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康复护理

合集下载

周围性面瘫术后护理措施

周围性面瘫术后护理措施

一、引言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术后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良好的护理措施不仅能减轻患者的痛苦,还能促进病情的恢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周围性面瘫术后的护理措施。

二、术前准备1. 心理护理:术前向患者讲解手术的必要性、手术过程、术后注意事项等,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增强患者的信心。

2. 术前检查:完善各项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确保手术安全。

3. 术前清洁:术前为患者做好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术后感染。

4. 术前用药:遵医嘱给予患者术前用药,如镇静剂、抗过敏药等。

三、术后护理1. 体位护理(1)术后6小时内,患者应取平卧位,头部抬高15-30度,以减少头部震动,预防脑水肿。

(2)术后24小时内,患者可取半坐卧位,有利于呼吸和引流。

2. 饮食护理(1)术后3日内,患者应进食流质食物,如米汤、稀饭等,避免进食过硬、过热、过冷的食物。

(2)术后4-14日内,患者可进食半流质食物,如面条、粥等,逐渐过渡到普食。

3. 疼痛护理(1)术后给予患者镇痛药物,如布洛芬、曲马多等,减轻疼痛。

(2)密切观察患者疼痛程度,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4. 眼部护理(1)术后3日内,患者应佩戴眼罩,防止角膜暴露,减少眼部感染风险。

(2)保持眼部清洁,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洁眼部,预防感染。

(3)遵医嘱给予患者抗生素眼药水,预防眼部感染。

5. 面部护理(1)术后1周内,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减少面部肌肉牵拉。

(2)术后1周后,患者可进行面部肌肉锻炼,促进康复。

(3)保持面部清洁,避免感染。

6. 保暖护理(1)术后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2)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温差过大。

7. 心理护理(1)术后关注患者心理状态,鼓励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告知患者术后康复过程,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

四、出院指导1. 饮食指导:患者应保持营养均衡,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增强免疫力。

2. 休息指导:患者应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周围性面瘫治疗中中医护理方案的应用效果研究

周围性面瘫治疗中中医护理方案的应用效果研究

周围性面瘫治疗中中医护理方案的应用效果研究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疾病,其特点是面部肌肉无力或麻痹,导致面部表情失调。

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是由于外感风寒湿邪侵袭,导致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在中医护理方案中,重点是疏风散寒,益气活血,调理气血运行。

中医护理方案的具体实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一种重要手段。

通过选择特定的穴位进行针刺,可以刺激面部神经,促进气血运行,改善面部肌肉功能。

常用的穴位包括四神聪、印堂、阳白、地仓等,需要定期进行针灸治疗,一般每周一次。

2. 中草药熏洗:中草药可以通过蒸馏或熏蒸的方式应用在面部,具有温通经络,疏散寒湿的作用。

常用的中草药包括白芷、天花粉、艾叶等。

使用时,将中草药煎煮后,用面巾蘸取药液对面部进行熏洗,每天3-5次,每次10-15分钟。

3. 中草药口服:中草药可以通过口服的方式调理气血,促进面部肌肉的恢复。

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桂附地黄丸、八宝丸等。

根据个体情况,医生会开出适当的剂量和用药时间,每天服用2-3次。

4. 按摩推拿:按摩推拿是中医护理的基础技术之一,可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调理面部肌肉和神经。

通过揉、推、拉、按等手法,可以改善面部肌肉的张力和活动度。

每天进行10-15分钟的按摩推拿,可以采用花蕊掐、风轮环抱、曲白云等中医推拿手法。

5. 心理护理:周围性面瘫患者常常伴随着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中医护理方案中,注重对患者的心理支持和疏导,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

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治疗信心。

以上就是中医护理方案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的简要研究。

需要指出的是,中医护理是综合性的,可以结合西医的治疗方法,如糖皮质激素的应用,进行综合治疗。

中医护理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而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医生的指导和监督。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护理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护理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护理体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在疾病治疗方面,中西医结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尤其是在一些疑难病症的治疗中,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护理过程中,中西医结合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重要性,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谈一谈对于这一护理体会的理解和总结。

我在某三甲医院工作,负责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护理工作。

这些患者通常由于受凉、感染或其他原因导致面部肌肉瘫痪,给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既进行了药物治疗,又结合了中医的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要谈一下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过程中,药物治疗的重要性。

西医药物治疗面神经麻痹患者通常使用激素类药物和维生素类药物。

激素类药物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症状,帮助患者恢复面部肌肉功能。

维生素类药物则可以帮助营养神经细胞,促进神经的修复和再生。

在临床实践中,我发现患者在药物治疗的需要密切观察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出现因药物不良反应而导致的并发症。

除了药物治疗,中医的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也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重要环节。

针灸作为中医的独特疗法,能够调理人体的气血,促进血液循环,增强面部肌肉的营养和代谢。

推拿则可以帮助面部肌肉的放松,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患者在接受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的通常能够感受到明显的舒缓和改善,这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除了药物治疗和物理疗法外,心理护理也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通常伴有面部的变形和功能障碍,给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容易导致情绪的波动和心理的压力。

我们需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护理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护理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护理体会我要介绍一下这位患者的病情。

患者是一位45岁的女性,因为长期精神压力过大,加上天气寒冷,导致面部受凉引发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患者出现面部表情不对称、口角歪斜、眼睑下垂等典型症状。

在经过医生的详细检查和辨证论治后,患者接受了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方面采用了针灸、中药熏洗等方法,西医方面采用了口服药物和物理治疗。

作为护士,我的工作主要是全面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协助医生进行治疗,并且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护理。

在护理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首先是疗效更加显著。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针灸和中药的应用能够调理患者的气血、阴阳,改善身体的整体状态。

而西医的药物和物理治疗则可以直接作用于病灶,加速病情的康复。

在治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患者面部表情逐渐对称,口角逐渐恢复正常,眼睑下垂的症状也有所缓解。

其次是病情综合评估更加全面。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将患者的体质、病因、病机等因素都纳入考虑范围,以便更加全面地把握患者的病情。

而西医则侧重于病理生理的变化,能够提供更加准确的病情诊断和治疗方案。

最后是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使得患者能够获得更加多元化的治疗方法,减少了药物耐药性的产生,提高了治疗的有效性,从而更加增强了患者的治疗信心和依从性。

作为护士,我在这个过程中也深刻地体会到了护理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的重要性。

首先是全面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患者的病情变化往往有很多细微之处,需要我们护士用心去观察和记录,及时向医生反馈患者的病情变化,以便医生对治疗方案及时调整。

其次是协助医生进行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一个任务繁重、时间紧迫的工作,需要我们护士能够配合医生,积极地为患者进行治疗。

最后是进行心理疏导和护理。

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常常会感到疲惫、焦虑,作为护士需要关心患者的心理需求,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工作,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和鼓励。

通过这次患者的治疗护理工作,我深刻地理解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和特点,以及护理在其中的重要性。

中医疗法及护理在周围性面瘫家庭康复中的运用

中医疗法及护理在周围性面瘫家庭康复中的运用
刘 淑 关
( 山东 省 淄 博 市 中 医 医 院 , 2 5 5 3 0 0 )
周 围性 面瘫 是 临床 上 十分 常见 的疾 病 , 但 目前 由于
下车窗, 在疲 劳 之时 或洗 浴 后 不 吹 风 , 睡眠 时 尽量 不 开 窗 等 。6 1例病 人 在 晴好 天 气 坚 持 适 当活 动 , 每 晚 睡前 用 热水 泡脚 1 0  ̄2 0 ai r n后做 足底 按摩 , 以提高 正气 , 抵 御 外邪 。
拭 眼泪 时尽量 闭眼 , 由上 眼 睑 内侧 向外 下侧 轻 轻 擦 拭 ,
生 焦虑 不安 、 恐 惧等 不 良情 绪 。所有 病人 都认 为 良好 的 情 绪可 促进 疾病 好 转 和 痊 愈 。通 过 做 家 务 、 种植 花 草 ,
书 写字 画 、 朋友 聊 天 、 听听相 声或 轻 快音 乐 、 打扫卫 生 等
由于受疾 病 的影 响 , 进 食 咀嚼 时食 物 易滞 留在 患侧 齿颊 之 间 , 2 9例 问卷 病人 进 食 时将 食 物 放 在 健 侧 舌 后
方, 细 嚼慢 咽 , 少 量多餐 ; 2 5例病 人饭 后 温 开 水漱 口, 睡 前用 温 热水洗 脸 刷牙 。
卷 调查 , 分 析总 结在 周 围性 面瘫 家庭 康 复 中医疗法 及 护 理 的运 用情 况 , 现将 运用 较 好 的康复 疗法 和护 理措 施 报
按摩, 外 出时戴 眼镜保 护 , 避免 粉尘 等人 眼 , 同时滴 一 些
觉 患病 后 因为饮 食 、 语言 障 碍 , 导 致 患者 心情 紧张 、 担 心
外 观形 象受 损 , 以及 因为病 程较 长 , 害怕 留后 遗症 , 而产
有 润滑 、 消炎 、 营养作 用 的 眼 药水 , 不 用脏 手 帕擦 泪 , 擦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型面瘫的综合护理及康复指导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型面瘫的综合护理及康复指导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型面瘫的综合护理及康复指导周围性面瘫是临床上很常见的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独到的优势,我院对此病人经过长期探索,对周围性面瘫病人进行综合护理如情志护理、饮食调护、功能锻炼等,有效的促进了疾病的恢复,缩短了住院日。

标签:周围型面瘫;综合护理;康复指导面神经麻痹又称为面瘫,临床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种。

俗称口眼歪斜,亦称口僻。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40岁青壮年为多见,其中周围性面瘫属于中医的“歪僻”“卒口僻”“口歪”的范畴,是临床上很常见的疾病,[1]各年龄段都可发病。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素体虚弱,劳倦内伤,汗出当风等造成外邪乘虚侵犯脉络,导致风痰挟瘀,流窜经脉,阳明脉络壅滞,气血痹阻,筋脉失常而发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晨起一侧面部不适,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不能皱额,蹙眉,鼓腮,口眼歪斜等,本病的特点是突然发病,春秋两季发病率较高。

1常见症候分型及治疗方法1.1辨证分型根据辨证可分为风寒袭络证,风热袭络证,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根据证型可进行中药口服及营养神经类药物的应用。

1.2 针灸针灸治疗是中医基础治疗。

①主穴: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②配穴:风寒证,加风池;风热证,加曲池;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鼻唇沟浅,加迎春;乳突部疼痛,加翳风;目合困难,加鱼腰、申脉(或昆仑)。

血虚者慎用针灸,以防止血虚者出现歪向健侧的情况。

1.3物理治疗和按摩利用红外线灯进行面部热疗,减轻炎性水肿,解除神经末梢的压力,缓解肌肉痉挛。

2护理2.1一般护理在急性期应当适当休息,注意面部的持续保暖。

外出时可戴口罩、戴深色眼镜、围宽围巾等,睡眠时勿靠近窗边,以免再受风寒。

注意不能用冷水洗脸,避免直吹冷风,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物防止感冒。

2.2面部护理急性期患侧面部用湿热毛巾外敷,水温50-60度,每日3-4次,每次15-20分钟,并于早晚自行按摩患侧,按摩用力应轻柔、适度、持续、稳重、部位准确。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护理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护理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护理体会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症状是面部肌肉无力和肌肉失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对于患者的护理,我们医护人员需要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从多个方面入手,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有效的康复护理。

本文将总结一些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护理体会,希望能对同行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第一,中医治疗。

中医对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方法比较特殊,针灸和中药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针灸可以促进患部的血液循环,增强面肌肉组织的养分供应和代谢,从而可以加速肌肉的恢复和修复。

针灸时间一般为20到30分钟,一天接受2次治疗,每3天治疗一次。

中药的使用需要根据情况而定,一般是通过中药调理体内气血,改善免疫功能,进而增强肌肉组织的抗病能力。

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能自行使用,否则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此外,还可以采用中式按摩、推拿等运动康复手段进行治疗。

第二,西医治疗。

针对面肌肉的失控与无力情况,西医疗法可以采用电刺激治疗。

电刺激通过刺激面部肌肉组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肌肉的张力和力量,从而加速面肌肉恢复的速度。

患者应根据医嘱,在有医生或护士的陪同下接受疗法,并注意治疗期间的用药、饮食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第三,康复训练。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帮助患者对面肌肉进行恢复性的训练。

康复训练的方式可以囊括口吸气呼气、额部肌肉收缩、口周肌肉收缩等医学康复训练方法,这些训练方法有助于恢复面肌肉功能和强度。

治疗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现场指导和帮助,避免因训练不当而导致肌肉组织损伤等情况的发生。

第四,心理护理。

由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部外形变化,身体形态的改变往往会对患者产生一些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

因此,在治疗期间,必须要进行心理护理,引导患者积极对待病情,增加勇气和信心,有助于加速治愈。

治疗人员可以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帮助患者理解病情,知晓治愈的重要性,并为患者提供一些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干预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干预

2 . 2药物治 疗 : 代研 究认 为 面瘫 多 由病 毒引 起[ 现 3 应用 抗 病毒 1 。① 药物: 阿昔洛 韦 、 毒唑 。 应用 神经 营养 药 : 生素 B、 ③应 4 小 结 病 ② 维 B 。 用激 素治疗 : 的松 , 塞米 松 。 应 用扩 血管 药 物 , 善微循 环 : 强 地 ④ 改 中 医认 为 , 围性 面 瘫 多 因面 部 经脉 感 受 风寒 之 邪 , 血 运 周 气 复方丹 参 、 血栓 通 。 行不 畅 , 脉 失于 濡 养 , 不 收 所致 , 经 纵缓 治疗 当以祛 风散 寒 , 经 通 2 . 3中药治 疗 : 寒 型选牵 正散 加 减 ; 风 风热 型 选小 柴胡 汤 加减 。每 活络 , 益气 活血 为原 则 。以针 灸 为主 , 以药物 治疗 。护理方 面加 辅 E 1 , 煎服 。 t 剂 水 强症 状 护理 , 节 情 志 , 意饮 食 调 节 , 康 指 导工 作 , 患者 掌 调 注 健 使 3 护 理 握一 些 自我 防护知 识 , 配合 治疗 和 护理 。 过临床 实践 , 积极 通 笔者 31 . 情志 护理 : 者大 多 突然起 病 , 外貌 的 改变 、 言 障碍 、 患 因 语 进食 认 为 , 期 积 极治 疗 是关 键 , 优 质 的护 理 是提 高 面瘫 病 人 临床 早 而 困难、 社会能力下降 , 担心疾病预后等多方面的原因而产生焦虑、 治愈 率 、 少并 发症 的重要 措施 。 减 恐惧、 忧郁、 紧张心理。 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不同年龄 、 文化程度、 参考 文献 病情 轻重 , 针对 性地 耐心 向患者 解 释本 病 的病 因 、 程 、 病 的 … 有 病 疾 1田永泉. 鼻咽 喉科 学『 】 京 : 民卫生 出版社 . 0. 4 35 耳 M. 北 人 2 1 8— 8. 0 3 预后 , 关心病 人 , 同情 以缓解 患 者 的恐 惧 心理 , 强 战胜疾 病 的信 [ 陆 国琴 , 伟. 增 2 】 张建 面瘫 的针 灸治 疗 与 心理 护 理m . 放 军护 理杂 解 心, 以最佳 的心理 状态 , 主 动配 合治 疗 。 积极 志 ,0 32 ( ) 3 2 0 ,0 4 : . 9 【 黄 选 兆 . 鼻 咽 喉 科 学【 ] 四 版 . 京 : 民 卫 生 出版 社 . 3 ] 耳 M. 第 北 人 无锡 市 中西 医结 合医 院耳鼻 喉科 (10 1 244 )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68例护理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68例护理体会
芷、 白附 子 、 藤 可 祛 风 散 寒 , 加 组 织 代 谢 , 轻 炎 症 和 水 钩 增 减
神经受压为原则 , 可选用 药物 v B 、i 1、 的松 、 i a v B: 强 t t 烟酸 培他
啶等治疗。
3 护理方法 3 1 心理 护理 . 患者 多为突 然起病 , 免会产 生紧 张、 难 焦虑
避 免 患侧 面 部 受 凉 , 上用 毛 巾热 敷 。 晚
直接吹风 , 注意天气变化 , 及时添加衣物 , 防止感 冒。
4 疗 效 标 准 与 治 疗 结 果
4 1 疗效标 准 .
痊 愈 : 纹 对称 , 睑闭 合 自如 , 额 眼 口角 无 歪
斜, 用力鼓腮无 漏气 ; 效 : 显 症状 明显减 轻 , 功能 有 明显好 转 ;
态, 接受治疗及 护理 , 以提高疗 效 。
3 2 一般护理 .
病 室整洁安静 , 通风 良好 , 避免 风直 吹患者 ,
文 章 编 号 :O 7 2 4 (0 0 0 -0 8 -0 1O— 3921)7 03 1
外 出带 口罩 , 防止 受凉 , 用温水漱 口, 患者注 意休 息 , 避免劳 累
无 效 : 疗 后 症 状无 改 变 。 治
4 2 治疗结果 .
本组 6 8例 , 痊愈 5 2例 , 7 , 占 6 显效 1 4例 ,
占 2 , 1 无效 2 , 3 , 例 占 大部分患者 治疗 1 个疗程显效 , ~ 2
3 程治愈 。 疗
2 3 中药治疗 .
白芍 1 , 5g 白芷 1 , 2g 白附子 6g僵 蚕 1 , , 2g
肿, 促进 血液循 环。用虫 类祛 风药 , 风通络 , 快经 络 气血 祛 加 运行 。用 白芷 、 川芎养血 、 活血祛 风。黄芪益气 扶正 祛风 。总 之 , 刺 配合 中药 以及 有 针 对 性 的护 理 能使 面瘫患 者 尽 早 针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和护理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和护理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和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病人的疗效观察和护理方法,以对面瘫病人进行辩证施治和针对性护理措施。

方法:分析收治48例面瘫的患者,根据面瘫的不同种类给予药物、针灸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护理。

结果:经中西综合治疗和护理,48例面瘫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5.8%。

结论:中西医综合治疗面瘫同时实施护理指导,其临床效果显著,通过相应的护理能够减少疾病的复发及并发症,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中西医结合疗法;护理;体会周围性面瘫亦称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中医亦称“口僻”。

指不能肯定病因的不伴有其他体征或症状的一侧表情肌瘫痪,主要临床表现为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不能闭合眼睑,不能皱眉,额纹消失,患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上下唇不能紧密闭合。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40岁最多见,男性多于女性,任何季节均可发病。

本证的发生为感受风寒之邪,客于面部经络,使经气阻滞,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所致[1]。

本文所疗的全为周围性面瘫,多为病毒感染,常因受凉、吹风或感冒所致。

以针灸、电针、隔姜灸、闪罐和辅助面肌功能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为主,同时依症情辅以益气活血祛风内服汤药、抗病毒药、维生素和激素治疗。

早期治疗过程中是否有良好的护理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现面瘫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2013年1月—2015年3月,共观察治疗面瘫48例,其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82岁,其中孕妇3人,平均年龄32.3岁;病程1天-2月不等。

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为周围性面瘫。

疗程最快治愈1周,最长治愈2+月,一般1月左右。

总有效率为95.8%,治愈率85%,无效4.2 %。

2.治疗方法2.1 基础治疗入院后予甲钴胺片、维生素B1片口服营养神经。

地塞米松静滴抗炎治疗,利巴韦林注射液抗病毒治疗。

注射液脑蛋白水解物营养神经。

静滴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活血化瘀通络。

关于周围性面瘫的中医护理

关于周围性面瘫的中医护理

关于周围性面瘫的中医护理背景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疾病,通常由面神经创伤,炎症或感染引起。

患者的面部皮肤肌肉表情能力减弱或完全丧失,这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其治疗一直是临床医学的挑战之一。

中医作为一项传统医疗系统,可以为该症状提供一些有效的护理方法。

中医对周围性面瘫的理解和诊断按照中医的经验,周围性面瘫应该是由于外界因素引起人体气血运行失常所导致。

通常可以根据病人症状及体质辨析决定治疗方法。

中医护理方法中医护理包括草药处理、针刺、推拿、艾灸和穴位按摩在内的多种方法。

1.草药处理草药处理是一种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开出草药配方。

西南五味子和天麻都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经典草药,它们具有舒缓面部神经的作用,有助于促进面部血液循环。

2.针刺疗法针刺也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

针刺可以刺激整个身体的气血流通,从而促进面部神经的愈合。

通常使用的针刺点包括四神聪穴,风池穴,合谷穴和颧骨下窝等。

3.推拿疗法推拿是另一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它可以帮助面部神经放松,从而加快神经愈合。

此外,推拿也可以预防并减轻面部肌肉的僵硬。

4.艾灸疗法艾灸是一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传统中医疗法,可以起到温通经脉、补益气血的作用。

在使用中医护理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时,需要针对具体的症状和体质来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中医护理的食疗建议在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时,饮食方面也非常重要。

一些食物可以帮助中医治疗师调节气血,加速面部神经的愈合。

比如:1.食用蜂蜜蜂蜜含有多种生命活动所需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可以起到滋补身体的作用。

蜂蜜还含有花粉酸,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2.食用红枣红枣是中医药材中的一种经典食物,它可以帮助改善血液循环,调节气血。

小结周围性面瘫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疾病,可以采用中医的多种治疗方法来治疗。

针刺、推拿、草药、艾灸以及食疗都可以起到治疗的作用,中医护理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手段。

但是,患者在接受治疗前需要先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以确定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

中医护理技术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进展

中医护理技术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进展

中医护理技术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进展摘要:中医护理技术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是传统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自古以来,中医学就注重通过艾灸、熨烫、刮痧等手段来调节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等方面的功能,从而促进身体的健康,而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方面,中医护理技术也是十分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由于面神经损伤导致面部肌肉麻痹的疾病创伤,通常会由于头部外伤或手术损伤等原因导致病变,此外还会因为血管病变、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不良反应等原因导致病变,此种疾病通过其他的治疗方式难以根治,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之上,将探究中医护理技术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进展,并探析当前中医护理技术中的一些应用分支。

关键词:中医护理技术;周围性面瘫;刮痧;熨烫;艾灸周围性面瘫,中医亦称为“卒口僻”,是以一侧口眼斜为主症的病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周围性神经麻痹,以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蹙额、皱眉、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 2/3感觉消失、听觉过敏等症[1]。

在中医理念中,周围性面瘫属于“口僻”范畴,主受经络空虚、面部受风寒外邪入侵影响,使得经脉气血阻滞,筋肌出现收缩障碍。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每年的发病率为0.8%, 目前我国约有600万人数[2]。

周围性面瘫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40-60岁的成年人是最常见的患病人群。

虽然西医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治疗难度较大,使得该疾病的治疗仍然面临许多困难。

而中医作为一种独特的医学体系,具有独特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的优势,因此中医护理技术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方面也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探究。

1.当前中医护理技术在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应用分支刮痧是一种源自中国的传统治疗方法,通过使用特殊的刮痧板在患者皮肤表面进行刮擦,以达到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消除瘀血等目的[3]。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护理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护理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护理体会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该病通常会导致患者在面部出现一侧或双侧的表情肌无力,表现为眼睛不能完全闭合、嘴巴歪斜等症状。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受欢迎的治疗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患者的护理也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享一下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护理体会。

要重视药物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通常会选择一些中成药和中药进行调理。

对于患者来说,及时服用药物是至关重要的,这能够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对于护理人员来说,要确保患者按照医生开的药方来进行用药,注意药物的剂量和间隔时间,及时反馈患者的用药情况给医生。

要重视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物理治疗可以通过按摩、针灸、艾灸等手段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的僵硬和疼痛感。

对于患者而言,一定要按时前往医院接受物理治疗,同时在家中也要进行一些简单的按摩和操练。

护理人员则要关注患者的物理治疗效果,密切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督促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接着,要注重心理疏导。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往往会因为面部肌肉功能的受限而产生负面情绪,比如自卑、抑郁等。

心理疏导在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尤为重要。

护理人员要经常和患者进行交流,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治疗信心。

同时也要为患者提供一定的心理支持,让他们感到自己并不孤单。

身边的亲人也要多关心患者,多给予关爱和鼓励,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够更加积极向上。

要加强饮食调理。

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过程中,合理的饮食对患者的康复同样非常重要。

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调配患者的饮食,符合中医养生的原则。

比如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一些具有活血化瘀、调理气血的蔬菜水果和药膳。

同时要注意合理搭配食物,确保患者摄取的营养均衡。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护理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及护理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及护理体会
操作前 、 中解释治疗 的 目的、 药物 的应用 、 主要注意事 项 , 嘱患
者要养成 良好的生 活习惯 , 注意劳逸结合 , 保证充足 的睡眠 , 放 松心情 , 树立 战胜疾病的信心 , 积极配合治疗 , 提高 治疗效果 。
4 疗效标准与治疗效果
收集 20 0 9年 2月一 2 l 0 0年 1 月 我 院针 灸科 门诊 患者 1 l , 7例 , 5例 , 2例 男 女 年龄 最大 5 2岁 , 最小 l , 7岁 病程 最长
3 自我按 摩 . 3 教患者学会做 自我按摩 患侧 ,力度要适
中西 医结合治疗面瘫及护理体会
和 涯
( 泸水县大兴地乡卫生院, 云南 泸水 6 3 0 ) 7 2 3
中( 咀嚼肌 感 觉 酸胀 为度 ) 部 位准 确 , 晚各 1次 , 次 以 , 早 每 2 i, 0mn 防止产生肌无力变形。
■ 汐留訇嘧露
吹干 , 时要注意小螺帽、 清洗 弹簧等不能丢失 。 二氧化碳钢瓶应 定点放置 , 外贴醒 目的标 志 , 以防与手术 室氧气瓶相混淆 , 引起 2 穴位注射 . 2 用维生素 B 注射液 、 维生素 B: 注射液 各
1 L注 射下关 、 m 地仓 、 翳风 、 牵正等穴 , 每穴 05 1 ( . 以上穴 ~ mL 位交替使用 )隔 日或每 日 1 , 次为 1 , 次 5 疗程【 1 ] 。 2 物理治疗 . 3 用红外线 照射 患侧 ,照射时用湿纱布遮 盖住不能闭合 的眼睛 , 灯距 3 每次 照射 1 i 5mn 每 0c m, 0m n 1 i,
[ 廖泉森 , 3 ] 刘学军.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1 3 例 临床资料分析咖. 方 0 1 地
病通报 ,0 7 2 ( )9 — 1 2 0 ,2 6 :0 9 .

关于周围性面瘫的中医护理

关于周围性面瘫的中医护理

关于周围性面瘫的中医护理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以面部肌肉麻痹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常常给
患者带来极大的不适和心理负担。

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的发病与
气血不畅、肝郁、湿热等有关。

针对这些病因,中医有许多护理方
法可以缓解病情、促进康复。

(一)针灸护理
针灸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多种疾病。

对于周围
性面瘫来说,针灸可改善局部气血循环、激活面部神经,达到疏通
经络、恢复面部功能的效果。

具体操作包括:
1. 刺激阳明经穴位
阳明经穴位分布在面部和颈部,刺激这些穴位可以促进局部循
环和代谢,缓解面瘫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迎香、印堂、曲池、四白等。

2. 刺激瘀滞穴位
瘀滞是面瘫病情的重要表现,针刺瘀滞穴位可以促进局部血运,消散瘀血。

常用的穴位有委阳、太阳、丝竹空等。

3. 选择合适针灸手法
针灸手法选择要根据客观情况进行,如选择刺入时机、穴位、
针具、刺激强度等,都根据病情使用合适的方法。

(二)中药泡脚
1。

周围性面瘫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

周围性面瘫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

周围性面瘫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摘要】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瘫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及相关护理方法。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7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对照组(西医治疗)各3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4.4%>80.6%),而不良反应发生率则低于对照组(2.8%<10.2%),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显著,在此基础上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有效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224-01周围性面瘫是由于面部神经麻痹所引起的疾病,寒冷刺激、细菌、病毒感染等因素是主要的致病原因,患者临床表现为面部板滞、麻木和松弛,并出现眼睑闭合不全、口眼歪斜等症状,进而影响患者正常的进食和言语功能,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1]。

目前在临床上主要以西医药物治疗为主,但是其治疗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本研究以我院2013年6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 7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周围性面瘫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及其护理措施。

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 7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

观察组患者男19例,女17例,年龄范围为21~76岁,平均年龄为(35.6±3.4)岁;患侧:左侧17例,右侧19例。

对照组患者男21例,女15例,年龄范围为23~78岁,平均年龄为(35.1±3.7)岁;患侧:左侧17例,右侧19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康复护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康复护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康复护理【摘要】目的: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康复护理。

方法:随机选取患周围性面瘫的20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并配合康复护理,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本研究患者治愈例数有17例,好转2例,无效1例,治疗有效率为95.00%。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显著,配合康复护理可帮助患者更好的恢复。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康复护理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研究,男性患者有11例,女性患者有9例,患者年龄4-71岁,平均年龄(38.94±12.87)岁。

病发部位:面部左侧12例,面部右侧8例,病发时间为2小时-30天。

1.2治疗方法1.2.1西医治疗取600mg醋谷胺(注射用乙酰谷酰胺),用250 mL葡萄糖溶液(5%)稀释后缓慢静脉输注,1次/d,10次/疗程,儿童的给药剂量要遵医嘱酌减。

1.2.2中医治疗1.2.2.1选穴对于病发时间在半个月之内的急性期患者选穴主要为太冲穴、太阳穴、颊车穴、四白穴、攒竹穴、牵正穴、迎香穴、足三里、下关穴、合谷穴、阳白穴、地仓穴、风池穴等,穴位。

采取透刺法、轻手法、斜刺法以及泻法进行针灸治疗。

而对于病发时间超过半个月的患者可选合谷穴、风池穴、攒竹穴、太阳穴、下关穴、地仓穴、百会穴、阳白穴、颊车穴等,采取平补平泻法治疗。

治疗过程中,指导患者取仰卧或坐卧位,对穴位进行消毒处理后,取0.35 mmX40. 00 mm针灸针在选定的穴位快速进针,针刺得气后,连接电针治疗仪(型号:G6805-I,品牌:鑫升),电针刺激强度应以面肌轻微跳动,在患者的承受范围之内,30min/次,10次/疗程。

1.2.2.2艾灸患者在针刺治疗后,取一根艾条将其点燃,依次于患者面部取穴处(距皮肤2-3厘米处)实施回旋灸,注意控制好距离,温度要以患者耐受为主,注意被灸皮肤出现潮红,患者自觉皮肤湿热不烫,20min/次,10次/疗程。

周围性面瘫的中西医治疗及护理

周围性面瘫的中西医治疗及护理

周围性面瘫的中西医治疗及护理周围性面瘫是一种突发性,以颜面部表情肌肉群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肌肉麻痹。

本病发病突然,病人表现为同侧面部所有表情肌弛缓性瘫痪,其中以原发性周围性面瘫为多见,约占周围性面瘫病人总数的80%[1],病人不能做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漱口漏水,进餐时食物常常留滞于病侧齿颊间,病侧额纹变浅,鼻唇沟消失,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少数病人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严重时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模糊等。

从而影响病人的面貌形象及日常生活。

同时,由于面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妨碍病人喜悦、愤怒、哀伤等基本情绪及情感的表达,继而影响到病人的工作及社会交往。

本科通过中西医治疗及配合精心护理, 取得了很好疗效。

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2009年4月~2010年12月我科收治周围性面瘫病人98例。

其中女35例,男63例,年龄16~82岁。

所有病人均根据《常见病诊疗标准》[2]而确诊。

2 治疗方法各型病人均按辨证施治,给予针灸加中药治疗。

针灸取穴:以手足阳明经为主,以手足少阳经为辅,主要穴位有地仓、颊车、合谷、风池、阳白、迎香、丝竹空、翳风、人中、承浆等。

中药以牵正散加减,同时配合辨证施护。

西医治疗主要是控制炎症、水肿,改善局部循环,减轻神经受压为原则,可选用药物阿昔洛韦、维生素B1、维生素B12、强的松、烟酸培他啶、β-七叶皂甙钠等治疗。

3 临床护理3.1 心理护理面瘫病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3],病人大多突然起病,不仅外观形象受损,同时造成饮食、语言障碍,导致病人心情紧张,担心难以治愈及留后遗症,产生焦虑不安、恐惧等不良情绪。

尽量将病人安排单间或其他面瘫病人房间,应主动关心体贴病人,多与其交谈,多谈成功案例,增强病人的康复信心,这对缩短康复时间有很重要的作用。

护士应积极帮助病人适应医院环境,病房提供电视,可分散病人对疾病的注意力。

护士要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保持微笑,对面瘫病人认真负责,做到反复解释、反复疏导,主动多次巡视病人及帮助病人解决问题,耐心细致地给病人讲解发病原因、针灸治疗的原理及疗效,使病人清楚认识自己的病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间最短 3 h , 最 长 2个 月 。 1 . 2 治疗 方 法
1 . 2 . 2 艾 灸 每 次 针 刺 完 毕 后 , 取 艾 条 1根 , 点 燃 后 依 次 在 面 部所取穴的上方距皮肤 2 c m~ 3 c m 处 进行 回旋 灸 , 温 度 以病 人
能 耐 受 且 被 灸 皮 肤 出现 潮 红 , 病 人 自觉 皮 肤 湿 热 不 烫 且 舒 适 为
度, 每次灸 2 0 ai r n , 1 0 次为 1 个疗程 。
1 . 2 . 3 穴 位 注射 双侧 足 三 里 , 用维生素 B 1 0 0 mg和 维 生 素
1 . 2 . 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穴
急性期 ( 病程 在 1 5 d以 内 ) : 选太 阳 、 阳白、 颊 车、
合谷 、 四白 、 地仓 、 牵正、 足 三里 、 攒竹、 下关 、 迎香 、 风池 、 太 冲 等 手 术 的安 全 性 , 使病人及家属以平和的心态接受手术。 3 . 2 故 障 处 理 的 护 理 配合 3 . 2 . 1 起搏 器 能 源耗 竭 的 手 术 配 合 首 先 了解 病 人 植 入 起 搏 器 的 型号 及 起 搏 模 式 , 对 于 起 搏 器 电池 提 前 耗 竭 的 病 人 通 知 厂 家免 费提 供 相 同 型 号 的起 搏 器 1个 , 术 中 协 助 术 者 测 定 原 起 搏 电极参数 , 一 般 要 求 起 搏 阂值 2 . 0 V~ 2 . 5 V, 电极 阻 抗 3 0 0 Q~ 1 0 0 0 n, P波 及 R波 振 幅分 别 为 2 . 0 mV 及 5 . 0 mV 以上 。若 电极参数满意 , 将 电极 起 搏 器 插 人 端 完 全 插 入 , 用 螺 丝 刀 固定 起 搏器和电极 , 确 定 用 力 不 能 将 电极 从 起 搏 器 分 离 后 , 再 将 起 搏 器 置入囊袋 , 确 定 起 搏 器 功 能 良好 后 缝 合 皮 肤 L 4 ] 。
周 围性 面瘫 以 口、 眼 向一 侧 歪 斜 为 主 要 症 状 , 可 发 生 于 任 何 年龄 , 以春 秋 两 季 较 多 。现 结 合 临 床 实 践 , 根 据 中医 理 论 对 周 围
穴 位 。轻 手 法 、 泻法 、 斜 刺 或 透 刺 。恢 复 期 或 后 遗 症 期 ( 病程 1 5
( Da z h o u Ho s p i t a l o f I n t e g r a t e d Ch i n e s e a n d We s t e r n Me d i c i n e , S i c h u a n 6 3 5 0 O 0 Ch i n a )
关键 词 : 周 围性 面瘫 ; 中 西 医 结合 ; 康 复 护 理 中图分类号 : R 2 4 8 文献标识码 : C d o i : l O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9 6 4 9 3 . 2 0 1 3 . 2 3 . 0 3 9
文章编号 : 1 0 0 9 —6 4 9 3 ( 2 0 1 3 ) 0 8 B一2 5 0 6—0 2
l 资料 与 方 法
1 . 1 临床 资 料
选择我 院 2 0 1 0年 6 月~2 O 1 2 年 1月住 院病 人
以 面 肌轻 微 跳 动 , 病人 能 承 受 为宜 , 每次 3 0 mi n, 1 0 次为1 个
疗程 。
8 2例 , 符合 周 围性 面瘫 的诊 断 标 准 。其 中男 5 7例 , 女 2 5例 ; 年 龄 3岁 ~ 7 2岁 , 平 均 年龄 3 6岁 ; 左侧 4 7 例, 右侧 3 5例 ; 发 病 时
d ~3 0 d以 上 ) : 选 风池 、 百会 、 攒竹 、 阳白、 太阳、 下关 、 颊车、 地
性 面 瘫 的 认识 和 西 医 的 辨 病 治 疗 , 探 讨 周 围性 面 瘫 的 康 复 护 理
方法 。
仓、 合谷等 , 平 补 平泻 法 。病 人 取 坐 卧 或 仰 卧位 , 穴 位 常 规 消 毒 后, 取规格 为 0 . 3 5 mm× 4 0 . O 0 mm 华 佗 牌 针 灸 针 , 快 速进 针 , 针刺得气后 , 接 鑫升 牌 G 6 8 0 5一 I型 电 针 治 疗 仪 , 电 针 刺 激 强 度
f a c i al p a r a l y s i s t r e a t e d wi t h i n t e gr a t ed Ch i n e s e a n d W es t er n me di c i n e
于力萍
Yu Li pi n g
医生 联 系 。起 搏 器 植 入 病 人 要 远 离 磁 场 、 大 型 发 电机 场 及 产 生
巨大 能 量 的 电气 设 备 ] 。避 免 磁 共 振 检 查 , 需 行 外 科 手 术 使 用 电 刀时 与植 入 医生 联 系调 整 起 搏 模 式 。
4 小 结
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 在术前 、 术 中 及 术 后 均 有 不 同 程 度 的 危 险因素 , 临床医护人员要有充分的准备 , 熟 悉 手 术 的 每个 步 骤

25 O6 ・
CH I NESE N U RSI N G R ESEA RCH A u gus t , 20 13 Vo 1 . 27 No .8 B
中西 医 结 合 治 疗 周 围性 面 瘫 的康 复 护 理
Reh a b…t a t i O n n u r s i n g o f p a t i en t s wi t h s u r r o u n di n g
及 相应 的理 论 知识 、 处理 方法 | 6 ] 。 同 时 重 视 病 人 术 后 定 期 随 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