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特色节日饮食习俗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至
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冬至前一天晚上, 全家男女围坐在圆桌周围,边搓丸边唱歌。歌词寓添丁、 增寿之意:“搓时痴痴搓,年年节节高;大人添福寿,伲 仔岁数多;红红水党菊,排排兄弟哥”。搓出小粉丸,小 粉丸煮熟,调糖吃;大粉丸煮熟后放在掺糖的豆粉中黏后 吃,叫“吃埘”。“搓丸”是团圆的意思。用糯米磨浆压 至半干搓成小丸子,入锅煮熟,捞起粘上糖豆粉便是 “时”。案桌上放置红桔数粒,红箸一束,纸花一对,泥 塑男女孩童(童儿牳)一合,瓶插红色菊花。搓时焚香点 烛,小孩用福州方言唱童谣:“搓时矢搓搓,依奶疼依哥, 依哥讨依嫂,依弟单身哥。依嫂带身喜(怀孕),爹妈齐 欢喜。孩子段(掉)落脚桶下,依哥马上做郎罢(爸)。” 冬至搓时含有祈求添丁的增福之意。当晚搓时,待翌晨冬 至正日当早餐。
来源
“拗九节”来源于“目连救母”的传说。据传,古时候有 一个叫目连的人,其母生前悍恶,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他 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但均被看守的狱卒给吃掉了。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荸荠、花生、红枣、桂圆、红糖等 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 给母亲,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道:“这是什么?”目 连随口答道:“这是拗垢粥。”(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看 守信以为真,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 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连的母亲这 年也正好二十九岁,闽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称为 “上九”,十九称为“中九”,廿九称为“后九”,所以这粥 便叫“后九粥”。以后以粥的颜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 连孝顺母亲,又叫“孝九粥”。不管是正月廿九,还是二十九 岁,都是目连的母亲落难的日子,于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认 为“九”是厄难的岁月,所以,凡逢“九”岁数的人要吃太平 面,出嫁的女儿,也要给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菠菠粿
菠菠粿又名清明粿,是用菠菠草的液汁渗入米粉桨,揉成 果皮,用它来包裹枣泥或豆沙、萝卜丝、白果等制成。旧 时,小康以上的家庭均备有雕刻精致的印模,印制菠菠粿, 上面还刻有氏族堂号。福州清明节制造菠菠粿的风俗,宋 元明三朝未见记载,大约在清乾隆以后才兴起。考其渊源, 应由“寒食”和“青饭”演变而来,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 介之推,定介之推自焚的这一天不举火,吃冷食,遂形成 寒食节。寒食的食物各地不同,《三山志》载,福州: “州民踏青,东郊尤盛,多拾野菜煮 ,谓之菜 ,亦唐人 杏粥、榆羹之意也。” 就是肉羹,菜 即野菜和肉羹一起 煮成的菜粥。菠是福州出产的野产,“菜菠菠粥”后来就 演变成“菠菠粿”。至于“青饭”风俗则源于任敦食枳叶 染饭成仙的故事。这风俗流传福州已有悠久历史,《三山 志》载:“南枳木冬夏常青,取其叶搞碎渍米为饭,染成 绀青之色,日进一合,可以延年。”“南枳”就是现在的 乌饭树。这种用植物染色的米饭,后来也发展为制粿。
清明节
清明,是福州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每年春分 过后15天(4月5日),便是清明节。清明节日或前 节后,家家户户去郊外踏青,上山祭祖扫墓。扫墓 又叫压纸,即为坟地锄草,在坟头压上钱纸,以示 此墓有后人祭扫。如带供品亦极简单,光饼、豆腐、 面点和菠菠粿果,也叫清明粿,是福州特有的清明 节供品。清明节前后,福州饮食店均有制售。富豪 之家多有自行制造,但他们不用手工造型,而用木 制的印模,内刻有氏族堂号,印制出的菠菠粿格外 美观,并作为馈赠礼品分给亲朋好友。扫墓归来, 要折一松枝或柳条,插在家门口,表明本户已为祖 先祭墓了。
菠 菠
做夏
立夏季节,福州风俗流行煮鼎边“做 夏”。鼎边糊(又称锅边糊),用米浆涮锅边 烧煮而成,配以虾米、虾油、葱菜、金针、 黑木耳、蚬子,或少量香菇、蛏干等海鲜清 汤,其味极为荤美可口。它成为福州著名的 风味小吃,成为福州地方的一种特殊标志。 离乡旅居海外的福州人,在异国他乡,一听 “鼎边糊“三字,就好像见到家乡的“倩 影”,成为恋祖爱乡的风味小吃。 立夏煮鼎边“做夏”,盛行于明末清初。 立夏已进入农忙旺季。这一天煮鼎边,不光 是一家人吃饱吃好然后下田劳动,还要互赠 左邻右舍一起品味。像涮鼎边一样,“一纹 (涮)就熟”, 藉以联络感情。体现福州人 “金厝边银乡里”的传统美德。
拗九 节
冬至
福州特色 节日饮食 习俗
清明 节
做夏
拗 九 节
正月廿九日, “拗九节”又称“后九 节”、“孝顺节”。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 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 桂圆等原料,煮 成甜粥,称为“拗九粥”, 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已出嫁的女儿,也必定 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还要加上太平面、 蛋、猪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 此外,凡是岁数逢九的人,如九 岁、十九岁、二十九岁……(称 “明九”),或是九的倍数,如十 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 岁……(称“暗九”),也要像过 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面”, 以求平安、健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鼎边糊传说
从鼎边糊传说来看,“做夏”吃鼎边,意义更深一层。明 朝嘉靖年间,福州沿海城乡常遭倭寇骚扰。戚继光带兵入闽剿 倭,处处受到当地人民拥戴与欢迎。老百姓经常送粮送食犒劳 戚家军。有一天,戚家军到了福州南郊,一路上打了好几个胜 仗,决定在此地休息半天。南郊的老百姓早就将家里好吃的东 西集中在一起,以便慰劳三军。料想不到,从长乐方向又闯出 一股倭寇向福州南郊扑来。戚家军紧急集合准备迎战。乡亲们 正在烧菜煮饭办酒席,准备庆功,但已无法开席了。不知是谁 出了个主意,将大米磨成浆,肉丝、蚬子、金针、木耳、蛏干、 干贝等等一股脑儿混煮成高级清汤,涮米浆于锅边,不消一刻 钟, 一锅又一锅的鼎边糊出来了。众将士吃饱后奋勇上阵,不 消两个钟头,把倭寇全部消灭在海边。 “做夏”吃鼎边糊,缅 怀民族英雄,也有着爱国主义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