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乘员保护系统
大众速腾汽车乘员保护教程
乘员应正确调整座椅位置和角度,确 保安全气囊在展开时能够最大程度地 发挥作用。
在车辆进行维修或保养时,应确保安 全气囊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如有 故障或损坏,应立即进行维修或更换。
PART 05
儿童乘员保护措施
REPORTING
儿童座椅类型及功能介绍
检查座椅和安全带调节器是否损坏, 若损坏则需更换。
检查其他乘员保护系统部件
检查车门、车窗、天窗等部件是否损 坏,若损坏则需修复或更换。
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
1 2 3
气囊系统故障 若气囊警告灯亮起,使用诊断仪读取故障码,根 据故障码进行检修。常见原因包括气囊传感器故 障、线束断路或短路等。
安全带预紧器故障 若安全带预紧器无法正常工作,检查预紧器插头 及线束是否损坏,同时检查安全带是否过松或过 紧。
座椅正确调节方法
调节座椅前后位置
01
拉起座椅下方的调节杆,前后滑动座椅至合适位置后松开调节
杆,确保座椅锁定。
调节靠背角度
02
扳动座椅侧面的靠背角度调节手柄,调整靠背角度至舒适位置
后松开手柄,靠背锁定。
调节座椅高度(如配备)
03
按下座椅侧面的高度调节按钮,上下移动座椅至合适高度后松
开按钮,座椅锁定。
气囊系统
包括前排气囊、侧气囊和头部气 帘等,根据碰撞类型和严重程度 弹出相应的气囊,为乘员提供额 外的缓冲和保护。
座椅调节
在碰撞发生时,座椅会自动调节 角度和位置,以减少碰撞对乘员 的冲击。
PART 02
安全带使用与调节
REPORTING
安全带类型及功能介绍
01
02
CMVDR 294 关于正面碰撞乘员保护的设计规则
关于正面碰撞乘员保护的设计规则(1999年10月28国机管[1999]567号文发布)1 范围1.1 本设计规则适用于M1类车辆就正面碰撞时前排外侧座椅乘员保护方面的认证。
2 定义2.1 保护系统:指用来约束乘员并有助于满足第5条要求的内部安装件及装置。
2.2 保护系统的型式:指在下列主要方面没有差异的保护装置:制造工艺;尺寸;材料。
2.3 碰撞角:指垂直于壁障前表面的直线与车辆纵向行进方向线之间的夹角。
2.4 壁障表面:指壁障紧贴着胶合板的那一部分表面。
2.5 (暂缺)2.6 车型:指在下列主要方面没有差异的车辆:2.6.1 对碰撞试验结果有影响的车辆长度和宽度。
2.6.2 对碰撞试验结果有不良影响的,通过驾驶员座椅“R”点的横向平面前方的车辆部分的结构、尺寸、轮廓和材料。
2.6.3 对碰撞试验结果有影响的乘员舱外形和内部尺寸以及保护系统的型式。
2.6.4 发动机的布置(前置、后置或中置)及排列方向(横向或纵向)。
2.6.5 对碰撞试验结果有不良影响的车辆质量。
2.6.6 对碰撞试验结果有不良影响的,由制造厂提供的选装设备或装置。
2.7 乘员舱:指容纳乘员的空间,由顶盖、地板、侧围、车门、玻璃窗和前围、后围或后座椅靠背支撑板围成。
2.8 “R”点:指制造厂为每个座椅规定的,与车辆结构有关的基准点,见附件6。
2.9 “H”点:指按附件6描述的程序所确定的每个座椅的基准点。
2.10 整备质量:指处于运行状态的车辆质量,没有驾驶员、乘客和货物,但加满燃料、冷却液、润滑油,并带有随车工具和备胎(如果这些由制造厂作为标准装备提供的话)。
注;本设计规则编号为CMVDR294,与ECER94法规对应。
3 认证申请3.1 车型的认证申请应由制造厂或其正式指定的代理人提出。
3.2 申请时应附有下列文件一式两份,以及有关详细资料:3.2.1 对该车型的结构、尺寸、外形及制造材料方面的详细说明。
3.2.2 表示该车型正、侧及后视图的照片或简图及图纸,以及车辆前部结构的设计详图(可以有别于生产图纸)。
汽车安全技术要求
汽车安全技术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汽车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其安全性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确保驾驶者和乘客的生命安全,各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的汽车安全技术要求。
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小节,分别论述汽车车身结构、安全气囊系统、防抱死制动系统以及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一、汽车车身结构的技术要求1. 刚性车身结构:汽车车身结构要具备足够的刚性,以在碰撞事故中承受撞击力,减少驾驶舱的形变。
车身应采用高强度材料,并结合合理的设计,确保在碰撞事故中能够有效分散和吸收撞击力。
2. 乘员保护:车身结构应具备完善的乘员保护系统,包括前防撞区域、膝部防护、侧碰撞保护等。
车身柱和横梁应具备足够的刚度,以保护乘员在碰撞事故中的生命安全。
3. 防撞擦伤设计:汽车车身应具备防擦伤设计,避免擦撞事故对车身造成过大损害。
例如,在车身侧面设置防擦伤条,在碰撞时起到缓冲和分散力量的作用,减轻碰撞带来的损害。
二、安全气囊系统的技术要求1. 感应系统:安全气囊系统应具备高效的感应系统,能够及时感知车辆发生的碰撞事故。
采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可以准确判断撞击力量和方向,从而在最短时间内启动安全气囊,保护驾驶者和乘客。
2. 多重保护:安全气囊系统应具备多重保护功能,根据碰撞情况的不同,调整气囊的充气速度和力量。
根据碰撞部位的不同,分别启动前、侧、头部和膝部气囊,在撞击事故中提供全方位的保护。
三、防抱死制动系统的技术要求1. 制动灵敏度:防抱死制动系统应具备高灵敏度,能够及时感知车辆制动的情况,并根据实时路况进行调整。
系统应具备快速响应的能力,避免制动过度或制动不足。
2. 制动分配:防抱死制动系统应具备制动力分配功能,能够根据车辆负载情况,在不同车轮之间实现有效的制动力分配。
确保车辆在制动时的稳定性和平衡性。
四、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技术要求1. 自动紧急制动: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应具备自动紧急制动功能,能够在驾驶员无法及时反应时,自动启动制动系统,避免碰撞事故的发生。
安全气囊的作用、种类、结构及正确使用
安全气囊的功能、种类、结构及正确使用安全气囊,也称辅助乘员保护系统。
它是一种缓冲式安全气囊,当汽车受到冲击时会迅速膨胀并急剧减速,是一种被动安全装置,它可以保护车内乘员不致撞到车厢内部。
安全气囊的功能为了减少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由于巨大的惯性力所造成的对驾驶员和乘员的伤害,现代汽车在驾驶员方向盘中央普遍装有安全气囊,一些汽车在乘客座椅前面的杂物箱上端和乘客座椅上也配备了安全气囊。
当汽车发生正面碰撞事故时,安全气囊控制系统检测到冲击力超过庙宇值时,安全气囊电子控制装置立即连接充气元件中的增压电路,点燃传爆管内的点火介质,火焰引燃点火药粉和气体发生剂,致使产生大量气体,并在0.03秒的时间内将气囊充气,使气囊急剧膨胀,冲出方向盘盖罩,缓冲对驾驶员和乘员的冲击,随后又将气囊中的气体放出。
实验证明,汽车装用安全气囊后,发生正面碰撞事故对驾驶员和乘员的伤害程度将大大减小。
有些汽车不仅配备了前端安全气囊,还装有侧面安全气囊,在汽车发生侧面碰撞时,也能使侧面安全气囊充气,以减小侧向碰撞的伤害。
据统计,气囊在汽车相撞时,会使头部受伤率减少25%,面部受伤率减少80%左右。
安全气囊类型(1)根据安全气囊的数量,该套件可分为单个安全气囊系统(只装在驾驶员一侧)、双气囊系统(正、副驾驶员侧各有一个安全气囊)和多气囊系统(前排安全气囊、后排安全气囊、侧面安全气囊)。
(2)按大小可分为保护全身的安全气囊、用于保护整个上身的大气囊和用于保护面部的小面部保护气囊。
(3)按照保护对象不同可分为驾驶员碰撞安全气囊、前排乘客碰撞安全气囊、后乘客碰撞安全气囊和侧面碰撞安全气囊。
1、驾驶员碰撞安全气囊驾驶员碰撞安全气囊装在方向盘上,分美式和欧式两种。
美国安全气囊的设计假设驾驶员没有系安全带,其容积较大,为60L。
欧式气囊是假定驾驶员佩戴座椅安全带而设计的,其窖较小,约40L。
2、前排乘客碰撞安全气囊因为乘客在副驾驶位置的位置在车内不是固定的,并且前部空间很大,因此为保护其撞车时免受伤害,设计的防撞安全气囊也较大。
汽车碰撞性能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模拟碰撞试验,评估汽车在碰撞过程中的安全性能,包括车身结构、乘员保护系统以及整体碰撞后的损害情况。
通过对不同车型、不同碰撞速度和角度的试验,分析汽车在碰撞中的表现,为汽车设计、制造和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二、实验背景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安全性能已成为消费者购车时关注的重点。
汽车碰撞试验是评价汽车安全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有效评估汽车在碰撞过程中的表现,为消费者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三、实验方法1. 实验设备(1)碰撞试验台:用于模拟不同速度、角度的碰撞试验。
(2)碰撞传感器:用于测量碰撞过程中的加速度、速度等参数。
(3)假人:用于模拟碰撞过程中乘员的动态响应。
(4)数据采集系统:用于实时采集碰撞试验过程中的各项数据。
2. 实验步骤(1)选择实验车型:选取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车型进行碰撞试验。
(2)设置碰撞条件:根据实验需求,设置碰撞速度、角度等参数。
(3)安装实验设备:将碰撞试验台、传感器、假人等设备安装到实验车型上。
(4)进行碰撞试验:按照设定的碰撞条件,进行碰撞试验。
(5)数据采集与分析:在碰撞试验过程中,实时采集各项数据,并进行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碰撞速度对汽车安全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碰撞速度的增加,汽车在碰撞过程中的变形程度逐渐增大,乘员受到的冲击力也随之增大。
在高速碰撞条件下,汽车的安全性能较差。
2. 碰撞角度对汽车安全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角度的碰撞对汽车安全性能的影响存在差异。
在正面碰撞中,汽车的安全性能相对较好;而在侧面碰撞中,汽车的安全性能较差。
3. 车身结构对汽车安全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车身结构对汽车安全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具有高强度车身结构的汽车在碰撞过程中的变形程度较小,乘员受到的冲击力也相对较小。
4. 乘员保护系统对汽车安全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乘员保护系统在提高汽车安全性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安全气囊、安全带等乘员保护系统在碰撞过程中能够有效减少乘员的伤害。
2-C-NCAP乘员保护2021版测评方案-20190910-企业版
OLC:-3分
SD:-2分
击穿:-1分 结构高度:-1分
n 限值25-40g n 限值50-150 n 线性插值 n 线性插值
n 40mm*60mm单元 n 三条件
n 门槛值
n 门槛值
MPDB评价方案
结构高度:-1分
指标
1.纵梁高度
2.压溃量
3.变形云图
适用条件
纵梁前端下端高度高于 508mm;
C-NCAP乘员保护路线图(2019-2024)
乘员保护
儿童保护 加分项 电动车
评价项目
正面碰撞
FRB
ODB MPDB或PDB
侧面碰撞
鞭打 动态 静态
AE-MDB
FAR SIDE POLE 前后排
FRB/后排 MPDB或PDB/后排
安装性能
安全带提醒装置 自适应约束系统
碰撞后救援系统
SBR
• 主动预紧式安全带 • 其它系统
大腿、膝盖:
l 膝部不稳定接触,-1分 l 膝部集中载荷 ,-1分 l 气囊展开不正确,-1分;
小腿:
l 踏板向上位移量,-1分
腹部、骨盆:
l 下潜,-4分
其它:
l 座椅失效,-1分 l 安全带失效 ,-1分
脚部、脚踝:
l 脚部区域破裂,-1分 l 踏板锁止 ,-1分
后排假人罚分项
头部
l 过度前移,-1分
1400kg±10kg
• 纵向中垂面±10mm; • 前轴向后 1000mm±30mm; • 地面向上 500mm ±30mm;
轮间距
轴距
碰撞块前面至台 车重心纵向距离
1500mm±10mm 3000mm±10mm 2290mm±30mm
欧蓝德维修手册52Bb-34-67
故障码25:乘客(前)气囊模块(发火装置)系统故障2(发火装置电路断路)电路工作原理SRS-ECU 通过来自前碰撞传感器和前气囊模拟G-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判断碰撞的严重程度。
如果碰撞超过预定程度,SRS-ECU 输出点火信号。
此时,如果前气囊安全G-传感器接通,SRS 气囊将充气。
点火信号通过时钟弹簧输入到气囊模块以使气囊充气。
故障码设置条件如果乘客气囊模块(发火装置)输入端子之间电阻异常,这个故障码输出。
故障码设置的最可能原因在下表中给出。
然而,如果没有重新设置故障码,SRS 报警灯会熄灭(故障码会保留下来)。
故障排除提示乘客气囊模块(发火装置)电路断路 插接器连接不当SRS-ECU 故障向上......诊断要求专用工具:MB991502:故障诊断仪(MUT-II) MB991865:仿真电阻器MB991866:电阻器线束步骤1.检查乘客气囊模块。
(1)断开蓄电池负极端子。
(2)松开乘客气囊模块插接器C-09。
(3)将专用工具MB991865连接到MB991866上。
注意不要直接从端子的前端插入测试探针,因为可能减弱接触压力。
(4)断开乘客气囊模块插接器C-09,用探针背测方法将专用工具MB991866插入线束侧插接器中。
(5)连接蓄电池负极端子。
(6)清除故障码存储器,检查故障码。
问题:是否输出故障码25?是:转入步骤2。
否:更换乘客气囊模块(见52Ba-34页)。
然后转入步骤3。
步骤2.检查SRS-ECU 插接器C-115(端子9和10)和乘客气囊模块插接器C-09(端子1和2)之间的线束是否断路。
(1)松开乘客气囊模块插接器C-09。
(2)断开SRS-ECU 插接器C-115和乘客气囊模块插接器C-09。
注意不要直接从端子的前端插入测试探针,因为可能减弱接触压力。
(3)检查以下端子之间是否导通。
插接器C-115 与 插接器C-099 — 1 10 — 2 标准值:小于2欧姆。
问题:检查结果是否正常?是:清除故障码存储器,检查故障码。
安全带和安全气囊在碰撞中的保护作用
技术论坛Technical Talk80·May-CHINA 栏目编辑:姜曼 *****************◆文/江苏 胡友鸣 何乐新安全带和安全气囊在碰撞中的保护作用在汽车碰撞安全保护措施中,安全带和安全气囊是目前最有效的乘员约束保护装置。
单独使用安全带就可以减少42%左右的乘员死亡率,而汽车安全气囊是不需要乘员做任何动作就可以在碰撞时对乘员进行保护的被动式乘员保护系统。
许多事实和测试也说明,安全气囊的保护作用十分明显,它能够在汽车碰撞时大大减轻乘员受伤的程度,单独使用可以减少18%的死亡率,而与安全带配合使用则可减少47%的死亡率。
一、汽车安全带系统汽车座椅安全带系统是将乘员的身体约束在座椅上,在汽车发生碰撞时,防止乘员身体冲出座椅而与方向盘、仪表板等车内部件发生二次碰撞,将乘员的伤害程度降到最低的安全装置。
安全带的工作原理是:当碰撞发生时,感应装置触发安全锁止机构,安全带被锁紧,织带不能自由地从卷收器中抽出,从而将乘员约束在座椅上,使乘员的头部、胸部不至于在车体巨大的减速冲击下向前撞到方向盘、仪表板及挡风玻璃等,避免了二次碰撞的发生。
在汽车发生滚翻事故时,也可以防止乘员被抛离座椅(见图1)。
资料分析表明,安全带的使用在以下两方面效果明显:一是在碰撞事故中,不使用安全带的死亡人数是使用安全带的17倍;二是从乘员的伤害程度来看,在车速为20km/h 时,乘员不使用安全带就有发生死亡事故的危险,而在车速为95km/h时,如果使用三点式安全带,乘员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但不会死亡,也不会被抛甩出车外。
如图2所示,分别是使用安全带与不使用安全带身体各部位的受伤情况,其中使用安全带驾驶员头部的受伤率约为36.1%,而不使用安全带驾驶员头部的受伤率高达51.6%。
事实证明,在正面碰撞、追尾碰撞及翻车事故中,普通安全带就可以对乘员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1.汽车安全带系统组成汽车安全带系统一般由织带、卷收器、带扣和长度调整机构组成,为降低碰撞时乘员“潜水”现象对腹部造成的伤害,进一步提高安全带的保护作用,现代先进的安全带系统还采用了预紧器和锁紧装置。
汽车正面碰撞乘员约束系统模型建立及乘员保护分析
. 一
,
, |
/ /
^ , 一
0O .5
O 8
{
、 .
( s )
V
—、 、
—
—
—
~
一
图 2 B柱 下 端 加速 度 历 程 曲 线
艘 置餐 希冰
—目 删 q
箍霉
O
捂剞 撇蔚鹫 嚼
01 .0
6 4
0 1 .5
2 0 2
ce,s a l ,arb g a d d mmy l e tbet i a n u .Th oe to fe to e tc hin o lq t n e tit g ae — e prt ci n e fc fs a us o b i ui a d s a —n e r t d y b l e tan y t m s a ay e fe he smu ai n mo e s p o e y t s. etr sr its se i n lz d atrt i l t d li r v d b e t o
汽车正面碰撞乘员约束系统模型建立及乘员保护分析
蔡 君 乔 维 高 张 羽佳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湖北武汉 407 ) 300
【 摘要】 利用M D M 软件建立了 AY O 乘员约束系统的 模型, 整个模型包括车体、 安全带、 安全气囊和假
人 。模型经过验证后 与试验数据相 比较 符合 要求 , 并利用验证后 的模 型对座椅坐垫倾角参数 和集 成安全带 式座
J l L l’
.
t。・ :1g J ,
时 间 () s
图 4 胸部 合成加速 度时间历程 曲线
.‘ ’ , 、
1 中华酷宝使用手册-司乘人员安全
司乘人员安全安全保护系统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随着汽车速度的不断提高,汽车拥有量不断增加,交通事故非常频繁。
汽车内装有先进的乘员保护系统,可以在发生车祸时,对驾驶员和乘员进行最有效的保护。
座椅安全带是汽车内最重要的司乘人员保护装置,正确使用安全带可使司乘人员在发生事故时重伤或死亡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当发生撞车时,安全带可以防止身体与仪表板、车门等部件或其它的乘员相撞,并防止身体冲出车外。
调查表明,在事故中,使用安全带比不使用安全带受伤的可能性减少57%。
当然,座椅安全带并不能在所有情况下都保护您的安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安全带可减少您受伤的可能性,甚至能挽救您的生命。
汽车前室内顶灯上的座椅安全带信号灯起提示作用,在没使用安全带时,座椅安全带信号灯会闪亮,提醒乘员注意使用安全带。
关于安全带的具体使用情况请参阅“腰/肩安全带的正确使用”。
对于配有安全气囊保护系统的车型,安全气囊是安全带的辅助设备,在发生事故时与安全带一起对乘员进行保护。
在遇到正面剧烈碰撞时,安全气囊会膨胀起来以吸收一部分能量,起到保护驾驶员和前座乘员头部和胸部的作用。
仪表下方的安全气囊/安全带信号灯起着提示作用。
当安全系统发生故障时,安全气囊/安全带信号灯闪亮,提示您的安全系统出了问题,应尽快检查或更换。
安全气囊的具体使用情况参阅“安全气囊系统使用须知”。
在发生撞车时,正确的靠背倾斜角可以防止乘员从座椅上滑出。
另外,座椅靠背倾斜角和头部保护装置的正确调整与否也对司乘人员的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发生尾部撞车时,头枕会对乘员的头部进行有效的保护。
驾驶前相关部件的调整在进行驾驶操作之前,请一定要将汽车的相关部件调整到最佳位置,才能使驾驶操作更加安全、舒适。
驾驶前请注意如下各项检查:1 安全带上是否有装饰物品,如果有,必须去掉,否则会影响安全带的保护作用甚至造成乘员受伤。
2 坐在车内的每个人是否都已正确地系好安全带。
3 汽车外后视镜的角度是否已经调整到满足视野要求的位置。
德国大众辉腾乘员保护系统组成与检修(一)
定 的 优 化 , 使 《 争 L 触 发 行 对 制 单 元 管 理 一 个 内 部 和 心 个外 部 侧 向 囊 枷 遵 渲 传 感 器 枉侧 部 爱 全 气 弹 触 | 芷 的 同 时 部 安 生 气 囊 触 发 安 全 气囊 他 置 盘 嘲 3 7所 小 兀 至
乖最的 懦者程 ! 蔓降 低 1 《 拿 t 停 用 . 襄 前 排 员 的 酎 郫 掌 全 囊 与 洲
j 兰
设 L 蜘 自动肩 部 爱尘带 与槛啻
J 后 , 樽 俺 龟部 的 r 可
可 片 点 火 钥 匙 选 择 1 位 置 之 一 式 座 椅 雀 争 惜 带 巷 收 器 刊 带 , 限 j 、 , ( 争 气 霹 打 开 / 蓑 】 X } j . 宜 ,# 芏 I l l 另 方 而 ,后 排 们 删 部 鸯 尘 有 在侧向 碰I 堙博 感
由 宣 争 气 囊 挂 制 单 触 键 个 I 部 一 J 9 和 两 个外 s 圳 速 度 传 感 器 砖 纵 山 碓 撞 _ 剐 与 严 甫 程 度 . 后将 过 些 f 奘 然 寿自 传 琏 始 安 全 气 爨 控 制 虻 ‘ 争 妊
肩 盖 颦 与矗 全 囊 折 叠 方 式 进 行 丁
住怀摊 配备 I 2竹 鹰 愤 的 车 辆 自础 扁 安 垒 精确 俾 了 最 理 想 的 嵌 蛀 础 意 咪 苛 在 碰 摘 时 . 安 全 俊 带湎 i B枉紧 蜻地绑 住乘 员向 膀 。 寸
L 靠 制 单 元 的 触 发 恺 部 鹰 生 带 的 安 生 惜 系 统 建 种 附
口 。肇基 ・ 爨焘
辉 脖配 备4 不同的 全 气羹 . 个
所 有 葑争 气 囊 由 篑 生 气 囊 控 制 单 元 触发 .俊控制 通 过 犁 期 碰 撞 传 瘫 感 器 来 记 最 事 战 的 严 雷 程 度 . 从 而 蛙 免 住 小 事 故 中 必 要 的 触 发 鸯 生 气鞋 。他于 前照灯 点承件上 的传 硝 器 将 碰 撞 的 类 型 与 严 重 程 度 提 供 给 控 制 单 元 晰 ¨ , 杓 的 《 争 气 囊 奎 所 “ 能 以 免 在 气 睡 被 ¨ 开 时 造 成 人 降 脯 受 伤 降 能 桃 是 指 对 雀 垒 t 竹 囊 争 t 精
安全气囊与乘员保护系统
(1)锁式安全带收紧器。 (2)肩式安全带收紧器和冲击式安全带收紧器相结合。 (3)机械式安全带收紧器。 (4)安全带拉力限制器
(4)安全带拉力限制器 作用:避免安全带收紧器工作时因拉力过大导致年长乘员腿、脚损伤和肋骨骨折。
力量限定 4,0 kN
加速度 [g]
有力量限制器
达到触发条件
几乎同时
产生电流
气体发生器
产生气体
化学反应
启动安全气囊
挤压
排气
排气孔
加速度传感器
电子判断装置
前安全气囊的动作过程
安全气囊动作过程(1)
碰撞后 SRS 经历的 的动作 时间 状态 0 ms 遭受碰撞 10ms 点火引爆 开始充气
安全气囊的作用 当汽车遭受冲撞导致车速急剧变化时,安全气囊迅速膨胀,承受并缓冲驾驶员或乘员头部与身体上部和膝盖部位的惯性力,减轻人体遭受伤害的程度。
汽车碰撞的种类
侧面碰撞
车顶稳固性
车车碰撞
偏移碰撞
撞柱碰撞
车车碰撞
前部碰撞
尾部碰撞
研究表明: 1、在汽车碰撞事故中,正面碰撞致死率是最高的; 2、侧面碰撞的致死率仅次于正面碰撞,而致伤率位居第一位
安全气囊与乘员保护系统
本章的主要内容
安全带和安全带收紧器 前安全气囊 侧安全气囊 安全气囊系统的组成部件 汽车翻滚保护系统 乘员分类和儿童座椅自动识别 乘员保护系统展望பைடு நூலகம்
汽车的安全性通过主动和被动安全系统来实现。 主动安全系统通过措施和技术设备来避免事故的发生。 被动安全系统指通过车内相关设施来减轻由于车祸对乘员和其他人员造成的不良后果。
可信度传感器 Plausibility sensor The plausibility sensor is a one-axis acceleration sensor and is integrated in the airbag control unit. The sensor is used to generate a separate crash plausibility signal. By means of its signals the airbag control unit can verify the triggering decision. The sensor can be used in configurations without any upfront sensors.
FMVSS_208_乘员碰撞保护(中文版)
满足 S4.1.2.1,S4.1.2.2 和 S4.1.2.3 的要求,如果汽车制造商认为,在进行相应的考虑时, 不需要确认某车辆不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则不应该被认为不符合本标准。
中 S4.1.3.3.2 在满足 S4.1.3.4 和 S4.1.5 的条件下,按照 S4.1.3.3.1,符合 S4.1.2.1 规定的乘用车
(3) 根据 S4.1.3.1.2 要求的车将不会被计算在内。
(d) 为了满足 S4.1.3.3.2 的要求,如果以下条件符合,乘用车应被计算在内:
(1) 在 1985 年 9 月 1 日到 1988 年 9 月 1 日间生产,
汽 S4.1.3.1 车 在 1986 年 9 月 1 号到 1987 年 9 月 1 号生产的乘用车。 技 S4.1.3.1.1
按照 S4.1.3.1.2 和 S4.1.3.4 的要求,每一辆生产于 1986 年 9 月 1 号到 1987 年 9 月 1
术 号的乘用车,将遵守 S4.1.2.1、S4.1.2.2 和 S4.1.2.3 的要求。如果汽车制造商规定,在进
数量将不超过以下数量的 40%:
国 (a) 由每个制造商在 1985 年 9 月 1 号到 1988 年 9 月 1 号生产的乘用车年平均产值。 汽 (b) 根据 S4.1.3.3.1 指定的时间内,生产的乘用车的年平均值。
车 S4.1.3.3.3 当计算 S4.1.3.3.2(a)年均产量或 S4.1.3.3.2(b)中的年产量时,制造商可以将不满足
(1) 在 1985 年 9 月 1 号到在 1986 年 9 月 1 号内制造,并且
心
(2) 满足 S4.1.2.1 的要求,
(c) 为了符合 S4.1.3.2.2,如果乘用车满足以下要求,将被计算在内:
汽车事件数据记录系统说明书
ICS43.040.10T3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XXXXX—XXXX汽车事件数据记录系统Event data recorder system(报批稿)(完成日期:2020.1.16)XXXX-XX-XX发XXXX-XX-XX实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目 次前言 (I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技术要求 (4)5试验方法和要求 (16)6外观和标识 (18)7车辆型式的扩展 (19)8说明书 (19)9标准实施 (20)附录A(规范性附录)数据元素格式 (21)附录B(规范性附录)数据元素排列 (25)附录C(规范性附录)delta-V曲线符合性判定 (38)附录D(规范性附录)台架试验冲击波形 (40)前 言本标准为全文强制。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并归口。
汽车事件数据记录系统1范围类车辆的汽车事件数据记录系统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要求、外观本标准规定了M1和标识、车辆型式的扩展和说明书。
类车辆。
其他车辆可参考执行。
本标准适用于安装了汽车事件数据记录系统的M1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1551-2014汽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GB14166机动车乘员用安全带、约束系统、儿童约束系统和ISOFIX儿童约束系统GB20071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GB/T20913乘用车正面偏置碰撞的乘员保护GB/T30038道路车辆电气电子设备防护等级(IP代码)GB/T34589-2017道路车辆诊断连接器ISO14229-1:2020道路车辆统一的诊断服务第1部分:应用层(Road vehicles--Unified diagnostic services(UDS)--Part1:Application Layer)ISO14230-1道路车辆基于关键词协议的诊断通信第1部分:物理层(Road vehicles--Diagnostic communication over K-Line(DoK-Line)--Part1:Physical layer)ISO14230-2道路车辆诊断系统基于K线的诊断通讯第2部分:数据链路层(Road vehicles--Diagnostic communication over K-Line(DoK-Line)--Part2:Data link layer)ISO14230-3:1999道路车辆诊断系统关键词协议2000第3部分:应用层(Road vehicles--Diagnostic systems--Keyword Protocol2000--Part3:Application layer)ISO15765-2:2016道路车辆基于控制器局域网络诊断(CAN)的诊断通信第2部分:网络层服务(Road vehicles--Diagnostic communication over Controller Area Network(DoCAN)--Part 2:Transport protocol and network layer services)3术语和定义GB1416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汽车碰撞安全中乘员保护系统设计与优化研究
汽车碰撞安全中乘员保护系统设计与优化研究随着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乘坐汽车出行。
然而,道路交通事故仍然是导致严重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汽车碰撞安全成为了汽车工程中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乘员保护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是提高汽车碰撞安全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了有效保护乘员在碰撞事故中的安全,乘员保护系统需要经过深入的研究和设计。
首先,乘员保护系统需要具备良好的结构强度和刚度,以承受碰撞过程中的巨大冲击力。
这个过程中,车身框架的设计和材料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采用高强度钢材料或者轻质复合材料可以提高整车的结构强度和刚度,从而减少乘员在碰撞中受到的冲击力。
此外,对于乘员保护系统的设计应在碰撞事故发生时尽可能将冲击力传递到车辆刚性结构上,从而减少乘员所承受的冲击力。
其次,安全气囊是汽车乘员保护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安全气囊是一种被动安全装置,能够在碰撞事故发生时迅速展开以减少乘员的冲击力和保护身体的部位免受伤害。
为了确保安全气囊的正常运作,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触发力的准确感知和快速控制。
此外,多余气囊的部署也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根据乘员的体型和身体位置,确定最佳的气囊部署策略,可以提供最佳的保护效果,并最大程度减轻碰撞事故对乘员的伤害。
另外,座椅设计也是乘员保护系统中的重要一环。
座椅应设计为能够吸收和分散碰撞能量的结构,以减少乘员受到的冲击力。
座椅应具备良好的侧向支撑性能,能够减少侧撞事故对乘员的伤害。
此外,座椅的头枕、腰靠等部分的设计需要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以保证乘员在碰撞过程中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最后,乘员保护系统的优化研究也是提高汽车碰撞安全性的关键因素。
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的方法,可以对乘员保护系统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例如,通过在车辆结构中添加变形可控部件,可以实现碰撞事故前后车辆的变形和能量吸收,从而减轻乘员所受到的冲击力。
此外,利用先进的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可以对乘员保护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大众汽车乘员保护系统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汽车安全气囊的功能和正确操作的方法;(2)熟悉汽车乘员保护的组成、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和工作原理;(3)了解汽车乘员保护的工作原理;(4)了解汽车乘员保护常见故障分析方法。
能力目标(1) 掌握维修手册的使用方法;(2) 学会汽车安全气囊常见故障诊断和排除方法。
10.1概述1.汽车安全与乘员保护系统汽车的安全性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做“主动安全性”,又称“积极安全性”。
主动就是防范于未然,重点是将车轮悬架、制动和转向的性能达到最好的程度,尽量提高汽车行驶的稳定性、舒服性和安全性,减少行车时所产生的偏差。
例如安装防抱死制动装置ABS的目的是防止制动时发生车轮抱死而发生的方向失控和甩尾现象;安装驱动防滑装置ASR则是防止汽车产生侧滑,而采用转向动力辅助装置则可以减轻驾驶者的疲劳程度等等。
另一类叫做“被动安全性”,又称“消极安全性”。
一旦事故发生时,被动安全装置用以保护内部乘员及外部人员的安全。
安全带和安全气囊属于汽车乘员“被动安全性保护装置”。
其中安全带在被动保护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而安全气囊起辅助作用,属于“辅助约束系统”(Supplemental Restraint System),即SRS。
安全气囊的作用是弥补佩带安全带不能彻底保护汽车乘员头部、脸部和胸部的不足。
乘员保护系统是汽车被动安全的一部分,它主要有安全气囊和安全带二者共同作用,当汽车遭受一定碰撞力后,系统会点燃引爆材料引发化学反应,隐藏在车内的安全气囊就在瞬间充气弹出,在乘员身体与车内零部件碰撞之前及时到位,在人体接触到安全气囊时,安全气囊通过气囊背面气孔排气,减轻身体所受冲击力,达到减轻乘员伤害的效果。
研究表明,驾驶室内未采用任何保护措施的汽车,在高速行使撞击障碍物时,对乘员(特别是驾驶人)的伤害巨大。
安装有安全气囊的汽车在撞击障碍物时,通过充气后展开的气囊,对驾驶人和乘员的头部、胸部及腰部起到保护作用,将大大地减轻驾驶人和乘员的受伤害程度。
美国一研究所分析了1985~1993年美国7000起汽车交通事故中发现,装有安全气囊的汽车遇到前部撞击时,驾驶人的死亡率中,大排量汽车降低了30%,中、小排量汽车降低了11%、14%。
2.安全气囊简史安全气囊的使用已有近30年的历史,它对减少撞车伤亡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早发展安全气囊系统的国家是美国。
1953年8月,John W.Hetrick首次提出了“汽车用安全气囊防护装置”,并获得了题为“汽车缓冲安全装置(Safety Cushion Assembly For Automotive Vehicles)”的美国专利。
但由于当时技术水平及人们观念的限制,未被广泛接受或认可,当时的美国人更倾向于安装安全带。
与此同时,航空公司着眼于保证飞机和宇宙飞船等碰撞事故中乘员的安全,对SRS气囊系统较为重视,并进行了一些试验。
其中,在DC—7型客机上的试验结果十分令人振奋,当以接近260km/h的速度进行碰撞试验时,装备SRS气囊系统的模拟人都完好无损,而未装SRS气囊系统的模拟人都被毁坏。
随后,本田(HONDA)、福特(Ford)与通用(General)等汽车公司开始组织力量,改进研制和完善SRS气囊系统。
上世纪70年代,通用、福特,奔驰、丰田等汽车公司以及美国MONTON公司、TRW公司、德国TEMIC公司、ICT研究院、日本DAICEL公司、瑞典AUTOLIV公司等均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研究与发展安全气囊。
这些综合力量使安全气囊的研究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1973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开始出售可供顾客选配的汽车气囊系统。
1984年,NHTSA在著名的“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FMVSS(Federal Motor Vehicle Safety Standard) 208条《乘员碰撞保护》中增加了安装气囊的要求,这为安全气囊的发展和使用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法则及指导方向。
1993年前后,美国政府立法规定从1995年9月1日以后制造的汽车前排座前均应装备安全气囊。
另外,还要求1998年以后的新汽车都装备驾驶人和乘客用的安全气囊。
表10-1给出了安全气囊发展史上的典型事件。
表10-110.2 乘员保护系统组成乘员保护系统由安全气囊控制单元J234、传感器(前部碰撞传感G283、侧面碰撞传感器G179\G180)、执行器(驾驶员侧安全气囊引爆器N95/N250、副驾驶员侧安全气囊引爆器N131/N132、前部侧面安全气囊引爆器N199/N200、前部安全带拉紧N153/N154、蓄电池切断引爆装置N253),驾驶员侧安全带开关E24和安全带警告指示灯K19等组成,如图10-1所示。
安装位置如图10-2所示。
图10-1 乘员保护系统组成图10-2 乘员保护系统组件安装位置1.安全气囊控制单元安全气囊控制单元J234 以及内置的电子系统用于识别汽车是否发生事故。
J234 固定于车身中央通道,如图10-2所示。
为了能同其他控制单元进行信息交流,安全气囊控制单元与驱动系统CAN 数据总线相连。
安全气囊控制单元J234 任务:1) 碰撞识别(正面、侧面、尾部);2) 分析所有输入信号;3) 按设计要求触发安全带张紧器、安全气囊,并切断蓄电池;4) 持续监视整个安全气囊系统;5) 在规定时间段内(大约150ms)通过电容器单独供应电能,确保系统正常工作;6) 通过故障警告灯显示故障;7) 存储系统故障和碰撞信号;8) 通过驱动系统CAN 数据总线或独立的碰撞输出端(普通导线)将碰撞事件通知其他系统组件;9) 激活安全带警告。
2. 安全带警告与安全带扣开关大众汽车车型具有驾驶员安全带警告功能。
一旦打开点火开关,安全气囊控制单元对驾驶员侧安全带开关E24的信息进行检查。
根据阻值的变化来确定驾驶员是否系上安全带。
如果驾驶员未系安全带,集成在组合仪表内的安全带警告灯K19即亮起以示警告。
若行驶速度超过5km/h,除了视觉警告之外,还发出声音警告,如图10-3所示。
图10-3 安全带与安全带扣警示灯为实施“安全带警告”功能,安全气囊控制单元必须要知道驾驶员是否系上安全带的信息。
位于安全带锁扣内的安全带开关E24 是一种机械操作开关。
控制单元通过测量电阻即可识别安全带是否系上,如图10-4所示。
图10-4 安全带扣开关图10-5 安全带扣开关原理图3.碰撞传感器乘员保护系统的碰撞传感器包含控制单元内的碰撞传感器、前部碰撞传感器和侧面碰撞传感器。
1)控制单元内的碰撞传感器和前部碰撞传感器按照用途的不同,碰撞传感器分为触发碰撞传感器和防护碰撞传感器。
触发碰撞传感器称为碰撞强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碰撞时的加速度变化,并将碰撞信号传给安全气囊控制单元,作为气囊控制单元的触发信号;防护碰撞传感器称为安全碰撞传感器,它与触发碰撞传感器串联,用于防止气囊误爆。
碰撞强度传感器为前部碰撞传感器G283,它一般安装在发动机舱内的防撞梁上,如图10-所示,它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的不同而传递不同的信号;防护碰撞传感器安装在安全气囊控制单元内,它用于可靠性的确认,如图10-6所示。
图10-6 前部碰撞传感器图10-7 控制单元内的碰撞传感器及工作原理图控制单元内的碰撞传感器和前部碰撞传感器结构相同,采用了新型的碰撞传感器,它取代了传统的机械式安全传感器。
该传感器也称为微型机械加速度传感器,它既能接收车辆纵轴(X 轴)的减速信号,又能接收车辆横轴(Y 轴)的减速信号。
微型机械加速度传感器原理与电容传感器相似。
如图10-7所示, 在加速度力的影响下( 惯性),固定电容片固定不动,可动电容片由于惯性会向相对方向移动,中间电极的距离发生变化,各自的电容也会相应减少或扩大。
这种差值的形成正是加速度变化的测算值。
评价电子元件将信息转化成数字信号并向控制单元传递。
2)侧面碰撞传感器侧面碰撞传感器G179 和G180安装在两侧车门上,如图10-8所示。
侧面碰撞时由于变形会在车门内部短时间产生压力的增加。
这个高压被传感器感知,压力的变化转换成电流的变化,并被输送给控制单元。
图10-8 压力传感器4.执行器驾驶员和副驾驶员侧安装了两级释放的前部安全气囊。
安全气囊控制单元根据碰撞的激烈程度和类型确定两级引爆之前的时间间隔(大约5ms和30ms)。
通过延迟引爆推进剂,在发生事故时可以减少作用在驾驶员和副驾驶员身上的负载,最大限度保护驾乘人员,见图10-9。
图10-9 安全气囊引爆顺序1)驾驶员侧安全气囊引爆器Ⅰ N95/ 引爆器Ⅱ N250驾驶员侧安全气囊的气体发生器利用两个烟火式推进剂先后进行工作。
引爆器Ⅰ由安全气囊控制单元J234 电子点火触发。
引爆器火焰冲破容器外壳并点燃其中的引爆材料。
当在引爆材料燃烧时产生的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火焰冲破容器,通过带孔的管道进入推进剂Ⅰ的燃烧室。
随后推进剂Ⅰ被引爆并燃烧,产生的气体摧毁密封薄膜,经过滤后从流出口充入气囊。
在规定的时间内,安全气囊控制器触发引爆器Ⅱ,该引爆器直接引爆推进剂Ⅱ。
产生的气体通过升起的盖子进入推进剂Ⅰ的燃烧室,然后经过滤器充入气囊,如图10-10所示。
图10-10 驾驶员侧安全气囊二级引爆器2)副驾驶员侧安全气囊引爆器Ⅰ N131/ 引爆器Ⅱ N132图10-11 副驾驶员安全气囊引爆装置副驾驶员侧安全气囊采用了混合型气体技术原理。
气体发生器包含两个爆炸式推进装置和一个压缩气瓶。
气囊控制单元点燃第一个爆炸式推进装置,产生的压力使活塞加速,打开压缩气瓶,逸出的气体瞬间充填气囊。
第二个爆炸式推进装置向气囊中提供额外的气体。
压缩气瓶内冷气体压力大约为25000kPa,是由98% 的氩和2%的氦组成的混合气体,如图10-11、图10-12所示。
图10-12 副驾驶员处二级气囊引爆过程3)侧面安全气囊引爆器N199、引爆器N200侧面碰撞传感器侧面安全气囊使用带气袋的安全气囊模块,它们即可保护身体,也可保护头部的安全,如图10-13所示。
图10-13 侧面安全气囊在侧面碰撞时,安全气囊控制单元J234 将电流送至侧面安全气囊的相应引爆器。
随后引爆器引爆材料,引爆材料再点燃推进剂。
产生的气体经金属过滤器过滤、冷却、膨胀并充填安全气囊,如图10-14所示。
图10-14 侧面安全气囊工作过程4)安全带拉紧引爆器N153/N154在正、副驾驶员处采用了安全带张紧器,该安全带张紧器被称为带状张紧器。
燃爆预紧式安全带是当今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安全带。
当汽车受到碰撞时,预紧装置受到激发后,使卷缩器的芯轴反向转动,将安全带迅速回卷一定位置,起到预紧的作用,防止乘客身体前倾与方向盘、仪表板和玻璃窗发生碰撞。
图10-15 安全带张紧器带状张紧器结构如图10-15所示,金属带绕卷在安全带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