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用落实、生根课堂

合集下载

聚焦语用,构建真正的“语文”课堂

聚焦语用,构建真正的“语文”课堂

聚焦语用,构建真正的“语文”课堂作者:谷雨来源:《新课程·小学》2019年第09期语文教学是一个着眼于发展学生情感和智慧双提升的教学。

教学过程中,教者应当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唤醒沉睡的情感,点燃智慧的火花,落实语用,使课堂变得灵动而富有情趣。

一、关注标点符号,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郭沫若说:“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

”标点符号在文本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表示句段的停顿,还能够透过标点体察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中,我们可以在感悟文本语言的同时,适当关注作者是如何运用标点符号来传情达意的。

例如,在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苏教版四年级上)第12自然段时,教者抓住两个省略号引导学生体会李时珍是如何区分鸡肠草和鹅肠草的。

师:请大家自由读一读“鸡肠草……庞宪,你把药包拿来”和“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这两句话,重点关注两个省略号,你读懂了什么?生:第一个省略号表示李时珍写到鸡肠草时略作停顿的语气,第二个省略号表示省略了李时珍在区分出鸡肠草和鹅肠草后认真记录的过程。

生:从第一个省略号可以读出李时珍在写鸡肠草时,想到了鹅肠草,所以停顿了一会儿,准备拿出鹅肠草来作比较。

第二个省略号省略了李时珍还写下了鸡肠草和鹅肠草的其他不同之处。

生:从两个省略号可以体会到李时珍对待药草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作为一名医者的高度责任感。

师:请同学们再自由读一读这两句话,读出李时珍崇高的科学态度。

许多教师在教学这个部分时,往往会忽略这个自然段中的两个省略号。

而这位教师却能够抓住这两个省略号,在引导学生品读文句后,自由谈谈自己的阅读收获。

学生不仅读出了文本省略的内容,还体会到了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时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一心为民的崇高责任感,也为进一步品味此自然段中李时珍的动作、神态等语言做好了铺垫,把对李时珍的崇敬之情深植于灵魂中,使得课堂情智飞扬。

“积累、运用、内化”,让语用教学落地生根 ——以部编版一、二年级教材为例

“积累、运用、内化”,让语用教学落地生根 ——以部编版一、二年级教材为例

“积累、运用、内化”,让语用教学落地生根——以部编版一、二年级教材为例摘要:语文课程教什么,怎么教?这两个问题都指向了“语用”。

语用教学不是简单机械地让学生写话、练笔,要让学生经历积累、运用、内化这一层层递进的过程。

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就如何扎实落实语用教学进行有效探究。

关键词:低年级落实语用积累运用内化语文课程的本质是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文字。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在落实语用教学上下功夫。

要落实“语用”教学,我们不能机械地让学生写话、练笔。

学习语用应该是积累、运用、内化这样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积累”是基础,“运用”是过程,“内化”是结果。

三个环节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落实“语用”教学的一些有效做法。

一、阅读积累,夯实语用基础“语用”,“语”即语言文字,“用”即运用,用的基础是要先学习、积累语言文字。

那么,如何积累语言文字呢?阅读是最直接的途径。

1.文本引路,积累基础性语言小学低年级教科书的内容文质兼美,语言生动有趣,很适合学生阅读、积累。

低年级学生有其特殊性,字词、短语这些基础性的语言是积累的重点。

这些字词、短语就如同盖房的砖块,有了这些砖,“语用”这座大楼才能盖得起来。

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文本引路,让学生随文积字累词。

如《我多想去看看》一课中出现很多偏正短语“什么样的什么”。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在初读课文时集中出示这些带拼音的短语,学生读,同桌相互正音,指导读好短语。

在逐段品读课文时,借助图片、联系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短语,然后指导朗读,读中培养语感。

在课后练习中统一再作整理,鼓励学生拓展说说此类短语。

最后让学生读读背背,通过“采蜜”形式完成词语积累的目的。

学习《树和喜鹊》一课,“AABB”式词语是典型的积累范例。

《怎么都快乐》一课为学生提供了“讲故事、踢足球、听音乐”等动宾短语。

就这样,在语文的阅读学习中,学生搬的“砖”——字词、短语也越来越多,为建起“语用大楼”打好了地基。

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

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

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摘要】部编语文教材特别重视语文要素的安排和重建。

“语文要素”是贯穿部编教材的主线。

如何巧用“语文要素”这一抓手,充分利用好新教材,真正让“好教利学”在课堂中落实。

本文以统编语文一二年级语文为例,谈谈笔者对“语文要素”在课堂落实中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部编教材;语文要素;课堂教学部编版教材的主编温儒敏教授在《“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七个创新点》一文中明确说明:最新的“部编本”语文教科书改变了以往的编写方式,而是采用了“双线组织单元结构”。

在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的基础上,将“语文学科素养”分解成一个个符合学生年段特点的知识或能力训练点,并有机融合在教材中。

因而,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明确了解编者意图,充分解读教材,并把“语文要素”有机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

一、“语文要素”概念的界定“语文要素”到底是什么?相信很多刚接触部编教材的一线老师肯定会问这样一个问题。

那么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一概念。

“语文要素”听着很陌生,但是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要素”。

“要”是必要,不可或缺的意思。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

那么从字面上来看,“语文要素”即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必要元素。

从内容来看:字、词、句、文中包含的最基本的语文知识;书写、阅读、写作、审美和口语交际等丰富的语文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这些都属于“语文要素”的范畴。

二、“语文要素”在教材中的呈现那这些要素在教材中是如何呈现的呢?在部编教材中,在课文和语文园地中标有许多“提醒”小标识,大多用上了第一人称的语言,读起来亲切、易懂,学生也很感兴趣。

如为了落实新课标要求的“让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在一下这一册教材中就有这样的安排:在第6课《树和喜鹊》一文中,第二小节“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在“孤单”一词下方有小要求:读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孤单”的意思。

让“文化浸润”在语文课堂上落地生根

让“文化浸润”在语文课堂上落地生根

让“文化浸润”在语文课堂上落地生根“文化浸润”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将文化元素融入到学科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语文课堂作为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如何让“文化浸润”在语文课堂上落地生根呢?教师要注重文化元素的引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导入、课内讲解、课后拓展等多种形式将文化元素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在讲解诗词时,可以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文人墨客等文化信息,让学生了解到诗词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教师也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结合,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化元素相关的活动,如文学赏析、角色扮演、文化节庆等。

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文化的了解,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课外读物的机会,鼓励他们阅读经典文献和优秀作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品味。

教师要注重文化元素与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

语文课堂不仅是学习语言技巧的场所,也是学习文化知识的舞台。

教师可以通过选取经典作品、名人故事、历史事件等教材内容,将历史、哲学、美学等学科知识有机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注重学科知识的扩展和深化,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文本,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和思辨能力。

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资源。

除了教科书和教学课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具、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呈现更加全面和立体的文化元素。

教师也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经典文献、名人传记、历史文化书籍等,让学生通过阅读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的作品,感受到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化浸润”在语文课堂上的落地生根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

通过引入文化元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结合学科知识、提供广泛的学习资源等措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受和传承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让小语课堂如“落花生”般质朴真实

让小语课堂如“落花生”般质朴真实

让小语课堂如“落花生”般质朴真实人们常说:“有效教学要在课堂上落地生根。

”让教学落到实处,这句话听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实则不那么容易。

如今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各种流派,有以情感渲染为主的“煽情派”,更有以画面音乐词藻串联的“表演派”,他们无非是想把自己得课堂粉饰得更富丽堂皇一些,让一切显得“好看”一些。

但我认为一堂课是否“有用”,并不是看表演有多精彩,情感有多强烈,掌声有多激烈,而应该衡量在这堂课之后学生的情感表达是否更为自然,语言应用是否更加准确,文化积淀是否更加深厚。

窦桂梅老师如是说:“语文教学要给孩子们一座田园,一座花园。

田园里装着的是各种字、词、句、段、篇,这犹如农作物般,是我们生活所必须的;而秘密花园中洋溢的则是对文学的个人观感以及文化底蕴,是我们精神生活的更高追求”①。

无论是田园还是花园,其中的收成都必须依靠语文教师勤勤恳恳地扎根于教学,让情感回归真实,让风格还原朴实,让语用训练扎实,让文化底蕴厚实。

一、让情感回归真“实”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②。

情感教育必须做到自然,朴素,真实,任何矫揉造作的情感只会让教学披上“皇帝的新装”,显得虚无飘渺。

例如,我在上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15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本想通过制作精美的课件渲染气氛,让悲怆的音乐去带动孩子们的情绪,让他们走进那个战火硝烟的年代,去体会失去亲人的痛苦,但万万没想到,孩子们根本无法进入文本,虽然嘴上只言片语的谈到对战争的理解,但他们在情感上还是显得生硬、虚假。

第二课时,我改变了方式,转向以文本为主的体会,让孩子们解释何为“沉浸”,以及“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当中的“却”的作用,从文本出发,体会作者的心情。

这样的方法使孩子们的感情流露真实、自然而又流畅。

孩子们畅所欲言,用自己的话来表达着心中所想。

所以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该把握好文本的感情基调,并试图运用恰当的方法使学生流露真情实感。

狠抓语文要素落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狠抓语文要素落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如何落实"朗读课文"? 板块一:图片导入,听读激趣 ①(出示白鹭图)看图描述画面,
导入课题。
②师范读课文
③说说听读后的感受。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任务
(1)通读课文,圈出标出不理解的字词。 (2)组内展示朗读,讨论交流不理解的字词。 2.小组汇报 ①朗读展示,师生点评。
②汇报重点、讨论的词语。(引导学生用查 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解决难理解的词语)重 点交流:铿锵、蓑毛、嗜好、镜匣、清澄、长喙 等。
研究习题了解语文要素的梯度 序列。语文要素长线发展,文是梯度 序列呈现的。比如朗读,比如说习作, 等等。课堂上真正的让学生用工具方 法,策略讲故事,一定不要变成教师 分析,讲解完后学生再讲故事。凡是 讲故事要求的课文,课堂就要给孩子, 哪怕他讲两三遍,讲了一次又一次, 我们会看到一次一次提升,看见能力 成长。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画出自己喜欢的句 子?
2.生交流喜欢的句子。 3.生汇报喜欢的句子。 4.出示句子: 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黃黄的叶子像一把 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邮 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①这两个句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都有写颜色的词语,都写了树)
2.语文要素
从语文要素的表述上,我们可以清晰地 看出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在三上和四上教 材中"学习观察"的基础上,培养孩子们一种 观察感知事物的能力和习惯。看到事物, 仔细观察,有所感悟,有所联想,万事万 物都能为我所用,既有读通课文,又有写 的语文能力。另外,这个能力是"初步了解 ″这个保底目标。"初步了解"即简单地知道。 本单元的习作"写一种事物″。习作时要引 导学生运用前面课文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描写心爱之物,把自己的喜爱之情融进字 里行间。

践行新课标理念,让语文课堂更高效

践行新课标理念,让语文课堂更高效

践行新课标理念,让语文课堂更高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出台,为小学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让每个语文教师都能够在其指引下找到新的教学路径,努力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让课堂灵动起来。

当前,很多语文教师已经关注到了学生主体性发挥,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很多教师没有关注到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也没有将其与文化融合起来,让语文成了一个孤立的学科,这并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到了语文学科的实用性、思辨性、整体性和文化性等多种属性,落实这些要素,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落实文化自信,将语文学科与生活紧密相连,使其落地生根,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促进学生自主思考,积极开展跨学科学习,让语文不再孤立,让教育融为一体。

一、坚定文化自信,渗透文化内涵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语文教学要坚定文化自信,渗透文化内涵,将文化与文本内容紧密融合起来,使其在更全面的领域发挥出教育的实效。

平常教学中更要如此,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在他们心中根植文化自信,不仅能够为祖国培育新时代的优秀人才,而且还能够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感受母语的魅力,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中,都能够以此为指引,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纪昌学射》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从文章内容可以看出,纪昌是一个有着明确目标的人,他能够持之以恒地练习射箭,非常谦虚。

这正是现代小学生欠缺的,所以教师应该将这样的文化自信带给学生。

“同学们,在这篇文章当中,我们看到了古人的坚持,那么它对于我们现实生活具有怎样的意义呢?说说你们的看法吧。

”这样,学生能够从这篇文章当中找到文化的归属感,也能够以古人为鉴,指导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思想品质。

文化渗透的方式有很多,教师可以博古通今,将古今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内涵,让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感受到文化带给他们的精神改变,从而树立文化自信心。

立足课堂让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立足课堂让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立足课堂让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小学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如何让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呢?在此,我认为立足课堂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一、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教育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过程,应该注重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应该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等。

具体来讲,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授、听说、读写、游戏等,引导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习、思考和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正的提高。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语文学科的教学应该注重灵活性,尽可能去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立足课堂,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PPT、音频、视频等,提高学生参与度和效率。

同时,还可以开展课外阅读、角色扮演、朗读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语文学科在小学阶段尤其重要,但是很多学生并不喜欢学语文,原因在于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的单一,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立足课堂,应该注重学生的兴趣激发,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兴趣和学习之间的结合,让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有趣的事情。

四、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小学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能力、语文思维和文化素养。

语言能力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语文思维主要包括分析、评价、鉴赏等方面,文化素养主要包括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

立足课堂,应该注重这三个方面的培养,不仅要进行分析和讨论,更要实际操作,这样才能让语文素养落地生根。

总之,立足课堂是落实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需要我们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学生兴趣的激发,以及语文素养的提高去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落实到具体实践中,让小学生在实际中学习、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追求语文“三味”,助推语文要素落地生根

追求语文“三味”,助推语文要素落地生根

追求语文“三味”,助推语文要素落地生根统编教材围绕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进行双线编排,目的是充分贯彻新课标精神,着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生实际,结合具体语文要素,通过读写品“三味”策略推进随文练笔、品读鉴赏,在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内涵,提升表达能力的同时,全面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借助“读”中之味,助力理解语文要素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对于学生来说,朗读是走进文本的最佳路径。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开展个人读、分角色读、集体读等各种形式的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情感,继而让他们在读中实现与文本、作者乃至编者进行多元对话,为走进文本内容,理解语文要素创造条件。

1.反复品读很多教师也意识到读的重要性,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各种形式的读。

对于读来说,最根本的是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充分调动他们的眼、口、耳等多种感官,以便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从这一点来看,朗读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自己采取最适合的方式,反复品读。

比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荷花》这篇课文,用词很精准,语言很优美。

教师如果直接分析文本,学生也许能够理解文本内容,但是体会必然不深。

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自己读,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比如,“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中的“冒”用得好,教師如果直接解释该词的意思,效果不一定好。

教师让学生自己反复品读,结果就会不一样。

比如,教师可以让他们将“冒”换成“钻”“开”等词,然后依次反复品读换词语后的句子,这样学生很快就能体会到“冒”这个词语表达了荷花的一种急切心态。

2.推敲读没有比较,就没有阅读。

“推敲”这个典故,就说明了推敲在阅读中的作用。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阅读,在搭建平台,创设情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推敲词句,引入类似的句子、片段,在阅读中比较,在比较中阅读。

比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这篇课文属于童话,情节上具有反复的特点。

落实语文要素应分三步走

落实语文要素应分三步走

落实语文要素应分三步走作者:罗慧娟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21年第04期统编本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导语页都明确而又具体地提出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精准的航向。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使语文要素自然落地生根呢?一、明晰语文要素教学之前,教师要能够对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梳理,真正明白语文要素在本单元中需要落实的具体要求是什么,这样才能使教学有的放矢,针对性更强。

以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所在单元为例,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学习写日记”。

在这两个语文要素中,前者指向阅读,后者指向写作。

同时,由课后习题“用什么方法理解”可以看出编者对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没有做任何限制,刚好与单元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互相呼应。

另外,本单元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栏目的编排与单元语文要素、课后习题,既互相呼应,又是对本单元语文要素的回顾、总结与提升。

这样一来,就可以使散落在单元文本之间的语文要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便于教师更好地进行落实。

在单元导语中提出,在课后习题中落实,在语文园地中巩固与提升,经过这几个环节的训练之后,语文要素在课堂中自然就得到了落实。

二、注重前后勾连语文要素在整个教材中的编排是以循序渐进的形式出现的,教师要能够对语文要素进行深入的洞察与理解,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使语文要素在课堂的落实更加游刃有余。

如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

根据提示,展开想象,尝试编童话故事。

”把统编本教材中有关复述的要求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在低年级教材的许多课后习题中都提出了让学生借助图片或者示意图讲故事的要求。

讲故事是学生复述故事的前提与基础,有了低年级讲故事经验,到了三年级之后,编者才提出了让学生复述故事的要求。

另外,本单元的课后习题中还特意编排了让学生借助表格和提示语复述的要求,这些都是为学生的详细复述做铺垫,直至四年级的简要复述,五年级的创造性复述,教材中对学生的复述要求是逐步提升的。

“语言文字运用”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落实

“语言文字运用”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落实

教学研究摘要:处理教材首先要基于课标,教师要深度理解课标,明确语用;其次基于学生的角度,要把握好学段特点;再次基于文本,明确文本的选编意图,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例可以习得那些语文能力,在此基础上梳理本课的语言训练点,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并采取有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达到落实语用的目的。

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研读教材;课例运用一、理论支撑“语言文字运用”的内涵与外延是很丰富的,运用所指的范畴绝非仅是语言表达,还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训练思维、形成能力(概括、理解、想象、观察、记忆创造等)审美立德等,它的“指向”应该是多元的。

在教学中,教师、学生面对的是一篇篇生动的课文。

如何在这些课例的教学中更好的渗透语用呢?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也提出,阅读教学“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

”这就要求教师自己首先要好好的研究教材,解读教材。

二、解读教材要考虑教材的整体性、专题性。

处理教材首先要基于课标,教师要深度理解课标,明确语用;其次基于学生的角度,要把握好学段特点;再次基于文本,明确文本的选编意图,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例可以习得那些语文能力,在此基础上梳理本课的语言训练点,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并采取有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达到落实语用的目的。

教师在把握学段课标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单元教材的整体性,明确单元训练目标的同时还要考虑单元内的几篇课文之间的联系性。

在这几篇课例的教学中,单元训练目标如何在具体的课例中分散安排,每篇课文在完成单元训练点时的侧重点以及相互的联系性如何安排?例如四年级语文上册“我国世界遗产”一组课文,单元目标是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

中段的课标指出“在阅读中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各具代表性:《长城》一课介绍的是“一处”———长成的风光,本课要让学生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一处景物。

创造性复述让语文要素落地生根

创造性复述让语文要素落地生根

游戏,深受学生喜爱。

如果有可能,教师还可以发动学生展开创意设计,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进行简易体育器材制作,并展开竞赛操作,这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运动促进动力。

自制简易器材,这不只是一个丰富体育器材的活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体育情结,让学生在简易体育器材的制作过程中形成崭新的运动意识。

体育训练形式极为丰富,简易器材无疑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能够解决简易器材的问题,自然就能够给学生带来训练契机,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四、拓展实践,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小学体育教学容量有限,一般每周只有两节体育课,如果仅凭借这有限的训练时间就想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显然是不可能的。

因此,教师需要有拓展意识,可利用简易器材搜集、自制的契机,发动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生活性体育锻炼,这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有重要帮助。

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可以接触到众多简易体育器材,教师要给出点拨和提示,让学生自觉进入到生活锻炼情境之中。

体育课堂教学受时空条件限制,因此教师要有拓展意识,发动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简易器材展开运动训练。

如用竹竿自制标枪,用小木棒自制接力棒,利用废旧自行车轮胎进行蹬腿训练,或者开展拔河比赛,这些都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运动情趣。

在学生生活环境中,还有些物品虽然比较笨重,但也可以成为体育锻炼的器材,如家中的门框,可以进行引体向上训练;家里的桌椅,可以进行压腿训练、仰卧起坐训练;即使趴在床上,也可以进行俯卧撑训练。

生活环境中不乏体育运动器材,学生若能学会科学利用,就一定能够找到最为适合的运动器材和运动项目。

教师发动学生展开简易器材搜集,让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展开丰富多彩的体育训练,其教学调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对学生形成的影响也是全面的。

培养学生的生活体育观念需要一个过程,教师以简易器材自制为契机展开教学发动,能够顺利激活学生的运动兴趣,发掘学生的体育运动潜能,形成更多的运动促进动力。

简易体育器材是体育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有器材运用意识。

新课标学习心得 用好统编教材 让语文要素落地生根

新课标学习心得 用好统编教材 让语文要素落地生根

用好统编教材让语文要素落地生根一、关注语文要素,明确训练点统编版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双主题,“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在之前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人文主题,所以我们经常会出现语文课上成品德课,这样的现象。

而统编版教材在原有的人文主题上加入了语文要素,就是在明确告诉我们语文的“语用价值”。

即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获得一定的语文能力,运用一定的学习策略,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

有了这一明确的目标,我们就明确了在我们语文课上,我们的训练点在哪里?同一篇课文在不同的语文要素下他所侧重的训练点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应改变我们原有的理念,不能老课文任用老教法,而是应该认真研读文本,把握语文要素训练点,来重新定义这样一篇课文。

明确训练点不仅可以让我们的指向明确,同时也可以让我们在语文课堂删繁就简、重点突出。

二、学会瞻前顾后,弥补缺失处统编版教材的语文要素是螺旋上升,因此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注重这一语文要素,它所呈现的发展趋势,五年级的学生没有经历过,从一年级开始的统编版教材的语文要素训练,中间有很多的语文要素训练是缺失的,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就要学会瞻前顾后,自己心中拥有一条螺旋上升的语文要素线。

对于学生之前所缺失的训练要适时的就行弥补。

三、关注编写新版块,加强板块间整合统编版教材的编写,有删有增。

比如,在“口语交际”这一大板块当中,他就将原来的八个口语交际变成了现在的四个,虽然口语交际内容少了,功能却更加明确了。

同时,教材当中还有许多增加“语句段运用”“小练笔”,这些板块的增加,其实就是为学生的习作做铺垫。

那么,我们在教学时就一定要多关注这些特色板块,把这些板块的作用和功能发挥到最大。

不能仅当成一道习题来处理,应该打破原有的固势,灵活处理,适当整合。

总而言之,刘老师带给我的又是新的体验,让我总想在语文教学上有更清晰的实践方向。

但是如果要呈现一节灵动鲜活的课堂堂,还需要研究很多东西,“学生学情的了解”“对教科书的研读”等,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把握语文要素,落实单元整合——让语文教学落地生根

把握语文要素,落实单元整合——让语文教学落地生根

把握语文要素,落实单元整合——让语文教学落地生根摘要:2022年新课标发布,教育课程发生许多改变。

其中统编教材出现的语文要素通过新课标再次展现在一线教师眼前。

落实语文要素是用好统编教材,贯彻课程标准,推动语文学科教学专业化的重要抓手,这应形成广泛的共识。

教材的编排是一个整体,小学六年教材是一个整体,每一册教材是一个整体,每一单元也是一个整体。

落实单元整合,会让课堂卓有成效。

将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阅读会让课堂更有深度。

关键词:语文要素单元整合课内外阅读一.把握语文要素,让语文课堂生根1.什么是语文要素?语文要素是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一个核心概念,缘起于探索语文教材建设的科学化发展道路。

阐明语文要素的内涵及其对于明确语文课程内容,解决语文学科学什么、为什么学,以及建构语文学科语言文字目标训练序列的价值与意义。

1.根据语文要素明确语文学习目标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撰写教学设计,其中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一定要设计好。

根据语文要素明确教学目标,可以让教学事半功倍。

比如我执教统编教材一上《日月明》,我以单元要素:初步认识会意字,进一步了解汉字偏旁表义的构字规律。

我在教学时渗透学习方法给学生,比如“明”是日加月,日月都与光有关,日月组合意为光明。

学生便能举一反三:小大尖,上小下大就是尖,像我们的笔尖。

整堂课学生是满腔热爱,积极主动去学习。

3.语文要素不能单独脱离课本语文要素虽然重要,但是不能为了讲语文要素而讲课文,生字教学课文大意,都是重点,要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来讲。

叶圣陶在《语文是一门怎样的功课》中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运用语言”的功课,“听、说、读、写四种本领同样重要,应该作全面的考查”。

在学生对课文学习较透彻的基础上讲解语文要素,效果更佳。

二、落实单元整合,让语文课堂发芽1.改变以往单篇教学很多教师备课都会临时抱佛脚,明天要教这课,今晚教参看看,课件网上找一找,第二天口若悬河讲得口干舌燥。

但是这个弊端一天两天看不出来,长期下来学生素质就降下来了。

探寻“画面感”_落实“语用”——以《乡下人家》一课为例

探寻“画面感”_落实“语用”——以《乡下人家》一课为例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3 . 4探寻“画面感”落实“语用”哈尔滨市双城区水泉乡学校李翠翠———以《乡下人家》一课为例从二年级开始,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将“画面感”这个语文要素,逐步进行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编排。

本文将以《乡下人家》一课为例,分析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有效落实“画面感”的探寻,并通过辨析文字语言,引导学生从质疑到探究,由探究到体味,逐步形成寻找画面、想象画面、再现画面的习惯和能力,扎实落实文字的语用性。

一、字里行间,寻找画面《乡下人家》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乡间画卷。

本篇课文每个场景、每个季节都具有独特、迷人的画面感,将这些独立的画面组合在一起,层次丰富而清晰,构成了一幅独特、迷人的田园风景画。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生活在农村的孩子,虽每日与泥巴、溪水打交道,奔跑于乡野之间,却没有一双发现家乡美的眼睛;生活在城里的孩子,每日徜徉于霓虹闪烁的都市中,恣意玩闹,却缺乏对乡下生活的了解。

所以教师需要带着学生走进语言文字中,以“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为学习支架,抓住文中生动描写的语句细细品读,并在有画面感的地方驻足欣赏,在脑海中将画面描摹成形。

如在第一自然段中,可以让学生找一找节奏明快并对称的短句。

学生会找出“长长的藤,绿绿的叶”“攀上棚架,爬上屋檐”“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从这些对称的短句中抓住一“攀”一“爬”,以动写静,品味出生机勃勃;从“长”与“绿”的重叠使用,品味出郁郁葱葱;“青、红、碧绿”颜色的映衬,品味出色彩明丽。

每一个画面都栩栩如生,前后勾连剪接而成的是一串长镜头,从“一瓜一藤、一花一叶”到“有形、有色、有味、有生命力”,再到“播种、攀缘、开花、结果”,把学生悄无声息地带入到田园植物茂盛生长的景致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思考、质疑:作者为什么会认为瓜架比石狮子、旗杆“可爱多了”呢?引导学生抓住“可爱”一词,联系上文的“爬、结、挂”以及颜色等词语,并与石狮子的庄重威严进行对比,从而理解作者认为瓜架是“别有风趣的装饰”的原因,体会作者发自内心的、真实流露出的喜欢与赞美。

立足语文要素,落实语用训练

立足语文要素,落实语用训练

立足语文要素,落实语用训练作者:江秋霞来源:《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年第14期摘要: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应强化语用意识。

统编教材“双线组元结构”为语用实践勾画了更有梯度的知识图谱,架构了更为清晰的能力训练框架。

文章立足统编教材,结合课程目标、语文要素等方面探索语用训练的路径,揭示了语文学科的本质,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挖掘文本语言的秘妙、关注语言现象提供帮助,为探索阅读实践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提供参考,为教师创建学生学习活动提供过程性支持。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要素语用阅读实践陶行知先生说过:“语言文字是传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普及教育就得先普及语言文字。

”陶行知的语言文字思想观与《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语文課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课程基本性质遥相呼应。

当前,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双线组元结构”的开创性编排为语用实践勾画了更有梯度的知识图谱,架构了更为清晰的能力训练框架。

一、明确课程目标,强化语用训练意识语文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所以语文教学应聚焦语用训练,打造语用型课堂,着力构建夯实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体系,立足文本,关注语言现象,强化语用训练,让文本言语得以增值,让学生的言语技能在阅读实践中得到提升。

语文教材选取的教学例文涵盖经典诗词、名家名篇,都是语言学习的典范,蕴含无穷的学习资源。

教师要有明确的课程目标,敏锐地挖掘教材中语言学习的范例,强化语用训练意识,巧妙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教师要明确“语用”教学要有所为,加强汉字学知识教学,根植汉字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不断丰富语言积累,以教材中的典范语言为学习基础,构建起从“语用”学习到“语用”实践为主体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的言语技能得到提升和运用。

二、统整语文要素,找准语用训练落脚点部编教材按照“双线组元”的结构特点编排,既凸显宽泛的人文主题,又围绕螺旋上升的语文要素。

让“语文要素”真正落地生根

让“语文要素”真正落地生根

让“语文要素”真正落地生根作者:江月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19年第07期与其他版本相比,统编本教材关注课外阅读,注重能力培养,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编排体系,力图通过单元教学,助力要素落地生根,及时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

低年级教材增设了“口语交际”“和大人一起读”和“快乐读书吧”等栏目,从中凸显读书要素。

在单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围绕单元要素与课文重点,结合语用教学,在活动中助力语文要素及时转化。

笔者以统编本教材二年级上册《风娃娃》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借助语用教学,助力要素落实的策略。

一、增设“小老师”认读环节,激发学生参与兴趣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

在第一阶段,一般都是让学生借助“拼音”拐杖进行识字,但是到了后期,教师要学会放手,让学生学会学习。

以《风娃娃》一文为例,课文安排在二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并且没有标注拼音。

即便是生字,也只是在课后识字表中进行标注。

对此,教师要与教材对话,准确把握编者意图,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学会查阅课后识字表。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以下认读活动。

1.设计“小老师”,引导“跟我读”对于二年级学生,在学习生字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加上之前的预习,教师可以设计“小老师”这一活动环节,鼓励学生先尝试认读生字,进行组词。

如,对于“助”这一生字,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领读,即一位学生读“助,帮助的‘助’,助人为乐的‘助’”,其他学生跟着读。

读对了,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如果读错了,或者组错词了,可以请其他学生继续做小老师,帮助纠正、补充。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助力学生读准字音,理解生字,还能从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让他们认真学习。

2.开展“朗读赛”,看谁“读得像”课文中有两个生字组成的拟声词,即“哗啦哗啦”“嗨哟嗨哟”,对此教师可以增设“小老师”这一环节,鼓励他们进行比赛,看看谁读得更像“这个声音”。

具体来说,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这是什么声音,接着让学生进行模仿读。

让语用在课堂教学中无痕起步

让语用在课堂教学中无痕起步

合课文 ,想想该填什么?请你在书上找到这个词 ,用圆圈圈起来.
“ 鞭” (
读 的 兴趣 .
2 .自由填 、指名填 ( 只要填的动词是准确的 ,也 比较 生动 ,
( 课件 出示)摔跤 比赛 开始啦!小嘎子和胖墩儿把 “ 枪 ”和 也 行 ) . ) 在门墩上 ,各 自虎势儿一 ( ) .起初 ,小 嘎子
( ( , J 、 嘎子和胖墩儿 比赛摔跤》 是 《 人物描写一组》 中第一个 马式当中一站.满头燥 热的小嘎子 ,等不得胖墩儿站稳 ,突袭似
片段 ,选 自作家徐光耀 的中篇小说 ( ( / J 、 兵张嘎》 ,片段 中动词 的 的 ( 蹿)上去 就是一腿 ,把小胖 墩儿 ( 扫) 了个 趔趄 ,可是没

( 自由填 ,指 名填) 2 . 请 你仔细看看这些动词 ,你能 发现什么? ( 几乎没有重 3 .师领读 ,读 的时候突出动词 ,齐读. 4 . 如此惟妙惟 肖的动作描写 ,刻画了人物鲜活的性格 特点 , 部小说也 因此获得了全国少年儿童小说创作一等奖. 课余 ,希望
学 习运 用
准确运用兼 心理 活动的细致刻 画使小嘎子顽皮机敏 、争强好 胜 、 有倒.小嘎子紧接着 又一 ( 扑) , ( 搂)住脖 子就 ( 按) . 不料胖
哈 ) 腰 ,抓 住 了他 的两 肋 . 小 嘎子 按 了两 个没 按 动 ,发 富有心计 的个性特点跃然纸上 ,堪称人物描写的经典之作 . 在教 墩 儿 一 (
是语文实践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 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 复 的 动 词 ,准确 性 和 丰 富 性)
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 ”不难发现 ,“ 语用”是语文 的特性 ,“ 语用 ” 这就是徐光耀 的儿 童小 说 ( ( / J 、 兵 张嘎》 创作最成功 的地方 ,这 笔者认 为 ,在课 堂教 学 中,我们尽 可能挖掘文本 内涵 ,设 大家认 真地去读一读. 1 .小嘎子和胖墩儿 比赛摔跤第一 次虽然失败 了,可是小 嘎 子满脸 的不服气 ,一身 的不服输 .于是就有 了第二 次摔跤 的比

让“练习”增效 让“言语”生根

让“练习”增效  让“言语”生根
他 们 与 健 全 人 之 间 的感 情 , 更 为他 们 搭 建 了与 健 全儿 童互 动 的桥 梁 。 其次 , 听 觉 障 碍 儿 童 的语 言形 成 和 发
的技能 , 甚至 把他们 当作 “ 废 人” 看待, 使
得 这 些 孩 子 在 家 中 都 是百 无聊 赖 、 无 所 事
匪面圃
【 中图分 类号 】 G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 0 4 5 0 — 9 8 8 9 ( 2 0 1 5 ) 4 A一 0
0 09 4- 01
听 力 障 碍 孩 子 语 言 能 力 的 提 高 受 到
许多不利 冈素的影响。从事聋教十余年 ,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 加强练习的有效 性 ,对听障生进行 多种语言方式 的训练 ,
让他们 与其他正常人 沟通是教 师不可 推 卸 的责任 。因而 , 笔者经常创造机会组织 学生参 加普校与特 校之间 的手拉手联谊
活动 , 用 一 天 或半 天 的 时 间 , 让 他 们 与 正
饭了》 一课的教学 , 讲解完课文后 , 让 学生
动手 实践是必不 可少 的环 节。 由于孩子 们有听力障碍 , 家长苦于无法与他们 沟通
让“ 练 习" 增 效 让 “ 言语" 生根
口 贺 州 市特 殊教 育 学 校 周 月 波
【 关键词 】 听障生 语言训练
有效性
年 的礼物 》 这 篇课文 , 讲述 的是弟弟用 实
际行 动 改 正 缺 点 , 给老师 送上 了“ 最 好 的 新年礼物” 。 让 学 生 理解 课 文 内容 后 , 笔者 随 即 对 学 生 进 行 情 感 教 育 ,以 新 年 为 契 机, 让 学 生 自己动 手 , 制 作 礼 物 送 给 同学 、 朋友 、 亲人 、 老师等 , 并 把制 作 的过 程 写下

准确、巧妙、灵动——让语用训练点的选择扎实有效

准确、巧妙、灵动——让语用训练点的选择扎实有效

准确、巧妙、灵动——让语用训练点的选择扎实有效
舒丽群
【期刊名称】《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年(卷),期】2018(000)001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小学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据此观察当下的语文课,教师心中有践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意识,也尽可能地落实到自己的课堂.无论是平时的随堂听课,还是优质课比赛,抑或示范课展示,我们都能惊喜地发现,扎扎实实的训练多了,追求课堂表面热闹的少了.但同时我们也感觉有一些教师的理解出现了片面性、局限性、狭隘性,使得一些语文课出现训练点不准不实,弄巧成拙.要把语用训练稳稳当当地扎根于课堂,让学生们轻松、自如地学会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还需教师要有选择语言文字训练点的火眼金睛.
【总页数】2页(P90-91)
【作者】舒丽群
【作者单位】江西玉山县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阅读教学中语用训练点的有效选择策略
2.例谈语用训练点的选择
3.略论语用训练点的选择
4.谈谈语用训练点的选择
5.阅读教学中语用训练点的有效选择策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用落实、生根课堂—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语用课堂案例赏析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大莫古镇麻舍所小学马江莲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定义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应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我的理解,“语用”就是语文实践。

课堂上实现语用教学就是要采取“读写结合”“说写结合”的教学模式。

但是,如何让语用落实、生根课堂?这个问题却一直困扰着我。

9 月20 日我参加了曲靖市小学语文培训活动,很荣幸的听到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让对“语用”雾里看花的我,顿觉眼前一亮。

下面是我对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的赏析:一、抓住文中关键词,打开读写结合的语用切入点。

师:《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谁愿意读一读?(屏幕出现: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

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天天听鸟儿唱。

)(生朗读)【直接入题,干净、简洁。

“一棵树,一只鸟;一个唱,一个听”,故事就这样淡淡道来,课堂也这样平平展开。

】师:鸟儿给树唱歌,可能会在什么时候?(学生猜想回答)师:是的,鸟儿给树唱歌可能在春天,可能在秋天;鸟儿给树唱歌,可能在树孤独的时候,也可能在树高兴的时候;可能在早上也可能在月亮升起来的晚上。

那么多种可能,你是凭这一段话当中的哪个词语猜想出来的?生:我从“天天”这个词语发现的。

师:你的目光真敏锐,没错,就是这两个“天天” 。

我们一起读文章的这个开头,注意读出“天天”的感觉和味道来。

(生齐读)师:正是这样的“天天”,给了我们多少美好的想象,带给我们多少美好的画面。

(舒缓的背景音乐响起,屏幕依次出现鸟儿在早晨、晚上、春天、秋天等各种背景中站在树上唱歌图片,同时呈现文字: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

树呢,听着鸟儿唱。

教师深情引导,随机指学生朗读这个句子)师:这真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师:孩子们,由这两个“天天”,你体会到了树和鸟儿、鸟儿和树之间的什么感情?(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引导,板书:深厚)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的开头,体会他们那段形影不离十分深厚的感情。

预备,起——(生齐读)【这个环节,教师播放一段音乐,创设各种情景,在反复的想象,朗读中,品味“天天”,把简单的文字读成了画面。

在清脆叮咚的回环诵读里,学生们自然感受到了树与鸟儿那一唱一听,相伴相守的美好】师:孩子们,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棵怎样的树,出现了一只怎样的鸟儿呢?来,打开作业纸,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你脑海中浮现的树的模样,鸟儿的外貌。

写的时候,请你用上“特别”这个词语。

(屏幕出示: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

树长得;鸟儿呢,长得。

学生在音乐中想象写话,教师巡视)【一个词,大师如此睿智地寻觅到期间包罗万象的想象空间与训练元素,为学生找到了读写训练的切入点。

大师真高明啊!在教师诗意的引导中,学生读出了树与鸟儿真挚的情谊,自然会想知道这是“一棵怎样的树”?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儿”?童话本身没有任何说明,恰好留给孩子们想象,说写的欲望,何须生硬地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师:好,孩子们,请停下手中的笔。

大家一定会想,森林里有千万棵树,鸟儿为什么只喜欢跟这棵树做朋友?让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笔下的这棵树。

(学生反馈,教师板书:高大、粗壮、茂盛、郁郁苍苍、引人注目)师:孩子们,森林里有千万只鸟,树为什么只喜欢跟这只鸟做朋友?让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笔下的这只鸟。

生:美丽、可爱、小巧玲珑、像小精灵(教师板书)师:这个比喻真贴切。

孩子们,我们看黑板。

森林里有千万棵树,然而我们的鸟儿只为这样一棵树唱歌,他长得特别——(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接读。

)师:同学们,借鉴这两位同学的写法,你试着修改一下自己写的树和鸟的外貌,先写“特别怎么样”,然后具体地写“怎么样”。

(学生修订作业,教师巡视指导)师:是的。

在千万棵树中遇见这样一棵树,在千万只鸟儿中遇见这样一只鸟儿。

这是一段多么深、多么深的缘分哪!当你体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的开头,我想,你的感受又会不同。

(生齐读)师:可是,孩子们,你一定已经发现了,在我们这个故事的开头,并没有写树的模样和鸟的外貌,是吗?(教师擦去板书:高大、粗壮、茂盛、郁郁苍苍、引人注目;美丽、可爱、小巧玲珑、像小精灵)师:如果故事的开头有了树的模样、鸟的外貌的描写,会带给我们什么感觉?生:感觉很具体。

师:是啊,仿佛树和鸟就在我们面前了。

但是故事既没有写树长什么样,也没有写鸟儿长什么样,读了这样的开头,你又有什么感觉?生:有点不生动。

师:是的,这样的文字带给我们的感觉,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命名它,就叫平淡。

(教师板书:平淡)至于平淡还会带给我们什么感觉?你还可以继续往下读这个故事。

打开课文,自由地朗读《去年的树》,看看这个故事接着发生了什么,最后的结局又是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童话的开头简单素朴,王老师却敏锐地抓住“天天”这一关键词,打开了启发想象、训练读与写的切入点,创设出了美好的课境。

学生们在一次次情景诵读里感受,在想象中发现,在写作中品味,树与鸟儿和谐共处的画面已如在眼前,教师再提醒孩子们关注文字风格的平淡,如此,想象的丰富与文字的简朴形成落差,也构成了课堂教学第一次张力。

故事为什么写得如此平淡?故事会平淡地写下去吗?老师不动声色,接下来的阅读已悄悄充满期待。

】二、补白提示语,打开语用训练的通道。

师:读完了这个故事,我想大家一定记忆犹新,在我们这个故事当中一共出现了五个会说话的人物,谁还记得是哪五个?找出他们的对话。

生:树、鸟儿、大门、树根、小姑娘。

【“找出五个会说话的人物”,显然,教师将教学的内容转向了对话。

因为五个人物的四次对话,构成了这个童话故事最重要的情节。

】(学生找出,屏幕出示四次对话,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

最后说说谁读的好,谁读的不好,自然引出提示语。

)师:他是实话实说,真是,旁白没读好。

当然,这也不能怪我,因为我发现我读的提示语,或者说旁白,太简单了。

读着没劲儿。

你看,是吧!“树对鸟儿说”,怎么说?你再看,“鸟儿说”,怎么说?你再看,“鸟儿问树根”,“鸟儿问大门”,“鸟儿问女孩”,就那么简简单单的三个问,你让我怎么读?真没办法读啊!【由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引出提示语的问题,巧妙!“旁白读得不好”,意外的答案使课堂曲折生姿。

这也是本堂课里唯一一次幽默的调侃,猜一猜,笑一笑,节奏得以调节,一张一弛,课堂之道。

同时,这也为后面补白提示语,打开学生的语用训练通道,做了铺垫。

】师:孩子们你说怎么样的提示语读起来有味道,有感觉啊?生:给提示语加上形容词和动词会让它更有感觉,更有感情。

师:是啊!你真有经验,怎么加提示语的动词和形容词?其实咱们这个单元前面学过的课文就给我们做了非常好的榜样,大家看,前面的那个童话《巨人的花园》。

(屏幕出示相关句子)【学生练习朗读,教师给予引导,在朗读中发现提示语的妙用。

由此引出本文故事开头缺乏提示语。

引入《巨人的花园》,是复习旧知,也是品读比较,更是接下来小练笔的范例,一石三鸟。

如此的引导,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朗读能力在不在不觉中得到提升】师:好的,孩子们停下手中的笔。

我们先来看一看树跟鸟儿的那一次对话。

(大屏幕出示:1、树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2、鸟儿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

请等着我吧!” 3、“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问树根。

4、她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5、鸟儿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学生练习加提示语。

)师:好,不要着急,让我们再重新走进这个故事,在故事当中,我们来好好揣摩、体会他们内心的情感。

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为树唱歌。

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到来了,鸟儿必须离开这里,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过冬,眼看着这么一对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就要分手了,这个时候,树的心情是什么?鸟儿的心情又是什么?(生在反馈中加提示语朗读句子。

)(师生根据板书,加上提示语,再次合作朗读树和鸟儿的对话,声情并茂。

)【在教师诗意的引导下,通过想象、写作与朗读,孩子们把这个简洁含蓄的故事读厚了、读丰满了,树与鸟儿离别的情景如在眼前。

】师:是的,这样一对好朋友,他们分手时依依不舍,就在他们分手的时候,他们之间有了这样一次约定。

(屏幕出示:“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学生朗读)师:孩子们,这是一个春天的约定,这是一个心心相印的约定。

带着这个约定,树开始了这个冬天最漫长的等待,寒风起了,大雪落了,但是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因为他的心里有着一个关于春天的约定——(学生再次朗读那两句话)师:我们的鸟儿开始了跋山涉水,她飞过了高山,飞过了大河,飞过了原野,飞过了沙漠,她飞得千辛万苦,然而她的心里却是甜的,却是温暖的,因为她的心里一样有着一个关于春天的约定——(学生再一次朗读那两句话)【一遍又一遍地在朗读中重温这关于春天的约定,一遍又一遍地体会树与鸟儿的深情,也就一遍又一遍地为后文苦苦地追问与寻找做好了铺垫。

】师:是的,就这样,第二年春天来临的时候,鸟儿迫不及待地从远方飞了回来,她飞呀飞呀,越过千山万水,终于到达了这片森林,来到了她的好朋友大树的地方。

然而,眼前的这一幕却让他惊呆了。

孩子们,此时此刻,鸟儿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呢?(大屏幕出示:“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问树根。

)生:“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焦急地问树根。

师:然而,得到的结果让人揪心,伐木人把树砍倒了,拉到了山谷里去了。

鸟儿告诉自己,必须去找,必须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因为我还要为他唱去年的歌。

就这样鸟儿飞向了山谷,飞到了工厂,她来到了工厂的大门前。

这时,她的耳旁,传来了锯木头的“沙、沙”声,她知道,自己的好朋友树一定会更加危险。

孩子们,这个时候,鸟儿的心情又会是什么呢?生:她心急如焚地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师:是的,她心急如焚,她能不心急如焚吗?然而答案再一次令人不愿相信,因为她的好朋友树被切成了细条条做成了火柴。

那一刻,鸟儿感觉到自己的世界已经没有了春天,她又一次跌入了那个可怕的冬天。

然而,她的耳边又一次响起了那一场关于春天的约定——(屏幕出示:“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生:(读)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生:(读)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师:这个约定一遍一遍地在她心中回响着——(学生含泪再次朗读)【追问与寻找的苦旅中,那个关于春天的约定在孩子们含泪的朗读里反复重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