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育种ppt

合集下载

鱼类遗传育种学绪论

鱼类遗传育种学绪论

鱼类遗传育种相关的概念

种群(population) 同一物种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占据某一特 定空间的一群个体所组成的群集,这些个 体通过交配以及一定的亲缘关系发生联系, 并享有共同的基因库(gene pool)。
地理种群(geographical population):长 江鲢、黑龙江鲢等。
鱼类遗传育种相关的概念
研究发展概况
2. 杂交育种 始于1958年,是一种最经典的育种手段,目前 使用的的品种基本都是传统育种技术得到的。鲤 鱼不同品种间杂交效果最好。迄今为止,已获得 丰鲤、荷元鲤、芙蓉鲤、岳鲤、三杂交鲤和颖鲤 等6个具有明显杂种优势的鲤鱼杂交种,且均已通 过鉴定而被推广。远缘杂交因杂交亲本之间的相 容性较低,效果不显著。除了罗非鱼的种间杂交 外,我国淡水鱼类的远缘杂交后代可在生产上应 用的不多。 4个杂交组合的后代曾有过生产性应 用,即鳊鲂杂种、鲴类杂种、鲢鳙杂种以及鲤鲫 杂种等。
鱼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传育种的主要目标
总目标: 高产、稳产、优质和低消耗
鱼类遗传育种的主要目标
1. 食物转化率(food conversion efficiency) 2. 生长率(growth rate) 3. 抗性(resistance) 4. 繁殖力(fecundity) 5. 肉质(meat quality) 6. 成熟年龄(age at maturation) 7. 回捕率(recapture frequency) 8. 起捕率(harvesting rate)(奥尼罗非鱼) 9. 适应性(adaptivity)
育种的主要方法

研究方法
核心:选择操作和遗传操作
育种的主要方法
1. 选择操作: 通过选择优秀个体或家系使目标生物群体达 到经济性状优于原有群体的目的。选择可以发生 在自然群体中,也可以发生在经过遗传改造的群 体中。 2. 遗传操作: 利用现有品种或物种进行杂交、染色体操作、 放射突变和转基因等操作,从后代选育出符合人 们需要的基因组合的过程。

水产养殖管理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PPT课件

水产养殖管理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PPT课件

• 渔业养殖证的申请核发程序 • 渔业养殖证的审批发放权限 • 渔业养殖证的种类
2021/3/24
授课:XXX
7
我国养殖许可通过渔业养殖证的核发和管理来实现。
渔业养殖证是单位或个人使用全民所有的水域、滩 涂从事养殖生产活动的合法凭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第十一条的规定, “单位和个人使用国家规划确定用于养殖业的全民所有 的水域、滩涂的,使用者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本级人民政府核发养殖 证,许可其使用该水域、滩涂从事养殖生产。”
养殖证不得涂改、伪造、买卖、或以其他方式非 法转让。需要变更养殖证登记内容的,应向原发证 机关申请变更手续。
2021/3/24
授课:XXX
16
有关的法律责任
未依法取得渔业养殖证擅自在全民所有的水域、 滩涂从事养殖生产的,责令改正,补办养殖证或者限 期拆除养殖设施。
未依法取得养殖证或超越养殖证许可范围在全民 所有的水域从事养殖生产,妨碍航运、行洪的,责令 限期拆除养殖设施,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节 水产苗种管理
• 水产苗种基本知识 • 水产苗种管理的意义 • 水产苗种管理的主要法律依据 • 水产苗种管理的主要内容
2021/3/24
授课:XXX
19
水产苗种基本知识
• 水产苗种的概念 • 我国水产苗种的基本状况 • 水产苗种的育种、引种和推广
2021/3/24
授课:XXX
20
水产苗种的概念
苗种指用于商品养殖(栽培)生产的优良苗和种。 水产苗种包括用于水产繁育、增养殖(栽培)生产和 科研试验的水产动植物的亲本、稚体、幼体、受精卵、 孢子及其遗传育种材料。
水产原种指取自模式种采集水域或取自其他天然水 域的野生水生动植物种,以及用于选育的原始亲体。 水产良种指生长快、品质好、抗逆性强、性状稳定和 适应一定地区自然条件,并适用于增养殖(栽培)生 产的水产动植物种。

小小养殖场课件

小小养殖场课件

技术进步与创新
关注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发和应用, 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 产品质量,提升经济效益。
政策与法规环境
关注政府政策和法规的变化,及时调 整养殖场的运营策略,以适应外部环 境的变化。
05
案例分享与经验交流
成功养殖场的经验分享
养殖品种选择
选择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高的养殖品 种,如鱼类、禽类、特种养殖等。
疾病防治与保健
建立健全的疾病防治和保健制度,采用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法和技术, 降低疾病发生率,减少经济损失。
养殖行业发展趋势与机遇
消费升级带来的机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品质、健康、美味的养殖 产品需求不断增加,为养殖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
政策支持与引导
政府对养殖业的支持和引导力度不断加大,为养殖业的发 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遇。
科技创新的推动
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为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 撑,如智能化养殖、生物技术应用等,有助于提高养殖效 率、降低成本、保障食品安全。
国际市场的拓展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养殖产品 出口的机会不断增加,为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 场空间和机遇。
谢谢观看
禽类养殖
禽类养殖主要包括鸡、鸭、鹅等 家禽的养殖。
禽类养殖需要根据不同品种的生 物学特性和生态环境需求,选择
适宜的养殖方式和养殖环境。
养殖禽类需要提供充足的饲料和 良好的饲养管理,同时需要注意
防治病害和保持生态平衡。
畜类养殖
畜类养殖主要包括猪、牛、羊 等家畜的养殖。
畜类养殖需要根据不同品种的 生物学特性和生态环境需求, 选择适宜的养殖方式和养殖环 境。
养殖品种的繁殖与育种

鱼类育种学PPT课件

鱼类育种学PPT课件
鱼类育种学
1、杂交育种的概念? 2、杂交亲本的选择? 3、杂交育种的方式? 4、杂种优势的特点?
1 The concept of hybrid breeding ③亲本基因型的纯和程度不同,杂种优势强弱也不同。
2、正确分析亲本的性状及其遗传规律 ③亲本基因型的纯和程度不同,杂种优势强弱也不同。 5、选择配合力好的品种作亲本,且材料要纯正 5、选择配合力好的品种作亲本,且材料要纯正 1、根据育种目标选择亲本 杂交育种:指在杂交亲本的遗传基础上通过重组、分离和后代的选择,育成有利基因更加集中的新品种的有性杂交结合系统选育的育
The method of Hybrid breeding
⒊ 杂 交 育 种 的 方 式
The method of Hybrid breeding
①育成杂交 ②经济杂交 ③远缘杂交
4、杂种的优势特点
①杂种优势不是某一两个性状表现突,大多取决于双亲性状间的相对 差异和互补程度。
2、正确分析亲本的性状及其遗传规律 ①杂种优势不是某一两个性状表现突出,而是许多性状综合地表现突出。
4、杂种的优势特点 2、正确分析亲本的性状及其遗传规律
3、亲本间的性状要互补,有点多,优良性状突出 ③亲本基因型的纯和程度不同,杂种优势强弱也不同。
⒊ 杂交育种的方式 1、根据育种目标选择亲本 ③亲本基因型的纯和程度不同,杂种优势强弱也不同。
4、选择生态类型差异大或地理边缘的品种作亲本 1、根据育种目标选择亲本
杂交育种:指在杂交亲本的遗传基础上通过重组、分离和后代的选择,育成有利基因更加集中的新品种的有性杂交结合系统选育的育 种方法。
5、选择配合力好的品种作亲本,且材料要纯正 4、选择生态类型差异大或地理边缘的品种作亲本
1 The concept of hybrid breeding 3、亲本间的性状要互补,有点多,优良性状突出

《鳟鱼》精品课件1

《鳟鱼》精品课件1
产品质量控制
在加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原料质量,确保使用新鲜、无污染的鳟鱼。加工过程中要注意卫生和质量 控制,避免交叉污染和微生物超标等问题。对产品进行定期抽样检测,确保产品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 要求。
运输方式和保鲜措施
运输方式
根据鳟鱼的数量和运输距离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如汽车、火车或航空运输等。在运输过程中应使用专门的鱼箱 或鱼筐,保持鳟鱼的鲜活状态。
品种改良与选育
国内鳟鱼品种改良取得显著进展,选育出多个优良品种;国外在 鳟鱼遗传育种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加工技术与产品
国内鳟鱼加工技术不断提升,产品种类丰富;国外鳟鱼加工产业 成熟,产品品质优良。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养殖技术升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鳟鱼养殖技术将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 展。
产业链整合
鳟鱼产业将实现全产业链整合,包括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
物质积累。
增强锻炼
适当增加水流速度,让 鳟鱼进行游泳锻炼,提 高身体素质和抗病能力

疫苗接种
根据当地疫情和鳟鱼养 殖情况,合理选择疫苗 进行接种,预防传染性
疾病的发生。
05
鳟鱼捕捞、加工和 运输技术
捕捞方法及注意事项
网捕法
使用合适网目的渔网进行捕捞,避免对鳟鱼造成损伤。选择合适的 捕捞时间和地点,通常在清晨或黄昏时鳟鱼活动较为频繁。
确保鱼类安全。
04
鳟鱼疾病防治策略
常见疾病类型及症状表现
细菌性病害
01
如细菌性败血症,症状包括体色发黑、肛门红肿、腹部膨大等

真菌性病害
02
如水霉病,症状为鱼体表面出现白色菌丝,严重时可导致鱼体
死亡。
寄生虫病害
03

《鱼类繁殖与发育》PPT课件

《鱼类繁殖与发育》PPT课件

秋季产卵:产卵和孵化阶段=凶猛鱼类越冬期,保 证成活率。待春季到来,幼鱼已具较强活动能力
2018/11/26 27
产卵时间
㈡产卵时间:24h中鱼类产卵的具体时间 1.在一天中任何时候都可产→太平洋鲱:涨潮 2.夜间产卵→鲑:不需光
3.半夜到黎明时→鲐
4.傍晚到清晨:傍晚最盛,夜间少
5.清晨(6-7点)或黎明(3-4点)→梭鱼
阿尔托希望将它们融洽地联系在一起2020930繁殖活动与环境因素感觉器官内分泌器官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光周期与温度眼松果腺温度感受器中枢神经系统环境因素感觉机制下丘脑垂体促性腺细胞促性腺激素第二性征繁殖行为与活动精巢卵巢雄激素雌激素艺术家和其他人一样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以至于不能在工作和休息之间有个明确的界线
2018/11/26
28
产卵时间
㈢产卵期限(产卵持续时间): ☆少则几小时~几天,长则达几月 产卵季节、产卵持续时间的长短与孵化期的久暂, 是长期对环境适应的结果
影响因素:种或种群的繁殖特性、分批或不分批 产卵、产卵群体的年龄组成以及产卵时期外界条 件的变化(如水温升降、洪水大小等)相关 ☆每种鱼(即使产卵期限长的种类)都有产卵最旺 盛时期→产卵集中时期。香鱼在10月中、下旬
2018/11/26
18
3.亲体型:卵在亲鱼体表或体内发育。
⑴体表亚型 : 卵挂附在亲鱼体表、皮肤、额前或口腔、鳃 腔、孵卵囊内发育 青鳉 → 依靠卵膜上的长丝状物集成束,挂在母体生殖孔后 发育 钩鱼→卵块挂在雄性前额的一钩状突起上孵化 丽鱼科 → 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亲鱼在泥底挖坑 筑巢,在巢中产卵、排精,雌鱼将精、卵吸入口中受精 和孵化 海马 → 雄鱼腹部皮肤褶连成一个孵卵囊,仔鱼在孵卵囊中 发育完善后才离开 ⑵体内亚型 : 卵的受精、发育均在母体生殖道内完成 →卵 胎生、胎生

《池塘养鱼学》第五章 鱼苗、鱼种的培育 教学课件

《池塘养鱼学》第五章 鱼苗、鱼种的培育 教学课件

下塘后15-20d的鲢鱼苗第一鳃耙的形态 (刘焕亮,1992) 左:表示鲢(全长23.5 mm)耳状外鳃耙网 右:表示鲢(全长28.0 mm)鳃耙网,1. 外鳃耙网;2. 内鳃耙网 (骨质小桥)
鳜鱼苗通过视觉来摄食,并且主要以其 他鱼苗为食。初次摄食的鳜鱼苗能够摄取体 高0.5-1 mm左右的饲料鱼,食物颗粒的大小 可以超出其口径20%。
鲢、鳙鱼苗的生长情况 (王武,2000)
鲢、鳙、草鱼鱼种的生长情况(单位:cm;g) (王武,2000)
(二)鱼类苗种生长的研究方法
目前,研究 鱼苗鱼种生长通 常采用四种方法: 直接观测法、日 轮测定法、环片 间隔法和RNA/DNA 比值法。
1.直接观测法
通过对鱼苗、鱼种的体长和体重的测定, 直接估测仔、幼鱼的生长率。主要参数有: (1)累计生长 (2)绝对生长 (3)相对生长 公式: (4)生长加倍次数
不同时期鳜鱼苗的饵料鱼及其规格 (陈瑞明,1999)
海水主要养殖鱼类苗种的食性转化和 食物组成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先摄食微 型浮游动植物,然后摄食枝角类和桡足类 等大型浮游动物,最后转向游泳生物。
海水鱼类的仔、稚、幼鱼的饵料系列(雷霁霖,2001)
(二)鱼苗、鱼种的摄食 1.摄食效率
Braum(1987)指出:成功捕食到食物 对象的反应次数占已进行过的捕食反应次 数的百分数,叫做摄食效率或摄食成功率。
2000 12.4 18.9 55.1 42.2 34.9 80.0 100
3000 2.1 39.3 53.1 56.3 47.7 64.7 100
4000 8.8 44.4 61.2 57.0 66.7 93.8 100
7000 6.3 30.0 68.1 67.6 73.9 100 100

《大黄鱼养殖的技术》课件

《大黄鱼养殖的技术》课件

养殖经验分享与交流
经验一
选择优良品种和健康的鱼苗是养殖成 功的关键,要注重鱼苗的品质和健康 状况。
经验二
经验三
科学的饲料和水质管理是养殖成功的 保障,要根据大黄鱼的生长需求合理 配置饲料,定期检测水质并进行调整 。
合理的养殖密度和养殖环境是养殖成 功的必要条件,要保持水质清洁、氧 气充足、水温适宜等环境条件。
前景展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大黄鱼养殖业有望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新品种培育、养殖技术创新、生态 养殖模式探索等。未来,大黄鱼养殖业将继续发挥其在经济效益、生态平衡和产业带动等方面的作用,为人类提 供更加安全、健康的食品。
02
大黄鱼养殖技术要点
养殖环境的选择与建设
养殖环境选择
选择避风向阳、水质清澈、潮流 畅通、不受寒潮侵袭、不受台风 暴雨影响、底质平坦、水深适中 的海区或内湾。
养殖设施建设
建设抗风浪、能避潮、能抗咸水 、能抗台风的养殖设施,如网箱 、网围等。
养殖品种的选择与引进
品种选择
选择生长快、适应性强、抗病力强、经济价值高的品种。
引进方式
通过人工繁殖或从天然海区捕捞选择优良个体进行养殖。
养殖饲料的选择与投喂
饲料种类
选择营养全面、蛋白质含量高、脂肪 含量低、粒度适中、不含有毒物质的 饲料。
资源节约
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降低养殖成本和能耗。
社会参与
加强社会监督和公众参与,促进产业发展 和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降低风险对养殖效益的影响。
04
大黄鱼养殖的案例分析
成功养殖案例介绍
案例一

第十三章 鱼类育种的几个问题

第十三章 鱼类育种的几个问题

的DNA 片段,其类型目前已有RFLP、AFLP、
RAPD、SSR、SNP等数十种。
遗传育种学
Genetic thremmatology
人工标志按在鱼体的位置有体外标志和体内 标志,常用的体外标志技术有剪鳍标志、烙 印标志、颜料标志和挂牌标志;体内标志有 化学标志、内藏可视标、线码标志、遥测标
志和电子标志等。
遗传育种学
Genetic thremmatology
2.品种资源的整理
(1)先按种类分开,再把同种不同品种进行归类。 (2)对可疑而又不能立刻确认的材料也要保存下来, 专池饲养,待作进一步观察鉴别后再决定取舍。 (3)建档案,注意进行登记。
遗传育种学
Genetic thremmatology
3.品种资源的研究和利用
遗传育种学
Genetic thremmatology
一、品种的提纯
品种的提纯是相对于混杂而言,是一项正本清源、 保持和发展优良品种的工作。
1. 品种混杂的危害性
品种混杂阻碍了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1)引起物种混杂,如罗非鱼之间。
2) 影响杂种优势的利用和原种的存亡。
如:鳇和小体鲟杂交,后代不慎进入自然界,同鳇杂 交混杂,结果导致鳇鱼的濒临灭亡。
卵粒的平均直径和平均重量减少
受精率低
当年鱼越冬后死亡率提高
遗传育种学
Genetic thremmatology
三、亲代年龄对后代性状的影响
性状的表现与亲本生理性状(包括年龄)有关,
不适宜交配的年龄会使优良性状不能在后代中充分 表现出来,从而影响选择效果。 交配年龄不会改变后代的遗传基础,但影响性状 的表现,不利于正确的选择。 少用或不用初产亲鱼的后代育种

水产动物育种学PPT整理档

水产动物育种学PPT整理档

水产动物育种学绪论1.水产育种学的概念育种——将已有的遗传和变异的基本理论应用于实践,通过人工选择、杂交和定向培育等手段来创造对人类有意义有价值的新品种类型。

水产动物育种学——研究水产动物选育和繁殖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2.水产育种学的任务●新品种的选育选:通过选择育种的方式育出优质高产和具有多方面优点的新品种育:通过杂交育种及其它各种育种方式育出新品种●育成的新品种的引种驯化●品种的提纯复壮●新品种的繁育●杂种优势的利用3.育种工作的任务●提高现有养殖品种及驯化品种的生产性能●充分利用杂种优势●及时做好新品种的驯化工作三、水产动物的育种目标1. 育种目标的确定确定依据:当地渔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恰当的目标:节省时间,利用价值高不当的目标:浪费时间、人力、物力,不能解决问题3. 育种目标的具体内容(1)丰产性繁殖力、食物转化率、生长率、体型(2)抗逆性(3)生态型与适应性(4)早熟性(5)品质(6)机械化适应性4. 育种的方法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工选择、杂交育种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辐射诱变育种、化学诱变育种、倍性育种、体细胞杂交、细胞核移植、抗性育种、染色体工程20世纪70年代以后:基因工程第二节育种工作的发展及成就种内杂交丰鲤(兴国红鲤♀×散鳞镜鲤♂)荷元鲤(荷包红鲤♀×元江鲤♂)芙蓉鲤(散鳞镜鲤♀×兴国红鲤♂)岳鲤(荷包红鲤♀×湘江野鲤♂)三杂交鲤(荷元鲤♀×镜鲤♂)颖鲤(散鳞镜鲤♀×鲤鲫移核鱼F2♂)第一章鱼类的品种第一节品种的概念种:具有一定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自然分布的生物类群。

变种:某些遗传特征已有别于原来的种,但其基本特征仍未超脱原种范围的一群个体。

亚种:种内个体在地理和生殖上充分隔离后形成的群体。

品种:人工选择和培育的具有一定经济价值,性状相似,来源相同,遗传稳定,有一定结构和数量足够大的群体。

《鱼类增养殖学》课件

《鱼类增养殖学》课件
发展历程
鱼类增养殖学经历了从传统养殖到现代集约化养殖的发展过程,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现状
目前,全球鱼类增养殖业发展迅速,成为重要的水产资源供应途径。同时,面临环境压力、病害防治等问题,需 要加强科技创新和规范化管理。
02
鱼类增养殖的基本原理
鱼类繁殖原理
鱼类繁殖方式
鱼类繁殖方式包括卵生、卵胎生 和胎生,每种繁殖方式都有其特
维护生态平衡
合理的鱼类增养殖可以优化水域生态结构,提高水域生产力,维护生 态平衡。
传承渔业文化
鱼类增养殖业的发展可以传承和弘扬渔业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
鱼类增养殖的未来发展趋势
科技创新驱动
加强鱼类增养殖的科技创新, 研发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 ,提高养殖效益和资源利用率

生态优先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实现鱼类 增养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保障水域生态安全。
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鱼类增养殖业与相关产业 的融合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 链条,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国际化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 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 我国鱼类增养殖业的国际地位

05
总结与展望
总结
01
鱼类增养殖学发展历程
从最早的鱼类捕捞,到人工繁殖,再到增养殖技术的广泛应用,鱼类增
养殖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环境友好型养殖
注重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发展可持 续的养殖模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 面影响。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共同推进鱼类增养殖学强学科建设和教育 普及,为鱼类增养殖学的发展提供更 多优秀人才。
THANKS
鱼类生长环境对鱼体的生长速度和健 康状况有重要影响,包括水温、水质 、食物供应等。

《鱼苗鱼种培育》课件

《鱼苗鱼种培育》课件

总结与建议
鱼苗鱼种培育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领域。我们应加强科学研究与创新, 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并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帮助。
3
幼鱼孵化
孵化后的幼鱼需要特殊的护理和环境来存活。
鱼苗养殖管理
饲料管理
提供高质量的饲料,包括浮游生物和人工饲料。
水质管理
保持适宜的水温、氧气和酸碱度,确保鱼苗的健康生长。
疾病防控
监测和预防鱼苗常见的疾病,如细菌感染和寄生虫。
鱼类繁育的经济效益
1 高回报
鱼类繁育是一个潜在的高 回报投资领域,可提供丰 厚的经济利益。
2 创造就业机会
鱼类繁育业可为当地社区 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 增长。
3 出口贸易
鱼类产品是许多国家的重 要出口商品,对外贸易具 有重要影响。
挑战与机遇
挑战
环境影响、环境破坏和资金投资等是鱼类养殖面临 的挑战。
机遇
鱼类养殖行业的增长和创新技术为农民和投资者提 供了机遇。
鱼类养殖的未来前景
技术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鱼类养殖技术将被提出, 进一步改进和优化现有养殖方法。
可持续发展
大规模的鱼类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将被降低,达到环 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全球水产养殖行业趋势
提高养殖效率 创新物种繁育 发展环保技术
增加饲料利用率,减少成本。 培育抗病、耐盐、高产的新品种。 减少污染和浪费,保护水产生态系统。
鱼类养殖可为农民提供经济机会,推动可持续发展。
鱼类繁育技术概述
自然繁育技术
• 栖息地模拟 • 促性腺发育 • 自然交配
人工繁育技术
• 异育 • 孤儿繁育 • 刺激繁育
选繁育技术
• 育种选择 • 优势基因选择 • 杂交繁育

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PPT课件

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PPT课件
雌鱼体内受精,受精卵在雌鱼体内 发育成仔鱼后产出。这种方式在鲨 鱼和一些热带鱼中较为常见。
胎生
受精卵在雌鱼体内发育,通过脐带 与母体子宫相连,吸收母体营养。 少数鱼类如灰星鲨采用此种方式。
鱼类性腺发育与成熟
性腺发育
性周期
鱼类性腺经历从原始生殖细胞到成熟卵细 胞或精子的发育过程。这一过程受到遗传 、环境和内分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03
人工繁殖技术可以与养殖技术创新相结合,推动水产养殖业的
可持续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鱼类杂交育种中的应用
杂交优势利用
通过人工繁殖技术实现不同鱼类之间的杂交,可以充分利用杂交优 势,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基因资源挖掘
利用人工繁殖技术结合基因编辑等技术手段,可以深入挖掘和利用 鱼类的基因资源,为育种工作提供更多可能性。
生态修复
通过人工繁殖技术培育大量珍稀濒危鱼类苗种, 可以实现对其生态环境的修复和重建。
水产养殖良种选育中的应用
优良品种选育
01
利用人工繁殖技术,可以对养殖鱼类进行优良品种选育,提高
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
苗种培育
02
通过人工繁殖技术,可以实现对养殖鱼类苗种的大规模培育和
生产,满足养殖业的需求。
养殖技术创新
授精操作
包括精液采集、精液处理、卵细胞采集、受精操作等步骤。
受精卵孵化与管理
孵化原理
受精卵在适宜的水温、水质和溶氧量等条件下,经过一定的孵化 时间,发育成为仔鱼。
孵化方法
常用的孵化方法有静水孵化、流水孵化和网箱孵化等。
孵化管理
包括水质管理、水温控制、溶氧量调节、敌害生物防治等方面,以 确保受精卵的正常孵化和仔鱼的健康生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6.2.2 成熟期 • 研究发现,在性成熟时,三倍体普遍比二倍体生长快。其 原因大概是由于三倍体的不育性,这样在二倍体中用来促 进性成熟的能量在三倍体中则用来促进体细胞的生长导致。 1994年,Kim等比较了二倍体与三倍体泥鳅的生长速率, 发现最初2个月,其生长速度是一样的,随后三倍体的平均 体重略有增加,到4~5月以后,两者的生长速度则有明显 差异,三倍体泥鳅比二倍体生长快。
• 5.2.2 静水压处理 • 静水压处理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诱导鱼类多倍体的方法。 1981年,Streisinger等成功用静水压阻止第二极体排除, 并用这种处理与乙醚相结合阻止第一次有丝分裂而产生纯 合二倍体雌核发育斑马鱼。后来,楼允东等用静水压诱导 杂合二倍体雌核发育与三倍体虹鳟也获得了成功。虽然应 用静水压处理比温度休克复杂,需要专门的设备,如水压 机,但处理的最佳条件易于掌握,处理程序易于标准化, 且对胚胎的损伤比温度休克小。因此,静水压处理是进行 鱼类染色体组操作的有效方法。
• 四.鱼类多倍体育种研究简史
1. 国外对鱼类多倍体育种的研究 关于人工诱导鱼类多倍体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据文 献记载,1943年,Makino与Ojima就曾以鲤鱼为材料来了解人工诱导 动物多倍体的机制。他们将产卵后5~10min的鲤鱼受精卵在0.5~3℃低 温下放置10~30min。经过细胞学观察,这样处理后抑制了第二次成熟 分裂,结果导致本来要成为第二极体的单倍染色体组被保留了下来,促 使卵子染色体的加倍,从而导致二倍体卵核的产生。于是他们提出:如 果二倍体卵核与单倍体精核结合可能形成三倍体合子并进而产生三倍体 个体。这一实验为后来诱导鱼类多倍体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鱼类多倍体育种研究及方法
生物技术122 侯超文 1214300061
• 一.鱼类遗传育种概念
鱼鱼类遗传育种概念类遗传育种概念
• 1.鱼类遗传学:研究鱼类遗传与变异的学科,是遗传学的 一个分支。 • 遗传:生物世代间连续性和相似性。 • 变异:生物世代间(包括群体内个体之间)不连续性和差 异。
2.鱼类育种学:研究如何培育和改良鱼类品种的科学。
谢谢观赏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 6.3 延长鱼类寿命
• 对于生殖后变终其一生的鱼类来说,三倍体鱼类幼鱼丧失 了生殖机能,可以跨年生长,因此可以做到全年上市,经 营稳定。
• 七.多倍体育种存在的问题
• 多倍体育种技术由于方法简便、见效快而具有潜在的理论和应用 价值,国内外有关研究日趋深入和广泛,由此也许会产生更新更 高的多倍体。但是在进行多倍体育种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难点亟待 解决: 7·1 处理时刻的确定。 这主要体现在阻止第二极体放出诱导三倍体的起始时间和抑制第 一次卵裂产生四倍体的起始时间。在诱导三倍体过程中,需要正 确判断第二极体的排出时间,不同鱼类第二极体的排出时间是不 同的。
• •
• 7·2 诱导率的提高。 • 如何采用较简便而实用的诱导方法,来获得高的诱导率和 诱导量,同时如何保持多倍体成活率和孵化率也是需要亟 待解决的问题。 • 7.3 准确可靠的倍性鉴定方法的确定。 • 前面述及的倍性鉴定方法有许多种,其各有利弊,所以需 要在此基础上探寻出一种既准确可靠又简单可行的鉴定方 法。
• 6.2 提高生长速度 • 从水产养殖的角度出发,人工诱导三倍体是寄希望于三倍 体的生长速度比二倍体的快。 • 6.2.1 幼鱼期 • 1979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曾报道过草鱼三倍体 在鱼种期比二倍体增长70.4%,草团杂种多倍体比杂种二 倍体生长快60%左右。杨兴棋等也有相关相应的报道。但 也有报道三倍体幼鱼并不比二倍体生长快的研究。
• 5.2.3 电休克 • 1993年,Teskeredjic等用热休克和电休克相结合的方法诱 导银大马哈鱼三倍体成功。
• 5.3 化学方法
• 5.3.1 细胞松弛素B • 细胞松弛素是真菌半知菌纲某些菌种的代谢产物。细胞松 弛素对于活细胞具有干扰细胞质分裂的特殊效应。据报道, Refstie等将受精卵置于细胞松弛素B后产生了多倍体与二 倍体嵌合体虹鳟和大西洋鲑。国内也有不少应用细胞松弛 素B诱导软体动物多倍体的研究报道,但为用于鱼类的多倍 体育种研究。
3.鱼类遗传育种学:运用遗传学的方法,来研究鱼类品种培育和改良的 科学。
• 二.鱼类育种方法
• 鱼类育种的方法有许多种,包括杂交育种、诱变育种、体细胞杂交、 基因转移技术,以及多倍体育种等方法。多倍体育种就是通过增加染 色体组的方法来改造生物的遗传基础,从而培育出符合人们需要的优 良品种,达到人类利用的目的。
• 据报道,真正成功诱导了鱼类多倍体的是Swarup,他用低温成功诱 导三棘刺鱼获得三倍体,并且饲养到性成熟。从此以后,诱导鱼类多 倍体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兴趣,研究报道也日益增多。到目前为 止,已先后在三棘刺鱼、鲽、鲤鱼、尼罗罗非鱼、虹鳟、大西洋鲑、 泥鳅、草鱼、斑点叉尾鮰和鳙等30多种鱼类诱导多倍体获得成功,有 的已开始用于生产,并取得了较明显的经济效益。
• 鱼类的远缘杂交,尤其是鲤科鱼类不同亚种之间的杂交, 往往可以产生多倍体。1978年,Marian最早发现用草鱼做 母本、鳙做父本之间的杂交后代是三倍体,但是对该杂种 三倍体中额外的单倍体染色体组的来源并不清楚。1987年, 刘思阳也证实了草鲂杂种是异源三倍体,其中草鱼提供了 两套染色体,三角鲂提供了一套染色体。并推测草鲂杂种 染色体加倍的原因是受精过程中卵子核内有丝分裂或第二 极体的保留。除了鲤科鱼类不同亚种之间的杂交外,其他 鱼类的远缘杂交同样可以产生多倍体。
• 5.3.2 秋水仙素 • 秋水仙素是从百合科秋水仙属秋水仙的器官中提取的一种 植物碱,毒性极强,在生物学研究中常用来抑制细胞分裂 时纺锤丝的形成。1979年,Smith等曾报道将第一次卵裂 前的受精卵置于0.01%的秋水仙素后产生了类似的多倍体 与二倍体嵌合体美洲红点鲑。
• 5.3.3 聚乙二醇 • 聚乙二醇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融合剂。1986年,Ueda等用 聚乙二醇处理过的虹鳟精子与卵子受精,结果得到高比例 的三倍体虹鳟胚胎。
• 2.国内对鱼类多倍体育种的研究
• 我国鱼类多倍体育种研究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1976年,中国 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首次报道用理化方法诱导草鱼三倍体和四倍体 获得成功。接着,又在鲤鱼、鲢、虹鳟、鳙、白鲫等近20种鱼类获得 三倍体和四倍体试验鱼。 •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鱼类多倍体研究进展较快,且开始进入实用性阶 段。
• 5.2 物理学方法
• 5.2.1 温度处理 • 温度处理,又叫温度休克,包括热休克和冷休克。对每一 种鱼类来说,进行温度处理最重要的是必须确定处理的时 间、持续时间以及处理温度的高低。有研究表明,温度休 克敏感性的差异既与遗传背景有关,也与可以被广泛的应用。
• 六.多倍体鱼类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 目前,多倍体鱼类可以用来控制过度繁殖、增加幼鱼生长 速度、延长成鱼寿命以及促进生长等方面。
• 6.1 控制过度繁殖
• 三倍体鱼类幼鱼奇数染色体组将导致减数分裂的瓦解以及 性腺发育的衰退或非整倍体配子的产生而出现不育。而三 倍体鱼类的不育性可用于控制种群。
• 5.1.2 核移植
• 1982年,陆仁厚等用四倍化的草鱼培养细胞核作为工体移 植到泥鳅的去核卵内,曾获得心跳期的四倍体胚胎。如能 对这一技术作进一步的改善,它很可能是诱导鱼类四倍体 较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 5.1.3 细胞融合
• 应用细胞融合技术,诱导鱼类囊胚细胞与囊胚细胞、囊胚 细胞与未受精卵、囊胚细胞与受精卵或受精卵与受精卵之 间的细胞融合,在理论上应该产生三倍体或是四倍体。
• 常见多倍体鱼类
• 五.诱导多倍体鱼类的方法
• 天然多倍体鱼类的存在,让人们开始用人为的处理而产生多倍体鱼类, 即人工多倍体。多倍体的产生需要卵子第二极体的保留或受精卵早期 有丝分裂的抑制。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很多,分为生物学方法、物 理学方法和化学方法三种。
• 5.1生物学方法
• 5.1.1远源杂交 • 远缘杂交一般是指在分类学上物种以上分类单位的个体之 间交配。不同种间、属间甚至亲缘关系更远的物种之间的 杂交。可以把不同种、属的特征、特性结合起来,突破种 属界限,扩大遗传变异,从而创造新的变异类型或新物种。
类育种方法
• 三.鱼类多倍体产生的机制
• 总的来说,多倍体是由于细胞内染色体加倍而形成的。染色体加倍则 是通过卵子第二极体的保留或受精卵早起有丝分裂的抑制而实现。根 据鱼类受精细胞学的研究,鱼类精子进入卵细胞的时间是在第二次成 熟分裂的中期,受精后放出第二极体。如果卵子受精后由于受到各种 理化因子刺激而不排出第二极体,即他们没有经过减数分裂而形成所 谓的二倍体卵核,然后与单倍体精核结合而形成三倍体受精卵。如果 受精卵的第一次有丝分裂受到抑制,则产生四倍体。
• 八.鱼类多倍体研究的发展趋势
• 综上所述,三倍体鱼类对控制过度繁殖、提高生长速度、延长鱼类寿 命等方面都是有效的,因此三倍体研究可以作为一种培育鱼类新品种 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国内外不少学者都在开展鱼类多倍体的研究, 研究的重点大致集中于多倍体诱导方法的进一步改进与完善、三倍体 的杂种化等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