣起、如來藏緣起和法界緣起:今略作說明; 一、業感緣起:小乘教說業感緣起,業是招感性的,由於起心動念,生起「惑」因,惑是心之病,遇境界即造惡「業」,最後遭受「苦」果之報。

我对“缘起性空”的体悟

我对“缘起性空”的体悟

心灵游医十七世纪英国玄学诗人约翰·邓恩有一段著名的布道辞:没有人能自全,没有人是孤岛。

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一块土地,一方海角,一座xx。

一旦海水冲走,xx就要变小。

不论是你的,还是朋友的。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减少。

只因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我与生灵共老。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正为你敲响。

当时不太懂,虽然能读出一种大慈大悲的味道来,却始终于道理层面止步不前。

我能够感受这样一种悲天悯人的心怀,却无法体会这种心怀的发心来自于何处。

近日,在网上闲逛,偶尔看了几个帖子与一个原始佛学知识的视频,对佛家讲的“缘起性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缘起”它给我这样一个观念,没有一个个体能够独立存在,每一个生命都由空气、水分、其它维护生命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构成,好比米饭的生成过程要先有大米种子,有灌溉施肥,有收割后再加工烹煮成为米饭,吃到肚中排泄掉,再回归于天地之间。

所以,米饭是靠各种机缘才成为米饭,而在米饭整个“生命”形式中,经历了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

人类自身的生命何尝不是如此,一系列的缘起变化才有了最初的生命孕育,然后各种营养的摄入再慢慢长大,最后一抔黄土,消散于天地之间。

所以,个体的人与世界本就一体,人与人之间本就一体,人形也好,其它物质形态也好,只是生命流体不断变化的外在形式。

科学的发展,也似乎不断在证明佛家缘起性空学说的正确。

缘起性空说不认为物质有固定不变的形态,也就是说,整个物质世界是找不到建筑底层最小的“砖块”,物质的本质是“空性”。

人类曾经找到原子,继而找到中子、电子、质子,本以为这就是最小的物质形态了,本以为这就是宇宙这个大建筑最基础的建筑砖块了。

然而,六十年代,美国物理学家马雷提出,物质由更细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但科学家努力了半个世纪,依然只能在实验室证明夸克一类粒子的存在,却始终无法捕获到它。

当代物理学家霍金终于提出他的理论框架模型——弦论。

弦论的基本观点如下:大自然最小的砖块如光子、中微子、夸克等,看起来象粒子,实际上都是很小的类似于琴弦拉动后的不同振动模式。

三主要道空性见-宝僧

三主要道空性见-宝僧

空性见后面讲正见,三要道的最后一道。

第一句话:“不具通达实际慧,虽修出离善菩提,不能断除有根故,应勤通达缘起法。

”意思说不能通达、了解、确认,不能获得真实的智慧(实际慧的意思是对事实的本相、对一切存在的本质的认识)的话,即使己经生起了出离心,也想成佛,愿意救度自己的母亲,你也找不到救度她的真正的方法。

就象我们想治病找不到药一样。

“故”就是“原因”,为此应该“应勤通达缘起法”。

缘起法是什么?(下面答:空性)空性是什么意思呢?第三要道是“正见”,那意思说如果这是正见,那意味着我们是邪见,至少是不正见了。

我们有什么不正见?看男是男,女是女,有什么不对?在座各位有没有觉得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真的有问题?如果没问题我们就不要佛教的正见,我的见就是正见了。

下面学生:感觉自己有局限。

法师:比如?学生:自己感觉的范围很窄,我和其它人感知的东西是不同的,以我为中心去感知一件东西,只从自己角度考虑问题。

法师:那我做到70-80%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那是不是就差不多呢?法师(拿起一个瓶):你说这是不是瓶?学生:幻觉法师:唔!这个回答很有创意。

但你得等一下经得住我拿这瓶子砸你的脑袋,你依然坦然地认为那也不过是一场幻觉,然后这个回答才算有效。

你有这个兴趣试一试吗?学生:以为这是永恒的法师:那我也知道这瓶水喝一口会少一口,等会要扔到垃圾桶,我也不相信这是永恒的。

学生:用量子力学看,很多微小的粒子我们看不到,所以我们有局限法师:那不学量子力学就几乎解脱无望了?那我们有什么不正见?当年我在鼓吹人学佛时,有人说了一句话,顶得我死死的,他说:“我们就是这样子的啦,苦就是苦啦,什么解脱不解脱。

”我们的世界观是认为有一种真实的存在,我们是知道瓶子会扔掉,我们会老,但一个现象在我们面前出现时,此时此刻我们会认为是真实的。

如果是这样,那就答不了前面这句话,他会说:我们就是这样的人,我们就是有烦恼。

确实,如果真的有那么一个人,那么大家混吧,甭想解脱。

什么叫自性?佛教自性是什么意思?

什么叫自性?佛教自性是什么意思?

什么叫自性?佛教自性是什么意思?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自性是指自体的本性,亦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净本然之个性。

自性是一切众生本具的,它是离开一切形状、颜色,不可把捉的。

虽然不可把捉,它又在我们的内心存在。

自性,是佛学典籍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佛教的各个宗派中,不论是小乘,还是大乘,是教下,抑或是宗下;都谈到它。

但由于各家的核心思想不同,所以赋予的含义也往往不一样。

现举出几种代表性的说法并作一比较说明。

(一)有部的自性。

有部,具称说一切有部,是上座部流出的大部派,盛行于西北印加湿弥罗一带,人才辈出,注疏丰富。

主要论典有“六足一身”。

“六足”即《法蕴足论》、《集导门足论》、《施设足论》、《品类足论》、《界身足论》和《论身足论》;“一身”是《大毘婆沙论》,及《发智论》等。

其理论特点是三世实有,法体恒有。

有部之所以得名一切有部,就是因为它主张三世实有,法体恒有的缘故。

有部将一切法加以归纳分类,其中最完整的分类,要算世友的《品类足论》及世亲的《俱舍论》中所说的五位七十五法。

五位.即色法、心法、心所注、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

色法分为十一种,心法一种,心所法分为四十六种,心不相应行法分为十四种,无为法分为三种,共合七十五种法。

这些法在有部看来,都有它的自性,此自性恒有。

那么自性是什么呢?在《大毘婆沙论》中有自性门,说明某法的体性是什么,这就是出体。

有部论师对世间、身心一切现象,了解为复杂的综合体,分析复合体而发现内在单一的本质,就是自性。

这就是实有与假有。

如《大毘婆沙论》卷一三三曰:“地云何?答:显形色,此世俗想施设。

……地界云何?答:坚性触,此是胜义能造地体。

”这里把地分为二种:常识中的地,是和合有,是世俗假想施设而非真实的;佛说的地界,那是胜义有。

从复合的总聚,而探得一一法的自性,也称为分。

分是不可再分析的,也称为我。

如《大毘婆沙论》卷九曰:“我有二种:一者法我,二者补特伽罗我。

善说法者,唯说实有法我,法性实有,如实见故。

无明与一念无明,空性与性空缘起

无明与一念无明,空性与性空缘起

无明与一念无明,空性与性空缘起一、无明与一念无明无明就是愚痴,就是迷惑,是没有智慧,没有正确的知见,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不透过现象看本质,就看不清事实的真相。

无明是泛指,不知实相、不知本性,五蕴非空都落无明。

这个能生一念的,一次绝对不能同时产生两个念头,所以前念消失,后念才会生起。

由念头造出的境界事物,然后又被境界事物所转,又去贪执境界事物,就叫做无明。

一念无明是指没有方向,无法把握自己,是产生的这一念头落于窠臼而生成的果。

一念无明是还有微细的无明存在,是尘劳未尽。

知道无明就是明,动念之前知道要动什么念,境界出现了就不会贪着境界内的事物了,就是行而无住。

这就是做主,也是觉者。

二、空性与性空缘起空而不空,生妙有,性空,空而不空,一切皆由空性而来,所以有缘起性空。

性空也非空,因为有就是从空中来的,有也非有,因为会生了就灭的;缘起就是什么缘由,自己动了一个念头,就有十方三世,这就是缘起,本来无一物,只因一念成。

有了一念生起,就是缘起,然后念念相续,念念成形,三千大千世界由此而生。

这个过程就叫做“性空缘起”。

缘起的东西都是没有自性的,唯空性不需要缘起,永远都存在,永远都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并不是因为因缘和合而产生,也不需以因缘和合而存在,所以他才不增不减,物质的东西是因缘合成,所以才会生灭。

所以说,缘起的必定是性空的,性空的是因为缘起。

如零的妙用,需乘任何数得零,而又不能没有零,比如数字,少个零或多个零,实义都不同,所以性空缘起,缘起性空。

无自性的东西必须因缘起而出现,而存在也必因因缘和合而消失。

如果没有真修实证,尽管理论上讲得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中观正见,那也只是口头禅,甚至是邪见。

只有当我们达到一定的层次时,才会发现地水火风四大皆空,这个宇宙都是空的,无人、无我、无众生、无时间空间、无佛也无魔!这是指自性的层次。

国学经典解读《随自意三昧》中的无明与空

国学经典解读《随自意三昧》中的无明与空

国学经典解读《随自意三昧》中的无明与空一、引论南岳慧思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代表其主要思想的仅《随自意三昧》、《法华经安乐行义》、《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及《大乘止观》四篇。

近代以来,关于《大乘止观》是否慧思作品的问题多有争论和歧义。

另外三部作品则确凿的为慧思思想的代表,并直接影响了智者等人。

其中,《安乐行》与《无诤门》收入藏经,而《随自意》自智者之后少有见闻,近人收入《卍续藏经》。

实际上,《随自意三昧》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与切实可行的观行方法,无论从文化发展还是修行实践的角度都有深远的意义。

《随自意三昧》因阐述“随自意三昧”这种修行方法而得名。

“随自意”,又名“随智”,相对于“随他意”、“随情”而言,一般指佛或诸大菩萨说法时,依其自内证而说者;相应地,随他意、随情,则指佛说法时,顺应对象之根机而说者。

对于行者来说,随自意则指随其自身的智慧与意愿随时对心念进行层层深入地推择观照,达于正定,认识实相(真理)。

因此,与随他意为“化他能所”相对应,随自意是“自行因果”。

智者释“随自意三昧”为“意起即修三昧”,可谓对此法门特色的准确把握。

《随自意》讨论的问题为《安乐行》与《无诤门》的基础,从时间顺序来说,《随自意》成书最早,理由有三:第一,《安乐行》中提到过《随自意》。

第二,对于同样(或类似)的问题,《安乐行》与《无诤门》论述得更为详尽深入。

第三,《安乐行》与《无诤门》都有将《随自意》基本思想纳入自身体系的倾向。

以下分别论述。

《安乐行》强调当深信一切众生如佛,同俱如来藏、法身藏,以无相行与有相行为行持之双轨。

其中的有相行是据《法华经》与《普贤观经》修忏悔法,无相行是对《随自意》的观行内核——观诸法实相的简化处理,方法基本不出观四运心寂灭与根尘相对观无我:何故名为无相行?无相行者,即是安乐行。

一切诸法中,心相寂灭、毕竟不生,故名为无相行也。

常在一切深妙禅定,行住坐卧饮食语言,一切威仪心常定故。

例如其中有一段观十八界的文字:是故初发心新学诸菩萨,应善观眼原,毕竟无生灭。

朱清时: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朱清时: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朱清时: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2009年3月8日下午3时开始,朱清时院士发表了精彩的讲演:《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引起了听众的的极大兴趣,对这一惊世骇俗的论点,报以热烈的掌声。

主题讲演完了后,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著名经济学家王连洲、著名美学家韩玉涛和松竹书院主持刘正成等与会学者,进行高端对话。

朱清时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国际书协顾问。

他作为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立足于现代物理学后最新成果,与佛教哲学相结合,探讨了物质与意识的本质意义。

他以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和霍金的“弦论”,与佛学经典《成唯识论》的“藏识海”进行比较研究,他认为是相通的。

物质世界,是无数宇宙弦的交响乐,与眼前世界是藏识上因风缘而起的波浪,是极其相似的。

他不无幽默地说:“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这一论点,可以说,彻底动摇了二十世纪以来作为主流认识论——“唯物主义”的基础。

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李学勤教授,对朱清时院士的讲演给予了高度评价。

李学勤教授说,人类已习惯于用一种思维方式来认识世界,而今天科学的进步,有可能让我用多科思他途经去认识这个世界。

他还说,其实,从二十世纪中期已有学者提出了一时切关认识。

今天,朱清时先生让这一问题,推到了哲学的高度。

著名经济学家全国人大《证券法》起草组组长王连洲教授也十分赞赏朱清时院士的讲演,他结合国际经济学界“重回马克思”现状,谈到了金融海啸已经远远超出经济学范畴,它实际上已是一个经济、政治、社会、哲学等跨学科的问题。

松竹书院主持刘正成先生,结合余英时先生最近围绕“李约瑟问题”著文,讨论西方科学渊源,并认为西方科学是建立在天文学和数学这个核心基础上,向朱清时院士提出问题:“蝴蝶效应能不能运用数学模式来表述?如果可能的话,就能马上找到应对金融海啸的最佳方案。

”朱院士断然说:“不行。

”他说:“高级计算机也只能处理小数点以后9位数的计算,如果9位数以后的数无限放大,计算机的结论就是错误的。

关于佛教的婚姻观

关于佛教的婚姻观

关于佛教的婚姻观在很多的人的眼中,婚姻是很可怕的东西,你一旦结婚了,就会被束缚住,佛教的婚姻观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佛教的婚姻观,欢迎大家阅读。

佛教的婚姻观篇一婚姻是业力、因果的产物依佛法的观点,对婚姻的基本看法则是——婚姻是由于人们内在的爱欲需求,累世的会聚因缘,以及业力的牵引,导致今生男女两人遇合,组成家庭,乃至生儿育女。

这中间,有其必然的因果关联。

一对美满的家庭如此,一段痛苦的婚姻也有其必然性。

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婚姻的美满与痛苦,来自各人前世与今生的行为和造作,非是上天安排,也非他人强加。

故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过去、现在、将来的行为负责。

同时,佛教也教导人们要遵从所在国家的法律、道德,保持和维护家庭的稳定和幸福,从这个观点出发,也可以说佛教是反对离婚的。

问:常听佛教中讲业力,请问什么是业?什么是业力?答:业,即行为或造作之义,它包罗了思想、语言和行为的方方面面。

我们的一切善恶思想行为,都叫做业,如好的思想、好的行为叫做善业,坏的思想、坏的行为就叫做恶业;业力:善恶之业有生起苦乐果之力用,称为业力。

善业有生乐果的力量,恶业有生恶果的力量。

佛经说:“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

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

”斯里兰卡那兰陀长老在《觉悟之路》中指出:“在这个世界上,发生在任何一人身上的任何事,都是其本人应得的。

……我们对自己的幸福快乐和痛苦忧恼负责,自己创造自己的天堂,自己挖掘自己的地狱,自己是自己命运的设计师。

”又如在生活中,当一位母亲对自己的孩子说:“做一个好孩子,你将得到快乐,我们就会喜欢你。

但是,如果你不听话,你将得不到快乐,我们也不会喜欢你了。

”这时,她教育孩子的也正是业的思想。

我们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就是业力因果最通俗的说法。

婚姻是业力、因果的产物,它固然是今生的努力所为,但也包含了前世的因果。

缘起性空——活在缘分中,而非关系里

缘起性空——活在缘分中,而非关系里

缘起性空——活在缘分中,而非关系里
我用真心待你,但不执着于你,活在缘分中,而非关系里。

众因缘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
即是中道义。

——《中论》
烦恼的人活在关系里,自在的人活在缘分中。

关系只是一种名相,本来随缘而生,也会随缘而灭,如幻如化。

如果执着于某种关系,以此对关系中的对方作种种要求,关系就成了彼此的束缚。

如果缘分已灭,还勉强维持一份名存实亡的关系,只会给自己和他人徒增烦恼。

人与人的各种关系,究竟都是众多因缘合成而生。

缘来,你出现在人海中,缘去,你消失于人海中。

缘起缘灭,其中毕竟无常变化,也就是“空”,根本就由不得我们做主。

明白了关系中的“空性”,就能活得比较明白!
有缘时则惜缘,全然投入,不计较、不抱怨;
无缘时则放下,淡然一笑,不强求,不后悔;
给对方自由,就是给自己自由。

善待关系,随缘自在!
缘起,在人群中,我看见你。

缘灭,我看见你,在人群中……
1。

禅趣人生第二讲:缘起性空

禅趣人生第二讲:缘起性空

• 重申其旨如下:
• (1)如实空者,真实如如之本体虽能外
现假象,而却一法不立。
• (2)如实不空者,真实如如本体虽一法
不立,而有发生假象之真实种性。
• (附说) 真实如如本体,佛学上通名“真如”。
【见性】
• 见性,即以智证性。其境界有三: • (一)似见性 虽觉诸相如梦如幻,当体即
空,而所见法体,尚为阿赖耶识所蔽,未 与真如相应(神秀四句偈同此境)。
《心经广义》:缘有四种
• (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
缘缘,(四)增上缘。
• 论自动转变之有为法,须四缘具足。心中
先植其因,待诸缘具集而转为现行,此属 因缘。心中之因,等流相续,不被他法压 伏,此属等无间缘。动机一起,牵引意力 缘虑其境,此属所缘动 转变之通例。中有之得生,即循此道。若 论被动转变,只须因缘、增上缘便得。
之起,一一迳由真如本性显现为相,不被 诸识缠缚(六祖大悟后同此境)。
六祖五个【何其】
•何其自性本自清净 •何其自性本不生灭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何其自性本不动摇 •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空】 【性空】
【空】
• 空义大别二类:一曰相对之空,二曰绝对
之空。在八识中对象,以能感觉之部分为 有(如六尘等),不能感觉之部分为空 (即识所不详者)。此从相对上假定之空 也。在法界中对象,以随缘现起种种假法 为幻有,而以假法所依之体性为真空。此 从绝对上体认之空也。
无间缘,可以忏悔法除之。
【十二因缘】
•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
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 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 生缘老死。
• 无明,即不明烦恼本空也。有色相可
感觉者曰色。无色相而但可示意者曰 名。六入,即眼、耳、鼻、舌、身、 意六根。积习能致此身入六道者曰 “有”。生当有佛之世,闻佛说十二 因缘而觉悟者,即入缘觉乘;无佛之 世,若能悟此,则名独觉。证果时, 名辟支佛。(冯达庵大阿阇黎《佛学起源》)

入行论第178-180课学习笔记

入行论第178-180课学习笔记

第178-180课学习笔记【科判关系】智慧品分三:戊一、连接文教诫生起智慧;戊二、生智慧之方法;戊三、以智慧所得之事戊二、生智慧之方法分三:己一、认识智慧之自性;己二、深入对境无我;己三、破除所断实执己三破除所断实执分为:庚一、总说(178.01);庚二、遮破能立;庚三、宣说能害庚二、遮破能立分为:辛一、相互依存故不成立(178.02、178.03);辛二、破彼遣过之回答(178.04)庚三、宣说能害分为:辛一、由因建立空性;辛二、由果建立空性;辛一、由因建立空性分为:壬一、真实无生建立空性;壬二、名言中由因生建立空性;壬一、真实无生建立空性分为:癸一、破无因生(179.01、179.02);癸二、破常因生;癸三、摄义癸二、破常因生分为:子一、破由大自在所生;子二、破由微尘所生;子三、破由主物而生;子一、破由大自在所生分为:丑一、大自在不成立(179.03、179.04、179.05);丑二、由彼所生不存在(180.01);丑三、大自在不能作为能生第178课学习笔记己三(破除所断实执)分三:一、总说;二、遮破能立;三、宣说能害。

能断是断除所断的智慧,所断是需要断除的实执、分别念。

庚一、总说:心境实有宗,理极难安立。

【颂词分层与解释】从佛菩萨证悟的境界来看,一切内心和外境都是无实有的。

从根本的理论上观察,万法是空性的缘故,没办法安立心境实有。

安立心境无实有的理论就叫做事势理。

顺着万法的究竟本性抉择,万法怎么样,就如是抉择,叫做事势理。

{广释}许心境实有的宗派,其立论很难成立。

如果说外境实存可以由心识成立,那么依凭什么成立心识实有呢?{辅导}安立内心和外境实有的宗派,从道理上来讲非常难以安立。

【重点与难点分析】1. 众生所认为的心境实有,不是正理观察之后安立的实有,而是众生的实执安立为实有而已。

执著心境成实的有实宗,或是认为微尘实有,或是认为心识实有,或是连这些也没有抉择到。

他们对虚无缥缈的显现极为执著,然依靠教证、理证进行观察,最终得出结论是:实有法在世间上绝对找不到,执著实有是一种错误、荒谬的见解。

缘起性空一个流动的假名或真实

缘起性空一个流动的假名或真实

第12卷第3期2021年6月哲学分析Philosophical AnalysisVol.12,No.3Jun.,2021缘起性空:一个流动的假名或真实何欢欢摘 要:“缘起性空”可能是当代中国人最“耳熟”但未必“能详”的一个佛教术语,一般理解为由“缘起”和“性空”两个词语组合而成。

“缘起”表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由因缘和合而生起;“性空”则意为万事万物都是“其性本空”或“自性空”,即没有不变的自体或本质(“无自性”)。

所以,“缘起”与“性空”合在一起常被理解为:世间事物由因缘和合产生,故而本性是空。

实际上,大多数语境中的“缘起性空”都被当成了一个习惯用语,其所蕴含的甚深奥义很少被考虑到。

回溯“缘起性空”一词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出现”情况,考察近现代佛学界形成此一相对固定的术语表达背后所隐逸着的“空”之语境与思想,可见“缘起性空”是汉藏佛教交融的生动个案。

关键词:缘起;性空;般若经;《中论》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047(2021)03-0044-60一、引言“缘起性空”可能是当代中国人最“耳熟”但未必“能详”的一个佛教术语,一般理解为由“缘起”和“性空”两个词语组合而成。

“缘起”表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由因缘和合而生起;“性空”则意为万事万物都是“其性本空”或“自性空”,即没有自体或本质(“无自性”)。

所以,“缘起”与“性空”合在一起常被理解为:世间事物由因缘和合产生,故而本性是空。

实际上,大多数语境中的“缘起性空”都被当成了一个习惯用语,其所蕴含的甚深奥义很少被考虑到,就像读“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般“理所当然”。

笔者对“缘起性空”一词的关注,始于十多年前留学东瀛时发现日本学者并不使用这一汉语的“习惯表达”。

写作本文时,又特地询问了多位从事印藏佛学研究的日本师友,他们都表示对如此重要的汉传佛教术语“闻所未闻”。

笔者又翻查了日本佛 作者简介:何欢欢,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

缘起性空:一个流动的假名或真实教学界常用的一些权威辞典,如早期的《织田佛教大辞典》《望月佛教大辞典》,稍后的多屋赖俊等编《佛教学辞典》、中村元著《佛教语大辞典》、武邑尚邦著《佛教思想辞典》、高崎直道等编《佛教·印度思想辞典》,再到晚近的《法藏馆·综合佛教大辞典》等,都没有出现“缘起性空”这一词条,而所有辞典都收录了“缘起”(えんぎ),部分辞典还列有“性空”(しょうくう)一条。

我对“缘起性空”的体悟

我对“缘起性空”的体悟

心灵游医十七世纪英国玄学诗人约翰·邓恩有一段著名的布道辞:没有人能自全,没有人是孤岛。

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一块土地,一方海角,一座xx。

一旦海水冲走,xx就要变小。

不论是你的,还是朋友的。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减少。

只因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我与生灵共老。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正为你敲响。

当时不太懂,虽然能读出一种大慈大悲的味道来,却始终于道理层面止步不前。

我能够感受这样一种悲天悯人的心怀,却无法体会这种心怀的发心来自于何处。

近日,在网上闲逛,偶尔看了几个帖子与一个原始佛学知识的视频,对佛家讲的“缘起性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缘起”它给我这样一个观念,没有一个个体能够独立存在,每一个生命都由空气、水分、其它维护生命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构成,好比米饭的生成过程要先有大米种子,有灌溉施肥,有收割后再加工烹煮成为米饭,吃到肚中排泄掉,再回归于天地之间。

所以,米饭是靠各种机缘才成为米饭,而在米饭整个“生命”形式中,经历了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

人类自身的生命何尝不是如此,一系列的缘起变化才有了最初的生命孕育,然后各种营养的摄入再慢慢长大,最后一抔黄土,消散于天地之间。

所以,个体的人与世界本就一体,人与人之间本就一体,人形也好,其它物质形态也好,只是生命流体不断变化的外在形式。

科学的发展,也似乎不断在证明佛家缘起性空学说的正确。

缘起性空说不认为物质有固定不变的形态,也就是说,整个物质世界是找不到建筑底层最小的“砖块”,物质的本质是“空性”。

人类曾经找到原子,继而找到中子、电子、质子,本以为这就是最小的物质形态了,本以为这就是宇宙这个大建筑最基础的建筑砖块了。

然而,六十年代,美国物理学家马雷提出,物质由更细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但科学家努力了半个世纪,依然只能在实验室证明夸克一类粒子的存在,却始终无法捕获到它。

当代物理学家霍金终于提出他的理论框架模型——弦论。

弦论的基本观点如下:大自然最小的砖块如光子、中微子、夸克等,看起来象粒子,实际上都是很小的类似于琴弦拉动后的不同振动模式。

缘起与性空

缘起与性空

缘起与性空缘起与性空-摘文大家都知道,佛教典籍浩如烟海,佛教理论博大精深。

但总观如来一代时教,缘起与性空却是佛法最基本的立足点。

无论是原始的小乘佛教,还是后期的大乘佛教,没有不谈到缘起与性空思想的。

如小乘经典《阿含经》云:“十二缘起,甚深甚深,难见难了,难可通达……而缘起之寂灭性,更难了知,更难通达。

”此“十二缘起”即是缘起的思想;“寂灭性”即是性空思想。

而大乘经典《般若经》中也讲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色”体现的也即是缘起问题,“空”体现的则是性空问题。

岁月蹉跎,流水无情,佛陀化缘已尽,随即涅盘离我们而去;历代祖师,代佛宣化,度毕有缘,也是撒手西归。

岁月的流逝,淹没了一辈又一辈古德,同时也淹没了许许多多曾经灿烂、曾经辉煌过的历史。

但历史长河的洗涤,并没有淘汰佛教的精华。

相反,佛教的核心思想缘起性空得到了多姿多彩的发展。

到龙树、无著、世亲时期,已正式形成空有两大佛教主流,特别是龙树菩萨以缘起性空为核心而创立的中观学派,对于原始的缘起性空教义更是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龙树菩萨一方面以般若经思想抨击旧有的学说及外道思想;另一方面又否定其他部派思想,大谈缘起性空,彻底揭示中道第一义谛,把佛陀当初的本怀发挥得淋漓尽致,尽览无余,而龙树菩萨这些思想主要都体现在《中论》中。

《中论》作为闽南佛学院的传统教材,我们这一届学习了两个学期,在一年的《中论》滋润下、想必同学们都有或多或少的收获。

所以在这里,我也想简略谈谈我对缘起性空思想的一些肤浅认识。

一、何谓缘起性空所谓缘起性空,缘起有两义:一是依缘生起,即是说万物的生成,需要缘来成就,需要条件的协助,才能生起。

如一所房子,需要有砖瓦木石以及人工设计等条件才能造起一所房子。

又如一粒种子要有阳光水份的照耀滋润,有土壤作胚场,有肥料的营养,才能发芽、开花、结果,诸如此类万物都须因缘和合才能成就。

二是依缘灭无,也即是说万物的消灭也需条件的成就,只不过是破坏的条件而已。

国学经典解读《随自意三昧》中的无明与空

国学经典解读《随自意三昧》中的无明与空

国学经典解读《随自意三昧》中的无明与空一、引论南岳慧思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代表其主要思想的仅《随自意三昧》、《法华经安乐行义》、《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及《大乘止观》四篇。

近代以来,关于《大乘止观》是否慧思作品的问题多有争论和歧义。

另外三部作品则确凿的为慧思思想的代表,并直接影响了智者等人。

其中,《安乐行》与《无诤门》收入藏经,而《随自意》自智者之后少有见闻,近人收入《卍续藏经》。

实际上,《随自意三昧》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与切实可行的观行方法,无论从文化发展还是修行实践的角度都有深远的意义。

《随自意三昧》因阐述“随自意三昧”这种修行方法而得名。

“随自意”,又名“随智”,相对于“随他意”、“随情”而言,一般指佛或诸大菩萨说法时,依其自内证而说者;相应地,随他意、随情,则指佛说法时,顺应对象之根机而说者。

对于行者来说,随自意则指随其自身的智慧与意愿随时对心念进行层层深入地推择观照,达于正定,认识实相(真理)。

因此,与随他意为“化他能所”相对应,随自意是“自行因果”。

智者释“随自意三昧”为“意起即修三昧”,可谓对此法门特色的准确把握。

《随自意》讨论的问题为《安乐行》与《无诤门》的基础,从时间顺序来说,《随自意》成书最早,理由有三:第一,《安乐行》中提到过《随自意》。

第二,对于同样(或类似)的问题,《安乐行》与《无诤门》论述得更为详尽深入。

第三,《安乐行》与《无诤门》都有将《随自意》基本思想纳入自身体系的倾向。

以下分别论述。

《安乐行》强调当深信一切众生如佛,同俱如来藏、法身藏,以无相行与有相行为行持之双轨。

其中的有相行是据《法华经》与《普贤观经》修忏悔法,无相行是对《随自意》的观行内核——观诸法实相的简化处理,方法基本不出观四运心寂灭与根尘相对观无我:何故名为无相行?无相行者,即是安乐行。

一切诸法中,心相寂灭、毕竟不生,故名为无相行也。

常在一切深妙禅定,行住坐卧饮食语言,一切威仪心常定故。

例如其中有一段观十八界的文字:是故初发心新学诸菩萨,应善观眼原,毕竟无生灭。

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

用最浅显的文字解释大乘佛教的根本思想:缘起性空,直到涅槃“缘起性空”是佛教最根本、核心的思想,初入佛门、对佛教感兴趣者不可不知!(1)本文不说多余的话,并且尽量不用佛学术语解释,以大家都熟悉的传统教育背景下的语言风格,来尝试解释佛教最根本、核心的思想--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是怎么来的?是源自原始佛教的“三法印”--即三个最基本的原理,原始佛教就是以三法印来解释世界上一切现象的,包括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

三法印的内容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说是三法印--三个最基本的原理,实际上是源自一个---诸行无常,其他两个是“诸行无常”的延伸。

诸行无常,太朴素的道理了。

不用我多解释,大多数人即便望文生义,也会明白的。

“诸行无常”中有个“行”,就说明所有现象都是动态的;既然是动态的,就是发展变化的。

当然,行的含义不止如此。

学过马哲(大一课程)的都知道,发展的观点是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

一切现象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现象。

“诸行无常”,很简单,就是这个意思。

在下文中,随着对三法印认识的逐步加深,你将会看到,连最后的“涅槃寂静”竟也是源自于这个“诸行无常”。

深奥的世间哲学,神秘莫测的佛教,却原来竟然都是立足于这么一个世人皆知的简单道理。

(2)没有永恒不变的现象,任何现象都是发展变化的,这就是“诸行无常”,佛教的第一个法印,也是最基本的真理。

从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中,我们能推出什么结论呢?既然任何现象都是发展变化的,那么,我们会很容易就得出一个结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现象。

正如德国大哲学家莱布尼茨所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即便是人,这一秒的你与下一秒的你也并非完全相同,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意识层面。

那么,我们会得出下一个结论:任何现象的出现,不能说它是“自己产生(另一个完全相同的)自己”的。

呵呵,除了上帝以外。

西方哲学所谓的本体论,研究所有现象的起源,最后归结到“上帝”那里,因为所有现象归根结底都是源自于上帝。

活在缘分中而非关系里是什么意思

活在缘分中而非关系里是什么意思

活在缘分中而非关系里是什么意思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活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

在这个世界里,你被缘分拉扯着,而不是关系。

在这个世界里,你会发现一些令人惊叹的现象,但是你却无法理解。

有时候,你会遇到一个神秘的人,是你注定要遇到的人。

他替你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你看到不仅是存在于肉眼可见中的一切,还有在缘分中的宇宙结构。

你会发现,也许在这个新的结构里,你不用那么努力,你的人生就能实现梦想,也不用担心曾经的痛苦。

同样的,缘分不止可以带给你幸福,也可能给你带来一段艰难的旅程,这个旅程可能会让你痛苦、坚强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你可能会经历痛苦,但是你会用智慧去处理,还会发现痛苦在你心中有了一个新的目的和意义,而这个意义就成就了你的缘分。

有时候,活着不只是因为存在于现实中的关系,它还与我们的内心有关。

它与你爱的事物有关,它与你所信仰的人,事物有关。

它也可能是一种对未来的信念,它可能是一种情感上的理解,它可以帮助你更加勇敢地面对未知,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去实现我们曾经渴望实现的事情。

最后,活在缘分中而不是关系里,意味着要完全接受这种新的结构,去探索更加丰富的可能性,去实现你们自身的梦想,去让你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去活出自我,去拥抱未来。

你现在正处在一个缘分的世界里,不管你的过去如何,你拥有自己建立新的生命,一个更加美好的生命,你只需要接受这种缘分,把
握当下的所有,勇敢的去实现你的梦想,你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充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缘起性空——活在缘分中,而非关系里
我用真心待你,但不执着于你,活在缘分中,而非关系里。

众因缘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
即是中道义。

——《中论》
烦恼的人活在关系里,自在的人活在缘分中。

关系只是一种名相,本来随缘而生,也会随缘而灭,如幻如化。

如果执着于某种关系,以此对关系中的对方作种种要求,关系就成了彼此的束缚。

如果缘分已灭,还勉强维持一份名存实亡的关系,只会给自己和他人徒增烦恼。

人与人的各种关系,究竟都是众多因缘合成而生。

缘来,你出现在人海中,缘去,你消失于人海中。

缘起缘灭,其中毕竟无常变化,也就是“空”,根本就由不得我们做主。

明白了关系中的“空性”,就能活得比较明白!
有缘时则惜缘,全然投入,不计较、不抱怨;
无缘时则放下,淡然一笑,不强求,不后悔;
给对方自由,就是给自己自由。

善待关系,随缘自在!
缘起,在人群中,我看见你。

缘灭,我看见你,在人群中……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