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教案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教案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教案教案: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一、教学目标:1.了解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掌握常见的区域地理环境类型及其特点。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调整。
二、教学内容:1.区域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分类;2.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的人类活动;3.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调整。
三、教学重点:1.区域地理环境的分类及其特点。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探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掌握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调整方法。
五、教学准备:地图、图片、实物模型、教学PPT。
六、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5分钟)1.引入话题: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请你们回答几个问题:你们所在的地理环境是怎样的?你们所从事的人类活动是否与地理环境有关?(学生回答)2.通过讨论引出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Step 2:区域地理环境的分类(20分钟)1.介绍区域地理环境的概念: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上除人类活动影响外的自然条件。
2.让学生观察并解释不同地理环境的特点,如山地、平原、湖泊、河流、沿海等,并展示相应的图片和实物模型。
3.总结不同地理环境的分类,并通过地图标出相应的地理环境类型。
Step 3: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人类活动(20分钟)1.通过展示图片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中常见的人类活动,如农业、工业、渔业、旅游等。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这些地理环境中会出现相应的人类活动?(因为不同地理环境提供了不同的资源和条件,适合不同的人类活动。
)Step 4: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0分钟)1.通过展示图片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系统破坏等。
2.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地质环境、气候环境、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
)Step 5: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调整(20分钟)1.介绍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调整方法,如环保措施、资源管理、生态保护等。
区域地理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地理教案
区域地理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地理教案第一章: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1.1 陆地的分布和特征解释陆地的定义和分布情况探讨陆地的不同类型和特征分析陆地的形成和变化1.2 海洋的分布和特征解释海洋的定义和分布情况探讨海洋的不同类型和特征分析海洋的形成和变化第二章:大陆和岛屿2.1 大陆的概念和特征解释大陆的定义和特征探讨大陆的形成和变化分析世界上的主要大陆2.2 岛屿的定义和分类解释岛屿的定义和分类探讨岛屿的形成和变化分析世界上的主要岛屿第三章:海岸和内陆地形3.1 海岸的概念和特征解释海岸的定义和特征探讨海岸的形成和变化分析世界上的主要海岸类型3.2 内陆地形的概念和特征解释内陆地形的定义和特征探讨内陆地形的形成和变化分析世界上的主要内陆地形类型第四章:河流和湖泊4.1 河流的概念和特征解释河流的定义和特征探讨河流的形成和变化分析世界上的主要河流4.2 湖泊的定义和分类解释湖泊的定义和分类探讨湖泊的形成和变化分析世界上的主要湖泊第五章:气候和环境5.1 气候对陆地和海洋的影响解释气候对陆地和海洋的影响探讨不同气候类型对陆地和海洋的特征分析气候变化对陆地和海洋的影响5.2 人类活动对陆地和海洋的影响解释人类活动对陆地和海洋的影响探讨不同人类活动对陆地和海洋的特征分析人类活动对陆地和海洋的影响和解决方案第六章:世界地理分区6.1 亚洲地理特征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和分区探讨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和资源分析亚洲的人文地理特征,包括人口、城市和经济发展6.2 欧洲地理特征描述欧洲的地理位置和分区探讨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和资源分析欧洲的人文地理特征,包括人口、城市和经济发展第七章: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7.1 非洲地理特征描述非洲的地理位置和分区探讨非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和资源分析非洲的人文地理特征,包括人口、城市和经济发展7.2 北美洲地理特征描述北美洲的地理位置和分区探讨北美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和资源分析北美洲的人文地理特征,包括人口、城市和经济发展7.3 大洋洲地理特征描述大洋洲的地理位置和分区探讨大洋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和资源分析大洋洲的人文地理特征,包括人口、城市和经济发展第八章:南美洲和南极洲8.1 南美洲地理特征描述南美洲的地理位置和分区探讨南美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和资源分析南美洲的人文地理特征,包括人口、城市和经济发展8.2 南极洲地理特征描述南极洲的地理位置和分区探讨南极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和资源分析南极洲的特殊环境和保护意义第九章:海洋生态系统9.1 海洋生态系统的概述解释海洋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征探讨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功能分析不同海洋生态系统的类型和分布9.2 海洋生物多样性和保护探讨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威胁因素分析海洋保护区的建立和保护措施讨论可持续海洋资源管理和保护的策略第十章:全球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10.1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解释全球气候变化的定义和原因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陆地和海洋的影响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和适应策略10.2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解释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原则探讨可持续发展对陆地和海洋管理的重要性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案例和挑战第十一章:世界自然资源11.1 自然资源的分类和分布解释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探讨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分析世界主要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11.2 重要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讨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的重要性和管理策略分析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资源管理、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问题探讨可持续资源管理的原则和方法第十二章:人口、城市与交通12.1 人口增长与分布解释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探讨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变化趋势分析人口增长对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12.2 城市化与城市规划讨论城市化的定义、进程和影响探讨城市规划的目标、原则和方法分析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策略12.3 交通系统与布局解释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和功能探讨不同交通方式的特点和布局原则分析交通系统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和规划策略第十三章:经济发展与区域差异13.1 经济发展理论概述解释经济发展理论的演变和主要观点探讨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等的关系分析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影响13.2 世界经济发展与区域差异讨论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和表现探讨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政策调整等的关系分析减少区域差异和促进均衡发展的策略13.3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解释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的概念和内涵探讨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关系分析绿色经济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和挑战第十四章:国际政治与区域合作14.1 国际政治格局与体系解释国际政治格局的概念和演变探讨世界主要政治力量和地缘政治关系分析国际政治格局对全球和区域发展的影响14.2 区域合作的概念与类型解释区域合作的目的、原则和类型探讨世界主要区域合作组织和合作机制分析区域合作对成员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14.3 我国参与区域合作的战略与策略讨论我国参与区域合作的历史和现状探讨我国参与区域合作的目标、原则和策略分析我国参与区域合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第十五章:全球化与未来挑战15.1 全球化进程与影响解释全球化的概念、进程和主要表现探讨全球化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分析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15.2 应对全球挑战的策略与行动讨论应对气候变化、资源短缺、人口老龄化等全球挑战的策略和行动探讨全球治理、国际合作、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重要性和作用分析各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角色和责任15.3 展望未来:可持续发展与人类命运分析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探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制定和实现路径展望人类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区域地理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地理教案,包括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大陆和岛屿、海岸和内陆地形、河流和湖泊、气候和环境、世界地理分区、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南美洲和南极洲、海洋生态系统、全球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世界自然资源、人口、城市与交通、经济发展与区域差异、国际政治与区域合作、全球化与未来挑战等十五个章节。
地理区域教案初中
地理区域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2. 使学生掌握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植被类型和农业生产情况。
3. 培养学生对南方地区的认知兴趣,提高地理素养。
教学重点:1. 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植被类型和农业生产情况。
教学难点:1. 南方地区的地形区和气候特点。
2. 南方地区的植被类型和农业生产情况。
教学准备:1. 南方地区的地图、图片等教学素材。
2.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南方地区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南方地区。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南方地区吗?南方地区包括哪些省份?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根据教材,自主学习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2. 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讲解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结合地图进行讲解。
2. 讲解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如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等。
3. 讲解南方地区的植被类型,如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等。
4. 讲解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如水稻种植、茶叶生产等。
四、案例分析1. 分析南方地区的典型地形区,如云贵高原、东南丘陵等。
2. 分析南方地区的典型植被和农业生产实例。
五、课堂小结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记忆。
2. 教师点评并补充总结。
六、课后作业1. 绘制南方地区的地形分布图。
2. 调查家乡的农业生产情况,了解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地图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气候特点、植被类型和农业生产情况。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南方地区地形区的讲解和植被类型的介绍,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解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直观教学,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高一区域地理教案5篇
高一区域地理教案5篇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
那么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高一区域地理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高一区域地理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大西南的范围、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
2、理解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理解大西南发展交通的主要影响因素。
3、能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大西南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的紧迫性,发展交通运输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并由此会分析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的关系。
4、培养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大西南发展交通运输的紧迫性和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交通运输是流通领域中的主要物质生产部门,以及支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必须先行一步,以适应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
交通运输对于沟通各地区联系、保障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如大西南地区是我国腹地广阔、资源密集、发展潜力的地区,而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交通不畅是诸多因素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一、区位条件1、相对位置大西南地区包括川、滇、黔、桂、藏三省两区一市。
2、经济地理位置⑴属于我国边疆区,与越南、老挝、缅甸、尼泊尔、印度等国相邻,毗邻国家经济比较落后。
⑵为我国内陆腹地,远离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开发程度低;⑶为我国战略大后方,具有国际区位优势;⑷从发展来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该区将面临新的发展契机。
⑸三峡工程的建设、重庆直辖市的成立使得本区区位优势明显增加。
二、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1、自然条件:⑴地跨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地势起伏大。
初中地理区域地理总结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地理区域地理总结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初中地理》教学目标:1. 理解区域地理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 通过对各地区地理特征的总结,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3.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区域地理的特点和规律2. 各地区地理特征的总结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各地区地理特征,如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等。
2. 提问:我国地理位置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各地区地理特征之间有什么联系?二、区域地理的特点和规律(10分钟)1. 讲解区域地理的特点:地域性、差异性、联系性。
2. 分析区域地理的规律: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
三、各地区地理特征的总结(10分钟)1. 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地形平坦,农业以种植业为主。
2. 南方地区:气候温暖,地形多样,农业以水稻种植业为主。
3.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地形高原,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4. 青藏地区:气候高寒,地形高原,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四、地理实践能力培养(10分钟)1. 提问:请举例说明各地区地理特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3. 教师总结:地理环境对人们生活有着重要影响,我们要学会适应和利用地理环境。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2.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鼓励和指导。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区域地理的特点和规律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各地区地理特征的掌握情况。
3. 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区域地理手写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区域地理手写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特点。
2.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观察判断和主动研究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教学内容:1.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特点。
2. 地理区域与地理界线的概念及意义。
3. 我国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综合原因。
教学重点:1.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特点。
2. 地理区域与地理界线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难点:1.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特点。
2. 地理区域与地理界线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方法:1. 读图察看:通过观察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观点。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观察判断能力。
3. 学生活动:通过小组讨论、举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研究能力。
4. 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进行课后研究,深入了解我国地理区域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5分钟)1. 让学生举例说出我国都有哪些种类不同的地理地区?2. 邮政编码的六位数分别表示什么?3. 我国四大地理地区区分的依据是什么?二、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特点。
2. 讲解地理区域与地理界线的概念及意义。
3. 讲解我国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综合原因。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四大地理区域的特点。
2. 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以我国南方地区为例,分析其地理特点及生产生活习惯。
2. 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谈谈对地理区域划分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分布图,并标注各地理区域的特点。
2. 写一篇关于我国地理区域划分的短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了解了地理区域划分的意义。
课后作业的设置,旨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物理区域地理教案全套
高中物理区域地理教案全套课题:地球物理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各项物理性质;2. 掌握地球物理概念的基本原理;3. 能够运用地球物理概念解释地球上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 地球的地磁场;3. 地球内部的构造。
教学难点:1. 地磁场的形成原理;2. 地球内部的不同结构对地球外部现象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科书、教学PPT等教学资料;2. 实验器材:磁场实验装置、地质样本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一个视频或图片展示,引入地球物理概念,让学生感受地球上的各种物理现象。
二、概念讲解: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通过讲解地球的自转导致白昼和黑夜的变化,以及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导致季节变化等概念,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
2. 地球的地磁场:讲解地球的地磁场形成原理及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地磁场对地球生物、物质的影响。
3. 地球内部的构造:介绍地球内部的不同结构及特点,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及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的影响。
三、实验操作:1. 利用磁场实验装置展示地球地磁场的实验,让学生了解地球地磁场的基本特点。
2. 展示地质样本,让学生通过观察不同地质样本,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及特点。
四、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物理概念对地球生态、气象等方面的影响,并展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
五、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地球物理概念及其作用;2. 完成一份关于地球物理概念的小组报告。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的物理性质及其对地球上各种生态、气象现象的影响,提高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
下节课将继续深入探讨地球物理概念,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探索地球的奥秘。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教案【篇一:区域地理世界地理部分教案】区域地理世界地理部分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比较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使学生了解山地、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异同特征并能用等高线图上表示它们的形态。
2、通过对五种基本地形特征的学习,掌握描述地形特征的方法。
3、了解世界陆地两大著名的山系的分布4、掌握海底地形的基本特征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五种基本地形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2、通过组织学生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
3、通过读图和画等高线图,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运用图片、彩图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认识自然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关注当地的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及描述地形特征的方法难点:判读五种基本地形的等高线图【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比较教学法、读图提问法、作图法【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前一节的学习,我们清楚了地球表面分布着陆地和海洋,那陆地表面和海底表面形态又是怎样的呢?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决这些疑惑。
2、讲授新课:【板书】第二节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板书】一、陆地地形1、五种基本的地形形态特征【板图】教师一边展示五种地形的图片一边地逐一把五种基本地形用素描手法画在黑板上,学生通过观察总结特征。
【总结】教师把五种地形的基本特征进行总结归纳【板书】1.山地海拔较高,高于500米起伏大,坡度陡峻2.丘陵海拔较低,低于500米坡度和缓3.高原海拔较高,高于500米地面坦荡,边缘陡峭4.平原海拔较低,低于200米地面平坦5.盆地中间低,四周高四周被山岭环绕(讲解完毕,板图画好)【作图】教师示范山地的等高线图,其余的由学生在黑板上画出。
【提问】我们在分析地形时要从那几个方面入手?【总结】 1.海拔、地势起伏2.地形的种类和分布【承转】陆地地形多种多样,海底地形怎样呢?【板书】二、海底地形【讲解时边讲边板书】讲解大陆架概念,作用及富含的资源,大陆坡、洋盆、海沟、海岭等的形态。
中国区域地理南方地区的地理教案设计
中国区域地理南方地区的地理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地理特征。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2.教学难点:南方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南方地区的地理环境有什么印象?2.新课内容(1)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①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夏季炎热,冬季温暖。
②地形:山地、丘陵、平原、盆地交错分布,地势起伏较大。
③河流:珠江、长江、闽江等,水资源丰富。
(2)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①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石漠化、环境污染等。
②解决措施: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加强环保执法等。
(3)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①农业:水稻、茶叶、柑橘、热带作物等。
②工业:轻重工业结合,以轻工业为主,如纺织、食品等。
③旅游业:发展旅游,促进经济多元化。
(4)南方地区的人民生活①衣、食、住、行:介绍南方地区的民俗风情,如服饰、美食、建筑、交通等。
②教育、医疗、文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
3.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每组针对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2)分享交流:每组代表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南方地区的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有哪些影响?5.作业布置(1)绘制南方地区地形分布图。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分析案例,让学生了解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但在课堂活动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鼓励。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1.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1)教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很好,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夏季炎热,冬季温暖,这就导致了这里的植被类型非常丰富。
高中物理区域地理教案
高中物理区域地理教案
课时:2课时
教材:高中物理教材
教学目标:
1. 了解区域地理与物理的关系,掌握相关基本概念;
2. 能够应用物理知识解释和分析地理现象;
3. 培养学生对于跨学科知识的探索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
1. 区域地理与物理的关系;
2. 气候变化对于地球物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15分钟)
1. 引入话题,介绍区域地理与物理的关系;
2. 提出问题:地理现象中有哪些与物理相关的因素?
二、理论学习(30分钟)
1. 教师讲解区域地理与物理的关系,听取学生观点;
2. 分析气候变化对地球物理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
三、分组讨论(25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气候变化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2.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四、实践应用(30分钟)
1. 学生完成小组任务,选择一个地理现象,应用物理知识进行解释和分析;
2. 学生展示成果,并进行讨论评价。
五、总结(10分钟)
1. 教师总结课程内容,强调区域地理与物理的重要性;
2. 学生做个人总结,反思学习过程和收获。
作业:针对某一具体地理现象,撰写一份以物理知识为基础的分析报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结合区域地理和物理知识,使学生加深对于跨学科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其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应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高二区域地理教案
高二区域地理教案高二区域地理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4.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个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难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过程与方法】[导入新课]播放录象:我国民工流动、伊拉克战争难民移动引入本节课题[学生阅读]回答问题:①人口变动的原因是什么?②什么是人口迁移?③短期旅行、农民秋收后到城市打工、去商店买东西是否是人口迁移提示:人口迁移是指变更定居地时间为长期或永久,人口迁移≠人口流动③中的现象都是人口流动。
[活动参与]针对课本活动1判断是否为人口迁移?各组讨论,发言人回答[展示] ①图1-9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图②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③我国当代人口迁移[承转]①②为国际人口迁移,③为国内人口迁移,引入人口迁移的分类[活动参与]针对课本活动2判断哪些为国际人口迁移,哪些为国内人口迁移?当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各组讨论,发言人回答[承转]人口迁移类型多种多样,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是什么?引入下一问题: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学生阅读]课文第一、二段,回答问题: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是什么?推力与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世界区域地理”教案
“世界区域地理”教案
标题:世界区域地理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世界主要区域的地理特征、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
2.了解各区域的经济发展、人文景观等;
3.能够分析各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二、教学内容:
1.区域地理概述:介绍世界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划分方法;
2.大洲与地区:介绍各大洲和地区的地理特征、经济、文化等;
3.国家与城市:介绍主要国家和城市的地理特征、经济发展等;
4.自然地理特征:介绍世界各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
5.经济发展与人文景观:介绍各区域的经济发展、人文景观等。
三、教学方法:
1.讲解法:教师讲解世界区域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划分方法;
2.图表法:使用地图、图表等直观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各区域的地理特征;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各区域的联系与差异;
4.案例法:选取典型区域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区域分析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区域地理的基
本概念和划分方法;
2.讲解新课:按照教学内容,依次讲解各大洲、地区、国家和城市的地理特
征、经济文化等;
3.巩固练习:让学生自己分析地图或图表,了解各区域的地理特征、经济文
化等;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各区域的联系与差异;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听讲、讨论、回答问题等情
况;
2.作业评价:布置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3.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评价学生对世界区域地理的掌握情况。
区域地理教案(3篇)
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主要河湖、主要农产品以及南方人民的生活情况。
2. 使学生掌握本区优越的气候条件与农林果产的关系、长江中上游营造防护林的目的和效益、沿海和内地两大工业地带、主要矿产和能源基地。
3.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通过填表,培养学生进行区域特征比较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对学生进行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的教育;使学生受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政策的教育;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教学重点:1. 山青水碧,鱼米之乡。
2.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3. 有色金属和水能资源。
4. 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紫色盆地和红壤丘陵。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录像:鱼米之乡,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和林果,长江1998年洪灾;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南方地区矿产、城市和铁路分布图与南方地区主要水电站和核电站的分布图(复合片),红壤,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分布略图,上海市略图;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教学过程:1. 展示南方地区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引导学生回忆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如气候、地形、植被等。
二、新课讲授1. 讲解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强调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如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等。
2. 讲解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区,如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云贵高原等。
3. 讲解南方地区的主要河湖,如长江、珠江、钱塘江等。
4. 讲解南方地区的主要农产品,如水稻、茶叶、柑橘等。
5. 讲解南方地区的人民生活情况,如饮食习惯、民居特点等。
三、课堂讨论1. 讨论南方地区优越的气候条件与农林果产的关系。
2. 讨论长江中上游营造防护林的目的和效益。
3. 讨论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
四、课堂小结1. 总结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如气候、地形、植被、农产品等。
2. 强调南方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制作一张南方地区的地图,标注主要地形区、河湖、城市等。
区域地理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地理教案
区域地理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全球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2)掌握世界主要大陆和海洋的名称、位置和面积;(3)理解陆地和海洋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观察,分析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分布;(2)运用数据和图表,展示世界陆地和海洋的面积占比;(3)以案例形式,探讨陆地和海洋对地球环境的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学生对自然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意识;(3)提高学生对全球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1)陆地的分布特点;(2)海洋的分布特点;(3)世界主要大陆和海洋的名称、位置和面积。
2. 陆地和海洋的生态环境(1)陆地生态环境的特点;(2)海洋生态环境的特点;(3)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的关系。
3. 陆地和海洋资源(1)陆地资源的种类和分布;(2)海洋资源的种类和分布;(3)陆地和海洋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2)世界主要大陆和海洋的名称、位置和面积;(3)陆地和海洋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分布规律;(2)陆地和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四、教学方法1. 地图观察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了解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2. 数据和图表展示法:运用数据和图表,展示世界陆地和海洋的面积占比;3. 案例分析法:以案例形式,探讨陆地和海洋对地球环境的作用;4.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教学地图:世界陆地和海洋分布图;2. 数据和图表:世界陆地和海洋面积占比数据;3. 案例材料:有关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资源的案例;4.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世界陆地和海洋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2)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你们能找出世界上主要的大陆和海洋吗?它们分别位于哪个位置?”2. 教授新课:(1)讲解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引导学生理解;(2)展示世界陆地和海洋面积占比数据,让学生掌握面积大小;(3)分析陆地和海洋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
区域活动教案(5篇
区域活动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区域地理》教材第四章第二节“区域特征分析”,详细内容包括:区域的概念与分类、区域特征及其分析方法、区域规划与发展的基本原则。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区域的基本特征,掌握区域分析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区域规划与发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区域的概念、分类及其基本特征。
2. 掌握区域特征分析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案例中。
3. 了解区域规划与发展的基本原则,能够提出合理的区域发展建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区域特征分析方法的应用。
重点:区域概念、分类及其基本特征;区域规划与发展的基本原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案例资料。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区的区域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程一:展示图片,学生思考。
2. 基本概念与分类:讲解区域的概念、分类及其基本特征。
过程一:教师讲解。
过程二:学生举例说明。
3. 区域特征分析: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区域特征分析方法。
过程一:教师讲解分析方法。
过程二: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
过程三:小组分享分析结果,教师点评。
4. 区域规划与发展:讲解区域规划与发展的基本原则,并提出实际案例。
过程一:教师讲解原则。
过程二:学生结合案例,提出发展建议。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过程一: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过程二:教师点评,解答疑惑。
六、板书设计1. 区域概念、分类及基本特征。
2. 区域特征分析方法。
3. 区域规划与发展的基本原则。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家乡的实际情况,分析其区域特征,并提出发展建议。
答案要求:包括区域特征分析、发展建议两部分。
2. 作业题目:对比两个不同类型的区域,分析其规划与发展策略的差异。
答案要求:包括区域类型、规划与发展策略两部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程度,改进措施等。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部分教案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部分教案教案一:区域地理世界地理部分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地理的基本概念,包括大洲、国家、地理位置等。
2.掌握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包括大洋、海洋、山脉、河流等。
3.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差异。
教学内容:1.世界地理的基本概念a.大洲:指地球陆地的七个主要部分,即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b.国家:指人口、政治、文化等统一管理的地理区域。
c.地理位置:指地球上一些地点的纬度和经度,用于确定该地点的相对位置。
2.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a.大洋:指地球上容纳了大量水体的区域,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冰洋。
b.海洋:指大洋中的小型分支,如地中海、红海等。
c.山脉:指地球上隆起的山地,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
d.河流:指地球表面水流的行进路径,如尼罗河、亚马逊河等。
3.世界地理环境差异a.自然环境:指物理地理、气候等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b.人文环境:指人类在地理环境中塑造出的文化、社会制度等。
教学过程:a.导入:通过展示世界地图或地球仪,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大洲和国家。
b.提问:请学生回答世界地理的基本概念,如大洲、国家、地理位置等。
c.讲解:根据教学内容2,向学生详细介绍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
d.练习: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地理信息,回答问题或进行名词解释。
e.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差异,并借助图片或视频进行展示。
f.总结: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并记录在课堂笔记中。
教学评估:a.学生的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度。
b.练习和讨论的评估:根据学生的练习和讨论表现,评估他们对世界地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c.课堂笔记的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堂笔记,评估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整理和总结能力。
教学延伸:a.通过展示不同国家的地理特点,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差异。
b.制作世界地理知识问答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参考教案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区域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保护意识,提高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区域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及其组成。
2. 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区域地理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讲解区域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及其组成,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内涵。
3. 分析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4. 探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强调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 案例分析:以我国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地区为例,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6.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分享所了解的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9.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总结,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建议。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区域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描述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反作用。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区域地理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地理教案
区域地理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全球陆地的分布情况,掌握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让学生了解全球海洋的分布情况,掌握各大洋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3. 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地理学科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陆地的分布:让学生掌握全球陆地的总面积、占比以及分布情况,了解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海洋的分布:让学生掌握全球海洋的总面积、占比以及分布情况,了解各大洋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3. 陆地和海洋的相互关系:让学生了解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气候、生态系统等方面。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全球陆地的分布情况,了解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和特点;让学生掌握全球海洋的分布情况,了解各大洋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对气候、生态系统等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全球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图,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理知识。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深入理解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地理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陆地的分布:介绍全球陆地的总面积、占比以及分布情况,让学生掌握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3. 讲解海洋的分布:介绍全球海洋的总面积、占比以及分布情况,让学生掌握各大洋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4. 分析陆地和海洋的相互关系:讲解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气候、生态系统等方面。
5.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深入理解地理知识。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地理思维。
7. 总结与反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和拓展。
高中物理区域地理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区域地理教案模板
课题:地球物理环境
授课内容:区域地理概念、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地磁场、地震和火山活动等教学目标:
1. 了解区域地理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
3. 理解地球地磁场的形成和作用;
4. 了解地震和火山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地球地磁场的形成和作用;
3. 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地球地磁场的形成原理;
2. 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影响及预防措施。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地理概念和物理原理;
2. 实验法:通过实验观察,研究地球运动规律和地磁场特性;
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展开思维,深入探讨地球物理环境问题。
教学过程:
1. 导入:介绍区域地理的概念及重要性;
2. 讲授: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地磁场等相关知识;
3. 实验:进行相关实验,观察地球运动规律和地磁场特性;
4. 讨论: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震和火山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梳理学生掌握情况。
教学资源:
1. 课件、教科书等教学资料;
2. 实验器材、地球仪等实验资源。
教学评价:
1. 针对学生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讨论、作业等形式进行评价;
2. 关注学生的思维拓展和实验能力。
教学延伸:
1. 给学生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扩展地理知识;
2. 组织地理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地球物理环境的认识。
高中物理区域地理教案模板
一、教案名称:XX地区物理现象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XX地区的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
(2)掌握XX地区常见的物理现象及其成因。
(3)分析物理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技能。
(2)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和物理学科的兴趣。
(2)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的意识。
(3)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1)XX地区的地理特征及其与物理现象的关系。
(2)物理现象的成因分析。
2. 难点:(1)物理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把握。
(2)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XX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物理现象,引导学生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现象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4. 实践法:引导学生实地考察,观察物理现象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XX地区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提出问题:XX地区的物理现象有哪些?这些现象与地理环境有何关系?二、新课讲解1. 讲解XX地区的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
2. 分析XX地区常见的物理现象及其成因。
三、案例分析1. 以XX地区的某个物理现象为例,分析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他物理现象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XX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物理现象。
2. 提出问题:物理现象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有哪些类型?二、新课讲解1. 讲解物理现象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类型,如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对植被的影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地理教案【篇一:高中必备世界区域地理教案】区域地理复习—东亚(1课时)【本课内容】1、东亚沿海与内陆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及其表现2、填图要求:国家位置、首都;主要岛屿、半岛、群岛,边缘海;主要地形区等【知识结构】版权所有【复习要点】一、东亚的自然环境1、地理位置和范围(1)范围:中国--临海国(首都北京)朝鲜和韩国--半岛国家(首都平壤首尔)蒙古—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内陆国(首都乌兰巴托)日本--群岛国家(首都东京)(2)位置:海陆位置---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背靠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面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
纬度位置---绝大部分在北温带(3)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和岛屿。
(海洋性显著)从北向南找出太平洋的边缘海、群岛、半岛和岛屿。
2、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13亿多,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4左右,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平原地区,内陆人口稀疏。
3、地形从西往东找出主要山脉、高原、平原和大河,认识地形的东西差异。
版权所有地势特征: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4、河流: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半岛、岛屿上,河流短促,水力丰富。
5、气候(1)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2)西北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二、东亚沿海与内陆的经济差异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气候温暖湿润,利于农业发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历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现已出现很多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蚕丝、茶[高二复习]课题:世界国家地理—日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日本轮廓图2.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矿产,并分析其特点与成因。
3.了解日本的农业发展条件、主要的农作物及出口的农产品,并能运用高中地理知识与原理进行解释4.分析归纳日本的工业与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工业分布的特点等。
譬如以日本临海型工业布局为例。
5.运用高中地理知识分析日本的人口分布、民族构成、人口迁移、城市化进程特点。
本讲重点:日本的地理特征本讲难点:1.日本的农业、工业的发展条件2.日本人口、城市分布特点及成因【本课内容】一、自然地理特征1、东亚岛国、我国近邻版权所有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从240 n—460n,主体在温带地区。
【主要四岛】 2、面积狭小、人口稠密3、海岸曲折、港湾优良神户和横滨是全国著名的海港(为什么多良港?)4、境内多山、平原狭小(为何使用小型农机具?为什么重视生物技术?)国土的四分之三是山地和丘陵,仅在沿海一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
邻近东京湾的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5、火山之国、地震之邦(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日本大小火山约有270座,占世界火山总数的十分之一。
其中30%为活火山。
日本火山分布广、类型全、数量多,有世界火山博物馆之称。
其中“富士山”(活火山)被日本人尊为“圣岳”。
6、季风显著、海洋性强(为什么重水利事业?)【主要气象灾害以及原因】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方相比,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比较丰富。
(为什么西海岸多雪?东海岸多雨?)(影响日本气候的因素包括哪些?)7、矿产贫乏、林水丰富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盖率达68%,远大于其国土面积在世界上的比重。
日本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国土狭小,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使河流长度短(为什么?),落差大,水流急(为什么?)。
水力资源丰富。
(为什么?)【日本河流的水文特征】日本矿产资源贫乏,主要矿种均缺少,主要依靠进口。
(煤炭石油棉花主要进口的国家?)而硫磺矿较多,(这是什么原因?)。
二、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1、世界经济大国---“世界经济最发达的三极之一” 日本工业产品种类多,产量大,在世界居领先地位。
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均居世界前列。
版权所有资产大部分私人占有,经济水平高。
2、经济发展的条件【不利条件:】国土(狭小)市场、矿产贫乏【有利条件:】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技水平及岛国多港湾的有利条件。
3、扬长避短,发展经济。
对外贸易发达,但经济对外依赖性很大。
【经济对外依赖性很大的原因】日本主要的对外贸易对象是美国,其次是亚洲和西欧。
神户和横滨是日本两个最大对外贸易港口。
4、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京滨、阪神、名古屋、北九州【为什么分布在此?】5、工业布局趋向分散----向国土南北两端扩展(硅岛是哪里?原因是什么?区位条件?主导区位因素?和美国硅谷的区别是什么?)6、农业和渔业(1)农业单产高【日本农业现代化的特点】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农业地域类型以及主要区位因素】,达到自给、自足【为什么可以出口?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食物结构的变化等方面说明】,多种在平原地区,但每年要进口小麦、玉米等农作物。
版权所有(2)渔业发达【北海道渔场的成因】日本除在近海渔场捕鱼,还发【篇二:非常优秀的中国区域地理教案】中国区域地理第一讲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中国的人口和民族课程标准: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3、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4、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5、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6、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
2、使学生了解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和省会(或首府)。
3、使学生了解我国五大海域。
4、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和民族。
5、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分布、增长状况。
6、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状况。
重点和难点:1、我国位置、面积、所濒临的海洋、省级行政区及其行政中心的简称。
2、我国人口分布、增长及我国的人口政策、民族状况及民族政策。
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位置和面积:㈠、位置:1. 相对位置:a、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b、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部深入亚洲大陆内部,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c、思考:习惯上常说:“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为什么?2. 绝对位置:a、纬度位置:b、北(极):位于黑龙江省漠河镇以北的黑龙江(俄称为阿穆尔河)主航道中心线时,北国东北仍然是千里冰封。
d、纬度位置的优点:北回归线从我国南部穿过,我国绝大部分属于温带,南部有一小部分位于热带,北部没有寒带。
南北气候差别很大,这既有利于人民生活,又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b、经度位置:a、东(极):位于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主航道中心线跨东5区到东9区。
当东部的乌苏里江上旭日东升之时,西部帕米尔高原仍然是繁星满天。
c、我国位置的优越性:a、东部广大地区深受海洋的影响,降水丰富,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b、南北温度带多样,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d、陆疆漫长,便于从陆上同世界各国交往,古代便是“丝绸之路”,现代有著名的“欧亚大陆桥”连通欧亚两大洲。
㈡、面积:21. 领土幅员辽阔,约960万。
(最新数据为1045万km)222. 位于俄罗斯(1700万km)、加拿大(990万km)之后,居第三位,美国为9302万km,第四位;巴西第五位。
二、疆界与邻国:㈠、疆界:1、陆疆: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长达2万多km (22800km)2、海疆: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长达1万8千多km,加上岛屿海岸线共计2万多km。
㈡、邻国:1、陆上邻国:朝、俄、蒙、哈、吉、塔、汗;巴、印、尼和不丹,还有缅甸、老挝和越南。
共14个国家。
2、海上隔海相望的国家: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6个国家。
三、我国的海洋:㈠、我国濒临的海洋:自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五部分。
1、渤海:古称沧海,是我国的内海。
2、黄海:因受黄河、长江等河流的影响,加之海水低温低盐和高含沙量的原因,常呈浅黄色,故称黄海。
3、东海:是我国沿海岛屿最多的海,台湾海峡属于东海。
4、南海:是我国面积最大、深度最大的海,因处于热带,故水温高、盐度大。
5、台湾东侧太平洋海域:㈡、海区的划分:(见初中地理4册第七章“中国水产业分布图”)1. 渤海:渤海与黄海分界线是:辽东半岛老铁山角-山东半岛蓬莱角一线。
2. 黄海与东海的分界线是:长江口北侧的启东角-朝鲜半岛的济洲岛一线。
3. 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是:台湾岛南端的鹅銮鼻-南澳岛-广东与福建两省的交界处。
四、行政区划:㈠、三级行政区划体制:1、省、县、乡三级: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省、5自治区、4直辖市、2特别行政区)。
2、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
㈡、各省市自治区的别称和省会(首府):1、 1999年以后,我国一级行政区简称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为止,划分为23个行政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共计34个一级行政区,之后数量一直稳定不变。
五、中国的人口:㈠、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全国人口12.95亿,约占当时全世界人口的1/5以上,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 人口分布极为不均:a、我国各省区中,人口最多的是河南、山东、广东和四川等;b、人口最少的是西藏、新疆等。
3. 人口增长过快:a、建国以来,短短的几十年中,人口总数从建国初的5.4亿增长到12.95亿;b、近十几年来,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每年仍净增1300万或1500万人口;4. 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a、建国后卫生医疗条件改善,使人口增长由建国前的“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率”转变为现在的“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b、建国后卫生医疗条件改善,人口的平均寿命由建国前的35岁上升到现在的71岁;c、长期落后的封建意识的影响;多子多富、养子防老;5. 解决的方法:坚定不移地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实行“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 ㈡、我国人口的分布:1. 人口密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每平方千米内的人口数。
22. 我国的人口密度:平均为135人/km;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
3. 我国人口密度大小分界线:东北黑河-云南腾冲一线;a、该线西北占我国总面积的57%,人口只占6%,人口密度小;b、该线东南占我国总面积的43%,人口却占94%,人口密度大。
4. 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a、东部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密度小;b、平原、盆地人口密度大,山区、高原人口密度小;c、农区人口密度大,牧区人口密度小。
d、城市人口密度大,农村人口密度小。
㈢、华侨和外籍华人:1. 华侨:具有中国国籍,但长期侨居海外的中国人,称为华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