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时伤逝类诗歌鉴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 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本身无所 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 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 泪下。这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 国之泪。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 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 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 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 神,感人至深。
年年雪里,长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 意,赢得满衣清泪。 •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 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 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 人对‚赏梅‛的不同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 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 样感受? • 答: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长插梅花 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 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 ‚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 赏梅。
•倦 夜
• 杜甫
•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 凉气阵阵袭入卧内,破旧单薄的小床上,诗 人.展转难眠.夜凉,人心更凉!惨白的月光 透过窗户,照在他身上,满脸的焦急和不安, 让诗人越发显得憔悴不堪.此夜难眠,诗人 索性穿衣起来,走出了屋子. • 秋天的夜晚,格外的寒凉.月光撒满庭院, 露水凝成小水珠,不时地滴落.月照中天,星 星也黯然失色.夜已经深了,可诗人仍被心 事所扰无法成眠,就这样望着四周了清冷之 景,神色凝重.不知不觉,月已西沉.大地暗 了下来.萤火虫闪着微弱的光,竹林外小溪 旁栖宿的鸟已经醒来,相互结伴起飞.天已 破晓.诗人彻夜未眠!
• 下片伤今。又到了梅花开放的季节。而自 己飘沦天涯,颠沛流离的生活已使两鬓斑 斑。结末作忧患语:昔年虽无意绪,但毕 竟‚春心‘还’共花争发‛,有插梅、挼 梅之举。而今天,尚未踏雪寻梅,就已从 晚来风势中预感连赏梅之事也难以实现了。 • 这首词表现了一个热爱生活又屡经患 难的老妇的绝望的心声。
•
• 全诗虽一字未提"倦",但如此清爽的秋夜, 诗人却不曾合眼.从月升到月落,诗人给我 们勾画出一幅月夜意境图."竹凉侵卧内,野 月满庭隅".一个"凉"字不禁让人心头一冷, 好奇诗人为什么在如此清爽的夜却只感到 阵阵凉意?"野月"使全诗的意境更开阔,也 使诗人的情感更加深沉.
•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这一句紧承上句, 因为凉,才有重露成涓滴,这点点滴滴多么 像百姓纷飞的眼泪,落入了诗人善感的心里; 因为月满,才有稀星,那月是压在诗人心头 的石头,让人感觉疲倦.从这一句也可以看 出此时夜已经很深了,而诗人仍站在庭院里, 抬头仰望天空,心中焦急难以入眠."暗飞莹 自照,水宿鸟相呼"写出了破晓时的景色,也 揭示了诗人彻夜未眠.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诗 人如此牵挂不安呢?诗的结尾给了我们答案.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与后两句有什么 不同? 答:前六句是借景抒情,,后两句是直抒胸 臆。忧国忧时,报国无门。 (2)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倦‛意的? 答:自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身倦; 诗人心事重重,彻夜难眠,心倦。
•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相 见 欢 • 朱敦儒 •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 大江流。 • 中原乱,簪缨散,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 注: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本词写 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之时。 扬州当时为抗金前线。
•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 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 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 城楼所写的。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王粲登 楼,怀念故土。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 难‛。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 里愁‛之叹。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 回天地入扁舟‛之感。尽管各个时代的诗 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 是一致的。
• 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 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 • 例如:(1)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 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 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 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 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 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冷落饱经磨 难的忧郁心情。 (2) 运用了衬托的手 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 表现了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 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今昔之感和 家国之忧)
•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 题。 •清 平 乐 • 李清照 • 年年雪里,长插梅花醉。挼尽梅 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 上片忆昔。雪里梅开,预示着莺飞草长, 鸟语花香的春之降临。它引起词人新的希 望和幸福的追求。于是插梅而醉。这个 ‚醉‛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因梅花开放 而产生了如醉如痴的内心躁动;二是因内 心之躁动而醉饮。饮又不能浇愁,故而挼 (ruó)梅。揉搓,是内心不宁静的一种 下意识动作。而挼尽梅花也无好意绪,只 赢得清泪如许!
•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原来诗人是为 国事而担忧.这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 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安的担忧,对国家和人民 命运的深切关注.诗人忧国忧民的形象跃然 纸上."空悲清夜徂",如此清凉的夜,也只能 悲叹它白白逝去. • 整首诗只字未写"倦"却通过写秋夜从月 升到月落的景色变化从侧面写出诗人的彻 夜未眠,怎能不倦?也正好突出了诗题"倦夜 "之意.全诗构思精巧,只字不提"倦",却处 处写"倦".把一个心系天下苍生,心忧国运 的诗人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 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在《登高》中 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所以古人说‚秋士 多悲‛。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 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 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 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 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 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说:‚以我观 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 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 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 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 (1)、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 大江流‛在全词中有哪些作用? • 答: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 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 (2)、‚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 • 答:借代,代指达官贵人。 • (3)、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 情?请结合词句作具体分析。 • 答:‚中原乱,簪缨散‛,作者忆及中原沦 陷,士族南逃的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 ‚几时收‛,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 时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试倩 悲风吹泪,过扬州‛,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 的泪吹到扬州前线,抒发了对战事的关切之 情。
•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 其实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 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 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簪缨‛,是指 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 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 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 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 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 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 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 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 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