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山碑》及译文
书法欣赏《峄山碑》

书法欣赏《峄山碑》
《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块,内容是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分封,立郡县的功绩。
原石已不在,相传魏武帝曹操登山时令人推倒。
原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
嗣世称王,讨伐乱逆。
威动四极, 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 经时不久。
灭六暴强,廿有六年。
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
亲巡远方,登于绎山。
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
以开争理,功战日作。
流血于野, 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
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
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
利泽长久,群臣诵略。
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
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
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制日可。
峄山碑 释文

峄山碑释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维是发语词,不翻。
嗣世称王,一代代,继承。
这三句,是一句话。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武义直方,就相当于说正义战争。
我们的战争是正义的。
我们作战的对象,是乱逆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戎臣,就是带兵的将领。
诛灭六国。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群臣上表,请求秦王称皇帝号。
就叫上荐高号。
这个孝道,是说秦国各代国君,均有统一之志,始皇帝的统一,乃是完成祖先之道。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溥惠,尃惠。
溥就是普。
我用的书里面,百度百科里面,都错成了专字。
既献泰成,乃降尃惠,亲巡远方。
应该是这样子才对。
既,就是完成了的意思。
泰成,就是大成。
完成了统一大业。
普惠,把恩泽给了所有的人。
寴车巛,就是亲巡。
从车和从辵,都是表示动作的形符。
坐车出巡,就是车巛。
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登上峄山,大家都发起了怀古之悠情。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过去是乱世,起因于分土建国,就是封建制。
所以,大家才会去争斗。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功战就是攻战。
自太古以来就是如此。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无数代以来,到五帝时代,都不能禁止。
阤,延续。
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如今统壹了,不再打仗了。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黔首,就是百姓。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经纪,就是法度,秩序。
诵略,因为皇帝的功德是说不完的,所以,大臣说的,只是大略。
是为诵略。
以上内容,是始皇帝的刻辞。
下面,是秦二世的内容。
上面的是四言诗。
下面的,是散文了。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这是李斯。
臣去疾,此人据说是姓杜。
御史大夫臣德,此人史传无载。
左丞相,右丞相,御史大夫,是政府首脑。
当时的官制,这三位均是宰相。
当时的制度,是宰相负责制。
可以开府。
就是可以自己组成一个行政班子。
人员由宰相任命。
小篆鼻祖李斯《峄山碑》

小篆鼻祖李斯《峄山碑》展开全文作者简介:李斯(约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
秦统一之后,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众议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
秦始皇驾崩后与宦官赵高合谋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腰斩于市。
因其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被世人尊称为"千古一相"。
译文:皇帝立国,惟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
自泰古始,世无万数,他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兵不复起,灾害灭除。
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
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
制曰:可。
《邹县志·古迹卷》记载:"宋元佑八年(1093年),邹令张文仲于北海王君向获李斯小篆,刻诸厅峄阴堂,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县令宋德,乃夏津人也,叹是碑残缺,恐致泯绝,乃命工砻石纂刻于其侧。
" 今济宁邹城孟庙存有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篆刻《峄山刻石》,又称元摹峄山秦篆碑。
原立于邹城县衙大堂,民国初年移入孟庙致敬门内,1973年移入启圣殿内保存,现存于邹城市博物馆。
刻石呈竖长方形,水成岩石质,四面刻字。
碑高1.9米,宽0.48米,四面皆同。
正面、左侧面刊刻颂扬秦始皇功绩文字,背面刻秦二世诏书。
小篆体,每面5行,共222字:"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李斯《峄山碑》学篆书入门的最佳范本(附释文)

《峄山碑》线条圆润流畅。结果对称均衡。形体清瘦修长,风格精致典雅,可谓一派贵族风范。
加之该碑笔法严谨,端庄工稳,临写尤其能强化手腕“提”的功能,增强“中锋”意识,因而不失为学书入门的最佳范本。
碑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峄山碑》释文

《峄山碑》释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戍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悠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期)於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德,昧死言。
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
制曰:可。
沁园春•雪(释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李斯《峄山碑》碑文[精选合集]
![李斯《峄山碑》碑文[精选合集]](https://img.taocdn.com/s3/m/f375513b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1a.png)
李斯《峄山碑》碑文[精选合集]第一篇:李斯《峄山碑》碑文碑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注:①绎山:指峄山。
第二篇:《峄山碑》碑文及注释《峄山碑》碑文及注释《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块,内容是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分封,立郡县的功绩。
峄山又名东山,与泰山南北对峙,孟子所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东山即指峄山。
原石已不在,相传魏武帝曹操登山时令人推倒。
碑文(共144字)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注:①绎山:指峄山。
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
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
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制日可。
注释: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维是发语词,不翻。
嗣世,一代代,继承。
这三句,是一句话。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武义直方,就相当于说正义战争。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戎臣,就是带兵的将领。
灭六暴强即诛灭六国。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群臣上表,请求秦王称皇帝号。
就叫上荐高号。
峄山碑文言文翻译

《峄山碑》文言文原文:【臣斯等顿首上书曰:】维始皇三十七年,岁次丁丑,四月丙午朔,帝御泰山,东封西禅。
诏曰:“朕闻古之帝王,必有封禅之事,以昭告于天地,以示敬事于神明。
朕即位以来,德化渐被,四海之内,咸怀朕德。
今朕东巡,愿遂封禅之礼,以答天意,以慰民心。
”于是,有司具礼,咸秩无文。
乃命博士、儒生、史官、御史等,共议封禅之仪。
博士淳于越曰:“封禅者,古帝王之大礼也。
自古及今,未有不封禅而得天下者。
愿陛下遵古制,以行封禅,以垂范后世。
”乃定封禅之仪,选吉日,择胜地。
始皇于是东巡至泰山,遂封泰山,禅梁父。
封泰山,刻石纪功。
其辞曰:【皇帝临天下,德被四海,恩泽覃覃。
遂封泰山,禅梁父,以昭告于天地,以告成于神明。
】【皇帝临天下,德被四海,恩泽覃覃。
遂封泰山,禅梁父,以昭告于天地,以告成于神明。
】【皇帝临天下,德被四海,恩泽覃覃。
遂封泰山,禅梁父,以昭告于天地,以告成于神明。
】【皇帝临天下,德被四海,恩泽覃覃。
遂封泰山,禅梁父,以昭告于天地,以告成于神明。
】【皇帝临天下,德被四海,恩泽覃覃。
遂封泰山,禅梁父,以昭告于天地,以告成于神明。
】【皇帝临天下,德被四海,恩泽覃覃。
遂封泰山,禅梁父,以昭告于天地,以告成于神明。
】【皇帝临天下,德被四海,恩泽覃覃。
遂封泰山,禅梁父,以昭告于天地,以告成于神明。
】【皇帝临天下,德被四海,恩泽覃覃。
遂封泰山,禅梁父,以昭告于天地,以告成于神明。
】【皇帝临天下,德被四海,恩泽覃覃。
遂封泰山,禅梁父,以昭告于天地,以告成于神明。
】【皇帝临天下,德被四海,恩泽覃覃。
遂封泰山,禅梁父,以昭告于天地,以告成于神明。
】【皇帝临天下,德被四海,恩泽覃覃。
遂封泰山,禅梁父,以昭告于天地,以告成于神明。
】【皇帝临天下,德被四海,恩泽覃覃。
遂封泰山,禅梁父,以昭告于天地,以告成于神明。
】【皇帝临天下,德被四海,恩泽覃覃。
遂封泰山,禅梁父,以昭告于天地,以告成于神明。
】【皇帝临天下,德被四海,恩泽覃覃。
李斯篆书《峄山碑》高清大字释文版

李斯篆书《峄山碑》高清大字释文版
原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
嗣世称王,讨伐乱逆。
威动四极, 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 经时不久。
灭六暴强,廿有六年。
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
亲巡远方,登于绎山。
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
以开争理,功战日作。
流血于野, 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
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
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
利泽长久,群臣诵略。
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
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
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制日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
《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峄山碑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碑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注:①绎山:指峄山。
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
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
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制日可。
注释: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维是发语词,不翻。
嗣世,一代代,继承。
这三句,是一句话。
)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武义直方,就相当于说正义战争。
)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戎臣,就是带兵的将领。
灭六暴强即诛灭六国。
)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群臣上表,请求秦王称皇帝号。
就叫上荐高号。
这个孝道,是说秦国各代国君,均有统一之志,始皇帝的统一,乃是完成祖先之道。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溥惠,尃惠。
溥就是普。
我用的书里面,百度百科里面,都错成了专字。
既献泰成,乃降尃惠,亲巡远方。
应该是这样子才对。
既,就是完成了的意思。
泰成,就是大成。
完成了统一大业。
普惠,把恩泽给了所有的人。
寴车巛,就是亲巡。
从车和从辵,都是表示动作的形符。
坐车出巡,就是车巛。
)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登上峄山,大家都发起了怀古之悠情。
)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过去是乱世,起因于分土建国,就是封建制。
所以,大家才会去争斗。
)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功战就是攻战。
自太古以来就是如此。
)
世无万数,,阤yi3及五帝,莫能禁止
(无数代以来,到五帝时代,都不能禁止。
阤,延续。
)
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如今统一了,不再打仗了。
)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黔首,就是百姓。
)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诵略,因为皇帝的功德是说不完的,所以,大臣说的,只是大略。
是为诵略。
经纪,就是法度,秩序。
)
以上内容,是始皇帝的刻辞。
下面,是秦二世的内容。
上面的是四言诗。
下面的,是散文了。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
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
制曰:“可’。
”
译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戍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悠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白泰古始世五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着经纪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於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
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制,曰可
峄山古刻又名“峄山碑”因原碑当时建在山东峄山县峄山而得名
为秦始皇东巡石之一,传李斯所书,李斯书法古雅妍妙,为后世敬仰。
惜此碑毁失已久,现所传者,为南唐徐铉临写,重刻于长安(今西安市)现存西安碑林。
杜甫诗句“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
”,这可理解为徐铉的笔调比正宗的秦篆略逊一筹。
碑字笔画的线条非常挺拔,因嫌偏于肥厚,故世称“玉箸体”。
但对研究篆书结构乃至用笔仍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