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教师版)
《敕勒歌》优秀教案
《敕勒歌》优秀教案《敕勒歌》优秀教案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敕勒歌》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敕勒歌》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粗犷古朴的意境,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感受草原的美丽。
3、感受中华经典诗词的魅力,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与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
感受诗中意境,感受草原的美丽。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丰富认知1、师:这节课,老师将带着同学们一道去领略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请看大屏幕——2、出示PPT1:看!草原的天空,蓝得如此纯净;地上的牧草,长得如此丰茂!PPT2:这一碧千里的草原啊,看一眼,就会让人心醉神迷!PPT3:看这些小丘(用教鞭指示),它们的线条是那么柔美!PPT4:看这些在草原上纵马飞奔的牧民们,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快乐而美好!3、(出示PPT5)看了这些草原风光图,请你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印象好吗?指名说。
4、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去过草原,并且对草原的美景作了生动的描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说的——(出示PPT6,师配乐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5、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吗?为了表现草原的美。
老舍先生这段话共用了200多个汉字。
然而,早在15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仅仅用了27个汉字、短短的一首诗歌,就把草原的美表现出来了。
你们知道是哪首诗歌吗?6、指名说、背。
师:对!正是我们早已熟悉的那首(指板书)——《敕勒歌》(课前用黑纸覆盖)二、练习朗读,读出韵味1、(出示PPT7)听师范读《敕勒歌》(配乐)2、学生跟师练习朗读《敕勒歌》,要求注意速度、重音和停顿,读出诗歌的味道。
3、四人小组内合作读古诗。
合作要求:①按组号顺序依次读古诗,别人读时要认真听。
②读完后选出读得好的同学作为本组代表参加朗读展示。
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7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7篇)《敕勒歌》教案篇一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领略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材说明《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
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
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敕勒川,阴山下,这句诗交待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写天空像圆圆的蒙古包大屋顶,笼罩着大地。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主要写草地。
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
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充分表达了牧民对草原风光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建议(一)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插图投影片,或反映草原风光的图画。
课文朗读录音带,《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曲VCD光盘(或录音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1.识字教学。
本课生字不多,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采用部件分析方法记住字形,教学中要专设环节检查指导。
2.写字教学。
庐:半包围结构,字体偏斜,书写时应特别把握好字的重心。
广字旁的横,不要写得过长,第三笔撇,应写作竖撇。
里面户字的写得开阔些,末笔要写成竖撇。
盖:上下结构,上边是美字头,下边是皿字底。
(三)词句教学敕勒歌:敕勒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歌。
敕勒川:川,平原。
文中指敕勒族居住的草原。
阴山:阴山山脉,大部分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穹庐:蒙古人住的圆形帐篷,也称蒙古包。
笼盖:笼罩、遮住、盖住。
苍苍:深青色,本课可理解为蓝蓝的。
茫茫:辽远,没有边际。
本课的词语,大多数是凭已有知识理解不了的,教师应在学生通读诗句的基础上讲解。
诗句的理解,要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插图加以体会,然后通过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3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3篇Teaching plan of Chile song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3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2、篇章2: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3、篇章3: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篇章1: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北朝民歌课文内容: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作家作品常识:《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
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
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
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教学设想:本篇课文是首民歌,仅仅有27个字,却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富饶,幸福安康的草原生活,本课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风格朴素、意蕴真淳,语言浅近明快。
所以本课以阅读欣赏为主,以课件为辅助给学生美的的体会进而美的教育。
教学目标: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学习用动静结合来体现草原美的写法。
《敕勒歌》教学设计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共3篇
《敕勒歌》教学设计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共3篇《敕勒歌》教学设计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1《敕勒歌》教学设计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一、教学背景北师大八年级上册语文课程中,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诗歌,了解古代文化。
其中,《敕勒歌》作为一首北朝时期的民歌,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一首传统文化经典之作。
因此,教学《敕勒歌》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背景,也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学修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敕勒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掌握《敕勒歌》的基本音律和节奏。
3.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4.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1.课文导读首先,可以让学生阅读《敕勒歌》的原文,了解其作者、时代背景和转载渠道等信息,同时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意境和文化内涵等方面。
在了解了诗歌本身的基本信息和文学价值之后,可以进一步展开课堂探讨。
2.音律分析《敕勒歌》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有其独特的音律韵律。
在课堂上,可以向学生介绍这首诗歌的曲调和韵律规律,以及诗歌中使用的乐器和乐器演奏者等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歌。
3.课堂讲解在分析了《敕勒歌》的音律之后,可以向学生讲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以及诗歌的一些艺术表现手法,如对比、暗示、抒情等等。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歌和当代生活、文化等方面的关联性,拓展学生的思维角度。
4.诗歌诵读在学习了《敕勒歌》的音律、文化背景和艺术表现手法之后,可以让学生互相间进行诵读训练。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为不同的诗句进行不同的语调、声音高低和韵式变化等训练,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敕勒歌》的音律和声音效果。
五、教学方法1.互动式授课《敕勒歌》的学习需要通过多方面的信息获取,因此在课堂上采取互动式授课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教师可以通过讨论、问答和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促进学生的思维交流与互动。
2.情景式教学《敕勒歌》的内容涉及到历史背景、文学韵律和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学生的学习也需要在情景化的环境下展开。
《敕勒歌》教案(精选8篇
《敕勒歌》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敕勒歌》,位于古诗文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与欣赏,了解敕勒民族的历史背景,掌握诗歌中的生僻字词,解读诗句的意象和寓意,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民族生活的赞美。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朗读《敕勒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生僻字词,了解敕勒民族的历史文化。
3. 领悟作者对大自然和民族生活的赞美之情,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的解读和意象的把握。
2. 教学重点:朗读与欣赏,生僻字词的学习,诗歌情感的领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敕勒川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敕勒民族的生活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让学生跟随多媒体课件朗读《敕勒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详细解读诗句,分析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4. 例题讲解:挑选诗句进行详细解析,让学生了解如何解读诗歌意象。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句诗句,尝试自己解读其意象和寓意。
6. 欣赏:分析诗歌中的美,如景色美、情感美等,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民族生活的赞美。
六、板书设计1. 诗歌《敕勒歌》2. 生僻字词:勒、穹庐、苍苍、茫茫、见牛羊3. 诗句解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解读方法,分析《敕勒歌》中的另一句诗句。
示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答案:这句诗句描绘了广袤的敕勒川,天空湛蓝,草原一望无际。
风吹过,草低伏,露出成群的牛羊。
诗句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敕勒民族的生活环境,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朗读、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敕勒歌》的基本内容。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调整教学策略。
敕勒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敕勒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敕勒歌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音乐特点。
2. 通过学习敕勒歌,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敕勒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敕勒歌的歌词内容、音乐特点及表现手法。
3. 敕勒歌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敕勒歌的歌词内容和音乐特点。
2. 敕勒歌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敕勒歌的起源、发展历程、歌词内容、音乐特点等。
2. 示范法:教师演唱或播放录音,让学生感受敕勒歌的音乐魅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敕勒歌的理解和感悟。
4. 实践法:分组演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敕勒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敕勒歌的歌词内容、音乐特点及表现手法。
3. 实例分析:播放敕勒歌的录音,让学生感受音乐魅力,分析歌曲结构、旋律等。
4. 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对敕勒歌的理解和感悟,分享学习心得。
5. 实践环节:分组演唱敕勒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敕勒歌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搜集更多关于敕勒歌的资料,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敕勒歌历史背景、歌词内容、音乐特点的掌握情况。
2. 分组演唱:评估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搜集的资料,了解学生对敕勒歌的进一步了解和兴趣。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敕勒歌与其他古代歌曲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各自的特点和魅力。
2. 文化探究:引导学生探讨敕勒歌中所体现的草原文化,了解敕勒人的生活习俗。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适合的教材,为学生提供准确的学习内容。
《敕勒歌》教案教学设计
《敕勒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主要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理解、赏析和背诵。
具体章节为第一单元《古代诗歌欣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敕勒歌》的背景,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
2. 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通过赏析,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赏析,理解诗歌的意境。
重点:朗读技巧的掌握,诗歌背景的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歌曲《敕勒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激发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敕勒歌》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朗读指导: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感受诗歌的韵律。
4. 诗歌解析: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5. 赏析: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 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诗歌仿写,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诗歌《敕勒歌》2. 作者:佚名3. 背景介绍:北朝民歌4. 朗读技巧:重音、停顿、语调5. 诗歌赏析:意境、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朗读技巧,朗读《敕勒歌》并录制音频。
2.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语音准确、韵律优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了解学生对诗歌赏析的理解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北朝民歌,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敕勒歌》的背景,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
2.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的“诗歌的赏析,理解诗歌的意境”。
3. 教学过程中的“朗读指导”和“诗歌解析”。
4. 作业设计中的“朗读技巧的运用与实践”。
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中的“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一、理解《敕勒歌》的背景,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民歌,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场景。
敕勒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敕勒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敕勒歌的基本内容,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
2. 通过学习敕勒歌,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对敕勒歌的学习,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敕勒歌的背景介绍:敕勒族的历史、生活方式、文化特点等。
2. 敕勒歌的歌词解析:词句含义、修辞手法、意境表达等。
3. 敕勒歌的演唱技巧:音韵规律、唱腔特点、表演风格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敕勒歌的背景、歌词解析和演唱技巧。
2. 互动法: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实践法:学生分组演唱,教师点评指导。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敕勒歌相关资料、歌词文本、注释译文等。
2. 教具:投影仪、音响设备、教学课件等。
3. 课前准备:学生分组,分配学习任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敕勒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教授:教师讲解敕勒歌的歌词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歌词内涵。
3. 学唱练习:学生跟随教师学唱敕勒歌,掌握演唱技巧。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学习心得,分享自己的感悟。
5. 课堂展示:各小组进行演唱展示,教师点评指导。
6. 总结拓展: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布置课后学习任务。
六、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背诵敕勒歌的歌词,加强记忆。
2. 深入研究敕勒歌的背景资料,了解敕勒族的历史、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
3. 家长协助孩子进行敕勒歌的演唱练习,提高演唱技巧。
七、课堂评价1.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口语表达能力等。
2. 对学生的演唱技巧进行点评,提出改进建议。
3. 学生互评,鼓励彼此在学习中的进步。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3.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古诗文诵读 敕勒歌教案 鄂教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敕勒歌》。
(2)理解《敕勒歌》的内容,体会古诗文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敕勒歌》的韵律特点。
(2)学会欣赏古诗文,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敕勒歌》。
2. 理解《敕勒歌》的内容,体会古诗文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1. 分析《敕勒歌》的韵律特点。
2. 学会欣赏古诗文,提高语文素养。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敕勒歌》原文及译文。
2. 相关图片:敕勒川、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等。
3. 音频文件:《敕勒歌》吟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等图片,引导学生描述图片内容。
(2)教师播放《敕勒歌》吟诵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文的意境。
2. 学习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敕勒歌》,注意停顿、语气、情感等。
(2)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歌内容。
(3)教师讲解诗歌背景,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文的意境。
3. 分析韵律(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敕勒歌》的韵律特点。
(2)学生合作探讨,总结古诗文的韵律美。
4. 欣赏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敕勒歌》,体会古诗文的韵味。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对古诗文的热爱。
5. 朗读与背诵(1)教师组织学生朗读《敕勒歌》,注意语音、语调、情感等。
(2)学生相互鼓励,共同背诵《敕勒歌》。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课后收集其他古诗文,进行欣赏与学习。
注意:本教案根据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古诗文诵读《敕勒歌》编写,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反思:1. 回顾教学过程,总结成功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积极反应。
2. 反思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如学生对韵律特点的理解程度、古诗文欣赏能力的培养等。
3. 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如调整教学策略、增加实践活动等。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精品课件
第五页,共二十二页。
诗歌赏析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第六页,共二十二页。
诗歌赏析
这首民歌写了那些景物?作者站在什么位置?
(山,天,原野,风,牛羊。原野之中。)
第七页,共二十二页。
诗歌赏析
那些词语表现了敕勒川辽阔雄伟的气魄?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苍苍,茫茫。
第八页,共二十二页。
诗歌赏析
敕勒川,阴山下。
第九页,共二十二页。
诗歌赏析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第十页,共二十二页。
诗歌赏析
天苍苍,野茫茫。
第十一页,共二十二页。Biblioteka 诗歌赏析风吹草低见牛羊
第十二页,共二十二页。
诗歌赏析 翻译
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 在浩瀚苍茫的自然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
觉?
生机感、喜悦感、怡然自在感 。
第二十页,共二十二页。
诗歌总结
这是一首草原的赞歌,它歌咏了北国草原的富饶、壮丽,抒 发了敕勒人对养育他们的草原的无限热爱之情。
第二十一页,共二十二页。
语文精品课件
谢谢观看
对游牧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直到今天它的旋律依旧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敕勒歌》。
第二页,共二十二页。
诗歌导入
茫茫草原,不知激起多少人美好的向往和想象,那空旷的土地、洁白的浮云、 嘹亮的牧歌,处处充满浓郁的魅力。
第三页,共二十二页。
诗歌简介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代郭 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杂歌谣辞》。这首诗内
敕勒歌语文教案-范本两篇
敕勒歌语文教案范本两篇第一篇:教师版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敕勒歌》,掌握其文学特色和历史背景;能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文学创作。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知识点:敕勒歌的作者、背景、内容、文学特色等。
2. 技能点:朗读、分析、创作、讨论等。
3. 教学资源:教科书、《敕勒歌》原文、相关研究文献、多媒体课件等。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朗读、小组讨论、创作分享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敕勒歌》的内容和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敕勒歌》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5分钟)。
2. 朗读:全班同学齐读《敕勒歌》,感受诗歌韵律(5分钟)。
3. 分析:讲解《敕勒歌》的内容和文学特色,进行互动问答(15分钟)。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10分钟)。
5. 创作分享:学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并进行分享(15分钟)。
五、课堂管理1. 座位安排:学生按小组就座,便于讨论和交流。
2. 分组策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进行分组,确保每组学生的均衡发展。
3. 课堂纪律: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六、学生活动1. 朗读:全班同学齐读《敕勒歌》。
2. 问答:分析诗歌内容,进行互动问答。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4. 创作分享: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并进行分享。
七、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观察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项目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创作过程中的表现。
八、作业布置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敕勒歌》,并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创作一首诗。
《古诗二首》敕勒歌教案
一、教学内容
《古诗二首》敕勒歌教案
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中的《敕勒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习《敕勒歌》的诗歌内容,理解敕勒人民的生活环境、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
2.分析《敕勒歌》的韵律特点,掌握古诗的韵脚、平仄、对仗等基本知识。
3.体会作者通过对自ຫໍສະໝຸດ 景象的描绘,表达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学习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如作者生平、作品背景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敕勒歌》,深化对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感受古诗韵律美的同时,提升对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的审美鉴赏能力。
3.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敕勒歌》的内涵和表达手法,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敕勒民族英勇顽强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5.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敕勒歌》的诗歌内容,把握敕勒人民的生活场景和民族精神。
-掌握《敕勒歌》的韵律特点,如韵脚、平仄、对仗等,并能背诵全诗。
五、课后作业
1.抄写《敕勒歌》,加强记忆。
2.写一篇关于《敕勒歌》的赏析短文,锻炼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了《敕勒歌》,这首古诗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深远的意境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首先,学生们对于古诗的朗读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在理解诗歌内容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把握诗歌背后的民族精神和历史背景上,学生们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我采用了图片、故事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第19课 古诗二首——敕 勒 歌品读释疑课件
《敕勒歌》描绘了阴山脚下草原辽阔、牛 羊多且肥壮的草原风光,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 殷实富足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 的热爱之情。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群鸟高高飞去,无影无踪,天空中仅有的一片 白云也悠闲自在地飘远。只有敬亭山与我两两相望, 似乎永远也看不够。
欣赏草原风光
敕勒川,阴山下,
这句诗交代了敕勒川的地理位置——位于 阴山脚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诗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天空 比作圆顶帐篷,盖住了原野,描绘出天野 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天苍苍,野茫茫,
“天苍苍,野茫茫”是静态描写, 运用叠词极力突出天空之苍阔、辽 远,原野之碧绿、无垠,显现出敕 勒族人博大的胸襟和豪放的性格。
笼盖
摘星辰
茫
苍
惊
宿 寺
危辰
恐
似
庐
笼
盖
指导朗读
诵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夜宿山寺
【唐】李白
敕勒歌
北朝民歌
危楼/高百尺,
敕勒/川,阴山/下,
手可/摘星辰。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不敢/高声语,
天/苍苍,野/茫茫,
恐惊/天上人。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整体感知
借助注释读古诗,看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的想象,描写了寺中楼宇的 高耸 。 《敕勒歌》是一首 北朝民歌,歌咏了
大草原苍茫辽阔,壮丽富饶的风光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第19课 古诗二首——敕 勒 歌品读释疑课件
科 目:语文 适用版本:部编人教版 适用范围:【教师教学】
人教版 语文 二年级 上册
《古诗二首---敕勒歌》教案
举例:在理解“敕勒川,阴山下”中的“敕勒川”指代的是敕勒族的居住地时,学生可能对地理和历史文化背景缺乏了解,教师需要提供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首先,对于生字词的掌握,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但仍有个别学生在运用上存在困难。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多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帮助他们巩固记忆。
其次,在诗歌情感把握方面,我感觉学生们对于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情感还不是很能感同身受。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草原风光和敕勒民族的文化背景了解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尝试引入更多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景象。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二首——敕勒歌》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观察过自然景色,并用语言来描述它?”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古诗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如何用诗歌表达自然之美。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此外,我还注意到在课堂总结时,有些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不够扎实。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和运用所学知识,我计划在课后增加一次巩固练习,并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3.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敕勒民族的风土人情,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多样性,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体会古诗所描绘的壮美画面,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其创造美好事物的愿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汇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敕勒歌》中的生字词,如“敕勒川”、“阴山下”等,这些词汇是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需要学生熟练掌握。
2024版敕勒歌特级教师优秀教案
敕勒歌特级教师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敕勒歌》的背景和意义,了解古代北方民族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特点;2. 领悟诗歌的意境,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3. 学会运用诗歌表达情感,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领悟,诗歌情感的表达。
教学重点:诗歌背景、意象、哲理的讲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敕勒川、阴山下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2. 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哲理,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解析解题思路和方法;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明确作业要求和完成时间。
六、板书设计1. 《敕勒歌》2. 主要内容:第一章:敕勒川第二章:阴山下第三章:天苍苍第四章:野茫茫3. 重点、难点提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要介绍《敕勒歌》的背景和意义;(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3)谈谈你对诗歌中哲理的理解。
2. 答案:(1)略;(2)诗歌中的意象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等;意境表现为辽阔、壮美;(3)示例:诗人通过描绘辽阔的草原、壮美的山河,表达了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同时借助自然景象,传达了人生哲理,如顺应自然、珍惜时光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难点和重点?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2. 拓展延伸:(1)让学生课后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敕勒川、阴山下的历史变迁;(2)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3)推荐阅读其他古代诗歌,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和广度。
敕勒歌特级教师优秀教案4篇
敕勒歌特级教师优秀教案4篇【敕勒歌教案】《敕勒歌》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
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
诗歌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
在景物描写方法上,静动结合是本诗的显著特点。
学生分析:这首诗歌,学生在小学时已接触过,但只是停留在篇目背诵的浅显层面上,对诗歌的景美、情美、构思美缺少探索和体验。
相关课程标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课前预习: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查找“乐府诗”、“敕勒族”的有关资料;查找蒙古大草原的相关图片。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乐府诗。
2.掌握生字、词语,背诵、默写课文。
3.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思想感情,以及写作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意境、思想感情;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的写作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古代文化的情感。
评价任务:1.了解乐府诗。
2.背诵、默写课文。
3.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思想感情,以及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PPT2)1.运用PPT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注:草原风景作背景图片,同时滚动播出歌曲字幕。
)指导语:请同学们聆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看图片和字幕,让我们的心飞临那美丽的大草原。
2.教师: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倾诉了牧民对草原对家乡的无比热爱,令人心旷神怡。
大草原自古就是北方人民的美好家园,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
敕勒歌特级教师优秀教案
敕勒歌特级教师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敕勒歌》,该诗歌出自《乐府诗集》,属于古代民歌。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生词解析、诗句翻译、诗歌意境的领略以及创作背景的了解。
具体章节为《敕勒歌》全文。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背诵《敕勒歌》,掌握生词、诗句的翻译,了解诗歌的背景和创作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讨论、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略到诗歌中所表现的豪迈、奔放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领略,对古代文化背景的了解。
教学重点:生词、诗句的翻译,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词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草原风光的视频,让学生领略草原的美丽,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敕勒歌》的作者、创作背景及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 生词解析:讲解诗中的生词,如“敕勒川”、“阴山下”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4. 诗句翻译:逐句翻译诗句,讲解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5. 朗读与背诵:带领学生朗读、背诵诗歌,培养学生的语感。
6.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与《敕勒歌》风格相近的诗歌,让学生学会欣赏和比较。
7.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描绘草原的诗歌,分享并互相评价。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敕勒歌》2. 生词:敕勒川、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3. 诗句翻译:逐句翻译诗句,展示诗歌意境4. 诗歌背景:介绍作者、创作背景及地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以“我心中的敕勒歌”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要求:内容充实,表达流畅,体现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诗歌意境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敕勒歌》教案教学设计
《敕勒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敕勒歌》,主要围绕诗歌内容进行教学。
详细内容包括:1. 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2. 诗歌的朗读与解析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分析4. 诗歌意境的体会与表达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敕勒歌》的背景及作者,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草原的壮美,体会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中修辞手法的分析,诗歌意境的体会。
2. 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与解析,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歌曲,引导学生感受大草原的壮美,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敕勒歌》的背景及作者,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内容。
3. 朗读诗歌: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技巧,感受诗歌韵律美。
4. 解析诗歌: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意境,探讨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5.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敕勒歌》2. 作者:佚名3. 诗歌背景:北朝民歌4. 教学重点:朗读与解析、修辞手法分析5. 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体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敕勒歌》。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结合诗歌内容,描绘诗中的画面。
2. 答案:(1)熟读并背诵《敕勒歌》。
(2)示例:比喻、拟人、对偶等。
(3)示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北朝民歌,了解其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敕勒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简介敕勒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段:一年级教学时长:1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敕勒歌;(2)理解敕勒歌的内容,了解敕勒人的生活环境;(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敕勒歌的韵律和意境;(2)学会通过诗歌描绘画面,培养想象力;(3)运用敕勒歌中的词语进行口语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2)了解敕勒民族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敕勒歌,理解敕勒歌的内容。
难点:学会生字词,运用敕勒歌中的词语进行口语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读敕勒歌,了解敕勒人的生活环境;2. 学生准备:预习敕勒歌,掌握生字词;3. 教学素材:敕勒歌课件、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敕勒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敕勒歌,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敕勒歌的韵律和意境,体会大自然的美好。
4. 讲解生字词教师讲解生字词,学生跟读,确保掌握。
5. 朗读与背诵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敕勒歌,进行背诵。
6. 情景演练学生运用敕勒歌中的词语进行情景演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8.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敕勒歌的内容,并进行朗读和背诵。
9.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敕勒歌的韵味。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游戏教学: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学习生字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笼盖( )见牛羊( )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歌。
敕勒川:川,平原。文中指敕勒族居住的草原。
阴山:阴山山脉,大部分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穹庐:蒙古人住的圆形帐篷,也称蒙古包。
笼盖:笼罩、遮住、盖住。
苍苍:深青色,本课可理解为蓝蓝的。
单元名称:第五单元
课题:敕勒歌(1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2、理解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预习】
I教材助读
1、了解《敕勒歌》及敕勒族。(学生查阅资料)
2、了解《乐府诗集》。(学生查阅资料)
II预习自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二、理解运用
蒙古人
腾格尔
洁白的毡房炊烟升起我出生在牧人家里
辽阔的草原是哺育我成长的摇篮
养育我的这片土地当我身躯一样爱惜
3、诗中为什么不写人?是否无人?
明确:并非无人,“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
4、在浩瀚苍茫的自然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明确:生机感、喜悦感、怡然自在感。
5、整首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歌咏了北国草原的富饶、壮丽,抒发了敕勒人对养育他们的大草原、对游牧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
沐浴我的那江河水母亲的乳汁一样甘甜
这就是蒙古人热爱故乡的人
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洁白的/毡房/炊烟/升起
B、养育/我的/这片/土地
C、当我身躯/一样/爱惜
D、沐浴/我的/那江/河水
2、歌词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是( )和( )。整首歌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草原图画,有( )色的毡房、( )色的炊烟、( )色的草原、( )色的土地、( )色的江河水,色彩明丽,对比鲜明。
3、对这首歌词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歌词由景及人,语言清丽,风格豪放,抒发了作者热爱故乡,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B、歌词中的“蒙古人”和标题上的“蒙古人”都指的是所有热爱自己家乡的蒙古人。
C、歌词通过对蒙古草原的描写,侧面表现了蒙古人豪爽、开朗、乐观、向往自由的性格特点。
D、歌词用“毡房”、“炊烟”、“草原”、“土地”、“江河水”这些鲜明的意象勾画了一幅清新的草原图画,意在表现自己和蒙古草原的深厚感情。
茫茫:辽远,没有边际。
见,同“现”,呈现。
【探究】
1、“敕勒川,阴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明确: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2、“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明确:天高地阔,辽阔无边。
热爱家乡的情感。诗中将天空大地,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
小结:
【当堂训练】
一、请用规范的正楷字默写《敕勒歌》:
二、《敕勒歌》选自,是时期北方族的一首(体裁)。诗歌表达了草原牧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同时,也表现了草原牧民们的生活景象。
三、请想象一下《敕勒歌》所描绘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把这个画面描绘下来。
【课后作业】
一、请写出含有“见”字的成语,看谁写得最多。
4、现今,草原沙漠化的现象已日益严重起来,这与人的破坏是分不开的,比如过度放牧,开挖田地,河流污染等等,请拟写一则标语,提醒、警示人们保护草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