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

合集下载

关于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学教案

关于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学教案

关于陆地生活的动物优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陆地生活的动物的特点及其适应环境的方式。

2. 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陆地生活的动物的特点及其适应环境的方式。

2. 教学难点: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生理和行为特点。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陆地生活的动物的特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具体方式。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动物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准备问题讨论表格,用于小组讨论。

3. 准备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展示陆地生活的动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陆地生活的动物。

2. 陆地生活的动物的特点:介绍陆地生活的动物在生理和行为上的特点,如防止水分散失、支持身体运动、呼吸方式等。

3. 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分析动物如何通过形态、行为等方式适应陆地生活,如沙漠动物的节水策略、森林动物的伪装策略等。

4. 案例分析:以具体的动物为例,分析其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和方式,如骆驼、仙人掌等。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其他动物的适应策略,填写讨论表格,并分享讨论成果。

6. 保护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动物保护,提倡保护生态环境。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实地考察,让学生观察和了解身边的陆地生活动物,加深对动物适应环境的理解。

2. 开展动物保护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保护意识和行动力。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陆地生活的动物的特点和适应性。

2.分析陆地生活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陆地生活动物的特点和适应性。

2.教学难点:陆地生活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动植物,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动物是陆地生活的吗?(二)新课内容1.陆地生活动物的特点(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提问:这些陆地生活动物有什么共同点?2.陆地生活动物的适应性(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提问:这些陆地生活动物是如何适应陆地环境的?3.陆地生活动物与环境的关系(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提问:这些陆地生活动物是如何与环境相互适应的?(三)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一组陆地生活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动物是如何适应陆地环境的。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四)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请学生结合教材,列举三种陆地生活动物,并简要介绍它们的特点和适应性。

2.家长签字确认。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使学生了解了陆地生活动物的特点、适应性和与环境的关系。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课后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巩固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课堂气氛活跃。

2.学习效果:学生能够掌握陆地生活动物的特点、适应性和与环境的关系。

3.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家长签字确认。

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提供观察和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陆地生活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补充1.陆地生活动物的特点(1)教师展示不同陆地动物的图片,如狮子、熊猫、kangaroo (袋鼠)。

关于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学教案

关于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学教案

关于陆地生活的动物优秀教学教案第一章:陆生动物的特点教学目标:1. 了解陆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2. 掌握陆生动物的呼吸方式、繁殖方式和其他生理特征。

教学内容:1. 陆生动物的定义和分类。

2. 陆生动物的适应性特征:体表覆盖、支持运动、呼吸方式、繁殖方式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种类的陆地动物,如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分析它们的适应性特征。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陆生动物如何适应陆地环境,并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第二章:哺乳动物的特点与分类教学目标:1. 了解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分类。

2. 掌握哺乳动物的生殖方式和哺乳习性。

教学内容:1.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温恒定、哺乳和胎生、毛发覆盖等。

2. 哺乳动物的分类:肉食性、草食性和杂食性哺乳动物。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和识别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

的观察和发现。

第三章:鸟类的特点与分类教学目标:1. 了解鸟类的主要特征及其分类。

2. 掌握鸟类的飞行适应性和筑巢习性。

教学内容:1. 鸟类的主要特征:羽毛、飞行器官、空心骨、消化系统等。

2. 鸟类的分类:猛禽、鸣禽、水禽等。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和识别不同种类的鸟类。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鸟类的飞行适应性和筑巢习性,并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第四章:爬行动物的特点与分类教学目标:1. 了解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分类。

2. 掌握爬行动物的生殖方式和体温调节。

教学内容:1.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鳞片、四肢、肺呼吸、冷血等。

2. 爬行动物的分类:蜥蜴、蛇、龟、鳄等。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和识别不同种类的爬行动物。

的观察和发现。

第五章:陆地动物的生态与保护教学目标:1. 了解陆地动物的生态角色和环境适应性。

2. 掌握保护陆地动物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学内容:1. 陆地动物的生态角色:食物链、生态平衡等。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人教版初二上) (13)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人教版初二上) (13)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人教版初二上)(13) 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
一、教学目标
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讲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要紧形状、
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2、通过实验和观看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
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要紧特点。

3、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爱护。

二、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概括出陆地上的动物适于环境生活的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实验、比较与摸索等的学习活动来猎取知识,培养总
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三、课前预备
学生:制作观虫器,并饲养和观看蚯蚓;调查、搜集当地动物栖息地爱护的现
状及措施等资料;
教师:搜集有关陆地动物生活环境的图片;预备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
录像资料;进行〝饲养和观看蚯蚓〞所实验。

四、课时分配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八年级生物教案 陆地生活的动物9篇

八年级生物教案 陆地生活的动物9篇

八年级生物教案陆地生活的动物9篇陆地生活的动物 1教学目标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3.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教学重点和难点1.引导学生概括出陆地上的动物适于环境生活的特点;2.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他们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对其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课前准备学生:观察蚯蚓、小白兔的生活习性;调查、搜集当地陆生动物的种类、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并了解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现状及措施等资料;教师:搜集有关陆地动物生活环境的图片;准备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录像资料;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

课时分配:三课时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蚯蚓实验:观察和饲养蚯蚓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兔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栖息地的保护1、观察并说出当地陆地各种环境中的动物以及它们的运动方式。

2、观察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录像片,并进行描述。

3、对比总结出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的显著不同(干燥、昼夜温差大、缺少水中的浮力、气态氧充足,以及环境复杂多变等)。

4、概括出当地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环境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1、各小组描述采集蚯蚓的环境,2、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外部形态(身体的分节情况、触摸感觉其腹面的刚毛及体表是否有黏液、如何区别身体的前后端等)。

3、对比观察蚯蚓的运动(分别将蚯蚓放在粗糙纸上和光滑的玻璃板上,对比观察其运动情况及身体的变化)。

4、归纳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并进一步概括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1、观察有关兔的生活的录像片,描述兔的外部特征(思考兔毛的作用、推测对维持恒定的体温有关的器官系统)。

第二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

第二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陆地生活的动物种类及其特征;2.学习陆地生活的动物的生态习性;3.掌握陆地生活的动物的适应策略;4.培养学生对陆地生活的动物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动物的分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昆虫等陆地动物的种类和特征。

2. 陆地生活的动物的特征•外形:身体结构、体表覆盖物;•呼吸方式:肺呼吸和皮肤呼吸;•运动方式:四足行走、跳跃、飞行等。

3. 陆地生活的动物的生态习性•栖息环境:森林、草原、沙漠等;•饮食习性: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杂食动物等;•繁殖方式:卵生和胎生。

4. 陆地生活的动物的适应策略•身体适应:厚毛、趾爪、色素改变等;•行为适应:季节性迁徙、冬眠、伪装等。

5. 陆地生活的动物的保护意识•讲解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保护身边的动物和环境。

三、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通过观察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发现动物的特征和习性;2.比较对照法:让学生比较陆地动物和水生动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对陆地动物的理解;3.图文结合法:结合图片和文字说明,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陆地动物的特征和生态习性。

四、教学步骤1. 介绍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兴趣,介绍陆地动物的存在和重要性。

2. 分类讲解通过示意图和文字说明,向学生介绍陆地动物的分类,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昆虫等。

3. 特征解析讲解陆地动物的特征,包括外形、呼吸方式和运动方式,通过图片和文字说明进行解析。

4. 生态习性探究利用图片和实例,让学生分组讨论陆地动物的生态习性,如栖息环境、饮食习性和繁殖方式。

5. 适应策略探索通过展示适应策略的图片和文字说明,引导学生探索陆地动物的身体适应和行为适应。

6. 保护意识培养向学生讲解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保护身边的动物和环境。

五、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达情况;2.小组讨论的成果;3.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深度。

陆地生活的动物学案设计教案

陆地生活的动物学案设计教案

陆地生活的动物学案设计教案教案:陆地生活的动物学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陆地生活的动物群落的组成和特点;2.掌握陆地生活的动物分类和各类动物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总结能力;4.培养学生对动物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陆地生活的动物群落的组成和特点;2.陆地生活的动物分类和各类动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对陆地生活的动物的分类和特点进行总结和归类。

教学准备:笔记、教材、图片、PPT等。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引入话题:请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你知道地球上有哪些动物?它们生活在哪里?”2.进行讨论,引出陆地生活的动物。

1.使用PPT或图片,介绍陆地生活的动物以及它们的特点和适应能力。

2.引导学生注意陆地上的动物有哪些共同特点,如:骨骼结构、呼吸方式、移动方式等。

第三步:动物分类(30分钟)1.通过教材、PPT或图片,讲解陆地生活的动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依据。

2.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特点和相似之处,进行动物的分类讨论。

第四步:小组活动(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陆地生活的动物,讨论该动物的特点和分类归属。

2.小组成员互相交流,总结归纳该动物的特点和分类归属,并用笔记、图片等形式呈现。

第五步:展示和讨论(20分钟)1.每个小组依次进行展示,讲解自己选择的动物的特点和分类归属。

2.其他小组学生可以提问和补充,并与展示小组成员进行互动。

第六步:知识拓展(15分钟)1.介绍陆地生活的动物的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的动物保护意识。

2.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为什么要保护陆地生活的动物?我们能做些什么来保护它们?”布置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写一篇关于陆地生活的动物的介绍和保护措施的小作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可以了解陆地生活的动物的分类和特点,培养学生观察和总结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活动和展示,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通过对动物保护知识的引入,可以培养学生的保护意识。

关于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学教案

关于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学教案

关于陆地生活的动物优秀教学教案第一章:陆地动物的特征与适应1.1 教学目标了解陆地动物的一般特征探讨陆地动物如何适应环境1.2 教学内容陆地动物的特征:皮肤干燥、四肢行走、肺呼吸等陆地动物的适应:挖掘洞穴、伪装保护、快速奔跑等1.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不同种类的陆地动物,让学生观察其特征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陆地动物如何适应环境1.4 教学评估小组汇报:每组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问并回答问题第二章:哺乳动物的适应与繁衍2.1 教学目标了解哺乳动物的特征探讨哺乳动物如何适应陆地生活并繁衍后代2.2 教学内容哺乳动物的特征:哺乳、毛发、温血等哺乳动物的适应:哺乳动物如何寻找食物、水源和伴侣哺乳动物的繁衍:繁殖策略、抚育后代等2.3 教学方法视频播放:播放有关哺乳动物适应和繁衍的视频片段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哺乳动物的适应和繁衍策略2.4 教学评估小组汇报:每组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问并回答问题第三章:爬行动物的适应与生活习性3.1 教学目标了解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探讨爬行动物如何适应陆地生活3.2 教学内容爬行动物的特征:鳞片、冷血、产卵等爬行动物的适应:晒太阳、寻找食物和水源等爬行动物的生活习性:爬行动物的活动规律、食物选择等3.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不同种类的爬行动物,让学生观察其特征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爬行动物的适应和生活习性3.4 教学评估小组汇报:每组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问并回答问题第四章:鸟类的适应与飞行生活4.1 教学目标了解鸟类的主要特征探讨鸟类如何适应陆地生活并进行飞行4.2 教学内容鸟类的特征:羽毛、鸟喙、心脏四室等鸟类的适应:飞行、寻找食物和水源等鸟类的飞行生活:飞行的原理、羽毛的作用等4.3 教学方法视频播放:播放有关鸟类适应和飞行生活的视频片段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鸟类的适应和飞行生活4.4 教学评估小组汇报:每组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问并回答问题第五章: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的适应5.1 教学目标了解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的特征探讨它们如何适应陆地生活5.2 教学内容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的特征:外骨骼、多对腿、无脊椎等昆虫的适应:飞行、挖掘洞穴、寻找食物等其他无脊椎动物的适应: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等的生活方式5.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不同种类的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让学生观察其特征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的适应方式5.4 教学评估小组汇报:每组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问并回答问题第六章:两栖动物的适应与生活环境6.1 教学目标了解两栖动物的特征探讨两栖动物如何适应陆地和水中生活6.2 教学内容两栖动物的特征:湿润的皮肤、变态发育等两栖动物的适应:双重生活环境、呼吸方式等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水域和陆地6.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两栖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其特征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两栖动物的适应和生活环境6.4 教学评估小组汇报:每组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问并回答问题第七章:reptiles and amphibians 的适应与生活习性7.1 教学目标了解reptiles and amphibians 的特征探讨reptiles and amphibians 如何适应陆地生活7.2 教学内容reptiles and amphibians 的特征: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reptiles and amphibians 的适应:晒太阳、寻找食物和水源等reptiles and amphibians 的生活习性:活动规律、食物选择等7.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reptiles and amphibians 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其特征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reptiles and amphibians 的适应和生活习性7.4 教学评估小组汇报:每组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问并回答问题第八章:鸟类的生活习性与生态角色8.1 教学目标了解鸟类的生活习性探讨鸟类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8.2 教学内容鸟类的生活习性:筑巢、迁徙、觅食等鸟类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捕食者、食草者、分解者等8.3 教学方法视频播放:播放有关鸟类生活习性和生态角色的视频片段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鸟类的生活习性和生态角色8.4 教学评估小组汇报:每组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问并回答问题第九章:哺乳动物的生态角色与保护9.1 教学目标了解哺乳动物的生态角色探讨哺乳动物保护的重要性9.2 教学内容哺乳动物的生态角色:食物链中的位置、栖息地维护等哺乳动物保护的重要性:保护物种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等9.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哺乳动物保护案例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哺乳动物的生态角色和保护措施9.4 教学评估小组汇报:每组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问并回答问题第十章:总结与反思10.1 教学目标总结陆地生活的动物的特征与适应反思人类如何保护陆地动物的生态环境10.2 教学内容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陆地动物的特征、适应、生态角色等讨论人类如何保护陆地动物的生态环境:减少污染、保护栖息地等10.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人类如何保护陆地动物的生态环境学生展示: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想法和建议10.4 教学评估小组汇报:每组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问并回答问题重点解析重点:1. 陆地动物的一般特征及其如何适应环境。

人教版生物教案 陆地生活的动物

人教版生物教案 陆地生活的动物

课题课型使用者上课时间5单元第1章第2节陆地生活的动物新课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兔的观察,阐明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2.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通过对兔的观察与思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动物栖息地的保护”的学习,提倡学生向身边的人群宣传“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观点,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问题讨论法,通过设疑引学,示例讨论、分析理解,答疑解惑、卫生保健等环节,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动物栖息地保护”的学习,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

重点1.观察兔的形态结构,总结兔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2.总结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明确保护动物栖息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具有“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

难点1.观察兔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2.观察兔的形态结构并总结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的组织教学。

3.能使学生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导】:[组织教学,分组观察,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如下:首先要求学生给自己小组的小动物量体温,测量体温时间约需15分钟,并提醒学生要注意在观察小型哺乳动物要小心,别被动物咬伤、抓伤。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简单复习上节课内容,进而设问导入新课。

如教师可做如下设问:兔有哪些特点与它的生活环境相适应呢?哺乳动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

通过观察与分析,得出兔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是我们这节课的难点。

【学】:[分组讨论、汇报交流,得出结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本组所备小型哺乳动物并汇报本组观察及讨论的情况,教师及时给予激励评价,并及时纠正学生汇报时的不妥之处和不妥说法,培养学生应该用科学的语言,准确的观点来阐明兔与其陆生环境相适应的特点,使学生养成对待每一个知识点的科学态度。

教师:现在,首先请大家把体温表取出,看一下你们组的动物的体温,然后把体温表放好,各小组要将本组的小动物看护好或放入笼中。

生物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二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 精品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生物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二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 精品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学设计【设计意图】一、设计理念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因此我在设计时考虑到对比水中生物的特点,并通过相关内容课件的形式和学生已有经验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与水域环境进行对比,引出陆地上的动物对于环境的适应。

然后以人类的好朋友蚯蚓为例分析它适应陆地生活的主要特征以及他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还有从兔入手认识哺乳动物及特征。

强调通过比较、实验、观察与思考等方式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十分充实,既有对无脊椎动物如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的概述和特征的总结,又有适应陆地的特点以及身体恒定的重要意义等的阐述,又有对环境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的深入剖析和绝决问题的根本出路的研究探讨。

生物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因此本节课内容同学对动物在陆地生活特点的分析与发现中的作用都有过或多或少的怀疑,这是教师要适时引导点拨,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这样的疑惑存在,是学生对动物生存环境没有全面理解。

本节课在介绍陆地生活的动物时,先从学生容易接受的各种陆生动物和他们的运动方式入手。

在解决学生疑惑的过程中,联系自然界存在而学生平时没有注意的现象,剖析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顺理成章,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本节课的落脚点仍然是提高保护动物及其栖息地的意识,以及具体行为的落实,本节课最后也有适当地引导。

三、设计意图本节课从同学们熟悉的陆地动物,分析了陆地生活的动物对于环境的适应和结构特点,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挖掘课程资源,延伸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探究心理特点,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丰富知识含量,体现人文关怀。

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独立进行实验观察,在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训练科学探究技能和研究方法。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化繁为简,生动的小动物引人入胜,使课堂充满自然的气息。

让同学体会到:我们是自然界的一分子。

应该爱护生态环境。

知识在课堂活动中生成,在交流中明朗,在共享中升华。

【课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二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学案教案

陆地生活的动物学案教案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师寄语: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重点难点:本节的重点是总结概括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刺激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通过对蚯蚓的实验、观察、讨论、交流,描述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通过对兔的“观察与思考”,总结出陆地生活的动物类群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特点,并概括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本节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实验、观察与思考等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比较能够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的特征。

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爱护动物的意识. 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说出陆生动物与陆地干燥环境相适应的一系列的特点。

2、描述蚯蚓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

3、介绍家兔的形态特点和饲喂方法。

二、导入新课前面我们通过对水生动物的学习,知道了水生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那么,陆生动物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它们又是怎样适应环境的呢?三、合作探究(一)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请同学们观察分析教材第12-13页图片资料,讨论交流,概括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环境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1、2、3、4、(二)蚯蚓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14—15页“饲养和观察蚯蚓”实验,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小组内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各小组描述采集蚯蚓的环境及生活习性。

2、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外部形态(身体的分节情况、触摸感觉其腹面的刚毛及体表是否有黏液,有什么作用;如何区别身体的前后端等)。

《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

《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

教学难点 蚯蚓在呼吸、运动等方面与其陆地
《Hale Waihona Puke 地生活的动物》教案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蚯蚓的饲养与观察,使学生能阐明蚯蚓适应陆生环境的形态结构 特点和生理功能特点。 2.使学生能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1.通过饲养蚯蚓使学生模仿蚯蚓饲养方法养殖其他小动物,具有一定实验 操作技能。 2.通过蚯蚓的饲养活动的体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生活 处处皆实验,养成随时随地观察,体验观察的快乐和观察到结果的成功喜悦 心情。 情感目标 1.通过饲养蚯蚓使学生认识到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提高学生爱护小动物 的意识。 2.实验完毕,将蚯蚓放归自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应该尊重其他种生物的 生存权力。 教学重点 1.阐明蚯蚓在呼吸、运动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2.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人教版初二上) (11)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人教版初二上) (11)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人教版初二上) (11)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明白陆地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2.初步学会做"动物生活需要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3.培养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观点.教学重点:陆地生活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教学难点:1.陆地环境的特点2.观看蚯蚓的运动课前预备:蚯蚓,课本第12页图片资料等.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提咨询:我们在上节课里差不多学习了专门多水生动物的知识.讲一讲,你还认识了哪些动物二、学习新课:1.认识陆地生活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看图:课本第12页插图.提咨询:⑴ 图中有什么动物⑵ 蝴蝶生活在什么地点⑶ 蛾生活在什么地点它多在什么时刻活动⑷ 丹顶鹤生活在什么地点⑸ 骆驼生活在什么地点⑹ 金丝猴生活在什么地点⑺ 白熊生活在什么地点讨论: 蝴蝶多在白天活动,蛾子多在夜间活动;白熊生活在冰天雪地里,骆驼能够生活在洪涝的沙漠里……这些事实讲明了什么呢讲解:以上事实讲明,这些动物都必须生活在陆地环境里2.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复杂多)⑴ 出示图片:蛇,乌龟,甲鱼(有甲板或鳞)昆虫(外骨骼)目的:防止水分蒸发⑵ 出示第13页骆驼图片:放大足用途:支撑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驰,攀缘等方式.觅食,避敌.⑶ 出示第13页气管,肺图片:用途:陆地生活的呼吸器官⑷ 出示狼捕食鹿的图片:讲明:对复杂的环境作出反应.3.认识适宜蚯蚓生活的环境讲述:下面,我们就研究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讨论:依照你以往的观看讲一讲,蚯蚓需要什么样的环境讲解: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研究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实验一:蚯蚓对明暗环境的反应讲解: 实验的方法.小结: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实验二:蚯蚓对干湿环境的反应讨论:如何样实验才能达到实验目的讲解: 实验的方法.小结: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潮湿体壁来完成)提咨询:通过以上两个实验,你明白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总结: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实验三用放大镜观看蚯蚓的躯体结果:由许多相似的环节构成,称环节动物举例:沙蚕,水蛭三、总结:环节动物的要紧特点:躯体由许多相似的环节构成。

《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学设计

《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学设计

《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学设计《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学设计本文由理综学习网生物网为您整理提供:教学目标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3.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教学重点和难点1.引导学生概括出陆地上的动物适于环境生活的特点;2.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他们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对其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课前准备学生:观察蚯蚓、小白兔的生活习性;调查、搜集当地陆生动物的种类、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并了解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现状及措施等资料;教师:搜集有关陆地动物生活环境的图片;准备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录像资料;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

课时分配:三课时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蚯蚓实验:观察和饲养蚯蚓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兔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栖息地的保护1、观察并说出当地陆地各种环境中的动物以及它们的运动方式。

2、观察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录像片,并进行描述。

3、对比总结出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的显著不同(干燥、昼夜温差大、缺少水中的浮力、气态氧充足,以及环境复杂多变等)。

4、概括出当地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环境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1、各小组描述采集蚯蚓的环境,2、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外部形态(身体的分节情况、触摸感觉其腹面的刚毛及体表是否有黏液、如何区别身体的前后端等)。

3、对比观察蚯蚓的运动(分别将蚯蚓放在粗糙纸上和光滑的玻璃板上,对比观察其运动情况及身体的变化)。

4、归纳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并进一步概括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1、观察有关兔的生活的录像片,描述兔的外部特征(思考兔毛的作用、推测对维持恒定的体温有关的器官系统)。

关于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学教案

关于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学教案

关于陆地生活的动物优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列举出常见的陆地动物及其特征。

学生能够理解陆地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陆地动物的运动方式。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陆地动物的特征。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陆地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陆地动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和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陆地动物的特征及其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

不同陆地动物的运动方式。

2. 教学难点:陆地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生理和行为特点。

不同陆地动物运动方式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图片或视频资料:陆地动物的图片或视频。

卡片:陆地动物的特征和运动方式。

地图:展示不同陆地动物的分布。

2. 教学场地:教室。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陆地动物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陆地动物。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陆地动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2. 新课导入:介绍陆地动物的定义和特征。

讲解陆地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如呼吸系统、皮肤、运动方式等。

3. 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陆地动物的运动方式,探讨其适应性和多样性。

每组汇报:分享各自观察和分析的结果。

4.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陆地动物,制作卡片,描述其特征和运动方式。

展示卡片:每组轮流展示制作的卡片,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和讨论。

5. 小结与作业:总结陆地动物的特征及其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种陆地动物,调查研究其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下节课进行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学生的参与度、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计划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包括对陆地动物特征的理解、运动方式的掌握等。

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

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在“水中生活的动物”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它主要是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典型动物的介绍,得出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形态、结构以及生理功能特点,重点关注运动和呼吸等方面的能力,并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二、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认识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2、通过比较能够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3、通过对蚯蚓的饲养与观察,使学生能阐明蚯蚓适应陆生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4、使学生能够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水、陆环境的不同,培养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饲养蚯蚓、兔使学生模仿蚯蚓、兔饲养方法养殖其他小动物,具有一定实验操作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饲养蚯蚓使学生认识到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提高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意识2、通过对动物栖息地保护的学习,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三、学习重难点重、难点:1、使学生说出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2、通过比较使学生能够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3、阐明蚯蚓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生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教学过程】:师:善于观察、勤于动手、善于动脑是我们学好生物学的重要方法,接下来请你们仔细观察下面的录像( 教师出示陆地环境中生活的各种动物) ,看到了哪些动物?描述一下它们各自的生活环境及运动方式。

生1 :金丝猴攀援在树上,袋鼠在草原上跳跃,蚯蚓在土壤中穴居,白熊在雪地上行走。

生2 :丹顸鹤在引吭高歌,猎豹在奔跑,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老虎在行走……师:你们还能说出陆地上其他动物及其生活环境吗?生1 :两栖动物青蛙垢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成体过着水陆两栖的生活;生2 :沙漠中行走的骆驼;草原上的绵羊……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包括在地表生活的动物,地下穴居的动物,水陆两栖的动物,能在空中飞行但需要在陆地上栖息活动的动物,它们都是陆地生活的动物,都是与各自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

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

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1一、教学目标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二、教学策略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注意到教材的编写特点,要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典型动物的介绍,得出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特点,重点关注运动、呼吸等方面。

本节强调通过比较、实验、观察与思考等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实验、观察与思考等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并让学生也知道这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

建议教师课前要亲自对“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对兔的“观察与思考”等栏目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实践并结合当地的实际作出相应的处理,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活动。

同时明确要求学生一定要动手参与实践活动,如制作观虫器、饲养蚯蚓等。

教师应充分注意“陆地生活的动物”既包括在地表生活的动物、在地下穴居的动物,水陆两栖的动物,也包括能在空中飞行但需要在陆地上栖息活动的动物。

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并概括出它们适于在陆地环境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的共性;同时完成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对环节动物和哺乳动物特征的概括。

由于本节教学内容丰富,建议用3课时完成。

要注意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教学活动并注重实效。

建议每节课前都布置学生课下进行观察、调查和搜集材料;课上再进一步认真观察、对比、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然后进行总结概括。

关于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学教案

关于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学教案

关于陆地生活的动物优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陆地生活的动物的特点及其适应陆地环境的能力。

能够识别和描述几种不同的陆地动物及其生活习性。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观察动物图片和视频,分析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共同探讨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策略。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陆地生活的动物的特点:介绍陆地生活的动物与水生动物的区别。

分析陆地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如呼吸空气、防止水分蒸发等。

2. 陆地动物的生活习性:介绍几种不同的陆地动物,如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

分析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策略,如捕食、避敌、繁殖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陆地生活的动物的特点及其适应能力。

各种陆地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策略。

2. 教学难点:理解陆地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具体特点,如呼吸空气、防止水分蒸发等。

分析不同陆地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策略。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的动物图片、视频和资料。

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

2. 学生准备:提前阅读相关的动物资料,了解动物的特点。

准备好笔记本和文具,以便记录和绘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陆地动物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陆地生活的动物有哪些特点?它们如何适应陆地环境?2. 探究活动:分组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陆地动物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策略。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 知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陆地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策略。

4. 练习与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识别和描述不同的陆地动物及其生活习性。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陆地生活的动物学案设计教案

陆地生活的动物学案设计教案

1、能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2、描述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阐明蚯蚓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3、阐明兔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4、强化“生物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5、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1)陆生动物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重点(2)描述蚯蚓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特点(3)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4)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5)关注动物的栖息地2、难点:(1)陆生环境与水生环境的差别(2)设计制作观虫器(3)观察蚯蚓(4)兔适于陆地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4学习过程一、情景引人1、观察P12页图片描述这些动物的栖息环境2、假设水中生活的动物如鱼到陆地生活需要克服哪些困难?(引出陆生环境与水生环境的不同,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任务一:比较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不特点对比分析教材中的图片,讨论总结填表。

学习任务二:举例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1、学生自学教材P13结合图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2、小组讨论交流完成表格3、结合学习内容归纳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的特点(1)结构:(外骨骼、鳞、甲)(2)器官:(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3)呼吸器官:(气管和肺)(4)反应:(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发达,能对多变的环境及时作出反应)学习任务三:了解蚯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1、学生观察和饲养蚯蚓,各小组描述采集的环境介绍并展示蚯蚓观察器的制作方法及饲养过程,互相质疑。

(指导观察方法:先整体后局部做好学生思想动员,消除部分学生恐惧心理)2、探究活动:观察和实验(1)蚯蚓的生活环境(2)外部结构特点(身体的分节情况、触摸感觉腹面的刚毛及体表是否有黏液、如何区别身体的前后)(3)生理特点(对比蚯蚓的运动)(呼吸)小组在进行实验、观察、讨论交流时严格按设计好的实验步骤操作,随时作好记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地生活的动物
【教学目标】:
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强化“生物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概括出陆地上的动物适于环境生活的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与思考等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陆地动物生活环境的图片;准备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录像资料;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

学生:制作观虫器,并饲养和观察蚯蚓;调查、搜集当地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现状及措施等资料;
【课时分配】:三课时
【教学过程】:
师:善于观察、勤于动手、善于动脑是我们学好生物学的重要方法,接下来请你们仔细观察下面的录像(教师出示陆地环境中生活的各种动物),看到了哪些动物?描述一下它们各自的生活环境及运动
方式。

生1:金丝猴攀援在树上,袋鼠在草原上跳跃,蚯蚓在土壤中穴居,白熊在雪地上行走。

生2:丹顸鹤在引吭高歌,猎豹在奔跑,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老虎在行走……
师:你们还能说出陆地上其他动物及其生活环境吗?
生1:两栖动物青蛙垢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成体过着水陆两栖的生活;
生2:沙漠中行走的骆驼;草原上的绵羊……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包括在地表生活的动物,地下穴居的动物,水陆两栖的动物,能在空中飞行但需要在陆地上栖息活动的动物,它们都是陆地生活的动物,都是与各自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那么你们知道陆地环境与水环境相比有哪些不同点吗?(学生分组讨论质疑)
生1:陆地环境比较干燥,湿度较小;
生2:陆地环境的昼夜温差比较大;
生3:缺少水中的浮力;
生4:陆地环境中有气态的氧;
生5:陆地环境复杂多变……
师:那么陆地生活的动物有哪些结构特点与这样的环境相适应呢?(分小组观察讨论)
生1:陆地动物一般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如:爬行动物一
般具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具有外骨骼等。

生2:陆地动物一般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于觅食和御敌。

生3:除蚯蚓外,陆地动物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如:昆虫的气管和兔的肺。

生4:陆地动物还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做出反应。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陆地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都是与它们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下面我们以蚯蚓和家兔为例进一步探究。

师:课前你们是在什么环境中找到蚯蚓的?
生:湿润的土壤中,有机物丰富的土壤中,有一定温度的土壤中……
师:你们各小组是怎样饲养观察蚯蚓的呢?下面请各小组汇报一下。

生1:纸箱里的土壤中饲养(一边湿土,一边土壤干燥)
生2:按照书本上介绍的方法制作观虫器饲养,具体做法是:两个套在一起的塑料瓶,在里面的塑料瓶壁上扎上一圈能使蚯蚓穿过的孔洞,内圈盛放湿土,外圈盛放比较干燥的土壤,观察蚯蚓的活动区域。

师:你们观察的结果如何呢?说明了什么呢?
生1:蚯蚓适于生活在湿润的、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生2:蚯蚓钻到盛放湿土的塑料瓶中。

师:蚯蚓有哪些特点与环境相适应呢?各小组各取一条活蚯蚓,根据书上的提示设计探究的提纲。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补充) 各小组讨论的探究计划归纳如下:
(1)观察描述它的体形,身体是否分节;
(2)用手触摸感觉蚯蚓的体节腹面处,并进一步用放大镜观察;
(3)如何区分蚯蚓的前端和后端。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生1:蚯蚓的身体是圆长形,身体分为许多体节;
生2:触摸蚯蚓的体节腹面处有粗糙的感觉,这是刚毛,它在运动时起到协助作用。

生3 :靠近环带的是身体的前端,远离环带的是蚯蚓的后端。

师:右手触摸蚯蚓的体壁,是否感觉有粘液?知道为什么吗?
生1:有粘液可能与蚯蚓的呼吸有关。

生2:蚯蚓是靠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

师:对,体壁干燥的蚯蚓会无法呼吸而窒息死亡。

那么你们现在知道为什么在实验的过程中要使蚯蚓的体表保持湿润了吧!
生:利于蚯蚓的呼吸,体表干燥的蚯蚓会窒息而死。

师:你们知道蚯蚓的身体分节有何意义吗?
生:使身体的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

师:在运动时刚毛是怎样协助肌肉运动的?有什么好的实验办法证明吗?
生:可以对比观察蚯蚓在粗糙的纸上和光滑的玻璃板上运动的情
况。

具体的内容如下:
(1)将蚯蚓放在粗糙的纸上,观察它运动时身体粗细及长短的变化,并思考其原因;
(2)将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运动时身体粗细的变化,并与它在粗糙的纸上的运动作对比。

生1:在粗糙的纸上蚯蚓身体变粗变细,往前蠕动。

这与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以及刚毛的固定和支持作用有关;
生2:在玻璃板上蚯蚓身体变粗变细,但很难往前蠕动;在粗糙的纸上蚯蚓身体的运动比玻璃板上运动的要快,因为在光滑的玻璃板上刚毛无法起支撑和固定的作用。

师:实验结束后你们准备怎样处理蚯蚓呢?
生1:放归到适于它生活的环境中;
生2:湿润的土壤中……
师:除了蚯蚓外,你还知道哪些环节动物的?
生:水中的水蛭、海边泥沙中的沙蚕……
师:你们能否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生: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这样的动物称为环节动物。

师:接下来请你们看下段录像(教师播放兔的录像)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兔在跳跃,在吃草……
师:兔是陆地生活的动物,因为它具有胎生哺乳的特征,因而属于哺乳动物。

生活中你们对兔子知道多少呢?
生:生活中穿的兔毛毛衣;吃的兔肉很香且脂肪少,歇后语“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师: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一下可爱的兔子是如何与环境相适应的。

先观察兔的外形,想一想,光靠体表的毛就能维持兔子的恒定体温吗?体温恒定对它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生1:体表有毛,有保温作用。

它的体温恒定可能与毛、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密切协调作用有关。

生2:恒定的体温不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师:观察兔子的前后肢长度,思考一下:兔的跳跃与其前后肢长度的关系?
生:兔的前肢短,后肢长且肌肉发达。

由于兔的前后肢长短不一,虽然前后肢可交替行动,但更适于跳跃。

师:跳跃是兔的主要运动方式。

请你们再来观察兔和狼的牙齿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生1:兔的牙齿分为门齿和臼齿,而狼的牙齿分为门齿、臼齿和犬齿;
生2:门齿的功能是切断食物;犬齿的功能是撕裂食物;
生3:牙齿的不同表明这两种动物的食性不同,狼是肉食性的动物,有发达的犬齿,有利于撕裂食物。

兔是草食性的动物,没有犬齿。

师:牙齿的不同是与它们的食性密切相关的。

你们再来观察兔的内部结构,它的心脏和肺的结构及部位与人的相似吗?这说明了什么?
生:相似,这说明了人与兔的分类地位很接近,都属于哺乳动物。

师:兔的消化道与人的有什么差异?说明了什么?
生:兔有发达的盲肠,这与兔子以植物为食有关,而人是杂食性的,盲肠退化。

师:对,草食性动物一般有发达的盲肠,有利于消化粗大的植物纤维。

师:下面各小组讨论一下:兔的内部结构还有哪些特点?有什么意义?
生1:心脏四腔,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备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强,有利于有机物的分解,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能量,并通过自身的调节而维持恒定的体温。

生2:兔有发达的大脑及遍布全身的神经,有发达的四肢使它们能够对外界不断变化的环境灵敏地感知,并迅速地作出反应。

师:综上所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生:体表被毛,心脏四腔,用肺呼吸,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胎生哺乳等。

师: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怎样保护陆地生活的这些动物呢?
生1:保护动物的栖息地是保护动物的根本措施;
生2:保护它们的生活环境。

师:具体怎样保护呢?你准备如何从自身做起呢?
生1: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自然保护区;
生2:看到不良的行为及时地制止;加强宣传工作。

师:希望你们把所说的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因为保护动物以及栖息地,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