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材历史建设篇成稿
中学历史校本课程教材
中学历史校本课程教材概述本文档旨在介绍中学历史校本课程教材的重要性和编写原则。
校本课程教材是中学历史教育中的重要教学资源,对于学生的历史研究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
重要性中学历史校本课程教材具有以下重要性:1. 个性化教学:校本教材能更好地满足本校学生的研究需求和背景。
通过根据学生特点编写教材,可以提供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内容。
2. 全面性和深度性:校本教材可以全面覆盖历史学科的知识点,并深入展开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时代的分析。
这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的全面理解和深入思考。
3. 引导研究能力:校本教材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研究和批判性思考,可以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读。
4. 培养价值观:校本教材应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通过深入挖掘历史事件的背后含义和影响,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编写原则编写中学历史校本课程教材应遵循以下原则:1. 易读易懂:教材应简洁明了,语言通俗易懂,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惯。
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或模糊难懂的术语和句子结构。
2. 基于证据:教材内容应基于可靠的历史证据和学术研究。
避免引用不能被证实的内容或个人主观观点。
3. 多样性和包容性:教材应兼顾不同历史观点和文化背景。
强调历史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促进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和尊重。
4. 合理安排:教材内容应按照合理的时间、空间和主题顺序组织,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历史事件的逻辑框架。
5. 注重互动性:教材应包含各种形式的互动教学元素,如案例研究、小组讨论和展示等。
通过互动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增强研究效果。
总结中学历史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需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全面深入的内容、培养独立研究能力和正确价值观的目标。
同时,编写教材应遵循易懂、基于证据、多样包容、合理安排和注重互动的原则,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课主要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
教材从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和成果。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是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改革开放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发展过程和成果,还需进一步深化。
学生的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还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图片来帮助他们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发展过程和成果,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情感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发展过程和成果。
2.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事例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果,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和成果。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分享讨论成果。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总结,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
5.事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7.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历史校本教材开发使用的问题及对策
历史校本教材开发使用的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历史校本教材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历史的演进,历史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篇文章将着重探讨历史校本教材开发使用的问题及对策。
背景介绍中,我们将从历史教育的现状出发,分析历史校本教材开发使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像,了解历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文化传统、培养批判思维和历史意识。
而历史校本教材作为历史教育的主要载体,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历史校本教材开发使用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教师教学资源不足、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等现象时有发生。
本文将通过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探讨改进的对策和建议,为历史校本教材开发使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以上内容为背景介绍部分2000字】。
2. 正文2.1 当前历史校本教材开发使用存在的问题一、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教材内容往往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
许多历史校本教材中的内容已经过时,无法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需求,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教师教学资源不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各种教学资源来支持教学活动,然而现有的历史校本教材提供的资源较为有限,教师往往需要额外寻找其他资源来辅助教学,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三、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
由于教材内容陈旧、教师资源有限等问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学生缺乏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理解,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历史校本教材开发使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教师教学资源不足以及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等方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和对策来改进历史校本教材的开发与使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2.2 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的原因教材编写是一个复杂而繁琐的过程,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和审核。
学校实施历史文化校本课程探究.docx
学校实施历史文化校本课程探究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是有效途径。
那么,如何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明确农村学校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开发地方历史文化的校本课程,要以当地的历史文化为依据,从沧桑岁月、地理人文、民俗文化、文学艺术、历史名人等方面来开发和实施,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以作为校本教材。
一是为了满足农村学生的学习需求,解决农村学生课程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树立新的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意识。
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助于开发与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课程资源,使教师提高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
二是为了针对学校实际,充分发展兴趣和特长,让个性化教育目标得以实现。
在课程开发中,既要突出新课程改革理念,又要体现浓厚的“家园味“”家乡气“”家园情”,使教师树立起家园文化和生活中处处有课程资源的观念,以便创造性地应用地方历史文化课程资源进行教学的新课程观,从而不断使课堂教学充满新意,让课堂教学生机盎然。
三是促进学校办学理念深化、扩展。
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就是对学校办学理念的一次提升,一次纵向深入和横向扩展,可以明确学校独特的办学方向,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开发校本课程的新课程观。
从开发到利用,让师生参与进去,扩大视野、增强能力、激发兴趣、减负增效。
四是为小学生的阅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有助于小学生知悉家乡的过去,了解家乡的现在,展望家乡的美好未来;有助于小学生缅怀生于斯长于斯的先民,感慨继承家乡的今人,为他们在这片热土上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灿烂的历史文化与繁荣的经济而自豪,从而激发起小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
二、要明确农村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就是指我们出生、成长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发。
民族文化传承中语文校本教材的建设
民族文化传承中语文校本教材的建设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民族文化传承中语文校本教材的建设语文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充分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着力构建以民族文化为特色的语文校本教材,使之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工具,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体验。
要加强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将其中蕴含的精髓融入语文校本教材之中。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语言文字资源。
在编写语文校本教材时,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将其精华提炼出来,加以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
还可以深入挖掘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资源,推出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语文校本教材,以满足不同民族学生的学习需求。
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自信。
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情感和品格的重要途径,在传承民族文化中也不例外。
编写语文校本教材时,可以通过选取一些感人至深的民族文学作品,如《孔乙己》《茶馆》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顽强意志和坚毅品质,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觉认同和自豪感。
还可以在教材中穿插一些民族特色的歌谣、诗歌、民间故事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要注重提高语文校本教材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民族文化传承不应该停留在口头宣传和理论阐释上,更需要通过实实在在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领会。
在语文校本教材的编写中,应该突出实用性和操作性,以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出发点,灵活设置各类语文任务和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落实民族文化传承内容。
可以设置一些民族文学作品的赏析和鉴赏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鉴赏,深入理解其中的民族文化内涵;可以设计一些民族文学作品的创作任务,让学生通过创作实践,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精华。
学校历史教学资源建设方案
学校历史教学资源建设方案随着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历史教学资源建设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优质的历史教学资源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课程教材、教学设备、数字化资源以及校外资源等方面展开,提出一套完整的学校历史教学资源建设方案。
一、完善课程教材在学校历史教学资源建设方案中,完善课程教材是首要步骤。
历史教材应具备准确的历史知识,清晰的知识结构和系统化的学习路径。
教材中要注重将抽象的历史概念进行具体化,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历史事件。
同时,教材还应具备一定的故事性和趣味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提供优质教学设备为了更好地展示历史教学内容,学校应提供一些优质的教学设备。
例如,投影仪、电子白板、多媒体播放设备等,这些设备可以将历史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资源呈现给学生,使他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
此外,学校还可以购买3D虚拟现实设备,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历史场景,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数字化历史资源建设数字化历史资源已成为学校历史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方向。
学校可以建设一个数字化历史资源库,存放各种历史文献、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资源。
这些数字资源可以提供给学生进行在线自主学习,也可以作为教师备课和课堂教学的辅助材料。
学生可以通过数字化资源深入了解历史事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
四、开展校外资源利用利用校外资源是学校历史教学资源建设的另一种方式。
学校可以与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等合作,组织学生参观和学习。
通过亲身感受历史遗址、文物和实物,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内涵。
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专业历史学者和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进行讲座和指导,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历史知识和研究方法。
五、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学校历史教学资源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
除了传授历史知识,学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研究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历史课堂的讨论、研究报告和小组合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辨精神和合作能力。
校本教材研讨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有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校本教材的建设与发展。
在此,我非常荣幸地向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校本教材研讨的思考。
一、校本教材的重要性校本教材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校本教材能够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校本教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校本教材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校本教材研讨的必要性1. 提高教材质量。
通过对校本教材的研讨,可以挖掘教材的优点,发现教材的不足,从而优化教材内容,提高教材质量。
2.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校本教材研讨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内涵,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3. 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校本教材研讨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推动学校特色发展。
校本教材研讨有助于学校根据自身特色,开发具有针对性的课程,打造学校特色教育品牌。
三、校本教材研讨的要点1. 明确校本教材的编写原则。
在编写校本教材时,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的原则。
2. 深入挖掘本土教育资源。
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地理、文化、历史等特色,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
3. 注重教材内容的创新。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强化教材的实践性。
校本教材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材的实用性。
5. 注重教材的反馈与改进。
在教材使用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材内容,确保教材质量。
四、结语校本教材研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校本教材建设必将取得丰硕成果,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祝愿大家在本次研讨会上有所收获,共同推动校本教材建设迈向新高度!谢谢大家!。
校本教材研讨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校本教材的建设与发展。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下面,我将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就校本教材研讨发表几点看法。
一、校本教材的定位与价值校本教材是学校根据自身教育理念、学生特点、师资力量和社会需求,自主开发的教学资源。
它具有以下特点:1. 个性化:校本教材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素养。
2. 实用性:校本教材紧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提高教学效果。
3. 创新性:校本教材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传承性:校本教材弘扬学校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校本教材建设的关键环节1. 精心策划:明确教材编写目标,制定详细的编写方案,确保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2. 深入调研:了解学生需求、教师教学实际和社会发展趋势,为教材编写提供有力依据。
3. 严格审查:确保教材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符合教育规律,避免出现错误和偏差。
4. 持续改进:根据教学实践和反馈,不断优化教材内容,提高教材质量。
三、我校校本教材建设的实践与探索1. 建立校本教材编写团队: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研组长等组成,共同参与教材编写。
2. 开展教材编写培训:邀请专家进行教材编写指导,提高教师编写能力。
3. 加强教材审核:设立教材审核小组,对教材内容进行严格审查。
4. 推广应用:将校本教材应用于教学实践,收集反馈意见,不断优化教材。
四、展望未来校本教材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校本教材建设必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以下是几点展望:1. 提高教材质量:不断优化教材内容,提高教材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2. 拓展教材应用范围:将校本教材应用于更多学科、更多学段,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培养教师编写能力:加强教材编写培训,提高教师编写水平。
4. 推动教材研究成果转化:将教材编写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吉大附中南区学校-历史校本教材编写方案
历史校本教材编写方案一、编写目的属于学校价值教育体系组成部分。
目的是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开阔思维。
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情商。
二、编写原则1.以人为本,不同阶段的内容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2.紧扣时代脉搏,努力实现历史教育的价值,满足时代发展对学生的要求。
3.内容要求具有真实性、代表性、综合性、科学性、实效性、创造性。
4.形式上力求具有多样性、生动性、创新性。
5.问题设计要具有思辨性。
三、编写内容(一)书名:“历史悦读系列”《在历史中寻找未来》(二)内容架构本书将作为7-9年级的历史校本教材,内容包含:前言、校史、社会史、时事探讨等。
每课时的具体内容如下:1.趣味导读。
通过简短的文字,体现一个专题的中心思想。
2.历史悦读。
介绍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力求实现“小事件揭示大道理”。
3.思维拓展。
学而不思则罔,通过简短的问题设计或者思考,引导思维,启迪智慧。
4.学以致用。
或者运用掌握的新知识分析其他历史现象,或者借古鉴今,分析时政。
5.作品推荐。
推荐好的书籍、电影等。
深化所思所感,提高学生阅读品味和阅读能力。
(三)呈现方式1.根据1-9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编写配以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力求做到图文并茂。
尽量制作相应的ppt,如有需要,可以辅助纪录片、电影等视频文件。
2.教材编写使用统一的规范用语。
3.教材中可设计形式生动、具有可操作性与实效性的练习或资料补充,如资料链接、调查与研究、交流平台等(形式要多样),练习题目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实效性、针对性。
四、编写工作流程1.2013年7月-2014年3月,确定基本结构和内容2.2014年3月-2015年3月,搜集资料与图片,完成初稿,初步使用3.2014年8月-2015年5月,不断调整、完善教材4.2015年8月,形成定稿,开始正式使用并推广后附:课程范例:崇德励志,为国担当——爱国篇课程范例:崇德励志,为国担当——爱国篇【趣味导读】从一道日本历史试题说起2014年9月3日是中国第一个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探索历史文化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与实践
探索历史文化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与实践摘要:该文结合罗定第一中学开发罗定文塔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实践,阐述了做好历史文化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的意义,分析了罗定文塔历史文化校本课程教材资源,探讨了罗定文塔历史文化校本课程教材开发与实践的思路。
关键词:历史文化;校本课程;教材开发开发校本课程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而历史文化又是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资源,这要求广大教师应善于将教科书与当地民间特色、地方文化结合起来,开发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1]。
开发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历史文化传统的校本课程,既是传承地方文化所需,也是让本土文化资源“变”为校本教材的途径,这样的教材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好,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充分满足师生及学校个性化发展需求[2]。
因此,本文结合罗定文塔历史文化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的实践,探索了历史文化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思路与实施方法。
一、做好历史文化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的意义(一)顺应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指出“为了更有效地开展综合性和探究性教学,提高学习效益,必须秉持开放的课程资源观”“广泛而有针对性地利用地方和社会文化资源,如有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民间美术…文化景观、文化遗产和遗迹、各类传统艺术等,发掘其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增进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将本土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教学中,可以增强课程的文化意识,促进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创新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二)培养学生认同本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中华文化是由我国各地区、各民族文化融合而成,本土历史文化教育能让学生理解本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促进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加自信。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我国仍然面临着实现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将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纳入教学中,让学生触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现实的部分,感受我国悠久的历史,实现课标提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校本教材建设总结
校本教材建设总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的不断进步,教育改革也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其中,校本教材建设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校本教材建设是指在国家教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由学校自主编写、选择适用于本校特色和实际情况的教材。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校本教材建设进行总结和回顾。
首先,校本教材建设的意义和目标是什么?校本教材建设的目标是提供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同时,校本教材的编写和选择也可以更好地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促进学校的发展。
另外,校本教材建设还可以破除传统教材对于教育的束缚,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校本教材建设的步骤和过程是怎样的?校本教材建设的步骤主要包括需求分析、教材编写和教材评估三个环节。
首先,学校要进行需求分析,明确学校的特色和需求,确定校本教材建设的方向和内容。
其次,学校要组织专家教师编写教材,确保教材的质量和科学性。
最后,学校要进行教材评估,包括学生的意见反馈和教师的评估意见,不断完善和改进教材。
第三,校本教材建设的优点和问题有哪些?校本教材建设的优点是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此外,校本教材建设还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然而,校本教材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材编写质量参差不齐、教师素质不高等。
因此,学校在进行校本教材建设时需要重视教师的培训和专业指导,确保教材的质量和科学性。
第四,校本教材建设在实践中的案例和经验是怎样的?在实践中,很多学校已经进行了校本教材建设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例如,某校在校本教材建设中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引入了更多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另外,某校在校本教材建设中注重教师的专业培训和指导,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这些案例和经验对于其他学校进行校本教材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历史校本课程设计方案(共5篇)
历史校本课程设计方案(共5篇)第一篇:历史校本课程设计方案历史校本课程设计:《中国现代人物研究》系列课程一、选题背景1、中国现代史在中国国家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中国近现代史是我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渡的历史,而中国现代史更是记载了辛亥革命后现代民主政治以及现代化思想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我国目前发展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和挑战都是在那段转型期埋下的伏笔。
对中国现代史这一段历史时期进行讨论,有利于帮助学生对我国历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2、人物研究对于历史研究和学生历史理解的作用历史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生与发展的历史,故而从某种程度上说,一切历史都是人物史。
历史人物的思想、言行,以及他们所做出的决策影响着历史的发展轨迹。
故而对历史长河中的人物进行研究有利于帮助学生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一种同情心和同理心。
同时,以人物为课程的主角,有利于丰富课程资源,提升课程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时代背景:民国热、知识分子研究热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对民国史和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研究热潮。
无论是学术探讨,还是通俗类的历史读物层出不穷。
本课程的设置也是迎合了社会大众对于这一历史问题的兴趣,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对社会上流传的通俗读物进行一定的甄别,引导学生从他们感兴趣的角度出发进行历史思考。
4、与高中历史课相衔接在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中,中国现代史是缺失的,在1912到1937年间的历史中只有抗日战争出现在了课本里。
这就导致学生对中国现代史的认识和了解是很不够的。
希望通过这一系列课程可以对此进行一些弥补。
二、课程目标1、记住并能说出若干个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影响;2、通过对人物的具体分析,能理解在特定历史情境下不同人物做出的不同选择,并能够进行分析和评价;3、对中国现代史历程中国家转型的整个过程形成较为宏观的理解,能够对当下中国发展应如何应对西学与东学的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创新;4、感悟历史人物为国家发展做出的牺牲与贡献,能关心国家大事,培养家国情怀。
校本教材推进会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校本教材推进会,共同探讨校本教材的建设与发展。
首先,我代表学校对各位领导、各位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校本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
近年来,我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高度重视校本教材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此,我想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提高认识,明确校本教材建设的重要性校本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石,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力支撑。
校本教材建设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关系到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我们要充分认识校本教材建设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大投入,加强管理,确保校本教材建设取得实效。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分工校本教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分工。
学校要成立校本教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校本教材的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
各部门、各年级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校本教材建设。
三、注重创新,提高校本教材质量校本教材建设要注重创新,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
同时,要注重教材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确保教材质量。
四、加强培训,提升教师编写能力教师是校本教材编写的主力军。
我们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编写校本教材的能力。
通过组织专题讲座、研讨交流等形式,帮助教师掌握教材编写的原则和方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五、广泛征集,确保教材适用性校本教材的编写要广泛征求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意见,确保教材的适用性。
我们要建立教材评审制度,对校本教材进行严格评审,确保教材质量。
总之,校本教材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我们要以此次推进会为契机,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加强协作,推动校本教材建设再上新台阶。
我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校本教材建设一定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谢谢大家!。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课稿)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及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以及邓小平理论的内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讲解,以及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掌握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情感态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
2.教学难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献资料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影响。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以及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
4.教师讲授:讲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影响,阐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历史为基 校本为途 育人为本-精选文档
历史为基校本为途育人为本古城瑷珲,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沧桑百年孕育出一所承悠久历史文化、集边境特色乡土人文、汇先进教育理念的农村集中办学排头兵――爱辉镇中心学校。
学校本着“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为每一个学生的精彩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地理优势,依托本地历史文化背景,实施特色教育,努力成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典范。
学校现有教职工57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 6人,小学高级教师 21人,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 20 人,专科以上学历教师 34人,学生总数 179人。
学校先后荣获黑河市中小学德育先进集体、黑河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黑河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学校、黑河市“弘师德、筑心桥”课外访万家先进集体、爱辉区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这些荣誉见证了我们的特色办学工作,同时也鞭策我们继续前行。
我校坚持走生本教育之路,把乡土文化纳入校本课程,开展丰富的校本活动,引领学生走进历史、走进自然,让每一个孩子都快乐成长。
一、历史为基爱辉,经历战火洗礼,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无数的英雄故事……爱辉是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的签约地,最早的黑龙江将军衙门就设在爱辉的江对面,爱辉还是黑龙江省最早的省会。
爱辉镇内有瑷珲历史陈列馆、知青博物馆、爱辉英雄园、爱辉海关遗址、金法寺、清真寺、郭家坟、九大将军冢等多处展馆及历史遗址,历史气息异常浓厚。
爱辉有座魁星楼,楼上塑有魁星托砚挥笔的塑像,据说是当地人为了盼望有朝一日能出状元或多出人才而修建的。
人所共知,爱辉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清代时期出过九位将军,抗俄名将萨布素和凤翔在这里战斗过,剿匪英烈王肃牺牲在这里,著名抗战诗人高兰(原名郭德浩)出生在这里……爱辉是一座边境小镇,深受俄罗斯文化的熏染,本地又是多民族聚居地,满族、俄罗斯族、达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上元节、库勒节、敖包会等民族节日活动每年定期举行。
爱辉镇南的爱辉国家森林公园是孩子们走进大自然、接触大自然的广阔天地,知青博物馆让孩子们了解了新中国建设的艰辛历史……爱辉镇中心学校充分利用当地的历史和乡土文化资源,努力走出一条特色校本育人之路。
学校校本教材建设总结
学校校本教材建设总结一、引言学校校本教材建设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制定和使用校本教材,学校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总结学校校本教材建设的重要性、经验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二、重要性1.更贴合学生需求校本教材能够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和编写,内容更贴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强调学科整合校本教材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入到同一教材中,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和综合应用能力。
3.多样化的教育资源校本教材可以通过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包括学校的师资力量、教育实践经验,以及社区、家庭等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经验总结1.制定明确的目标和标准在进行校本教材建设之前,学校应该明确制定教育目标和建设标准,确定教材的核心内容和要求,以便保证教材的质量和有效性。
2.合理分工与协作校本教材的编写需要教师的共同努力和协作,学校应该合理安排教师的分工,明确责任和任务,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确保教师能够顺利完成教材的编写工作。
3.注重反馈与改进学校在使用校本教材的过程中,应该及时收集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反馈意见,了解教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进行相应的改进和调整,提高教材的质量和适用性。
四、挑战与问题1.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校本教材的建设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在学校快节奏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往往难以抽出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教材的编写工作。
2.教师专业素养的不足教师在编写校本教材时,需要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基础,而有些教师在这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影响了教材的质量和教学效果。
3.教材更新和使用效果的监测学校在推行校本教材时,需要进行教材更新和使用效果的监测,以及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这需要学校建立一套完善的监测机制和评估体系。
五、改进建议1.加强教师培训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材编写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校本教材建设中来。
学校课程建设典型发言稿(3篇)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学校课程建设的有关问题。
近年来,我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深知,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在此,我想就我校课程建设的典型做法和经验与大家进行分享。
一、课程建设理念我校课程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特色鲜明、质量优先”的理念,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质量。
二、课程建设措施1.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1)构建“一核多元”的课程体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学科课程为主体,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补充,以选修课程和特色课程为拓展,形成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2)优化课程结构。
根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个层面,合理配置课程资源,确保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3)推进课程整合。
打破学科界限,整合课程内容,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加强课程内容建设(1)深化课程改革。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实施方案,确保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2)开发校本课程。
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结合学校特色,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3)注重课程内容的创新。
紧跟时代发展,关注社会热点,将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课程的时代性和实用性。
3. 加强课程实施与评价(1)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3)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全面评价课程实施效果,为课程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4. 加强课程资源建设(1)充分利用校内资源。
发挥图书馆、实验室、网络等校内资源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大学历史课程的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
大学历史课程的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在大学历史课程中,教材的选择和使用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传统的教材往往过于笼统,缺乏深度和个性化,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探索和开发校本教材,以提供更具深度和个性化的学习资源。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首先,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以确定教材的主题和内容。
其次,教师需要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和文献,以提供给学生进行学习和研究。
最后,教师还需要对教材进行反复修改和完善,以确保其质量和可用性。
校本教材的应用可以提供更具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传统的教材往往只提供基本的知识点和概念,缺乏深度和细节。
而校本教材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提供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学习资源。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研究校本教材,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掌握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分析方法。
同时,校本教材还可以提供一些案例和实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历史知识。
校本教材的应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材往往只提供标准答案和解释,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和创造。
而校本教材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和思考,提供一些开放性问题和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和讨论,学生可以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和理论,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校本教材的应用还可以促进学习的互动和合作。
传统的教材往往是教师单向传授,学生被动接受。
而校本教材可以通过开放式的学习活动和任务,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和互动。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项目研究等方式,共同研究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工具,与其他学生和专家进行交流和合作,拓宽自己的学习视野和资源。
然而,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校本教材的开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包括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以及相关的资金和设备。
其次,校本教材的质量和可用性需要得到保证。
校本教材历史建设篇成稿
——历史建设篇(校本教材)绥阳林业第一小学前言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的家乡座落在美丽的绥芬河畔,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边陲小镇。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记录着世世代代绥林儿女历经风雨、不懈追求中奋斗的足迹。
翻开手中画卷,你会从今昔对比中了解到家乡衣、食、住、行等多方面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绥阳林业局、绥林职工医院、绥林中、小学、绥林广电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无不疑聚着绥林人的勤劳与智慧、无不体现着绥林人的勇敢与顽强。
如今,绥阳林业局各项事业正蒸蒸日上、一步步走向辉煌。
让我们铭记过去、珍惜今朝,展望未来,接过先辈手中的旗帜,刻苦学习、奋发图强,用我们的智慧与汗水去谱写绥林明天更加灿烂的篇章!目录前言….…………………………………………………….刘秀花(历史篇)第一课绥阳林业局建局史……………………………王静慧第二课森林培育的机构改革…………………………艾厚云第三课资源管理……………………………………王玉芬第四课绥阳林业局衣、食、住、行……………………杨琳萍第五课商业历史……………………………………梁晶第六课绥阳林业局教育史………………………………牛生波第七课成长中的职工医院………………………………唐道敏第八课发展中的广电事业………………………………李艳(建设篇)第一课蒸蒸日上的广电事业……………………………姚丽敏第二课建到百姓心坎上的职工医院……………………王姝第三课青山常在,永续利用……………………………葛梅娟第四课黑土地上的“黑元宝”………………………杜亚波第五课绥阳环境美如画…………………………………孙凤英第六课便民利民的公路建设……………………………牛艳玲编委会负责人:郑金芬李延和李秀兰王明波刘金华于桂芬刘秀花王青霞责任校对:李秀兰于桂芬封面版式设计:于桂芬(历史篇)第一课绥阳林业局建局史一. 简介绥阳林区在一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
第四纪晚期冰河退缩后,古人类从中原迁徙来此。
秦汉时期,原始部落密布绥芬河,瑚布图河沿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建设篇(校本教材)绥阳林业第一小学前言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的家乡座落在美丽的绥芬河畔,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边陲小镇。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记录着世世代代绥林儿女历经风雨、不懈追求中奋斗的足迹。
翻开手中画卷,你会从今昔对比中了解到家乡衣、食、住、行等多方面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绥阳林业局、绥林职工医院、绥林中、小学、绥林广电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无不疑聚着绥林人的勤劳与智慧、无不体现着绥林人的勇敢与顽强。
如今,绥阳林业局各项事业正蒸蒸日上、一步步走向辉煌。
让我们铭记过去、珍惜今朝,展望未来,接过先辈手中的旗帜,刻苦学习、奋发图强,用我们的智慧与汗水去谱写绥林明天更加灿烂的篇章!目录前言….…………………………………………………….刘秀花(历史篇)第一课绥阳林业局建局史……………………………王静慧第二课森林培育的机构改革…………………………艾厚云第三课资源管理……………………………………王玉芬第四课绥阳林业局衣、食、住、行……………………杨琳萍第五课商业历史……………………………………梁晶第六课绥阳林业局教育史………………………………牛生波第七课成长中的职工医院………………………………唐道敏第八课发展中的广电事业………………………………李艳(建设篇)第一课蒸蒸日上的广电事业……………………………姚丽敏第二课建到百姓心坎上的职工医院……………………王姝第三课青山常在,永续利用……………………………葛梅娟第四课黑土地上的“黑元宝”………………………杜亚波第五课绥阳环境美如画…………………………………孙凤英第六课便民利民的公路建设……………………………牛艳玲编委会负责人:郑金芬李延和李秀兰王明波刘金华于桂芬刘秀花王青霞责任校对:李秀兰于桂芬封面版式设计:于桂芬(历史篇)第一课绥阳林业局建局史一. 简介绥阳林区在一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
第四纪晚期冰河退缩后,古人类从中原迁徙来此。
秦汉时期,原始部落密布绥芬河,瑚布图河沿岸。
南北朝时勿吉人,所划七部,绥阳(东宁)属白山部。
隋唐时代,改为靺鞨七部,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改为渤海国,包括现吉林省大部,黑龙江省东北部。
绥阳(东宁)林区属渤海国,率兵府设在现在东宁县大城子村。
辽时,绥芬河流域仍设率兵府。
清顺治十年(1653年),在今海林县设昂邦章京(总兵官),管辖东北北部地区。
咸丰十年(1860年),瑚布图河为中俄界河,绥阳一带为边境地区,移民实边,再度开辟。
民国二年(1913年)设东宁县,属吉林将军延吉道,宁古塔设林务分局。
民国十七年(1928年),东宁县设两个林场,经营森林面积350公顷。
1939年(伪康德六年)成立绥阳县。
1943年,设东宁营林署,管辖绥阳县的林业。
绥阳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宁县境北部。
东北沦陷期间设置县的建制,隶属牡丹江省。
绥阳县,清末属绥芬河“讲礼社”管辖范围,中华民国初期隶属东宁县第六区管辖。
东北沦陷后,归东宁县第四区管辖,后划归小绥芬河保。
1938年伪东宁县公署于小绥芬河北岸设立办事处,地当“小绥芬河之阳”,遂命名绥阳办事处。
1939年6月1日,伪满决定,划出东宁县北部和绥棱县细鳞河地区,设置绥阳县,伪县公署驻绥阳街,隶属牡丹江省管辖。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始隶绥宁省管辖,后隶牡丹江专区及牡丹江省。
1948年7月,撤销牡丹江省,改隶松江省管辖。
1948年10月4日,松江省政府发布通令,决定撤销绥阳县,并入东宁县,称东宁县林务局。
1958年易名为绥阳林业局。
二. 讨论交流1.你知道绥阳林业局的前身是什么吗?2.什么时间易名为绥阳林业局?三. 实践体验将绥阳林业局名字的由来讲给家人和朋友听。
四. 读读背背绥阳历史真悠久,一万年前人烟至,秦汉时期又隋唐,你会背了吗?辽清民国至现在,绥阳前身林务局,地址就在咱绥阳,1958绥阳局,易名时间要铭记。
五. 小结同学们,学了这一课你一定了解了绥阳悠久的历史,名字的由来,为我们身为绥阳人而感到自豪。
“绥阳情结系心中,爱我绥阳在今朝。
”第二课森林培育的机构改革一. 简介1936年伪满国成立穆棱营林署东宁分署,负责东宁县境内的营林生产及伐木事宜。
1943年成立东宁营林署,在绥阳设苗圃两处,面积仅60亩,由于太平洋战争日趋紧张,育林经费不足,有圃无苗。
森林火灾蔓延无人扑救,乱砍滥伐无人制止,荒山荒地无人造林。
1956年1月牡丹江森林经营局,在绥阳森林工业局施业区内,设4个森林经营所,有双桥子经营所、细鳞河经营所、会川经营所、白刀山母树林经营所。
1958年5月,划归绥阳林业局,同年建二道岗、万宝湾2个经营所。
1966年后连续两年建黄松、白松、向岭3个经营所。
1966年成立寒葱河、三节砬子2个经营所。
文化大革命后经过调整,到1985年为9个经营所。
有三节砬子、母树林经营所、太平川经营所、黄松经营所、双丫子经营所、会川经营所、向岭经营所、新青经营所、细鳞河经营所、二道岗经营所。
二. 讨论交流1.1956年1月,在绥阳森林工业局施业区内,设几个经营所,有哪几个?2.1985年又设了几个经营所?有哪几个?三. 实践体验寻访林业局老工人,了解建森林经营所时他们所经历的艰辛,体会他们为林业局做出的巨大贡献。
四. 读读背背绥阳林业局,机构在变革,40时代见雏形,你会背了吗?50年代始建局,60年代谋发展,70年代大调整,80年代初定形,90年代大跨跃,新世纪里绘蓝图,稳中求进再创新。
五.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绥阳林业局森林培育机构改革的历程。
在机构改革的进程中,凝聚着一代代绥林儿女血汗和智慧,做为新世纪的少年儿童,我们应努力学习,将来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第三课资源管理——(沙俄日本掠夺)一. 简介绥阳林区森林资源,19世纪下半叶,是以红松、云冷杉优良树种为主体的松柏森林。
1858年清政府与沙皇俄国鉴定不平等的《瑷珲条约》后,俄国在海参崴建设海港、修筑铁路。
少数民工流入林区定居、毁林耕田、森林资源遭到滥伐,1899年修建东清铁路,毁掉森林265000公顷,1924年因开发梨树镇煤矿拆掉铁路,细鳞河林场已被践踏不堪,残破至极。
绥阳林业森林资源,不仅俄人注目,日本也垂涎急欲。
日人先在吉黑山地区碱场沟煤矿生产,在附近一带采伐坑木,在沙河子设制材厂,加工制成方材,经大绥芬河漂流日本海运至日本国,年采伐最后增加到4万立方米。
毁坏大量森林资源。
伪《满洲林业概要》一书记载:“然森林经营之困实际上因中央政策之无力,地方财政之贫乏,官宪之腐败等结果。
”二. 讨论交流1.沙俄日本在绥阳林区用什么方式毁坏森林的?2.毁坏森林多少公顷?3.造成森林毁坏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三. 实践体验查找有关绥阳林区资源被外国列强掠夺毁坏的历史资料,并谈感受。
四. 读读背背绥林山秀美,森林面积大。
沙俄来掠夺,毁坏又滥伐,你会背了吗?森林已践踏,日人也垂涎。
绥林好儿女,不忘过去辱,牢记血泪史,振兴新绥林。
五. 小结绥阳林区森林资源曾被沙俄日本掠夺,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林区森林资源,为保护林区的森林资源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四课绥阳林业局衣、食、住、行一.简介绥阳林业局在建局初期,衣食住行条件比较艰苦。
1949年,生产工人多穿对襟两兜五扣黑便服,1953年成为统一式样的劳动保护工作服。
颜色单一,四季深色,出现“千人一色、万人一式”的现象。
吃的也比较差,面食主要以玉米面为主,白面很少;米饭主要有高粱米、玉米渣子等粗粮,猪、牛、羊肉等副食偏少,按量供给;蔬菜只有夏天还比较丰富,有老山芹、燕子尾、刺老芽、黄花菜和蕨菜等山野菜补充,冬天多是冻萝卜、冻白菜或腌黄豆。
住的有板夹泥、木刻楞、土坯油毡纸盖的房屋,70年代后逐渐以砖瓦结构代替,取代了年限较长的漏雨、透风、冒烟的居住差的旧房子;出行也不方便,以绥阳为中心的东西南北共有十九个林场所,几天一趟小火车,几节车厢坐人,剩余的车辆装木头。
后来,山上林场所通过修公路,每天一趟客车运行,但是东片的三岔河、暖泉河、园山、三节砬子等经营所还是两天运行一趟客车。
二.讨论交流1.我们现在穿什么?吃什么?住得怎么样?你都坐过什么车?2.我们生活这么好,你感谢谁?我们应该怎么做?三.实践体验听爷爷、奶奶讲过去他们的衣、食、住、行,并写出听后感受。
四.读读背背绥阳建局在初期,穿着式样很单一,食物主要是粗粮,按量分配不稀奇。
住处木刻楞板夹泥,你会背了吗?漏风冒烟又漏雨,尽管出行不方便,创业劲浓心又齐。
如今生活很甜蜜,不挑吃穿学努力,接过祖辈接力棒,热爱家乡兴绥阳!五.小结同学们了解了绥阳建局时的衣食住行,懂得了不挑吃穿,努力学习的道理,振兴绥阳的责任就在我们身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第五课商业历史一.简介为了职工购买商品方便,本着“一场一店”及地区建大店、村场建分店的原则,1950年本局在黄松、八里坪、沙河子三地开设合作商店,店内附设二处饭店和一个豆腐房。
1953年在细鳞河、双桥子及绥阳三地开设商店,在4个伐木场设生计组,共10个商店零销点。
商店由职工消费合作社或生计科进货,分类堆放,前店后库,随到随销,库存较少。
1960年市场商品供不应求,实行比例下拨。
肉蛋类按标准照顾老病产妇及节日需求,发放票证限额供应;水产品、火柴、肥皂、白糖,按人口比例确定供应标准,凭票供应;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按部门、单位分配,凭票供应;胶鞋、绒服凭票优先供应生产工人;烟酒按职工人数分配下拨。
1962年除少数商品,如猪肉,水产品等凭证供应外,其它商品取消票证供应,但商品数量较少。
1965年后,林区商品销售量大大提高,逐渐所有商品取消供应,满足了人们生活的需求。
二.讨论交流五六十年代为什么很多商品要凭票供应?三.实践体验听老一辈人讲过去买东西的故事。
四.读读背背五六十年代,商品真是少,肉蛋、手表日用品,凭票购买不自由,有钱也难花。
改革春风绿神州,大厂小厂齐开花,你会背了吗?吃、穿、住、行任你选,再也不缺啥。
二十一世纪,科技更发达,高科产品显神通,幸福千万家。
五.小结过去由于我国国力不强,经济落后,所以很多商品供不应求,人们的生活处于较低水平,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甩掉了贫穷落后的包袱,一天天富裕起来,如今中国人民正大跨步奔向小康社会。
第六课绥阳林业局教育史一. 简介1948年秋,林区职工子女到绥阳镇小学就读。
1953年兴办第一所子弟小学,设在沙洞。
有教学班4个,学生182名,教职工13名。
同年设立人事教育科,负责子弟小学教育及扫盲工作。
1957年8月单独设立教育科。
经多次合分于1972年独立。
1985年教育科定员11人。
1959年办起第一所初级中学,校址建于绥阳。
1967年在黄松建起第二所初级中学。
此间相继建立有小学教育及中学教育。
1981年8月,成立职工教育办公室,简称职教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