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精选16篇)

合集下载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教学实录(精选12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教学实录(精选12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教学实录(精选12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篇1教学目标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文的意思,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2通过学习这两首诗,体会诗歌语言精练,感情丰富的特点.3丰富学生对与本课两首古诗相关知识的认识,一,激发兴趣培养自信师:自从上学以来,老师引导大家背诵了很多的诗词,有课内的,有课外的,有小学生必背的,初中生必背的,还有高中生必背的,可谓是加重了同学们的学习负担,然而在我的记忆中,没有一次学习到诗词时大家是不兴奋的,更有的同学简直就兴奋地按捺不住.我想,大家肯定愿意告诉老师这是为什么.生1: 由于我们平时读得多,积累得多,上这样的课,好把我们的才华展示给大家.师:从"展示"一词看得出你很自信,我为你自豪.生2:学习诗词不仅可以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还可以了解作者,了解一些历史知识.师:你很了不起,现在就感受到,学好诗词对学好你们感兴趣的历史知识有帮助.生3:现在我班好多同学正在背诵《初中生必背古诗文》,我想上中学后我们一定会感到骄傲.师:听了你的发言,我似乎看到了你们在中学校园里轻松愉快地跟同学散步,聊天的身影.二,宏观把握教材整体感知课文师:既然大家这么自信,那谁知道本册语文书(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上共有哪几首诗词生1:共4首,分别是《早发白帝城》,《饮湖上初晴后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师:回答得很完整,并且能按课文的顺序来说.那你知道书上为什么把《早发白帝城》和《饮湖上初晴后雨》编为一课,而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编为一课吗生:知道,因为《早发白帝城》和《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的是自然风光,而《早发白帝城》和《饮湖上初晴后雨》都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心.师:好,把主题相同或相似的文章编排在一起,这是我们所使用的语文教材编排单元的依据,你真了不起,能站在一个编者的角度分析,把握教材.三,发挥主体作用培养探究精神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这两首诗在三年级时我们早已背过,你们认为我们课上还该学习什么,即你们预习时都做了些什么.生:自从您教我们以来,根据我们记忆能力较强的特点,鼓励我们背诵了大量的优秀诗文,但由于我们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好,很多诗文并不了解其思想内容,有的即使了解也比较肤浅或片面.所以我认为我们这次学习这两首诗,应该利用各种资料通过分析重点字,词的意思,搞清楚诗词的内容,并了解作者写诗的背景,体会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另外,我们还想借机让老师多给我们讲一些我们都感兴趣的历史知识.(该生刚一坐下马上又站起来做了补充.)师:要想正确理解诗意,读准字音非常关键.现在请打开书用心读一读这两首诗,注意把握个别字的读音.(本诗学生虽已背诵熟练,但个别字音常易出错,故应做特别强调)(学生认真读书,一遍后教师指名学生朗读.略)师:谁还记得本诗中那些字容易出错生:"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卷"是多音字,在这应该读juǎn.杜甫听到收复蓟北的胜利消息,高兴得好像要发狂,连诗书也顾不上看了,胡乱一卷扔在一边.还有"即从巴峡穿巫峡"的"即"是立即,马上的意思,应读jí,以前常有同学可能是不解其义或粗心吧,误读成"既然"的"既".另外"初闻涕泪满衣裳"的"裳",我们以前背诵的书上注音都是shang ,现在课本上的注音却变成了cháng ,我们不知到底哪个正确师:你不仅读书认真,还具有很强的探索精神.老师在备课时也发现了这一问题,于是查阅了一些教学专著,请教了一些教育专家,认为"衣裳"在古代有"上衣下裳"的说法,"衣"指穿在上身的服饰,"裳"指穿在下半身的服饰,类似于今天的裙裤,男女都可以穿.所以,在本诗中应读"cháng".跟它相似的还有前一句中的"妻子"."妻子"表示"妻子"和"子女",应读"qīzǐ".师:同桌两个互相听,每人再读一遍.(略)四,基本训练,扎实有效师:看大家读得如此认真,反映出前期的预习做得很好.我相信大家对诗的内容也一定理解得不错.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若出现分歧可在老师巡视时请求帮助,也可等全班交流时解决.(因为本班学生每人手头至少有一本古诗词参考资料,且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对课文中的古诗教学大多采用了这样的学习方法.并且这一环节正是培养学生语文基本功的有效训练.)(教师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跟学生一起交流,探讨,了解当前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以保证下一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指名围绕重点字词逐句解释诗意.略)(应围绕"剑外","蓟北","初闻","却看","妻子","漫卷","青春","穿","下","向"等重点词语解释.教师可相机补充一些跟诗词相关的知识,以帮助学生体会作者通过该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师:"剑外"——剑门关以外,本诗中指四川.即由于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杜甫的家乡洛阳被叛军占领,杜甫及其亲人不得不背井离乡,飘泊于"剑外"也就是现在的四川."蓟北"——今河北北部,即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此地,预示着战争的结束,祖国的统一,和平日子的开始."漫卷"——胡乱卷起.对于"读书破万卷"的杜甫,是什么事使他再无心伏案了呢"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两句诗涉及到四个地名:巴峡,巫峡,襄阳,洛阳,相机画图.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穿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开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还陆路,所以用"向",可见用字高度准确.五,提升情感放飞心灵师:大家通过一起交流,朗读,不仅明白了该诗表达的意思,并且从大家此时此刻的表情和神态看得出你们也像杜甫一样饱含激情,接下来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抒发你的情感:可读,可说,可唱,可演……学生1: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2:展开联想和想象叙述诗意.学生3:用说学逗唱的形式歌唱.学生4,5:同桌合作演双簧.学生6,7:用山东快书的形式打竹板说.六,自读自悟探索新知采用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学习第二首诗《示儿》.同桌合作学习.师:本诗浅显易懂,短小精悍.结合自己的理解,感悟,请大家轻轻闭上眼睛,用1分钟时间用手指比划这首诗.师:刚才的快速默写,谁出现了错误,错在那些字上生1:"死去元知万事空"的"元"我误写成原来的"原";"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同,我误写成了"统一"的统.生2:"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祭"我没写上.师:《示儿》这首诗,由一个字拎起全诗的请,再用心读一读诗,想想是哪个字生:"悲".这首诗就是通过一个"悲"字,写出了诗人在临终前与普通人不同的想法,表达了诗人渴盼祖国统一的思想.七,说写实践张扬个性师:学了本课两首诗你收获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1:"学了这两首诗我仿佛看到了两位诗人当时做诗的情景,感受到了他们赤子般的爱国情怀.懂得了人爱国就应该像爱自己的妈妈一样."师:你的想象力很丰富,对古诗的主题体会得很到位,尤其值得表扬的是能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2:学了这两首诗我想到其他一些爱国诗词,如岳飞的《满江红》我想请大家跟我一起背一段"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还想到了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做的《过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体现了作者宁死不屈,大义凛然的爱国精神.此外还有辛弃疾的《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和《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师:你联想能力很强,文学知识储备较厚实.学生3:陆游临终前唯一遗憾的是未实现统一祖国的愿望;杜甫乍一听到叛军失败,收复失地的喜讯后,悲喜交加,眼泪竟沾满了衣裳.这两首诗都体现了作者热切盼望国家统一的心情.它使我想到我们生活在没有战争的妈妈怀抱里是多么幸福.师:既然大家都想发言,看得出各自的思维已经得以发散,那就请把你们想说的话写下来吧!(数分钟后收上来学生的现场手写稿)学生1:国家的悲,就是自己的悲;国家的乐,就是自己的乐;国家的兴衰,就是自己的兴衰.我立志做一个能使国家强盛的好男儿.学生2:学了这两首诗我深有感触:我国历史上那么多爱国志士像陆游,文天祥,岳飞,辛弃疾,林升等他们都利用自己手中的笔反抗敌人的侵略,抒发自己的情感.学生3:学了这两首诗,我眼前总是浮现出这样两幅画面:杜甫听说家乡收复后放歌纵酒的狂态;陆游临终前躺在床上,面带遗憾地向儿子述说着自己一生未了的心愿.我愿这两幅画面能永远留在我的脑海中,激励我不断前进.学生4:学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使我想到了《春望》.那时由于连年的战争,导致杜甫长期飘泊在外,有家不能归,亲人难相聚,看到花鸟曾发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叹;现如今失地已收复,杜甫又可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跟亲人团聚,自然产生"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学生5:通过陆游的《示儿》及其他宋朝时期的一些诗,词,使我感觉到我国那个时期的统治阶级可能很无能,只听奸臣的话,不去抵抗侵略者,不去雪耻,只知道贪图享受.因此我想到生活在那个时期的老百姓可真苦啊!八,丰富积累打开视野师:从收上来的稿子看,大家的收获都很大,有个还没有写完的同学完成后主动交给老师,并希望下课后同学们把本次活动中获得的相关信息,资料或感受等誊写在我们的摘抄本上.本课设计说明古诗词是汉语言文化的瑰宝,因此小学语文课本都编排了一定的内容,那么在当前教改的新形式下,如何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在小学高年级段落实古诗词的教学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交际和思维的基本工具,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当代社会个体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逐渐领悟到要想学好语文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从师生实际出发,只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他们才会乐此不疲地学习.例如这次课堂上同学们有的读,有的背,有的说,有的唱,有的演,还有的跳.说实话,开始备教材时我根本没有想到这种方式,但当我备学生时,有不少学生提出了要唱,要演的想法.我想:既然学生们对这些方式感兴趣,这样能调动学生们的能动性,为什么不去采用呢当然这些形式的选择,自我认为不能脱离文本,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而定.开始的第一个环节,即上课一开始我就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我说:"每次学习诗词时,你们就兴奋得简直要发狂,能告诉老师是为什么吗"通过教师的有意引导,使学生一开始就带着一种自信进入学习状态.我认为它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但对学好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会起到重要作用.听说读写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表现,我认为这几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可以根据某一课的特点,对这几个方面体现的有所侧重,但决不可忽视.本节课在学生的思想趋于成熟时,我设计让学生"把本次活动收获到的或想到的写下来".这一环节是我匠心设计的.它既是对学生听,说,读训练的一次提升,又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养成不断总结经验的大好机会.以上所谈都是我本人对古诗词教学的一次尝试或探索,有不当之处恳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或建议.《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教学实录篇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例改进曙光杨树海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

最新《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范文18篇

最新《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范文18篇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范文18篇《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范文18篇《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范文(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教学目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意,体会诗人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喜悦之情爱国之心。

教学关键:将时代背景和重点词句相结合来理解体会。

教具准备:让学生课前收集安史之乱和杜甫生平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知道“诗圣”是谁吗?(杜甫)谁能简单介绍一下杜甫?(指名说)那么,你们知道杜甫又被称为什么?(诗史)为什么?(教师简单介绍杜甫生活年代的社会现实和他诗歌的特点)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平生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1、学生自由读诗,要求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2、指几名学生读诗,教师正音,指导读好节奏。

三、解题,介绍社会背景让学生解释诗题。

教师介绍杜甫写这首诗时的社会现实。

四、组织小组讨论这首诗是诗人听说叛乱平定了,国家统一了,故乡收复了而写的,全诗洋溢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那么,从那些诗句中表现出来的?(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五、组织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完,进行全班讨论交流,理解诗意的同时侧重帮助学生感受诗人的喜悦心情与爱国之情,并且适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讨论中引导学生理解以下重点词句:第一、二行:涕泪满衣裳。

(高兴得泪水把衣裳都浸湿了)诗人为何而哭?(为自己,为家人,更是为国家。

)第三、四行:愁何在喜欲狂(体会愁与喜鲜明对比)第五、六行:放歌纵酒(大口喝酒,大声吟诵)(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内心无比喜悦,兴高采烈,手舞足蹈的样子,这就是为国而喝酒,为国而歌唱。

)第七、八行:即穿便向(体会几个字准确刻画出诗人还乡的急迫心情。

)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教师范读(体会“快诗”的特点)个人读(适当指导)齐读,试背。

七、向学生推荐几首杜甫的名作来欣赏(结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月夜》《归雁》板书设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涕泪满衣心喜若狂喜悦放歌纵酒爱国归心似箭《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范文(2)《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读写练习题姓名:一.在括号里写出加点词的意思,在横线上写出诗句意思,最后根据诗歌填空。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教案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教案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分析两首古诗的韵律、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学会通过古诗来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难点:分析两首古诗的韵律、意象和表达技巧。

通过古诗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准备:准备两首古诗的文本和注释。

准备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

准备朗读和背诵的指导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将学习的两首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

2.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

鼓励学生背诵两首古诗,加强记忆和理解。

3. 文本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两首古诗的韵律和意象,解释生词和难点。

讨论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情感,理解诗人的表达意图。

4. 历史与文化背景:提供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

引导学生通过古诗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和情感。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两首古诗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的古诗,提高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五、作业与评价:作业:要求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写一篇关于两首古诗的感受和体会。

评价:通过学生的朗读、背诵和写作,评价学生对两首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六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意解读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情感。

分析诗中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对河南河北地区的影响。

2. 第七章:《示儿》的情感内涵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示儿》一诗中的家国情怀。

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古诗的背景和意义。

2.掌握两首古诗的生字词和诗句。

3.分析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4.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欣赏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和情感,分析诗歌的写作特色。

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简介陆游和杜甫,让学生了解两位诗人的生平事迹。

2.学习《示儿》(1)让学生自读《示儿》,理解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如借景抒情、对比手法等。

(3)讨论诗歌的情感表达,体会诗人对儿子的思念之情。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歌内容,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让学生自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理解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如叙事、抒情等。

(3)讨论诗歌的情感表达,体会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歌内容,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4.比较阅读(1)引导学生比较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讨论两首诗的异同,分析各自的特点。

5.课堂小结(2)强调古诗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多背诗。

6.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两首诗。

(2)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古诗,分析其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反思1.学生对古诗的背景了解不够,需要进一步拓展。

2.部分学生在分析诗歌时,表达不够准确,需要加强训练。

3.课堂小结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改进教学方法。

五、教学拓展1.介绍陆游和杜甫的其他诗歌,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登高》等。

2.分析陆游和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两者的异同。

3.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4.组织古诗背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5.邀请专家进行古诗鉴赏讲座,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设计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设计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古诗。

2. 能够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3. 能够分析两首古诗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对家庭、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示儿》是唐代诗人陆游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儿子的教诲和期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描述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的喜悦和激动。

2.2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两首古诗的内容、主题和修辞手法。

难点: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韵律,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情。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古诗,注意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象。

3.3 讨论与分析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两首古诗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3.4 教学示范教师对两首古诗进行详细讲解,解释诗句的意思和背后的历史背景。

3.5 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4.2 朗读和背诵评估学生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评价学生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4.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使用适合学生的古诗教材,提供两首古诗的原文和注释。

5.2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背景。

5.3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更多关于《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相关信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教案设计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教案设计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两首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两首古诗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3.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古文用法。

2. 理解和感受诗人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翻译、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两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齐读两首古诗,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解决字词难题。

(2)教师辅导学生理解诗句,解释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品析诗文:(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体会。

5. 拓展延伸:(1)教师提出与诗歌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展开讨论。

6. 总结课堂: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布置作业:(1)学生背诵两首古诗。

(2)完成课后练习,深入理解诗歌主题。

8. 课后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古诗的情况,以及对课后练习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六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六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六《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六《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六一、教学要求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具准备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古诗《示儿》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理想,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

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

"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

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示儿)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1.指名读课文。

(重点提示:祭,读j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老师相机指导)("元',同"原',"元知',原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原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这句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老师加以归纳)("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设计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设计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 理解两首诗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3. 分析两首诗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

2. 学会欣赏和评价古诗词的美。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对古诗词的兴趣。

2. 领略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示儿》2.1.1 作者背景:陆游,宋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

2.1.2 写作背景:宋代末年,国家动荡,作者忧国忧民。

2.1.3 主题思想:表达作者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子女的期望。

2.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2.2.1 作者背景:杜甫,唐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

2.2.2 写作背景:唐代安史之乱后,国家重建。

2.2.3 主题思想:表达作者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和对和平的渴望。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3.1.1 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

3.1.2 理解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背景。

3.2 教学难点3.2.1 分析两首诗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3.2.2 领略作者的爱国情怀。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4.1.1 阅读理解:通过朗读、默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两首诗的理解。

4.1.2 分析欣赏:分析两首诗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4.1.3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2 教学手段4.2.1 多媒体课件:展示两首诗的文本、图片和相关视频。

4.2.2 朗读录音:播放两首诗的朗读录音,指导学生朗读。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5.1.1 简介作者陆游和杜甫,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背景。

5.1.2 简介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2 自主学习5.2.1 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理解诗文内容。

5.2.2 学生分享对两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设计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设计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背景与分析1.1 教学背景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学生情况:初中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文,但对《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和背景了解有限。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让学生理解两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1.2 文本分析《示儿》: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人对儿子的教诲和期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背景,理解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战争的悲愤。

第二章:教学目标与方法2.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两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和讨论,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欣赏古典文学,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互动式教学:学生通过提问和讨论,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第三章:教学内容与步骤3.1 《示儿》引入:介绍陆游的背景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朗读: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分析: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修辞手法。

解读: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儿子的教诲和期望。

3.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引入:介绍杜甫的背景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朗读: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分析: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意象。

解读: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战争的悲愤。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课堂讨论:学生通过提问和讨论,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学生作业:学生完成相关的写作或绘画任务,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创造力。

学生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相关作品欣赏:教师推荐与《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相关的其他作品,供学生进一步欣赏和阅读。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指导学生进行诗歌的朗 诵和背诵,培养学生的 语感和表达能力。同时 ,通过诵读比赛等活动 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 意识和表现欲望。
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 ,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识 和文化内涵。同时,鼓 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 改编,培养学生的创新 能力和实践能力。
04
教学过程与步骤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
通过讲述古代历史故事或播放相关视频,将学生带入诗歌所 处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介绍该诗的历史背景、作者杜甫的生 平及诗歌内容,帮助学生感受诗人听 到祖国重新获得统一时欣喜若狂的心 情。
教学重点
诗歌鉴赏
通过对两首诗歌的深入解读,提 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包括对 诗歌意象、情感、语言等方面的 赏析。
历史文化
让学生了解唐朝和宋朝的历史文 化背景,加深对两首诗歌的理解 ,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
教师范读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 律和意境。
学生自读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 出感情。
讲解诗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 大意,解释重点词句的含 义,帮助学生疏通诗意。
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示儿》
通过分析诗中的“悲”、“盼”等词 语,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陆游临终前对 儿子的谆谆教诲和深切期盼,感受诗 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古诗词理解
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古诗词的意思和情感可能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通过多 种教学方法进行引导和帮助。
历史背景了解
由于两首诗歌所涉及的历史背景较为复杂,学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需要教师 进行适当的讲解和补充。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设计

《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设计

《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古诗。

学生能够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鉴赏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两首诗的内容和形式。

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探讨两首诗的异同之处。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诗人们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意。

学生能够培养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示儿》:陆游的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儿子的期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的这首诗描绘了战乱中人民的苦难和对国家复兴的渴望。

2.2 教学重点:两首诗的意义和主题思想。

两首诗的文学特色和鉴赏方法。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简要介绍陆游和杜甫的背景,引发学生对两位诗人的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国家、人民的关系。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两首诗,感受诗的韵律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3.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两首诗的异同之处。

四、教学评价4.1 学生背诵两首诗的情况。

教师检查学生对两首诗的背诵情况,确保学生能够熟练背诵。

4.2 学生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教师评估学生在对比分析两首诗时的思维过程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原文和注释。

教师准备教材,包括两首诗的原文和注释,以便学生朗读和理解。

5.2 多媒体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音频或视频,来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

六、教学策略6.1 互动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古诗《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及《示儿》教案

古诗《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及《示儿》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和《示儿》。

(2)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把握其主要内容。

(3)分析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古诗。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心和热爱。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把握其主要内容。

(3)分析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释义。

(2)古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和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两首古诗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古诗,体会诗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古诗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学生展示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从两首古诗中汲取爱国情怀。

(2)学生分享自己的爱国心得,进行情感交流。

四、课后作业:1. 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 写一篇关于两首古诗感悟的文章。

3. 进行古诗知识拓展,了解杜甫和陆游的其他作品。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两首古诗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两首古诗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和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两首古诗的写作手法进行深入剖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利用情感共鸣法,引导学生从两首古诗中汲取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教案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教案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这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题和情感。

(3)分析两首诗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推测诗人的情感和写作背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领略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教学重点:1. 两首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 理解两首诗的主题和情感,领略诗人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关键词语的理解和推测。

2. 对古诗的鉴赏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两首古诗的原文、译文、诗人生平等。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陆游的生平背景。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古诗吗?古诗有哪些特点?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古诗,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推测诗人的情感和写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2)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补充。

(2)讲解两首诗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写一篇关于两首诗的感受和体会。

8. 课后反思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和写作技巧。

3. 采用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教案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教案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国、故土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两首古诗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时代背景的关联。

3. 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录音带、多媒体课件。

2. 与课题相关的背景资料。

3. 诗文翻译和注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的韵律和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了解诗文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古诗,注意字词的正确发音和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分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两首诗的感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2)总结诗人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7. 布置作业:(1)背诵两首古诗。

(2)写一篇关于两首诗的鉴赏文章。

8. 板书设计: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主题思想:家国情怀、热爱故土艺术特色:韵律美、意境美情感表达:喜悦、忧伤、坚定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设计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设计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古诗,使学生了解并感受古诗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 通过对古诗的朗读、解析和创作背景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 《示儿》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 《示儿》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作者情感的分析。

3.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4.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作者情感的分析。

5. 对比两首诗的异同,探讨古代诗人在表达情感方面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两首诗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作者情感。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比较法等。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古诗文本、相关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 分别对两首诗进行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两首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作者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比两首诗的异同,探讨古代诗人在表达情感方面的特点。

5.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6.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古诗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7.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作者情感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在创意写作中的表现,观察其能否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创意写作作品的综合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并学习古代诗歌的形式和特点;2. 理解和解读《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两首古诗的含义和情感;3. 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激发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教学准备:1.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两首古诗的课文;2. ppt或黑板;3. 录音机或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播放背景音乐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入古代诗歌的话题,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学习《示儿》1. 显示《示儿》的课文,让学生自行阅读。

2. 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3. 展示和讨论每个小组的结论。

4. 老师解读诗歌,指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含义和特点。

5. 学生朗读诗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三、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 显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课文,让学生自行阅读。

2. 全班点读诗歌,帮助学生熟悉诗歌的形式和韵律。

3. 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含义和情感。

4. 展示和讨论每个小组的结论。

5. 老师解读诗歌,指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含义和特点。

6. 学生朗读诗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四、对比与总结1. 将《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进行对比,比较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表达方式。

2. 引导学生总结古代诗歌的形式、特点和韵律。

五、拓展活动1. 学生创作古风诗歌,可以选择已学过的题材或自选题材。

2. 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学听。

六、课堂总结1. 老师对学生的诗歌进行点评和表扬。

2.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体会。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的古代诗歌,培养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探索更多古代诗歌形式和主题,拓宽学生的诗歌视野。

评估方式:1. 学生对《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理解和解读;2. 学生创作的古风诗歌;3.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下面是《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的继续:七、教学延伸活动1. 学生主题阅读: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古代诗歌主题,并展示给全班。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通用12篇)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通用12篇)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通用12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五佚名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祭、乃、涕、洛。

3.理解这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1.朗读、背诵这两首诗,默写《示儿》。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使学生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和感染。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二)难点:理顺诗句。

教师指导学生在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把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调换词语顺序。

(三)疑点:学生可能提出首句“死去无知万事空”与尾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否前后矛盾的问题。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辩议:深刻地体会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一)口答课后问题。

(二)试读古诗、反复吟诗、熟读成诵。

(三)理解并说出每首诗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默写古诗《示儿》。

(五)扩写古诗,练习表达。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介绍《示儿》的作者及背景。

3.理解《示儿》中的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1.指名读《示儿》,结合正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自学情况。

祭(j@):祭祀。

乃(n3i):你,你的。

乃翁:你的父亲。

元:同“原”。

九州:指代中国。

王师:指南宋军队。

2.学生质疑。

(三)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1.看到诗题《示儿》你是怎样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使人知道。

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

“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

)2.简介作者。

《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设计

《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设计

《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古诗。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两首诗的主题、意境和表达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两首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两首诗,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学生能够理解诗人们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2.1 教材内容:《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古诗。

2.2 教学重点:两首诗的字词理解、句子翻译和意境分析。

两首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两首诗的兴趣。

学生分享他们对古诗的已有知识和经验。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理解字词意思,体会意境。

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帮助理解诗句的含义。

3.3 课堂讲解:教师对两首诗进行详细讲解,包括诗句的含义、主题和表达手法。

学生通过提问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四、课堂互动4.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两首诗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结果。

4.2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两首诗的主题和意境,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和交流。

五、总结与反思5.1 课堂小结: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学生分享他们对两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5.2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完成对两首诗的背诵和理解性练习。

学生可以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鉴赏和分析,准备下一节课的分享。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过程和文化素养的提高。

六、教学评价6.1 过程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及时给予反馈。

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在合作交流和创造性表达方面的能力。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设计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设计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古诗。

能够分析并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写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古诗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示儿》诗文内容介绍诗人陆游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朗读并翻译《示儿》诗句,解释关键词语和意象。

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对祖国的热爱。

2.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文内容介绍诗人杜甫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朗读并翻译《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句,解释关键词语和意象。

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对战争的反思。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示儿》教学步骤朗读《示儿》诗句,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

解释关键词语和意象,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3.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步骤朗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句,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

解释关键词语和意象,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让学生了解诗人对战争的反思和关切。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背诵和理解评价检查学生对《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背诵情况。

学生能够正确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4.2 学生分析和表达能力评价学生能够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写作背景。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含义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文打印或投影片。

相关注释和解释资料。

5.2 教学设备投影仪或投影片播放设备。

笔记本电脑或打印机。

教学总结: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和背诵《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古诗,并能够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写作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精选16篇)《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篇1杜卫忠教材分析:这篇讲读课文包括两首抒发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古诗。

一首是陆游的《示儿》,这是诗人临终前的诗,相当于遗嘱。

另一首是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下这首诗。

学情分析:教学这两首诗,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例如《示儿》,可以让学生先说说,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诗句、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再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让学生说一说,杜甫高兴的原因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和词语中看出杜甫的高兴。

教学目的: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3、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前一个单元我们曾学过《七步诗》、《长歌行》、《出塞》,每一首诗都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感情。

诗人写的诗里表达爱国情感的不少,今天我们就学习两首。

一首是陆游写的《示儿》,这是临终前写的,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渴望;另一首是杜甫写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对祖国重新获得统一的欢乐心情。

二、范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

三、学生自读。

四、学习第一首诗《示儿》。

1、作者简介。

2、借助注释自学这首诗。

3、检查自学的效果。

(1)说说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

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就什么都没有了。

(2)“但悲不见九洲同”。

但,相当于“只”。

九洲:指全国。

同,指统一。

诗句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3)“王师北定中原日”。

王师,指南宋的军队。

定,指平定,这里指收复的意思。

中原,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诗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

(4)“家祭无忘告乃翁”。

家祭,祭祀祖宗。

无,这里同“勿”。

乃翁,你的父亲,这里指陆游自己。

诗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的感情。

)(6)指导朗读。

五、巩固练习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并背诵。

2、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第二课时一、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作者简介。

2、借助注释自学这首诗。

3、检查自学的效果。

说说这首诗每一句的意思。

(1)“剑外忽传受蓟北。

”剑外,指剑门关以外。

蓟北,指现在的河北省北部,是安史叛军的巢穴。

这首诗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剑外传扬。

(2)“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指因为高兴极了而流泪。

这诗句的意思是:刚刚听到这个喜讯,眼泪就洒满衣裳。

(3)“却看妻子愁何在”。

却看,是再看。

妻子,这里指老婆孩子。

这诗句的意思是:再看看老婆孩子,哪里还有一丝的忧伤。

(4)“漫卷诗书喜欲狂”。

漫卷,指胡乱卷起。

这诗句的意思是: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5)“白日放歌须纵酒”。

放歌,指放声歌唱。

纵酒,指纵情饮酒。

这诗句的意思是:在大白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

(6)“青春作伴好还乡”。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这诗句的意思是: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7)“即从巴峡穿巫峡”。

即,就。

巴峡,四川境内的一段山峡。

巫峡,三峡之一。

这诗句的意思是: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

(8)“便下襄阳向洛阳”。

襄阳,在现在的湖南省。

洛阳,在现在的河南省,杜甫有田园在这里。

这诗句的意思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向洛阳。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的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获得统一而欣喜若狂的思想感情,这是诗人爱国热情的自然流露。

)4、指导朗读。

二、总结课文这两首诗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三、巩固练习1、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首古诗。

2、练习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篇2 【浙江省杭州市益农镇第二分校张月琴】〖画一画,再现古诗画面美〗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

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就不乏“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

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每句一景,从而构成了一幅农村春末特有的温暖热闹、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案。

【广东省湛江市第八小学黄土娣】〖读诵结合,引导学生体会意境〗“好诗不厌百回读”。

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序,其独有的节奏美、韵律美使古诗更是琅琅上口。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通过反复地朗诵,学生可以揣摩出诗句中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从而体会情境,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如教《春晓》时,教师先让学生正确地、流利地读上几遍,然后由教师范读,此时教师的语气轻重、语调的升降、语速的快慢都务必做到标准化,再由学生模仿教师的读法反复吟读,最后达到处我吟味的境界。

在自觉与不自觉的反复诵背之中,学生就会进一步领悟诗的内涵。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和盛小学校陈蓉】〖通过音乐感受诗歌意境〗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

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

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联系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

如教学孟浩然的《春晓》时,可放一段《森林狂想曲》,让学生微微闭眼,凝神细听,联想春天和风、细雨、繁花,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就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

实践证明,运用音乐来感受诗中意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龙虬中心小学李小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审美和鉴赏能力〗由于诗歌有其艺术形成的特殊性,也就是有语言、音乐、绘画、情感多种因素的美,在挖掘这些美的因素时,多媒体技术有着强大的、无可比拟的优势。

古诗对仗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显现出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然而要读出古诗的音乐美来,也并非是一件易事,因为诗歌是想象和激qing的语言,贯穿其间的一般是“情感”这条看不见、摸不着的线索。

教学《春晓》这首诗时,我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诗画欣赏”,这时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我先让学生听配乐诗朗诵,伴着舒缓的音乐,学生静静地坐在那里,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画,耳中听到是曲调宛转的古曲和充满激qing的朗诵。

此时,诗、书、画、曲多种美的因素融为一体,既使学生们的心灵受到强大的震撼与感染,也使学生有了一种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

有了这种愿望,每位学生都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美,朗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广东省新会师范附属小学黎长齐】〖低年级古诗教学谈·以图导读,启发想象〗新大纲对古诗教学要求以读带讲,让学生在读中自悟。

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中我体会到读固然重要,但低年级的小学生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有限,读熟了诗歌,也不一定读懂了诗意。

因此,我在古诗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助学生感悟诗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人们赞一个地方景色美,常会用上如诗如画。

一首诗是一幅画,一幅画也是一首诗。

教材的编者给每首古诗都配上了一幅幅生动、精美的画,这更好地配合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诗句。

《村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高鼎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乐春图”。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这一句诗里有几个词语较难理解。

让学生借助拼音把诗句读流利后,我展示课文的插图,让学生观察图上的景物,描述景物的特点。

学生能这样描述:山坡上小草发芽了,嫩绿嫩绿的,小鸟在空中飞来飞去。

河堤旁的柳条发芽了。

我启发学生想象:小鸟一边飞一边干什么?有一学生答:“小鸟在唱歌。

”另一位学生答:“小鸟叽叽喳喳地叫,好像在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我再启发:春风微微地吹来,柳条怎样呢?学生连忙加上手势抢着说:“柳条轻轻地摇摇摆摆,好像陶醉在这美丽的春色里。

”我引导学生把图意连贯地说一说,理解的难点不攻而破。

然后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读出韵味,体会诗意,便事半功倍。

【辽宁省沈阳市杏坛小学李萍】〖话谈如何指导学生背诵·在教学中强调文本的意义来识记〗心理学家曾研究证明:孩子对有意义的记忆效果要比机械记忆要好。

当出示要求背诵的文本时。

我先利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充分理解文本的内容,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段到篇,去领会文章的内容。

再反复熟读成诵。

在教学一年级的高鼎的古诗《村居》中,对于一年级学生最难以弄懂诗中的:“拂堤杨柳醉春烟”的意思,在背诵中也背不到这半句。

为此,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春光明媚的乡村二月美景,当画面至杨柳随风飘荡在拂堤上时,我问学生:“看到这些,这时令人觉得怎么样?”“是呀,杨柳也陶醉在这美丽的春光中。

”有了此入情入境的感悟,学生对这句也就不难记忆了。

【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附小曾秀兰】〖语文教学情趣化·用激疑性语言设置情景〗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根据学生实际,设置一些探究式问题,在教师的语言提示下,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景中,从而触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需要。

师生在课堂上的交往,最常见的方式是提问。

提问是启动思维的主要形式。

提问的设计应以能够引起大多数学生思维的冲动,回答的愿望为基本要求,使学生从外部到内部都动起来,从而进入思维状态的最高境界。

在学习新课文的时候,可以采用激趣问,旨在激发学生学习或思考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比如,我在教古诗的《村居》时正值春天,课刚开始,我就问:“同学们,你记住了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请背给大家听听。

”学生立刻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举手,你一句,他一句。

背完后我转移话题:“让我们看看今天这首古诗是怎样描写春天的吧!”学生带着激qing和热望进入了对古诗《村居》的学习,教学效果十分好。

提问的方式各种各样,要因文而异、因时而异。

在学生思路阻塞不畅时,可以随机设计疏导问,旨在疏通同学思路、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空间。

再比如探究问、比较问、选择问等。

在实际教学中,灵活掌握并自然运用各种提问方式,加强提问的艺术性,不但会激起学生的情趣和兴趣,而且对促进学生思维也有着巨大的作用。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王莉】〖利用多媒体,点拨渲染,激发学生情感〗“诗言志”,古诗感情深沉而内涵,古诗教学只要抓住情感这条无形的纽带,就能缩短时空的界限,缩短学生和诗人之间的心灵距离。

多媒体教学具有充分的优势,能渲染点拨,造就一种特定的氛围,使内涵之情外露为可以感知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